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900字左右的古文

900字左右的古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10 12:54:32 | 移动端:900字左右的古文

篇一: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第一讲 前 言

一、 高考考查文言文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交际,听说读写都不用文言,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文言是“听不到,说不出,读不懂,写不了”,那么高考为什么还要考文言文呢?

其实高考考纲的制定是由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决定的。大纲对中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方面有明确规定,认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据在于:

1、 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2、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⑴、从汉字的发展方面看,辨析现代汉语的语素要有古汉语的修养。

⑵、从篇章方面看,多读优秀的文言作品,它那严谨的布局、简洁的行文对提高现代文 写作水平有帮助。

⑶、从文学鉴赏方面看,要了解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心态,非有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不可。

建国以来,整体的语言表达水平有日益下降的趋势,传媒和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和古风,变得浅白化和粗俗化。这实际上就是整个社会轻视文言,文言教育的血脉被切断的恶果。文言文到了高中阶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共24篇,占课文总数的1/6。

单从1993年至2003年高考情况看,高考文言文权重偏低,甚至有下降趋势,分值从93-98年的占15%下降到99-03年的12%(20分),题目设置也由最初的八题减到98年的七题到99年、2000年的六题,再到2003年的五题,是不是屈从于现实的挤压呢???

庆幸的是,由于受近一年来人们对中国语文旧有教育进行的深刻反思的影响,人们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的转变,新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也增加了,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晴雨表的高考将作何调整,值得大家的思考。

二、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内容

在进行高考文言文条块复习前,我们有务必要抽出一堂课时间整体讲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同学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复习积极性,又能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

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根据2000年版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一)、 浅易的标准:

1、词 汇:以文言常用词、次常用词为主,其中实词120个,虚词18个。

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 裁:叙事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并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

4、内 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

5、风 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白话不在考查之列)。

比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部分完全遵照(考试说明)的精神,选取了《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中关于胡威的一段文字。(1)开头处加上了“胡质之子”四个字,使之符合传记文的一般格式,(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选文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基本没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除此之外,(3)从选文整体风格上看,《三国志》属于正史,这篇阅读材料属于较为典范的文言文的作品。因而可以认为,对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有关胡威的这一段文字确为浅显形式的文言文。

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二)、具体的考点要求:

1、理解(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B级,考查理解能力)

(1)、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般在第11题)

(2)、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一般在12题)

(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涉及)

(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般在第15题)

(此考点99年分为两条:1、翻译成现代汉语;2、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析综合

(1)、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一般在第13题)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一般在第13、14题)

(此二考点在99年为一个考点:分析文章的内容)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般在第14题)

文言试题中体现对分析综合的题目一般两道,分值6分,应该下大功夫,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三、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左右。(1999年574字,2000年400字左右)已成稳定模式。2001年海淀区模拟卷最短的只有294字。上海卷只180字左右。近几年来,所选文段均是人

物传记:

1993年选自《新唐书 ·姚崇传》,主人公姚崇; 1994年选自《唐语林 ·识鉴》,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 1995年选自《隋书·列女传》,主人公郑善果母; 1996年选自《宋史 ·郭永传》,主人公郭永; 1997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主人公权善才; 1998年选自《宋史 ·忠义一 ·李若水传》,主人公李若水; 1999年选自《北齐书· 苏琼传》,主人公苏琼; 2000年选自《三国志· 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合写胡质、胡威父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主人公田单;2002年选自《史记·李将军传》,主人公李广;2003年选自《旧唐书》人物传记和《资治通鉴》司马光的评说组合,主人公是裴矩。

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适当的处理,或加注释。人物传记,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但就是这些材料,却也潜伏着很大的变革危机。

2、今年高考选材预测:

尽管每年高考后都有人对其选材有颇多非议,而且近几年高考也不断在改革,但文言文选材都是只降难度,没改变传记文思路,当然如果一定说到变化,是不是可能会在人物类型上做些文章,会不会出现一些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隐士)什么的,2001年五六月份安徽皖中、河南郑州、湖北荆州、黄冈、黄石等地方的划杠卷就有这方面的尝试。也有文言比较阅读形式等。在备考中我们还是应该注意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小品如寓言、游记等的阅读训练。因为它们在文言作品中比传记文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相信在今年高考,文言选材肯定会有所突破(可能会单独选一段散文来翻译)。

