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2000字西游记里的佛家思想论文

2000字西游记里的佛家思想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09 10:29:24 | 移动端:2000字西游记里的佛家思想论文

篇一: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论文初稿)

目录

一、 概述 ........................................ 2 二、 《西游记》与佛教的关系 ...................... 2 (一)

(二) 唐僧与佛教 ............................................................................................................... 2 孙悟空与佛教 ........................................................................................................... 3 三、 《西游记》与道教的关系 ...................... 3 (一)

(二)

(三)

(四) 西游记中的道教术语 ............................................................................................... 3 西游记中的神权体系 ............................................................................................... 3 《西游记》中的道家仙术 ....................................................................................... 4 《西游记》中的长生不老 ....................................................................................... 5 四、 《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关系处理 ............ 5 五、 透过《西游记》来看佛教与道教 ............... 12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典籍的内容和数量 ................................................................................................. 12 目的 ......................................................................................................................... 12 功利的角度 ............................................................................................................. 12 外在的表现形式 ..................................................................................................... 12 阶位上 ..................................................................................................................... 12 境界上 ..................................................................................................................... 12 六、 《西游记》自己的教义 ....................... 13

一、 概述

作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记得自己从初中到高中的那段时间,每年的寒暑假,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都有重播,一次次的看,一次次地回味。每次听到熟悉的片头曲或者片尾曲,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些曲子带来的是故事,带来的是幻想,带来的更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回忆。

如果有一天我儿子问我,《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按最通俗也是大家最被认可的讲法,也许我该告诉他,《西游记》讲的是孙猴子、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如果按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话,《西游记》就是三个和一个的故事。当然如果有一天当他开始想知道大师兄、二师兄和三师弟为啥要陪师傅去西天的时候,那么就不得不深入地和他好好研究下什么太上老君,什么如来佛祖了,虽然他们离我们很远,虽然他们都是浮云,但是他们却真实地存在着我们许多人的心中,他们代表了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的宗教文化。

《西游记》的故事主干,就是佛门取经的故事,是唐僧师徒五众皈佛证果的“天路历程。”读过《西游记》或听过《西游记》故事的读者都熟悉,《西游记》里什么最多?妖魔鬼怪、和尚道士,这正说明《西游记》与宗教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事实上,《西游记》的成书就和宗教艺术有关,降妖伏魔的佛经故事,神仙、真人的道教传说,书中比比皆是。而且,常常是佛道混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观音见玉帝,王母谢如来。”这自然反映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佛道的态度,以及他的宗教思想倾向。

二、 《西游记》与佛教的关系

由于《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因此在整个故事中肯定是无法脱离于佛教的联系,因此先来看看整个作品中两个最要角色和佛教的关系。

(一) 唐僧与佛教

《西游记》中的唐僧的原型其实应该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玄奘法师,其俗家姓陈,是河南偃师县人,他早年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出家,他的二哥长捷也是个高僧,后来曾经到过四川,主要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天竺僧人叫明友(波颇蜜多罗),他对玄奘说隋朝宣传的教理有矛盾,你要真的想了解,应该到那烂陀寺去。玄奘法师受了这个影响以后,在贞观三年正式提出来,要到印度,

即古天竺去西行求法。所以,从《西游记》整个故事的渊源来看,其实最初还是起源于佛教。

(二) 孙悟空与佛教

除了玄奘法师,《西游记》里另个主角非大师兄-“孙悟空”莫属,有时甚至难以分辨在这个故事中到底师傅和大师兄谁才是真正的主角,说起大师兄孙悟空的原型,各种争论至今仍然颇受争议,其中最可得到广大认可的是印度神猴为其原型的说法。二十到四十年代时,有一批学者认为孙悟空这个形象是纯粹从佛经中来的。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俄国人钢和泰,当时他在北京大学教书,他比胡适提出的还早。胡适应该是受钢和泰影响之后,再指出在印度有一部史诗,叫《摩罗衍那》,公元前三世纪的一部长诗,作者是蚁墆仙人。后来季羡林先生把诗的全文翻译了。诗中有一个猴王叫诃奴曼,也有翻译成哈奴曼。持这种观点的有胡适、许地山、郑振铎和季羡林先生。除此之外大师兄的“悟空”之名,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一位大师,就叫悟空大师。这人名叫车朝奉。他在三藏法师之后也到那烂陀寺去求法,翻译过《十力论》等经书,这个人很有名,是密宗的大师。在宋·赞宁《高僧传》中有载,见于《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篇,因此悟空这两字有地可找。无论怎么看大师兄和其师傅一样看来是佛教真的脱不了关系了。

