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母亲》读后感3000字

《母亲》读后感3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07 09:34:29 | 移动端:《母亲》读后感3000字

篇一:《我妈妈》读后感

《我妈妈最棒》读后感

熊妈妈抱着熊宝宝的时候,

怀中流溢出奇异的光,

像是点亮了一盏灯。

企鹅妈妈喂企鹅宝宝的时候,

那大得惊人的鱼是妈妈大得惊人的爱。

海豹妈妈顶着海豹宝宝玩球的时候,

孩子安然立于那爱的巅峰。

青蛙妈妈教青蛙宝宝跳舞的时候,

整个世界都这么绿意盈盈地旋转着。

??

每个宝宝都说: 我妈妈最棒!”

几乎在每个小孩的心里,在他们长大成人的某个阶段,妈妈都是无所不能的。不管我们的家庭是贫穷还是富有,她总能带给我们超出我们想象的无法取代的富足、安逸、舒适、快乐和惊喜!小朋友们相处时,也常常会本能地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妈妈和别人的妈妈作比较。其实那算是什么比较呢?比较的结果永远是:自己的妈妈最好!最棒!最美!最有本领!最可爱!可是,那又怎么能不算是一种比较呢?看看小朋友们认真的表情和神态,听听他们说起自己的妈妈时的那无比自豪的语气,你就知道,他们是认真的,绝对认真!面对那样的表情和语气,我们是不忍心再用理性去衡量他们的思考的。因为,他们的比较让每一位妈妈感动得不得了,爱得不得了,也让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感受到了妈妈与子女间那份不老的深情。

《我妈妈最棒》以孩子的口吻描画了孩子心中母亲的形象,是一本教会我们表达爱和陶醉在被爱里的书。它充分再现了母亲关爱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同时也反映了孩子对母亲最真挚的期待。对孩子来说,自己的母亲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美、最好、最聪明、最能干的母亲。而孩子是妈妈生命中的无价之宝,“无论富裕还是贫穷、健康还是疾病、顺利还是失意”,妈妈都愿意“陪伴你、保护你、安慰你、鼓励你”??我们将彼此相爱,恒久永远。

篇二:《妈妈心 妈妈树》读后感

《妈妈心 妈妈树》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妈妈心 妈妈树》,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小苹果缠着妈妈不想上学,妈妈在她的脸上亲了又亲,还在小苹果的手上点了三下,代表我爱你三个字。

第二天小苹果又不想上学,妈妈就用手绢做了一颗妈妈的心,妈妈对小苹果说:你把这颗心带到学校,挂在教室旁边的大树上,就像妈妈陪你上课一样,放学后还要把妈妈的心带回来。

第三天全班同学都把妈妈的心带到学校,但是,没有妈妈的阿志,常常抢小苹果妈妈的心,让老师伤透了脑筋。老师晚上给阿志的爸爸打电话,让他爸爸也做一颗妈妈的心,第二天阿志把妈妈的心带到学校,也挂在教室旁边的树上。阿志和小苹果发现树上已经有一颗妈妈心了。咦?那是谁的?老师走过来说:那是我奶奶做的。小苹果说:这是一棵妈妈树呢!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妈妈心代表关心和爱心,一直在身边爱我们的那个人,不论他是谁,他的关心和爱心,就是妈妈心。

篇三:读后感 (3000字)

