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26 22:49:59 | 移动端: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篇一:黑格尔的悲剧观点解读布罗迪小姐背叛的悲剧

从黑格尔悲剧冲突论解读《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张云鹤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00)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是战后女作家穆丽尔·斯帕克的代表作,关于学生桑迪对老师布罗迪的背叛评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依托黑格尔悲剧冲突论阐释这对矛盾的师生关系,试图从新的角度揭示悲剧的成因。

一、引言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是战后女作家穆丽尔·斯帕克的巅峰之作,小说以清新的校园风格、精巧的构思以及幽默反讽的笔触吸引着广泛的读者。小说以爱丁堡一个正负盛年的女教师为主角,她用自己年轻的经历与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悉心交授自己精心挑选的六个学生的故事。这些学生与众不同,以“布罗迪帮”著称,是校园内其他学生羡慕的群体,因为她们学到的不是学校课堂上刻板的知识,更是在与女教师一起品茶、去画室与博物馆的过程中体味到了更多的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在布罗迪帮中,最受女教师宠爱和信赖的是“最具洞察力”的桑迪,然而在中学毕业后,桑迪却将布罗迪以“信仰法西斯”的名义揭发给校长,导致她的提前退休以致最终的死亡。

桑迪的背叛一直是评论界争议的焦点,以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拉康的心理学等观点评析背叛的原因多归结为“自由意志与制约力”[1]的关系主题,一方面是布罗迪对学生自由的压制,而桑迪作为与之抗衡的反制约力,凭借敏锐的眼力看到了布罗迪内心的“邪恶与自私”,她毅然选择了背叛,所以她的这一选择多被看作被迫无奈之举,是试图挣脱牢笼过自由生活的向往。

然而在笔者看来,桑迪对老师布罗迪的背叛无所谓对与错、正义与邪恶之分,对其两者而言都是悲剧。本文依托黑格尔悲剧冲突论,阐述了布罗迪与桑迪这对矛盾的师生关系,试图从另一角度揭示悲剧的成因:人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构成冲突的双方,他们都站在片面的立场上力图维护自己、破坏对方,构成“精神差异面的分裂”[2]。 正是由于冲突双方都提出各自片面的、偏执的要求从而与另一方的要求形成矛盾和对立,最终悲剧冲突得以形成。

二、黑格尔悲剧冲突论与悲剧冲突的解决

黑格尔引入了冲突论来阐释悲剧产生的原因。冲突起源于主观意图与客观结果深刻的二律背反之中。黑格尔把冲突分为三种:自然的冲突、人与外界的冲突、心灵的自我冲突。黑格尔认为他把心灵的自我冲突视为最高的冲突。前两种冲突的作用只在形成更进一步的冲突枢纽,只有这第三种冲突才是真正的冲突,因为

[2]其根源在于“精神方面的一些生命力量在它们的差异中互相对立、相互斗争”。

“和解” 是黑格尔悲剧冲突说的核心。黑格尔把悲剧冲突的方式都看成是善的、合理的和正义的,只是由于偏执于一端的片面性而犯了罪、导致了不正义,便从根本上抹煞了悲剧冲突双方的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有罪与无罪之间的原则界限。此外,在对悲剧结局的解释上,黑格尔提出了“和解说”和“永恒正义胜利说”。黑格尔认为, 真正的悲剧性冲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到解决达到和解:一种是冲突的双方均遭毁灭,另一种是冲突的双方, 其中有一方实行退让,撤回原先的那种片面性要求, 并与对方和解。这种悲剧的“善与善”的冲突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悲剧性格的毁灭, 从而达到“和解”获得永恒正义的胜利。

三、黑格尔的冲突论与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布》这部小说深受读者欢迎,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刻画了女教师布罗迪与学生桑迪两位个性鲜明的主角。故事围绕着女教师与学生们不可分割、如影随行的关系展开。首先,我们承认布罗迪是个女权主义者,她是武断与盲目自信的,自己充当了上帝的角色,并按自己的意愿控制帮里的每一个孩子。每当她讲授自己的观点时,她要让姑娘们再三重复以考验她们是否在听她说话,并绝对禁止做那些之她教诲相悖的事正如她宣称的:“把一个在可塑年岁的女孩子交给我, 她一生就是我的了。”[3]同时,布罗迪小姐富于进取心,极具个人魅力,她为自己正处于青春时代而自豪,并对学生说她们也会因为她正当年而受益不浅。“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正处在青春年华??”,“在我的青春时代做出的最大

