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京剧唱腔特点

京剧唱腔特点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7 13:12:39 | 移动端:京剧唱腔特点

篇一:京剧的唱腔

京剧的唱腔

1. 戏曲的唱腔分板腔体和曲牌体(如昆曲和曲剧等)

京剧主要唱腔属于板腔体

所谓板腔体的唱词与律诗相似,每一个唱句分为七字或十字,特殊的跺句也可长达二十字不等,句数不限,但要求合辙压韵。上句末字为仄声,下句末字为平声。字韵按十三辙分出韵脚,也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2. 京剧的曲调分为西皮与二黄。

西皮的曲调比较激越活泼,京胡定弦为低音6和中音3。另一个特点是弱拍起唱,京剧的唱腔节奏分为板眼,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所以我们说是“眼”上张嘴,眼起板落。

二黄的曲调比较平稳、深沉。京胡定弦为低音5与中音2;还有一点与西皮不同,唱腔是板起板落,因此唱腔也比较工整。

此外还有反二黄,是把二黄降低四度来唱,即把52弦转为15弦,转调后,调门降低了,音域也就加宽了,故尔唱腔起伏跌宕的幅度也就加大了,显得激昂悲壮。

再有反西皮比较低回哀婉;南梆子基本属于西皮范畴,比较轻快柔媚,多用于旦角和小生。四平调曲调平滑流畅,与二黄的定弦一样,虽然只有原板一种板式,但变化无穷。

3. 京剧唱腔的板式决定唱腔的节奏

西皮有原板、慢板、流水、快板、导板、二六板、散板和摇板等

二黄有原板、慢板、散板、摇板、导板、回笼等。

原板就是原来,原本的板式。其他板式都是根据原板演变来的。

原板是四分之二拍,放慢速度,变成四分之四拍,也后就变成了慢板

加快了速度,改成四分之一拍后就变成了快板。

如果把强弱拍节再唱得自由一些就形成了散板。

但是不管什么板式,唱腔的结构是不变的,也是上下句的结构,每句的落音也都与原板一样。 流水和快板都是四分之一拍

但是习惯的叫法,快板比流水的节奏要更快一些

散板与摇板都是自由节拍,但是一般都是把紧打慢唱的板式称为摇板。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

(2)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

(3)左嗓,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4)吊嗓亦作调嗓。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5)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6)丹田音,又名响堂。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现在一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

(7)云遮月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

(8)塌中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员爱护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变。用假嗓歌唱的演员,老来塌中的较多。

(9)脑后音又名背工音。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调。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

(10)荒腔,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员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如声带变异、耳音不准等。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11)冒调指演员唱曲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有的是由于生理条件(如声带)临时发生故障;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12)走板指演员唱曲不符合规定的节拍。京剧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种不同的板槽,行腔时如背离板眼的规定,失去节拍的分寸,即谓走板。

(13)不搭调指演员唱曲音调或高或低,不合于规定的调门。习称跑调。

(14)气口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方法。京剧各种唱腔长短不一,节奏快慢各异,演员须掌握准确吸气方法,才能唱得从容不迫,优美动听。气口包括换气、偷气两种

(15)换气,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时凡遇长腔或拔高处,必先吸气,作好充分准备。换气不是停腔再唱或明显稍顿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间,乘便呼吸,蓄气待换。

(16)偷气,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指换气时不着痕迹,在观众不觉察时偷换。

(17)嘎调,在京剧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时,习称嘎调

(18)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

(19)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

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帝后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恰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徽调)、汉剧(楚调)、昆曲、秦腔、京腔,并受到民间俗曲的影响,可说是聚百家表演艺术于一堂,而发扬光大之。

京剧约于清光绪年是(一说是道光年间)形成于北京,于今约有二百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黄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黄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 光绪、宣统年间,背景皮黄班接踵去上海,因京班所唱皮黄更为动听,遂称之为“京调”,以示区别。其后因上海梨园整个被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黄为“京剧”。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北京改名北平,京剧改称“平剧”。