三、 《西游记》与道教的关系

(一) 西游记中的道教术语

首先,《西游记》运用了不少道教丹道学的名词术语,如:灵根、大道、元神、婴儿、姹女、金公、木母等。《西游记》的不少回目,道教气息就十分浓重。如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二) 西游记中的神权体系

《西游记》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中心的道教神权系统。

道教神权系统的庞杂与繁复,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是一大奇观, 道教的这个神权系统,到了《西游记》中,则形成了三十三天宫、十大地狱、十洲三岛、上中下三洞等神界体系。太上老君居住于三十三重离恨天,似乎只会炼丹,但是一粒金丹,竟使已经死了三年的乌鸡国国王起死回生。玉皇大帝高踞于神仙世界的

统治宝座,虽然看不出有什么大的神通,但却“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五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玉皇大帝身边,文有太白金星、四大天师、左辅右弼等等,武有四大天王、二十八宿、九曜星官等等;内有王母娘娘、金童玉女,外有十洲三岛神仙;地下有地府,地上有土地,山上有山神,城里有城隍,海中有龙宫。显然,这个神权系统是根据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现实世界为参照系创造出来的,但就宗教学的观点看,却和道教的神权系统极其相似。

(三) 《西游记》中的道家仙术

《西游记》中穿插了不少道教修炼方法、神仙法术、宗教仪式等描写。 太上老君一个盛丹的葫芦、一个盛水的净瓶、一把炼魔的宝剑、一柄扇火的扇子、甚至一根勒袍的带子,都让悟空伤透了脑筋;他的那个金钢琢,不仅在花果山暗助二郎神打了悟空一跌,后来在金兜山,竟然连悟空的金箍棒、众神的武器和火具、乃至佛祖的金丹砂,也都被他套去,吓得如来佛祖也不敢说出妖魔的来历,害怕妖怪“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

《西游记》有关道教仪式的描写不多,但作品第45回对道士祈雨仪式的描写,却相当完整和细致:“那里有一座高台,约有三丈多高。台左右插着二十八宿旗号,顶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有一个香炉,炉中香烟霭霭。两边有两只烛台,台上风烛煌煌。炉边靠着一个金牌,牌上镌刻的是雷神名号。底下有五个大缸,都注着满缸清水,水上浮着杨柳枝,杨柳枝上,托着一面铁牌,牌上书的是雷霆都司的符字。左右有五个大桩,桩上写着五方蛮雷使者的名录。每一桩边,立两个道士,各执铁锤,伺候着打桩。台后面有许多道士,在那里书写文书。正中间设一架纸炉,又有几个纸人,都是那执符使者、土地赞教之神。那大仙走进去,更不谦逊,直上高台立定。旁边有个小道士,捧了几张黄纸写成的符字,一口宝剑,递与大仙。大仙执着宝剑,念声咒语,将一道符在烛上烧了。那底下两三个道士,拿过一个执符的纸人,一道文书,亦点火焚之。那上面乒的一声令牌响,只见那半空里,悠悠的风色飘来。”

