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30 11:35:32 | 移动端: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

篇一:周作人的美文

周作人的美文

随手拿起茶几上的茶杯,品味茶的颜色,凝视碧叶在清水中舒卷沉浮,散发出缕缕清幽的茶香,思绪也如同这轻盈的茶叶般,摇曳生姿。周作人的散文如茶,在平淡中孕育出悠长的韵味,越品越觉得清香四溢。

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冲淡平易。他说:“我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快乐的事”。可见他是一个平淡洒脱,与世无争之人。《苦雨》是周作人写给好友伏园的一封信,文中有“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的“梦似的仙境”,“一叶扁舟”在“暴风雨”中滚浪行进的“危险极也愉快极”的豪情,也有“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前行”的快乐。但这一切“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的靠不住”。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笔下都包含着深情,无限依恋,写的十分清雅脱俗。读周作人那段在北京家院中听雨的描写,是那么怡静美妙。仿佛能听到那屋檐下滴水的清脆叮咚声,那水漫进房屋的潺潺流动声,还有蛙虫的欢鸣声和小孩子们的打闹声,种种声音融为一体,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周作人笔下描写的是一个平淡闲适的世界,当我用心读《苦雨》时,我的心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入神了。我想这就是美文的魅力,美文的美在于形式内容给人一种舒适和谐的感觉。周作人坦言:“我现在的快乐只想在闲时喝一杯清茶,看点新书,无论他是讲虫鸟的歌唱,或是记贤哲的思想,古今的刻绘,都足以使我感到人生的欣荣”。周作人写文章是为了自己,在散文中抒发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一种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情趣的态度。我想这也是周作人的散文成为美文的一个因素。从他的作品《北京的茶食》中,可以清楚的了解他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这篇文章旨在引导人们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着。生活是需要情趣的,我们应该学会欣赏生活的美,如周作人一般,洒脱有情调地生活着,活出生活的质量。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野花,一刻清净,人会由衷的快乐。我想,周作人的散文就是喧嚣城市中的一粒柳芽,一朵野花,一刻清净。

周作人的散文是富于知识性的。品读他的文学作品,能在不知不觉中开阔自己的视野。他的散文中囊括了上下古今,海阔天空。确实能够给人以天下国家,现实人生,风土人情,等方面极为广阔的知识。散文是一种艺术,并非知识的简单堆砌。周作人既掌握美文创作的方法,又有渊博的知识面,因此他创作的散文总是能让人大开眼界。在作品《乌篷船》中,周作人就详尽介绍了故乡的乌篷船的种类,构造,在船上饮酒、喝茶、大牌、读书,夜间可倾听水声,橹声。读过之后,我也知晓了关于乌篷船中有大的四明瓦,中的三名瓦,小的一叶扁舟的脚划船之类的知识,真是受益匪浅。

周作人的散文是美文:景美,情美,知识丰富。品味周作人的散文,越品越飘香四溢。它们让心灵上的尘埃慢慢的隐遁去了痕迹,在时光的隧道里沉淀出一份安宁与平淡。

篇二:最美的茶文化散文《吃茶》

桑田,80后女作家,策展人,喜欢音乐、绘画、旅行,曾任职大专法学教师、网站编辑、文化公司策划专员、摄影师,现就职于媒体。

1985年春天出生于云南昭通某乡村的书香门第,祖辈是当地道士兼私塾先生,自幼喜欢文学,高中在报刊杂志上开始发表文章,大学时代接触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发布作品,继而转战各类报刊杂志,题材多围绕现代人的感情、信仰、人性、

世俗生活,探寻精神与世俗的关系,兼具审美和批评。文风多变,常有阴阳两种风格,前期作品尖锐深刻,阴郁颓靡,中期文风开始发生转变,趋于柔和,有着冲击人心的力量,在互联网拥有大量读者群。

