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28 11:37:04 | 移动端: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篇一: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一部简明中国商业史——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齐国宰相管仲翻开历代经济变革的新篇章,实行“四民分业,士农工商”“盐铁专营”等政策,一时间,民众安居乐业,齐国一跃成为霸主。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当政54年,一改前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治武功,一举把帝国拉回到高度专制集权的轨道上,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等一系列律令,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来强兵,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工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然而,当世界步入工业革命时期,因种种原因,它远落后于世界各国,备受欺凌,成为“东亚病夫”。经历百年跌宕之后,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在21世纪初,中国重回强国之列。

……

两千多年间,中国历经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代经济变革,基本的衍变逻辑是什么?

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用一副六字对联加以说明:上联——“发展是硬道理”;下联——“稳定压倒一切”。这两句名言都出自20世纪末的大改革家邓小平之口。在吴晓波看来,就是发展与稳定

的辩证史。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吴晓波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雄厚的笔力,由春秋时期的“管仲变法”开始,横跨了2700年,最后到当代改革开放,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比照和叙述了历代经济变革和工商变迁,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深入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是第一部整体叙述中国商业史的编年体著作。

吴晓波在导论中引用了熊彼得的名言:“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去研究经济:通过理论、通过统计和通过历史。”表明了这本书的主旨是分析经济体制变革,以及这种变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的必然性。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没有单纯聚焦经济领域的“变法”,而是将其放到各朝各代的疆域、人口、民族等诸多问题中进行综合性分析。

吴晓波通过研究企业史和经济史的方式去研究经济,研究官商博弈中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这本书的起点是,在中国“‘统一文化’将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边界”。作者认为,中国历代的经济改革,都是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四个利益集团之间争斗、博弈和妥协。而成功维持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统治,都围绕着郡县制度(避免地方割据)、尊儒制度(意识形态大一统)、科举制度(吸纳社会精英)、国有专营(经济上垄断控制国计民生)四个基础制度展开。时至今日,这些本质都没有改变。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最近30多年

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倒不如说是两千年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我们迄今仍有陷入历史闭环逻辑的危险;第二,中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结果’,它与维持千年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

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吴晓波也提出了基础性的判断:一是“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很可能是一次以自由市场化为取向、以维持‘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民主法治与中央集权体制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非西方式改革”。二是未来的改革只有处理好分权问题和均富问题,才有可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以及进步。三是国有企业、土地与金融业这三部分的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是谨慎的、可分步骤的,并且是可以期待的。四是中国的改革有可能因互联网、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和自由知识分子等四股新势力的崛起而脱离历史的藩篱,走向一个我们无法预知的未来。

历史与现实一脉相承,“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无论是两千年前还是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和转型,每一次变革,都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篇二: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感

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感

不一样的改革

——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感

王 威 中交天航滨海环保浚航工程有限公司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更像是一本历史书,一旦翻开,你会不由自主投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跟随着历史的脉络,一起喜怒哀乐,无法自拔:分分合合之间,改革者的睿智会让你深深折服;统治者的贪婪和残暴会使你感到愤怒;民众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集权压迫之下的无耐会使你心生怜悯;明清开始的闭关锁国让你感受到痛惜;列强炮火轰开国门那一刻你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作出的惨痛牺牲会使你肃然起敬;建国初期走过的弯路会让你感受到迷茫;当然,改革开放后的全新探索将你拉回现实,重拾信心…

关于历史

有人说,'中国人从来认为今不如古,前人比今人聪明',其实我更愿意相信'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全面深化改革的文明史。',追寻历史,会使你更加看清历史的脉络,照亮前行的路。

'经济结构决定上层建筑',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经历了数十次重大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又大多围绕着经济展开的,改革的动力往往来源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层、有产阶层四大利益阶层的利益的分配和博弈。为了缓解矛盾、加强集权,统治阶层尝试着各种改革,改革得当时,使得政权在短时间内得以加固,民众也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机会;改革失利时,民众便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政权也因此被颠覆。如此循环,便陷入了一个分分合合的怪圈。

'关于政治经济、经济发展、经济时代问题,都要理解决策者背后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所谓意识形态,就是一群人对环境的解释,以及对该环境如何调理出秩序,所提出对决策背后一套共有的思想模式。'封建社会有着明显的阶层界限,'君'、'臣'、'民'等级分明,出于这样的意识形态,统治阶层会想法设法巩固自己的地位,温和的时候采用的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的方式,厉害时便成了赤裸裸的'愚民',使百姓不敢怒、不敢言。朝代在变,经济形态也有先秦时期的贵族经济,演变为以贵族为主的贵族经济,最终定型为士绅经济,但是这些经济形态的本质始终是官商经济,也就是说广大的民众一直处于被动的、严重受剥削的现状。

