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读读者有感1000字

读读者有感10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15 10:26:07 | 移动端:读读者有感1000字

篇一:《读者文摘》读后感1000字

《读者文摘》读后感1000字

《读者文摘》读后感1000字

在自习室看到一本读者文摘,大概是别人用来占座位的。信手翻开,却看到一篇文章《让“死”活下去》,是陈希米怀念她丈夫史铁生的。文章处处萦绕的是思念和悲痛。史铁生现在于我不算做遥远了(我姑且大言不惭一回),只是自己变懒了,从来不愿把从他那获得的一些零散的感受梳理到一块,任它们流浪在笔记本的各个角落,彼此孤独着。权且为看了这篇文章有感,也为让我稍去一点懒人的惰性。

初识史铁生应归功于五年级的那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是一个实习老师给我们上的,隐约记得上完后让我们写了篇读后感,至于什么内容早就淡忘了,仅只记我得到了老师的好评。那时候总分不清霍金与史铁生;再接触史铁生的作品便是高中的《我与地坛》,张老师讲的,似乎也没有过多的感触;高三快高考了,老陈将一些可能的高考素材贴在专栏里让我们去看,史铁生是2010年12月31日逝世的,老陈觉得考的概率高,所以专栏里有好几页关于他的段子,那天体育课没去玩到教室后面,刚好就看到了。现在仍清楚的记得里面节选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那头老黑牛偷吃草的那一节和一些零散的其关于生死的看法,现在想想那时能将其记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高考,或许正如别人所调侃的那样,一到高考,屈原就无数次跳江,荆轲便又从易水出发;但我不否认对他质朴的满含意趣的文字的欣赏。

现在在学80年代文学,史铁生也便再次拉入眼睑。

第一次读的是他的《命若琴弦》,读后便有一种悲凉与无奈:为了能再看一眼世界,老瞎子用心弹断了一千根线,换来的却是一张无字的白纸,面对真相老瞎子不能再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消失了,就像一根拉紧的弦再难弹出赏心悦目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他发现他的人生目的是空的,但他也只能告诉小瞎子用心去弹断一千二百根弦。纵使目的虽然虚设,可非得有才行。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无所谓到哪来,无所谓到哪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我想史铁生也是这样鼓起他生活的勇气的罢,对于他自己,生活的目的便是虚无,但为着他人传承生命的希望,生活一如结尾说的那样无所谓从哪来,到哪去,希望周而复始,只有活好过程,活出精彩,也便得到救赎。

而想一想现实生活,也便如此,有时候做一些事或许目的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处在未知状态,但我们却也为之奋斗者,拷问不清楚的事努力去做,享受过程也便是好;生的那一瞬间也便开始了死的过程,这样看来是悲观的,但也应如史铁生一样,虚无的目标也必须有,为着活下去的勇气,至死方休的行走!

其次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本应归入知青文学,然而在我看来,史铁生的文章与其它的知青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以委婉清俊的笔触写出了知青与当地

村民相濡以沫的情谊,知青生活不再是迷茫与愤慨,而是有那么多的记忆和眷恋。一个身处苦难的人,对别人抱有一颗悲悯之心,表达着对世界的爱和对生命的眷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之处。

记得高中写作文,遇到坚强等话题,史铁生海伦等便被搬上了稿纸,但那时又能领略几分他们的酸楚。

史铁生说他经常有这样的一种感受:死神就坐在门前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的耐心等我。不知什么时候他会做起来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什么时候,我觉得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这或许是一个顿悟了生与死的人应有的态度吧。正因为顿悟了自己,也便看别人真切了几分,人性的高度也便升了一个层级,也便有了普世的悲悯之心。

有人说今年12月22日是世界末日,我也曾想假若今年真是世界末日,世界将会怎?而我又会怎样?妈妈弟弟说若真如此,每个人便不会去工作,只是享受,社会是混乱的,而我则觉得每个人会坦然的从容生活,因为我与他,我们都有了一个最终的判定书,苦也罢喜也罢,它都在那里,大家都要死,大家也便不怕死,也便都没有死。或许妈妈的猜想是对的,我不得承。那天考完试一个人从桃园后面下来,那三个男生的话着实让我毛骨悚然,大学生也有着如此粗鄙的思想,那时的混乱也便可想而知了,或许人性本恶。这般看来对存悲悯之心的人的敬畏要更上一层。

老师说不同的阶段看不同的作品感受是不一样的。重读《我与地坛》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史铁生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因此他选择了写作去完结他生命的辉煌。

我曾假设史铁生没有承受住生命之重,那又怎样呢?(这样看我似乎是个无悲悯心的人)。白发人送黑发人,最难承受的也便是他的母亲吧!儿子的不幸在她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作为残疾者的母亲,她的生活是苦的,苦的太久以至于吃了甜也想不起这便就是糖。偌大的地坛,母亲总会找到儿子,甚至连说话都小心翼翼。除了感动又能说些什么!

