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1000字中国诗(唐诗)和日本诗(俳句和和歌)差异原因

1000字中国诗(唐诗)和日本诗(俳句和和歌)差异原因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08 10:48:51 | 移动端:1000字中国诗(唐诗)和日本诗(俳句和和歌)差异原因

篇一:浅谈中国现代小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

浅谈中国现代小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

摘要:中日两国文化间呈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中国现代小诗和日本俳句之间的联系也千丝万缕。然而,纵观现有的文献资料不难看出,学界对比研究中国传统诗歌和日本俳句关系的比例较重,但对中国现代小诗和日本俳句比较研究略有不足。故文章将从两者形式上和审美风格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诗和日本俳句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现代小诗 日本俳句 审美风格 形式差异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古老而极富文学特质,随着数千年文化的积淀,中国俨然成为诗的国度,诵读诗歌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诗乃延续传承其的载体。五四运动后中国刮起即兴情感表达的“小诗”之风,而这种形式的诗歌虽言简意赅但意蕴深远,深受传统诗歌和外来文化,尤其是日本俳句的影响。故此,研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形式方面的比较

从内容意境或形式上来看,小诗和俳句的异同颇多。比如俳句形式固定,其组成包括十七个音,共三节分别为上五、中七和下五,即守节五音、次节七音与末节五音。通常日语汉字通常由假名拼读,故诗节划分单位即单个假名。而且日本俳句创造被限制于“季题”,也就是题材要关于四季,包括如季节变化中人的感受和自然界的现象。小诗则以自由格式为主,诗人创造不拘一格,也不受题材限制。例如《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这首现代小诗写作手法与简练的俳句式手法不同,对语气的增强它采取重复的方式,每个字词似乎都在诉说离别时的千言万语。最为明显的是诗中不见半点四季景观的描写,甚至还用拟人形态对唯一的自然景观“水莲花”进行描述。仅仅一个字“低”,就使得水莲花在风吹拂下埋低的景象互通了日本女子温柔的低头,使得读者眼前自然而然的浮现一幅美人隔水望莲的绝美景色。

二、审美风格的比较

(一)相同点

在审美风格方面小诗和俳句都有语言简约凝炼而余韵悠长的相似特点。由于俳句格式固定,所以创造者必须在语言表达上力求无赘言,达到字字珠玑的效果,即以寥寥数语实现意蕴悠长,使人产生言尽而无穷意美感的效果。以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获者)的《夕荣》来说,它与夕映同意为夕阳下的美景。虽然整首俳句表面是对深秋晚霞和夕阳下悠远绵长钟声更增秋意的吟诵,但仔细品味便知道它的内涵远非如此。夕照比拟人生晚年,远处传来的钟声是北欧获奖喜讯漂洋过海的比喻。所以,这更是俳人晚年结出的累累硕果,是对悠扬钟声里浓浓秋意收获的喜悦的一种感受。

而要说起现代小诗,则要以冰心为代表,她是这种诗歌形式作者群中的佼佼者,通过诵读冰心创作的小诗,可感受到那种余韵悠长、清新脱俗的意境,甚至超越景致本身之外的意蕴,进而获得韵味外之致旨的一种独特体验。以她在诗集《繁星》中收录的第九十六首小诗为例:“影儿落在水里,句儿落在心里,都一般无痕迹。”第一句是心中诗情悄无声息的萌发,是那种灵光转瞬即逝无法捕捉的意境。冰心却借助影儿的飘落巧妙的联系自己内心诗情,使读者对灵动不易的诗意有所感受,并体会诗人在萌发诗情时流露出的感激感动之情。

(二)不同处

虽然上文提到两者间具有相似的特点,但却避免不了不同处。俳句和小诗,前者是对自然禅意的吟咏,后者却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载体,是对传统诗歌诗言志的传承,但所谓的“志”主要指个人情感体验,而非对社会政治关注的情感。日本以自然景观描写为主的诗歌,自《万叶集》诗歌集开始,它以自然表达人的情感,作为诗歌的内涵,被称之为日本诗歌的传统。日本俳句就是日本诗歌传统的延续,而自然就是俳人进行俳句创造不竭的灵感之源。就万叶集和中国的唐诗选比较来说,两者间不同的是,万叶集对自然的吟诵在于大海高山等;唐诗选对自然的吟诵则是人的悲喜哀愁。日本俳句更善于吟咏自然,对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禅意进行体味。现代小诗的创作多在于诗人意气风发的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诗人通常难以体会到人生的禅意,再加上自身尚未禅学修习经验,故而在借鉴俳句进行小诗创造时,思考的切入点就不是禅学,而是以青春朝气为浓浓亲情和火热爱情诉说的切入点。现代小诗以洋溢的青春来讴歌爱情,用语简洁,却满溢诗人的率真之情。可见,两者不同的情感表达是两国诗人人生经历和传统文化差异的具