3、试题设置,稳中有变

容量上,共5题,20分。第1题考实词含义,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第2题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是辨析同一词语在两个句子(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的异同;第3题考查主人公品格和性格;第4题考查对内容要点的归纳和中心思想的概括;第5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直译,字字落实)。

四、备考策略

(一)、立足课内,辐射课外

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实词、虚词、句式、文句理解,还是语段翻译,无一不是源自课内;历年考点的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因此,立足课内,辐射课外实在必要。一般说来,课内篇目可反复3—4遍。

第一遍,利用晨读、自习、晚修等,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根据记忆曲线,按照由高三到高一倒回来的顺序,自行通读串讲一遍。

第二遍,以单元为单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注意前后联系,总结规律。同时积累关键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配以一定的课外练习,体现知识体系的联系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

第三遍,以课外文段为主,辐射课内已学知识。凡涉及课内的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用法等都呼应贯通来理解记忆。另外,每天分头给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在课内找例解,以“每天5—10个”的方式进行。

第四遍,以综合练习为主,练习出题,练习答题,学会找点、设点、解点,吃透关键实词、虚词以及句法、用法等。

(二)、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的限制和考场气氛的限制,具有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面对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经常出现急噪的心理,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出现思路混乱,判断偏移的问题。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下面就以上问题,给同学们介绍古文解答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1、读题和解题

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

要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6W”,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

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则,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或信息筛选,或观点评价,以及实词解释(11题),或句子翻译( 15题 ),了解全文内容。 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复核、验收、深入理解的过程 。

特别提示: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

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必须明白,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让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法”和“邻字辅助法”来推断,进而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让学生加以掌握和运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切记!!

2、审题

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或者问“正确的一项”却选“错误的一项”,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要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

3、解题(以200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为例)

(1)、词语解释

①和所学课文呼应。如第11题,“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中“讽”与课文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相近,因而不可能是讽刺;“咸私哂其矫饰焉”中“哂”与课文“侍坐”中“夫子哂之”相似。②和现代汉语呼应。如“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中“遇”与今天说的“善遇之”相同,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故“优待”错。③和上下文呼应。如第12题,“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焉”用在动宾结构“哂其矫饰”之后,很明显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焉”用在动词“问”之后则是代词。④和句子结构呼应。如“为伯父让之所鞠”中“为??所”构成被动句式。

(2)信息筛选题 一看题干中的陈述对象,如第13题,陈述对象是裴矩,而答案D项说的是太宗,故排除。二看题干问的是哪一方面,本题问的是“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而C项第一句答的是裴矩为人乖张,故不合要求;其他还要看是不是这个人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以这种方式所为,有没有张冠李戴、前后颠倒等。

(3)内容理解题

除了看人物、时间、地方等有没有弄错,还得看人物的行为、主张等,看有没有添加、删改、遗漏等。强调和原文呼应、吻合。如第14题C项,裴矩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而非主张立即平定。其他项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4)赏析评价题

要看作者的态度和文段背景。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我们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正,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

(5)注意人物形象的发展和变化

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一贯到底;而去年文言文的人物形象开始丰满起来。甚至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也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人或事。

五、课外练习

第二讲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一、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此条款要注意两点:1、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248个)。 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至少为120个。

二、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 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 ——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近义性 ——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活用性 ——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通假性 ——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复习实词时,重点掌握课本三方面内容

1、 掌握高中语文第二册的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注意的几点》。

2、 掌握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单元知识短文《词的活用》。

3、 掌握 高中语文教材后的附录---《文言常用实词表》。

当然,现在我们很多学校高三复习手头均有一些参考资料,可能更全面些。

三、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

1、 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几乎每年必考。

2、题 型:①、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② 、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四、实词复习的内容

1、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

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是词。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就容易形成错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析:卑鄙,是单音节次,“卑”和“鄙”连用,“卑”指出身卑微,“鄙”指见识短浅,举止粗俗。它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卑鄙”的意义不同。

