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宋朝的名人

宋朝的名人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20 00:21:59 | 移动端:宋朝的名人

篇一:宋代黄氏名人录

历代黄氏名人录

一、邵武黄氏大显祖黄峭山

黄峭山(公元872-953),锡公长子,讳岳,又名黄峭,字仁静,号青岗,建昌府永城县禾坪里人(今邵武市和平镇)。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辛卯四月十五日戍时诞生于福建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鹳薮。有其弟四人:义山、德山、海山、岱山。

本名:黄峭山,别称:黄峭,字:号仁静;出生地建昌府永城县禾坪里,出生时间公元872 ,去世时间953。

另立基业

黄峭山先后娶了三位夫人,各位夫人皆生七子,黄峭山共有二十一个儿子。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在他八十寿辰的那年(公元951年)为了防止社会小人诬告黄家势大必造反等原因,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将21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百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80万贯,金银800余称,一并均分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自自谋发展。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18房子孙,每人分得“瓜子金”(碎银)一升、骏马一匹、族谱一帙,到外地去立业发展。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 临别时赠诗一首: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21套,分授21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黄氏的这次大分析,以及随之而来的迁徙流布,相当多的黄氏谱牒都有详细记载。父子兄弟作别时,峭山公曾规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称,代替21子之名。

当初,十八子外迁,近者有在泰宁、建宁、将乐、远者有闽西、江西、广东。尔后,其子子 孙孙均仿效父辈们的分遣方法,逐步扩及到东南沿海各地,使黄峭山子孙遍及闽、赣、粤、台诸省和东南亚各国。其中有不少名人,仅在邵武,就有宋朝名人黄中美、黄永存、黄景声、黄通、黄公绍、黄德裕,元朝诗人黄清老。明代画家黄祥等。

隐德不仕

梁开平二年(908)正月,晋王李克用逝世,子存勖继立为晋王,即后唐庄宗,继承父志举兵伐梁,遣使征聘黄峭出山辅政。峭公辞谢说:“量力而进,那能与量德而退相比。现在德温放弃校书郎官职,回家闭门养高,文江辞掉监察御史,回莆田老家养老。我不能像他们两位明哲保身,但愿为唐逋臣。”(《峭公行录》)。峭公弃官归隐时才三十五岁。十五年的戎马生活,走遍半个中国,耳闻目睹唐末五代臣杀君,子弑父,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千室之邑,不存一二。凶荒之年,人皆相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感到朝野现状难以匡正,遂无意仕途,养晦韬光,告诫诸子不要昧时而躁进。

峭公归隐山林,创办和平书院,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至宋代人才辈出,该书院培养出太常寺丞黄汝济,御史中丞、资政殿大学士黄履,秘书省秘书丞黄伯思,台州知州黄章,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黄中,衡阳太守黄瀚,工部员外郎黄木,婺州知州黄向等等一大批超凡人才,并造就一批批异姓子弟人才,故和平镇以读书人多,人才出众而着称于世。峭公曾写《四景诗》,记归隐生活,以表示恬然自得之情。

后周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十月初十,八十二岁的黄峭山无病而终,下葬禾坪坎头黄家林。

二、一代文学名士黄庭坚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三、一代名士黄鉴

黄鉴[1] ,字唐卿,浦城人,少敏慧过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补桂阳(今

湖南桂阳)监判官,升为国子监直讲。杨亿喜欢他的文词,收为弟子,由此知名。累官至太常博士,为国史院编修官,同修国史,国史修成,升为直集贤院,以母老通判苏州(今江苏苏州)奉诏修《三朝宝训》,书未成,病故。黄鉴生前收集杨亿的言谈,辑为《南阳谈薮》,经宋庠删其重复,分为21门,更名《谈苑》。又编杨亿所称的时贤佳句为《杨氏笔苑句图》一卷。《宋史》有传

四、【黄氏名人】贵州七百进士名录(仅摘黄姓)

“开科取士”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入仕入宦,光宗耀祖,是众多学子秉烛苦读,梦寐以求的目标。宋嘉熙二年(1238),遵义人冉从周中进士,开黔中进士之先。之后在宋代,遵义又有7人中进士。明正统四年(1439),赤水卫人张谏中进士,为明代贵州进士科名第一人。明清之际,贵州中进士者730余名。这是黔中灿烂的文化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既是黔人的骄傲,更是黔人的榜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贵州人才辈出,如群星灿烂,在科举场上拼捕,独领风骚,展现了贵州学子的品性操守、家风学风和才华风采。父子进士,兄弟进士(贵州学子兄弟金榜题名有数十例),祖孙三代进士,一榜三进士(贵阳何氏),一门四进士、一门五进士、三代五进士、父子同榜进士;父子翰林(平坝陈氏),兄弟翰林,五代七翰林(贵阳何氏),更是感人至深,可钦可佩。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偏远县,连续三五年,年年有学子荣登金榜。有的年份是三四人同登一榜。到了清末,贵州出现了“三甲一探花”的辉煌。进士名录,名垂千古,励志黔人,励志来者。