体体现。

结束语:

日本俳句和中国现代小诗虽然植根于中日两国的整体文学演进史中,但却是两个国家诗歌史上靓丽的一道风景。日本俳句共400余年延绵时长,而中国现代小诗受到日本俳句影响仅昙花一现,而在形式、艺术特色以及情感内涵方面,两者间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可鉴于国家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其结局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陈琬柠. 中国现代小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2]刘静,陈琬柠. 日本俳句与中国小诗、汉俳[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49-52.

[3]张慧伦.日本俳句与中国现代小诗[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4,(11):52-53.

篇二: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

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

—以松尾芭蕉与王维作品为例

潘贵民田少郁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本文将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大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形式作一个对比,选取其意境美这一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以最具代表性的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作品为例,着重介绍了意境美之寂静、余情、纤细之美,并对“空”“虚”之美作了简单的论述,以期对读者理解其文学作品有所裨益。

关键词: 俳句 绝句 意境

前言

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唐诗的五言绝句,也其因小见大,以少总多,有平仄韵律,流传甚广,至今都还广为后人所传颂。这两种诗体,都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两国的文学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突出地位,尤其以其简短的字句,传达深刻、幽深的意境,为后人所尊崇。笔者在此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以加深对这种诗体的理解,体会其意境之美,也期望对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一定的参照。

1.俳句及唐诗的基本知识

俳句,为日本的一种格律诗,是诗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将其中的感动或感受,用语言凝结在17个音节中的诗作,其韵律为五七五,十分简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唐诗的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五言绝句。亦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姊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出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2.松尾芭蕉与王维

诗人的人生经历,对于其作品的创造,对于其作品的内容乃至情感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诗人人生经历的考究。探讨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日本的俳句和唐诗绝句的两位代表诗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其作品意境美的把握很有帮助。

2.1松尾芭蕉(1644-1694)伊贺国上野人,本名宗房,初号桃青,后改芭蕉,又名钓月轩、泊船堂、天天轩、华桃园、栩栩斋、风罗坊。少年时事上野城代藤堂新七郎良精,作其嫡子主计良忠近待。良忠爱好文学,尝就安原贞室及北村季吟学俳谐,俳号蝉吟。年轻的宗房受了他的影响,也很早就对俳谐发生了兴趣。宽文七年(1667),蝉吟患病夭折,宗房当时二十三岁,感叹之余,辞别主家,赴京都投入了季吟门下。宽文十二年(1672),宗房二十八岁,又离开京都到了江户,据说曾在小石川关口町作开凿水道的役夫,备尝了生活的艰辛。然而他不顾生活的极端贫困,仍然不断钻研俳谐,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同时开始

设帐授徒,宝井其角、杉山杉风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投入他的门下的。宗房在深川开始结庐(即芭蕉庵)隐居是他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具体年代众说纷纭,大致是在三十岁以后。宗房在此改名为芭蕉,过着相当简朴的生活,悉心于俳句一道,精益求精,艺术上也渐臻炉火纯青的境界。天和二年(1682)草庵失火烧毁,芭蕉迁居甲州。后来由于山口素堂等奔走集资,芭蕉庵才得以重建。芭蕉虽然回到了旧宅,但是几年的作客生活引起了他对旅行的强烈爱好,促使他把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四处云游上。贞享元年(1684)秋,芭蕉在门人千里陪同下出行,写下了《野游纪行》。在后来的出游途中,他著有《芳野纪行》以及《更科纪行》《奥州小路》等作品。元禄三年(1690)芭蕉小住于石山幻住庵,翌年又移居嵯峨落柿舍,相继写下了《幻住庵记》与《嵯峨日记》,同年十一月又回到了江户。元禄七年(1694),芭蕉在两年余的静居后又一次作长途旅行,经伊贺、奈良来到大阪,在园女亭的文会上发病,虽经门人厚加看护,亦无起色,延至十月十二日在大阪的客舍逝世。正是由于芭蕉“町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经历,成了他创作的源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些素材贴近生活,符合俳句广为流传的要求,也培养出了他俳句中的优美意境的灵感。