2、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如:江河、亲戚、爪牙等

附:古汉语中常见的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 加(更;增加) 假(借助;不真实的)信(的确;书信) 河(黄河;泛指江河) 橹(盾牌;划船的工具) 赢(背负;胜或获得) 走(跑;不行)次(水边;量词)向(从前;对、朝或偏袒)穷(困厄、不得志;贫困、穷) 率(一概、全部;率领、轻率)再(第二次;又一次) 原(推究;原来、原则)床(坐具;卧具)

抑(或者;抑制)归(女子出嫁;回来)比(等到;比较)比(紧挨、并排;比较) 渠(他、它;水道) 去(离开、距离;往)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阳、)

怒(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发怒) 危(高;危险) 但(只;但是) 略(夺取;简略)

将(请;将要) 或(有人、或许;或者) 爱(吝啬;喜爱)固(本来;坚固) 诸(之于、之乎;众、各)择(区别;选择) 隐(哀怜、不忍;隐藏或隐瞒) 稍(逐渐;稍微) 诚(果真、如果;真诚) 赞(引见、介绍;称赞) 拜(授官;一种礼节)除(授官;除去) 安(养生;安定、安然) 鄙(边境;轻视或粗俗) 池(护城河;水塘) 摧(伤心;破坏或折断)

汤(热水、开水;较浓汁液)按(查究;压住或按照) 都(大;都市或全)病(困苦至极;疾病) 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 齿(年龄、岁数;牙齿) 伐(功业、夸耀;坎) 顾(拜访;回顾或照顾) 会(恰逢)聚会或会议) 间(参与;中间或间隔) 控(拉;控制或控告) 迁(放逐;迁移) 景(大、日光;景致或情形) 害(嫉妒;祸害或害处) 摄(整理、整顿;吸取或保养)

遣(休、被夫家赶回娘家;消除或派遣) 冒(涂盖、敷上;冒充或向外透) 奇(适宜;特殊的或惊异的)要(邀请、相约;要求) 严(尊重;严格或严密) 卒(死;士兵) 寻(不久;寻找) 章(花纹;文章或图章) 速(招致;速度快) 寝(丑陋;睡觉)

古汉语中常见双音节的古今异义整理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夫人(那个人;尊称人

的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

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婚姻(儿女亲家;结婚)

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行路(路人;走路)

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 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逢迎(迎接;说话、行

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 于是(由这种情况;连词)

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 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痛心(痛恨;极端伤心)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

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

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 便利(吉利;方便)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

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

浩荡(荒唐;水势浩大)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

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 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

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 县官(官府;县令)

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 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

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

流涕(流眼泪;流鼻涕) 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

同气(同胞兄弟;同类)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

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

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 无论(更不必说;连词)

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 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

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 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

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 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困境) 开张(广泛扩大;开业)

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 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

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结束(整好装束;完毕)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 往往(处处;常常)

中间(中间夹杂;里面) 扶老(拐杖;扶着老人)

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

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 大风(麻风病;大的风)

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 中间(当中夹杂;当中)

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人;为革命牺牲的人)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

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 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肉食食物)

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

何苦(哪怕、怕什么、怎怕;不值得做,犯不着) 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的人)

无赖(胡作非为、活泼好玩;流氓、无理取闹) 作文(写文章;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豪杰(有声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才能初中的人)

风流(杰出、英俊,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3、一词多义

单音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因而接触时一要清楚它几种常规的解释;二要根据语境判断句中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是用作名词还是动词)。——对这一点要学会推测。

4、词类活用

这是词语功能的改变,所以和它在句中的位置有很大关系。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5、通假

不论是古有其字还是古无其字,只要课本、练习涉及的通假字一概收集、储存,尤其是一些常见通假。

四、答题技巧

1、 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k)”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禾—五谷、贝— 金钱、 皿— 器具、 纟— 丝麻、宀 —房舍、 求— 毛皮、隹(zhu+ )— 鸟雀、冖 —笼罩、 歹 —死亡、 月 —肉、 页 —首、 自— 鼻、 目— 眼、 尸— 身体??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

