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艰苦奋斗方面的问题

艰苦奋斗方面的问题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19 16:16:30 | 移动端:艰苦奋斗方面的问题

篇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懂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自觉向古今中外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从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

二、教学重点

艰苦创业,与时俱进。

三、教学难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四、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讨论法、层层剖析讲解法

五、教学准备

1、自制教学课件

2、学生收集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播放自制课件,VCD歌曲《愚公移山》(配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师问: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歌,想必大家也一定熟悉这个故事,由谁能给大家讲讲?

学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爷爷,人们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人们都认为他很愚笨,都叫他愚公,他们家住在两座山的后面,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每次他们家出去的时候都要翻过那两座山,非常不便。有一天……(略)

师问:有人说愚公非常傻,不值得提倡?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学生1:我同意,因为搬家要比移走两座山容易,而且也是人、财、物的浪费。

学生2:我不同意,虽然愚公的做法不值得学习,但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3:我也不同意这个观点,如果没有愚公的执著,也不会感动玉皇大帝,把山搬走。

……

学习新课: 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

(二)自学指导(一)

阅读课本P118—P120(大字部分精读,小字部分速读。时间2分钟)

1、为什么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代代相传的精神

活动一

师:中华民族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和名言警句数不胜数。除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故事和名言警句?

学生1: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的故事

学生2:孟子曰,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恶其体肤,空乏其身……

学生3:精卫填海的故事。

……

教师归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勤奋勇敢、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劳动人民也正是依靠这种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才创造出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三)辩一辩

艰苦奋斗的内涵:(两种不同观点)

(1)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你说我说

看图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这幅图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状况?

(2)当时处于战争的什么阶段?当时我军遇到怎样的困难?

(3)我广大军民是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困难的?

(4)以上述事件为典型的这种精神,在当时称为什么精神?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1:抗日战争时期

学生2:第二阶段──战略相持阶段。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解放区(即共产党领导

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

学生3:有一首歌谣描绘了当年的南泥湾: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滩。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历史课上学的内容)

学生4:在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全体军民自己动手发展生产,克服困难,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震将军领导的三五九旅。

学生5: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解放区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粉碎了敌、伪、顽的封锁,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

教师归纳:由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条件十分艰苦,环境极为恶劣的战争年代,广大军民正是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克服种种困难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2)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精神得到最充分体现

篇二:浅谈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问题

浅谈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问题

及其教育对策

林远毅

(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2007级,园林072,200708350211)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社会今后发展中流砥柱的当代大学生,其生活方式在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他们对“艰苦奋斗”的态度不容乐观。因此,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在江西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的近两个月的亲身体验和为期五天的专向调查,分析艰苦奋斗的内涵,指出当代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的思想误区与成因,进而探索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艰苦奋斗 淡化 教育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批拥有知识和文化的大学生是强国富国的重要的人力资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这是继“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之后的又一次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表明了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弘扬和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艰苦奋斗的内涵

艰苦奋斗是指物质上要有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这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主要内容) , 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是一种文明的工作方式和态度。勤俭节约的实质是人与物的关系, 即物如何为人所用。要珍惜爱护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和自然资源, 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反对铺张浪费、豪华奢靡。艰苦奋斗还指精神上要有知难而进(这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主要特征)的思想品格;有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有不怕困难, 白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有自强不息(这是艰苦奋斗精神的核心所在)和与时俱进(这是艰苦奋斗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精神风貌;有勤奋工作学习(这是艰苦奋斗精神的表现形式)的态度。在艰苦的同时更要奋斗, 艰苦的作风是奋斗的基础, 奋斗的精神是艰苦的动力。艰苦是相对的,奋斗是永恒的。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艰苦奋斗不是为个人奋斗,而是要[1]

为人民艰苦奋斗,其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当代中国,离开为人民服务这个党的宗旨去讲艰苦奋斗, 就失去了根基和方向。只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才能体现我们党艰苦奋斗的本质,保证我们的人民政权永不变色。“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同志在他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作的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党的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 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和迫切回答的时代课题。[2]

