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4000字人类进步论文

4000字人类进步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10 10:23:15 | 移动端:4000字人类进步论文

篇一:毛概4000字论文

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前景

[摘要]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怎样过度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基于这些相似性,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可以被视为一场新的社会主义改造。因此,回顾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能够提炼出我国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基本规律,从而认清当前改革的战略定位、关键对象、成功保证和持续趋势等决定其前景的基本要素。

随着我们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得知,我们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根据这一精神,近年我国在分配领域逐渐加大了改革力度。2010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列为年度工作任务之一,用较大篇幅阐述了改革思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在醒目位置提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呼之欲出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是一次单纯的生产关系调整,而是具有明确政治承诺和强烈民生关怀的社会关系重构,其实质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部分改良,使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产生正向反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在新中国历史上,曾有一次规模空前的生产关系变革——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与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回顾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反思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将有助于透视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景。 社会主义改造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早已成为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图景,虽经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这场社会变革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依然强劲。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所遗存的问题,是新时期全面改革的出发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发展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

促进社会基本矛盾朝相适应的方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生产关系只有与生产力紧密联动、并保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形态,其自身才能保持存在的合法性。经过改造的生产关系,只有被实践证明比以往更加促进生产力发展,这种变革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同步。实践表明,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规律、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联动发展这一正确思路,我国在生产关系层面大刀阔斧的变革,确确实实为经济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了起来。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

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二)重视改造过程的渐进性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我国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改革的实质是重新确立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利益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中心话题,因为利益是人类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关切。“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相应的,任何社会成员对事关自身利益的问题,通常都表现得敏感而保守,这是一种异常顽固的社会心理。因此,调整社会利益格局最稳妥的方法是“以利制利”,通过提高公众的改革预期来凝聚共识、减少阻力,这就要求充分尊重改革的阶段性和长期性。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跨度,最初估计“是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在具体改革方案上,根据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三套从初级到高级的过渡方案。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策略,“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等词语成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醒目用语,这是充分尊重改革规律、充分估计改革难度的理性态度。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决策层对改革形势的估计判断不一致,导致经济改革掺杂了过多政治因素。“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

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实践证明,对于关系亿万人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急于求成的心态、快刀斩乱麻式的方法,其后果往往有悖于改革的初衷,所以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行动规划。

(三)坚持和平的改造方式

社会革命的终极目的是重塑利益格局,而利益调整也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革命。因此,社会主义改造不可逾越的红线,就是保持社会稳定。为了使这场改革助推社会进步而不致瓦解革命成果,“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无论农民、手工业者还是民族资产阶级,都面临生产资料所有权变更的事实。即便失去现有财产意味着长远更丰厚的收益,也不可避免地引起心理震动并滋生抵触情绪。化解改革阻力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温和疏导消除误解,让统一战线等革命法宝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作用。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要动摇农民对土地、牲畜的深厚私有观念和各家各户自主经营的习惯,自然会引起相当大的抵触。党和政府坚持和平方法和自愿原则,用事实证明,农业合作化可以使占农村人口多数的贫农和下中农得到利益,至少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对合作化是拥护或比较拥护的。较富裕的农民面对大势所趋,也可以拥护或随大流。手工业者的改造情况与农民基本相同。 鉴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对其进行改造更要遵循和平路线。资本主义工商业约占当时我国经济总量的6.9%,虽然绝对量不大,但主要分布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属于较

优质的经济成分。新中国成立后,愿意留在祖国大陆的资产阶级人士基本是革命同盟者,他们拥有广泛的海外关系,是特定时代下西方了解中国的特殊窗口。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成员提供了良好的改革预期,因而获得普遍拥护。作为积极接受改造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先生曾说:“单从个人物质生活来看,社会主义对我们中国的资本家来说没有什么值得可怕的,相反还值得羡慕。”“谁都认识到只有实行社会主义,走人人富裕的道路,中国才能够强盛繁荣。??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推进将成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和成功保障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使我国的经济基础产生局部而显著的变化,上层建筑也会相形而动,特别是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动力来源的政治上层建筑,必然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革。

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非常复杂。回顾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首先,经济基础的变革较多地借助了政治上层建筑的力量才得以启动,随后,经济基础变革完成,迅速对政治上层建筑产生影响。1957年掀起的“批判右倾机会主义”运动,1958年“大跃进”运动对八大正确路线的偏离,都表明经济基础的变动对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以及人为地、忽视规律地拒斥这种客观作用,会产生何等严重的后果。