“不刊之论”“自怨自艾”中的“刊”“艾”从形旁上看均应该与“刀”有关;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有许多学生对2001年春季北京卷试题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实际上“牒”字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1)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13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

篇二:中国古文字字形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了下来。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殷商甲骨文字至今,虽然汉字的形体结构依然保持了表意的特点,但在写法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汉字自其产生之始,书体形式就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秦代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代的书体也很多:“汉兴有草书??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使下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东汉文字语言学家许慎,注意到了汉字的书体变化,但秦汉以前的文字材料他见得不多,钟鼎铭文见到一些,甲骨文在当时还未发现。所以只是笼统地说:“以讫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汉代之后,又出现了行书、楷书等书体。如果除去特殊用处的书体和形体稍变而形成的书体,描绘汉字书体演变的大脉络,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汉字的书体发展归结为两大阶段、五大书体。 古文字阶段

古文字阶段包括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至秦代的小篆这一历史时期。其间流行的主要书体包括甲古文、金文和篆书。古文字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带有一定的图画痕迹,象形意味比较浓,采用线条化的笔道、还没形成汉字的“笔画”。

甲骨文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甲骨文是古代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在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午)才被发现,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所以又称甲骨文为“殷墟文字”。

这些文字大多是殷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为“卜辞”。

甲骨文大部分为契刻,也有少量墨书;有直接契刻的,也有先书后刻的。因大多是契刻的,故又称“契文”。

甲骨文大部分为殷商遗物,近年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等地,也发现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称为“周原甲骨”。

一百多年来,考古发掘有字的甲骨己累计十多万片,甲骨文单字共4500字左右,其中经研究考释,已经释读的约有1700字,现在古文字学家还在继续研究之中。

金文

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通常专指商、周、秦、汉时期的铭文。因钟和鼎是古代的重器,言钟鼎可以概括其余的铜器,所以又称为“钟鼎文”。凹入的阴文称“款”,凸出的阳文称“识”,故又称为“钟鼎款识”。

金文略晚于甲骨文,是介于甲骨文与篆文之间出现的书体。

商代的金文遗留下来的不多,字体与甲骨文比较相近。人们常将周代的铭文作为金文的代表。周代之后的铭文,字体便逐渐过渡到篆书。

篆书

“篆书”又称“篆文”,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类。

“大篆”,是对“小篆”而言的,是秦统一文字之前在秦国通行的字体。许慎所说的“史籀大篆”,是指“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魏晋以后此书全失。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

“小篆”是在“史籀大篆”的基础上形成的。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而形成“文字异形”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必然要求文化上的大一统,要求文字的统一。于是,“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是这次统一文字的积极参与和制定者。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且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今文字阶段

隶书

隶书发端于周末,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战国秦墓中出土有木牍两件,上有墨书,字体与大篆有很大不同。具有简省盘曲、笔道改圆为方的显著特点。且字形不像篆书那样长方形,而呈扁方形。用笔也不似篆书的粗细均匀,而是轻重顿挫,已经略有“蚕头燕尾”之势,可以看作隶书之滥殇,是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

隶书之名的由来,有种种说法。《汉书·艺文志》:“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这是说,因为施用于徒隶,所以称为“隶书”。另一说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幽系云阳,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所以称其书体为隶书。 至于程邈造隶之说,自古颇为流行。但隶书的形成是个渐变的过程,上文已经说到,战国时一些文字就有了隶书的笔态,隶者篆之捷,趋捷趋简是文字书写的大趋势,应该说,是广大汉字使用者造就了隶书这一书休,程邈可能是曾经对它加以整理规范,而不是独自创造了隶书。

存世的秦时隶书,以《云梦睡虎地泰简》为代表。其字化篆书的纵势为横势,字形不是长方形而趋于正方或扁方形;它已经摆脱了篆书用笔均匀圆转的特点,变成了横直的笔势。这种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书法家称之为“古隶”。到了汉代,隶书代替篆书而成为标准书体。字形扁平、波笔捺脚成为隶书的显著特点。从隶书始,形体从线条转为笔画,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跨入了“今文字”阶段。

