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30 20:53:51 | 移动端:巴尔扎克葬词

篇一: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巴尔扎克、雨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生死观。

3、 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了解该葬词的独特之处。

4、 鉴赏文章的哲理化语言。

二、教学重点:

1、 把握该葬词的独特之处。

2、 理解文章的哲理化语言。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的哲理化语言。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讨论法

五、教学时数:

2个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该葬词的独特之

处。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回顾一下高一上学期我们学过恩格斯的哪篇文章?(明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是一篇悼词,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高度评价和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篇悼词,但它却与一般悼词不尽相同,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看看它的独特之处。

(二)、题解

刚才讲到,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悼词,而文章题目明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葬词,同学们觉得矛盾吗?怎样理解悼词和葬词呢?

明确: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敬意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葬词属于悼词的范畴。葬词和悼词都是丧葬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都是演讲词。

(三)、了解巴尔扎克、雨果、文章的写作背景

1、 巴尔扎克(1799—1850)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一生创作了91部小说,总名为《人间

喜剧》。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为人们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生活画卷。其中的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作品传遍全世

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雨果(1802—1885)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 穿他一生活动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 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 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3、 写作背景

1850年8月18日,巴尔扎克去世了。他的死,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巴尔扎

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对文学的执着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悲痛万分。他痛悼一代伟人的永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的生命中作出的巨大贡献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在8月28日这个天气阴晦、细雨霏霏的下午,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了解该葬词的独特之处

1、默读文章,思考: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的?

明确:(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

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2)、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3)、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的……一部既是观察有时想象的书……

(4)、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5)、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6)、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

(7)、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殿堂。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通过对以上相关文句的具体分析,得出:文章是从人格、作品、成就、影响四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的。

2、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

明确:(3)——(9)自然段。

3、请同学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

明确:总结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

4、 哪几个自然段阐述了作者的生死观?

明确:(10)——(12)段阐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预言了巴尔扎克逝世的意义。

5、作者生死观:

(1)、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3)、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得不化作灵魂!

明确:这些就是雨果通过巴尔扎克之死得出的一种哲理性思考,这也就是本文区别于一

般葬词的独特之处,即:在向死者表达沉痛的哀悼之情,高度评价死者的伟大贡献的同时还阐述了自己的生死观。

6、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7、 主题思想: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巴尔扎克逝

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死观。

(五)布置作业:熟读文章,找出文中的哲理化语言,并加以体会。

第2课时

一、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哲理化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给同学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明确了文章的主题: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表达作者的生死观。(带领同学们回顾)

现在,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的哲理化语言。

(二)、理解哲理化语言

这篇葬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

师雨果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文章中意义深远,含蓄深沉的句子比比皆是。下面我们就对文中的一些经典的哲理化语句进行解读和品味。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明确:“虚构”有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

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

2、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这句话表面是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规律,即每一次时代的变动都是先出现

武力统治者,然后才出现精神统治者。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是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印证了本段开头一句话的意思。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他不仅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千秋万代。

3、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明确:雨果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看作一部书,并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雨果在

这里高度评价《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它看作一部浓缩的历史,使人们从中看出“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看出作者给人们揭示的“事实”。雨果的这句话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

4、伟大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明确:巴尔扎克这位伟大的人物,用它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安装好坚实的底座,打好了

扎实的基础,未来的人们,一定会给他塑起一尊尊有形无形的雕像,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5、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一生只活了51岁,但作品却有91部,作品比岁月还多。作者拿“短促”与“饱满”对比,意为巴尔扎克一生是饱满的,不是空虚的,这样的评价形象的表明了巴尔扎克的生命和生活是充实的,他做的大量工作对人类是有益的。这样的独特行文是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6、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 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也就是雨果生活的时 代。当时有数不清的黑暗与罪恶,因此也有数不清的对现实的不满的人们。“一个伟大的人指巴尔扎克”,这句话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伟人的逝世进一步警醒和启迪人们,使他们对现存世界的一切产生怀疑和动摇。这句话包含对巴尔扎克的赞誉,意为巴尔扎克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唤醒了一批人。

7、上天让人们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 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明确:面对巴尔扎克这样的伟人的辞世,雨果在这里感慨万千,不由思考生与死这样重