我总是易于被他人的故事感动的泪流满面,对于眼前的幸福却总是无动于衷,每次对妈妈为我做的事认为理所当然,有时候心里装着却很少去表露,但无论如何那个人永远与你最亲。叶莲子与吴为也便是永远留在张洁身上的隐痛吧:我只是个朝圣的人|来到圣殿|献上圣香|然后转身离去|却不是从来时的路返回原处|而是继续前行|并且原谅了自己。老舍也曾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与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心里是安定的”史铁生在没有母亲的日子一定是孤寂的,没有人可以替代。

后一代对上一代是血缘关系呈几何关系递减的级数,我也不便表明什么,只是经常给爸妈打一个电话,与这陌生之地给他们一个我安好的讯息罢了,或许正如一同学所说有没有能力让他们幸福是我们的责任,我至少也可以找一个目标奋斗着。

史铁生喜欢去地坛,我猜想其一是源于一个残疾者对世界的静听,另一个是他在寻找一个,可以让灵魂栖息的地方。我也一直坚信人于喧嚣时,自己是空虚的,唯有独处时才可以找回本我,每个人都需要一种内在的宁静,可以以逸待劳的整理一切外来印象,这样人或许才有一种连续性和完整性,当人被纷繁的外部生活搅的不安宁时,他也就断裂破碎了,失去了消化吸收外来印象的能力,于独处时人便会去消化世界。

然而人毕竟是社会属性大于自然属性,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闹,不知想要干什么;有时候在独处时倍感孤独与害怕。似乎寻求这两点之间的平衡支点永远是那么困难。或许这也便是生活,矛盾,烦恼处处都在,每一阶段都有,摆脱不掉,总在一步步消解烦恼中成长着。与史铁生相比,我的也便是小巫见大巫了,但与每个人而言,烦恼有何所谓小大之辨,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情感激荡。有些事难得糊涂,静待船到桥头自然直。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个傻女子,面对生死之学,面对生活,至少是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也唯有向史铁生致敬,在他人的引领下,于生活中且观且行!

篇二: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1000字

篇一: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爱的教育》是80年代出版的刊物,可以说它和我差不多年纪,今天我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时候,被书中无数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着。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着,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夏先生说:“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

在看《爱的教育》时,每每被书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扫烟窗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和孩子有关的故事中,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教育的整体认识上,作为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社会本身的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将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也是强制的。集体教学的形式 一经奠定,所谓“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爱就像空气,充斥在生活的周围,充满了人的内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生命。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的境况不一,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每个人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我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不由想到>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其实,我们也可以挤出一个固定的时间让孩子们多听听这些“爱的故事”,感受和体验爱,学习付出爱。我想,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篇二:论语读后感800字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篇三:繁星春水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在书柜里找到这本书,立刻都被它那至美的名字吸引了。繁星春水,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浮现在我眼前的是淡远、深沉、自然、清新,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惬意的呢?伴随着这种惬意写下了繁星春水读后感。

轻轻掀开扉页,读着一段段轻巧的文字,似乎也带我走进了文章的最高境界——诗歌的天堂。把本不十分喜欢诗歌的我,静静地也爱上了这种文字,喜欢上了这种情趣。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第一段零碎的思想,冰心奶奶把这繁星描写的如此可爱,在我面前勾勒出一幅宁静的、自然和谐的图画。冷冷的天空被作者丰富的想象描绘得那样温馨,它们互相颂赞,互相交谈,给大自然添了许多清幽、明丽,富有了更多的魅力,也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类之爱”的追求。