2.2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附近)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徒家于蒲,遂为河东(今山西蒲县附近)人。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年十五以后,作诗存者甚多,如《题友人云母障子》《过秦王墓》《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开元七年(719年),他十九岁,赴京兆府试举解头。《李陵咏》《桃源行》《清如玉壶冰》等即作于当年。他精通佛学,擅长音乐和绘画。他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他一生创作良多,在后世广为传颂的作品也数不甚数,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终南山》)“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有《新晴野望》和《魏川田家》等都写出了深刻的优美意境。

3.意境之美

3.1寂静、余情、纤细之美

松尾芭蕉的俳句和王维的诗,都不同程度地描写自然,衬托自然,以动写静,以静制动,恰到好处,让人闲情逸致,回味悠长,余情浓浓,尤其其中的纤细之美,细腻生动,令人遐想与憧憬。当然,王维所处的年代在芭蕉之前,早了大概一千多年,也有的学者认为,松尾芭蕉是受王维的影响,在这里并不作过多的论述,但也丝毫不影响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

基本上与字面意义相同,根据这个原则创作的俳句在芭蕉的作品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例如这一首:“古池や蛙とびこむ水の音。”(译为:静寂的池塘,青蛙蓦然跳进去,水的声音呀!)这是芭蕉集中最脍炙人口之作,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芭蕉也自认为是新调的第一句。正冈子规评道:“芭蕉独居深川草庵,静思世间流行的俳谐。连歌陷于陈腐,贞德俳谐遂兴,贞门亦陈腐后,谈林又另创意境。然谈林亦不过流行一时,终非万世不易者。于是徘运亦一变,采用了长句法,杂以汉语,渐渐摆脱了贞门的洒脱与滑稽。我门第等盛唱此道,我亦时而为之,然再三再四过奇之后忽生厌倦,甚厌此体。但是既不可复归谈林的鄙俗,也不应仿效贞门乳臭而蹈袭连歌旧套,必须另创一体才能安心。这样首先要减少聱牙的汉语,尽量使用平易的国语;然而国语音多意少,因此要在十七字中充分

表达我之所思,就只得最大限度地省略无用的言语和事物。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作句呢?芭蕉脑海中如起蒙蒙大雾,惘然而坐,非醒非眠。在万籁俱寂忘想全消的瞬间,窗外传来了蛙跃古池之声。这时既非自己所道,又非旁人所语,在芭蕉耳边响起了‘蛙跃入水声’的一句。芭蕉这才如梦方醒,在略为侧首沉思后抬起头来时不觉破颜一笑。”这段关于芭蕉作句时的心情的设想是很有趣的。下面与高滨虚子的评语作一比较:“以前的徘风或以滑稽或以忧伤为主花鸟倒是内蕴的,从这一句开始,花鸟才被提到表面上来。”又说“子规以为芭蕉由于‘古池’句而大彻大悟,对于把青蛙跃古池这样平凡的事也咏成俳句自己也感到惊奇。芭蕉领略自然之妙,而且工夫老到。他的兴趣之处皆在于自然,此后他的方针就是要着眼于自然。子规也想把俳句引导到描写大自然的道路上去。并且子规说这句题材平凡,实际上它暗示了芭蕉内心的感动,大地回春,樱花初绽,草木萌芽,正是所谓惊蛰之时,地中百虫都开始活动,青蛙亦然。静止的古池之水也温暖起来,于是乎青蛙跃入其中,这是四季变迁的一种表现。芭蕉常说自己以‘四时为友,而劳身心于花鸟之中’”又说:“我家院中有一小池,内养金鱼。冬季金鱼皆潜伏水底。某天我看到漆黑的东西在水面上游,仔细瞧去,原来是何止千万的蝌蚪。过了几天,我策杖来到金鱼池畔,忽听‘嘭’的一声,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只大青蛙跳进水里去了。我顿时感到了‘古池’句,同时开始真正理解了芭蕉的名作。”从正纲子规等的话语中,我们也看到了芭蕉俳句中幽深的意境之美。从中,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某地的一座千年古刹里,有一间千年的古池,池中的睡莲在皎洁的月光中,娇脆欲滴,而周围又是一片寂静,静得那么出奇,连风声也没有,这时,忽然有一只青蛙“扑嗵”地跳进那一口水池中,水面发出的声响是多么地让人心醉呢!就连水中的仙女也会被此情此景所感动,而被惊醒。这也许就是芭蕉的俳句的意境的精华之所在吧。于是,我对这一俳句的翻译为:“月朗星稀夜,幽静古莲池。忽闻田鸡跃,惊动水中仙。”再来看这一句:“枯枝に鳥とまりけり秋のくれ。”译为:“秋日今向暮,枯枝有鸟栖。”虽然乍一看为消极的秋暮之作,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而是吟咏春光,表现出在闲寂的天地中自有生意的,活泼泼的世界。另有:“鷹一つ見つけてうれし伊良古崎。”译为:“伊良古崎冬日到,喜见只鹰击长空。”为轻快之作,这一句表现了芭蕉在旅行途中愉快的心情,特别是伊良古崎(地名,在爱知县)一带,遍植松树,此句能令人联想到晴和的冬日,鹰飞盘旋于松林上空以及旅人观此精神为之一振的情景,意境非同一般。让人回味,观察十分细致。

