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4000字影评

4000字影评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10 10:23:49 | 移动端:4000字影评

篇一:阿甘正传4000字影评

《阿甘正传》影评

班级:戏影1201班 学号:1150312114 姓名:迟婧婧

生命随风,执着永恒

或许导演展现给我们的也正如大多数影评家说的那样“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但是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一部小人物的故事片而已。福布斯甘,在他自己的眼里没什么了不起的,一个平凡的美国小人物,也可以说是世界的零余者,上天赐予他的是低下的智商,他的一生都在做自己,目标也很是单纯,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傻乎乎”的阿甘,带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这些??

影片简介——

影片内容的确是有些庞杂,让一个初看者绝对会遗漏掉一些内容,但也会引起更多的影视爱好者再次去关注它。这也是影片的魅力所在。若是仔细的抽取一下情节,归结为就是60年代美国政治大背景下的一个小人物但又具有传奇色彩的阿甘。上天给予了他一个愚笨的脑袋同时赐予了他一位好妈妈,"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Forrest.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在妈妈的叮嘱下,阿甘一直追求着很纯粹的梦想。阿甘是不幸的,但在我们大多数的人眼中看来,他是幸运的,在他的身边就像他说的那样“??在我的眼里,妈妈、布巴、丹中尉、珍妮、小阿甘……都是天使”,其实他不知道,他自己才是天使。整部影片中,阿甘由一个“傻子”成为优秀的橄榄球员进入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兵、一名矫健的运动员、一个影响全国的长跑领军人物、和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乍看影片时,有一种感觉油然而生,那就是内容过于丰富,以至于必须目不转睛地去关注每一个小故事,也因此对阿甘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可以说,阿甘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某一些人。影片的结尾有些悲喜交加,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意料之中的,也如阿甘的妈妈说的“死,是生命的一部分。”珍妮死去了,留下了阿甘和聪敏的小阿甘,自己葬在了那棵会一直陪着她的大树下,也许,在某种意义上小阿甘代表着生命的一种轮回吧。

内容感悟——

谁说这个世界聪明人比笨人活得好?阿甘,的确是个例外。一定程度上说,阿甘是很幸运的,上帝总会眷顾他,一直在他身边。从一开始的妈妈的亲切告诫: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小阿甘似懂非懂的进入了学校,忍受着冷眼嘲讽,与此同时结识了一个自己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的女孩——珍妮。虽然天生智商只有75,但在珍妮的大声呐喊“RUN”之后便在自己的人生中不停的奔跑,而且每次奔跑都是有始有终,每次奔跑都跑到了他人生那个时期的顶端。阿甘的每一次跑步,都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并且在我们任何一个人眼中的奇迹,都是由逆境跑到了顺境。他是成功的,没有心机,没有功利,只是想跑,就一直跑下去??这就是阿甘的哲理。但是,他的单纯的跑步会者包括后来的参军,乒乓外交等给其余的人带来了意义,人们甚至是整个美利坚合众国都因他看到了希望。或许在很多人眼中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人生就是这样“一盒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的巧克力”,阿甘就是秉持着这样的想法,他在每一个时期都只是一根

