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000字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11 11:28:09 | 移动端: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000字

篇一: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00字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00字

读了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让我知道了原来在遥远的欧洲不仅有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悲壮的爱情,像莎翁那样的古典哥特式的美,原来也有市井家,回归生活的美。简单,精致,如同“两寸牙雕”,却窥视出了整个社会。

弗兰克奥康纳说:“我认为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技巧局将一样,她在文学方面炉火纯青,就像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的完美无缺一样。”《傲慢与偏见》的语言如同掠过竹林的风,带给我竹林般的清凉,泉水般的清澈,让人可以随时随地的沉浸其中。那细腻的语言,缜密的思维,为我拉开了英国田园风光的帷幕,不经意间勾勒出了一个浪漫纯美的童话,却又那么的贴近生活。

这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小说。小说围绕班奈特太太如何把五个女儿嫁出去的主题展开。书中一共写了四队青年男女的结合,作者一一加以比较,批判,爱憎分明的阐述了自己的爱情与婚姻观。富有傲慢的达西和睿智具有反叛精神的伊丽莎白,温柔体贴的简和有权有势的宾利,以及莉迪亚和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

贝内特夫妇五个女儿待字闺中,没有子嗣,依照当时的法律,他们死后家产须由远房内侄柯林斯继承,因此把五个女儿嫁到有钱人家,成了贝内特太太最大的心愿。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整个故事的架构。虽然作者在作品中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的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

风波。其实小说中的班奈特太太是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缩影,爱情对她们来说是不可靠的奢侈品,她们只看重物质,看重权势。所以当富有单身的宾利来到内瑟菲尔德庄园,便成了众人注目的焦点和谈论的话题,以及小说中对军官们到来,小镇人民细微的表情和言语的描写,将当时社会风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作者奥斯汀是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女性,于是她塑造了一个追求纯粹的爱情,多少有些藐视权贵的伊丽莎白。虽然小说写于19世纪初叶,但是她所阐述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放在当下中国却也依旧是那么热点的问题。看到社会中充斥着的拜金主义,炫富事件,小三,包养等心中竟升起一种荒凉,但这也并非真爱的缺失,而是社会问题。我个人认为这种狂热的拜金主义是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够完善,本来在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对金的崇拜,对物质的追求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在中国却显得有些病态了,因为在中国没钱你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在“生存”这把悬于头顶的大刀压迫下,拜金现象自然变得严重,人间的真善美也在死亡的威胁下大大贬值。而在国外,特别是欧洲,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哪怕你没钱,你还可以生存,所以在国外对艺术,对学术的追求热情远高于中国,同样在那样一个安逸的社会里,爱情观也让现代中国青年向往。

在我看来婚姻的奠基本来就应该是爱情,如同伊丽莎白所追求的一样。面包与玫瑰的选择,若二者不可得兼,取玫瑰而舍面包也。这种选择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有面临生活的压力,但是追求爱,追求美的确是发自内心的呼吁。

但这只是个人的做出的选择罢了,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假设

那便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人们总是在不停的面临选择,而我只是出于个人偏好更侧重精神,愿意承受更大的机会成本而已。同样,有些人更侧重于物质,这只是一个选择,没有对错可言。然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当大部分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那这个选择便成了一种风气,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之所以将题目设为“两寸牙雕”,不仅是因为《傲慢与偏见》的精巧细致,更是因为通过这个“牙雕”窥见了当时的风气,抛开爱情不谈,还有其他的一些感慨。

首先让我感慨的是当时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和遵守因为整个故事的构架便是在依据当时法律贝内特夫妇死后财产由远房内侄继承这个源动力的作用下进行的,可见当时法治发展的水平。

其次是平等,“傲慢与偏见”这个书名便是在平等的观念下产生的,达西因为在交际舞会上不肯与他人跳舞,让伊丽莎白认为他十分傲慢,以至于产生了偏见。要认识和结交朋友都必须与他人一同跳舞,随时更改舞伴,尽兴而为,虽然这个平等具有局限性,但这些应该便是现在欧洲国家自由,平等,法治等观念的雏形。这些从两寸牙雕中观察出的细末,让我回眼中国的当下,期待能发现更多的进步雏形。