二、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弱化的主要表现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总体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也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冲击,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要么简单化,要么片面化,有的甚至背道而驰,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再提老传统就不是与时俱进了;认为“雷锋不懂生活,不合时代潮流”。虽然他们吟诵过“锄禾日当午”的诗篇,但没有尝过“汗滴禾下土”的滋味,更没有“粒粒皆辛苦”的感受,只是将艰苦奋斗作为一个名词、口号讲过,或考试时背过,没有把它作为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来掌握。一些大学生没有远大理想,追求享受,好高骛远,缺乏团队精神,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在一些大学生当中已经淡化,养成不学“艰苦”学“享受”,不学“奋斗”学“安逸”,不学“奉献”学“索取”的不良习气。一些大学生讲派头、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根本不考虑父母的沉重负担;一些女生热衷于赶时髦,其化妆品、时装也向“高档化”靠拢;一部分大学生不知劳动的艰辛,对别人的劳动成果不爱惜,不随手关灯、关电扇、关水龙头的现象时有发生,吃了一半的馒头随手就扔,饭菜稍有不可口就倒掉,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长辈们的层层呵护下长大,他们得到太多的宠爱,心理比较脆弱,对公益劳动不感兴趣;一些家庭经济富裕而又受到家长溺爱的学生怕苦怕累,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娇,不要说为别人服务,就是自我服务的能力都很差,宿舍常常不打扫,乱七八糟,异味扑鼻,对劳动课、军训、“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则想方设法找理由回避;有些学生还嘲笑那些

[3]为生活奔波而兼职打工的同学。而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连自己来自农村都羞于启齿,

感到自卑,显得孤僻、内向,心情郁闷;一些可容纳几十人的自习室,稀稀拉拉地只坐了两三个学生,可里面的灯却一个不少都亮着。这些现象表明,艰苦奋斗的精神价值观面临着挑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既不利于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又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刻不容缓。

三、当代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的思想误区与成因分析

在江西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是有总统家网承办,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营的前20天为生活特训期,学员要军训、远足,体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其中吃

馒头也是配合上述训练的一种方式,特训营注重在强化手绘、居住空间设计训练之外,生活特训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个学员经过艰苦特训的打磨,才能懂得把握生活、珍惜生活。特训营后勤人员介绍说,特训营是以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为宗旨,不以经营为目的,学生伙食费每天男生7元,女生6元,饭和馒头不定量,由你吃,吃饱为止,为了加强营养,每星期天晚餐还要实行额外加餐,可以吃上猪肉、鸡、鸭等食物。由于其艰苦的条件和大量的作业量(早、中餐只提供馒头,晚餐就两个素菜,每天都因为赶作业到深夜2点后才能睡觉),在特训营每天都有至少10位以上的学员坚持不住(据统计最多人数一天达到102位),收拾行李回家。该情景,让我不由地产生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的思想和精神淡化和缺失的深思。

(一)对特训营学员的调查

我们小分队对庐山艺术特训营里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市500多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发出问卷300份, 收回问卷291份,有效问卷284份, 其中家住城市、城镇、农村的学生分别占31.7%、28.2%、40.1%。

1、调查对象按性别比例:

2、调查对象按不同省份分:

其中就消费倾向的问题, 93%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能挣钱会花钱”,选择“艰苦奋斗”的只占7%;75%以上的被调查大学生对高消费持肯定态度。他们的理由

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消费可以促进生产,这是为国家做贡献二是人活着应该学会享受生活, 不能委屈自己三是我国己进入小康社会, 再提艰苦奋斗己过时了。

大学生对“能挣钱” 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调查中我们有这样一道选择题:一家中介所以对顾客不实相告而收入颇丰, 毕业后你正愁找不到工作, 会留下来吗?结果被调查学生选择“留下” 和“可以考虑” 的分别占42%和16%。由此我们看到部分学生不劳而获的扭曲人生价值观。针对问题“ 学校要利用假期组织一次活动,花销约为500元, 你首先想到的解决钱的办法是什么” ,67.3% 的学生选择“向父母要”或“不去” , 选择“平时节余”或“自己赚”的只占1/3。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个人奋斗的态度不容乐观。