《文化的价值》读书笔记

经管051陈婷

一、写作动力及作者背景介绍

20世纪已经成为过去。在这个世纪中诞生了一些非常伟大的哲学家。如果我们列举一下这样的哲学家的名字,那么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如鹰鹫般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深沉有神,举止灵活有力,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没有恋爱,没有婚姻,没有朋友??这就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革命中神话般的英雄。 还有,一个同性恋者,抑郁症患者,多疑,狂躁,伴随一生的“自杀情结”,生前身后的荣辱毁誉??这也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分析的天才。 有的人进而将他看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还有人将其看成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本文将从他的文化著作《文化的价值》入手对其生平和思想做一简单的介绍。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有钱人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做钢铁生意的大商人,母亲是很有艺术素养、很有艺术造诣的家庭妇女。维特根斯坦兄弟姊妹有8个,他排行老小。维特根斯坦生活在一个精神与物质都富有的家庭。他的母亲经常在家中开音乐晚会,出席这种家庭音乐晚会的都是些名人,例如勃拉姆斯。维特根斯坦从小也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维特根斯坦接受教育的经历也很普通。他先是在家中接受启蒙教育。他在14岁时才开始到异国他乡求学。先后在奥地利林兹、德国柏林、英国曼彻斯特上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空气动力学(毕业设计:飞机发动机螺旋浆)等专业。在学习期间对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先后读过(英)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德)弗雷格的《算术的基础》,并前往德国耶拿拜访数学大师弗雷格。结果弗雷格在见到维特根斯坦后,认为英国人罗素更适合回答维特根斯坦的疑问。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天赋表示肯定,同意指导维特根斯坦从事数理逻辑的研究。

不久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维特根斯坦当时刚好回到维也纳,就作为奥匈帝国的自愿兵(炮兵)与俄国人打了几年的仗,后来转向意大利作战。1918年11月成为意大利人的战俘。第二年8月维特根斯坦被释放。从1911年维特根斯坦对数学问题感兴趣算起,直到1918年他的早期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的定稿,维特根斯坦这七八年始终对数学的哲学基础、逻辑基础有着极大的兴趣,并保持始终如一的思考。《逻辑哲学论》于1921年在德国的《自然哲学年鉴》第14期上发表,此后维特根斯坦认为自己已经完成哲学思考,带着这种想法他到了奥地利的山区小学去教书。他教小学的时间有七年。结束小学教学生涯

后他回到城市生活,并于1929年重返英国剑桥大学,这时维特根斯坦已经因为他自己的早期哲学代表作而成为名人,几个月后,他直接以《逻辑哲学论》这本书申请并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就留在剑桥大学教书。从1926年起直到1936年,他与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来往较密切。维也纳学派自认为读懂《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并从中引申出本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维特根斯坦于1929年重返剑桥大学,又开始从事哲学研究,于1951年病逝。他前期的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1921)。他后期的主要著作为《哲学研究》(1953),他在写作、思考过程中写了大量的笔记,被辑录在《哲学评论》。《哲学语法》、《蓝皮书和褐皮书》、《关于数学基础的议论》。《关于心理哲学的议论》、《片断》等书中,临死前写了《论确定性》。

正是因为维特根斯坦具的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非同一般的生活经历使其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愛

奧地利文藝評論家卡爾·克勞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鋼琴家。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大约相当于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来自弗雷格的现代逻辑学成果、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和g.e.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4],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

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维特根斯坦他的前后期思想转变很大,他在《哲学研究》序言中说明前期著作犯了严重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要把前后期著作对比,以前期著作作为背景来理解后期哲学。维特根斯坦思想转变来源于他自己的长期的独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师或朋友的帮助。他的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师或朋友,如經濟學家皮耶羅·斯拉法[5]则使他接触到語言社會性的一面,他们的观点对于纯正安静的逻辑世界是一种冲击,因而也有助于维特根斯坦走出纯净的逻辑世界,面向喧闹的日常语言交流世界。

二、主要观点

从《文化的价值》这本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维特根斯坦是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说他是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首先是由于他具备了理想主义者的公认条件:有着不同凡俗的却难以实现的远大理想;有着为理想献身的热情和实践;有着与现实社会抗争的勇气和智慧;以及有着实现理想的具体方法和这些方法对后人的启示等。

毫不夸张地说,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就是为他的理想不懈努力奋斗的一生。当然,他的理想并不是要建造某种远离尘世的理论大厦,也不是要哗众取宠地树立自己的个人形象。相反,他的理想只是要“让一切保持原样”:让思想和生活都远离哲学家们的打扰而恢复它们的本来面貌;让哲学家对自己的工作有“自知之明”;让每个人都能做到诚实、善良,不违背自己的意志行事。这些看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也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它们却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特别是哲学家)都需要认真对待的,因为现代社会已经使人们变得愈加虚伪做作,使哲学家们“戴上了假面具”。所以,我们需要清楚地、“毫无掩饰地”认识自己,需要“把哲学家的语言放回到日常生活中去”。从文化的价值这本书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一生为达到这个理想而不懈努力的形象。

