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中国汉代历史

中国汉代历史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30 20:51:14 | 移动端:中国汉代历史

篇一:汉代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时代

汉代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南阳历史的鼎盛时代。说起南阳的历史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汉代。汉代南阳基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成就,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区域。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兴盛时期,汉代音乐也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阶段,其艺术成就令世人瞩目,影响深远,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南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有“南都”、“帝乡”之称,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汉代南阳音乐兴盛的表现1.歌舞场面盛大汉代南阳舞乐百戏极为发达。截止目前南阳已出土的40多座汉代画像石墓中大都刻有表现舞乐百戏的画像,汉画像中的乐舞场面的铺张恢宏与张衡在《南都赋》中对汉代南阳歌舞聚会活动汪洋恣肆的颂吟,相互辉映,再现了当年黄钟大吕、歌舞升平的盛大场面。“汉画中丰富多彩的舞乐百戏图像,展现了汉代乐舞的艺术水平,既蕴含道德教化精神,又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它以精湛的技艺、优美的造型、妩媚的形象和广阔的意境,发挥其娱乐功能,达到祈福禳灾的功利性目的。”张衡的《二京赋》和《南都赋》中就生动地描述了祭祀祖先、上巳节日和重大庆典的乐舞百戏活动。南阳人民历来具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每逢家族聚会,祭祀大典之时,定将“以速远朋,嘉宾是将,揖让而升,宴于兰堂”“珍馐琅歼,充溢圆方,琢碉狎猎,金银琳琅”。这欢洽友好的气氛、金镶玉嵌的器具、山珍海味的佳肴,处处充溢着醇厚热情的民风。宴会开始以后,“侍者蛊媚,巾鲜明,被服杂错,履蹑华英。儇才齐敏,受爵传觞,献酬既交,率礼无违。弹琴,流风徘徊,清角发征,听者增哀。客赋醉言归,主称露未唏,接欢宴于日夜,终恺乐之令仪......

南阳汉文化在当时诸郡国居于领先地位,显示出明显的先进性、丰富性, 艺术文化灿烂

汉代南阳艺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技艺精湛。舞乐百戏丰富多彩。张衡《南都赋》载,南阳聚族蒸尝祭祀,宴请宾客之际,“弹琴(扌厌)龠,流风徘徊,清角发声,听者增哀”。南阳士人在三月上巳日纷纷到河边踏青游乐,举行歌舞聚会活动,“于是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弹筝吹笙,发出动听的新声。南阳画像石中有许多歌舞演奏场面,其中撞钟图、击铙图,十分生动,而弹琴、抚琴、击鼓更是栩栩如生,并有管弦打击乐器伴奏的乐队,所见有瑟、竽、排箫、埙、拍、铙、钲、钟、磬、建鼓、鞞等多种乐器,令人仿佛听到了《寡妇曲》的悲吟,鵾鸡曲》的哀鸣,听到柔丽多变的“新声”。画像中的“七盘舞”、“建鼓舞”、“独舞”、“双人舞”、“巫舞”、“长袖舞”,舞者个个细腰长袖,翩跹起舞,体现和反映出了丰富多彩的舞姿,状如白鹤,形同流云,使人应接不暇。画像中乐舞场面的恢宏盛大与张衡在《南都赋》中的汪洋恣肆的吟颂,相互辉映,令人如入其境,如闻其声,使人们仿佛回到了音乐文化异彩纷呈的汉代。汉画中还有多种多样的杂技表演,诸如飞剑、跳丸、倒立、冲狭、弄壶、戏车等,技艺高超,令人赞叹不绝。特别是戏车,再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绝妙非凡的车上履索杂技表演,堪称杂技之精粹。