筋——那就是做好眼前的事情,其他一概不想。就因为一根筋,就因为他的执着,从而成就了他传奇性的人生。而聪明人就是想得太多了,顾虑太多、算计太多……聪明过头了,随之而来的烦恼也会增多,从而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情绪、情商等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能专一专心的生活、工作,聪明反被聪明误。可能有人会说这毕竟是个故事,一个傻子能够成功是艺术形式的必要体现。影片中的阿甘运气的确不错,但也需要不懈的坚持和超强的毅力才能成功。与阿甘相关的一系列人物我们不能够忽视,因为他们带给了阿甘最美好的回忆。女性虽弱,为母则强。妈妈她让阿甘一直成长得很开心,她用她的整个生命来爱自己的儿子,从不因为阿甘智力上的残缺而吝啬他应得的那份爱。也因为这样,阿甘才能拥有一颗纯洁无瑕的心。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动容的词语,无论语言的差异如何大,妈妈这两个字的发音永远是相似的。阿甘的出场中,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说“妈妈说??”在阿甘的世界里妈妈给予了他最初从上帝那里得不到的东西。其实,妈妈也是为阿甘骄傲的,一直在她要死去的那一刻,妈妈都是在微笑着对阿甘叙述着死亡的到来。我们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妈妈的智慧与伟大!还有,那个阿甘爱着的女孩珍妮。与阿甘相比,开始的珍妮是幸福的,但是导致她不幸的就是一颗总想要飞出去的不安分的心。在现在人眼里看来,这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个时代背景,或许也有好多的珍妮在慢慢地消失,虽然出发点只是想要一个不一样的生活罢了。为了所谓的梦想,珍妮逃离家庭,去舞厅,去吸毒??只想成为一个梦寐以求的歌星,结果却是很悲伤的。与阿甘比来,珍妮是不幸的,她也一直在努力,可总是跌入一个个更深的低谷当中去。恰恰珍妮缺少的是像阿甘的那份执着与勇气,最终堕落了,成了一个让阿甘都不敢认识的珍妮。印象最深的是深夜里,珍妮曾经尝试着自杀,穿着华丽的的衣着,站在高高的楼台上,她俯瞰着车水马龙的街道,可惜最终都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安静的小天地??珍妮当卖出一只脚时,她畏惧了,或许直到那一刻,就是在她一直忍受的日子带那一刻时才发现,她一直想要结束的生活在在微妙的一刻变得多么的遥不可及,就算是最卑微的命运,珍妮都没有勇气去放弃它。可以肯定的说珍妮代表着就是当时垮掉的一代。但珍妮又幸运的,因为她遇见了阿甘,也遇见了这世上最好的爱情。也许珍妮不会想到,她的一句话换来了阿甘一生的等待,也换来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她的一生充满凄苦,但是最后,她终于永远地沉睡在了唯一带给她温暖的树下。珍尼死后,阿甘找人将那房屋痛快的推倒的时候,我们就更为这样的家庭和珍妮受到的家庭带来的伤害而感到无奈和叹息。??珍妮是阿甘的唯一,因这唯一而永恒。但是影片中的珍妮总是说“??阿甘,你不懂什么是爱。”可是,我觉得他是最懂得什么是爱的人。因为他有着一些值得让自己去爱的人。阿甘爱他的朋友。??在越南战场上,他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个又一个战友,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毅然返回了即将要被炸平的丛林,为的是“巴布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知道好朋友不是那么容易找的"。他牢记着他与巴布的约定,买了捕虾船,实现朋友的梦想,并资助他的家人。和巴布告别的那一幕始终无法磨灭,巴布是惊慌的,是极度恐惧的,阿甘是伤心的。但也许巴布能死在阿甘的身边也已经能让他满足了。毕竟在他走的那一刻,是平静的,温暖的,还会有个白人为自己这个黑人的牺牲伤心落泪。丹恩的世家基本上都是站死于大战场,然后等待着荣誉的到来,他们这个家族为此而自豪,同时也将此视为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命运,而战死战场是他们应该笑着接受的命运。一直对自己不能战死在战场上却仍以残废之躯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恼怒。因为中尉是这样一种人:他视荣誉高于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而丹是阿甘心里的英雄,一直都是,他那么坚定的这么认为,这样强大的信念终于让丹也鼓起了生活下去的勇气,是阿甘用友善唤回他对生命的信心,使他发现,即使没有双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丹说他没对阿甘道过谢,其实他能活下去就是最好的报答。阿甘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一切都在

他看来都是很自然的,是他应该做的。是我们太过复杂,总觉得他做了凡人做不到的事情,可是,在阿甘的世界里,那些都是很平常的小事。就是这样的一个傻呆呆的却很单纯的阿甘,带给了我们太多太多??任何一个没有梦想或者在筑梦的过程中迷茫的人们会被阿甘深深地震撼到。也许,成功只是一个符号,没有什么的,只是我们要有一个很好的过程,并且懂得去享受它,至少在回忆的时候,能够像阿甘一样很坦然地娓娓道来。毕竟,经历过后才会有那份珍惜,才不是所谓旁人看来身外之物,有无不在意的那种。