(二)造成上述思想误区的环境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以消费为目的、以信息为基础、以广告为驱动” , 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价值世界的矛盾冲突对大学生产生一定不良影响。邓小平曾经指出“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讲艰苦创业,后来日子稍微好一点,就提倡高消费,于是, 各方面的浪费现象蔓延, 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对于艰苦奋斗精神这种教育都很少, 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4]这里, 他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 。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奢侈之风。18 万元一桌的“黄金宴”、36万元一餐的“满汉全席”有人争着吃,上千、上万元一瓶的XO 有人抢着喝,标价1188万元的奔驰轿车有人争着买。当代大学生活跃、热情,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热衷于追求生活的时尚和个性的彰显,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也决定他们具有一定家庭地位,于是面对琳琅满目的物欲天堂,多姿多彩的外部世界,受时尚周刊和街头小报所宣扬的盲目主张误导,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思想认识偏差。[5]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越来越被我们所淡忘。

2.学校德育工作的弱化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学校的德育工作多少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使得道德教育处于边缘地位。在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机制中,升学率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授课能力的终极标准,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对学生日常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从考分来说无疑是优中选优,而其道德水平能否达到同样的标准就值得商榷了。其次,艰苦奋斗教育脱离于时代精神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艰苦奋斗教育在学校搞了几十年,内容基本没有多大改变。一讲艰苦奋斗就强调生活上要艰苦,要节衣缩食,而忽视了思想和精神层面上的艰苦创业教育,缺乏时代感,不能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对学生缺乏说服力,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

3.家庭教育引导的偏差

前年发表在媒体上《辛酸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描述,父亲一个学期共收到儿子三封信,加起来比一封电报长不了多少,通篇字迹潦草,只有一个“钱”字特别工整清晰。这引起了社会长时间、大范围的讨论。舆论在批判大学生的同时,也呼吁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进行反思。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对孩子成才的定义就是考上好大学,找到体面工作,因此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择校、陪读等现象。只要孩子成绩好,父母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加之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城市家庭的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较好,文体生活丰富多彩,没有经历过苦难和穷困,更没有饥饿的体验,他们对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认识大多来自于书本,而缺乏实践的感受,再加上家庭的宠爱,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先天上的不足。

高校既是先进生产力的策源地,又是先进思想理论和先进文化的重要辐射源,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和社会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如果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人成才,也会影响社会的文明进步。[6]首先是影响个人的成长进步。生活上奢侈浪费,思想上贪图安逸,不仅会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品格培养和心理健康,更不利于毕业后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其次是影响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由个体组成,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艰苦奋斗的精髓正是通过一个个社会分子,映射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经过时间的沉淀,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最终汇成不朽的民族之魂。如果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缺失,将会带来一系列连带反应,对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及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危害

大学生生活不知节俭,铺张浪费,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浪费了社会财富;学习不努力,由你玩四年,学业不精深,导致将来不能胜任工作,即使有真才实学,如果不肯吃苦耐劳,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难以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不仅适应不了激烈的竞争形势,还极容易被困难吓倒,被挫折击垮,在将来工作岗位上难有建树。上海煤气第一管线工程有限公司曾招进一名大学生,人到了施工现场,因为怕晒太阳,躲在树荫下远远地看着工人操作。西安一公司招聘十名大学生,仅两个月的时间,全部解聘,原因是这些人“享受在前,吃苦在后”,责任心不强,拼搏劲头不足。世上的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经过奋斗和努力,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没有吃苦,精神是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7]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关系到个人事业的成败,更关系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胡锦涛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

篇三:关于艰苦奋斗的哲学思考

关于艰苦奋斗的哲学思考

刘长明

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知难而上、坚韧不拔、不畏劳苦、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有其深刻的哲学基础。本文通过对艰苦奋斗价值取向的深入哲学思考,把艰苦奋斗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进而使艰苦奋斗精神在更高层次上得以弘扬。