品种繁多是汉代娱乐文化的一大特点。其中就具有舞台表演性质的娱乐形式而言,大致上可以分为“乐”和“戏”这两大类。“乐”指音乐歌舞,在汉代,以娱乐为主要功能的音乐歌舞有一专门名称,称为“倡乐”,以别于朝廷典雅之乐和儒家的“雅乐”。《后汉书》卷二十《王霸传》记载建武四年王霸与苏茂、周建交战时作倡乐的情形:“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又卷二十八《桓谭传》说桓谭“性嗜倡乐”。《桓子新论·政事第十一》有曰:“扬子云大才而不晓音,余颇离雅乐而更为新弄。子云曰:‘事浅易善,深者难识,卿不好雅颂而悦郑声,宜也!”,(据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十五)据此可知,桓氏所嗜好的“倡乐”,即是与“雅乐”相对的俗乐新声,这是汉代“倡乐”的本义。“倡”即倡人,《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人》:“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又卷九十三《佞幸传》:“李延年,中山人,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这两处提到“倡”时,颜师古都以“乐人”注之。从李延年、李夫人兄妹的情况看,“倡”正是以音乐歌舞为业的乐人,“倡乐”亦即娱乐性的音乐歌舞。与“乐”并提的“戏”,是汉代的发达情形仅次于“乐”的一类娱乐艺术,其纯粹追求娱乐、趣味的性质则更甚于“乐”。“戏”的种类十分繁多,且变化多端,各种“戏”,并无太多的固定形式和表演创作的程式可言,唯以追求娱乐效果和刺激性为原则。当时单称“戏”,或复称“诸戏”,如《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记载召信臣为少府时“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其效果突出者,又称妙戏,张衡《西京赋》有“呈角觝之妙戏”一语。其内容幽秘、不常示人者,又称“秘戏”,华峤《后汉书·灵帝纪》记载灵帝于平乐观“设秘戏以示远人”[12]。可见汉戏种类之繁多,性质之复杂。汉戏后人多称为“百戏”,详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七《乐考·散乐百戏》条,马氏叙述汉时杂艺时说:“如是杂变,总名百戏”。但“百戏”一词也可能汉人已经使用,《唐六典》云:“后汉少府属官有承华令,典黄门鼓吹百三十五人,百戏师二十七。”不知“百戏师”一名为唐人用以称汉戏人员,是汉人原用之名,待考。

百戏艺术具体内容究竟如何,已难全面描述。据其内容性质分,似乎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角之类的杂技表演;另一类有人物表演乃至演出事的成分,有些是属于戏剧萌芽时期的艺术形。上文所引《唐六典》中的“百戏师”,似乎主要是前类杂戏的表演。这类杂戏有尚力、宣武、逞技的特点。这类百戏表演,若借用后世戏剧文武戏分的说法,颇具有“武戏”的特点,而后世武戏的某因素,汉代“武戏”中已经具有了。与此类尚力、宣武、逞技之百戏相对的,是以歌舞表演、杂以滑成分的杂戏,它们的演员在当时统称为“优”或“优伶”、“徘优”。广义来讲,“百戏师”也应包括在优人里面,但一般所说的优人,似乎并不包括角觝戏、杂技戏等“百戏”演员。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汉代“乐”、“戏”两大娱乐艺术的类型,其分别界限即在于“乐”为音乐歌舞,戏为逞技表演的百戏、杂戏;“乐”的演员通称“倡”,“戏”的演员通称“优”或“徘优”、“优伶”。“倡优”这一词组在汉代典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正代表了汉代社会娱乐艺术中最重要的两部分。《桓子新论》中桓谭说自己的父亲在汉成帝时为“乐府令”,“凡所典领倡优伎乐盖有千人”。这是西汉朝廷乐府最盛时的情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的乐府机构,不但掌音乐歌舞,也掌百戏众艺,而其机构之基本功能在于提供娱乐,也昭然可见。由于乐府机构“乐”、“戏”同掌,所以这两大艺术类型之间,具有虽有分界而又相参合渗透的关系。大抵可以这

样说,“人分艺合”,即每类演员各有执掌范围,专业性强;但在表演之时“乐”“戏”常常配合起来。这里应该提出的是,在汉代,“戏”更依附于“乐”,“乐”可脱离“戏”而单独表演,但“戏”则基本上离不开“乐”的配合,即使是角觝走索、舞弄刀剑之类的武戏,也都需要有音乐的配合。简单地说,戏乐之关系中,多体现为“乐”类艺术为“戏”类艺术服务。就乐府诗歌来说,不但有歌词、舞词这为人习知的两类作品,还应该有一类可以称之为“戏词”的乐府诗。今存的《徘歌词》即是这一类。这首《徘歌词》见于《南齐书·乐志》,载云:

《俳歌词》:俳不言不语,呼徘嗡所。俳适一时,狼率不止。生扳牛角,摩断肤耳。马无悬蹄,牛

无上齿。骆駼无角,奋迅两耳。

右侏儒导舞人自歌之。古辞《俳歌》八曲;此是前一篇。二十二句,今侏儒所歌,摘取之也。

据《南齐书》作者介绍可知,在齐时尚存古徘歌八曲,这里是其中一篇,并且也只是这篇二十二句中摘取的几句。这篇《俳歌词》齐时即称为古辞,可能是汉魏时的作品[13],它是扮演兽类的侏儒戏的“戏词”。可见汉时的乐府诗中,有为诸戏演出而写作的戏词,但因为这类歌词十分粗朴,大多是用极通俗的文字记录表演的程序和动作,文学性很弱,所以随原戏失落后,这种带有后世戏剧舞台脚本性质的“戏词”也随之坠失了。

现在我们再引一些材料以证实汉代乐戏结合之关系。《后汉书》卷十《皇后纪》记载:永初三年邓太后事,“旧事,岁终当飨迁卫士,大傩逐疫。太后以阴阳不和,军旅数兴,诏飨会勿设戏作乐。”此“设戏作乐”四字即是汉时常语,见汉代戏乐常常同时表演之真相。又《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载霍光等奏废昌邑王诏中云:“大行在前殿,(昌邑王)发乐府乐器,引昌邑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这里“俳”即俳优戏,它与歌唱一起演出。其他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兹不赘引。汉人在欣赏娱乐艺术方面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爱好众艺杂陈、百乐俱作的场面,尤其是上层阶层中,这一欣赏习惯更为突出。汉代大型娱乐场所京师平乐观,就是典型的众艺杂陈的娱乐场,许多节目同时演出,务使观众达到穷欢极娱的效果。对于这种众艺杂陈、穷欢极娱的特点,辞赋中多有详细的反映。如张衡《西京赋》在历叙宫馆游娱、平乐观戏、深宫歌舞之后,有“于是众变尽,心酲醉,盘乐极”之语。班固《东都赋》赞扬东汉明帝永平中崇兴雅乐的行动,但从赋中可以看出,即使是“雅乐”最受重视的这一时期,帝王的作乐场面,仍是雅俗俱陈追求浓厚的娱乐效果,这从《东都赋》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赋中云:“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又云“圣上睹万方之欢娱”。在这种比较严肃的典礼场面尚且要观众艺、极欢娱,则专门以娱乐为目的的设戏作乐场面的奢侈更可想见了。西汉元帝成帝时,可说是乐府艺术的盛世,非但朝廷有乐府、黄门等掌乐机构,员额逾千,就连贵戚大臣也都有私蓄的倡优,成帝时“郑声尤甚,黄门名倡丙强、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至与人主争女乐”(《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就是一般的富吏民之家,也都拥有相当数量的倡优,元帝初贡禹的奏章有云:“豪富吏民蓄歌者数十人”(《汉书》卷七十二《贡禹传》)。由此可以想见,朝廷之外各阶层人的作乐设戏场面,也都有颇为可观的规模。汉代这样的娱乐风气,客观上有利于乐戏各门类、各品种之间相互刺激、彼此渗透,造成一个体系极庞大的娱乐艺术系统,其盛况也许是我们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汉代的乐府艺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中发展出来的。

篇二:汉朝历史上真实的窦太后

汉朝历史上真实的窦太后

窦太后,闺名猗房,是赵国清河观津人,她出身平民良家,在高祖刘邦去世、吕雉太后掌权之前,还是一个天真少女的窦姬被选美的官员挑中,送进长安皇宫为宫女。在窦氏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因为意外丧生,留下窦氏和两个兄弟相依为命,在秦末汉初战乱频仍的年代苦苦挣扎。

老天没有给窦氏安排一个幸福的家,却为她送来了一副好面容。十几岁的窦氏已然长成了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这时在她心里盘算最多的就是,能够嫁一户好人家,为兄弟也为自己寻个出路。不用想也知道,在这样一个家里面,窦姬有多重要。然而皇权重于人权,为了满足皇帝的色欲,选美官是不会管小兄弟俩的死活的。

当时,正值皇宫在各地大选美女入宫,窦氏因为容貌出众被选中。这可苦了同胞兄弟,他们三个抱头痛哭。对于自己尚不能生活自理的小弟弟,窦姬更是怜惜不舍。她从出发的驿站里求乞来一盆热水一碗冷饭,最后为弟弟洗了一次头,又看着他吃完饭,这才含着眼泪登车远走。