认为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父亲的支持是自己逐梦的最大动力。

1

儿时,我寄养其中的寺庙里小住过一个中年和尚,他是云游僧人,来到这座寺庙,方丈按照佛教的礼数招待了他,为了布置禅房,这个僧人身材高大,腰板硬朗,浑身粗布,面目清亮,手执念珠,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串已经包浆的檀香木佛珠。大颗,滚圆,走起路来,佛珠在身前轻轻摇晃,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最让人惊叹的是他的脸,脸庞骨骼分明,五官端庄,胡须茂盛,如果不出家,他一定是个被万人惊叹俊美的男人,他年老的时候,必定是一身风骨,长须飘洒。

他的卧室也作书房,书房里挂满了字画,靠墙边上,有一张简陋的木床,整齐叠放着僧衣,檀香已经燃过,余烬安静地躺在古朴雅致的瓦片里,书桌是一张巨大的木质长桌,长桌上有一块毛毡,毛毡上有笔架和未曾写完的诗句,四处飘荡着佛经和墨水的香味,若是窗外的樱花飘浮进入窗格,洒落在铺笺的毛笔上,便是更有几分意境,阳光搭衬着这世外桃源的境地,有着清寂的氛围,如在山野林中,悠闲自得,有凄苦的文人来访,清茶一盏,招待客人,有诉苦的黎民百姓,他安静听他们倾诉,为他们倒茶。

他的身上有一种虔诚的佛性,一种空无外物的境地。这是我第一次认识两个美好的字眼:禅茶。

书上讲茶是灵芽,与人相通,禅茶是由寺院里的僧人种植采集,禅茶的精髓是“正、清、和、雅”,即八正道、清净心,六和敬,脱俗。《菜根谭》里讲: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周作人在《喝茶》中也写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香茗洗心尘,微风来卷书。茶应当以书为伴,一茶一天地,一书一菩提,如流水深处,风动清漪,心中有禅的时候喝茶让人清心寡欲,养神静心,是远离喧嚣尘世的心灵栖息家园,独赏林间鸟啼,水穷云起,山泉清幽,秋叶凋零。

真是奇妙的境地。

在旅途中邂逅一座山中的寺院,这是一生之中一段安静美好的境遇,于深山之中,遇见寺庙和清淡的香火,心生欢喜,卸下背包,在寺院中小住了几天,清晨,听见打钟的声响,开眼起床,去山上,在雪地里散步,听一听鞋踩进雪地里咯吱咯吱的声音,抬头看天,听一听寒风吹过冬枝呼呼啦啦的声音,将雪花捧在手中,听一听雪融化时安安静静的声音,午间吃过斋饭,一个人在客房读书,这是喧嚣的尘世间,难得的清净,极致美丽的是黄昏和黑夜,香炉上飘散着淡淡的青烟,在冬日的黄昏中,屋顶上覆盖着不曾被阳光磨洗的白雪,斜阳轻轻

落在佛塔上,落在黄袍僧人轻轻走过的泥巴土墙边上,夜里山中寂静,禅堂里油灯暗黄,木格窗户上的棉质纸张映射出一个敲打木鱼,虚怀若谷虔诚的身影,深夜里若不肯睡去,与读经的僧人闲谈,坐在禅房里,山泉和清茶皆备,茶台上,放着一把古朴笨拙的紫砂壶,火炉上的水壶咕嘟咕嘟冒着雾气,干枯的桂花洒落在茶台上,如菩提树下的静默,白居易写过:“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凡人在此,茶是洗心的清泉,向佛的心在此,茶便是悟道的时刻,无论你信仰的是什么宗教,信,或者不信,吃茶,都是一个美好的时刻。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2

我工作的地方,完全没有一般工作室生硬的模样,没有吆喝和冰凉,所以灵感更容易泛滥,它更像一个茶馆,像是禅宗讲的:入闹市而有安宁宅。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竹帘正挂在秋风中,偶尔萧瑟地颤动着,风吹动了落在茶台上的生茶,生茶轻轻滚动着,土陶的小碗反扣在鸡翅木的茶台上,只第一次,就爱上了这样的场所,只当时不知道,总有一天,我会与这个茶馆有着更大的瓜葛。