说他是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还由于他那桀骜不逊的性格和认真严谨的人生态度。传说维特根斯坦不太爱笑,没有那种让人松弛的幽默,但他的智慧却是通过他的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表现出来的;据说维特根斯坦接人待物都过于认真,甚至有些钻牛角尖,令他周围的人感到尴尬不安,但他的严谨作风却是他追求生活本真状态的体现;还有人说维特根斯坦不善于交友,无论有过多么亲密关系的朋友或学生最终大多都离他而去,

但这恰好是他不

愿放弃自我去随和他人的证明,虽然这种做法并不一定值得称道。总之,缠绕在维特根斯坦身上的所有不解、责备甚至是诋毁,都是由于他本人对自己所认定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坚持,都是他的倔强个性使然。从巴特利的生动描述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放弃自己遗产时的坚毅面孔,看到他与天真淳朴的小学学生交谈时的亲和眼神;似乎可以听到他与朋友们聊天时不多的话语,听到他与罗素、波普等人争论时的激烈言辞。

在我看来,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完美,并没有因为他的同性恋倾向和有些古怪的行为而受到影响。相反,他的这种倾向和行为的出现,正是由于他固执于自己的某种要求。按照巴特利的以及其他一些人(包括麦奎尼斯等人)的解释,维特根斯坦的同性恋倾向是他对自己童年曾做过的某件坏事的心理扭曲的结果。当然,这里并没有为维特根斯坦的这种倾向和行为做辩解的意图,因为这些显然不过是他个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不过,由此我们却可以推断,维特根斯坦常说自己的言行不为他周围的人所理解,并说自己“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大体应当包括他的这些倾向和行为。由此也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行为是有清楚的认识的。

倘若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言行无法为周围的社会所接受但却仍然我行我素,那么,这个人要么是一个疯子,要么是一个天才。西方哲学史上不乏这样的天才,虽然他们在世时常常被看作是疯子。维特根斯坦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在他辞世50年后的今天,我们才算真正看到维特根斯坦的精神世界,才真切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完美形象。这恐怕还要感谢这部《文化的价值》。

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

凡不可说的,只能显示。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维特根斯坦是吸引我兴趣最为长久而又最令我困惑不解的人物。维特根斯坦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或者漩涡,我刚刚一接触便被一股强大的吸力身不由己的卷入进去,无力自拔。记得《论语》中孔子的弟子颜回对孔圣人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西方圣哲维特根斯坦所给我的就是这种奇异的感觉。

三、框架分析

《文化的价值》这部书,是作者根据维特根斯坦的遗留的手稿所写成的,有不少笔记与他的哲学著作没有直接的联系,尽管它们分布在他的哲学论述之中。笔记中有的是自传,有的评论哲学活动的本质,有的涉及一般意义的论题,譬如关于艺术和宗教的问题。通常没有必要把它们与哲学论述分开.不过,维特根斯坦本人在许多地方用括号或其他方式有意将两者分开。

有些笔记简短,有些却很长。大多数具有巨大魅力。它们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对于文科学者来说,显然有必要出版他的一部分笔记。作者从集子中抽掉纯属“私人”性质的笔记,维特根斯坦的这些笔记议论他生活的外界环境,他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与其他人——其中有些人仍在世——的关系。

本书收集了维特根斯坦1914年至1951年所作的有关笔记。这些笔记是由维特根斯坦的学生冯·赖特从维特根斯坦的遗稿中收集,挑选出来的.这些笔记涉及到哲学,宗教、历史、科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美学,艺术、音乐、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它们不仅对于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是十分宝贵的,而且对于探讨维特根斯坦本人的社会历史思想、文艺评论思想,道德伦理思想(在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中,对这些方面的论述相对来说很少)也是不可多得的。从这些笔记中还可以大致看到一位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的精神面貌、生活阅历、个人性格,文化修养,治学风格、兴趣爱好的特征。


《母亲》读后感3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04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