关于现在

'由于中华民族对国家统一的天然、终极性诉求,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保持着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因此,有人提出了中国会不会再次陷入'合合分分'怪圈的担忧,国外甚至出现了'中国崩溃论'的声音。

我想这种疑虑和担心是不恰当的,这也正是我们需要总结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政治体制虽未有大的改变,但是执政的理念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宗旨实际上是最大、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集中在了广大民众身上。但是这种改革需要突破千百年来形成的意识形态和固有利益既得者的利益,改革的阻力和路途的艰辛可想而知。

我们的改革,意味着传统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型,在此期间,'旧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逐渐消失,丧失作用,而新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在短时间内又难以建立,从而形成了‘价值真空’、‘规范丧失’等无序现象。'这也使得我们价值观念、文化出现了一些冲突,现实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病: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食品安全、

空气污染、诚信危机等等。制度上监管的缺失,出现了许多官员贪污受贿的案件,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我们确实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习近平等新一届领导很快开始整治这些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全新的面貌。改革的举措和力度让人振奋,共产党员从自身做起、从中央做起,全国范围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刻查找存在的问题。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活动,就是要重新立规矩、树立文明和谐的新风向。'要将权利放进制度的笼子里',开展了全面的反腐败斗争,一系列重大腐败案件的查处,许多重要国家行政人员的落马让我们看到了利益集团的根深蒂固和危害性,'石油帮'、'秘书帮'包括军队里查处的腐败案件显得触目惊心,但同时也看到了改革的决心,坚定了对国家改革举措的信心。

其他的一些改革举措对经济的作用也是立竿见影,土地改革、政府权利的下放、商业改革包括取消一些行政许可事项、取消了许多职业资格证书无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活了社会的活力。

关于未来

'中国梦'让我们对于未来有了全新的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预示着全面深化改革大幕的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改革的性质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和总方向。我们要'文化自信',就是要我们总结和传承传统文化,凝练历史精髓,主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亚洲>投资银行的成立,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亮相国际舞台,体现了大国的自信和担当。

我们已经勾勒出宏伟的蓝图,但是改革前进的道路必定有许多'新常态',我们会有新的机遇,也会面临新的难题和挑战。我们必须以'三严三实'为指导,用'严'和'实'的态度和行动推进改革事业。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值得我久久回味,它让我更加深刻认识了国家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意图。目前的改革举措深得人心,根本原因还是站在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期待着更稳定的工作、更好的教育、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美好的生活是人民最根本的诉求。改革的理论和举措使得'中国梦'逐渐清晰可见,相信:每个人也会在自己心里种下属于自己的梦想。

篇三: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读书报告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读书笔记

内容摘 要

通过阅读吴晓波先生的著作《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我颇有收获。作者选取了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时期直到21世纪发生的对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的11次经济改革阐述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读后给我很多启发。本文针对此书的内容和观点,结合当下中国的经济状况和改革趋势,做一简单的陈述报告和分析。

关键字:经济改革 集权 国进民退

目录

一、对本书主旨及内容的概括

(一) 中国古代经济改革

(二) 中国近现代经济改革

(三) 对本书主题与中心思想的分析

二、“国”与“民”在经济层面上的关系的思考——基于对近现代经济改

革中出现的六次“国进民退”的分析

三、结合历代经济改革对十八大以来的经济政策的分析

四、总结——从历代经济的变革,来理解当前的中国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

一、 对本书主旨及内容的概括

吴晓波先生在本书《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分十二讲对中国从古至今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对中国经济乃至整体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十一次经济改革进行了较为简单而清晰的描述,给出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书中虽无明确的划分,但是根据改革发生的时间,大致可以将书中提及的经济改革划分到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之中来。首先,本文将对书中的内容做一全面地概括,并对全书的主旨进行简要的阐释。

(一) 中国古代经济改革

本书中涉及到的中国古代的经济改革包括管仲变法,商鞅变法,汉武帝变法,王莽变法,世民治国,王安石变法,明清停滞。

第一讲“管仲变法”以“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为副标题,对管仲经济思想的总体评价是“尊重市场规律的国家干预主义”。具体而言,书中提到:管仲以“士农工商”四阶层的划分开创了全社会宏观上的行业分工;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倡导奢侈消费;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盐铁专营”、“国家投资”等方式实施宏观调控;以商止战,开创关税同盟之先例。管仲第一次建立了系统性的国民经济治理体系,其强调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讲“商鞅变法”描述了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经济改革,如其副标题所言,商鞅是“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变法期间,国家控制了几乎所有重要的生产资料,排斥、部分禁止商品贸易,打压商人阶层,鼓励农业生产,辅以军爵、郡县等政治制度,国民经济完全服从于国家的目标。