京剧自形成至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约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清光绪六年(1880)左右为京剧孕育形成期。

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约自光绪六年(1880)至民国六年(1917)左右为京剧发展成熟期。

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尚有许荫棠,武生俞菊笙,净行何佳山,小生王楞仙,旦行陈德霖,丑行王长林。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三)自民国六年(1917)左右起,京剧发展趋于鼎盛,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才因日本侵华关系,由盛而衰。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

(四)自民国二十七年(1938)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左右,由于抗日和国共之争影响,产生盛衰的不同情况。

(五)1942至1967年间,共产党为了让政治口号、思想、广泛、深入各地,将京剧改革,使京剧有了一段特殊的发展。

(六)自民国七十八年(1989)起,两岸逐渐展开的文化交流活动,带动了平(京)剧的新发展。

篇二:浅谈京剧的艺术特征

浅谈京剧的艺术特征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从清末徽班进京到今天,京剧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见证了社会的更替,经历了历史的淘沙,纵使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有的仍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的却短命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京剧艺术却随着时代的变迁,历久弥新,愈加如火如荼。长久以来,京剧之所以能够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甚至深深吸引了来自的国际社会的瞩目,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京剧独特的艺术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艺术魅力密不可分的。 在本学期的京剧鉴赏课上,经由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京剧艺术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关键词: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在欣赏了《红娘》、《三岔口》、《挑滑车》、《铡美案》、《野猪林》、《锁麟囊》、《铁弓缘》等经典曲目之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京剧的这三个特征,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一些感悟,浅谈一下我对京剧艺术特征的理解。

京剧艺术的综合性体现在京剧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紧密结合。在一出戏里,一个演员的表演形式既有歌又有舞,要有唱、念、做、打四功,要有手、眼、身、法、步五法;唱和念体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而做和打则诠释了表演艺术的精髓。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之间有时是相得益彰、不可分离的,有时却可以是单独某种艺术形式的体现,例如,《三岔口》中的经典片段,两位演员在灯光通明的舞台上,通过生动传神的表演动作,就表现出了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微眯的双眼、警觉的眼神、滑稽的动作、精彩的武打,都如此逼真,让观众不知不觉地全身心投入其中,为之捧腹大笑,为之拍手叫绝。歌唱演员只要练就一副好嗓子,把歌唱好即可;舞蹈演员只需利用好身段,并通过一系列舞蹈动作阐释主题就行;杂技和武术更是无需说话,更不用说唱腔了,而京剧演员的表演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艺术,它结合了舞蹈、音乐、诗词、话剧等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并把每种艺术形式都演绎到淋漓尽致。例如,在舞蹈美方面,京剧演员的每个最微小的动作、甚至每个眼神,每个手势,都是一种美的浓缩和展现,都是为了彰显人物性格、表现戏剧主题而精心设计的。拿《锁麟囊》中张火丁饰演的薛湘灵来说,为了表现大家闺秀骄矜而典雅的形象,张火丁的走路姿势、眼神的来去、手势的摆放,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为麟儿捡球时水袖的挥舞更是美不胜收,为观众带来的视觉享受绝不亚于舞蹈;在音乐美方面,《锁麟囊》中的唱词也格外注意格律和韵味,平仄相谐,长短相间,音韵和谐优美,对于听众来说,可以称之为听觉的盛宴。我尤其喜欢薛湘灵和麟儿在花园中玩耍,见麟儿睡着后因景生情而唱的一段:“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顷刻分明。想当年

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生、早悟兰因。”张火丁用悠扬婉转的脑后音,将薛湘灵的心事娓娓道来,在优美如诗的唱词中,我看到了一个经历了人世沧桑的洗礼,参透了世事莫测变化后,个性和生命的张力已达极致的、坚强、自信、从容和淡定的薛湘灵。此时此刻,除了震撼,还有深深的感动。综上,我们可以说,京剧艺术综合了文学、史学、哲学、诗、歌舞、武术、哑剧、造型艺术、中国传统绘画、刺绣等等艺术形式,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美学品格,是一种凝聚着传统文化精神的舞台表演艺术。

