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陈情表评课

陈情表评课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10 00:19:53 | 移动端:陈情表评课

篇一:陈情表同课异构评课稿

《陈情表》同课异构观摩评课稿

石河子第二中学 王继敏

今天有幸观摩二位年轻老师的课,收获不少。二位风华正茂,富有革新精神,且知识结构较新鲜,没有刻板的范式,却有思想的闪光,下面仅就我个人听完两堂课之后的一些感想,谈谈一孔之见。

陈策老师为我校青年教师,2007年入校,成长迅速,授课水平突飞猛进,此次讲课。语言举止有学者风范,不徐不疾, 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循循善诱,虽有课前的设计,但更注重课堂的生成。其中让学生自己提问,其他学生回答,自己只是在中间穿插指引,带领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探究,学生的互问互答是一种合作解决难题的过程,非常合乎新课程的要求。陈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及时抓住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加以阐释和延伸,比如学生问道《陈情表》的文体时,他抓住时机将初中学过的表、说、论等文体加以延伸,直接扩大了课堂的内涵,同时这也是课堂生成的亮点。

《陈情表》这篇文章作为文言文的经典,有“读《陈情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孝”的评价,其主要的成就在于以情动人上面,从人文和写作的角度分析,其成就在说服晋武帝的劝说艺术方面,陈老师这节课其实力图与兼顾这两个方面,但是偏于后者。这样的话在以情动人这个角度上就有所偏失,而这篇课文我个人认为从情的角度入手要更加重要一些。同时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形式较少,多为齐读,学生个人对句子的品味不太够,背诵没有落实,有水过地皮湿的嫌疑,尤其是文言基础知识的比重太轻,还是值得商榷。

农七师高级中学的伏凤仙老师则另辟蹊径,采取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式,她在课堂上表现出相当强的亲和力,旁征博引,尤其是开头和结尾两段文质兼美的现代散文,将学生带入一种优美的境界,老师的朗读更是声情并茂,显示了扎实的基本功,课堂重视的学生的自读,前后有三次全文的朗读,比重非常大,但是在朗读的指导上不够,文章由于事先缺乏疏通,学生朗读的时候掌握情感相当费劲;在这方面,伏老师说课的时候提到了导学案,认为学生的预习应当是以导学案作为基础的,这多少说明教学环节是有遗憾的。伏老师在说课时提到农七师高级中学语文教学比较重基础,这在伏老师的课中有所体现,尤其是伏老师提到的度-品-悟三个层次的理解,对于学习散文来说还是很有好处的。课堂环节的安排有碎片化色彩,在分析文章和疏通基础的转换上不够自然,学生整堂课略显沉闷,可能是对问题的深度准备不足,学生活动较为单一,整堂课有脱离文本的趋势,我个人认为,文言文的教学还是要抓住文本本身,重传承更好一些。

以上说法仅为个人意见,如果有不妥之处,希望今后还能和各位老师交流指正。

2013年9月23日

篇二:《陈情表》说课稿

作者:王新焕

单位:饶河县高级中学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

饶河县高级中学王新焕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陈情表》。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是必修五中唯一的文言文单元,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抒情散文。在单元说明中提到阅读这些作品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披情文,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感情,其实这就是单元的总体目标和单元学习方法。《陈情表》是作者向多疑的晋武帝陈述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为了唤取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情与孝反复陈述自己的家庭不幸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命优渥的感激涕临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这份情感最终感动了晋武帝。所以赏析《陈情表》重点在于骈散结合、韵律和谐的语言特色以及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表现手法。《陈情表》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我认为还承担对一些文言知识的归纳总结。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将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作者和“表”的文体知识。

2、积累文言文词语以及感悟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赏析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积累文中诸多实词和虚词,并进行分类归纳。

2、把握行文层次,感悟骈散结合的语言,学习以其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章的翻译,第二课时主要对课文内容的赏析。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主体地位来展开,“先学后教”凸现了学生的学,也包涵了教师的导,它是我校教学改革推行的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方法引导下,自主学习,根据各自的学业水平产生不同疑问,之后在班上交流、释疑,难点在教师引导点拨下由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质疑、释疑的思维训练中形成能力,对于课时的相关文学知识通过课件来提供。所以我采取“先学后教”,多媒体为辅助的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采用激趣导入和上课时内容回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课文情境。

