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中国古典建筑天坛历史2000字

中国古典建筑天坛历史2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18 12:07:02 | 移动端:中国古典建筑天坛历史2000字

篇一:中国古典建筑发展历史

篇二: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

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有形式风格上,始终是承

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一贯完整的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在世界建

筑体系中独树一帜,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古都,珍贵的文物数不胜数,说它的古建筑是这座城市最有价值的不

动产,应该没有人反对。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是北京最知名的古代建筑,在那里人们

可以瞻仰往日皇家的威仪。但是,一些不太被人注意的古建筑,也包含了这座城市的很多故

事,让人回味不已。

北京,是我国历史上辽、金、元、明、清王朝古都,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

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938年作为辽代的都城起,历以辽、金、元、明、清各

朝代,至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建都历史。在作为都城的漫长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

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对古都北京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

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

不利”的目的。特别在明清两代,古都北京的城市建设更加完善,更加威严,同时也更加具

有神秘色彩,使古都北京具有强烈的首都特点。如今,历史上那些朝代已经过去了,但却给

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和古迹,为后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规划设计思想,提供了实物

依据。

北京古城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今人称为凸字形城。凸字城的北边部分称为内城,建城

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安徽凤阳)的设

计方案建设起来的。凸字形南边部分叫外城,建城较晚,它是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建设起来

的。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

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祭祀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祭天活动最为隆重。古代中国人为了

表达对天的敬畏,专门建造了用于举行祭天典礼的祭坛,明清北京天坛就是祭祀建筑的典型

代表。

天坛

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之外

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天坛

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祭祀天、地、

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习俗,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据史书

记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战国时

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东荣城成山角)祭日,在莱山(山东掖县)祭月。自汉代以来,历

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西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

祖”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魏晋南北朝时有春分东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

遗名尚存。明朝两代皇帝修建大型专用建筑祭祖天、地、日、月。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

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

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

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至今我国有些地

方的民间仍保留在春节祭祖“天地之神”的习俗,可见我国祭祖天地日月的习俗渊远流长。

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统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历代皇帝都

极为重视。而且古代的帝王将天坛建在北京内城的正南方、将地坛建在正北方、日坛建在正

东方、月坛建在正西方。

天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圆形,地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日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亦以圆

形为主,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天坛内的主要建筑祭天用的祭坛圜丘是三层圆形平台,

台面中心为一圆形太极石,太极石外面为9块扇圆形石头圈圈相围,圜丘下面的围墙亦为圆

形。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圆形的,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

中心为圆形石面,其外第一圈围列着火块扇圆形石头地面,皇弯宇外面的围墙为圆形,这就

是有名的回音壁。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顶部为三层圆形建筑,祈年殿内的地面亦为圆形

地面,中心为一圆形石块,其周围排列扇形石头;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层圆形平台,祈年殿

外面的围墙也是圆形,天坛整个外围围墙北部亦为圆形。因此圆形是天坛建筑的突出特点。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

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

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

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

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

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

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

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世界遗产天坛,适合一个人去那儿观赏、感悟、思考。天坛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览之

地,天坛而是思索宇宙、时空、天地、古今、物候兴替、天人合一的场所。天坛以严谨的规

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天坛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

置,天坛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祈年殿是天坛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三重檐尖顶圆形大殿。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所在。

它突出了古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层次清晰、主次分明、设计独特、注重宏观效果和立体

美感,体现现代大都市中古建筑天坛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精品,造

型洗练,内涵丰富,充满了象征意义。祈年殿是清代举行祈谷大典的神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

年(1420年),清乾隆朝更名为祈年殿。

祭坛采用上屋下坛的形式,整座殿宇高大巍峨,造型庄重华美,白色基石,蓝色殿瓦,金色

宝顶,在四周古柏的掩映衬托下,显示出至尊至圣的气势(整组建筑由约3000件构件拼接搭

建而成)。

天坛由两重墙分隔成外坛和内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天坛是园丘、祈谷

两坛的总称。主要建筑在内坛,园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上,中间有

墙相隔。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增建了园丘坛门。

内坛墙共有六座门:祈谷坛有东、西、南三座天门(又称砖门),园丘坛有泰元、昭亨、广

利三门。两坛之间的隔墙上有两门:成贞门和其西边琉璃门,园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圆丘坛,