现摘黄氏进士名录:共23人。

1、贵阳黄之相:乾隆十七年(1752年)太后壬申恩科进士,三甲一百三十九名。

2、贵阳黄中位:字坤美,号子载,一字厚田。嘉庆六年(1801年)清高宗九旬辛酉恩科进士, 三甲十一名。散馆改知县,由顺宁知府改东川知府。

3、贵阳黄梓春: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进士,三甲八十一名。官福建德化知县、永春知州。

4、贵阳黄辅辰: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进士,三甲二名。由吏部主事官陕西凤盐法道。入国史循吏传。

5、贵阳黄辅相:辅辰兄,字斗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太后七旬乙巳恩科进士,三甲四十二名。官广西知县。

6、贵阳黄彭年:字子寿,辅辰子。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二甲三十七名。散馆授编修,官至江苏布政使署巡抚。入国史循吏传。著有《陶楼文钞》、《陶楼诗钞》。

7、贵阳黄杰:字辅臣,一字佐之。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二甲九十三名。由郎中改官广东,署肇庆知府。

8、贵阳黄国瑾:字再同。光绪二年(1876年)清德宗登极丙子恩科进士,二甲二十四名。散馆授编修。著有《训真书屋文存诗存》。入国史孝友传。

9、贵阳黄士廉: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进士,三甲八十四名。

10、贵阳黄士俊: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三甲一百六十六名。官兵部主事。

11、贵阳黄钟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进士,三甲一百五十名。官直隶知县。

12、清镇黄鹤:嘉庆六年(1801年)清高宗九旬辛酉科进士,三甲一百二十九名。官知县。

13、清镇黄卓元: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散馆后任翰林院编修,升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14、遵义黄灿章:字克成,号凌云。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进士,三甲九十九名。官礼部主事。

15、安顺黄卓元:字吉裳。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二甲二十九名。散馆授编修,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16、平坝黄燮:字立亭,嘉庆三年戊午乡试解元。嘉庆四年己未科进士,三甲七十九名。官工部屯田司主事。

17、平坝黄恩培: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科进士,三甲一百二十四名。官知县。

18、镇宁黄璋:字达父,号鳌山。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进士,三甲一百三十三名。

19、镇宁黄桂清:字伯香,号养吾。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二甲八十一名。散馆授编修,历任云南乡试主考、福建道监察御史、北京巡防五城街御史、广西思恩知府、湖南衡州知府、四川保宁知府。

20、福泉黄绂: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进士,三甲七十二名。历刑部郎中、陕西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南京户部尚书。著有《参同契注》。

21、大方黄天章:乾隆二年(1737年)清高宗登极丁巳恩科特赐进士。官普安学正。

22、大方黄士观:字晓楼,号海粟。嘉庆六年(1801年)清高宗九旬辛酉恩科进士,二甲十七名。散馆改知县,官河南汤阴知县。

23、思南:黄树勋: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三甲一百六十九名。官四川珙县知县。

(原载:贵州档案方志信息网)

篇二:历史文化名人排名

我国历史文化名人排名 第一名:山东

山东又称齐鲁(周代齐、鲁两国均在其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里表现最优异并首先崛起的文化中心,涌现了一大批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管子、曾子、孙子等等,他们为奠定中华文化的基脉贡献甚巨,尤其是孔子、孟子家乡,其地儒家学说思想渊源流长,亦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宋代苏轼诗云:“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齐鲁学风为士夫文人所景仰,从中可见一斑。故有人称,山东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源,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并且在随后(指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中表现虽有些起伏,但总体上可称上佳。宋之前,其综合表现仅次于河南;北宋中后期之后,河南迅速地失去其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而风光不再,山东人文状况却较之其隋唐五代时期的相对低迷而有着显著的改观,并在北方诸省中,表现一直最出色、最稳定(即使是元代以来,长期作为都畿之地、挟政治优势的河北亦不能驾其而上),像“智神”诸葛亮、贾思勰、“书圣”王羲之、刘勰、颜真卿(祖籍山东)、王禹、张择端、辛弃疾、李清照、戚继光、冯惟敏、李攀龙、宋琬、王士祯、蒲松龄、孔尚任、赵执信、刘墉、傅斯年、莫言等都出自山东。所以,五个文化大省山东理应占有一席。