(四) 《西游记》中的长生不老

《西游记》中的长生不老观念,正是道教神仙观念的反映 ,影响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其实质都在于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探索。其中儒家思想以入世为宗旨,表现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热切渴望。相对儒家,佛教是一种典型的悲观主义的出世人生观。它把人类社会看作是苦海,把人的生命看成是苦的根源,人们要想摆脱苦海,就只有脱去轮回,永生西天极乐世界。因此,佛教的人生哲学就表现为对生命的超越。与佛教的贱视生命相反,道教以生为乐,要求实现人生个体生命的无限延伸和直接升华,其实质就是追求长生不死。道教的最高理想就是肉体成仙。但是,现实世界的名缰利锁和情爱,常常造成人的夭亡,只有排除了现实的烦恼,才能实现对无限生命的追求,因此,道教要求人们“以富贵为不幸,以荣华为秽污,以厚玩为尘壤,以声誉为朝露”。所以,道教的人生哲学便表现为对生命的留恋,处于出世与入世之间。

在《西游记》中,长生不老、神仙可致的思想,始终是其重要思想之一。孙悟空当年决心访师问道,就是要“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在学艺之时,他术、流、动、静四门道法不学,唯一要学的就是长生不老。作品中所写到的太上老君的仙丹、王母园中的蟠桃、万寿山五庄观的人参果,都能使人“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特别是西天路上的妖怪们,一个个为了吃唐僧肉不惜辱身丧命,原因就在于唐僧“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那些女妖们要和唐僧交合,也是要“采取元阳真气,以成太乙真仙”。特别是唐僧师徒到了西天之后,在佛教的极乐世界,享受的竟然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听到的竟然是“一派仙音入耳清”;那些珍馐百味,又是“素味仙花人罕见,香茶异食得长生”,表现的仍然是道教的长生观念,而不是佛教的超越生死的观念。

由此不难看出,道教文化在《西游记》文本中的确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些内容如果弄不懂,就不能全面地理解《西游记》。

四、 《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关系处理

《西游记》写时老用模棱两可的概念,佛教可以解说,道教也可以解说,所以作者很显然有游戏笔墨的一种意味在里面。道教讲金木水火土五行,佛教也讲。

篇二:《西游记》佛教思想论略

佛国梵天的架构与解构

——《西游记》佛教思想论略

内容摘要:西游故事演化过程中,即表现为佛教思想的淡化和世俗化特色的增强。百回本《西游记》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佛教世界:从大的结构框架来看,作品没有脱离取经故事的佛教性质;作品描写了完整的佛教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佛教人物,表现了佛教的心性学说、救度观念、因果报应观念和地狱观念,宣扬了佛教教义。同时,百回本《西游记》又解构了自己所架构的佛教世界:作品并没有将西牛贺洲及天竺国描写成为真正的佛国净土;作品对不少佛教人物都有所批评和讽刺;作者对某些教义持批判态度;作品某些内容违背甚至是反佛教的。作品的佛教内容,只是作者构建故事、表达思想的手段。

关键词:《西游记》 佛教 思想

打开《西游记》,处处可见佛国梵天的灵光在闪耀,那一行五众向着西天极乐世界奔走的身影时时告诉我们,光明灿烂的前途就在他们所要到达的那个清净庄严的净土。然而,读完《西游记》,却不能不让我们大失所望,西天佛国耀眼的光芒黯然失色。特别是当理性的思维透过表面轰轰烈烈的取经故事,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这部旷古名著的时候,我们便不难发现,宠罩在全书表面的佛光却原来只是冰山在阳光照射下美丽的光环,而远远不是冰山本身。换句话说,《西游记》的作者架构了他的佛教世界,同时又解构了这个世界。试论如下,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当今我们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实际上是汇聚了无数说话艺人和下层文人智慧的结晶。因此,要了解《西游记》的佛教思想,首先有必要了解《西游记》故事演变过程及佛教思想在这个过程中的演化与变迁。从总体来看,随着西游故事的流变,其佛教内容有一个逐步淡化的过程。

《西游记》取材于历史上玄奘取经的故事,但也融合了诸如朱士行、法显、不空等人的取经事迹。这些取经者前往印度取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弄清佛教教义,并借以宣扬佛教。法显取经是因为其“慨律藏残缺”,故“至天竺寻求戒律”[1];玄奘取经是因为中土佛教诸派对教义的解释众说纷纭,查考佛经也是“隐显有异”[2],令人莫知所从。不空取经亦是奉其师金刚智遗命,“令往五天并师子国”[3]取经。可见,历史上的取经完全是以弘扬佛教为目的。