那是泥土独创的茶具,用隶书字体印着飘逸的“古然堂”三个汉字,有着泥土纯粹的清香,一本印制发黄的下册子上写着茶具的故事:相传是在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得到灵感,手工拉胚,成品朴拙圆满,有着落日余晖的境地,2500年前,老子用这样的茶具煮过茶,酣畅淋漓之际,挥挥洒洒,写就万世尊言《道德经》,出了函谷关的老子,骑青牛,逍遥游,不经意间,种下了中国文化的根。比老子小二十岁的孔子,也是用这样的茶具,招待门下七十二弟子,暮春时节的沂水边,品着茶,唱着歌,舞着,跳着,这就是孔子心中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春游画卷和人生至乐。

工作本是冰冷的,却因为茶水而显出了温度,没有压力,所以坦荡,禅宗说,佛法在茶汤中,你看,清泉绿茶,茶是灵芽,与人相通,大雪纷飞的夜里,智慧的火焰在这里闪耀着,清晨的大雨中,创作的灵感在这里触发光芒,在这里,茶水的灵感总有着不竭的源泉,艺术的熏陶让人充满灵气也底蕴厚重,文化的潜移默化让年轻的面孔却不缺少端庄,饱含内蓄,更无须多言。

因为,作品与茶水一样,都是将心溶成生命的底色,在不经意间流淌出最自在最真诚的智慧。

坐在工作室里,竹片拼接的窗帘如芦苇自由摆荡,它像是有生命的尸体,并不妥协于世俗的险恶,迎着阳光招展着姿态,阳光一溜一溜洒落在鸡翅木的茶台上,如流水划过,瞬间,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在没人声寂寥的时候,熬夜工作,深夜里,把工作室的灯关掉,借着幽幽的月光在昏暗中独自品茶,把目光投向窗外,望着那万家灯火发呆,这一夜,是孤独的极致美丽,一个人静静地欣赏深夜里的人间,灯火阑珊,以此获得内心的清爽宁静,而体悟禅的精神,在天快要亮起来的时候,站在阳台上吸烟,然后,回到茶台边上,坐下,静静喝一口茶,眉头舒展开来,今夜,一个人,寂寞,有茶。

我想邀请那些志趣相投的心灵,在闲着的时候,过来喝茶。

3

在家中放置价格昂贵的茶具,乃是一种虚张声势,爱茶的人,茶杯早已被摩挲出油润的色泽,喝茶,安静与沉稳胜于高声喧哗,城外破庙胜于城内闹市,黄昏黎明静夜胜于日上三竿,二人对饮胜于三五人围炉夜话,独自品下孤独胜于与人交谈。

譬如两个人围坐在小小的火炉旁,摇篮里的孩子已经安睡,襁褓的一角悄悄露出乖巧的面容,是婴儿的眼睛,清明又透彻,家与孤独被诠释,在疲倦的劳作之后,回到家里,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捧着一杯热茶,如那年少时秉烛听风的岁月,双眼颤抖,泪如雨下,那么透明,以至支离破碎,在我太爱你的时候,你身边的每一个女人都足以让我心惊肉跳,彻夜难眠,每舒展开一片,都足以让你沉沦、陷落、堕入地狱、恬不知耻,于是,我期待挥刀割袍,断绝这万恶的人间,化为流水孤僧,飘然离去。

