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李白,古风,关于理想

李白,古风,关于理想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5 10:15:30 | 移动端:李白,古风,关于理想

篇一:李白的《古风》

李白的《古风》

近读《李白诗选》(林莽著),盛夏之夜如处避暑山庄。其中“秦王扫六合”(《古风》第三)一诗让我想起了刚刚结束的历史中考。现结合课题研究,谈谈自己对这首“谪仙词”的点滴体会。

一、诗仙及其“谪仙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韩愈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言其“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新唐书·卷202·李白传》记载:“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所以,李白又号“谪仙人”。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李白的诗取得了后

世难以企及的成就,被称为“谪仙词”。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创造出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林莽所著《李白诗选》精心选取“谪仙词”一百多首,并依创作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排,题解、注释尤见功力。阅读本书,可加深对李白其诗其人双方面的了解。

二、“秦王扫六合”与中考历史试题

1、“秦王扫六和”原文摘抄

《李白诗全集(卷一)》收录《古风》五十九首,而林莽的《李白诗选》选取其中三首:“大雅久不作”(《古风》第一)、“秦王扫六合”(《古风》第三)、“齐有倜傥生”(《古风》第九)。

现将“秦王扫六合”全文摘抄如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2、中考历史试题选录

其一、2008年徐州市历史中考试题:

单选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秦王”在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国家政权,下列史实与此不符的是( )

A.废除丞相B.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建立皇帝制度

其二、2008年岳阳市历史中考试题:

单选题: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赞扬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 )

A.嬴政 B.李世民 C.拓跋宏 D.武则天

其三、2009年甘肃兰州市历史中考题: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胡曾

(1)材料二中“秦王”、“秦皇”指的都是谁?两位诗人对他的评价情感是否一样?

(2)材料二中“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哪一史实?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 “秦王” “扫六合”的历史意义。

其四、2009年徐州市历史中考试题:

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公布法律,实行连坐法。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诗

材料三

(1)据材料一,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中,除改革土地制度、奖励军功、严明法令之外,还有哪两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中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

(3)据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3、比对中考试题,赏析《古风》之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最后一个对手——齐国后,统一的秦帝国终于屹立在世界东方。建立一整套的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必然,因为秦一统天下本是大势所趋;而且,在文化上也早有准备,战国法家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将法家理论用之于实践,他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这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了。政治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统一提供保障,而经济文化统一又促进了政治统一,社会系统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本就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为了改变战国时期经济文化差别巨大的现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并试图通过焚书坑儒来达到控制人们的思想的目的。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不仅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国家内部的精神软件系统,还在疆域上巩固边防扩大疆域,使秦帝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其功,秦始皇认为三皇五帝所不如,故自称“始皇帝”,“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参见2009年湖北宜昌中考历史试题)。可见,秦始皇对自己的功绩是相当满意的。其过,我们不妨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略见一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篇二: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

论李白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

李白对人生理想的设计和实现人生理想的追求方式,充分展现出他的人格个性精神。李

白人生理想构成的多重性、对人生理想实现方式追求的多样化、以及实现人生理想方式追求

的成败,都对他诗歌创作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这

些问题的探讨,来认识诗人李白及其诗歌创作个性的表现。揣测固陋,请方家指正。

李白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他在诗文中有过不同的叙述。《上安州裴长史书》云:“白本家

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

家。轩辕以来,颇是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今三十春矣。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

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这里的“四方之志”应是指他的人生理想。《代寿山

答孟少府移文书》又云:“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

云天之渺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又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

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

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在此,李白较为具体地描绘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

希望自己能象古代的管仲、晏婴那样,成为国家的重臣,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使寰区大

定,海县清一”;功成名就之后,象范蠡、张良那样“浮五湖,戏沧州”。换言之,他的人生

理想就是“功成身退”,其价值取向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同时,他对这种人

生理想构建的实现,也是充满着自信的。《与韩荆州书》云:“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

《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亦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人生理想的构建,是由多种思想元素组合而成的,积极入世、任侠纵横、怡然自适、

【2】【3】不受羁绊、功成身退,体现出“性倜傥”、“飘然思不群”的个性。“功成身退”这种“四

方之志”是他追求的人生理想,其一生的踪迹,“大抵也是围绕着这样的人生设计方案而展

【4】开他的人生道路的。”