第三讲“汉武帝变法”介绍了汉初“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刘彻和大臣桑弘羊的国营化经济政策,具体包括铸造钱币、盐铁、酿酒专营;流通领域的均输、平准二法;税收层面的告缗令与算缗令等。这些经济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具有顶层设计意味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第四讲“王莽变法”立足于王莽和汉武帝变革之前全国的经济背景不同,以“第

一个社会主义者的改革”为副标题,讲述了王莽改革其间从财政、货币和土地三方面入手力图极端化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政策,以建立高度国营化的经济,实现高度的平等,但是因为全国经济状况不佳、王莽个人等原因,改革以惨烈的失败收场。

第五讲“世民治国”实际上记述了初唐至中唐之间的主要经济状况和政策,表现了其间“最盛的王朝与最小的政府”这一基本特点。在经济政策上,这段时间政府在实行科举、精简吏治的基础上,经济政策偏向开放,鼓励工商贸易,城市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同时,工商贸易的地点、时间、方式都是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的,因此可以认为中唐以前的经济是“政府计划下的市场经济”,中唐之后,这一市场化的倾向结束,经济重归国营主导。

第六讲“王安石变法”讲述了在宋朝重文轻武、三冗状况严重、士绅经济发达的大背景下,王安石反对司马光的观点,认为国家治理财政必须从“开源”而不是“节流”出发,建立高度集权的国家主义经济模式。这次改革是帝制时期最后一次配套全方位的经济改革,它的失败也沉重打击了后代治理者经济改革的信心和勇气。由此也造成了第七讲“明清停滞”之中描述的“超稳定”也“超停滞”的宏观经济状况。

(二) 中国近现代经济改革

在中国近现代部分,本书提及了洋务运动,民国经济改革,建国之初计划经济改革,改革开放四次经济改革。

第八讲“洋务运动”讲述了洋务派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主张,在经济方面,本书提到了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性作用。然而,如同本节的副标题所言,洋务运动是一场“没有现代性的现代化运动”,洋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开办了几个工厂,在较小程度上解放了思想而已,然而却没有配套的顶层设计,没有设计宏观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其改革成果也没有惠及全民。

第九讲讲述了“两个民国”——经济政策高度自由化的北洋政府和采用集权和计划经济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的经济改革政策。北洋政府时期,中央权力松散,对地方控制力不足,包括各种轻工业和金融业都在民营企业家手中繁荣昌盛,这种经济上的分散最终形成了政治上的地方自治和全国政治的混乱。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蒋介石领导的政府瓦解民间组织,国债绑架,控制证券市场,银行和民营企业国有化等五种方法进行经济国有化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1945年后,中央财政和货币

政策出现严重问题,恶性通货膨胀给国家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摧残。

第十讲着眼于中共自1949年建国到文革结束期间的政治经济政策,讲述了中国自“一五计划”开始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通过七年的公有化进程消灭了私有制,在这之后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等几次对经济造成严重打击的运动,造成了中国的经济在这一时期与世界严重隔离,高度集中而没有活力。

第十一和十二讲以20世纪90年代为分界,分别描述了“没有蓝图”的和“集权回归”的改革开放的两个时期。前期,改革开放以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为指导,实质上是一种没有具体指导思想的改革。具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农村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大提高;中央政府一方面进行经济权力的下方,一方面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地方政府承担了冒险者和中央政府的支持者的角色,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一度非常混乱的局面——基于这种情况,90年代之后的改革开放以增强中央的控制力为主要基调,从著名的“分税制”改革,到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以及后来的“四万亿”计划中向国有企业的投资偏向,都是这一时期改革基调的体现。

(三)对本书主题与中心思想的分析

本书虽然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是论起中心,本书对于历代经济改革的阐释,始终围绕着一个贯穿中国历史的政治主题:“统一”思想和集权文化。

古代的中国以郡县、科举、独尊儒术、国营经济为四大支柱建立起了一个全方位的“统一”的社会和思想氛围,这种文化和氛围的影响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这样漫长的历史积淀使得中国人民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高于其他的国家,而政府对分权的容忍度也远远低于其他的国家,是以一旦进行自由化的经济改革,市场就会夺走中央政府手中对经济的控制力,从而威胁到“统一”,这迫使政府结束自由化重归集权体制,因此作者得出结论:“统一文化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边界。”

可以看到,在本书列举的十一次经济改革中,以“市场化”为基调的仅有战国时期的管仲市场化改革和北洋政府时期客观的极端自由的经济。而以“自由化”为主题的经济改革是没有的,虽然管仲、桑弘羊等改革家都十分重视工商业和商品流通对宏观经济的作用,但是工商业始终被当作一种充实国库、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国家经济实力和对经济的控制力的手段。唐朝初期,经济政策较为“自由”,关税几乎为历代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579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