2、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先前的方法指导,引导他们进行自我体验,培养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会作注释、会质疑开始。比如,根据题目你能提出哪些疑问,也可以根据研讨与练习来学习课文,还有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安排的,本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这三个通用的大问题来质疑,或者就这个题目你会怎样来写作等,这些是对写法的学习。就文中的字词、语句谈理解,是对语言的学习。每篇文章结束后,谈自己的收获,是积累,期待学以致用形成能力,也是概括能力和“说”的训练。这是自主学习中的“教”。

3、在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也产生了疑难时,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引导、点拨学生去解决问题,这是“后教”。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每一节课中思维能真正参与才有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是在尊重学生的初始体验下,由老师的点拨解决问题,从而

形成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学习方法。相信并尊重学生初始体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有主见的学习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所以也采用“先学后教”的学习方法。

1、第一课时,学生根据平时积累、课文的注释、字典以及与同学的交流来扫清字词句的障碍,学会圈划、作批注。第二为课时,学生根据研讨与练习、自我提问等质疑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内容。

2、学会辨析词义,总结文言语法现象。如通假字、多音字的辨义、古今异义等。

3、学会概括课文的写作特色。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1分钟)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来学习让苏轼如此推崇的《陈情表》。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课件展示)。(0.5分钟)

3、先学过程,即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有、字典及积累理解文意,同桌互译,圈画难解字词(包括音意),在文中作注释。(18分钟)

2)、听范读(课件),正音,把握文章的语言的节奏感以及朗读感情(和自读作比较),谈感受。(6分钟)

3)、齐读全文。(3.5分钟)

4、后教过程,即学生质疑难解字词、句子的意思。在方法指导的引导下,即“逐字翻译,注意语序”,“根据语境,大胆推测”的方法尽量由学生来完成释疑。(12分钟)

5、小结。由学生归纳本文文言词汇,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意、古今异义以及要注意的字词等。(4分钟)

6、作业:课后背诵。

第二课时

1、由学生回顾上节课主要内容。(2分钟)

2、先学过程,即探究课文内容。(18分钟)

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表”的文学常识。从课题质疑开始作为理解的突破口,即向谁陈情,陈什么情,结果怎样以及对“表”的理解提出这几个问题。学生还可以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如果较典型的就板书。

3、后教过程,即释疑。(15分钟)

1)、点拨学生自己找答案,即赏析课文字词句来理解。

2)、归纳本文的行文思路、语言特点、写作特点及作用。

4、拓展阅读。(8分钟)

讨论《出师表》和《陈情表》的异同,谈谈你对“忠”、“孝”的看法。

5、作业。(2分钟)

1)、课作,“研讨与练习”二

2)、课后阅读《祭十二郎文》,写一篇不少于七百字的读后感。

6、板书 孝:身世凄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报养刘之日短也(情) 解决 先尽孝 忠: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理) 矛盾 后尽忠

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语文评课组讲评意见汇总:

1、说课环节完整,思路清晰,讲解清楚;但对过程的解说过细,在教理、教例上没有鲜明的观点及实证。

2、说课稿较规范,有学情分析;

3、教学步骤的展开中体现了个人思路的独到、视野开阔的特色;但要体现出说课的研究性、反思性。

4、说课的开始部分流程规范,有很好的个人设想并提出了可行性教理;但中间教学环节的叙述过细,且结束显仓促,这些使说课的后半部分特色不鲜明。

5、说课整体思路清晰,能够针对学生特点设计教法体现了教师在教材处理上的创新;外语速应适当放慢会有利于呈现说课效果。

6、对说课框架结构的把握较为合理,思路清楚,叙述流畅,有恰当的例证。

7、教材把握有高度,教材挖掘有亮点,做到了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独到之处;不足之处:应添加“说教学反思”,以体现说课的研究性。

8、说课步骤清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明确突出,教学内容的把握到位。

9、说课环节完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定准确,特别注意了教法的分析,教学程序、设计理念合理、科学、有创意。不足之处:课件制作再细致些。

