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潜规则》读后感3000字

《潜规则》读后感3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07 10:29:24 | 移动端:《潜规则》读后感3000字

篇一:《潜规则》读后感

《潜规则》之思

吴思先生的这部《潜规则》以历史为解读对象,以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的方式讲述了历史上发人深省的大大小小的官场故事,初读时便被它笔下的故事吸引,但这并不是构成《潜规则》成为一部著作的最大理由。这部书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在于作者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将其名之日“潜规则”,进而指出潜规则的产生在于现实的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这在中国可谓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一部《潜规则》成就了“潜规则”乃中国“21世纪第一词”,其作者也荣膺“潜规则概念之父”的桂冠。

作者吴思首先讲述的是老百姓与官吏的关系,包括《身怀利器》 、《老百姓是个冤大头》 、《第二等公平》这三篇。《身怀利器》中最经典的莫过于明朝大臣张居正的总结:人们怕那些吏,一定要贿赂那些吏,并不是指望从他们手里捞点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这里需要提到一个词“合法伤害权”——合法地祸害别人的能力,这是一门真正的艺术,种种资源和财富正要据此分肥并重新调整。我认为这不仅仅是百姓与官吏的关系,也是官吏之间的关系。古往今来,从来权力分配都不是平等的,所以无权之人想得权,有权之人想大权,大权在握者想保权,而这都有一个共同前提,避免来自他人的“合法伤害权”。于是,熟悉官场“潜规则”并且能够熟练运作这些“潜规则”来避免来自他人的“合法伤害”显得尤其重要。这时,作者提到了一个词“赇”,以贝相求,即权钱交易。古往今来,权与钱的纠缠从未停止,有钱未必有权,但有权你一定可以有钱(有能力得到钱)。通常“权”的诱惑少有人能够拒绝,而金钱恰好就是获取权力的一个“捷径”,这是公开的秘密,也是最常见的“潜规则”之一。这里,需要再提一下熟练运作“潜规则”的重要性,正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送钱也是有规则的,该送什么人,送多少合适,这些都大有学问,否则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聪明反被聪明误,落不到个好下场。

对于《老百姓是个冤大头》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老百姓始终是官场“潜规则”运作下的牺牲者。历朝历代,都有一套自己的统治准则,可以说就是作者所谓的“第一等公平”。那套公开的准则往往是冠冕堂皇的,只是中看的花瓶,即使在老百姓生活最好的时候,也从未真正落到实处。幸好老百姓们也未对官方宣扬的“第一等公平”抱有期待,他们的幸福满足感在于实现第二等公平,避免那些“合法伤害”。可是,拥有“合法伤害权”的官吏们的贪欲之心是越来越膨胀,想要实现他们强盗式的“第三等公平”,这就破坏“潜规则”运作的规律了,最终必将自食其果。在《第二等公平》里作者提到:第一等公平的标准接近市场上等价交换的标准,而市场交易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双方平等,拥有参加或退出交易的自由,谁也不能强迫谁。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第一等公平真的能够保证完全实现吗?那只是在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可能而已。但是在目前条件下,市场经济无法完全脱离政治,市场的诚信度也亟待提高,甚至市场经济本身可能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第二部分是讲述官吏与上级领导包括皇上的关系: 《当贪官的理由》 、《恶

政是一面筛子》 、《皇上也是冤大头》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潜规则”理论——淘汰清官。首先,历朝历代官员名义俸禄其实并不高,而事实上再加上朝廷的克扣,家庭人员普遍较多,生活压力很大,清官自然没有额外的钱来避免“合法伤害”(避免“合法伤害”一般通过“营业外支出”,即上下打点的费用);而且当时的制度事实上是承认官员“灰色收入”的,官员又有多少能长久地拒绝钱权的诱惑,甚至有翻脸不认人的勇气和愣劲?所以说一般清官难有,而且清官难长久,像海瑞这样的清官在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在这里,作者还提出了一个他所谓的“泛泛而论”:皇上也是冤大头。联系前文,作者还说到了老百姓是个冤大头。由此看来,皇帝、官吏、百姓这三者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官吏,虽然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如果皇帝不够励精图治,在靠“潜规则”运作的社会中,官吏是“潜规则”运作额核心,官吏反而成为事实上的社会主宰者。当然,这也只是从中国历史大致上推测,不能放到具体某一个事件中去。

