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华生环境决定论名言

华生环境决定论名言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4 22:58:15 | 移动端:华生环境决定论名言

篇一: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华生(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1)否认遗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刺激来自于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故行为也不可能取决于遗传。另外,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2)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决定条件,故教育是万能的。

他的论断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的才能、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方面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是商界首领、乞丐或窃贼。”

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1822-1911,英国科学家、探险家和心理学家)

代表著作有《遗传的天才》、《英国的科学家们:他们的禀赋和教养》,是达尔文姑表弟。用谱系调查法来证明天才的遗传性质,提倡优生学以改良人种。

影响儿童发展的基本因素分析

概括起来有三大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发展:遗传、环境和教育、儿童自身的能动性

1、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儿童发展中的在作用

(1)遗传素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如,白痴、色盲、侏儒等的限制。

(2)遗传素质的成熟度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差异是造成儿童发展个别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2、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环境包括:先天环境(即胎内环境)和后天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母亲的营养、疾病、药物、情绪对胎儿的发育都有重大影响

(2)社会环境的差异是造成人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社会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智力和个性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3、儿童自身的能动性

(1)儿童对环境的刺激有较强的选择性,故同样的环境对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影响

(2)儿童认识外界是儿童内部的主动活动的过程

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有意识的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

1、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儿童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儿童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2、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定向、强化、加速

3、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教育非万能

(1)教育关键的是影响心智的发展,不决定身体的发育

(2) 教育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

取决于幼儿园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思想与素质、家庭与幼儿园的配合程度等等。

儿童教育发生的生物学前提:儿童期的存在

(一)教育的初始含义:儿童教育。所谓儿童教育,即把儿童培养成人。

(二)儿童教育发生的生物学前提:儿童期的存在

1、“儿童期”的含义

儿童期:即“幼态持续期”、不成熟期,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广义上讲,儿童期指从出生到18岁之间,狭义指0岁到学龄前这个阶段。

2、儿童期的特征

(1)人类个体要经历的儿童期(不成熟期)比其它所有动物都要长。人类整个生命周期的近30%都用于生长。也可以说,人是早产的动物,新生儿出生时脑量占成体的25-30%左右,出生后大脑仍以胚胎速度继续生长,一直到7岁左右接近成人的水平。

(2)儿童期的“不成熟”是全方位的:从身体和生理特别是神经系统发展的不成熟,到行为、

认知及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

古生物学家认为:灵长类动物的进化是以不成熟时间的增加为标志的:狐猴(2.5年)、恒河猴7.5年、大猩猩10年、人类的幼仔期(儿童期)20年。

“儿童期”存在的教育意义

(1)儿童期的存在是教育发生的生物学前提,也是教育存在的本体论秘密:人类社会比其他所有动物群体都远为复杂和多样化,因此人类不仅要有灵活的智力,也要有比较长的时间学习与掌握社会的习俗、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儿童的柔弱无力,恰恰是他具有适应复杂环境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表现。

(2)儿童期这一阶段本身具有特定的价值。不成熟的儿童的认知应该受到尊重。

(3)儿童期之所以延迟,是因为大脑的发展有个不成熟期。因此,人的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人类个体脑神经细胞及其联结可以不断形成并改变(而不是固化),故个体毕生都可以学习。

“儿童期”的存在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

(1)自由发展不仅是儿童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儿童发展的权利。

(2)尊重儿童的独立性、特殊性:儿童具有独特的内心世界,成人应该尊重和珍视儿童的精神世界;反对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现象,反对急功近利、一味催促儿童成长的倾向;反对对成人对儿童期欢乐的剥夺。

(3)早期教育的全面性。即,生理、心理的发展全面重视。

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一)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如,尊重儿童的本能(如自发的游戏、奇怪的梦想、创作方式等)。

(二)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7月2日颁布,同年9月起试行)的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三)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

(四)寓教育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

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1、“教什么”: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1)在教育的即时效应和发展的潜在性关系上,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学前教育的功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奠基工程,具有潜在效应和长远效应。)