篇二: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500字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500字 每天的傍晚是我的读书时间,我喜欢这份宁静、温馨和从容。就是伴着这份宁静从容,我读完了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并看完了它的同名电影与电视剧。虽然上学期间读过这部小说,但也只是走马观花,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这次细细品读,才发现它的真正魅力,让人久久回味。 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汀出生于18世纪的英国乡村小镇,她没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她终身未婚。奥斯汀的作品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了当时英国乡村中产阶级日常生活

与田园风光,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爱情风波,一扫当时文学界假浪漫主义潮流。 《傲慢与偏见》全书讲述了四桩不同的婚姻,展现了奥斯汀的婚恋观,在她眼里,其中的两桩婚姻是不幸的:一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夏绿蒂、表兄柯林斯的婚姻,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二是伊丽莎白的么妹丽迪雅与威尔的婚姻,完全建立在初次相识与美貌之上。夏绿蒂是一个聪明的女子,但却接受了自高自大、愚蠢的柯林斯的未婚,只因家里没有多少财产。对于婚后生活,夏绿蒂也抱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婚姻状况在现代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单纯的以物质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生命力的,在一个感情淡而无味的婚姻里,人的乐趣何存?夏绿蒂固然可以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她的精神世界永远是苍白的,她安排与柯林斯每天见面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她是多么聪明,但又是多么可怜可悲啊,一个无财产的女子就这样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剧。 伊丽莎白的么妹丽迪雅是另一种情况的婚姻。在五姐妹当中,她行为最为放荡无知,每日只知与军官调情。她贪恋威尔的美貌,冲动的跟威尔——一个表面温文尔雅,实际生活放荡的人私奔,置家人的感受于不顾。后经达西的慷慨解救,两人才苟合结婚,婚后丽迪雅还在家人面前炫耀幸福,实在是一个非常自私自利的女人。嫁给了一个伪君子,可想而知婚后生活如何拮据,全靠伊丽莎白与达西救济生活。 奥斯汀所推崇的是后两桩婚姻: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吉英与彬格莱的婚姻。美丽而文雅的吉英与活泼机智的伊丽莎白对待婚姻的态度是理智聪明的,她们的婚姻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但也不排除物质与相貌的因素。达西在初次见到伊丽莎白的舞会上并未对伊丽莎白的外貌产生好感,也反感她家人的低俗无知,但是随着越多的接触,发现了伊丽莎白的可爱之处。伊丽莎白也在越来越多的接触中发现了达西的美德,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成就一桩美满的姻缘。尽管他们在门第与教育上存在差异,但婚姻生活是依然是美满幸福的。 在奥斯汀的笔下没有惊心动魄、激情四射的爱情故事,更多是的理智与道德,所以,奥斯汀的爱情观是理智的。在我看来,爱情是美好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能经受住婚后油盐酱醋的平

淡,真正的爱情不会因为形体的接近或远离而改变,真正的爱情是日久生情,而非一见钟情。 《傲慢与偏见》在对人性的描写上也是深入的。傲慢与偏见属于人性弱点最常见到的两种。出身高贵、财产雄厚、地位高高在上的上流人最容易染上傲慢的习气,对贫穷、粗俗的人瞧不上眼,达西就是其中一例。而地位低下、财产少而又有强烈自尊心的人在面对骄傲的优越者时则以偏见相对抗,这是另一种扭曲的傲慢,伊丽莎白就是一个典型。伊丽莎白最初看不惯达西的傲慢,受风度翩翩的威尔的蛊惑,更对达西的人格产生严重的偏见,但随着深入了解,才发现误会了达西。但是她能勇敢地纠正自己的观点,摆正自己的态度,这一点是值得尊重的。而达西在初次求婚遭拒的情况下,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积极改正,这才成就了这桩美满的姻缘。 不难想象,如果达西在初次求婚遭拒后傲慢依然故我,如果伊丽莎白在了解真相后没有面对达西的勇气,那么他们之间永远都会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与人之间相处,总会有摩擦,有冲突,有误会,但只要你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积极改正自己的缺点,削去自己的棱角,小处说,能达到人人和谐、群组和谐,大处说达到社会和谐、世界和谐。