第三部分讲述官场内部的关系:《摆平违规者》 、《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 。 虽然官场“潜规则”是打破了官场本应有的标准秩序,但是“潜规则”本身运作也是需要一定技术和实力的。不熟悉所谓的“潜规则”,不懂得如何运用“潜规则”,那么你就会成为一个“潜规则违规者”。即使“潜规则”不是明文律法,但违规了还是会受到相应惩罚,历史上因此失去性命的人也不在少数。能够走到“潜规则”大厦顶端的人,必定有其过人之处,至少也是谋略家,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揣度的。这里可能有人说:要是他们做一个清官,他们也会是“治世之能臣”。我不完全赞成。我认为这个假设很难成立,前面我们说清官是少有的;其次,如果他是清官,他的谋略未必能够得到发挥,因为他会受排挤,会受到“合法伤害”,他很难能够碰到一个贤能君主,得到一个合适的职位。所以,我不愿意作这个假设,因为会发现事实与假设是相差甚远的。至于《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 ,就个人而言,后人可能大都会批评这种官员选拔制度。但是如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矛盾观来解释的话,论资排辈它是在当时情况下的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至少它结合当时具体的国情解决了当时官员选拔带来的主要矛盾。当然它也具有明显的弊端,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相对比于其他制度来说,论资排辈它有当选的理由。

第四部分是几种关系的混合:《新官堕落定律》 、《晏氏转型》 。“新官堕落定律”: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全都又奸又贪。这是明朝开国始祖朱元璋说的。科举制实行之后,官僚大体是读书人。他们读了十几年圣贤书,满脑袋都是理论上的人际关系,如忠君爱民、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之类,书生气十足,教条主义倾向严重,未必明白建立在利害算计之上的真实的人间关系。这些人上任后必然会发现官场并不如他们从书中看到的那样清白,但是有人想要通过他们得到利益,自然会有懂得“潜规则”的人来教他们怎么做,甚至还有很多人无师自通。《晏子转型》中晏子打破了这个定律:晏子拒绝正面回答最高领导问题,避开了尖锐的选择及其政治风险和良心负担。他利用最高领导亲自听取汇报的机会,把不同的选择方案及其后果摆到了领导本人面前,请领导替他做主。最高领导倾听之后,亲笔批示:特准晏子在官场上遵守仁义道德,不媚上不欺下。钦此。但是,这是个例,晏子他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他聪明过人。所以,当你发现一个曾经才华横溢、充满政治抱负的青年才俊最后在官场变得浑浊时,不要惊讶,这是常态。

第五部分是总结:《崇祯死弯》 。作者以明末崇祯皇帝与闯王李自成为例,来总结帝国运转的潜规则。但惭愧的是自己阅读面不够,关于帝国运转没有进行过太多思考,更不用说总结。所以,接下来的见解可能会贻笑大方了。崇祯死弯在于王朝(政府)正常运转的成本大于王朝(政府)的收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作者罗列了很重要的一点,政府入不敷出,增加税收,农民反抗暴动,增加军队镇压,军费大幅增加,财政不堪重负,继续加重税负,暴民继续增加??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没有李自成,可能这个循环还会继续延续,崇祯死弯的谷底估计会更加深。但是这一切真的只是崇祯的错吗?当然不是,崇祯皇帝虽说不上是个贤明的君王,但至少不能说是昏庸无能之君,明朝“冗官、冗兵、冗费”由来已久,绝不是崇祯在位十几年就能够形成乃至最后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潜规则》说的是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但是它的意义绝不只是向我们讲述隐藏在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故事而已。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潜规则”它仍然甚至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在支配着我们整个社会的运行,但与之前不同的是,我们为它披上了五颜六色的外衣,因为这不是一个专制的社会,而是一个呼吁民主的社会,我们需要为它赋予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在今天这样一个追求民主的新时代,表面上看来“潜规则”似乎遇到了挑战,但是我们忽略了金钱与权力的诱惑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人们运用潜规则只能说是青出于蓝了。除了在深度上有变化,在广度上其实也有很大变化。我们说这是一个更加民主的时代,宣扬人人平等,所以,“潜规则”更普遍地被运用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了,同事、同学、主顾、陌生人等都是存在的。其实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生活无不潜规则,我们正被“潜规则”包围着。