10、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说课环节把握较为准确,教态自然大方;应进一步注意对教学内容、课堂形式等的丰富拓展、深入挖掘,以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

篇三:第九届语文报杯评课总结

第九届“语文报杯”

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于2013年7月26日—28日在湖南长沙举行。本次竞赛,高中组参赛选手共15名,一等奖获得者6名,其余选手获二等奖。一等奖之外,竞赛设有三个单项奖——创新奖、朗读奖、板书奖。除朗读奖外,其余空缺(获得一等奖者,不再授单项奖)竞赛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均有一位评委做点评。以下为本人在闭幕式上对高中竞赛组所做的总评。一孔之见,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各位同仁下午好!

先做一点说明,按惯例,“语文报杯”教学竞赛一等奖之外,设有三个单项奖——创新奖、朗读奖、板书奖。本届竞赛,除朗读奖外,其余空缺(获得一等奖者,不再授单项奖)。

本届竞赛各单元已有评委做具体点评,这里谈几点共性问题。分两个方面:可资借鉴之处和需要商榷之处。

可资借鉴之处:

一、重视落实基础知识。

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教学一直持审慎态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和完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对此进行了修订,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新课程实施以来(义务教育始于2001年,高中始于2004年),在公开的观摩教学中,语文知识教学畏缩不前,教师对此心存疑虑,与此不无关系。毫无疑问,脱离实际运用的语文知识教学是应该否定的。“系统、完整”与“散在、残缺”是相对而言的。在没有脱离实际运用的前提下,是追求“系统、完整”,还是追求“散在、残缺”?在我看来,应该是后者。

本次教学竞赛在落实基础知识方面,有明显改观。

⊙《归去来兮辞》(吉林省实验中学李金红执教)一课,重点落实古今异义词,避免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很有针对性。仅举两例:

由“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补救)”,迁移到成语“追悔莫及”。

由“乃瞻衡宇,载(且)欣载奔”迁移到“载歌载舞”。

这是本次竞赛的第一节课,接下来的课,在落实基础知识方面多有良好表现。

二、教学设问切中肯綮,呈现方式有创意。

先谈教学设问切中肯綮。

设问于关键处,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诸多问题迎刃而解。例如下面几篇课文的教学。

⊙《陈情表》一课(马鞍山二中周文福执教),设问:作者抓住什么打动朝廷?答案是“圣朝以孝治天下”,这是本文在“忠”与“孝”的二难选择中,申述辞官以尽孝的关键。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苏教版)一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中冯瑄执教),设问:作者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为什么不说人是能思想的白杨、松树?学生回答:苇草是脆弱的,以脆弱的生命,反衬思想的强大。细究起来也有一点疑惑,设问为“树”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分别设为“白杨树”“松树”?有什么深意吗?不得其解。

⊙《说“木叶”》(广西柳州铁路二中黄明杰执教),抓住“木叶”与“树叶”的区别,以表格形式进行详细区分,凸显了“木叶”所体现的凄清萧索氛围。

再谈有创意的呈现方式。

前面已经谈到“创新”单项奖空缺,这反映了竞赛的整体情况,但不乏个例。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浙江宁波鄞州高中张全民执教),利用“别里科夫纪念网页”进行整体设计,可谓别出心裁。内容包括:人生经历;精神面貌、最大爱好、人生格言、最看不惯的事、最意想不到的事??。对此评委们是有争议的。我个人认为,值得肯定,至少值得关注。这个设计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直面网络,拓展了“语文生活”视野,突破了语文教学的常规模式。

⊙《咬文嚼字》一课(青海湟川中学第一分校訾贇执教),在疏通课文大意之后,重点讨论《清明》诗(杜牧)的几种缩写样式。对此评委们也有争议,认为没有把功夫下在解读文本本身。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理由是,这篇课文有其特别之处,即讨论语言文字的运用,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与其他课文的教学区别开来。教学设计从文本阅读迁移到实际运用,把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练习上,恰恰体现了学以致用。