王维的诗,如《山居秋暝》,写山村傍晚雨后的景色,在一派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幽静恬适之美。他的另一类山水诗,则借对远离尘嚣的大自然的寂静境界的描写,表现内心深处空寂禅意的体验和追求。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在高度净化的意境中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其中《鹿砦》《竹里馆》《辛夷坞》等篇,无不体现诗人在寂寞中对大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细细感悟。他还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并且意境开阔,往往体现出景物给人的整体印象。在他的笔下,田园风光水色明净,峰峦碧翠,田家生活安详、悠闲,是一个闲适自得的诗人眼中的田园。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首诗,诗人以远处传来的人语声和夕熙在林中青苔上洒下的光影,来衬托山林的空寂幽静,有声有色,色是运用“反差”(光与暗),声是以动衬静,疏淡自然。“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向人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卷:在密林丛中,透过树叶,一缕缕阳光,依旧那样静静地照射在绿绿的青苔上,好

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依旧那样安详与自然,这是多么平静的一种心态与感悟。其描写的细致入微让人回味,余情浓浓。再来看这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虽是一首送别的诗,但其中的“日暮掩柴扉”一句,暗示了当时的情景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天色将近黄昏,周围十分寂静的世界。具有典型的农村田园气象,意境十分优美。

3.2“空”“虚”之美

二位诗人的诗中,不光描写了田园的寂静与纤细,也从另外一方面表现出了诗人的“空”“虚”之情,虽然有些消极,但也寄托了诗人置身于世外,向往清静自然的心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凄美。芭蕉的“古池”句,在幽美的意境中也透露出诗人的空虚、寂寞、无聊之情,他十分清闲,闲得发慌。其“枯枝”句,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实际上也衬托了芭蕉对秋暮的一种伤感,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描写出了一幅凄凉之画卷。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诗人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

王维的诗中,也是如此,其“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也反衬出当时的“空寂”之意境,使人感觉到,好像只有太阳懒懒地照在青苔上,而没有别的更令人感动之物。其“日暮”一句,也通过描写傍晚的夕阳以及柴扉,表现出一种无奈之情,心情十分消极、低沉。

结语

俳句与唐诗,都是两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诗体,影响也十分深远。本文仅从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一部分诗作中来体会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并且其“寂静”“余情”“纤细”之美与“空”“虚”之美不能够截然分开,互相包含,互相参照。从中,我们也许能够获得创作的灵感和美的享受,并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希望为大家加深对两位诗人的了解有所裨益。当然,对二位诗人以及其诗作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10月。

[ 2](清)蘅塘退士选编 梁海明译注,唐诗三百首[M]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9月。

[ 3]冯沅君、陆侃如、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

[ 4]叶维廉 中国诗学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年1月

[ 5]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3年7月

[6]谢六逸 日本文学史[M]日本:东京堂,1991年

[ 7]彭恩华,日本和歌史 [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4月

作者简介:

潘贵民(1980.6—)男,湖南长沙宁乡人,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化、中日比较文学。

田少郁(1982.12—)女,河北石家庄人,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双学士,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湖南省张家界市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办公室