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之间具备互施积极、消极双重作用的能力。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不能回避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一方面,从我国利益格

篇二: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4000字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4000字|

思想支配行动,靠昨天的思想打不赢今天的战争,更指导不了明天的行动。指挥人员如果思想观念陈旧,那其指挥的军队也必然是落后的军队。美陆军原参谋长沙利文曾说:“21世纪部队必须体现出能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设想战争形态”;“思想的转变要先于软件和硬件的改变”。面对信息化战争的挑战,各级指挥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观念,打破旧框框,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观念。一、单靠组织人力物力已无法与信息化战争形态相“匹配”,应确立夺取信息优势、以信息制胜的观念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战场信息源增多,信息流量、流速急剧增大,指挥人员所要处理的已不再仅仅是人流、物流,而更多的是信息流。因此,指挥人员必须改变以往的机械化战争观念,把信息作为比兵力兵器、物力财力更为重要的作战资源加以集聚、谋划和运用,努力提高作战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利用能力。一是要把目光投向信息化战争形态发展需要,以信息制约能量,以信息配置资源,以信息沟通指挥。二是要把制信息权作为部队行动的“自由权”、“主动权”和“生命权”来对待,以夺取制信息权作为指挥活动起点,贯穿作战指挥的全过程。三是要把过去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注入信息内容,使之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焕发新的活力。四是要用信息武装指挥人员的头脑。包括使用信息装备、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指挥人员在运筹谋划、辅助决策、协调工作时,都要优先考虑对信息的利用与反利用等。二、单纯注重“人谋” 已无法满足大信息量的战场要求,应确立人机一体、以机助谋的观念决策是作战指挥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传统观念认为,决策是人专有的主观思维活动,依靠的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优势。但是,在变量多、节奏快、信息量大、关系复杂的信息化战场上,作战行动对作战决策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人脑的生理极限。有关资料表明,随着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信息量的剧增,如果使用传统的手段,通常只能处理情报信息量的30%以下,而指挥员所得到的还不到10%;相反,如果用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进行辅助决策,输入信息后,一般15分钟后就能给出1-3个经过可行性论证和功效得失权衡比较的模拟决策方案。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指挥人员决策活动,正在走向人脑加电脑的智慧聚集型思维方式。计算机参与决策延伸了人脑思维,弥补了人脑在思维上的某些缺陷,指挥人员摆脱传统的“人谋”观念,走人机结合的路子成为提高其谋略思维效率的必然趋势。三、单凭经验直觉的“粗放”型计划组织已无法适应未来作战,应确立精确计划、周密组织的观念信息化战争中,战场越来越呈现精确化趋向。一是信息化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各军兵种的兵力火力在相对狭小的作战空间和较短的时间内汇合,可能会造成“战场拥挤”,这就要求精确计划、周密组织。二是打击目标将由以往的面积目标、片状目标逐步向点状目标、精确目标转化,要求事先精确的计划组织。三是高效益的作战力求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要减少伤亡甚至实现零伤亡,要减少作战物资的浪费性消耗,作战计划组织就必须非常精确。这样,组织计划必须由过去那种重“物能”对比、重空间部署,转向重视快速、精确、周密地处理各种战场信息,单凭经验、直觉和悟觉来进行谋划决策的做法已不适应作战行动的时代发展,组织计划工作必须由“粗放”向“精确”转变,把主观能动性与科学方法、手段结合起来,通过周密的计划组织,充分发挥各种作战要素的整体效能。四、单以预先运筹谋划已无法满足复杂的指挥控制,应确立随机协调、实时控制的观念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战场的流动性非常强。无论是作战力量物理机动速度、射速,还是战场信息的传输速度,都达到了近似极限值。再加上敌对双方激烈的谋略对抗,使得战场非常灵活、多变,战机稍纵即逝,其结果很难事先预料,任何事先制定的周密计划,都不可能在具体的作战行动中如期实施,指挥人员必须适应战场实际变化情况,见机行事和临机反应。企图依靠事先周密、详细的计划去实现对所有作战行动的控制协调,在信息化战场上将很难实现。当然,强调指挥人员要具有随机协调、实时控制的观念,并不反对进行按计划控制协调。在情况明了,时间宽余时,则按预先运筹谋划进行控制协调比较合适;但情况复杂,时间紧急时,完全可以在战场情报部门初步判断的基础上,实施随机决策,对作战力量实时化