(2)培养终身受益的品质

《纲要》对幼儿发展内容的排序: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包括:

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如独立、自制、专注、秩序、合作)——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我发展(学习)的能力。如,“健康”中的自我保护能力;“语言”中的表达能力;“社会”领域中的交往能力;“科学”领域中的思维能力;“艺术”领域中的“创造能力”等。(思考: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儿童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

(3)基本的原则:越难掌握的内容越要早教;任何内容都可早教,但是重点应该是社会性学习及右脑潜能的开发。

2、“如何教”:兼顾发展的全面性及差异性

(1)发展的全面性

含义一:对个体而言,应当保证其多方面发展,培养一个完整的儿童。

含义二:对整体而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

“真正的面向全体,应当从满足表面的教育机会均等,到追求每个儿童都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

(2)发展的差异性:分层指导,以进行因材施教。

(3)如何教:实施发展性教育

发展性教育,即教育应为儿童的文化创新以及儿童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并以此来促进儿童发展,而不是要“灌进”多少知识、技能、习惯。

3、“何时教”: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发展的规律性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加以解释:

(1)发展的能动性问题

儿童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规律的作用,即“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教育或环境的影响在于对儿童的建构过程是支持还是妨碍。

(2)发展的阶段性问题

发展的阶段性不是说儿童的发展就像梯子那样沿着单一的方向逐一而进,而意味着发展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发展的主线,也有发展的支线,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发展网络。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条件、支持发展;在关键时刻,推进发展。

(3)发展的自然性问题

发展是在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早期教育要重视发现、保护和引导儿童天性中固有的品质,如好奇心、探索欲、想象力、对游戏的热爱等等。

1、精神环境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浅薄,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情绪性。因而极易接受精神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环境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与生活情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与文明程度;托儿所、幼儿园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

2、经济与学前教育的关系,生产力水平决定学前教育的形态,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决定学前教育内容与手段的变革,学前教育者目标的变迁。我国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学前教育的大众化、平衡化、非特殊化方向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内部人际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学前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变革。

3、政治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政治决定学前教育的目标。

4、我国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良好习惯和体育活动兴趣,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培养语言、动手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性格;萌发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5、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应在学前教育内容中反映出来;根据家庭与区域环境的文化水平状况设计学前教育,组织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应关注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收入新文化,丰富教育,改善教育;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来选择文化;不断改革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

6、我国人口与学前教育: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又将面临第三次人口高峰,预计本世纪初人口增长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且较大的冲击;适应独生子女多的人口特点,促成优生——优育——优教的良性循环;着力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与形式,发展适应农村的深前教育。

7、家庭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基础性和长期持续性;家庭生活和教育文化在一起;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具有广泛性与深刻性。

作用:潜移默化;实施家庭教育是父母应尽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为人的终身教育、全程教育奠定了基础。

篇二:积极心理学尔雅满分答案

第一空:

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4

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能力。

正确答案:

第一空:

性格;气质

作业标题:塑造积极人格测试

1

人格四个特性中,最能反映人格是否健康的特征是。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整性

D、功能性

正确答案: C

2

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能力。

A、?兴趣

B、气质

C、动机

D、性格

正确答案: BD

3

按照能力倾向,可以把个体的能力划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A、一般能力

B、认知能力

C、操作能力

D、特殊能力

正确答案: AD

4

新精神分析代表人物_______认为,青少年阶段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积极解决同一性问题,将促使个体的自我观念明确,对未来方向愈加肯定。反之,如果消极解决,则可能导致个体缺乏生活目标,出现彷徨迷失感。

A、沙利文

B、埃里克森

C、霍妮

D、弗洛姆

正确答案: B

5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__提出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他曾提出:给我一打健康的、没有缺陷的婴儿,在我设定的环境里教养,我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婴儿,无论他的能力、嗜好、

倾向、活动、职业、种族等种种因素如何,我都能够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A、多拉德

B、詹姆士

C、弗洛姆

D、华生

正确答案: D

6

将性格区分为内向和外向型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

B、弗洛姆

C、荣格

D、阿德勒

正确答案: C

7

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与强、平衡、灵活相对应的是下列那种气质类型。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粘液质

正确答案: A

8

抑郁质是有缺陷的,所以抑郁质的人需要在日常生活里努力改造自己的气质。 正确答案: ×

9

气质是后天形成的,性格是先天决定的。

正确答案: ×

10

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

正确答案: √

作业标题:习惯养成准则

1

根据詹姆士的观点,习惯养成的原则有哪些?