楷书

隶书对篆书来讲,是极大的进步,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大飞跃,是今文字阶段的开山书体。其书写比盘曲诘诎的篆书简便得多,但其形要求“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写起来仍然不很快捷。许慎《说文·叙》中所说“汉兴有草书”,就是将隶书又加以简化而成的一种字体,因其草率而就,故称为“草书”。草书虽书写快捷,但书写草率,辨识不易,且无统一标准,漫漶无纪。为纠其偏,楷书应运而生。所谓“楷书”,意思就是可以作为典范楷模的书体。 楷书萌芽于东汉末期,《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可惜其字今已不可得见,其“楷法”也就无从察考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表现出鲜明的半隶半楷的特征,如三国吴凤凰元年(公元272年)的《谷朗碑》、东晋大亨四年(公元405年)的《爨宝子碑》等,都可以看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明显痕迹。至隋唐,楷书完全脱离隶法,发展成熟为一种新的书体。

楷书形体方正,行笔平直,减省了隶书笔画的波磔,书写更加快捷方便。这种横平竖直的方块形结构,一直保持至今,成为了正体汉字的典型特征。

篇三:九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古文复习资料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古文复习资料 陈涉世家(一)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解释加点的“之”字:3

(1)_________(2)__________(3)? 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4

尝与人佣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辍耕之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富贵,无相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为佣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佣者笑而应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燕雀”比喻________,“鸿鹄”比喻________。陈涉的“鸿鹄之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回答)。3(二)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释义: 4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3)固以怪之矣。 (4)卜者知其指意。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2

A.发闾左/ 戍渔阳/900人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与“扶苏以数谏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是( ) 2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B.固以怪之矣

C.祭以尉首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填空:

(1)起义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陈胜等人绝不只是逞匹夫之勇,陈胜等人对朝廷、庶民的情形、庶卒的心理都有比较全面、清醒的认识和了解。他采用了哪些正确

的策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胜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语句概括)四字短语。 桃 花 源 记

二、阅读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

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 2.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3 3.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4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5.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 2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6.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与朱元思书》

阅读下文,完成4~9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解释加粗的字。4

(1)一百许里: (2)从流飘荡: (3)横柯上蔽:(4)在昼犹昏: 5.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 ) 2

A.千丈见底 B.有时见日 C.窥谷忘反 D.泠泠作响 6.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2 A.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为具言所闻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4)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2 (1),视觉上的对偶句

(2),听觉上的对偶句 (二)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解释加点的字。 4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泠泠作响( )经纶世务者( ) 12两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2

13甲文总写三峡的特点是什么?乙文总写富阳到桐庐的山水特点是什么?分别用原文语句回答。2

_14乙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_ 《捕蛇者说》 阅读语段(一)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足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一、 解释下列字词 4

9、已() 10、赋( )11、当( ) 12、焉()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13、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回答下列问题 3

16、文段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永州之蛇的“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提到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用文段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是怎样理解文段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文段中作者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态度如何?

阅读文段三

④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蹩。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⑤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回答下列问题

13、蒋氏悲痛的哭诉中,表明全段落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悲惨是充满同情的,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这从哪句话可以体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熙熙而乐”。用自己的话说说,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就你的认识谈谈怎样才能使《捕蛇者说》的现象不再重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通过合理想象,承接第④段内容续写百字左右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面练习。 1. 概括一、二两段的段意。

2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前人之述”指的是 _______ ,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理解正确的项(多项选择)( )A 这句话是设问句,意思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呢?

B 这句话是反问句,意思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C 这句话的正面意思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应该是相同的。D 这一问引出下文关于“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的描写。阅读《岳阳楼记》的最后一段 1 解释加点的词语或异二者之为()是进亦忧,退亦忧()微斯人,吾谁与归? ( )不以物喜() 予曾求古仁人中心( )

2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3 “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是照应上文的 ,“退”照应上文的 ,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A 做朝官或赴外任官都忧国忧民。B 当官为民都忧虑重重。 C 顺境逆境都悲观失望。 D 时时处处都担惊受怕。