京剧艺术的第二个特色是虚拟性。京剧不是像话剧那样,把生活当中的自然形态如实地照搬上舞台,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根据,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把生活中的形态、语言、动作加以提炼、夸张、美化、装饰,形成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段,再用来反映一种具有高度审美性的生活。京剧的虚拟性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山水画中,笔锋微转勾勒出的小小一点,便是寂静深山中的一个人;几尾活灵活现的小鱼,即使不画一丝水纹,也仿佛空灵灵地要跃出画面。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便体现在这写意而不写实上;而京剧呢,重视“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讲究“虚中见实、假中求真”。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就是所有看得见的道具,而其他看不见的道具,则通通都被演员“携带”在身上,通过一个个精细入微、生动传神的表演动作,再配合以观众的联想、想象,在看不见的虚拟中,尽显一切需要表现的事物。京剧的这种虚拟性,不仅打破了舞台对时空变换的限制,而且给演员的尽情表演、观众的丰富想象提供了无限可能,在表现时间和空间上带来了很大的自由。例如,《红娘》中,红娘用托盘掩护着张生,穿越花园去见莺莺小姐,红娘在前,张生在后,在舞台上转上几圈,便表示走过了较远的距离;又如,《挑滑车》中,两面旗子就代表一辆战车,精简的道具和背景与演员华丽的服饰和化妆形成鲜明对比,较为空旷的舞台又为演员精彩绝伦的武打动作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因而造成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另外,在京剧中,开门、关门的动作也很好地阐释了京剧的虚拟性:左手一按,就是门板,右手一拨,就是门插关。拨开后,双手拉门,闪身,表示门的存在。关门也是如此,只是顺序相反。然而看起来简单,其实这小小的开关门动作却对演员的表演技巧有着一定要求。那就是,为了体现真实性,门的规格不能变,因此,演员的每个动作都有一定的幅度要求。因此可以说,京剧的虚拟性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尽管空间和时间的变幻是自由的,但是由于生活的真实性,表演却是严格的,感觉也是真实的,不能有一点随意的地方。总之,京剧艺术通过演员的表演、服装、剧情所规定的情景和音乐的渲染来制造周围环境,取代真实的布景和实物,并通过主观意念来说明所要表现的意境。 不过,这种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

立在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再通过演员和观众的互相启发和想象共同完成的。 京剧的程式性体现在表演形式、生活动作的规范化上。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在生活里的一个简单动作,在京剧里却经过选择、提炼、加工,使之节奏化、舞蹈化、规范化,最终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夸张的、美化了的舞台动作。例如,在京剧舞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有一定的程式:当人物得意洋洋时,便“摇头晃脑”,例如《铡美案》中,陈世美想到自己赢取公主后无量的前途,便以摇动脑袋,使乌纱帽随之颤动来表现其得意的神态;表现焦急、愤怒时,往往则用揉胸、搓手等程式化的动作,如《野猪林》中,当鲁智深听说林冲被人陷害时,以搓手来抒发愤懑;在表示冤屈、生死关头时,则用甩发、跪步来表现,例如《野猪林》中在白虎堂大声喊冤的林冲甩发、被包大人五花大绑的陈世美跪步,等等。京剧的程式性动作不仅体现在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动作上,根据人物身份、性格的迥异,相应的动作也有所不同。例如,同样是走路,《锁麟囊》中的丫鬟和薛大小姐的姿势就大不一样;同样是得知所关心之人被人陷害,《野猪林》中的鲁智深和《铁弓缘》中的陈秀英动作也不一样。此外,京剧艺术的程式性还体现在整个京剧表演的方方面面,例如剧本形式、音乐唱腔、化妆服装、角色行当等等。