篇三: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500字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我看过的名著系列有很多,诸如《茶花女》,《呼啸山庄》,《包法利夫人》,《简爱》,《复活》等等,但是让我现在提笔就思绪泉涌的只有那么一本-----《傲慢与偏见》,这是一本很简单易懂的描述了爱情与婚姻的经典小说,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她的笔触很细腻,这部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其实我不只是单纯的被小说里面男女主之间波折又美满的爱情深深吸引,最让我着迷的是透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我仿佛感觉自己身处英国乡镇,正在看着故事里面的人物发生一系列事情,当描述男女主在土丘上漫步时,我甚至可以感觉到泥土的芳香,真让人沉醉!我的心情,也随着女主对于男主看法的改变而起起落落,不知不觉就把自己带到了很多人物角色中,去感其所感,见其所见,闻其所闻。

在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先从女主的家庭开始描写,女主的母亲听说附近有公爵要搬过来了,然后兴奋的回来告诉自己的丈夫,想要丈夫写封信给新邻居,申请参加他们的宴会,女主的母亲是一个具有封建思想的女性,她有五个女儿,并且社会地位不高,导致她恨不得立马把女儿们嫁出去,也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她才会想要丈夫写信,并且当知道丈夫不以为然时候,她马上说,哦,我那脆弱的神经啊!从这可以感觉到外国人独有的诙谐,但是也从这个细节可以知道,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写信这种事都是只有家中的男性才能掌管,而这与女主那崇尚女性平等与自由截然相反,再通过之后对于描述女主母亲一方面说着和夏洛蒂一家是好邻居,一边又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夏洛蒂气质很差,宾利一家肯定不会看上她,刻画了一个有点虚伪的但又很符合普遍中年女性的心态的人物形象。

再后来,新邻居宾利一家举办了宴会邀请了女主一家,在这次的宴会上,女主的姐姐简与男配宾利一见钟情,再到之后他们相恋,其中插入了宾利姐姐和妈妈对于简家境的嫌弃,但是宾利勇于打破这个限制,最终抱得美人归,也正是因为这个宴会,男主达西也和女主伊丽莎白初识,但是他们见面留下的第一印象却并不是心动,整个晚会达西都没有跳舞,甚至伊丽莎白主动邀请他也被拒绝,由此,伊丽莎白觉得他是一个很傲慢的人,并且看他不顺眼,其实这本书原名叫做《第一印象》,后来出版后更改了,这里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笔,让人想探个究竟,为何之后男女主却在一起了。

宴会后,镇上都传开了宾利对简一见钟情,并且宾利约简上他家做客,但是有一次,简因为在路上淋了点雨,生病了,不得不在宾利家修养,伊丽莎白收到宾利的来信,很担心姐姐的身体,于是自己骑马来到了宾利家,可是因为下雨,地上很泥泞,她的内衬(在英国18世纪,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打底衣,很隐私)弄脏了,脚上也有很多泥巴,但是她依旧不顾形象,赶到了宾利家去看望姐姐,在这里我觉得一方面体现了女主自由奔放的性格,不拘小节,同时也表现了她和简的情深,也和后文她有什么心事总是对简说相呼应,可是她这一形象吓到了宾利的姐姐和妈妈,她们觉得她行为不检点,对于英国的淑女行为标准来说,这样的邋遢形象,简直要命,同时她们对于简的态度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可是这并没有影响宾利对简的喜爱,再到之后,达西作为宾利的挚友暂居在宾利家很多次,与伊丽莎白的接触,达西慢慢被伊丽莎白的活泼开朗以及那颗原文中形容的似绿宝石的眼睛吸引,但是此时伊丽莎白不知情,并且依旧不待见这个一开始拒绝了她

舞会邀请的高冷男,再到之后通过描述伊丽莎白家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甚至是小妹妹莉迪亚私奔的丑事,达西一直在帮助伊丽莎白他们一家,从而让伊丽莎白开始懂得了他真实性格,以及理解了他之所以傲慢的原因是出自他家境地位本质如此,于是伊丽莎白在拒绝了达西的表白之后,开始慢慢确定自己对于他的这份感情,最终他们喜结良缘。

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也可以感受到18世纪末的英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也可以感受到男主达西对于女主伊丽莎白爱的纯洁,可以打破门当户对的陈旧观点,让思想解放得到自由,还有那份为爱坚持的忠贞与勇气,以及刻画了一个性格奔放,追求女性平等,思想上独立的女主形象,多么耐人寻味啊。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45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