影像鉴赏——

1、清澈的城市天空,像是童话里一样,很梦幻;但是又不同于宫崎骏的《天空之城》那样的魔幻。因为,故事的开始就是在这里,在有一群人们生活的地方,一种现实的地方。伴随着,衬托着,一片羽毛随风飘舞,飘过阿甘所居住的城市,一会随风飘落了下来,一会又被风吹向了高空,羽毛的飘浮引起了观众的一系列的遐想,从这一刻就开始全身心的关注羽毛这一意象的发展。这是导演运用长镜头对羽毛随风飘舞的描写,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2、随着羽毛的降落,镜头特写了阿甘的那双沾满泥很破旧的球鞋,用特写镜头代替导演抒发了感情,暗示了将把鞋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也预示了故事后来发展的过程中,阿甘用“跑”跑出了每一个人生的高点。3、影片多次利用巴士的到站来串连起不同的乘客,这些乘客就是阿甘的听众,随着听众的变换串连起不同的故事情节。从这些听众的反映也可以看出来阿甘的经历对不同人的不同影响。4、影片最大的特点是利用阿甘自述的方式来展开整部影片的,与现在正在上映的《少年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有一点不同的是本部影片不单单是按照回忆式的思路开展的,仔细看会发现由一开始的阿甘自述本来也是回忆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回忆中有回忆。5、影片的背景处理非常到位。珍妮的每一次出场,后面的布景颜色都不尽相同,也正暗喻着珍妮的每一个时段的人生状态。还有阿甘忘却一切,用了3年的时间跑遍了整个美国的一段,直到阿甘发现天与地合成一体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的跑步旅程结束。此时影片对于天和地的拍摄,视平线差不多是在一条线上,但与《黄土地》的构图不同,给人的感觉是拼命过后的那一种欣慰、兴奋。也让我们为阿甘的跑过后的成长而感到慰藉。6、影片中的声音运用恰到好处,在每次的政治事件开始前都会有不同的音乐响起,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讥讽。在珍妮和阿甘相遇的时候音乐声响起,让我们感觉到的是有一股心酸的味道。故事中歌词的使用,恰好把情节串联起来。“你不能改变这只小鸟,上天知道我无法改变。”这句歌词引出来珍妮想要自杀的场景,这也是她的内心真实写照,珍妮一生都在追求那种自由、个性的生活,在摸爬滚打之后,她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的无助??

7、构思十分的巧妙,让人看完了之后会有一小段的品味时间来弄清故事的思路,但也因为这样的构思,使得整部影片信息繁多又不显啰嗦。影片的结尾可以说是首尾呼应:阿甘送孩子上学,在上校车的时候,天空有漂泊着一片羽毛,飘啊飘……显得整个故事是十分完整的,不仅是阿甘的经历的大半生,还有美国社会的变迁。

细节研读——

影片中有好多的细节部分需要研读一下。1、在阿甘和珍尼的婚礼上,所有人都坐着只有丹中尉是站着的,如果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在最左边坐着人身边还靠着一张椅子,那本应该是丹中尉坐的,但他不要,他更喜欢自己能站着观看婚礼。这也是丹中尉对阿甘表示感谢的一种方式吧,他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对阿甘最好的结婚礼物。这也是军人的诺言和诚信,丹中尉做到了!丹还情不自禁的握住了他未婚妻的肩膀.,丹过上了正常的人生活,装了假肢,还有了可以陪伴他一辈子的老婆。这似乎又告诉我们,没有人能改变他人的命运,只有他本人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安排更填加了丹中尉的角色魅力,本电影所要赞颂

的并不仅仅只是阿甘一人.其中至少也包括了丹中尉。

2、在宣布越战结束的时候,阿甘激动地与珍妮相遇,在拥抱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在密集的人群中有人高举着排板,上面写着“PEACE”。在后来的珍妮被男友扇耳光时,有一个反对黑豹党战争的黑人在喋喋不休地和阿甘讲着关于放对战争的事,但是这一切关于政治运动的事件都好像被无形中的淡化了,这也是对当时的美国政府的一种有力的嘲讽吧。

3、影片中,丹中尉总是对阿甘说“你那上帝到底在哪儿?!”当时的丹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看着单纯的阿甘,他不住的反问阿甘。但是阿甘却说“我不认为我应该去找他。”是的,在阿甘的眼中,他做的一切都是没什么动机的,自然没有必要去找寻上帝的保佑。