但是,我们也不必悲观地看待这种现象。在“潜规则”支配下,目前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很糟糕,我们绝大多数人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上得了学、看得起病,社会分工有序,整个社会机器运转正常。可能有人会纠结至于如何运转正常,不可否认过程不是那么地顺畅,但是结果是好的,我们最看重的其实不还是结果吗?过程再好,达不到我们所预期的结果,我们就幸福了吗?所以,不要轻易就下定论,权衡利弊之后,会发现其实现在这种状态也不糟糕。

当然,我们不能安于现状,我们仍然期待有一个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社会。其实,我们不妨把现代社会的“潜规则”当作一种文化,或者是一种艺术。我们无法否认它的确拥有自己的一套法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人际交往的经验总结,把它当一门学问来研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理解透彻的。我觉得,研究“潜规则”的能力与社会民主与法制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当社会民主达到人民满意状态、法制得以健全,我想我们对“潜规则”的研究也就结束了,我们有了它的替代品也就不再需要它。与此同时,我想之前所有的疑惑也将消除,因为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人格和信仰。这,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景??

篇二:潜规则读后感

《潜规则》读后感

“潜规则”对中国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不管是在官场还是商场,到处都是潜规则的影子。在官场上打滚,要想升官发财,就得送礼受礼;在医院看病,要想低价有效,就得包红包,找熟人介绍;在商业营销,想青云直上,少不了明里暗里的利益交易;就连申请执照或专利,也要学会“打通关系”。潜规则,让众多老百姓嗤之以鼻,它也是老百姓最深恶痛绝的“公理”之一。但是无奈的是,潜规则的确渐渐成了人们必须遵循的规则。“潜规则”这一词,在网络上的解释是相对于“元规则” 、“明规则”而言的。是指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成俗的、但是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

知识分子吴恩所著的《潜规则》里面提到:“潜规则在明朝的一个近义词是“陋规”,写多了这种东西,人也容易显得“陋”,满脑袋利害计算,算的还都是陈年老账,全不知今夕何夕,更不知道精神和理想为何物。”,虽然他不愿多提,但终究是给潜规则下了定义:

1.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

2.这种行为约束,依据当事各方面的造福或损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负生成,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

3.所谓约束,就是行为越界必将招致报复,对这种厉害后果的共识,强化了互动各方对彼此行为的乐器的稳定性;

4.这种在实际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者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宜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

5.通过这种隐蔽,当事人讲正是规矩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或者,将代表拉入了私下交易之中,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矩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简而言之,潜规则指的就是在正式的制度、冠冕堂皇的法规和道德信条之下,支配社会运行的另外一条新的规矩,这条规矩跟道德原则有一些冲突,不能明说,要悄悄的隐蔽起来。 除了给“潜规则“下定义,《潜规则》这本书还生动活泼地叙述了历史上值得思考的多个案例,在讲述官场故事的同时,作者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将其名之日“潜规则”,进而指出潜规则的产生在于现实的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除此之外,《潜规则》这一本书还潜规则的定义、特征,潜规则

阴影下皇帝、官员、百姓的不同处境与抉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土壤,以及潜规则何时会萎缩进行论述,让我们对潜规则的产生及发展都有一个明确清晰的了解。同时,也告诫我们:潜规则现象产生、盛行于我国的封建社会,它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千年的沉积与发展让其不可以一时消失,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最后根除潜规则。