邮编:427000

电话:0744—8202123;13036767659

电子信箱:hankimin@163.com

篇三:(论文)中日文学审美观的对比研究———唐诗与和歌之比较

中日文学审美观的对比研究———唐诗与和歌之比较

訾文静(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30)

摘 要:本文以最能体现中日两个民族诗歌特色的唐诗和和歌作为研究对象,探询中日诗歌在音韵、结构、意境以及内容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审美差别。这种审美差异的产生是不同的社会、历史、地理、宗教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唐诗; 和歌; 审美观; 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文为主,尤以诗为重。而唐诗则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而就日本的诗歌而言,真正具有日本民族性代表的是日本和歌。本文就以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诗歌特色的唐诗和日本的和歌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询中日两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学审美倾向。而《唐诗三百首》和《小仓百人一首》分别是中日两国诗歌集的代表,在各自的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各自国家的不同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因此,笔者以这两部诗集为例,从唐诗和和歌的音韵、结构、意境以及内容等方面来探究中日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差别,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在音韵上,唐诗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其音节字数整齐对称,句数均为偶数,此外还有押韵,使人感到唐诗的均衡与韵律美。与此相对照,和歌的构成为“五、七、五、七、七”,奇数交错,不整齐对称,无韵脚。

在表现结构上,和歌也无一定的表现模式可遵循,不像绝句有“起、承、转、接”,律诗有“起连、前连、后连、尾连”的各四个阶段。如以李白的《山中问答》这首七言绝句为例: 问余何意栖碧山(起)

笑而不答心自闲(承)

桃花流水杳然去(转)

别有天地非人间(接)

四个阶段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显示出很强的对称性、整体感特征。绝句在表现上遵循着这一模式,律诗也同样显示出类似特征。

在意境表现上,由于唐诗以绝句和律诗为代表,其结构特点为偶数对称,与“起、承、转、接”的语篇构式一脉相承,加之规则性的押韵,唐诗所表现的是结构形式工整对称,意境表现尽致完美,有很强的直接感染力。如读以上李白的诗,由“起、承、转、接”及押韵结构模式体现出的是形式与意境对称完美的审美理念。

而和歌的语篇构成是错落不整,意境表现则显余白欠缺。这种追求表现上的不尽完美,留有余白的表达方式被成为“余情”,是日本诗歌文学常表现的一种审美理念。试看以下和歌: 见渡せば花も红叶もなかりけり浦の苫屋の秋の夕暮れ(大意:放眼望海边,樱花红叶皆不见,秋日斜阳里,唯有茅屋立海滩。)(腾原定家)

全诗五句三十一音节,描写了一幅空旷凄凉的画面。就整体空间而言不可谓不大,但实际表现的仅是一处小草屋,小草屋与大海及秋日夕阳对比,形成空间上的巨大反差。空白的存在为留有余音悬念而设,表现的不尽完美也是为了追求“余情”的效果。而五七交错的非对称协调结构在创造“余情”效果上也起到了关照作用。和歌语篇结构表现趋向并非在于画面的完美,而在于画面的空白,其目的就是为了造成最佳的“余情”效果。

从内容来看,《唐诗三百首》中的诗篇以实用为目的,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原则,追求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这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倾向。

儒家强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的诗人们对黑暗的政治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揭露,同时又担忧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唐诗三百首》十分推崇“诗圣”杜甫,选诗以杜甫

为最多,就是因为他的诗歌表现出忠君爱国的热忱,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精神。《唐诗三百首》中所选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尤其体现了这些特点。

首先是揭露政治的黑暗和批判统治阶级腐败现象的诗歌。这类诗有《丽人行》《兵车行》等数篇。

其次是忧国伤时之作。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感念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流离漂泊,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如名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以诗言志,也是中国的传统,往往诗人作诗的目的并不在于玩赏词句,而是借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言明志向。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有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与中国的这种审美取向相异,日本的诗歌更注重幽玄唯美的描写,幽玄是日本文学主要的审美理念,它是以静寂美为基调,再与纤细美、妖艳美等理念复合在一起的一种比较深奥的审美意识。日本的诗歌是与政治脱离的,这是中日诗歌的最大区别。