4、在阿甘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儿子小阿甘,他已经是个聪明的小男孩了。当从珍尼口中得知那个正在看着的可爱的孩子竟然是自己的孩子的时候,真的是害怕、恐惧、兴奋、快乐一股脑涌了上来。而当阿甘问到珍尼"他聪明吗?"的时候更让人体会到其实阿甘不笨。他不想自己的孩子和他一样,处处受人欺负,这也表现出了阿甘最自然的出于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小阿甘确实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在阿甘当年第一次上校车的地方,小阿甘也在那上了校车,阿甘看到与司机应答自如的小阿甘,内心一定是非常自豪与骄傲的,那是他阿甘的孩子,那是一个高智商的孩子。阿甘和小阿甘组了家庭生活,又是一个单亲家庭。这样的结尾应该是在意料之中,但是又显得过于平淡以至于让人看得为他们感到幸福。经历了如此多事情的阿甘终于尘埃落定,在他退役的日子里,还要守护着小阿甘,一直到自己和妈妈一样安然的死去??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我们的生活的确就像巧克力一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下一站在哪里。有一些东西是命中注定的,但是我们面对生活应该坦然面对,去接受现实。

羽毛依旧在漂泊。但愿你我都能守护好属于自己的那根羽毛,并且一直追寻下去??

篇二:《永远的一天》影评

生命中的一天

——浅析影片《永远的一天》

带着一种压抑的心情看完了影片《永远的一天》,心中竟有些许的释然。影片通过主人公亚历山大生命中最后一天的经历,深深地表达出了时间和生命的重要意义。一部看似简单的文艺片中,却隐含了许多许多深刻的东西。不仅如此,安哲罗普洛斯导演更是完美的再现了电影视听语言的魅力,可谓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下面我用自己浅薄的见解对这部影片做一下分析。

年迈的诗人亚历山大,在影片中,走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倾尽一生心血写诗,并一心投入翻译诗集。为了这些工作,他疏离了自己的至爱和亲人。影片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种阴沉的气氛,特别是老人在海边的那些镜头。那么多雾,那么多雨,当然,还有那么多的沉重的回忆与幻觉。在这样的气氛中,老人的举手投足,都给人一种迟暮之感,他的悲伤回忆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同情。为什么一个生命已在旦夕的老人,要承受这样的沉重,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悲哀吗?老人是善良的,这一点可以从他与小男孩的交往中看出。他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那首未完成的长诗,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爱人昔日的信却触动了他敏感的心灵,让他在充满遗憾的回忆中走完了余生。

影片中,老人是非常孤独的,长期饱受疾病的折磨,在自己生命终于走到尽头的时候,他向自己的生命告别,向女儿告别,向老房子告别,向爱犬告别,向母亲告别,向一日之交的孩子告别,向这个世界自己曾挚爱的一切告别。但他却无法同记忆告别,安娜的映像不断在他脑海中浮现,他只能在断续的记忆与虚假的幻境中去补偿,去再次爱自己昔日的爱人,苦涩的甜蜜中,带着已经太迟的哀怨。一方面,到了这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空虚、彷徨而无助困扰着亚历山大。他唯一拥有的,是对爱妻深深的思念与愧疚,而明天,亚历山大就得去往陌生的世界。他答应医生住进医院,却又不愿在阴冷的病房中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天。另一方面,他又迫切的想要同自己曾经挚爱的一切一一道别,借此来慰藉自己心中深深的遗憾。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电影《少年派之奇幻漂流》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人生也许就是不断的放下,然而遗憾的是,我却没有跟他们好好道别。”诗人在影片中所做的一切,也许就是为了能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让自己少留下一些遗憾吧。

电影中印象极深的,是妻子安娜写给亚历山大的那封信,信如整部电影一样美得像一首诗: “我想在两本书之间绑架你,你有你的生活, 那把女儿和我摒

出局。我知道总有一天,你会离去,风把你的眼睛带往遥远的地方?? 但请将这一天送给我, 犹如我的最后一天,请将这一天送给我。”她的文字将丈夫带去温馨的回忆中,那时候她还是穿着波点连衣裙热情美丽的妙龄女郎,是在海边和朋友聊天聚会时笑的明媚的精灵一样的存在。而迈入回忆中的是亚历山大却依然是现在这副老人家的模样,年龄上强大的对比差距似乎在告诉人们回忆终究是回忆,有些事过去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失去的时候才后悔当初没有珍惜。而这迟到多年才明白的妻子安娜的爱情,深刻到要对书本产生嫉妒之心。

