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读史记有感2000字

读史记有感2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18 12:07:43 | 移动端:读史记有感2000字

篇一: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历史的经验

——读《资治通鉴》有感

火星马猴

人们说陈年往事会自行埋葬,或埋葬于皇天后土之下,或消散于时代旷野之中,乡野之间再无它的音讯,人来人往看不到一丝它的身影。其实这是错的,陈年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即使你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它却无时无刻不追随着你,因为这是人的记忆。然而记忆只有苦涩的才珍贵,因为甜蜜的感受经不住时光的深刻,就像一圈圈年轮的和风细雨,在命运骤然的惊涛拍岸下,必然显得苍白单薄。个人的陈年往事如此,对于一个民族也是同样道理。所以回首往事时,要多回顾苦涩的,那里蕴含着个人的经验和命运,同样读历史时,也要多读经验和教训的历史,而不只是看功劳簿上一统天下的的唐宗宋祖。

中华历史卷帙浩繁,光是正史就有二十五史之多,读下来怕是真的要穷经皓首了。所幸有这么一本历史书,专门把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浩如烟海的往事中抽离出来,'撮取其要',用以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本书就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

对于司马光,我们都知道他在儿童时砸缸救人的急智趣事,连带着对他的印象也固化在梳羊角辫的蓬头稚子上。其实司马光是北宋有名的大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两度为相,生前最伟大的成就就是主持编纂了这部'历代君王的教科书'——《资治通鉴》,死后谥号'文正'——这是历史上中国的读书人最梦寐以求的谥号。可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毛泽东同志就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

不同于《史记》的纪传体,《资治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写法,从公元前403年的周威烈王时期写起,到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停笔,时间跨度1362年,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因为是写给君王看的治世之典,'专取国家兴衰',所以撷取史料的视角主要聚焦在政治军事大事上,而书里记录的这一千余年历史中,除了两汉一统时稍微太平些,治多乱少外,其余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莫不是大分裂大混战的年代。相斫相杀的场景比比皆是:皇后被杀、太后被杀、皇太子被杀、忠臣被杀、奸臣被杀,皇上最后也被杀……天灾人祸屡屡上演:'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兵燹之灾野火不尽春风又生:因为打仗士兵多喜欢挟藏妇女在身边,将军王浚下令有在军队里私藏女人的斩,于是八千个少女被沉在易水河底……这一千余年里中国人记忆的苦涩映照在《资治通鉴》薄薄的纸页上,足足积攒了294卷。

如果历史都如'二十六年,王崩,子烈王喜立'这样,一年当中只有短短几行,没有天灾,没有人祸,没有战争,没有权斗,那这1300年的历史,几百页就写完了。只因我们的历史太'精彩'了,充斥着>故事,'满本都写着吃人',才会这么厚重,怎么都讲不完说不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孟德斯鸠说只有历史故事乏味的国家与人民才是幸福的。读《资治通鉴》,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历史的不可承受之重。

除了战争与权谋,历史人物个人命运的因果也被司马光洞若观火地收录在这本书里,每遇到令人感慨的事件人物时,跟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太史公言一样,司马光也会'臣光曰',对其进行评议。例如三家分晋,司马光论述晋国智伯的灭亡时就才德关系和识人亲人说了这么一段令人耳目一新的话:'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

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说的是世俗之人多分不清才与德,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与其得到有才无德的小人,不如得到无才无德的愚人,因为愚人作恶,智力不济实力不胜,人还能制服他,小人作恶有勇有谋,危害更大。有德令人尊敬,有才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尊敬的人却容易疏远,所以大家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观察他的品德。短短几句话鞭辟入里,于历史大事件中勾勒出个人立才与立德的辩证之道,令人深受启迪。

可见虽然《资治通鉴》后来被人断章取义为权谋之书整人之书,但其实司马光作为一代大儒,'道德博闻'的文正公,是始终强调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始终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君道、臣道、师道的。书中写'太康之英'陆机被人诬陷将死时,释戎服,著白,为笺辞颖,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可复闻乎',遂被杀,夷三族。家乡华亭的鹤鸣声,还能再听到么?大丈夫志匡世难,既知将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读罢令人掩卷叹惋,感慨良久。这就是中国读书人一脉相承的世道人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读《资治通鉴》,拨开历史权谋的诡谲烟云,最终看到的还是质朴的世道人心。

想起前段时间的'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在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我们对于读书的感受都在逐渐微弱或者正在消失,阅读的感觉就像炊烟离开大地一样,越飘越高,越飘越远。但是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哪怕精神也像阅读一样离我们而去,飘到了天上。所以我们的高度也不再是头顶到大地的距离,而是头顶到天空的距离。

-END-

篇二:读史记有感,读后感 《史记》

读《史记》有感

----------------------------------------------------------------------------

读《史记》有感

朱文涛

(工贸杯读后感征文)