正确答案:

积极心理学

作业标题:生命的意义

1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 )阶段称为“自我同一性”阶段,此阶段是对生命意义困惑的最初阶段。

A、

幼儿园到小学

小学到初中

C、

初中到高中

D、

高中到大学

正确答案: C

2

意大利画家安格尔的代表作_______用裸体少女和泉水暗示着人类的生殖本能,是歌颂人类生殖本能的不朽之作。

正确答案:

第一空:

《泉》

3

心理学和宗教的差异之一在于,所有宗教都试图回答“生与死”的终极问题,尤其是“死”的归宿问题。心理学关注生死之间________的问题。

正确答案:

第一空:

“人如何更好活着”

4具备生命意义的消极取向的人具有两种生存倾向:________和向外的社会倾向。 正确答案:

第一空:

向内的消极倾向

5

调查发现,世界上的长寿者都具备四个明显的特征:合理饮食、______、平和心态、生活环境。

正确答案:

第一空:

科学运动

6

健康是指( )。

A、

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B、

没有病痛。

C、

没有心理疾病。

D、

身心舒适。

正确答案: A

7

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生命意义的积极取向称之为( )。

A、

生的本能

爱的本能

C、

性的本能

D、

建设的本能

正确答案: B

8

下列不属于生命意义的社会取向的是:( )。

A、

注重自我价值的社会实现

B、

将自己完全融入社会

C、

将社会价值作为终极目标

D、

以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

正确答案: D

9

顺境时觉得生命美好;蹉跎时觉得生命多难,逆境时觉得生命枉然,这说明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受制于:( )。

A、

人的认识发展进程

B、

人的追求目标

C、

人的现实社会境遇

D、

人的生命周期规律

正确答案: C

10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消极、向外的社会倾向的是( )

A、

侵犯行为

B、

自杀

C、

虐待

D、

斗殴

正确答案: B

作业标题:幸福与你同行

1

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信的良好道德品质是_________价值观。

A、儒家

B、道家

C、佛教

D、理性主义

正确答案: A

2

认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于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乐只会玷污理性,荒废人生是_________价值观。

A、儒家

B、道家

C、感性主义

D、理性主义

正确答案: D

3

_________是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A、社会幸福感

B、心理幸福感

C、主观幸福感

D、道德幸福感

正确答案: C

4

_________是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

A、社会幸福感

B、心理幸福感

C、主观幸福感

D、道德幸福感

正确答案: A

5

有追求幸福的人生目标,把不懈努力、创造机会、积极进取、合理管理时间等积极心理品质和行为结果视为评价幸福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幸福观的体现。

A、社会取向

B、个人取向

C、积极取向

D、消极取向

正确答案: C

6

幸福感的特点是_________。

A、主观的

B、自评的

C、他评的

篇三: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约翰·华生(John 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

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

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行为主义理论的内容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

的身体变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20年代以来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发现心理活动伴有轻微的肌肉收缩。但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 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这样一来。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

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已。因此,他认为心理观象都能够用物理和化学的概念来说明。一位早期行为主义者魏斯把这种观点发挥到极端的还原论,但华生本人则又主张心理学只应着眼于有机体整体的适应性行为,无须过问这些物理和化学变化。

华生自称行为主义是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他在芝加哥大学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机能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安吉尔也说过心理学要研究行为。但机能主义者把意识和行为都看作人适应环境的手段。按机


华生环境决定论名言》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794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