4“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 5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 指出古仁人没有乐的时候。 B 借写古仁人之心抒写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抱负。 C 指出古仁人之心与“以物喜,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不同。 D 表达了作者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情怀。 6 翻译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 对这段话的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3

A 记叙、议论B 描写、议论C 描写、抒情D 抒情、议论 《陈涉世家》参考答案 8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是。 一、 jia3chuo4chang4 zeng1 jie1hu2 lǔ fen4hui4 zhe2 shu4peng19划出朗读节奏(用/)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jian4gou1chi1wu4tan3qi2 xun4zhi4 cuo2 zhe4 qiao2 fu2 ji410 根据你的理解与积累,请举出一些中国历史上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和旷达胸襟的"古仁zhang3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1 古往今来,一些名楼往往成为诗人作家吟咏称颂的对象,以此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 除了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还读过哪些诗人作家写的楼的作品?请写出有关作家作品 及主要诗句.(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

二、1.考虑 2.爱戴 3.处处 4.同样 5.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6.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7.笞:名词作动词,用竹板打 8.法: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9.书:名词作动词,写 10.狐:名词作状语,学狐狸的声音 三、“之”:1、到2、助词,不译3、助词,“的”4、代词,指项燕5、到 “而”:1、表修饰2、表顺承3、表转折4、表顺承“乃”1、才 2、于是 3、是 四、答案:1古:爱戴 今:怜悯

2、古:到处 今:副词,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 古:集会议事今: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或从事该种工作的人员。 4、古:逃亡 今:死亡

5、古:暗地里 今:中间或一定的时间或空间。

五1.起义的准备 发动的过程 起义进攻的路线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六、(一)1.(1)到 (2)凑足音节,无意义 (3)的 2.曾经 停止 一旦 你,人称代词 3.反衬了陈涉年轻时就胸怀大志。 4.见识短浅的人;有远大志向的人。反抗秦王朝的暴虐统治,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 5.鸿鹄之志

(二)1.(1) 、谪;谪戍,强迫去守边。 (2)唱、倡;倡导 (3)以、已;已经 (4)指、旨;意旨,意图。 2.C 3.略4.D 5.(1)失期,法皆斩 (2)天下苦秦久矣 (3)①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②故作神秘,动摇人心,完成起义的舆论准备 (4)① 鱼腹置书 ②篝火狐鸣 (5)写起义的背景(??法皆斩∥??) ;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吴广以为然∥??);威众之策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一、1.(1)huò (2)yǎn (3)qiān mò (4)jīn(5)yì (6)yì (7)tiáo (8)jì (9)bìn 2.A.咸 全、都 B.要 同“邀”邀请 C.缘 沿着 D.寻 不久 E.规 计划 F.遂 于是,就

3.A.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B.妻子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C.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没有出路的境地

D.如此 像这样 这样E.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F.鲜美 (指色彩)鲜艳美丽 指食物味道好、浓

4.(1)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安乐宁静的,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 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 (2)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 发现 访问 离开(3)土地平旷,房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A.问/所从来B.后遂/无/问津者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二、(一)1.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阡陌:田间小路 垂髫:指小孩

要:同“邀”邀请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遂:于是、就 惋:惊讶、惊奇 2.村人 渔人 渔人 村人 渔人 村人 村人 村人 村人 村人 渔人 渔人 3.(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咸来问讯 (4)先世避秦时乱(5)与外人间隔 4.发现桃源 访问桃源 离开桃源5.C

6.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与朱元思书》答案

一、1.B(xuān) 2.D 动词作名词,奔马 3.略 二(一)4.(1)左右,不定数。(2)跟随。(3)树枝。(4)如同。 5.BC 7.(1)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3)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4)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8.“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9.富春江山水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清 急 富春江两岸群山

(二)10真,实在 接连不断 形容水声的清越 筹划,治理 11夏、春、冬、秋(或季节);先总后分(或总分) 12两文都做到了动静结合,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去写景,使人如同身临其境13甲: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4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这一句主要写人们在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在此能使人精神高尚,意气奋发。那些只顾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言之成理即可)

15 三峡修建水利工程,同时搞旅游开发。在富阳到桐庐一带搞旅游开发。(要抓住两个地

5


900字左右的古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37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