在世俗红尘之中,与穆斯林喝茶是一件触摸内心的事情,他们按照安拉的启示厌弃代表着辛辣、浮躁、失智而狂放的酒精味,茶叶代表着宁静、淡薄和幽远,他们坚信着茶叶本性洁净,有着一尘不染冰雪的情操和道德,有着万境俱空水月心的高贵品质,茶叶让人清醒、圣洁、戒除私心,那些曾经迷途的灵魂,那些曾经张狂的年轻面容,在热泪盈眶丢掉酒杯之后,颤颤巍巍拾起茶碗,含泪饮下,以此与往昔断绝,而后,在主道的路途上,虔诚地行进着。于是,你在夜里,三五人邀约,白帽与盖头在月光下晃动着,如萤火,如星宿,围坐在桌前,面对着一壶清茶,谈论着信仰和教门,谈论着家与后世,谈论着健康的食品,而此时礼拜的时间到了,听见悠扬的邦克声,他们各自散去,走向那永远敞开迎接众生的寺门,清洗面孔和下体,清洗脚趾和双手,脱掉鞋,踩在地毯上,你看见一张张平素里嬉笑的面孔,在真主面前,是如何镇定、虔诚、心无旁骛。虔诚的美总让人眉毛颤抖。

茶是与精神层面有着关系的,捧着一杯暖暖的茶水,容易进入冥想的境地,冥想的世界里,有深山、古寺、晨钟、桃花盛开,顺着雨后空灵的山路拾级而上,遇见一个清贫的道人,他那露水洗过的眼睛有如他的面容,朴素而谨慎,有着佛光的意味,在山野曾经烂漫处,在大雪如绒花飘洒的深夜里,他用双手从屋外捧来大捧的雪,一个人端坐在茶台面前,亲自融雪、打水、插花、焚香,他用粗糙的陶罐,煮一壶热茶,温暖着行者酸涩的眼睛,那被尘世迷惑的本心,也在暖暖的茶叶中舒展开来舒展开来,窗外,风云际会,瞬息万变,有松风传进耳朵,再后来,万籁萧萧。

因为茶叶而进入了冥想的境地,它就以如此温暖的姿态,轻而易举地地溶解了你的一生,我想居住在深山野林之中,就一个人,深夜里,在蛙鸣之中沉沉睡去,柴门犬吠,打开家门,于荒芜的月色之中,窥见妇人脸上清寂的神色,邀约她进门,煮上一壶茶,或者,有朝一日,老去,坐在火炉边的躺椅上,膝上搭着一条羊绒毯子,手里握着一块玉石手玩,月白风清,有朝一日命归上主,肉身被白布包裹着,于流水处安眠,高卧,对着青山里竹林松风,树影横斜。

许多年前的一天,那个挚爱茶叶的日本人,远州,静静地地伏在私宅里写着他的辞世歌:昨日瞬息过 何事亦无成

吾身多虚度 今朝梦方醒

不懂茶叶,却明了内心,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盏茶水,茶,是寂寞,是虚空,是无可奈何与苦中作乐,是看破了红尘,明白了运数,是坦然赴死的如梦初醒。

玄虚,只是无人能懂的寂寞人生。

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茶。

4

多少个潮湿的夜晚,夜风吹动窗帘,半夜里,我起身,站在画架面前,穿着棉布长裙,高处落下的茶水发出泉水叮咚的声音,野玫瑰的芳香在心里滋长,此岸彼岸,灯火同样辉煌,将一杯茶水紧贴皮肤,感受生命最后的余温,那沉沉浮浮的茶叶轻盈,犹如一一条小小的条鱼,游荡在我的心里。

我们错过了这美丽的晚霞。茶没有。

它生长在飘渺云雾之中,在山明水秀的地方,对着白云和飞鸟,对着轻轻晃动的松涛。 一斤碧螺春,四万春树芽,一壶香茗,江南已是草长莺飞,春潮花海。

四季风霜,茶叶有着清凉的意味,茶叶的身体,在流水中轻轻抖动。在所有日升月沉的故事里,在所有炽烈的爱情消散的秋风里,年少的张狂,悄悄隐退,生命的质感逐日呈现,月华下迷雾袭来的,正是九月的无限动容。