为什么李白会形成这样的人生理想?深究其原因,大致可从三方面来观看:一是文化思[1]

想的接受;二是社会现实的关系;三是个性人格的追求。

首先,李白在文化思想接受的层面上,有两种文化对其影响较大,一种是先秦诸子文化

思想观念。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十五学神仙”,“十五好剑

术”,“轩辕以来,颇是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青少年时期的不同文化思想的接受,

奠定了他人生理想杂糅的基础。从主体倾向而言,李白以“功成身退”作为构建人生理想的

主旨,将诸子各家的思想渗透到其中。《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尽

心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5?《孟子·滕文公下》:“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6?《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7?《墨子·兼爱》:“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8?《墨

子·说经上》:“先万民之身,然后其身。”?9?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即是强调“功成”――

“济天下”;“身退”――“善其身”。李白把各家的思想意识融为一体,兼收互补,并将其

化为自己所追慕的人生理想,试图用随人所学的纵横术加以阐释和实施。《留别王司马》:“愿

佐一明主,功成返旧林。”《五月东鲁行》:“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侠客行》:“事了拂

衣去,深藏身与名。”《行路难》:“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陨身。”

另一种是地域文化意识。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青少年时期在蜀中成长。《新唐书·文

艺传》载他是:“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范传正《唐

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其先陇西成纪人。”李白《与韩荆州书》也说:“白陇西

布衣,流落楚汉。”《上安州裴长史书》还说“(先)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 少长于江汉。”西域和蜀中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让他受到感染。《隋书·地理志》载:“安

定、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连接

?10?山胡,性多木强,”“地接边荒,多尚武节。”少数民族强烈的尚武精神和豪率气质,对李

白豪爽个性的形成和任侠意识的追求有一定影响。唐代蜀地,地处偏远,受交通条件的限制,

文化承传可以说是直取汉魏。蜀文化渊源流长,自成一体。李白《蜀道难》云:“蚕丛及鱼

凫,开国何茫然。”《华阳国志》卷三:“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

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蜀地流传的神话

传说,充满神奇色彩,体现古蜀人自古以来都会寻求途径去实现超越自身的梦想。秦汉以后,

蜀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始密切交往,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包涵宇宙万物、

纵横渊博。梁肃《送韦十六进士及第后东归序》云:“益都有司马、扬、王遗风,生尝薄游

西南,览其江山,颇奋文辞。”?12??11?元稹《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云:“风水荆门阔,文

章蜀地豪。”三国、晋时蜀文人多修史,“表明蜀人内敛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趋势,关心自身的

生存和现实现状。”?13?李白的同乡前辈,唐武周时的陈子昂,“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14?任侠使气,高举复古旗帜,一扫颓靡繁缛,书写人生意气,体现功业志向和进取精神。

与李白同时的梓州人赵蕤,杂采史传和秦汉魏晋六朝子书,集纵横术著《长短经》。此外,

晋宋以来,蜀地崇尚道隐,至唐大盛。李白从中得益,《感兴八首》其五云:“十五好神仙,

仙游未曾歇”,《登峨嵋山》云:“蜀国有仙山,峨嵋邈难匹······傥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他曾“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并和道士司马承祯有交往。魏颢《李翰林集序》载:

“白久居峨嵋,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动京师。”蜀地的名人文化意识

的熏陶,无疑对李白人生理想构成是有影响的。

其次,李白在与所处社会现实的关系上,社会政治及文化倾向的转型,也给他的人生理

想构成带来影响。盛唐社会是在经历了隋及初唐一百多年的社会政治及文化的转型之后发展

起来的。初唐太宗立国之后,“重今朝冠冕。”?15?武后时“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

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16?以及科举制度得改革,“其有文可以经纬国,武可以定边疆,

蕴梁材之宏材,堪将帅之重任,无隔士庶,俱以名闻。”?17?这些举措,一改魏晋以来高门士

族垄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18?让非士族文人看到

身登要路的希望,逐渐出现“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19?积极入仕进取的景象。玄宗时

期的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思想开放、文化兼容,显示了积极向上的时代

精神。《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载:“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

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杜甫诗

《忆昔二首》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李白《古风》其

四十六亦云:“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这些记载表明,盛唐时代,朝廷上下出现了空前