读着另一段话,我发觉作者又流露出了一种感受。“风雨后——花儿的芬芳过去了,花儿的颜色过去了,果儿沉默的在枝上悬着。花的价值,就因着果儿而定了!”也许这是世间最好明白的一个道理。人们就如花儿一般,有风光,年轻的时候,但是我们却会经受着生命的磨练,当风风雨雨过去后,我们就不再年轻,现在我们的价值就将得到体现,到底我们酝酿的果子是如何的呢?短短的几行话却把这人生的大道理婉转的表达了出来,我也仿佛明白了作者的追求,我们也都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了解作者的,都知道冰心是思念母亲,赞扬妈妈的。她又一篇着名诗作《纸船寄母亲》,诗人凭借叠纸船嬉水这种孩提时常玩的游戏,遥寄自己对母亲的怀恋,不禁令人凄然泪下。然而在《繁星春水》中母爱又是作品的主旋律: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真的只是简短的几句,也充分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无私的爱的赞颂,对母亲培养的感激之情。寥寥几笔,把这份感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让读者们由衷地感觉母爱是伟大的!

在《春水》中,有那么一段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春从微绿的小草里和青年说:‘我的光照临着你了,从枯冷的环境中创造你有生命的人格罢!’”诗人描写了这段话,我似乎也看见了未来美好的生活,我将要去创造灿烂美好而且辉煌的人生。冰心奶奶她借春光也告诉人们命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由此我们也看出了诗人对革命乐观,热情的精神。

读《繁星春木》是一种享受。读它不必太拘谨,更不必刻意去追求什么。这本诗集中有许多富有哲理、充满灵性、晶莹清丽的句子,内容有着作者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等。带给我很多道理,也给了我人生很多启示。

篇四:简爱读后感1000字

花了三天多的时间终于读完了《简爱》,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这连住的几日,我几乎除了吃饭和睡觉,一切时间都耗费在这本来自遥远国度的小说里。然而我还得在抱怨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它的杰出与迷人。很少见到这样迷人的异国风情。这充满着英国十九世纪趣味的故事里,让我感慨了很多。其实我应该早些接触这本书,早就有很多的人介绍它了。可惜,我拥有着一点排外的情愫,一直拖到现在去欣赏它,实在有些相见恨晚。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英国人的思维和宗教信仰有点难以适应。不过呢,人世间的真情多数是相通的。每当我读到小简爱因为无亲无故而遭受虐待和歧视时,心中顿起的怜悯之情真让人难忘;每当简爱一次次化险为夷让我多么兴奋;当她勇敢地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而坚持自己心中的真爱时,多么令鼓舞和震撼;特别在文章最后,她抛弃一切去照顾那位可怜的爱德华时,我的心中欣慰与感动迸发而出。

关于这本小说,我想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它在很多艺术方面的杰出融合。我敢确信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首先,她在描绘风景时,是以一个画家的审美角度去鉴赏,以一个画家情趣去把握光和影的和谐。读中国的小说很少见到这样细腻的风景描写的词汇。应该要感谢这本书的译者周令本的深厚的国文功底,使译本文采熠熠,令原着生辉。其次,夏落蒂。波郎特在语言学上的造诣也很深厚,作为一名英国人,作者可以说至少精通三种以上的外国语言。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可以通过它感受到整个欧洲的文化氛围。比方说英国人的自豪感和绅士风味,德国的大国气氛以及法国女性的天生浪漫情趣。甚至还读出了英国人那种殖民主义的歧视东方人的心理,比如他们称印度是个野蛮的民族。再次,夏落蒂。波郎特对感情戏的处理上,可以称得上很高明。她的主人公很少是一见钟情,这比较现实,但是她赋予的爱情总是在默无声息深入到读者的心田里。如此巧妙的感情戏,让我很意外,很惊喜。

《简爱》的作者如果和中国的曹雪芹相比,毫无疑问,后者的文化底蕴要更博深一些。就像中国和英国人拼比历史,中国人可以无愧地说:我比你老的多。曹雪芹一生所学要比夏落蒂。波郎特要广博的多,毕竟中国的文化底蕴要丰盛的多。中肯的说,简爱的确比不上中国的《红楼梦》。不管是人物丰富还是物致的描绘上,《红楼梦》都是更为杰出的。但是,《简爱》中也有值得中国人去学习和欣赏的地方。比方说,《简爱》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可以说淋漓尽致。这点在很多中国人的文学作品中做的都不够。