诗人想要好好把握住今天,然而他却不知该何去何从,只能茫然地在街上游荡着。这时他偶遇到一个因偷渡而正被警察追捕的小男孩,他动了恻隐之心,救了这个小男孩。小男孩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是整部影片对亚历山大人物的衬托,可以说,如果没有小男孩,影片的感染力与表现力都要大打折扣。导演对于一老一小的故事情节的描述可谓别具匠心,小男孩的出现本应当只是影片的一段插曲,因为亚历山大并不想把太过奢侈的时间花费在这样一个陌生小孩身上,但上天却仿佛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心中的善良让他把小孩从人贩手中赎了回来。小男孩陪伴着亚历山大走过了这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而这一天,老人也俨然成为了小男孩的保姆。在老人心中,这个男孩像是他内心里一直陪伴着他的,他成为了老人最后的时光里的精神寄托。影片中老人与小孩都是流浪之人,老人把小男孩送上轮船扬帆出港的那个片段,是整部影片的主题所在,在我看来,老人象征着过去,而小男孩则暗示着未来。老人也没有沉湎于过去,他在小男孩的帮助下,走向了明天。

影片中还穿插了这样一个镜头,小男孩的挚友赛琳因为车祸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我想这是令观众为之震撼的镜头。或许他自己都不曾预料到自己小小的生命这样经不起考验,自己还没有好好看懂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还有好多美好的期待,还没有与朋友玩够疯够,或许他还计划明天该如何如何,他怎噩梦会想到今天是自己的最后一天?然而再多的或许都只是或许,这一瞬间,所有的一切:包括梦想,回忆,憧憬,都化为乌有。主人公因此充满了对生命的恐惧—你将来的路还很长,你可以周游所有的港口,而我只有今天这一晚,请留下来陪我。终于老诗人诉出了心底深处的声音。我们一生或许都在追求完美,追求所谓的梦想,

却在不经意间错失了更为重要的东西。生命—多么美好的字眼,拥有时不曾想到他会有一天离开,更不曾想到好好珍惜,自己的,周围的,然而就像时间在我们洗手的瞬间溜走一样,生命也会跟我们开玩笑,当失去了他,任何东西都烟消云散。所以,珍惜生命,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不要在失去之后才会遗憾他那么的短暂,以至于自己什么都没有来得及做。我想,这是导演通过这个镜头要告诉我们的。

影片中多次出现老诗人对妻子安娜的印象,回忆起往事,年少轻狂的热爱文学,而让自己失去了心爱的妻子,何尝不是老诗人着一生中都无法忘却的伤痛呢?然而作为诗人的他在创作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流浪,都在寻找他的家,一个真正可以安定下来的家。然而他始终都找不到,只好选择流浪,在母亲生病是离开了母亲。亚历山大去养老院和年迈的母亲告别,老人竟然不认识自己的儿子。 她只是沉浸在自己美好的回忆当中,那里没有现实的伤害和残酷,只有亲情、温情和不竭流淌的爱。她颤巍巍地掀起薄幕中的窗帘,对着夜色呼喊:亚历山大,回家吃饭了。亲情、友情、爱情,是生命延续的动力,它们充盈了灵魂,如此才不会孤单。冷漠、无法交流与沟通,人性潜在的罪恶,像是百米赛跑中的跨栏,横亘在那里,等待着被不断地跨越。

这部电影十分煽情,但却不太动声色。整部影片充满回忆色彩,回忆中亦有遗憾。这是符合我们心里的,要知道回忆起过去,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遗憾总是与回忆形影不离。老诗人年轻时侯热衷于追求自己的诗歌事业,致力于自己的文学创作,而忽略了家人的感受,疏于照顾他们,致使妻子早逝,成为老诗人终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老人在影片中说的“留下来,留下来陪我”是他电影中为数不多的歇斯底里。留下来,一切都想留下来,但最后连这个陌生的小男孩都离自己而去了。而这个小男孩大概是他生命里最重要也是最后一点珍藏的东西。他付出一生去追寻永恒的价值、永恒的天堂,但到头来,对那儿仍是一无所知。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消极的讽刺?