一、艰苦奋斗的唯物论证明

艰苦奋斗精神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无限多样的,但又是统一的。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得出这一结论与人们的艰苦努力是分不开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既然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要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脚踏实地地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而不是不假思索,毫不费力地求助于神灵和信仰。这样,才能攻克未知世界中的一个又一个堡垒。 艰苦奋斗作为系统,既体现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又蕴含了意识的反作用,唯物论和辩证法在这里实现了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反作用。既然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就应一切从实际出发,高度重视物质的决定作用。艰苦奋斗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是能动的主体对被动的客体的真实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必然态势。因为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得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而有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往往是积极进取的艰苦奋斗意识。同时,艰苦奋斗一旦作为群体意识而被崇尚,又必然以其强大的推动力反作用于客体。这里,艰苦奋斗精神通过武装人们的头脑,支配人们的行动,进而使人们的实践活动根本区别于被动的、机械的、本能的生物性运动而变成真正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艰苦奋斗精神,获得了新质的主体必然会以其自身的改变使客体作出相应的改变,如促使我国经济跃进到新的质态。这里,在艰苦奋斗系统中,唯物论和辩证法实现了高度的统一。 艰苦奋斗是认识和利用规律,引导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决定性环节。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类不是规律的奴隶,而是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自己造福。无数事实证明,要认识客观规律,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付出艰苦的劳动,是根本不可能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就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依据现有条件,创造新的条件,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这些都是人们艰苦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时间和空间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的原理要求人们强化艰苦奋斗意识。整个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但物质存在的各种具体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上又都是有限的。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对我们工作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既然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因此,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是没有止境的,要永不停步,锲而不舍,奋发向前。宇宙之恢宏,粒子之微妙,有待于我们去探索。既然具体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有限的,因此,人们一定要合理安排和使用时间和空间,使其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效用。由于时间具有一去不复返性,所以,它对我们是一种特殊的、宝贵的资源。既然空间是有限的,我们就应当善待生

存空间,保护环境,优化生态。

从广义上说,艰苦奋斗意识与人类共始终。劳动不但创造了人本身,而且还完善了人本身。正是在长期的艰苦劳动中,人类才得以生存下来并逐渐臻于完善。没有劳动,也就没有人,而与劳动相伴生的,必然是强烈的艰苦奋斗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艰苦奋斗意识与人类及人类的社会实践共始终。在原始社会里,人们为了生存,需要抵御猛兽的侵袭,要与自然灾害搏斗;在人剥削人的社会里,少数人的享乐建立在大多数人流血流汗、终日劳作的基础上,如离开大多数人的辛勤劳动,社会何以存在和发展?今天,我们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要艰苦奋斗,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未来的社会里,为了使人类获得全面解放,实现充分自由,也必须艰苦创业,永不停息地向未知的领域开进。否则,人类就要蜕化。

总之,人类历史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是艰苦奋斗的结果。艰苦奋斗有着坚实的唯物论基础,只有把艰苦奋斗的国民意识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之上,才能体现艰苦奋斗意识系统的现实性、客观性特点。

二、艰苦奋斗精神还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艰苦奋斗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艰苦奋斗,作为人类解决矛盾的一种坚定意志,也和矛盾一样是普遍存在的。艰苦奋斗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看,艰苦奋斗精神无处不在,即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既然矛盾无处不在,既然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矛盾,而矛盾是复杂的,那么,我们在分析和努力解决这些矛盾的时候,就必须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其二,艰苦奋斗精神无时不有,即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原始社会里,原始人靠艰苦奋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事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劳动,从自然界获取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生活资料;解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也必须艰苦奋斗;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有矛盾,如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另外,还有大量的次要矛盾。诸多的矛盾,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又怎么能解决呢?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虽然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但仍然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矛盾,若丢掉了艰苦奋斗传统,矛盾何以解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若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

