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

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11 10:43:58 | 移动端: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

篇一:《爱弥儿》读后感

读《爱弥儿》想到的

久闻《爱弥儿》文笔异常优美,感染力极大。传说康德每天不管天气怎么样都要按时散步,以致当地居民根据他路过自己门前的时间来对表,但他只有几天扰乱了时间表,那是《爱弥儿》扰乱了他平静的内心。他还说,《爱弥儿》得读几遍,因为初读时受到文笔之美的吸引而不能去注意它的内容。确实,虽然汉语与法语在文化上是大相径庭的,加上种种客观方面的原因,难免在翻译过程中会对作者的文采有所抹杀,可能在某些原意或深层含义上不能做到很好的转达。尽管如此,在阅读《爱弥儿》的过程中,仍然能够被其美妙的行文屡屡征服,感到他的文笔就像他书中内容所表达的“自然”原则般自然,是那种很传神的自然而然的风格。大师风范在字里行间就能感觉得出来了。尽管他的文笔之美是如此的让人倾倒,如此的值得一说,但在这里,我更想说的却是在这本书里所表达出来的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思想体系----新颖、独特、深刻,具有绝对“善感性”力量的“自然教育理论”。

《爱弥儿》从1762年问世到现在,已有240余年了。在这240余年间,读这本书的人是很多的。但是,每个人的读法却不尽相同。有的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来读,欣赏书中浪漫主义文笔清新和抒情词句之优美;有的把它当做一部纯理论著作来读,惊叹作者推理之严密和结论之合乎逻辑;有些人把它看成一部反基督教的书,对它严加驳斥,而有些人又发现他在书中一再颂扬“仁慈”的上帝,说上帝是“永恒的”和“聪明的”,因此便认为这位作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还有些人对书中关于女子教育的论述大加

挞伐,认为他贬低了女子的地位,而有些人则不这么看,认为卢梭的论述是本着自然的道理,根据女性的特点陈述他的看法,因此不能说他不公平。

当然,也许以上这几种读法和看法都有些偏颇。但卢梭花了20年心血思考和三年时间写作的《爱弥儿》,为他换来的却是8年的颠沛流离、到处被人驱赶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爱弥儿》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震惊。我确实不敢保证他所说的一切思想理论都是正确无误的,也不能担保他的理论拿到现代还能适用,但这些难道是重要的吗?谁又能说一个人的所有的思想都是一定要正确而是永不过时的才能称得上是伟大呢?我觉得在生活一个社会环境中,能够做到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已经是很难得了,更别说能够独树一帜,创作出一套流芳于后世,让人不禁叹为观止的教育理论的经典来了!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尔》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尔》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由于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行为被牢牢地禁锢在封建礼教之下,人们无丝毫的自由可言,他要求“回归自然”。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

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这种自然的教育是体现在儿童的整个教育过程的。卢梭强调要正确看待儿童,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地发展。遵循自然,根据儿童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观察行动中的儿童,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充分发展。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讲,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应属于了解儿童的兴趣。我们可以借鉴“科学教育学的奠基者”—赫尔巴特对学习兴趣的划分来认识兴趣。第一阶段:当儿童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时,他就开始对这个问题产生注意,进而产生认识这个问题的心理倾向;

第二阶段,当儿童产生认识这个问题的心理倾向,便进一步产生了要认清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内在期望;第三阶段,当这些期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儿童心中便派生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即儿童想解决问题却得不到解决的不平衡的状态,从而便产生了儿童渴求解决问题的需要;第四阶段,需要是个体产生动机的内因,于是便产生了儿童解决问题的动机,动机又会直接影响儿童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不需要外界刻意的管理和压制,儿童照样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因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儿童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让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并因此能让儿童愉快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卢梭认为,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一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同样的,在对待更高深的学问问题上,也应该是培养他对学问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他不需要的那些高深的知识。反观我们国家现在的孩子,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孩子还没出生就在进行着胎教,适当的胎教也许还是必要性吧——只是家长们都太过功利了,仿佛要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在娘胎里就教完了才罢休,甚至是宣言:我要我的孩子是戴着博士帽出世的!等到孩子出世了,感到教育的使命重于泰山啊,个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比别人少的时间里,比别人小的年纪学到比别人多的知识,我们可怜的孩子们,周一到周五在被那大而沉的书包折磨后,周末了还要在这个那个补习班中奔波。生怕孩子一眨眼的玩耍就要被别的孩子远远的抛在脑后了,家长们哪里还有时间让孩子顾得上本来在他这个年龄天性中最