《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和歌以恋歌为主,这也是和歌表达的主要情绪。

君がため春の野にいでて若菜つむわが衣手に雪はふりつつ(大意:正月好春光,郊野轻寒为君尝,嫩菜水莹莹。冰心可鉴情无限,可俱白雪沐衣裳。)

这是一首天皇写的和歌,但内容与治国平天下毫无关系。从这首和歌中我们看到的是天皇如此纤细如此女人般柔和的感情,这一点也恰好反映了和歌用来表情达意的特点。

纤细美也是和歌的主要特点之一。表达情感细腻,内容不离风花雪月。

山川に风のかけたるしがらみは流れもあへぬもみぢなりけり。(春道列树)

风在这里成了有生命的物质,在诗人笔下,阻挡小河流水的栅栏是红叶结成的,而将这艳丽的栅栏设在河上的竟然是秋风。大自然设计的景象,绝非人力所能及。

此外,新古今歌风的代表人物藤原定家发展了其父俊成的“幽玄”理论,即指深奥不可言状,含不尽之意,尽在一种境外之境的含蓄美,提倡“有心”(妖艳美),也就是说创作和歌时,应雕词琢句,注重技巧,追求华丽浓艳的歌风。他主张绚烂,纤细的风格,并注重梦幻浪漫的情调。 春の梦の浮桥と绝してに别るる横云の空。(藤原定家)

诗中写的是一位少女在春梦中会意中人,作者使用象征的手法,委婉含蓄地写出少女思念情人的甜蜜与苦涩,并用白云飘离山峰隐喻她唯恐被意中人抛弃的患得患失的心情。诗歌营造出的意境香浓甜美,亦幻亦虚,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藤原定家“幽玄”理念的代表之作。 还有,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无常观。如这首和歌:

ひさかたのひかりのどけき春のひにしづ心なく花の散るらむ(大意:春光虽明媚,樱花无心恋佳日,纷纷凋,花落铺满地)(纪有则)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不同之外,唐诗与和歌的差异还表现为:唐诗的阳刚美与和歌的阴柔美;唐诗中善于描写大河奔流,高山巍峨,感情奔放潇洒,而和歌的题材多源于一些细微的事物,感情纤细委婉;等等。

造成中日两国诗歌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社会原因看,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其最主要的表现便是“诗言志”与“忧国忧民”。儒家思想传统的审美意识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连,对美的社会性与功利性高度关注,体现出积极入世、乐观进取的现实精神。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所以,在《唐诗三百首》中多见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

而日本通过儒学建立起整套严格的外在礼仪规范和行为秩序,他们对“自然”更多了解为生

命自身的流露展示,非常感性地把握和对待自然,而不像中国更多重视“自然”的条理法则,更为理性地来剖析和了解自然。在日本的和歌以及文艺作品中,放浪情欲的男女爱多于伦常观念的亲子情,个人抒情多于政治关注,与中国总与社会、政治、世事紧密相连不同,这里更多的是纯粹私人的、自然情欲的自然主义等等。因此,在《小仓百人一首》中所选的和歌以恋歌为主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诗人的身份构成不同。中国古代存在一个庞大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包括以科举为目的的广大读书人。他们深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古代诗人而言,文学是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工具之一。而日本古代却没有实行过真正意义上的科举,普通人进入国家权利中心的可能性非常小。从事诗歌等高雅文学创作的主要是皇室、贵族和少数官吏或僧侣,他们是和歌的主要享受者。对他们而言,文学只不过是娱乐和消遣,当然不可能具备辅君化民的社会功能。

当然,这其中也受到历史、地理、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比如,日本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像中国那么激烈。而且,日本是温带岛国,四季分明,变化无常的自然养成日本人敏感、细腻的国民情绪,喜欢与自然融为一体,诗歌的内容自然少不了雪月风花等景象。

综上所述,本文从几个方面浅析了《唐诗三百首》与《小仓百人一首》这两部代表了中日诗歌特色的诗歌集中所表现出来的中日两个民族不同的审美倾向及价值取向,同时也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做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这两部诗集是中日两个民族诗歌史上的璀璨明珠,是语言文化的宝库,对今天的我们也有很深的借鉴和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有吉保.百人一首全译注[M].东京:讲谈社学术文库,1983.

[2]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4] 姜文清.东方古典美: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 陈 铭.唐诗美学论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6] 王英志.古典美学传统与诗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1000字中国诗(唐诗)和日本诗(俳句和和歌)差异原因》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13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