[3]的努力??”,“??我是个处于青春年华的女子??”,她的学生崇拜她,深

受她的影响,并以在“布罗迪帮”为自豪。在她的眼中,艺术要高于科学,真善美永远是第一位。她让帮里的孩子知道了许多同龄人所不了解的关于历史、文学和生活常识,与她们一起分享自己的爱情经历。她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看爱丁堡的老城,给学生讲她在意大利见到的黑衫党,称赞墨索里尼消灭失业的丰功伟绩。在语法课上,她大谈自己与休的爱情故事,使学生们认为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是最美好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布罗迪并不是斯帕克笔下的“恶魔”,因为“她的计划虽然邪恶,但她并未伤害什么人”[4]。她总是以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塑造别人,支配她人的命运,无非是想趁她“正值青春的年华”用自己的知识和人生的经历悉心教诲她帮内的学生塑造成“人类的精华”。

学生桑迪是布罗迪“相互抗衡的反制约力”[4]桑迪是导致布罗迪悲剧的直接原因, 是她认清布罗迪小姐性格潜在的危险后,决定走向她的反面。布罗迪曾把希望与抱负寄托在她的身上,说她具有洞察力,正是这种洞察力让她观察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物,而把布罗迪看穿。随着桑迪心智的成熟,她与女教师的教诲背道而驰。桑迪的背叛是循序渐进的,为了能摆脱布罗迪课堂上的束缚,她主动在衣服上喷洒墨水从而能有机会去实验室洗掉它,从中呼吸那里自由的空气。她破坏了布罗迪小姐让罗斯做劳埃德先生情人的计划,并向校长揭发了布罗迪小姐鼓励艾米莉为佛朗哥作战奔赴战场死于途中之事,随后选择隐居修道院,皈依布罗迪生前最为反对的天主教,凭借一篇《凡人美容》的心理学论文成为著名的海伦娜嬷嬷。桑迪的背叛看似满足了心愿,然而正是她在接待来访者时,并不能

象其他修女那样镇定自若,因为她“从这个尘世接受的东西多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并且承认“是一位踌躇满志、事业达到鼎盛时期的吉恩·布罗迪小姐”[3]学生时代影响最大。

黑格尔认为,这类心灵的冲突起因于“行动发生时的意识与意图和后来对这行动本身的性质的认识之间的矛盾”[2]。 布罗迪的控制欲来源于她对这些孩子们塑造成与众不同的“人类的精英”的意愿,“利用姑娘们对她的爱,以逞个人欲望的邪恶”[4]的罪恶结果,却没有其他罪恶的动机。桑迪的背叛也仅要终结布罗迪的控制行为,过上自己向往的自由生活,却没想到她向校长的告发导致了布罗迪的死亡,而自己永远也无法摆脱布罗迪对她得影响。但她们彼此的行动却必然给矛盾的一方造成损害或破坏。

《布》中布罗迪和桑迪作为两种价值力量的代表, 各自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牺牲了矛盾的另一方。人物的悲剧结局是由于其本身的过失所致, 他们是有罪过而要受到惩罚的。从《布》的结局来看,小说超然中立的写作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阐述空间,无论是布罗迪的“权力滥用”还是桑迪的“背叛”都未遭到否定,而是在否定了片面性后达成了一种“合解”。由于悲剧不能永远保持着人物的冲突, 它迟早要通过克服或否定片面性而避免矛盾,这体现在一方布罗迪的被迫退休和最终的死亡,和另一方桑迪进入修道院皈依布罗迪生前反对的天主教,事实上她的这一选择“在某种意义上也就离开了这个世界”[4]。通过悲剧人物遭受惩罚或毁灭, 重新恢复本来的平静状态, 即对立又重新回归于统一。

三、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布罗迪与学生桑迪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两者之间如影随行,彼此制约。桑迪的背叛对二者而言都是悲剧。布罗迪被迫退休抑郁而死,桑迪进入修道院、与世隔绝,这些都不是二人真正所期待的结局。教师布罗迪和学生桑迪的矛盾冲突各自代表着普遍力量的片面性,要求他们各自都有其正当的理由。作为教师, 布罗迪把全部的精力热情和知识付诸在帮里的孩子上,作为学生她憧憬着自由的生活,二者都是代表着一种普遍的力量。然而, 他们双方又都是错误的。作为教师, 她不应对学生完全控制“给我一个可塑年龄的女孩,她就是我的了”[3],不允许对自己有任何不忠的行为,尽管她从心里面是要把她得这群孩子塑造成“人杰中的精英”, 但恣意安排每个孩子的命运就自然违背了常理;作为学生的桑迪, 她不该无视布罗迪对她信任与教诲,毅然决然与之来往,把她的卑劣行为报告给校长,导致老师的退休及死亡。因此冲突双方都是有理的, 同时也都是有罪的, 既有合理性,又有各执一端的片面性正是这神冲突双方产生悲剧的原因。