在读《潜规则》这本书之前,我对潜规则的印象极差,深恶痛绝远不能用来形容我对它的感受。我对它是嗤之以鼻,避之则吉。我不知道让孩子(特别是女儿)去当老师或公务员是否是中国父母的通病,但我的确承认那是一个好归宿,特别是在中国人眼中那“高新、多假期、福利好、铁饭碗”的公务员。我的父母多次尝试说服我毕业后去当公务员,所以极力让我入党和去考公务员证,着实让我烦心不已。虽然我不是什么拥有多么高尚的情操或者铮铮傲骨的人,但我仍然坚信自己是正直善良的。官场太多的潜规则,那不适合我,我也认为自己无法在那里存活,最有可能是凄凄惨惨戚戚地落个苟延残喘的下场。然而生活总是无奈的,不管你怎么躲,身边一直有各种“潜规则”发生。因此,我总觉得自己很尴尬:一方面我对潜规则嗤之以鼻,看到社会不公、“被和谐”现象、或各种“潜规则”的存在我就从一个安静的大学生摇身变为热血青年小愤青,巴不得潜规则马上消失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也不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头,网络等各种途径来宣泄心中的不快与愤愤不平;可是另一方面,我的确也在父母的庇护下享受着某些“潜规则”带来的服务,也对那些原本就应该享有的但是却不得不通过“潜规则”得到的服务甘之如饴。

其实,我曾多次思考与“潜规则”还有“被和谐”有关的问题,特别是在年轻人的新宠“微博”上看到一些“社会不公、弱势群体被欺压、事故真相被和谐”诸如此类的信息的时候,心里堵得慌,一直热切希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满意的答复。然而,网络上的信息不能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即使信息齐全,也不能尽信。往往三分钟热度过后,这个问题便被派驻脑后,等下一次看到类似的社会现象,这个问题便再次出现,反反复复。

在读完《潜规则》这一本书后,我的确获益良多。

首先,它纠正了我一个认知盲点:其实贪官也有贪官的无奈。过去我是打心眼儿里觉得贪官污吏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人,用平时的一句口头禅说就是:拉去枪毙也浪费子弹了。但是其实,潜规则存在千年,却一直延续至今,不得不说是验证了一句话: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官场上,如果得罪了上级,那么着官场之路就不可能顺利走下去,因此给上级领导送礼等必不可少;如果你没有给下级好处,也不容易得到下级的拥护;或许有那么廉洁正义的官员存在,但是真正不畏强权的人又有多少?贪污的官员会容忍清官这种定时炸弹在自己身边

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因此,贪官不是把清官变成自己的同类,便是想办法去除。所以,在各种潜规则面前,那颗正义廉洁的心其实很渺小。

其次,它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冤大头是贪官污吏的温床。自古都有“民不和官斗”的古训。民斗官的成本太高成效太低。所谓的“告御状”之路注定是艰难的,往往100个案子,有99是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枪打出头鸟,敢于站出来的,也是最容易被波及的。所以,在冤大头们低眉顺眼的培育下,贪官污吏的风险很小,麻烦很少,收益却特别高,因此想挤进来的人也特别多,他们的队伍迅速壮大。那么,“公务员热”,“贪官”等状况便层出不穷了。

再者,它让我摒除了一个错误的想法。虽然共产党是我们的执政党,但社会不公和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让我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产生过质疑。但是,《潜规则》让我摒弃了这种想法。我曾经天真地抱怨过为什么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年代,国家还是不能正视一些问题,不能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给弱者一个公道。但是我忽略了一点:瞒报还有官官相卫。在群众和党中央之间存在无数道信息关卡,层层汇报,还有中间的众多潜规则,各种官官相卫。即使是在理想情况下,也不能保证信息不失真。即使是领导发狠话要严查,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众多官员已经是一个控制了信息通道的权势集团,只要真实信息触犯到各级行政官员的利益,那么这个利益集团就会被包围,,收买不了则可能遭到反击。一般说来,收买的结局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对抗于双方都是有风险的。这方面的计算和权衡正是“关系学”的核心内容。官场关系学问题说来话长,以后再细说。反正,最后的结果是合乎逻辑的,这就是监察系统中说真话的人趋于减少。最后反映到上级的情况可能早就已经严重扭曲,何来还以公道之说?所以,有时候党中央也有它的无可奈何。可是,真相往往被少数人所知道,群众多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百姓,在没有获悉真相前,他们无法理解,也对某些“党的不作为”无法释怀。