成书于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仍然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气息。学者们早已指出,《取经诗话》的主要思想,便是“对西行求法行动的赞美,对佛和佛法的崇拜,对西天极乐世界的宣扬,对正果西天的向往等”[4]。在《取经诗话》中,西天佛国被描写得崇高而且神秘。优钵罗国“满国瑞气,尽是优钵罗树菩提花”[5];天竺国“香烟袅袅,花果重重,百物皆新,世间罕有”。取经途中玄奘师徒到“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水晶宫”赴斋,临走时“天王赐得隐形帽一事,金镮锡杖一条,钵盂一只”,并且告诉玄奘法师,“有难之处,遥指天宫大叫?天王?一声,

当有救用”。此后这三件宝贝,果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品对《心经》亦是推崇备至,赞美《心经》“上达天宫,下管地府,阴阳莫测”,“此经才开,毫光闪烁,鬼哭神号,风波自息。日月不光”。这些描写,都在神圣中透出神秘来。但是,《取经诗话》虽然有着宣扬佛教的狂热情感,却对佛教并未真正了解,甚至有不少非佛教因素。作品写师徒们来到香山寺,“见门下左右金刚,精神猛烈,气象生狞,古貌楞层,威风凛冽。法师一见,遍体汗流,寒毛卓竖”。这种描写,并不符合真正的僧人进入寺院之后的外部体貌表现和内部心理体验。作品写法师听说王母池有蟠桃,便对猴行者说道:“愿今日蟠桃结实,可偷三五个吃。”见到蟠桃树后,法师又一次怂恿猴行者说:“何不去偷一颗?”甚至当猴行者表示此前偷桃曾被捉被打,如今不敢再偷时,法师竟然说:“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如此几次三番撺掇猴行者去偷桃,完全违背了佛教戒律,和玄奘这位得道高僧的身份极不相符。这充分说明,《取经诗话》的作者虽然受到佛教的影响,但也夹杂了世俗的文化心态。

元代的平话本《西游记》已经亡佚,但从现存残文可以看出,全书描写佛教取经故事的大框架并没有改变。《朴通事谚解》所载平话本《西游记》残文就说:“昔释加牟尼佛,在西天灵山雷音寺,撰成经律论三藏金经,须送东土,解度群迷。”[7]这里所表达的“经律论”三藏真经的观念,还是符合佛教实际的,和后来百回本调侃式的所谓“《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大不相同。

不过,比起《取经诗话》来说,平话本中佛教内容已经大大削弱。《朴通事谚解》中还有一段文字说:“?我两个部前买文书去来。??买甚么文书去???买《赵太祖飞龙记》、《唐三藏西游记》去。??买时买四书、六经也好。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理。要怎么那一等平话???《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可见,在元代人的心目中,平话《西游记》以“热闹”而著称,西游故事娱人的倾向已经十分明显。

相比较平话本来说,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的佛教思想还是相当突出的。首先,观音菩萨在剧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剧作一开始,即由观音出场,叙述取经的缘起和唐僧的前生后世。取经途中,也全靠观音才渡过了一次次劫难。其次,作品一些情节直接宣扬佛教观念。最突出的就是《贫婆心印》一出。剧中的贫婆虽然以“卖胡饼为业”,但其“自童时亲受摩诃迦叶所教,传得真如正觉之性,能回三毒为三净界,回六贼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作大智”,并在辩论中难倒了孙行者。最后还是唐僧来到,才得以辩论获胜。在这样相互论辩的过程中,凸显了佛教思想。再如《鬼母皈依》一出,写收伏鬼子母的过程,也充满了对佛法无边的赞美。其三,描写了西天佛国的理想境界。剧作中的西天世界“有狮座鸾舆,凤车象辇。金燦烂五色霞鲜,薝蔔幽花落满前,拥幢幡云雾相连。有啣花的斑鹿,立树的玄鹤,献果的白猿”;“伽叶与阿难,文殊共普贤,释天帝释梵王天,都在这西竺国亲会面”。这些描写,都突出了佛国的神圣庄严,吸引人们憧憬西天佛国的美好境界。