繁荣的景象。由于盛明时代的感召,李白和广大文人一样,积极入世的激情被激发起来,具

有一种时代的使命感和尚侠使气的社会心理,将自己的命运与时代赫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一朝君王垂拂试,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希望获用于朝

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期望将这种才能发挥出来。

再次,李白个性人格的追求意识,也是构建他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盛唐社会的变

革鼎盛,虽然给文人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但仅仅是提供一种进身入仕的可能性而已,并非

是必然性和现实性,因为朝廷机构能够容纳的人才毕竟是有限的。通过科举考试,虽不乏有

“富贵能及时,直上排青云,傍看疾若飞”者,?20?但大多数人是蹉跎仕路。“进士、明经加

起来,也不过占考试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可以想见,风尘仆仆奔波于长安道上的,绝大部

分是落第者。”尽管如此,盛唐文人志士并未消沉,面对“十年只一命,万里如飘蓬”的

现实,在理想之中,却坚信“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 。”?22? 他们与朋友相互劝勉安慰,

一方面保持屈伸如意、进退自由的意志,“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追随探灵怪,岂

不骄王侯。”?23?另一方面又始终保持着很高的进取激情,“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24?

唐人这种人生追求的时风,对李白触动极大,《赠崔咨议》云:“騄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

长嘶向清风,倏忽凌九区。”一股积极入世、锐意进取的精神注入他的心灵之中,个体的人

格意识得到强化,塑造出一个把个体命运与盛世王朝、国计民生联系在一起的“豪侠”“谪

仙”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魏颢《李翰林集序》、刘全白《李君碣记》、范传正《李公新墓

碑》皆言其“少任侠”。李白《与韩荆州书》言己“存交重义”,《赠友人》其二云:“人生贵

相知,何必金与钱。”《侠客行》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有一种行侠仗义之气。其

“豪侠”个性,甚至在面对权贵时,也敢于“视俦列如草芥,戏万乘若僚友。”?25??21?李白被司

马承祯誉“有仙风道骨”,贺知章称为“谪仙人”。“谪仙”意识也使李白的个性追求与众不

同,他将自己划入仙人之列,是他们的好友,《怀仙歌》:“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

待。”《古风》二十:“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古风》四十

一:“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仙人们也怀念他,邀他同游,热情款待。这种意识让他的

人生显得浪漫洒脱。虽然热衷功名,待“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后,《翰林读书言怀呈

集贤诸学士》:“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钩。”《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待吾尽节报明主,

然后相携卧白云。”这种志在四方的豪情和个性追求,让李白即使遭遇暂时的挫折或失败,

也不足为虑。李白年轻时,曾在梓州随赵蕤学纵横术,《唐诗纪事》卷一八引《彰明遗事》:

“太白······依潼江赵征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长短经》。太白从

学岁余。”纵横家思想影响了他一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云:“性倜傥,好纵

横术。”他尤其推崇战国时代排忧解难、功成身隐的鲁仲连,《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

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

笑。吾亦谵荡人。拂衣可同调。”《在水军宴幕府诸侍御》:“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因

此,他没有按常人所设的方式行事,而是选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方式,?26?

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那么,李白选择怎样的人生理想实现的追求方式?细辨李白的人生理想构成不难看

出,它是由条件关系组合起来的。“功成”是“身退”的前提条件;“身退”是“功成”的最

终的目的,两者的关系不是并列也不能颠倒。“居卿相”、“佐明主”、“安社稷”、“济天下”

是他“功成”的标准,“功成”如不存在,“身退”“浮五湖,戏沧州”就失去价值意义。对

此,李白是有清醒认识的,即是要寻求到一条适合于自己入仕致卿相的途径。盛唐文人入仕

途径主要有科举、军功、隐逸、门荫、献赋等。唐代科举名目繁多,《新唐书》卷三十四《选

举志》载:“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

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

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也。”?27?此外还有天子自诏的制科等。而又以明经、进

士和不定期举行的制科为主。文人多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其中进士最为人们向往。《唐

摭言·述进士篇》:“永徽以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享之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

者,竟集于进士矣。”又云:“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及人臣,

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国史补》云:“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故又实在其中。”查阅《新

唐书·宰相传》,玄宗开元元年至二十二年期间,科举出身而做宰相者共十八人,占这时期二

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且多由进士出身。因此,人们对进士出身非常看重,以致有不能登此