至于对于“潜规则“产生的原因,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层面,最终都与”利益”两字脱不了关系。若从文化层面分析,便是价值观的导向和数千年沉淀下来的陋习延伸。更加深层次的东西以我的学识暂时还难以分析。那么可有应对良策,答案其实是否定的。无论是大力宣传抵制“潜规则”,还是明令禁止“潜规则”的发生,都是治标不治本,乃至是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最好的解决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全社会集体同时摒弃“潜规则”,但是这和目标,与我们社会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一样,暂时还难以实现。

篇三:马基读书笔记《潜规则》读后感

《潜规则》读后感

阅读吴思的潜规则,的却是收获了很多惊喜。说到最开始的惊喜呢,没看书以前本猜测《潜规则》必然是一部教人如何适应现代职场生活或如何学习现代潜规则之类的书,阅读之后才惊喜地发现,书本并不是教条式或者是教学式的教人们适应潜规则。更多的似乎是基于学术的角度,用风趣幽默的语调来阐述中国源远流长的潜规则文化。看起来轻松而又富于乐趣。当然了金无足赤,书无完书。即使是文豪莎士比亚的著作,也会有局限。我们没法要求《潜规则》是一部完美的书籍,《潜规则》的小局限在于,书中所写多基于古代官场,或官与民之间的博弈,缺乏普通人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潜规则,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教科书上说古希腊的民主是奴隶主之间的主,那么要讲古希腊民主,就一定要讲到奴隶与奴隶,奴隶与奴隶主,奴隶主与奴隶主这三者的关系。显然本书是没有写到古代普通百姓之间的潜规则。同时由于时代的变化,本书中的潜规则可能在中国社会中有所改变。这大概是我对《潜规则》的整体印象。

在讲到“吏与老百姓的关系”的时候,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也是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概念,那就是“合法伤害权”。在我的理解中呢,”合法伤害权”其实就是官员拥有对法律的解释权和国家机器的维护,因此可以利用法律肆无忌惮的敲诈,压榨老百姓的一种特权。拥有“合法伤害权”百姓的安全无所保障,朝不保夕,因此在古代百姓畏惧官员

仿佛中国古代只有两个阶级,官员和草民,就仿佛草原上只有狼和羊一样,狼羊注定是不平等的。特权公民与二等公民的的差距跃然与纸上。高中的语文课本的《兰亭序》里有这么一句话说:“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它的意境暂且不用讨论,大致的意思是:以后的人看你,就好比你现在看过去的人。看完本书,我看到古代官与民的不平等,看到特权阶层掌握的潜规则,然而,若是过了几百年以后,后人们会不会也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种种特权阶层与普通百姓的权利差距呢。其实不用后人来看,生活在当下,我们都明白,即使我国主张进行依法治国的法制建设,主张人人平等。但是其实就仅仅是体制内与体制外,权利的差别就非常大了。各种政策于福利都偏向于体制内的人,例如社保,医疗保障。更不用说官员犯法与平民犯法受到的待遇有天壤之别。这也导致即使是“官二代”也在社会横行无忌,无法无天,李启铭,李天一就是鲜活的例子。这也导致民间流传一个

段子,说:一等洋人,二等官,三等少民,四等汉。笑话的个中滋味,只有我们自己能体会了。

到了后半部分,内容其实可以总结为“古代官场内部关系”。这就好比是哲学上说的“外部矛盾与内部矛盾”书中上部分写古代官员与百姓的矛盾,下部分写古代官员与官员的矛盾。顿时结构清晰不少。 这也就印证了电影《笑傲江湖》里的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即使是特权阶层的内部,也会有错综复杂的潜规则。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古代清官往往难以在官场混迹,做出一些成绩来,毕竟清官总是无视官场的潜规则,是大局的破坏者,由此看来,清官被淘汰也并不是很奇怪。因此我们也就越发的看重或者是欣赏古代的清官,常言道“物以稀为贵”人有何尝不是如此呢。其中最让人佩服的清官莫过于晏子了,他既保护了自己的官途,以便实现抱负,继续服务国家,又让国君了解了他的清廉,这种明智的做法是在是令人钦佩。

最后,阅读本书的确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更多的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确的一本佳作。


《潜规则》读后感3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053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