但是,杂剧《西游记》也表现出浓厚的世俗化、娱乐化倾向,甚至某些地方还表现出对佛教的调侃与戏弄。作品第五出就通过虞世南之口明确说明,西天取经的重要目的便是“保国祚安康,万民乐业”;作品最后一出连如来佛祖也说道:“大藏金经已得圆,唐僧敕赐与僧传。至今东土皆更寺,愿祝吾皇万万年。”这里,人间皇帝被推到崇高的地位,说明了现实政治对西游故事的深远影响。作品第五出描写送别唐僧的盛大场面,却在其中写众生分别向唐僧询求“法语”。唐僧给“开

洞的”妇人的法语竟然是:“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长,阴阳配合,不分霄壤。豆有豆畦,麦有麦垅,豆麦齐栽,号曰杂种。”这里所谓的“法语”,明显带有淫亵的调侃口吻。第二十一出当贫婆问到孙悟空“你有心也无”时,孙悟空回答:“我原有心来,屁眼宽阿掉了也。”第二十二出唐僧所取的经文中,竟然还有一部“《馒头粉汤经》”。诸如此类调侃的语言,既体现了杂剧插科打诨的世俗娱乐心理,同时也消解了佛教的神圣。

从对佛教取经历史事实的虔诚记载,到对佛教狂热又略带世俗的衷心宣扬,再到对神圣佛教貌似赞誉的调侃和消解,西游故事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演变。这些对于百回本《西游记》的佛教内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受前代流传故事的影响,百回本《西游记》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佛教世界。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大的结构框架来看,百回本《西游记》仍然没有脱离取经故事的佛教性质。如前所述,不论取经故事如何发展演变,但取经从来都是佛教徒的取经,取的也都是佛教经典。在《西游记》中,求取佛经仍然是主人公们为之奋斗的主要目标,西天世界仍然是唐僧师徒向往的圣地。如来在谈到取经的时候,也称取经是“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这些都决定了取经的庄严性和神圣性,都使全书不能不笼罩着佛的光环。也惟有如此,唐僧师徒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才能具备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孙悟空的降妖除魔斗争才能引起人们更大的关注和兴趣。

当然,不少学者都认为,吴承恩实际上是把取经当成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伟大事业来描写的,西天取经实际上象征着造福于人类的事业。笔者当然十分赞同此种观点。但是,任何比喻和象征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保持其内在的一致性,否则其比喻和象征就必然表现为不伦不类。西天取经既然被喻为人生的事业,那么,作为比喻本体的西天取经,当然也必须至少维持那怕表面上的正义性和神圣性。所以,从主体倾向上来说,作者不可能对佛教持一种完全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而只能予以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否则取经事业就将失去其崇高的意义。

其次,作品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佛教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佛教人物,宣扬了净土思想和佛法无边的思想。

《西游记》所建构的这个完整的佛教世界,以如来佛祖所在西天极乐世界大雷音寺为核心,囊括了观音菩萨所在的南海普陀落伽山、普贤菩萨所在的峨眉山、文殊菩萨所在的五台山、乌巢禅师所在的浮屠山、灵吉菩萨所在的小须弥山等等。作者把这些佛国灵山,都描写得祥瑞神圣。作品第八回即用一首诗描写西天圣境:“瑞霭漫天竺,虹光拥世尊。西方称第一,无相法王门。常见玄猿献果,麋鹿衔花;青鸾舞,彩凤鸣;灵龟捧寿,仙鹤噙芝。安享净土祗园,受用龙宫法界。日日花开,时时果熟。习静归真,参禅果正。不灭不生,不增不减。烟霞缥缈随来往,寒暑无侵不记年。”作品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来到西天圣境,看见的是“琪花、瑶草、古柏、苍松;所过地方,家家向善,户户斋僧。每逢山下人修行,又见林间客诵经”,真正是佛天圣境。其它如落伽山、小须弥山等佛界神域也都是祥云瑞雾,令人神往。这些思想,都和佛教的净土思想有一定的联系。