当一个习惯了自己肚子旅行的人也害怕了孤独时那会是多么的悲伤,亚历山大就是这样一个诗人,他在年轻时不知该如何去爱,直到步入暮年才听女儿念出了死去的爱人留给他的信,于是,他只有悲伤的回忆,回忆他失去的爱情。片中

不断出现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但是在回忆时并不是将老人还原为那时的他,而是以一个老人进入过去的角色,这样老人仿佛一个闯入过去不速之客。当在回忆中,他的爱人安娜把一个年迈的老人以他昔日的身份来对待时,令我生出时光不再之感。老人对他没有把握那段爱情而深深的悔恨,但是时光不再,他甚至在回忆时也不能再现昔日的年轻身形,或许他也曾想着明天一定好好爱他的爱人,可是正如安娜所说,明天是一天或是永远,他就此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片子最后,亚历山大回到海滨故居,轻拨起纱帘,他又看到了犹若天堂似的海滩。他奔向天使般妻子,两人深情相拥。亚历山大兴奋地说:“过了明天,我们就可以永远聚首。到时候,异乡人会用相同的音乐欢迎我。永远会有人卖字给 我??我可以用文字带妳重游旧地,曾经望眼欲穿的旧地”。听完这席话之后,天使般的爱妻用柔悯的手轻抚他的脸,然后逐渐的远离他。亚历山大赶忙追问:”明天到底是什么样子?”妻子说:”既是一天,又是永恒”。亚历山大还是不懂。只是喃喃地自语着,妻子走了,天堂也消失了。只剩下被雨雾沁湿了黑风衣的老诗人,独自站在阴霾的海滩。

这结局似乎有些悲情,亚历山大这位局外人,还是期盼着自以为真实的荒唐。他毕生追寻自认为的真理、正义。到头来,却见不着永恒、望不到天堂,也不懂生命为何甜美。只能日复一日,永恒如一、一如永恒地做一位局外人。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曾经让我困惑,那是当亚历山大让小男孩陪他最后一段路程时,他们所坐的公交车外的穿着鲜黄色雨衣骑自行车的人。起初这样的镜头隐喻让我不解,在如此沉重如此忧郁的电影中,鲜黄色的一群骑自行车的人似乎与影片格调格格不入。但经过随后的思考,我在想也许安哲对此处的隐喻设置也许是暗示着生命的轮回,这一群不知从哪来,要到哪去的人,是不是也在寻找着他们的人生家园和精神彼岸。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那个阿尔巴尼亚的孩子是空间上的逃亡者,而亚历山大则是个时间上的逃亡者,可是让他们逃亡的目的,却都是为了回归。

如果明天你将离去,如果世界末日真的会来临,记得一定在离别之前告诉你的爱人,如果我们走散了,我也会一直找到你,然后牵着你的手,过我们还未完成的生活。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也没有找寻不到的人、找寻不到的归处,在那个地方仍有你熟悉的旋律,仍有你所关心的东西、所在意的人、所重视的事情,你

篇三:新闻观后感

观《新闻1+1》有感

——贩卖儿女仅仅是因为贫困吗?

我最近看了《新闻1+1》节目,其中贩卖儿女仅仅是因为贫困吗,让我感触很深。亲情是世界上最难割舍的情感,都说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可是看了新闻后,我却不知该怎么说了,难道亲情敌不过金钱吗?

四川凉山州是中国贩卖儿童最多的省份,而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卖自己的儿女,这里人们生活很贫困,而且多是一些文化程度很低的人,他们生活贫困,又都比较懒惰,于是就把生小孩卖小孩作为一项生意,一年用十个月去怀胎,然后用一个月时间去生,如果是个男孩,就可以轻松地赚4-5万元钱平均每个月4000多元,很容易就赚到了,他们把自己的女儿当做商品,至于孩子以后怎么样,他们连都不想。

看了这则新闻,我的心暗暗作痛,我为我的祖国而流泪,占据世界面积960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却出现了这等事,怎么能不叫人心塞呢?文化知识的学习太重要了,没文化真可怕。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贫穷落后,山区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十年村人,百年树木,只有现在开始抓教育,才有可能让国家更好的发展,不在出现吧孩子当做商品的现象。

我不有的联想到那些丢孩子的爹娘,一个叫小刚的小朋友,他的爸爸妈妈是开超市的。一天,正赶上他爸妈忙时,他独自一人走出了超市,被一名妇女拐走了,为了找到他,他的父母奔波于各个省市,

贴广告,发传单,只要有孩子相关的消息,就会去找,决不放弃一个消息。人瘦了,超市关门了,可是找孩子的行为去从未停业,这才叫父母,孩子是吗妈的心头肉啊!

我决心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让全世界都佩服我们中国,而不是以鄙视的目光来看待中国。今天,我以中国为;明天,中国以我为荣。

六年级四班

王迁宇


4000字影评》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32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