三、课程生成水到渠成。

课程生成是随机的,却是以预设作为起点的。问题在于课程预设是否从教学实际出发,“教”要立足于“学”。

⊙作文课《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一课(河北石家庄二中杨继先执教),先给出钱锺书的一段话引发讨论,大意是:有两种吃葡萄的方式,一种是先吃好葡萄,一种是先吃坏葡萄。表面看来后者是悲观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因为他还有希望在。于是以“吃葡萄·悟人生”为题展开讨论,要求写一篇140字的作文片段。然后回到教科书文本“如何让你的认识更深刻”。这节课课程生成自然顺畅,水到渠成。先讨论作文材料,中间环节插入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最后进入写作。呈

现过程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写作实践。符合认知客观规律。否则先认定教科书的理性认识,再按图索骥,就会先入为主,束缚手脚,缺乏针对性。先带着问题思考,后归纳方法,这是一个归纳过程,而非演绎过程。在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采取演绎方式是不可取的。

这节课也有值得商榷处。其一,教师的选择误解了题旨。学生的意见不都倾向于钱锺书先生的选择,发生了争论。有的学生说,先吃坏葡萄,好葡萄不也会烂掉吗?先吃好葡萄,毕竟曾经拥有过。这是个二难选择,是排他的。教师却给出了第三选择:把葡萄献给最爱的人吃。这等于说:我不吃葡萄,让别人出去吧!这个选择超出了二难选择的范围,已经与题旨无关了。其二,教师的表态禁锢了学生的多元思考。教师指出,先吃好葡萄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浮躁通病。其实先吃好葡萄,还是先吃坏葡萄,是处世方式的自由选择,而不是人生价值观的是非选择。这是个论辩题目,能自圆其说即可。按主流意识进行说教,学生是不会心悦诚服的,有违引导学生多元思考的课程理念,也有违人格教育宗旨。

再有,作文片段字数设定为140字,而不是150字或200字,不知用意何在。

四、扎实的语文功底胜于技巧。

如果说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的话,可以套用演艺界的俗语:台上一堂课,台下十年功。有人说,一位有学养的教师,讲课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一位没有学养的教师,讲课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这话说的虽然尖刻,但不无道理。怎么增强学养?很简单,读书呗!不要以为听了几节好课,或几场好报告,就真的“胜读十年书”了。借鉴他人固然必要,功底的积累还要靠自己。说个故事,见笑了啊!有个年轻人遇到了困难,到庙里跪拜菩萨,抬头一看,菩萨正在跪拜自己。年轻人问,您怎么拜自己呢?菩萨说:求人不如求己啊!

回到上面的话题,我想说的是扎实的语文功底胜于技巧。

⊙《陈情表》一课,以“除”“陈”两个金文象形字,凸显仕途晋升与身份之卑微之意。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有催人泪下的效果。朗读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对文本情感的准确把握。朗诵课文配了哀婉的音乐。我认为,还是不配的好。如果不配音乐,就足以证明那“催人泪下”的不是哀婉的音乐,而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平时教学中读课文也常常配音乐吗?

⊙《归去来兮辞》一课的朗读也是声情并茂,只是表达归隐之心怎能用高亢的语调呢?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诗风平淡自然,辞赋洗尽铅华。其归隐之心与魏晋清谈玄学、道家思想不无关系。陶渊明也偶有怒目金刚式的诗歌,如“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咏荆轲》),朗读这样的诗,定基调为“高歌言志”(教师板书)才对。

《陈情表》与《归去来兮辞》的朗读就朗读技巧看,不相上下,但对文本基调的把握却有高下之分。

⊙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上面已经提到评委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有争议,认为利用“纪念别里科夫网页”呈现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文献的引入,影响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我个人认为,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引入高尔基等与契诃夫同时代作家的评述及卡夫卡《变形记》等作品,得益于教师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其视角与视野与一般语文教师相比是不同的,可以引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几点商榷意见:

一、语文因素与人文内容——教学取向的失衡。

语文教学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于语言运用,而不在人文内容本身。即披文入情,析文入理。有些课教学取向失衡。