科而悔恨终生者。高宗、武后时的名相薛元超说:“吾不才,富贵过人,然平生有三恨:始

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28?科举入仕的道路,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命

运,以及家人、家族的荣辱,使得当时的文人大多沿着这条道路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

赴边入幕,以军功致仕,在唐代也是一条进身途径。开元年间地方节度幕府,就有招募

长从侍卫,以扩骑代府兵的行为,虽然“应募者皆市井负贩,无赖子弟。”(《通鉴》卷二一

六)但有功即可升迁。《邺侯家传》载:“但问材力,不问所从来。”唐开国元勋李?说:“我

年十三时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乃杀之;

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资治通鉴》卷二0一)从一个“逢人则杀”的无赖贼到“用

兵以救人死”的大将,对想博取功名致仕的人来说,是一条具有强烈诱惑力的理想化的成功

之路。对文人也是如此,“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科举仕途阶梯式的

循序渐进,显然不如入边厮杀博取军功那样富有诗意和刺激,“一朝随招募,百战争王公。”

(刘湾《出塞曲》)盛唐文人有从军入幕的经历者不少,如高适、岑参、严武、许远等。(岑

参《送李副使赴?西官军》云:“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轮台歌》又云:“古

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军功致仕作为一条看来似乎是简单易行而又直接了当的

进身途径,对一些文人来说,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门荫,是贵族官僚弟子凭藉父祖辈官位而入仕的一种制度。源于西汉的“任子制”,到

唐代时趋于完备。唐代以门荫致仕者,除皇室宗戚弟子外,主要是进入士族之流的当朝权贵

家族弟子。《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志下》载:

凡用廕,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上;从三品子,从七品下;

正四品子,正八品上;从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从八品上;从五品及国公子,从八品下。

凡品子任杂掌及王公以下亲事、帐内劳满而选者,七品以上子,从九品上叙。其任流外而应入流

内,叙品卑者,亦如之。九品以上及勋官五品以上子,从九品下叙。三品以上廕曾孙,五品以上

廕孙。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赠官降正官一等,死事者与正官同。郡、县公子,神从五品

孙。县男以上子,降一等。勋官二品子,又降一等。二王后孙,视正三品。

严格地说,唐代门荫只限于五品以上的官员,但是对六品以下至九品官,也予以一定

的照顾,他们的弟子可以“品子”身份服职役后获得做官的资格。对于大多数权贵弟子而言,

他们在取得散阶之后,要充任三卫、千牛备身、殿中进马、太庙及郊社斋郎等职,获得参选

资格,然后劳考升迁。此外,国子监下设的六学、门下省弘文馆、太子东宫崇文馆也多由权

贵弟子垄断荫补,二者虽不是职事官选,但由于“速于登第”,仍不失为入仕的捷径。《旧唐

书》卷八二《李义府传》载高宗时丞相李义府:“诸子孩抱者,并列清官。”同书卷一一七《严

武传》载:“严武,中书侍郎挺之子也······弱冠以门荫策名,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奏充判官,

迁侍御史。”虽然时人对门荫职选有一些异议,但仍是“宰臣贵戚及近侍要官,子弟亲眷,

多居美爵。”?29?

投文献赋,是由科举求仕派生的一种方式。科举虽然给文人提供了一条致仕之路,但参

加科试者众多,而最后能登科者人数又有限,竞争尤为激烈。在这种情势下。要想在科场上

获胜,除修好举业外,还要仰仗于考场外的功夫。如凭借各种社会关系打通关节,投文献赋

干谒,以此来获得名公权贵的赏识荐举,从而得到一定的支持。投文献赋是唐代大多数文人

在科举求仕过程中一种正常的活动。宋代的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八中记述云:“唐之举

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

《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此外,文人投献中还有

其它文体,如诗赋、书启,论表等。这种以文学创作进行社会交流公关活动,在有唐一代的

科举制试中极为盛行。唐李绰《秦中岁时记》云:“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

?30?故曰:‘槐花黄,举子忙’。”反映了落第文人在入秋后加紧投文献赋干谒活动的情形。张

固《幽闲鼓吹》记载中唐文人白居易行卷之事:“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

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

誉,声名大振 。”顾况是中唐时著名诗人,白居易选他作为投文对象,想得到他的称赏来扩

大自己的名声。晚唐皮日休在求举时,也有投献之作,《全唐文》卷七九六载《文薮序》云:

“咸通丙戌中,日休射策不上第,退归州东别墅,编次其文,复将贡于有司······因名其

书曰《文薮》焉。”唐人的投文献赋行为,丰富了文学创作,但最终目的是为了科举致仕。?1]

?2?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下引李白诗文同此。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全唐文》

?3? 杜甫《春日忆李白》《全唐诗》

?4? 王定璋《李白理想人生的构建》《天府新论》2004.06

?5? 《孟子·尽心上》

?6? 《孟子·滕文公下》

?7? 《老子》第2章

?8? 《墨子·兼爱中》

?9? 《墨子·说经上》

?10?

?11? ?12? 《全唐文》卷518

?13? 戴师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P122中华书局 北京2006年版

?14? 杜甫《》

?15? 后晋·刘眗《旧唐书·高士廉传》

?16? 后晋·刘眗《旧唐书·李义府传》

?17? 唐·武则天《求贤制》 《全唐文》卷九五

?18? 左思《咏史》

?19? 李白《古风》其一

?20? 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21?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序.》P5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篇三:古风李白

古风 其一

(唐)李白

羽檄如流星①, 虎符合专城②;

喧呼救边急, 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③, 三公运权衡④;

天地皆得一⑤, 澹然四海清⑥。

借问此何为? 答言楚征兵⑦;

渡泸及五月⑧, 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 炎方难远行⑨。

长号别严亲, 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 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 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还, 投躯岂全身?

如何舞干戚⑩, 一使有苗乎!

题解

唐玄宗天宝年间多次发动对外用兵。这首诗是写天宝十年征兵讨伐南昭王阖 罗凤的事。这次兴兵先后出动了二十万人,结果几乎全军覆没。作者对于朝廷穷兵黩武、不顾人民痛苦的“开边”政策极端反对,认为对待外族应该采取以德服人的和平政策而不应轻易用兵。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这种反战的主张。 注释

①羽檄——古时候征调兵员的文书,或其他急要军书,上面插羽毛取迅速之意。 ②虎符——虎形的兵符(发兵的信符),竹制,上面写字,剖分为二,两地分执,合以取信。 专城——一城之主,指州郡的主官。 ③紫微——星座名,主应天子,这里指君王。 ④三公——唐代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这里指元老大臣。⑤天地句——《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说天下太平的意思。⑥澹然——宁静貌。⑦楚征兵——当时征募两京及河北河南兵南征,要经过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⑧泸——泸水。唐朝时称金沙江为泸江,在云南省。⑨炎方——南方炎热之地。⑩如何二句——干是盾牌,戚是大斧;舞干戚即执干戚而舞,是古代一种兵舞。相传虞舜时有苗民不服,禹请征伐,舜认为是自己德不厚的缘故,用兵非道,于是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对有苗“敷文德”,有苗因而感化归顺。

语译

调兵的文书急如流星,

虎符发到州县,催促出兵。

都说边情紧急,到处喧呼;

惊起了树头宿鸟,黑夜飞鸣。

君王的德威象太阳照耀四境,

朝中有能臣,掌理国家大政。

真是全国享太平,四海尽清明!

什么事闹纷纷?道是朝廷大征兵;

要五月渡泸水,赴云南去远征。

胆小的老百姓,不比久历戎行的士兵,

谁也怕去炎热的远方,长途行军。

儿子们哭号着,辞别双亲,

天地愁惨,使日月也象失去了光明!

眼泪已经哭尽,快要流出血来;

悲伤摧折心肝,相对泣不成声。

象困乏的犬羊,面对着猛虎,

又象绝望的海鱼,难逃大鲸的吞并。

一千个出征军人,不见有一个回家,

已经给拉上壮丁,哪能再望活命!

为什么不修王道,敷文教,以德服人?

使夷人归心臣服,边境永保安宁!