京剧艺术的三个特色,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使其具有区别于歌唱、舞蹈、武术、话剧等其他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京剧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戏剧观,不仅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堪称一块瑰宝,在世界戏剧的舞台上也独放异彩。

篇三:京剧唱腔

京剧唱腔 《唱脸谱》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京剧中的一种脸部化妆方式。

2.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画脸谱,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美术这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艺术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磁带、画笔、白纸等 教学过程 :

一、赏析与导入 ──看脸谱

㈠组织教学:在京剧音乐声中开始上课

㈡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脸谱的知识

1、脸谱的产生;2、脸谱的颜色 ;3、脸谱的样式

二、活动与体验──唱脸谱

㈠新授引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唱脸谱》(多媒体投影),了解一下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人物。

㈡歌曲范唱

1、谈话:听完这首歌曲,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脸谱及人物的知识。

2、学生自由谈

㈢学唱新歌

1、学生先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2、难点突破,前半拍休止

3、随钢琴唱词(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的特点)

4、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三、思考与创作──画脸谱

㈠欣赏:录音播放京剧唱段,学生思考剧中人物的脸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形象?

㈡创作:(背景音乐与播放京剧)

1、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画脸谱。

2、在音乐中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四、反馈与小结──演脸谱

㈠学生戴自制脸谱唱歌曲,教师伴奏。

㈡小结(多媒体投影展示)

今天,我们一起愉快地学习了《唱脸谱》这首歌曲,学到了许多京剧中的脸谱知识,认识到了祖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不要只欣赏流行歌曲,要多听听京剧,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

五、结束课业

在京歌《唱脸谱》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教学拓展

我在音乐教学中,通过优化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发情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法设计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持教之功贵在得法”。我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了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我自己上网搜集了许多关于脸谱的知识,用课件的形式显现给学生,让学生去看、去想,产生一种直接感受,这就是体验,它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时对其原貌的亲身感受。情感是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欣赏和学唱歌曲中,我用自己的指挥来引导学生赏析、演唱,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比起传统的教学生认识音符、掌握时值要快的多。

二、学法指导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学习态度、方法,可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审美感受,是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基础。因此,我将常用教学方法与自己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让他们认识脸谱,了解京剧,并区分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学生情况的有效途径,我在这节课中采取的是综合评价方式,不是看学生这首歌唱到什么程度,而是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等,看他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是否对京剧产生了兴趣,是否对脸谱产生了兴趣,是否拿着自制的脸谱兴高采烈地边演唱歌曲边手舞足蹈,上完这节课是不是很快乐,余兴未尽,是否真正做到也在乐中陶情,情中激趣,趣中学乐,乐中审美,美中提高,我想,这也是每一个音乐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资料库

一、 理论依据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也在教学目的及教学过程中分别提出了“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情感体验之重要。体验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

真切感受,它往往是点燃灵感火花、导入 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

二、教学素材

(一)有关脸谱:脸谱是塑造人物的特殊手段,在京剧中是其它角色不能替代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所戴的面具逐渐演变而来。演员用各种色彩在面部勾画成一定的图案,借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其它特点。一般以红色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色代表粗犷、耿直,如“张飞”;白色代表奸邪,如“曹操”。各有特定的脸谱,观众一看脸谱,即知其为何人,

脸谱是学习花脸行当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勾脸也是一功,要用画笔蘸色,对镜勾勒,首先勾画眉,次勾画眼窝、鼻窝、嘴角脸膛全部,然后勾画脸纹。

在脸谱中还有一种化妆方法,叫揉脸,将选择的油彩放在手中,揉搓均匀,在脸上拍均匀后,再用笔在管理权限部位,进行勾画,像《四杰村》的余千、《野猪林》的卖刀人、包公戏中的赵虎??都是这样画法。脸谱中,又分多种谱式画法,象三块瓦、元宝脸、整脸、碎脸、老脸、破脸、油白脸、粉白脸、六分脸、歪脸、象形脸、妖魔鬼怪脸等等。

(二)脸谱的化妆技巧


京剧唱腔特点》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823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