近日,重读史记,这是一部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史记作者司马迁以其爱憎分明的情感和严谨的历史观为我们记叙了从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至汉武帝之间三千年的历史事件,其间有多少王朝更迭、多少英雄奋起又或辉煌或悲壮地落幕,如非史记,这些都将埋没于历史尘埃中,今天的我们无法知晓。

史记虽然写了三千年的历史,但我觉得最精彩、最能代表司马迁历史观及爱憎情感、也最能给我们后人以启迪的是对两个人、七年时间的描写。这两个人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七年时间是秦末农民起义三年加上楚汉相争四年。

先讲项羽和刘邦的共同点:一是他们都很仇视暴秦的统治,所以他们先后举义旗反对秦朝;二是他们都不好读书,项羽是“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刘邦是“好酒及色”,但他们都是不学有术,项羽擅长行军打仗,刘邦擅长用人,最终他们分别凭此成就霸业与帝业;第三点也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有强烈的征服天下、主宰天下的欲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们有很强的事业心,所以他们第一次见到秦始皇的车队时,项羽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因此他们并肩作战先后成为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并终因一山不容二虎而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生死搏杀。

再看他们两人的不同点:

一是出身不同,项羽出身名门,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因为楚怀王冤死于秦,天下人都很同情楚国,时人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项燕作为楚国抵抗秦军的最后一个统帅,兵败被杀后,楚国的百姓都很同情他。所以陈胜、吴广起义时,“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意指他们是扶苏、项燕部下,借扶苏、项燕的旗号来笼络天下人心,同时称其政权为张楚,意指张大楚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楚国、项氏的影响力,当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举义师时,响应者众,当时实力强于项氏叔侄的陈婴也率众前来投奔。因此项羽崛起相当迅速,短短三年时间就从默默无闻成为了西楚霸王,天下实际的主宰者。但也正因为出身高贵,项羽不屑于使用阴谋诡计,只喜欢大开大阖的厮杀攻伐;同时也喜欢别人奉承,鸿门宴上刘邦一服软,他就忘记了要杀刘邦的初衷而放掉了刘邦,终致养虎遗患;还有就是他不能受辱,项羽 “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但垓下一败,他觉得“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因此自刎于乌江。一代英雄就此悲壮落幕,为后人留下了“霸王之后,世无英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评论。反观刘邦, “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他父母均没有名字,他也只是有一个小名,出身实在不好。因此,刘邦的帝王之路是相当坎坷的,在此过程中多次遇险,因为他出身卑微,所以特别能忍受屈辱,项羽有一次跟刘邦说再不投降就烹其父亲,刘邦说出了如下最无赖的话:“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其忍辱负重的能力估计只有越王勾践能与之相提并论。因此,刘邦在与项羽的争斗中总是处于下风,但他总能苟全性命,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帝业。

二是能力不同,项羽是“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同时其军事才能无人能望其项背,生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即使死后几年,也是威名犹在。彭越造反,刘邦率军亲征,看到彭越布的军阵与项羽生前所布相似,刘邦以为是霸王复生,吓得肝胆俱裂,这时项羽

已经去世好几年了,而且刘邦是亲眼见过其尸首的,尚且如此惧怕,可见项羽生前对刘邦造成了多大的压力,也可以想见项羽的武功之盛达到了何等地步。而刘邦则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也就是说刘邦个人能力非但比不上项羽,连他自己的手下也多有不如,但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会用人,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因此他的麾下聚集了各式各样的人才,比如运筹帷幄的张良、极善阴谋的陈平、不世出的名将韩信等等,而且这其中很多人是曾是项羽的部下。而项羽个人能力极强,但他不会用人,最终再强的个人能力也败给了集体智慧。

三是有无自知之明,项羽缺乏对自身错误的认识,“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而刘邦就很有自知之明,手下多次问刘邦与项羽相比如何,刘邦都是“默然良久,曰‘吾不如也,为之奈何?’”刘邦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结果自然也不出意外,对自身清醒的认识战胜了盲目的狂妄。

四是听取别人意见的态度不同,项羽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范增建议他在鸿门宴上杀刘邦他不听,别人劝他定都关中他也不听,最终唯一谋士范增含恨而终,大部分人都离他而去。而刘邦就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刘邦本是“好酒及色”之人,进咸阳后他本想享乐,但手下劝他不可沉迷于酒色,否则难以争天下,他马上“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还有就是韩信攻下齐地后派人跟刘邦说想封为假齐王,此时刘邦与项羽正处于胶着状态,久盼韩信不至,听到这话十分愤怒,直接想攻打韩信,但张良劝他此时不宜得罪韩信,避免韩信倒向项羽,刘邦马上听从了,而且马上封韩信为齐王。正因为刘邦能够从善如流,所以人人乐而效命,楚汉相争刘邦笑到了最后。