其二

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其三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沈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其四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衔书且虚归,空入周与秦。

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

药物秘海岳,采铅青溪滨。时登大楼山,举手望仙真。

羽驾灭去影,飙车绝回轮。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

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桃李何处开,此花非我春。

唯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

其五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

其六

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

虮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其七

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

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其八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

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

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

其九

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

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

其十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其十一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其十二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

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

其十三

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

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

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

其十四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其十五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赏析

这是一首以古讽今、寄慨抒怀的五言古诗。诗的主题是感慨怀才不遇。 前四句用战国时燕昭王求贤的故事。燕昭王决心洗雪被齐国袭破的耻辱,欲以重礼招纳天下贤才。他请郭隗推荐,郭隗说:王如果要招贤,那就先从尊重我开始。天下贤才见到王对我很尊重,那么比我更好的贤才也会不远千里而来了。于是燕昭王立即修筑高台,置以黄金,大张旗鼓地恭敬郭隗。这样一来,果然奏效,当时著名游士如剧辛、邹衍等人纷纷从各国涌来燕国。在这里,李白的用意是借以表明他理想的明主和贤臣对待天下贤才的态度。李白认为,燕昭王的英明在于礼贤求贤,郭隗的可贵在于为君招贤。

然而,那毕竟是历史故事。次四句,诗人便化用前人成语,感讽现实。“青云士”是指那些飞黄腾达的达官贵人。《史记。伯夷列传》说:“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者!”意思是说,下层寒微的士人只有依

靠达官贵人,才有可能扬名垂世,否则便被埋没。李白便发挥这个意思,感慨说,无奈那些飞黄腾达的显贵们,早已把我们这些下层士人象尘埃一样弃置不顾。显贵之臣如此,那么当今君主怎样呢?李白化用阮籍《咏怀》第三十一首讽刺魏王语“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尖锐指出当今君主也是只管挥霍珠玉珍宝,追求声色淫靡,而听任天下贤才过着贫贱的生活。这四句恰和前四句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深深的感慨中,寄寓着尖锐的揭露和讽刺。

现实不合理想,怀才不获起用,那就只有远走高飞,别谋出路,但是前途又会怎样呢?李白用了春秋时代田饶的故事,含蓄地抒写了他在这种处境中的不尽惆怅。田饶在鲁国长久未得到重用,决心离去,对鲁哀公说:“臣将去君,黄鹄举矣!”鲁哀公问他“黄鹄举”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鸡忠心为君主效劳,但君主却天天把它煮了吃掉,这是因为鸡就在君主近边,随时可得;而黄鹄一举千里,来到君主这里,吃君主的食物,也不象鸡那样忠心效劳,却受到珍贵,这是因为黄鹄来自远方,难得之故。所以我要离开君主,学黄鹄高飞远去了。鲁哀公听了,请田饶留下,表示要把这番话写下来。田饶说:“有臣不用,何书其言!”就离开鲁国,前往燕国。燕王立他为相,治燕三年,国家太平。鲁哀公为此后悔莫及。(见《韩诗外传》)李白在长安,跟田饶在鲁国的处境、心情很相似,所以这里说“方知”,也就是说,他终于体验到田饶作“黄鹄举”的真意,也要离开不察贤才的庸主,去寻求实现壮志的前途。但是,田饶处于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逞霸,士子可以周游列国,以求遂志。而李白却是生活在统一强盛的大唐帝国,他不可能象田饶那样选择君主。因此,他虽有田饶“黄鹄举”之意,却只能“千里独徘徊”,彷徨于茫茫的前途。这末二句,归结到怀才不遇的主题,也结出了时代的悲剧,形象鲜明,含意无尽。

《古风》五十九首都是拟古之作。其一般特点是注重比兴,立意讽托,崇尚风骨,气势充沛,而语言朴实。这首显然拟阮籍《咏怀》体,对具体讽刺对象,故意闪烁其词,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手法确似阮诗。这表明李白有很高的诗歌艺术素养和造诣。但从诗的构思和诗人形象所体现的全篇风格来看,这诗又确实保持着李白的独特风格。如上所述,首四句是咏历史以寄理想,但手法是似乎直陈史事,不点破用意。次四句是借成语以慨现实,但都属泛指,读者难以猜测。末二句是借故事以写出路,但只以引事交织描叙,用形象点到即止。总起来看,手法是故拟阮籍的隐晦,而构思则从理想高度来揭露现实的黑暗,表现出李白那种热情追求理想的思想性格,和他的诗歌艺术的一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其十六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

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

风胡灭已久。所以潜其锋。


李白,古风,关于理想》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7983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