大而沉重的问题。他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人人也是自由的,巴尔扎克的逝世触动了许多人去思考生死问题,把巴尔扎克当坐标,思考活着的真正意义。

8、 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明确:作者用排比,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巴尔扎克的

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黑夜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

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上节课给同学们讲了这篇文章区别于一般葬词的独特之处,即:在向死者表达沉痛的悼念之情,高度评价死者的伟大贡献的同时,还阐述自己的生死观。

文学大师雨果对于生和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相信同学们也有自己的看法,剩下的时间留给同学们,请大家各自抒发自己对生与死的看法。

启发: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我们应该抓住每分每秒,努力地使自己的一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当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板书设计(正板):

一、人物和写作背景

1、 巴尔扎克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一生创作91部小说,总名为《人间喜

剧》,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2、 雨果 :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九三年》

3、 写作背景 :巴尔扎克和雨果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对文学的执着和共同拥有的

崇高声望使他们成为老朋友

二、题解

悼词 :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敬意的文章。葬词、悼词属于同一范畴,都是演讲词。

三、 文章结构

1、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

(3)——(9)段

2、(1)、(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总结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

3、文中哪些段落阐述了作者的生死观?

(10)——(12)

四、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四、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篇二:《巴尔扎克葬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难点

1.情和理的融合。

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介绍法;2.讨论法3.比较法。

媒体设计

投影仪: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2.比较阅读表格;3.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借助投影打出巴尔扎克塑像图片,采用配乐导入语和教师导入结合的方式)

配乐导入语内容: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塑像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教师导入: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歇斯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演讲词��《巴尔扎克葬词》。

(解说:激发学生对巴尔扎克的钦佩之情,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雨果对巴尔扎克的高度赞赏和评价。)

二、解题

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葬词属于悼词的范畴。葬词和悼词又都是在致丧仪式上的演讲词稿,因此,它们又都是演讲词。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学生听课文录音带,可跟随轻声朗读。

(解说:让学生在听充满感情的课文录音中感受文章的感情和风格。)

②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和文学知识的障碍。

(解说:文章中涉及到法国文学的一些著名人物,了解他们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③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采用三法分和四分法来进行结构分析。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四分法:按照文章表现的感情脉络来划分。

第一部分(1~2):直抒胸臆,评价巴尔扎克为思想家、天才、精神统治者;第二部分(3~5):高度赞赏《人间喜剧》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第三部分(6~9):深情缅怀死者,告慰死者在天之灵;第四部分(10~12):写巴尔扎克逝世的影响,告慰生者化哀为力。

(解说:文章结构的划分历来是存在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不管哪种结构分析,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因此这里采用两种划分方法。)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

①要求学生在各个部分画出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可提示学生从两个方面寻找:一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二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②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蕴涵哲理的语句。

③画出这些语句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两类语句的联系。

(解说:完成这三个环节,学生发现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语句,而蕴涵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情,在抒情之后怦发的。由此突出本文的重点----情与理的融合。)

四、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

比较《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完成下面表格。相同点 不同点

原因

1.都是悼念老朋友的悼词

2.都具有演讲词针对性、形象性、鼓动性的特点

项目

《巴尔扎克》

《马克思》

1.被评价者的身份不同。巴尔扎克是文学大师,马克思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领袖。

2.作者的身份不同。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领袖、政治家。

对逝者的评价

思想家、哲学家

思想家、政治家、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逝者的贡献

《人间喜剧》

剩余价值

逝者的影响

光耀法国文坛、世界文坛

划时代的意义,推进人类社会的进程

形式

从结构上看

情理融合

结构清晰,悼词的常规写法

从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感情看

感情激越

感情深沉

从文章语言上看

文辞华美,蕴涵哲理

文字朴实,字字含情。

(解说:通过这个作业的完成,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

篇三:《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关键语句,领会文章的深刻内含和炽热情感。

2、理解雨果的生死观,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情和理的融合。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入语:

先播放一些图片或影象资料(较为震撼的死亡场面)!让学生谈谈对死亡的看法。

(刚才各位同学的见解都较为有见地, 关于死亡,我们不想仅仅哭泣,关于死亡,我们也不需感慨和叹息,所以我们要感悟的是死亡带来的震撼,那就是——对生的珍惜!人从出生开始就逐步走向死亡,死亡是不可控制的,而且死法是未知的,但是走向死亡的过程却是可控的!怎么走完这段路程,如何走的坚实,甚至让我们的生命之树在死后还常青却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在这一方面巴金老生和周总理给我们提供了答案,而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巴尔扎克同样也给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巴尔扎克葬词》!