窦姬从登上皇家选美的车舆的那一刻,就抱定了从此生死两茫茫的绝望,然而她没有想到,世上最好的运气,却伴随着车舆的木轮,与她从此牢牢联系到一起。由于窦姬品性温良,很快便成为吕雉比较心仪的小侍女。

虽然整日提心吊胆伺候主子,但是比起过去衣食无依的贫困,已经算是天堂了。不过,这更加重了窦氏心中的苦痛,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兄弟在外面是否也过得好,更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够在乱世中活下去。不久,刘邦病逝。太后吕雉送刘邦的诸庶子就国,同时赐给他们每人五名宫女。

当时除了太子刘盈,刘邦还有7个儿子,每人5名宫女,一共就是35人,当然,窦氏也成为了其中之一。对于这次意外的“调令”,窦氏是抱着希望的,因为她听说刘如意被封为了赵王,那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这样,她就能够随赵王如意离开京城,也就可以离家乡近点,顺便也好打听久别的兄弟们的消息。

为了达到这个小小的心愿,窦氏将自己平日里勒紧裤腰带攒下的私蓄,全部送给负责分配宫人的主管太监,请求他格外开恩,将自己的名字列入遣赵的名单中去。谁知,那个太监是个收钱不办事的主,也可能是看不上窦氏那点碎银子。总之,他根本没有把窦氏的请托放在心上,到了分配的时候,他照样漫不经心地大笔一勾,顺手就把窦姬放到了遣送代国的名单里。

当名单最后被皇帝批准实施的时候,窦姬才知道自己居然被送给了代王。代国在今天山西晋阳附近,与赵国相距甚远,任谁都知道,一入宫门深似海的道理,窦姬明白,自己只怕是要一辈子埋在山西了,这辈子都不可能得到一丝关于家乡的消息。

从踏上去代国的路后,窦氏几乎绝望了,忍不住泪下如雨,怨恨那个随意安排她生死的太监,不肯踏上远行的宫车。太监头儿对这个一向温顺的小宫女的倔强,感到非常恼火,一面自己口里威胁,一面喊来手下,连拖带拉,强行将哭得死去活来的窦姬扔进了宫车,一路严加看管,送到了代国。

不过,也许是富贵在天,窦氏本身就该发迹,她到了代国,事情又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在5名宫女当中,刘恒愣没看上那四位争奇斗艳的,偏偏喜欢上了神情落寞的窦姬。于是,命运逐渐开始垂青这个苦女子,她成了代王的宠妾、亲王妃,并且一连生下了三个孩子:长女刘嫖、长子刘启、次子刘武。

虽然如此,窦氏并没有忘了恭俭温顺的本性,她在后宫中对自己的婆婆薄太后,以及王后王氏十分恭敬,行事更是克己守礼,在代王刘恒和薄太后、王后眼中,对窦氏凭添了几分好感和怜惜,因此,窦氏在代王国里赢得了内外一致的好名声。

几年后,代王后病逝,当时还正值盛年的代王,中馈乏人,继立王后成为当务之急。这时,放眼望去,王宫里育有儿子的女眷,就只有窦姬一人。于是,在薄太后的主张下,窦姬开始代掌王后的宫务。

接二连三的好运,让窦氏自己也不敢相信,不过,她更不敢想的是,自己居然成了汉帝国新一代帝王的妻子,也就是大汉王朝的第四任皇后。

她信不信不要紧,事实就是如此。在坐上皇后之位后,为了庆祝窦氏成为国母,并表示与民同乐的心意,文帝刘恒颁下旨意,赐给天下所有鳏寡孤独之人、生活穷困之人布匹米面肉食,对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更加到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两匹帛、三斤棉絮的数目。

于是,百姓们都对这位新皇后感激涕零。

也许是触景生情,这又让窦皇后想到了自己失散已久的兄弟。不过,这时窦皇后只能在心里想想,却不敢说出来。后来,因为窦氏立后后泽及贫苦百姓,她的身世也广为民间流传,尤其是她的姓氏和家乡,知道的人就更多了。

窦皇后的身世,不久就传到了一个名叫窦广国的奴仆耳中,当他得知新皇后是观津窦氏,大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于是壮着胆子上书自陈,说自己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弟弟。接到上书的官员不敢怠慢,连忙将这个消息汇报给了皇家。