指挥控制协调,替代预先的运筹谋划内容。

篇三:物理学发展史论文(4000+字)

物理学的发展史及心得体会

物理学的发展史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人类劳动文明的一部发展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劳动是从创造工具开始的人类从开始制作第一把石刀的时候,就认识到它锐利的刃部可以集中较大的压力。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导致简单机械的出现,由于运输举重物的需要,逐步出现了杠杆,滑轮、斜面等装置。由于古代生产水平的低下,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除了直接的生产经验积累外,就是靠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在这些观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天才的直觉的思辨的猜测。在这个时期,静力学包括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首先有所发展。在光学方面积累了光的直进、折射、反射、小孔成象、凹凸面镜等方面的知识,古希腊的欧几里德等的著作中也已经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并且研究了光的折射现象。关于静电和静磁现象,发现了摩擦起电磁石召铁,先发明了司南, 以后又制成了指南针。声学由于音乐的发展和乐器的制造,积累了不少乐律共鸣方面的知识等等。关于物质世界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人们提出了诸如原子论、元气论、阴阳五行说、以太等天才的假说, 这对后来物理思想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 这个时期的物理学处于萌芽时期, 还没有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观察思辫是这个时期研究的主要方法。与这种物理学状况相适应,在自然科学家中占统治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始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

而物理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十九世纪前人类对声光热电力的研究的经典物理学时期,另一个是十九世纪后直至现在的人类对光子量子类的研究的现代物理学时期。经典物理学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由于生产的推动,物理学开始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刚刚在封建社会内部诞生的资产阶级,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文艺复兴的旗帜下,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权的统治发动了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政治、经济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自然科学就在这场伟大的进步的变革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中世纪,物理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神学的侍女和奴婶。哥白尼临死前, 用他的《天体运行论》向宗教神权打响了第一枪,物理学开始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了。在经典物理学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生产的进步,给自然科学提供了新的实验工具和手段,同时也因为数学的进步,对数、解析几何、微积分的相继诞生,使当时的物理学家有可能采用科学实验仪器和精确的数学计算作为认识大自然的锐利武器。从此以后,物理学才完全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真正的科学。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末,经典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经典电动力学一个个建立起来,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这是物理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在经典力学中,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工作,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从这些基本定律出发,运用他自已发明的微积分这一新的数学工具,建立了经典力学完整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物体的力学统一起来,取消了天上与人间绝对分明的界限,完成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牛顿继承了英国唯物主义和科学实验的真正始祖培根重视归纳法的传统,主张科学研究要通过实验发现现象,然后运用归纳法总结为定律,再用数学推演建立理论体系。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就是这样写成的。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后来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他轻视理论思维,反对假设,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结果却由于无法解释行星切向的运动,提出了“神的第一次推动”这一荒谬的假设。牛顿侮辱哲学,却作了最坏的哲学—神学的奴隶,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历史教训。

热力学和物理统计学的高速发展是因为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时,由于产业革命的推动,蒸气机的发明和推广使用,迫切要求提高热机效率,这就促进了对热的本质和热与机械运动相互联系及转化规律的研究。法国人卡诺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运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热机的内部矛盾,提出了著名的卡诺循环,找到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根本途径。1851年前后,英国的汤姆生、德国的克劳修斯总结了卡诺等人的工作,分别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从一个热源取出热来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效果是不可能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发现,奠定了经典热力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能量定律的建立,找到了自然界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从而把自然界中各种运动统一了起来。在热的唯动说理论指导下,人们进一步具体研究宏观热现象和物体内部分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分子运动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英国麦克斯韦、奥地利波尔兹曼、美国吉布斯等人将数学中的统计和概率的方法引人分子物理学,得到了分子运动速度分布和能量分布等一系列的规律,建立了经典统计物理学。统计物理学把热运动的宏观现象和微观机制联系起来,从大量的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给热力学的唯象理论提供了数学证明,在力学规律的基础上又揭示了新的统计性的规律,这是物理学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经典电动力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十九世纪初,人们已经发现了电流的化学效应、电流的热效应,于是很自然地提出这样的问题:电流能否产生磁效应呢?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奥斯忒在1803年就主张:“我们的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现象的零散的汇总,而我们将把整个宇宙容纳在一个体系中。”1812年,他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我们应该检验电是否以其最隐蔽的方式对磁体有所影响。”正是在这种正确思