迫切需要的玩耍和游戏呢?孩子每天面对的都是无聊枯燥的课文、英文和无尽的算术题,不厌恶得发抖就算好了,哪里还能奢望他对那些东西能感兴趣呢?等到孩子终于受不了了,崩溃了,就在那里埋怨和责怪:万恶的中国教育制度!

其次,这种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并且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亲自观察和研究各种事物,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还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他说:“你难道还不清楚吗?在室外孩子受到自然给他的锻炼,这在你看来是倍加危险,然而恰恰相反,这正是在防止危险。经验告诉我们,娇生惯养的孩子比另外的孩子死的还多一些。我们只要不让孩子做超出其能力的事情,那么使用他们的体力与爱惜他们的体力比较,其风险是要小一些的。人生本来就充满了危险,那么,除了在他一生中趁它们危害最轻的时候就面对它们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

篇二:《爱弥儿》读后感

读《爱弥儿》想到的

久闻《爱弥儿》文笔异常优美,感染力极大。传说康德每天不管天气怎么样都要按时散步,以致当地居民根据他路过自己门前的时间来对表,但他只有几天扰乱了时间表,那是《爱弥儿》扰乱了他平静的内心。他还说,《爱弥儿》得读几遍,因为初读时受到文笔之美的吸引而不能去注意它的内容。确实,虽然汉语与法语在文化上是大相径庭的,加上种种客观方面的原因,难免在翻译过程中会对作者的文采有所抹杀,可能在某些原意或深层含义上不能做到很好的转达。尽管如此,在阅读《爱弥儿》的过程中,仍然能够被其美妙的行文屡屡征服,感到他的文笔就像他书中内容所表达的“自然”原则般自然,是那种很传神的自然而然的风格。大师风范在字里行间就能感觉得出来了。尽管他的文笔之美是如此的让人倾倒,如此的值得一说,但在这里,我更想说的却是在这本书里所表达出来的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思想体系----新颖、独特、深刻,具有绝对“善感性”力量的“自然教育理论”。

《爱弥儿》从1762年问世到现在,已有240余年了。在这240余年间,读这本书的人是很多的。但是,每个人的读法却不尽相同。有的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来读,欣赏书中浪漫主义文笔清新和抒情词句之优美;有的把它当做一部纯理论著作来读,惊叹作者推理之严密和结论之合乎逻辑;有些人把它看成一部反基督教的书,对它严加驳斥,而有些人又发现他在书中一再颂扬“仁慈”的上帝,说上帝是“永恒的”和“聪明的”,因此便认为这位作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还有些人对书中关于女子教育的论述大加

挞伐,认为他贬低了女子的地位,而有些人则不这么看,认为卢梭的论述是本着自然的道理,根据女性的特点陈述他的看法,因此不能说他不公平。

当然,也许以上这几种读法和看法都有些偏颇。但卢梭花了20年心血思考和三年时间写作的《爱弥儿》,为他换来的却是8年的颠沛流离、到处被人驱赶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爱弥儿》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震惊。我确实不敢保证他所说的一切思想理论都是正确无误的,也不能担保他的理论拿到现代还能适用,但这些难道是重要的吗?谁又能说一个人的所有的思想都是一定要正确而是永不过时的才能称得上是伟大呢?我觉得在生活一个社会环境中,能够做到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已经是很难得了,更别说能够独树一帜,创作出一套流芳于后世,让人不禁叹为观止的教育理论的经典来了!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尔》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尔》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由于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行为被牢牢地禁锢在封建礼教之下,人们无丝毫的自由可言,他要求“回归自然”。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