在旅途中,用玻璃罐子装着茶,中途停歇,在一座不知名的南方小站,独自在人群熙攘里,怀念一杯清茶,在高原的草坡上,一个人骑着黑色骏马,看看远处更高的蓝天和更高的青山,看着悠然的白云,忍不住泪流满面,白驹过隙,苍生浩渺,是茶叶,让生命如同三月桃花,清浅从容。

没有茶喝的日子,我像一个丢失孩子的妇人,急急赶回家,拉开窗帘,泡上一壶茶,哦,世俗的生活到晚上七点就结束了,现在进入灵魂生活,灵魂,与茶叶有关。

趁夜色苍茫,沏一壶茶,最后的羁绊,最初的忧虑,都已经放下,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茶叶在清水中上下沉浮,有书,有茶,一夜偷欢,孤独是黄昏的心思,悄悄潜入黑夜,化为无边曼妙的樱花飞舞,这个时候,茶,是灵魂的极致享用。

郑板桥曾经想要邀请一片青山入座,一壶茶在手,如云托月,梦中早已行走万水千山。

闭上眼睛,洁白的雪花从高处落下,古琴,沉迷在采茶的余香中,我面色苍白,瞬间迷失在冥想的国度中,一个俊美强壮的男人,穿着白褂,那古铜色的皮肤迎着阳光闪耀,他骑着一匹红棕色小烈马,在茶山四周游荡,看见穿着绣花布鞋的姑娘在采茶,她面容清明,十指消瘦,她把一片墨绿的茶叶放进藤条编织的小背篓,天地灵气,日月光华,在她的手心里流转,洁白甜蜜的云朵在蓝色的帷幕上轻轻扩散。

我想起了一首采茶的歌曲:

篇三:浅谈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 浅谈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中文摘要

周作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之一

他一生的创作,除了三十几首新诗和二百来首旧体诗外.全部都是散文。它的散文有杂感,文艺短评、随笔等类。其中,影响较大,艺术成就越高,风格也较成熟的,还是他那些美文小品,不仅显示了散文大家周作人精湛艺术造诣。同时,也形成了周作人独特而成熟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周作人 、 散文风格.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用作人散文最大特点是冲淡平易

2.1周作人散文多写周围日常生活

2.2周作人散文是有思想的

第三章:周作人散文其主要特点是充满涩味

第四章:周作人散文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幽默

第五章:周作人散文众所公认特点是富有知识性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引 言】=、1

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原名櫆寿,字仲密,又字启明 别名苦雨斋,苦茶翁 1901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在管轮班学习;1906年赴日本留学期间与日本姑娘羽太信子结婚;1911年回国,1917年至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文科教授

“五四”时期,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文学研究会的发配人之一。“五四”时期是周作人一生中最辉煌,对中国新文学贡献最大的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高标。后半生沦为民族的罪人。舒芜曾说:“对周作人先前的历史功绩,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没有人能超过他,没有人能替代他。

第二章.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冲淡平易

平淡自然、和平冲淡、闲适??这些说法都是前人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概括。周作人自己也曾经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①“平淡自然”,这是周作人给自己散文风格所作出的定位。“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②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不仅如此,他给废名、俞平伯的作品写的序言中,也一再地强调、推崇冲淡平易的文学创作风格。由此可见,冲淡平易、不仅是周作人希望达到的境地。同时,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形成了冲淡平易的艺术风格。

2.1周作人散文多写周围日常生活

他常写一些人人都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事或物。即使是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情,他也能以一个普通的见闻者、参与者的身份叙出。在他的作品中,他不故作高深地议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一些精辟的警句也很少见得到。他的散文,无论谈事、谈人、谈政治、谈文艺……,都象同友人拉家常,叙旧情。叙事状物,写景,他都能做到朴素、自然。发表感想或看法,没有长篇大论,而是舒徐不迫地絮絮而谈。比如他的《人的文学》这篇文章在他所有的散文中,篇幅算比较长的了。但是,他并未摆出一副宏论的架势,而是采取随笔那样的写法,把意思一层一层地、有条不紊地说清楚、说明白。关于“三一八”惨案,周作人写了好几篇散文,大多是如实的记事,虽也有内心的感情,却少激烈的议论。甚至有些记叙,让你感到惊人地客观和冷静。最激烈也不过是说一些这样的话:“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的可惜,因为病死还是天行,而现在的戕害则是人功。”③,“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两位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