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内坛西墙内有齐宫,外坛西墙

内有神乐署(原有牺牲所、钟楼等,已无存)。

天坛南部,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故有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等。明嘉靖九年(1530

年)建,原坛面及护栏都是兰色琉璃砌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栏板望柱改用

汉白玉,坛面改用艾叶青石。坛圆形三层,个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

即九及九的倍数)。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形,数目也是阳数。坛外有短

围墙两重,内环圆形,外环方形,四面各有汉白玉四柱三门棂星。在天坛里,有一处“小皇宫”却往往被人忽略,这座“小皇宫”就是位于天坛西侧的“斋

宫”。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每年的冬至,皇帝要到天坛祭天,祈祷五谷丰登。

按古礼,皇帝须在祭天的前三天,到斋宫进行斋戒。这三天里,不吃荤、不饮酒、不近女色、

不听音乐、不理刑事等等,对于一向锦衣玉食、纵情声色的皇帝来说,这当然无异于囚禁。

于是,在雍正以后,又在紫禁城内另建一所斋宫,每逢祭天,先在宫中“致内斋”,到举行

祭礼的前两三个时辰,才到天坛的斋宫“致外斋”。由此看来,天坛的斋宫成了皇帝祭天前

的休息之地。

天坛的斋宫在祈年殿西南,圜丘西北,三处成鼎足之势。紫禁城有两道城墙——皇城与

紫禁城;天坛的斋宫也有两道城墙:外有砖城,内有禁墙。环绕紫禁城的有护城河,内有筒

子河;环绕天坛斋宫的,在砖城与禁墙外也各有一条护城河。横架在两条河上各有三座汉白

玉桥。而且在砖城四角,各有驻军的房屋五间,也与紫禁城四座角楼相似。足见其建制同于

紫禁城,只是规模小得多。

走进天坛斋宫两道宫门后,坐西朝东有五间大殿,绿琉璃瓦,重檐斗拱,雕梁画栋,整

个建筑庄严华丽,这是斋宫的正殿。殿前左边石亭中,供有铜人一个,据说是唐太宗的宰相

魏征,他手捧写有“斋戒”二字的牌子,提醒皇帝勿忘斋戒。右边的石亭中放着时辰牌子,告诫皇帝按时辰斋戒、祭天,切莫错过时间。

按明、清两代的制度,皇帝所居一律坐北朝南,且全部宫殿门廊都用黄琉璃瓦,何以天坛的斋宫却坐西朝东?原来这些皇帝自命为奉天承运的“天子”,既然是“天”之“子”到天坛来祭天,不啻是儿子来祭父亲,当然不能妄自尊大,所以斋宫只能坐西朝东,而且要用绿琉璃瓦了。

天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也称为祈谷坛,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天坛景区的精华是祈年殿,整体高大雄伟,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宏伟壮观,闻名中外。

祈年殿有东西配殿,现为祈年殿历史展,里面还有祈年殿的剖析及外部模型。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

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帝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祈年殿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因此,现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篇三: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一二章总结

1.中国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 巢居 “穴而处”的 穴居。前者经历了由单树巢、多树巢向干阑建筑的演变,后者经历了由原始橫穴、深袋穴、半穴居向地面建筑的演变。

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榫卯结构,标志着巢居序列已完成向干阑建筑的过渡。

3.穴居分为原始橫穴、深袋穴、半穴居三种类别。

4.西安半坡F1大房子遗址是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前堂后室”格局。西安半坡F24中显示出“间”的雏形。

5.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属红山文化,国内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建筑。

6.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夏、商、周三代。选择

7.从夏商都城到东周列国都城,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布局和“因势型”布局均已出现。