⊙《中国建筑特征》一课,教学设计有创意,搜集了大量图片资料, 将古代经典建筑与“2013年最丑建筑”(一个为金元宝状,一个为外圆中方铜钱状。拜金心理无所顾忌)比较。应该注意的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解读《中国建筑特征》这篇文章,而不是学习“中国建筑特征”。课上讨论城市发展与建筑保护,失之毫厘,相距千里。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苏教版)一课,突出了解读难点:“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这句话表达的是哲理而非“思想”)。接下来的讨论却与“语文”不相干了。讨论安史之乱,守城将士身陷绝境而拒降,食妇婴以果腹;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路人对车祸幼儿的冷漠等。这已经不是脱离文本的问题了,已经脱离了“语文”,偏离到伦理道德范畴了。

顺便提及,要索解帕斯卡尔《思想录》,可以读以马内利修女的《活着,为了什么?》。一个15岁的小女孩,在阅读作业中读到了一页文学作品,开篇的一句话就吸引了她,“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维的芦苇。”(译本如此)心头为之一振,“嘿,总算有个人讲些还算有意思的话。”这时她看到了对面屋顶上那只伸懒腰的猫,她想我和那只猫有什么区别呢?对了,我能思维,而那猫却不能。由此开始了对帕斯卡尔《思想录》长达几十年的索解,最后形成一本书——《活着,为了什么?》。她就是后来的以马内利(意为“神与我们同在”)修女。她几乎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拯救穷人的慈善事业。在即将退休之际,她目睹开罗拾垃圾者的艰苦生活,为之震动,决定从此生活在他们中间,开始与他们同吃同住。直到1993年,85岁高龄的以马内利修女才被迫“退休”,回到巴黎,但仍然为拯救穷人奔走。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既是帕斯卡尔《思想录》的解读者,又是践行者。她是继特雷莎修女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女性。

二、文本构思与语言肢解。

多年来文本解读普遍存在寻章摘句的现象。讨论一个词用得如何贴切,一句话如何富有深意,这些固然必要,但文章的脉络,作者的思路,无人问津。套用

两句古诗:无边“木叶”萧萧下,不见树木亦可悲!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古人曾用常山蛇阵作比: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间首尾相应。读文章应该读出为文之道,以为写作借鉴。说到底,阅读的功效在于使学生领悟:文章应该怎样写?你看人家!语文这样教才好。鲁迅主张:不要看所谓作文教程之类的书,一切好的文章都在证明着文章应该怎样写。(大意如此)

在解读文章构思方面下面一课可资借鉴。

⊙《项脊轩志》一课(湖南长沙明德中学杨敏执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写法:由轩记事,睹物怀人。取材日常生活片段,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线索贯穿全文,平淡之中见真情。此课教学呈现出文章的整体感。朴实无华。

顺便提及板书设计。板书有两个功能:一是呈现文本思路,一是呈现教学思路,二者高度浓缩,浑然一体。板书文字应该尽量用原文词语。在平日教学中,板书大多率性而为,杂乱无章。教学竞赛中的板书设计也很少出现呈现文章思路和教学思路的样本。

三、古典诗歌教学:特点和要素的缺失。

中国古典诗歌有别于外国诗歌和现代诗歌,其基本特点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歌有两个要素:意象和意境。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对古诗特点和构成要素少有关注。本届竞赛也是如此。如果把教学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范畴的话,在教学内容方面古典诗歌教学与一般文体并无二致。没有凸显情景交融的特点,没有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解读作品,依然是只言片语的零打碎敲。不防设想一下,如果是一篇散文的话,不也是这么讲吗?那么古诗的韵味与旨趣哪里去了?

另外古诗教学中诗词格律等一些基本常识很少提及,几近空白,这是不正常的。这或许与 “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倾向有关。课程标准没有提及这些常识,但讲了未必“超纲”。

四、教学节奏失控,教学内容取舍适当。

1.节奏失控。

一篇长文几千字,一篇文言文若是算上注释,文字上万;教学环节多。课堂教学讲究节奏,每个环节应该分配多少时间,事关教学任务能如期否完成,应该严格控制,这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措施。教学节奏的掌控是教学基本功之一。多年来教学竞赛功夫大多下在制作课件和朗读课文上,看重装饰效果,但教学节奏掌控意识淡漠。课件制作花样翻新,但板书设计水平低下;配乐朗读声情并茂,几近表演水准,但事关教学实效的课堂节奏屡屡失控。很多课前紧后松,草草收场。

2.内容取舍失当。


陈情表评课》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657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