人们往往在科学技术没有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不高的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比较重视艰苦奋斗教育,但在科学技术大发展、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生活条件好转的情况下,就极易忽视这方面的教育,甚至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与艰苦奋斗对立起来,认为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追求高消费,贪图安逸,认为艰苦奋斗是过去的事,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不是凭借体力劳动,而是主要靠脑力劳动发展生产力了。好像只有体力劳动才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而脑力劳动就不需要似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作为改造世界的两种基本形式,都需要它的支出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科学技术尚未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代,譬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主要是通过支付体力劳动来实现的,这当然离不开艰苦奋斗;在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时代,譬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主要是依靠脑力劳动或物化的智力来实现的。很明显,离开了艰苦奋斗,刻苦研读,能掌握高深的、复杂的系统科学技术知识吗?可以肯定地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艰苦奋斗的结果。既然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要求看,艰苦奋斗精神无处不在,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我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既然艰苦奋斗精神应该无时不有,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我们就应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艰苦奋斗的特殊性和相对性。虽然按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要求看,艰苦奋斗精神具有普遍性,但艰苦奋斗总是具体的、历史的。由于不同的事物具有不

同的矛盾以及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艰苦奋斗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历史阶段上也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要求。这就是说,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艰苦奋斗的特殊性和相对性。艰苦奋斗的特殊性和相对性有如下两方面意义:其一,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领域,艰苦奋斗具有不同的特点。石油工业企业一线工人的艰苦奋斗,表现在他们风餐露宿,不怕严寒酷暑,为国家雪中送炭,担当起输送能源的重担,以苦为乐;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兢兢业业,争分夺秒,刻苦钻研,奋力拼搏,是青年学生们艰苦奋斗的特点。其二,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历史阶段上,艰苦奋斗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原始人的艰苦奋斗,表现在为了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用十分简陋的工具从自然界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在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尚未充分发展的时代,人们为了得到越来越多的生活资料,一年到头,风雨无阻,起早贪黑,终月劳作,在缓慢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进行简单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艰苦奋斗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原理告诉我们,人们奋斗的行为结构和艰苦程度是多层次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获得解放,奋斗、创业的艰苦程度将不断减轻,但奋斗的内涵将不断丰富。

艰苦奋斗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度。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界限,进行艰苦奋斗也不例外。在艰苦奋斗的理论与实践中,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中心任务提出艰苦奋斗的具体要求、模式、目标。生产力发展与消费应当成正比。任何突破生产力承受力、超越临界点的做法都将导致社会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紊乱乃至生态环境的破坏。

艰苦奋斗是改革中新事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强大动力源。20多年的改革,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失误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把改革看得过于容易,忽视了艰苦奋斗精神对改革的重大促进作用。明确艰苦奋斗对改革的重大促进作用,对于坚持改革、深化改革都有深远的意义。首先,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本身就是艰苦奋斗的过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实质上是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新事物会不断出现,而新事物的成长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一方面是因为作为新事物的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人们没有经验,刚刚出台的改革政策、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就有一个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封建残余和形形色色腐朽思想的影响,都是改革的强大阻力。改革实践证明,不坚持艰苦奋斗,就不能坚持改革。其次,改革难,深化改革更难。改革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单层面到全方位,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三、艰苦奋斗的认识论意义

艰苦奋斗是实现两次飞跃的决定性环节。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实践的过程就是人们艰苦奋斗的过程,人类认识就是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艰苦奋斗是认识产生过程中两次飞跃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实现这个飞跃要有一定的条件,而创造这些条件需要艰苦奋斗。第一,要实现第一次飞跃,必须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而这样的感性材料不经过艰苦奋斗就无法获得。第二,要实现第一次飞跃,必须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而思考和制作感性材料本身就是艰苦奋斗的过程。思想上的懒汉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敌人。艰苦奋斗对实现第二次飞跃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实现的,必须艰苦奋斗。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中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此间,千百万人赴汤蹈火,艰苦奋斗,方才使社会主义由一个"幽灵"变成现实。

认识无限发展的机制存在于也只能存在于艰苦奋斗中。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生产中许多重大技术革新和新产品试制,大都不是一下子成功的,而是经历几次、几十次乃至上百次的奋斗、试验才能获