8.最早划分为外城、内城、宫城的是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选择

9.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简答题。默写画简图。

10.陕西岐山凤雏村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是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格局,是第一次出现的用“屏”建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用瓦建筑。

11.刻在铜板上标志战国时期大型组群所达到的规划设计水平的是战国中山王陵墓兆域图。

12.正式屋顶分为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

三章总结

1.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两汉时期。

2.明堂、辟雍、宗庙属于礼制类型建筑。

3.木构架的两种形式是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

4.中国木构架建筑的体系成熟期是两汉时期。

5.汉代首都是汉长安城今西安。

6.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南北轴线非常清晰的都城是曹魏邺城。

7.明堂、辟雍是双重外圆内方格局。

8.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台榭建筑类型,东汉盛行楼阁式建筑。

9.阙盛行于汉代时期、汉代建筑在门前设左右双阙,汉代是建阙的盛期。

10.现存仿木构型的石阙典范是四川雅安高颐阙

11.河南登封少室阙是土石型的典范形象。

12.中国现存最早的建于地上的非地下的房屋形态建筑实物是山东长清县孝堂山石祠。

1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是秦始皇陵。

14.汉承秦制陵山呈覆斗型称为方上。

15.抬梁式构架是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主要形式。

16.汉代用的最多的屋顶形式是悬山顶。

17.中国砖结构在两汉时期取得迅速发展。

18.斗拱四铺作指:栌斗、桦拱、耍头、衬方头。

简答题

一、中国古代建筑是如何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

1、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土地中生长出来一般的气质。

2、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主要手法有:(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筑地点的选择,(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3)整治环境——不一味的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4)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二、我国历代各朝宫殿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有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三、中国古代北方皇家园林造园特点?

1、规模非常大,“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

2、布局:宫殿集中,自成一区;各景区各有特点,通过游线连成整体;

3、功能:拜佛、居住、办公;

4、平面构图讲究原则和规律,建筑规则庄重,轴线明确;

5、“主要建筑群”——外向;“园中园”——内向;

6、造景要素:海岛、仙山、林泉、丘壑、佛寺、道观、田园、春舍。

四、清式木构架特点以太和殿为例

1、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

2、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

3、柱的比例细长了

4、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

5、柱的升起、测角、卷杀不再采用,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

五、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清式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种

和玺彩画:清代彩画制度中等级最高的形式,仅用于宫殿、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等主体建筑上。该彩画用金量较大,各主要线条均沥金粉,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加晕。

旋子彩画:明清时期常用的一种彩画类型,以旋花为主题进行构图。旋花纹饰

为旋纹。

苏式彩画:起源于清代早期,因苏州使用而得名。常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虫鱼、异兽、流云、博古等绘画及各种万字、回纹、锦文等为图案为题

1、天安门是皇城的入口,屋顶形式是重檐歇山午门是宫城的入口

2、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3、隋代大兴城是由宇文恺设计建造的

4、佛寺分为中心塔型和宅院型。

5、赵州桥是隋匠李春设计的,它是世界上保存至今最早的一座敞肩拱桥。

6、最早的木塔应县木塔

7、模数制 宋代以“材”为标准,清代以“斗口”为标准

8、《清工程做法则例》《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根据《工程做法则例》编写的

9、屋顶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颜色上等级最高的是黄色,最低的是黑色

10、明朝砖普遍使用在民居中

11、拱劵结构大致出现在西汉

12、三城三河春秋淹城

13、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14、坛庙建筑分为祭祀自然神的天坛,祭祀先师圣贤的孔庙,祭祀祖先的太庙

15、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学术研究团体,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任学社法式部和文献部主任。

名词解释

一池三山:太液池、蓬莱、方丈、瀛洲

四出抱厦:主建筑四侧突出四间(即每侧突出一间)

样式雷:清代负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建筑世家

副阶周匝:建筑主体外部另加一圈回廊。必考

须弥座:由多层砖石构件
中国古典建筑天坛历史2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786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