2.巴尔扎克与雨果简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代表作是《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一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拥护王室,属保皇党,但创作中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描写了贵族阶级的注定灭亡,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和一切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雨果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

3.写作背景

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

两位文学大师由于对文学的执着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又在同一城市,使这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

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了悲痛之中。雨果痛悼一代伟人的永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的生命中的巨大创造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1850年8月20日,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在太阳西沉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葬的法国公众,发表这篇著名的演说。

二、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㈠释题。

先请一位同学说一下对语文题目中“葬词”的理解。

什么叫葬词?一般的葬词应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悼词。一般的葬词,其内容不外乎是叙述死者的生平和业绩,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思。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该篇就是这种写法。

本文所缺的一个就是对巴尔扎克生平和业绩的叙述,注重的是抒发对巴尔扎克的哀悼和崇敬之情,请同学们从雨果对巴尔扎克浓浓的哀悼和崇敬之情中去领会巴尔扎克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吧。

㈡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从课文中找寻出能够体现巴尔扎克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谈谈你此句的看法。可以随意来说,也可派代表说!其他的同学可以有所补充或亦可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探讨。

1、这篇文章除了包含葬词的一般内容外,还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明确:从第10 段开始,作者表达了强烈而独立的思想意识,即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

2、本文评价巴尔扎克,主要涉及他的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本文主要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等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颂之情。

4、这篇葬词的最后三段,作者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生死观?

明确:后三段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等,这样,作者已经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5、第5段开始说“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巴尔扎克用他的作品来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唤起人们去改造现实。

6、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思路和感情脉络。

除文章开头的称呼外,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总结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第二部分(3—9段),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第三部分(10段到最后),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第二课时

一、品析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明确:重点把握“虚构”这个词。这里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2)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这句话表面是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规律,即每一大变动时代先出现武力统治者,然后才出现精神统治者。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是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印证了本段开头一句话的意思,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他不仅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千秋万代。

3)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明确:雨果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看作一部书,并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雨果在这里高度评价《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它看作一部浓缩的历史,使人们从中看出“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看出作者给人们揭示的“现实”。这是巴尔扎克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它启发了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论。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可见雨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4)“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句子很美,闪烁着哲理和诗意的光芒!大家发现没有,“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 品比岁月还多”中“饱满”这个词用得很有特色。大家不妨说说看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答:“饱满”一般是形容一个有形的物体,如“颗粒饱满”;有时也移用这个词说“精神饱满”,但一生是“饱 满”的,形象是形象,但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二十年时间不到,完成了90多部作品的创作。先要注意作者拿“短促”与“饱满”对比,意为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这样行文是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其作品中所

体现的是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探索,所体现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不是用岁月能够衡量的!

5)上天在让人们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明确:面对巴尔扎克这样的伟人的辞世,雨果在这里感慨万千,不由思考生与死这样重大而沉重的主题。他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也是自由的,巴尔扎克的逝世,触动了许多人去思索生死问题,把巴尔扎克当坐标,思考活着的真义。

6)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明确: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7)“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从以上的句子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致词,表达了自己对同时代的艺术大师发自内心的敬意以及因他的逝世所引起的无比悲痛和遗憾的情感。这些在本文的字里行间都表现出来了,但我们披文入情,对文章进行理性分析,就会得到一种理的启示!作者所表达的“理”,是作者对巴尔扎克作为思想家对人类对时代乃至对未来的巨大贡献和影响的评价,并借助巴尔扎克的一生和他的逝世所引发的对生与死的思索表达出来。作者的情不同于一般的悲痛之情,而是悲壮、深沉、激越、崇高的感情,这样的情是建立在上述理性思索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样的理性思索就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情感!作者的情贯穿于对巴尔扎克的人格品质,才华成就及其整个一生的评价和思索当中!尤其是对生命价值的阐发,更是情理交融,它既产生与对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影响、生与死的理性思索,反过来又是对巴尔扎克一曲深情的颂歌。这就是本文情和理融会的关键所在!

二、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三、作业

学习这篇演讲词,就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短文。


巴尔扎克葬词》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842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