《布》中布罗迪最为信赖桑迪,而桑迪也承认受之影响最深,两者本应和谐相处,但由于布罗迪过于武断自负她在传授人知识的同时,剥夺了对方的自由,而是桑迪在反抗的过程中,也将对方至于死地。这是一种通过惨烈的即冲突双方两败俱伤甚至均遭毁灭的途径达到和解的方式[5]。它体现一种单独的伦理力量的个人就必然被毁灭, 只有通过这种必然的毁灭, “永恒主义”的胜利才能真正取得。桑迪对布罗迪的情感是一种爱恨交织的矛盾统一体,她的背叛无法作为一个纯粹的道德维护者存在, 布罗迪也并非完全地罪有应得。小说以布罗迪的死亡和桑迪的皈依为结局,正是通过冲突双方各自所遭受的惩罚, 使冲突双方的合理性被依次否定,从而实现了黑格尔冲突论中的“永恒胜利”的结局:即以双方的衰败为代价开始了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王守仁.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胡经之,伍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 穆丽尔·斯帕克. 驾驶席·布罗迪小姐[M]. 袁凤珠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 秦怡娜,孔雁. 更迭的形象 背叛的青春—对《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一种解

读. 外国文学研究[J].2001(3)

5. 程孟辉.论黑格尔的悲剧学说. 戏剧艺术[J].1994(5)

张云鹤(1979.3-),女,籍贯:锦州,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

篇二:美国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

美国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

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

The 100 Best English-Language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Board of the Modern Library,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published its

selections in July 1998.

1.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 《尤里西斯》 (Ulysses)1922

2. 菲茨杰拉德(F. S. Fitzgerald)美国 《了不起的盖茨比》 (The Great Gatsby)1925

3. 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爱尔兰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1916

4.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 《洛丽塔》 (Lolita)1955

5. 阿尔多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英国 《美丽的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1932

6.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喧哗与骚动》 (The Sound and Fury)1929

7. 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美国 《第22条军规》 (Catch-22)1961

8. 亚瑟?柯斯勒(Arthur Koestler)匈牙利 《正午的黑暗》 (Darkness at Noon)1941

9. 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 《儿子与情人》 (Sons and Lover)1913

10. 约翰?斯坦培克(John Steinbeck)美国 《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1939

11.马尔科姆?劳里(Malcolm Lowry)英国 《在火山下》 (Under the Volcano)1947

12. 萨慕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英国 《众生之道》 (The Way of All Flesh)1903

13.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英国 《一九八四》 (1984)1949

14. 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英国 《我,克劳狄亚斯》 (I, Claudius)1934

15. 弗吉尼亚?吴尔芙(Virginia Woolf)英国 《到灯塔去》 (To the Lighthouse)1927

16. 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美国 《美国的悲剧》 (An American Tragedy)1925

17.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美国《心是孤独的手》 (The Heart Is a Lonely Heart)1940

18.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美国 《第五号屠宰场》 (Slaughterhouse-Five)1969

19. 拉尔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美国 《无形人》 (Invisible Man)1952

20. 理查德?怀特(Richard Wright)美国 《土生子》 (Native Son)1940

21. 索尔?贝娄(Saul Bellow)美国 《雨王汉德森》 (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

22. 约翰?奥哈拉(John O'Hara)美国 《相约萨马拉》 (Appointment in Samarra)1934

23. 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美国 《美国》 (U. S. A. )1936

24. 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美国 《小城故事》 (Winesburg, Ohio)1919

25. 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1924

26. 亨利?詹姆斯(Hey James)美国 《鸽之翼》 (The Wings of the Dove)1902

27. 亨利?詹姆斯(Hey James)美国 《奉使记》 (The Ambassadors)1903

28. 菲茨杰拉德(F. S. Fitzgerald)美国 《夜色温柔》 (Tender Is the Night)1934

29. 法雷尔(James T. Farrell)美国 《「斯塔兹?朗尼根」三部曲》 (Studs Lonigan-trilogy)1935

30. 福特(Ford Madox Ford)英国 《好兵》 (The Good Soldier)1915

31.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英国 《动物农庄》 (Animal Farm)1945