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这种自然的教育是体现在儿童的整个教育过程的。卢梭强调要正确看待儿童,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地发展。遵循自然,根据儿童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观察行动中的儿童,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充分发展。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讲,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应属于了解儿童的兴趣。我们可以借鉴“科学教育学的奠基者”—赫尔巴特对学习兴趣的划分来认识兴趣。第一阶段:当儿童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时,他就开始对这个问题产生注意,进而产生认识这个问题的心理倾向;

第二阶段,当儿童产生认识这个问题的心理倾向,便进一步产生了要认清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内在期望;第三阶段,当这些期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儿童心中便派生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即儿童想解决问题却得不到解决的不平衡的状态,从而便产生了儿童渴求解决问题的需要;第四阶段,需要是个体产生动机的内因,于是便产生了儿童解决问题的动机,动机又会直接影响儿童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不需要外界刻意的管理和压制,儿童照样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因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儿童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让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并因此能让儿童愉快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卢梭认为,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一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同样的,在对待更高深的学问问题上,也应该是培养他对学问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他不需要的那些高深的知识。反观我们国家现在的孩子,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孩子还没出生就在进行着胎教,适当的胎教也许还是必要性吧——只是家长们都太过功利了,仿佛要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在娘胎里就教完了才罢休,甚至是宣言:我要我的孩子是戴着博士帽出世的!等到孩子出世了,感到教育的使命重于泰山啊,个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比别人少的时间里,比别人小的年纪学到比别人多的知识,我们可怜的孩子们,周一到周五在被那大而沉的书包折磨后,周末了还要在这个那个补习班中奔波。生怕孩子一眨眼的玩耍就要被别的孩子远远的抛在脑后了,家长们哪里还有时间让孩子顾得上本来在他这个年龄天性中最

迫切需要的玩耍和游戏呢?孩子每天面对的都是无聊枯燥的课文、英文和无尽的算术题,不厌恶得发抖就算好了,哪里还能奢望他对那些东西能感兴趣呢?等到孩子终于受不了了,崩溃了,就在那里埋怨和责怪:万恶的中国教育制度!

其次,这种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并且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亲自观察和研究各种事物,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还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他说:“你难道还不清楚吗?在室外孩子受到自然给他的锻炼,这在你看来是倍加危险,然而恰恰相反,这正是在防止危险。经验告诉我们,娇生惯养的孩子比另外的孩子死的还多一些。我们只要不让孩子做超出其能力的事情,那么使用他们的体力与爱惜他们的体力比较,其风险是要小一些的。人生本来就充满了危险,那么,除了在他一生中趁它们危害最轻的时候就面对它们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

篇三:读《爱弥儿》有感

读《爱弥儿》有感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全书共分五大章,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虽然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再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卢梭的自然教育与我们如今的教育在客观角度上有很大差异: 比如孩子的数量比,教育对象的选择性,教育环境等。但在教育方法上还是有很大共性的,书中,作者这样写道:年轻的老师们,我教给你们的方法虽然难以实施,却是唯一能够培养孩子的方法,如果你不善于教导儿童活泼起来,那么你就很难把他培养得聪明起来。不要对孩子的看法表示反对,你应该知道,你越是严厉地管教孩子,他们越是调皮,他们在你面前越是拘束,那么背着你的时候,他们会闹得更凶。看到这些话,给了我们不小的启发。

这本书不仅给人们传递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新观念。很多家长认为,童年是对痛苦感觉最轻的时候,因此让他多受些苦,以免将来受苦,卢梭却反问:谁能肯定现在的痛苦一定能消减将来的痛苦?既然无法证明、没有把握,那么这种所谓的远虑是多么荒谬,当然,更不要将放纵余自由混淆起来,它们之间的区别岂止是一点?卢梭认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须是个孩子,如果我们在他童年时期就试图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就会阻碍他体力的发展,致使他未来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虽然早熟却并不成熟,而且极容易腐烂。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这是整本《爱弥儿》中最精髓,最叫绝的一段。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在少年宫,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

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42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