与庞大神圣的圣境相适应,这里的佛教人物群也是庞大的。如来佛祖降伏孙悟空后回到西天,仅迎接佛祖的人物就有“三千诸佛、五百阿罗、八大金刚、无边菩萨”。最后唐僧来到西天,先是“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仙”迎接,续又有接引佛撑船相渡。师徒们登上灵山,“又见青松林下列优婆,翠柏丛中排善士”。雷音寺山门、二门、三门,也都有四大金刚和神僧把守。如来听说唐僧来到,“即召聚八菩萨、四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十一大曜、十八伽蓝,两行排列”。寺内珍楼之下有专门“设供的诸神”,传经的宝阁之上有燃灯古佛,古佛手下又有白雄尊者。此外,还有“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等等。真可谓阵容强大,等级森严。就如来佛祖和太上老君这两位宗教尊神来看,作品对太上老君的讽刺和嘲弄随处可见,甚至将三清圣像丢进了“五谷轮回之所”;对如来佛,作品虽然也时有讽刺和调侃,但总体来说把如来塑造得庄严神圣,灵光普照。特别是观音菩萨,是西天取经的组织者,也是作品着力塑造的佛教神,被作者尽可能地加以美化。

作者不仅构建了庞大的佛教人物群,而且借助这些人物,宣扬佛法无边的思想。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普天神将乃至太上老君都对其无可奈何,如来佛却于谈笑之间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真假美猴王曾先后前往地府、天宫等处请求辨别真假,但都未能如愿,最后还是如来佛辨认出假猴王的来历出处,并施展法力捉住了假猴王。金■(左山右兜)山青牛精作乱,天宫遍查“满天世界,更无一点踪迹”,而如来佛却能“普阅周天之事”,“遍识周天之物”,只用“将慧眼遥观,早已知之”,指示孙悟空前往兜率宫“寻他的踪迹”。至于观音菩萨,佛法虽然不如佛祖,但取经路上不少困难,都是观音出面才得以解决。

其三,作品既然写的是佛教的取经故事,不可避免的就要涉及许多佛教教义。这除了前面所说的净土思想和佛法无边的思想外,还有以下佛教思想观念:

1、心性学说。心性学说本来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周易·说卦》中,就有“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8]的说法。《论语》中亦说:“性相近,习相远。”[9]孟子与荀子关于性善、性恶的论辩,更是尽人皆知。相对来说,在印度早期佛教中,心性问题并不是突出内容,只是佛性探讨的副产品。早期佛教讲究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般寂静”,心性问题和“无我”思想有一定的矛盾。但是,既然要探讨解脱之道,就不能离开宇宙万法的实有假有、心性的净染等内容来展开,心性问题便被提了出来。后来,大乘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和道教的心性论产生了融合,心性问题便被提高到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

在《西游记》中,佛教的心性学说得到了充分演绎。这首先通过孙悟空形象表现出来。据统计,《西游记》中仅仅题有“心猿”字眼的回目就有十六处之多,如“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归正”、“心猿遭火败”、“心猿识得丹头”等等。佛教认为,人心瞬息万变,纵横千里,难以把握,就像猿猴一样攀缘不定,浮躁不安,不能专注于一境,故称心猿。《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住心品》分析六十种心相,其中之一即为“猿猴心”[10]。《维摩经?香积佛品》亦言:“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11]唐代《维摩诘经讲经文》中有“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12]的诗句。玄奘在写给唐高宗的表文中说:“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情猨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13]可见,《西游记》称孙悟空为心猿,是源自佛教观念。作品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写孙悟空剿灭六个拦路抢劫的强盗,亦源自于佛教的“六贼”观念。佛教认为,人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这六识作用于外部世界,便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这