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在1820年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他的成果一公布,法国安培等人立即在这个方向继续工作,很快就得到了电流磁效应的定量规律一安培定律以及确定电流磁效应方向的安培定则。为解释物体的磁性,安培还提出了分子电流的假说。在哲学上自然界是辩证发展的,电可以转化为磁,那么磁是否也可以转化为电呢? 安培、法拉第等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1822年,法拉第在日记中就给自己提出了研究“转磁为电”的任务。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到1831年他终于从实验中发现变化的磁场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得到了电磁感应定律,初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发电机、电动机的制造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直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人麦克斯韦把从库仑定律到法拉第定律系统地总结起来,用一套偏微分方程加以概括,建立了电动力学的基本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他还提出了位移电流的概念,认为不仅传导电流产生磁场,空间电场的变化也会产生磁场,反之,变化的磁场不仅在导体中感生电流,在空间中也会产生电场。这样就得到了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的结论。电场磁场的相互转化就产生了电磁波。他还证明,光也是一种电磁波,从而把电、磁、光等过去认为互不联系的现象统一起来,实现了经典物理学第三次大的综合。

经典物理学完成以后,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到了尽头,剩下的事情不多了。有的学者这样告诉自己的学生:“别的项目比物理学有希望得多,将来的物理学只是余下的渣滓,次要的事情。”当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向他的老师求教,是选择音乐还是物理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时,得到的答复是:“物理学基本上是一门已完成了的科学,因此,对于物理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不会有多大成果的。”正当物理学家们踌躇满志,在“物理学晴朗天空”下面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之中时,科学实验却揭示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所无法解释的关于自然界的奥秘,特别是关于微观世界和高速领域许多新现象的发现,给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以致命打击,导致了物理学的一场伟大而深刻的革命。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科学家们开始着手实践而非在理论上突破,实践是科学理论的源泉, 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是一个以一系列新发现为前导的物理学大革命时期。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物理学的天空中,群星灿烂,爱因斯坦是其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在科学革命的舞台上,英雄辈出。英国的剑桥、德国的哥丁根、丹麦的哥本哈根等大学中都汇集和培养了一大批年青的物理学闯将。他们为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石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对论的建立,是由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使人

的认识从低速运动进人到接近光速的高速运动的领域。而由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量子力学的建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的建立,是物理学革命的产物,标志着物理学的发展进人了新的阶段,即现代物理学阶段。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正极大地推动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成果迅速应用于实践,不断派生出新的技术学科,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的高速度发展。像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等新技术,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标志。反过来,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发展,使人类的发展和物理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物理学的发展一直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也是人类社会的前进一直推动着物理学史的发展,就是这样人类社会和物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高速向前,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今天我们一切的美好生活都得益于物理学的发展,没有物理学,我们只会一直处于人猿时代,没有物理学,我们对世界改造的能动性必将大大降低。如果一个人不关心物理学的发展,必将被社会的潮流淘汰,同样地,倘若一个国家不关心物理学的发展,终将受到强国的入侵和凌辱。历史告诉我们,当西方国家的列车在工业革命的天空下呼啸长空时,中国的男耕女织制度还在编织着五千年的悲凉,最后的结果就只是被列强入侵,写下条条不平等条约。历史的教训也告诉我们,物理学必会影响国家命运。

所以我们都无可否认,世界是物理在推动前进的。没有物理学的发展,我们就没有现在一切的科技产品,从简单的机械到各种高新的科技,使我们步向新的科技时代。没有物理学的发展,我们就没法解释自然中奇特的现象,曾经人类只能用鬼神来解释自然中无法理解的事物,然后被神论者一直统治,现在我们就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崇尚科学使我们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充满着智慧和科技的时代,一个充满着理想与希望的时代,一个敢于为真理奋斗的时代。我们也是因为物理学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物理学的发展使每个人的理想得到了实验,国家的命运得到了改变,未来的路必有物理学的陪伴使我们人类社会走向更辉煌的时代。


4000字人类进步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324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