窦氏又惊又喜,与文帝一起召见了窦广国。因为窦氏的容貌改变不大,窦广国一眼就认出了她,而窦氏走时弟弟年纪尚幼,男大也会十八变,她却已经认不出弟弟来了。那时也没有什么“DNA”鉴定,唯一的办法就是互相回忆过去的事情,窦广国就把当年姐姐临入宫前,与自己在驿站生离死别、沐发乞饭的情景回忆了一遍。窦皇后听完,控制不住情绪,不顾身份地一把将弟弟紧紧地搂住,姐弟俩涕泪交加,连一旁的文帝也为之动容。

文帝为了庆祝妻子与兄弟团聚,大方地赏赐了窦氏兄弟,包括田地宅院以及大笔金钱,让他们就近住在长安。薄太后也对儿媳的身世十分怜惜,紧跟着也下了一道诏书,追封窦皇后的父亲为安

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在窦氏的家乡清河为他们设立墓园,封邑二百户,由地方长官按薄氏宗祠的规模四时祭拜。

篇三:允许改嫁皇后的汉朝:中国历史女子最幸福的时代

允许改嫁皇后的汉朝:中国历史女子最幸福的时代

在古代,不仅没有婚姻自由,更别说敢爱敢恨了。但汉朝女子就不一样,她们不仅婚姻自由而且敢爱敢恨,所以说做一个汉朝女子,应该是幸福无比的吧!

都说唐朝女子最幸福,其实有点误解。除了几个身在政治漩涡中的公主后妃,留名千古的唐朝女子并不多,那几个标明女诗人的徐惠、上官婉儿、薛涛、李冶无论文名还是影响力都远不如前世后代的女子,实在有点辜负了那个辉煌盛世。

相形之下,还是汉朝女子的幸福指数更高。检点正史野史演义传奇,种种记载都毫无疑问地表明:在汉朝,无论贵族妇女还是平民女性,都有着更多的自由和更为宽松的生活空间,她们精神更加独立,言行更加率性,感情也是更加热烈奔放的。

汉朝时还没有那么多女性节烈观,却有着对爱情婚姻的相当自主权。社会对女性极为宽容,女子再嫁三嫁那是极为平常而自然的事情。不仅平民之女卓文君可以夜奔司马相如,演绎出千古佳话,至高无上的皇后太后公主都可以再嫁乃至三嫁四嫁。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汉景帝的王皇后也都是再嫁之身,大臣百姓既无人非议,也没有人没完没了的拿来说事儿。

汉武帝为了让母亲开心,竟然亲自接来了他同母异父的姐姐,并赐爵封邑,等于向全天下公开了太后入宫之前的再嫁之身。

赫赫有名的开国大臣陈平的妻子在嫁给陈平之前居然嫁了五次,放之当下,都是让人目瞪口呆的。

还有,汉朝女子不仅婚姻自由,而且敢爱敢恨。《陌上桑》中的罗敷,《羽林郎》中的胡姬,《白头吟》中的女主人公,无论是爱是恨,都是一样的勇敢果决。

胡姬面对势力熏天的霍家奴表示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与《白头吟》中的女子对深爱的丈夫说出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都是同样的令人感动钦佩。

汉朝女子,真是担当得起自尊自爱、敢爱敢恨的考语了。汉朝的时代,距离封建理学的诞生还很遥远,且保存了母系社会的一点余韵,因此比之后代,汉朝女子有着后世女子无法想象的社会地位,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

汉朝女子不仅襟怀磊落,敢爱敢恨,果敢自信,更有一份心灵的舒展与意态的从容。王昭君主动请嫁,朱买臣妻自请离异,那是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充分认识,以及改变自身命运的抗争。

班昭续史,文姬着诗,提萦救父,文君夜奔,一个个美丽热情、自信勇敢的女子,用智慧与执着写出自己的幸福人生,演绎出汉代女子的非凡传奇。

可仅凭那史书上的几页书几行字,依然能让后人窥见她们曾经的非凡神采和夺目光华。为何说汉朝女子比唐朝更幸福?

到宋朝的时候程朱理学已经把三从四德、三贞九烈的思想灌输到整个社会,相对于宋朝以及以后的明清两朝来说,汉代女子还是比较幸运的。


中国汉代历史》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841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