些情感便被称为六贼。这里说“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就是指人心一旦归于正途,那么戕害人们心灵的六贼便会无影无踪。再如第五十八回写真假美猴王来到西天之后,如来就对众徒弟说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这里的“二心”,就是佛教所谓的真心与妄心。在佛教看来,所谓真心,即众生乃至宇宙万物中所具有的真实本性的真心,真心即佛心,真性即佛性。真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是人的本性的表现之一,因而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是,真心常常被世间客尘所蒙蔽,这种被蒙蔽了的心就是妄心。妄心和真心是对立的统一。显然,《西游记》中假猴王最后被真猴王打死,便是“去妄存真,灭妄存真”的过程。

《西游记》中的佛教心性观念,还体现在对《心经》的重视上。《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密)多心经》,在中国典籍中常被简称为《心经》、《多心经》、《密(蜜)多心经》、《般若心经》等[14],是佛教中最精要和最基础的一部经典。《心经》全文虽然仅有二百五十八字,却是六百部的《般若经》和五千字的《金刚经》的浓缩,内涵相当丰富。《心经》有多种译本,其中以玄奘法师的译本最为优秀,也流传最广。

在《西游记》中,《心经》出现次数达十五次之多。作品第十九回标目就是“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写乌巢禅师将《心经》授予唐僧,并声称“若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作者亦盛赞此经“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并且准确地录下了《心经》全文,可见对此经的推崇。在取经过程中,也不断地提到《心经》。第二十回写唐僧“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写下了“法本从心生”一篇偈文,揭示“现心亦无心”的佛学真谛。第三十二回写唐僧担心平顶山有虎狼阻挡,悟空当即对师父说:“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第四十三回悟空又提醒唐僧说:“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第八十回写唐僧坐在黑松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第八十五回悟空又次提醒唐僧说:“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第九十三回唐僧亦声称:“《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由此不难看出《心经》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有关佛教心性学的内容亦时见于作品相关描写中。孙悟空的师父须菩提祖师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实际上就是心山心洞,暗寓悟禅修仙并不在远处,只在内心。第十三回唐僧所谓的“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亦是说明魔由心生的道理。第八十五回悟空念了四句颂子劝导唐僧:“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显然是告诫人们修仙悟禅要直指内心,正是佛教禅宗的修禅理念。

2、救度观念。救度观念是大乘佛教重要的观念。小乘佛教以追求个人自我解脱为主,被称为自度;而大乘佛教认为佛法慈悲,普渡众生,修佛之人除断除个人的烦恼之外,还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佛教重要典籍《大智度论》就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小慈名观众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悯而已,不能令脱。大悲者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悯众生苦,亦能令脱苦。”[16]

《西游记》中贯穿了佛教的救度观念。历代流传的取经故事对唐僧西天取经目的的解释大不一样。《取经诗话》中玄奘法师就对猴行者说:“贫僧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可见取经是为了光大佛教。《朴通事谚解》所载平话本《西游记》的相关残文说:“昔释迦牟尼佛,在西天灵山雷音寺,撰成

篇三:《西游记》佛道文化论文

《西游记》佛道文化论文

摘 要:《西游记》中有一句常见的话: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道教的教义之一便是追求长生不死。而佛教崇尚因果轮回,轮回即为超脱生死。唐僧对人的宽厚仁慈既是佛家慈悲的体现又是道家宽容的体现。师徒几人一路上不求名不为利,助人为乐,体现了道教的追求清心寡欲又与非佛家戒贪嗔痴的戒律不谋而合。《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随处可见,从人物刻画、故事情节、彼此对话中都可以看到,只有两者的关系融合到一定程度,才能融洽的出现在一个故事中。

关键词:《西游记》; 佛、道文化 ; 融合

一、《西游记》与佛教、道教

《西游记》以唐朝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为蓝本,是明代吴承恩在以前的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创造完成的。《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极高,在宗教方面亦有值得研究之处。书中处处充斥着佛教和道教踪影,无论是故事背景的构设还是事件线索的铺垫都紧紧围绕着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展开。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中国内地。佛教企求无生永灭、超脱生死入涅槃。讲究因果业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清静寡欲,返朴归真,万物玄同,相忘于道。佛教与道教在各自的历史的发展


2000字西游记里的佛家思想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22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