第二名:河南

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其在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表现也很突出,比如老子、庄子、范蠡、商鞅、李斯、苏秦、吕不韦、石申等也堪称那一时期出类拔萃的人物,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河南的人才从总体质量及对后世影响上虽然稍逊于山东,但在人才数量上却占有一定优势。尤有甚者,自秦汉以后迄北宋前期的一千多年里,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稳居中国文化中心的位置,晋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的说法;并且在盛唐时期达到其辉煌的顶点,钱仲联曾云:“唐诗大家胥出中州”可为印证之一。虽然北宋以后中州人才下降的趋势明显,但相对北方诸省,仍在高位上运行。先秦以后其地出产的代表人物有晁错、张仲景、张衡、向秀,阮籍、谢灵运、谢眺、庾信、钟嵘、玄奘、一行,“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一代文宗”韩愈、刘禹锡、岑参、白居易与元稹、李贺、元结、李商隐、程颢与程颐、岳飞、许衡、王铎、侯方域以及近代的冯友兰等等难以胜数。中州名人见于《二十五史》,事迹可查者不下5000人。据缪世鸿“历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表,元之前各时期河南人才数量曾长期稳居前三(绝大多数时期列第一,总人数列第一)。亦可参观丁文江对《二十四史》辟有列传的历史人物进行籍贯考证提供的人物分布资料。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省份入选五个文化大省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名

号称“文章节义之邦”的江西,在宋代以前,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陶渊明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后期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河南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单就诗家而言,唐时“唐诗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时,则转而为“宋诗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韩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欧王苏黄”,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并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况且宋朝是华夏文化的造极之世,宋明时期又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二个诸子百家时代,江西文化人无疑是其中的主角。两宋时期,众多文化巨子从江右喷薄而出,叱咤风云,开宗立派,引领潮流,晏殊、欧阳修、李觏、曾巩、王安石、黄庭坚、陆九渊、杨万里、姜夔、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也无疑是江西人文辉煌灿烂、如日中天的极盛之期,并且为华夏文化之登峰造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对中华文化的进程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余烈,在正统的文化领域

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后也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运行。元代以来江西所产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马端临、吴澄、虞集、罗贯中、罗钦顺、汤显祖、宋应星、魏禧、朱耷、蒋士铨、陈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陈寅恪、萧公权、傅抱石等等,亦可称得上超超玄箸矣。 第四名:浙江

“江浙”常并称,也为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先将其视为一整体加以论述,作为宋元至明初文化重心的江西,在长时期兴盛之后,大致在明代成化年间跌落较大,而宋元以来人文表现也一直很优秀的浙江,就在这时,终于大大地凌驾于江西之上了,加之,稍后的江苏人文状况也一路高歌猛进,先后迈越闽赣;从此,江浙互相颉颃,迭为雄长,开创了中国文化史江浙时代,成为中国文化中心,并一直保持至今! 用人才辈出、经久不息来形容浙江决不为过,其文化起步远早于江西。宋之前,其文化名人有勾践、褚遂良、虞世南、骆宾王、贺知章等。宋元时期表现也相当优异,甚至人才总数上还超过江西,但其学术不占主流(重要性被大打折扣),顶级人物也远不如江西多。这一时期,浙江文化名人有沈括、林逋、周邦彦、陆游、吕祖谦、陈亮、叶适、吴文英、张炎、赵孟l、王冕、陶宗仪等。明前期即可与江西并驾齐驱,中期以后则大大超越,直至江苏崛起前,还独领风骚了一段时期。明清以后人物有刘基、方孝孺、于谦、徐文长、施耐庵、黄宗羲、袁枚、章学诚、龚自珍、吴昌硕、沈曾植、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秋瑾、鲁迅、丰子恺、潘天寿等数不胜数。是故,浙江堪称名副其实文化大省。

第五名:江苏

江苏与浙江相较,宋之前,江苏略胜(尤以两晋及南北朝时期表现更为明显)。宋之前,其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顾恺之、陆机、陆云、萧衍、刘义庆、鲍照、张旭、李煜等等,在南方诸省中表现最优异。但宋元时期有一段低谷(与自身比较),远不如浙江。只有范仲淹、秦少游、陈后山、范成大等少数几人可跻身于名家之列。不过,明中晚期以后其文化又重新崛起,并最终驾浙江而上成为人才密集度最高的省份(然近代以后浙江又有反超的迹象)。明清时期江苏文化名人有高启、王世贞、顾宪成、徐霞客、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祝允明、吴承恩、归有光、冯梦龙、陈子龙、郑板桥、金圣叹、顾炎武、钱谦益、赵翼、刘鄂、徐悲鸿、梅兰芳,真可谓群星璀灿、不胜枚举。所以,五个文化大省里面不能没有江苏。 第六名:湖南