得成功;正是在"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的痛苦历程中,正是在革命先驱的不懈奋斗中,才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今天,我国经济建设的规律,还有待于我们去反复探索。人类认识规律告诉我们,不能停留在已有的认识中,而要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因为人类认识无限发展的机制存在于也只能存在于艰苦奋斗的实践中。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离不开艰苦奋斗,坚持真理更需要有理论上的勇气和实践上的艰苦奋斗。这早已为历史所证明。

四、艰苦奋斗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致性

坚持艰苦奋斗,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就会滑向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肯定了这一点,也就承认了艰苦奋斗对社会发展的强大原动力;否认了这一点,就必然否认艰苦奋斗,从而滑向历史唯心主义。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艰苦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古猿是怎样变成人的?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社会。这样,我们就"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254页。)其二,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人类要从事任何其他活动,先得有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为了获得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凭借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进行艰苦的生产劳动。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如果不艰苦奋斗,停止生产劳动,人类本身就会灭亡,社会就不能存在,更不能发展。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人类社会发展史归根结底是生产发展史,是艰苦奋斗史,这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否定了艰苦奋斗的实践,否定了生产劳动,就必然导入下列误区:或者把某种神秘的、超社会、超自然的精神力量,作为社会历史的主宰,而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不相信艰苦奋斗效应--这是"宿命论"的唯心史观;或者认为历史是由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思想、意志决定的,而否定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这是"唯意志论"的唯心史观。

艰苦奋斗的理论与实践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艰苦奋斗作为一个系统由理论和实践两大环节构成,这两个环节都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劳动者接受艰苦奋斗理论的过程同时是其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劳动者接受了作为改造世界强大武器的艰苦奋斗理论后,其自身意识必然极大程度地得到纯洁,其内心世界也会更加充实,此时,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意欲就会异常强烈。这就是说,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因接受了艰苦奋斗理论而大幅度提高。而劳动者又是构成生产力的最主要因素,素质提高了的劳动者必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巨大潜力。其次,艰苦奋斗实践就是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又表现为现实生产力的发展、上升轨迹。劳动者在具有了强烈的艰苦奋斗意识后,只具备了生产力发展的潜在可能,要使这一可能变为现实,还需劳动者的艰苦奋斗实践。艰苦奋斗实践就是具备了艰苦奋斗意识、提高了自身素质的劳动者积极地利用生产工具去改造劳动对象,以实现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最佳结合与运行。显然,这个过程就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因为劳动者再加入下一个生产过程时,必定会成为更有力度的生产力要素。这样,他肯定会在更高层次上更有效地进行使用生产工具去改造劳动对象的实践,从而推动生产发展。这里,艰苦奋斗精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行模式是:第一,具备了艰苦奋斗意识的劳动者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耗费。毫无疑问,节约就是生产,节约会制导出更大的生产力。第二,具备了艰苦奋斗意识的劳动者获取尽可能多的物质生活资料。而提高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能力的过程也就是生产力发展过程。因此,艰苦奋斗精神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社会活力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艰苦奋斗精神是生产力,艰苦奋斗的理论与实践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强大原动力。

注重艰苦奋斗效应同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致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史,是艰苦创业史。因此,艰苦奋斗的主体即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艰苦奋斗效应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在这里取得了一致,找到了结合点:第一,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离不开艰苦奋斗。人民群众获取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本的事实决定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要更多地创造物质财富,扮演好历史创造者的角色,就得不畏劳苦,艰苦奋斗。第二,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更需要艰苦奋斗。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离不开艰苦奋斗,否则,就是空谈。首先,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科学文化活动提供了最一般的物质前提。其次,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唯一源泉。历史上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有价值的创造成果,归根到底总是以劳动群众艰苦奋斗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再次,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了创造精神财富的艰苦劳动。可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发挥这一巨大创造作用的机制存在于艰苦奋斗中。

综上所述,艰苦奋斗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当我们对艰苦奋斗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后,艰苦奋斗理论也许会更具现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要完成艰苦奋斗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尚需艰苦奋斗。我们在确立艰苦奋斗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有力杠杆思想的同时,要在更高层次上以实际行动全方位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方面的问题》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751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