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④。周作人关于事件本身的态度也是鲜明的、感情也是真挚的。但是,周作人却能冷静沉着,通过平实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悲愤。这就是周作人散文的冲淡平易之处,他使人读他的散文,一点不觉得艰难,甚至觉得有些浅显。然而,正是这样,才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毫无戒备和疑问中,服服贴贴地接受他思想感情的影响。

(2.2)周作人散文是有思想的

我们说周作人的散文是冲淡而不是平淡,还在于周作人的散文是有思想的,它并不让人觉得苍白贫乏。周作人虽然说不上是卓越的思想家,但对于许多事情他都有自己的看法。无论是与非、曲与直、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他都能判断分明,做到不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对于有些问题的看法,其深刻性往往为一般人所不及。这也正是他的散文不显疲弱,比较耐读的主要原因。当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之后,社会各阶层对他有种种评价。其中不乏恶意的攻讦和指责。周作人即明确指出:孙中山不是“神人”,“也有缺点”,却应“整个地去看出他的伟大来。”⑤。他还指出,孙中山缔造的“中华民国”,只实现了“中华”二字,而下二字“民国”尚未实现,因为人民还并未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还“习于为奴”。对于有些人把孙中山这位革命的先行者视为“乱党”,施以攻讦。周作人能站出来说:“我的意见则此刻还因特别注重民族主义,拔去国民的奴气惰性,百事才能进步。”⑥这在当时,虽然并非最先进的思想,所论也不能说就十分辩证全面,却也不得不承认其表现得相当深刻。周作人散文的冲淡平易,并非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周作人喜欢客观的叙述,所以他的散文都具有主观色彩。周作人的散文喜欢从自我出发,在平凡事物上谈出动人的天理物趣。从审美主体上来说,周

作人所提倡的言志小品是西方随笔的自我表现与我国明人小品独抒性灵的融合。

第三章:周作人散文其主要特点是充满涩味

周作人散文在冲淡平易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那就是其中充满了涩味。这也是周作人最自负的一点,他认为文章必须有简单味和涩味,这才耐读。他的散文创作,也正体现了他这一主张。并且他怕世人不了解他文章的真味,还一再强调:“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今以药味为题,不自讳言其苦。”⑦

周作人所说的简单味和涩味,用我们的话来说,其实也就是明朗和含蓄。明朗和含蓄,似乎是对峙的艺术概念。然而,这种对峙并非绝对的、水火不容的。高明的艺术家往往在对峙中寻觅谐和,在相反中求得相成,周作人正是如此。所以,人们在欣赏他散文的明朗性时,往往不忘肯定其含蓄性。他散文的明朗,是和他所谓的“简单味”密切相关的。无论是说理、叙事或抒情,他都追求文艺的畅达自然,情调的单纯明净和语言的质朴简约。然而绝对的明白,说尽道绝,宛如白开水那样一览无余,淡而寡味,在艺术上未必可取。因此,他以明朗为前提 ,又追求着适度的含蓄,力求给人以余香和回味。

周作人说文章要有简单味和涩味才能耐读,就必须在文字上下功夫,而周作人自己正具备了极好的文字修养。他精通传统的小学即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又是汉学大师章太炎的及门弟子,并精通数种外国语,驱遣语言的能力非常高。我们看他的白话文章,古语、欧化语、官话和方言运用自如。他的文章多用单音词汇,既有古文的虚词,又有活的方言口语。这样就能使文章显得简洁而有力,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6046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