古称“三苗”的湖南,近代以前,文物教化远逊于中原及东南地区,乃不争之事实。所谓“湖南人物,罕见史传”,即是古代湖湘乏才的真实写照。150前漫长岁月里,湖南只有唐时欧阳询、怀素,宋时周敦颐,元时欧阳玄,明时李东阳,清初王夫之等少数人可跻身于文化名人之列。19世纪后半叶,湖南人物凭籍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成为军功时代的弄潮儿,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文化,迅速走强,可谓人文蔚起,曾国藩、程潜、毛泽东(以上三人是湖南近世如此强势之关键人物)、何绍基、王]运、杨度、谭嗣同、沈从文、琼瑶、龙应台、曾熙、谭延]、齐白石、贺绿汀、黎锦晖、谭盾、田汉、欧阳予倩、向达、蒋廷黻、蔡仪、李泽厚、方克立、黎锦熙、陈子展、刘大杰、杨树达、余嘉锡、周b生、曾昭抡、周光召等即是近世湖南籍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称之为名流辈出,决不为过。但随着时代性质的改变,湖南人文能否将强势继续下去确实是一未知数!

第七名:山西

宋元之前,古老三晋亦称文化昌盛之地,曾涌现过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大思想家荀况,著名文艺家薛道衡、王勃、薛稷、王之涣、王维、卢纶、王昌龄、柳宗元、白居

易(祖籍山西)、温庭筠、司空图、张彦远、司马光、米芾、元遗山、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等,即是其中之代表人物,可谓群星灿烂、光芒耀眼,由此,也永远定格了山西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比较高的地位。但宋元以后,受日益炽热商业风潮影响,致全民皆商,斯文扫地,晋地文化事业从此一落千丈而几成文化沙漠。拿句时髦话来概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没能协调发展(人家徽州地区就处理得相当完美)。

第八名:福建

福建是文化起步时间与江西差不多,且其文化最鼎盛之时期也在两宋。理W四大学派中闽有其一,即闽派。宋时,闽地出产的著名文化名人有|、柳永、r、朱熹(徽州人,生长于闽地)、元帧⒖饲f、烙稹⑧樵、袁小⒉滔宓取W艿乃道矗尽管其时福建杰出人物总数上不及浙江,影响上远不如江西,但与赣浙并列一甲还是可以的。元代时,与赣浙相较即黯然失色。明时虽有起复,但给人印象是名家众而大家稀;清代中前期无足道。元至清中前期,这600年中闽地能称得上杰出人物者只有杨荣、李贽、李光地以及不甚光彩的贰臣洪承畴等少数几人。晚清后得地利之便,人文蔚起,林则徐、沈葆祯、严复、陈衍、陈宝琛、郑孝胥、林语堂、冰心等等皆一时之俊才,共同谱写福建人文之新篇章。

第九名:河北

自古燕赵之人俗重气狭,好结朋党。故前有荆轲、高渐离、樊于期、田光等慷慨悲歌之士!后有刘关张赵(除关外均为河北人)结义兄弟生死相依之典型!河北是华夏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且其南部为中原之一部),宋以前,各时期人才数列位均在前五名(据缪世鸿“历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表)。其综合排名列于豫鲁陕之后,居第四位;但其所出人才数量虽多,真正影响大的极少,甚至远不如其隔壁邻居――综合排名列于第七的山西。宋之前,其著名文化名人有,扁鹊、董仲舒、刘琨、祖冲之、郦道元、卢照邻、高适、刘长卿、贾岛等。两宋时,人才跌入低谷,排名列于十名开外。后由于长期建都北京,作为畿辅之地的河北,其人才数在北方诸省中,始终保持前两名之位置(元代时,甚至居于各行省第一)。元之后,河北所产杰出人物代表有,郭守敬、马致远、颜元、纪昀、翁方纲、张之洞、李大钊等等。

第十名:湖北

作为古荆楚文化区之腹地的湖北,其文化起步期几乎与中原同时,先秦时,楚地即出现过屈原(中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化名人,在南方诸省中,绝无与之比肩者。只可惜后劲不足,在以后各时期的表现都难以称为上乘。秦汉至清末,其贡献的著名文化名人只有陆羽、孟浩然、杜甫(祖籍)、岑参(生于)、皮日休、宋祁、张居正、李时珍、袁宏道、杨守敬等少数几人。也难怪,近代大学者梁任公会给湖北贴上:“学者无闻”、“学者希焉”的标签。只不过,清末以后,得能吏张之洞苦心经营之利并沾民国首义区之光,使得其经济与政治地位明显提升,人文环境亦随之改观。黄侃、熊十力、王世杰、李四光、汤用彤、李济、闻一多、徐复观、曹禺等湖北籍文化名人之出色表现也足以使鄂省人文状况在全国的位置前移。

篇三:中国历史名人排行榜


宋朝的名人》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756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