五是对人的态度不同,对部下项羽是“仁而爱人,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也就是对部下项羽是给小恩小惠,但关键问题上却不给人好处,久而久之部下就会心生怨怼。对其他人,项羽则是残忍好杀,《史记》中经常可以见到对项羽这样的描写:“已拔,尽屠之”。也就是项羽每攻下一个地方,经常是屠城,项羽本意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使别人不敢抵抗他,但他这种做法却极不得民心,遭到了最强烈的抵抗,他实力远强于刘邦却后于刘邦入关就是明证。同时项羽还经常杀降,巨鹿之战后坑杀秦降卒二十万,进咸阳后杀子婴,烧秦宫室,所谓杀降不详,《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将军问别人为什么他不得封侯,别人问他平生有什么憾事,他说曾经杀降八百余人,别人对他说:“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因此项羽如此杀降,极不得人心,最终众叛亲离。而刘邦则是“慢而侮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刘邦是不拘小节的,对人也不尊重,但他在大事上能给人便利,所以部下也能够为其效命。对待百姓,刘邦是相当仁爱的,在攻打秦朝时,刘邦多采用说服别人投降,而不是一味强攻,因此他能够第一个入关,进入关中后,又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尽收关中人心,因此后来刘邦反攻关中时,关中百姓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项羽是众叛亲离,刘邦则尽得民心,此消彼长下,刘项之间的实力逐渐逆转,楚汉战争的天平最终倒向了刘邦这一边。

读《史记》,给我的启迪是:不管我们出身富贵还是贫穷,我们都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要时刻正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样,我们的事业、人生才能越走越顺,否则,即使有霸王之能,最后也只能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的悲叹。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

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史记》,但由于篇幅太长,我先读了汉武帝篇,读完之后,我有一些感想:我先说说汉武帝生命里发生的一些事吧.

史实证明,最终致使太子刘据死亡的是巫蛊之祸。武帝晚年疑神疑鬼,巫蛊之祸就是这时瞬然爆发的。这似乎是历代皇帝的并发症,他们为何如此深信不疑?在我看来有五个原因:

1—历史记录:

在一些史书上记载着一些在故事,如:周文王遇西王母;楚王遇乌山神女??给人造成误解。

2—自然现象:在那时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有些自然现象世人无法用当时的科学方法来解释。比如看见海市蜃楼以为是神仙住的地方;出现了日食,认为上天在惩罚自己,在武帝朝的许多丞相就是因为它而死。(我们现在知道是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一般18多年才会遇到一个。)3—众人复议:

由于帝王相信,所以奸人投其所好,为了获取圣心,编造了一个又一个逼真,荒唐的谎言,帝王耳濡目染,信以为真。

4—自负:

身为国君要处理好很多事,尤其是战事,武帝认为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只有自己才行,要统治好国家,只有自己才能完成,对自己的太子都太不放心,认为他们才学不够,治理不好国家,怕他们会给自己丢脸。5—自私:古时候的帝王都很贪心,总是想让自己长生不老,永保青春,独自享受荣华富贵。

当可怕的巫蛊瞬然爆发时,刘据被他的亲生父亲逼死,这个结果在历史上来说并不少见。因为争权夺势,觊觎皇位,兄弟手足相残,父子顷刻反目。巫蛊其实只是一根导火线,在武帝时期,置放它的是汉武帝晚年最信任的人江充,触到它的最大受害者是太子刘据,最大受益人是皇六子刘弗陵,因为巫蛊使刘据无法判断父亲还是否相信自己,万般无奈之下,发生了兵变但被武帝一举平息,之后,次子刘弗陵顺利登上了太子的宝座。但武帝的这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汉朝的灭亡,俗话说国赖长君,如果武帝在天有灵,如果他看到了三分天下 ,会有什么想法?我不知道没有这场巫蛊,刘据登上了皇位,天下又将如何?但我知

道,威震四海,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千秋之后,堂堂大汉王朝的运势逐渐走了下坡路,“国富民强”成了可欲而不可及的词,“民不聊生”成了它的替代词

巫蛊不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能使一个朝代灭亡!我十分同情刘据为他感到惋惜,伴君如伴虎说得真不错!以前我总是羡慕皇宫中山珍海味,锦衣玉食的日子,可现在我恍然大悟,即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有身不由己,也有无可奈何,古往今来政治斗争总是相当残酷的。

汉武帝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有明君的风范,又有昏君的残酷,每次读他都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

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

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

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 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曾怀疑这个缤纷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载,却终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

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惊心动魄,思量曾经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读《史记》的前四篇本纪,荡气回肠,浩然大公,如《周易》中乾坤二卦,统领六十四卦,而有一种立于源头俯瞰变化的超越感。这四篇本纪描述了一个恢宏的上古世界,充溢着人文精神,纯朴的先民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勉开创了后代历史的基业。德行是这里最高的标准,对崇高精神境界的仰望,对至善的探讨追寻,为民族的付出,对生命的尊重构成了先民的精神世界。

ad680_2();
读史记有感2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78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