读这本书我仿佛读了一遍《圣经》,西方人对宗教笃深的感情与真诚的信仰,真很令人敬佩。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在读《简爱》时候,让我感受到在拥有宗教哺育下才可以得到的人情的纯美,在现在的中国这真的很难得。其实,很多圣经里的教诲与中国的孔儒的经典思想是相通互补,而现在国人却往往忽视了祖先的睿智。比如圣经里劝人从善,劝人宽忍,劝人感恩,与孔老夫子劝国人礼义仁,两者是相同的。在读《简爱》的时候,我时常被圣经里的美好的思想启迪着,让我联想到中国的现状,心中似乎>收获许多。让我坚信,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真的需要重新审视。

篇五:名人传读后感1000字

《名人传》由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

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罗·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一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

篇三:读《儒林外史》有感1000字

读《儒林外史》有感1000字

难忘吴敬梓

——《儒林外史》>读后感

陈关强

记得还是二十多年以前,那是一个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暮春天气,风和日丽,惠风和畅,我们一行文学爱好者来到了安徽全椒,前往瞻仰'吴敬梓纪念馆'.

位于全椒县城城郊的'吴敬梓纪念馆'颇具规模,古色古香,雕梁画栋,青瓦白墙。吴敬梓的塑像矗立在大院中,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远方,给人以睿智沉稳的感觉。当步入展览厅,给我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展柜内陈列着多种版本和多国文字的《儒林外史》。吴敬梓所撰写的小说《儒林外史》,竟然被翻译成英、法、德、意、俄、日等多国文字而在世界上广为传播。由此,足见《儒林外史》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和深远。在没有来到全椒之前,对于这一点,我是不敢想象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我所喜欢阅读的古代小说。初次接触该书,是在青年时代。没有想到的是,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年,如今已是年逾六旬的我,依然对此书爱不释手,经常翻阅不已,咀嚼品味,感慨良多。

《儒林外史》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毒害 和腐蚀。真可谓入木三分,鞭辟入里。'范进中举'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读了这节脍炙人口的描述,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免心生凄凉之感。没有想到封建时代的科举八股对文人的侵蚀竟是如此之深。范进原本是一个落魄书生,苦读数载,不见出头之日。有朝一日中了举人,极度兴奋之际,竟被一口痰迷了心窍,在大街上拍手顿足高叫'中了!中了!'疯疯癫癫,傻傻冒冒,出尽了洋相。后来,被杀猪匠的丈人狠狠打了一巴掌,方才清醒过来,恢复了理智。他的丈人老儿却因此后悔不已,说是用沾满猪油的手打了文曲星是会遭报应的!《儒林外史》对封建文人吝啬、贪鄙、自私自利本性的揭露也是不遗余力、力透纸背的。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手指,就是不肯咽气。他的舅老爷问他,是不是还有二百两银子没有说出藏匿的地方?他摇摇头。他的亲弟弟问他,是不是还有二十亩地契没有交代?他也摇摇头。只有他的小妾知道他的心思,问他是不是油灯灯盏里面点了两根灯芯太费油了?他终于点了点头,待小妾剪灭一根灯芯以后,他方才撒手人寰,驾鹤西去。严贡生坐船回家时,船家因腹中饥饿,吃了几块他放在船舱中的云片糕。他硬赖人家吃了他价值连城的高级补品,大骂而特骂,高低不肯罢休,非要送官处理。结果被他赖去了船钱,方才骂骂咧咧上岸去了。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描写了他心中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王冕在他的笔下,就是一个嵚崎磊落的人。王冕是放牛娃出身。他发奋努力,勤奋好学。利用放牛间隙,在湖岸边写生绘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磨练,他画出的荷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深得大家喜爱。左邻右舍都愿意掏钱买他的画,王冕因此也有了打理日子的本钱。后来,王冕终于成为一代名人。这与他勤勤恳恳刻苦耐劳的品质是分不开的。我切切记得,关于王冕的章节选入了我们中学时代的课本。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至今不忘。在吴敬梓纪念馆细细观赏,浏览徜徉。我注视着吴敬梓高大的塑像,心中默念,这位文学前辈给后人留下了多多少少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啊!给人以启示,予人以深思。(本文作者陈关强为长宁区图书馆'虹桥书缘'读者沙龙成员, 该家庭2015年被评为'长宁十大阅读家庭')


读读者有感10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713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