32. 亨利?詹姆斯(Hey James)美国 《金碗》 (The Golden Bowl)1904

33. 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美国 《嘉莉妹妹》 (Sister Carrie)1900

34. 伊夫林?沃(Evelyn Waugh)英国 《一捧尘土》 (A Handful of Dust)1934

35.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我弥留之际》 (As I Lay Dying)1930

36. 华伦(Robert Penn Warren)美国 《国王供奉的人们》 (All the King's Men)1946

37. 威尔德(Thornton Wilder)美国 《圣路易?莱之桥》 (The Bridge of SanLuis Rey)1927

38. 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 《霍华德庄园》 (Howards End)1910

39. 詹姆斯?巴尔德文(James Baldwin)美国 《高山上的呼喊》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1953

40. 格拉汉姆?格伦尼(Graham Greene)英国 《烦恼的心》 (The Heart of the Matter)1948

41.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英国 《蝇王》 (Lord of the Flies)1954

42. 詹姆斯?迪基(James Dickey)美国 《解救》 (Deliverance )1970

43. 鲍威尔(Anthony Powell)英国 《与时代合拍的舞蹈》 (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1975

44. 阿尔多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英国 《针锋相对》 (Point Counter Point)1928

45.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国 《太阳照样升起》 (The Sun Also Rise)1926

46.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ad)英国 《特务》 (The Secret Agent)1907

47.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ad)英国 《诺斯特罗莫》 (Nostromo)1904

48. 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 《虹》 (Rainbow)1915

49. 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 《恋爱中的女人》 (Women in Love)1920

50. 亨利?米勒(Hey Miller)美国 《北回归线》 (Tropic of Cancer)1934

51. 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美国 《裸者和死者》 (The Naked and Dead)1948

52.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美国 《波特诺伊的抱怨》 (Portnoy's Complaint)1969

53.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 《苍白的火》(Pale Fire)1962

54.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八月之光》 (Light in August)1932

55.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美国 《在路上》 (On the Road)1957

56. 汉密特(Dashiell Hammett)美国 《马尔他黑鹰》 (The Maltese Falcon)1930

57. 福特(Ford Madox Ford)英国 《行进的目的》 (Parade's End)1928

58. 艾迪斯?华顿(Edith Wharton)美国 《纯真年代》 (The Age of Innocence)1920

59. 毕尔邦(Max Beerbohm)英国 《朱莱卡?多卜生》 (Zuleika Dobson)1911

60. 沃克?柏西(Walker Percy)美国 《看电影的人》 (The Moviegoer)1961

61. 薇拉?凯瑟(Willa Cather)美国 《总主教之死》 (Death Comes to Archbishop)1927

62. 詹姆斯?琼斯(James Jones)美国 《从此不朽》 (From Here to Eternity)1951

63. 约翰?基沃(John Cheever)美国 《丰普肖特纪事》 (The Wapshot Chronicles)1957

64. 塞林格(J. D. Salinger)美国 《麦田里的守望者》 (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

65. 伯根斯(Anthony Burgess)英国 《发条橙》 (A Clockwork Orange)1962

66. 毛姆(W. Somerset Maugham)英国 《人性的枷锁》 (Of Human Bondage)1915

67.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ad)英国 《黑暗的心》 (Heart of Darkness)1902

68. 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美国 《大街》 (Main Street)1920

69. 艾迪斯?华顿(Edith Wharton)美国 《欢乐之家》 (The House of Mirth)1905

70. 劳伦斯?杜雷尔(Lawrence Durrell)英国 《亚历山大四部曲》 (The Alexandria Quartet)1960

71. 理查德?休斯(Richard Hughes)英国 《牙买加飓风》 (A High Wind in Jamaica)1929

72. 奈保尔(V. S. Naipaul)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毕斯沃思先生的房子》 (A House for Mr. Biswas)1961

73. 韦斯特(Nathaniel West)美国 《蝗虫的日子》 (The Day of the Locust)1939

74.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国 《永别了,武器》 (A Farewell to Arms)1929

75. 伊夫林?沃(Evelyn Waugh)英国 《独家新闻》 (Scoop )1938

76. 斯帕克(Muriel Spark)英国 《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1961

77.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 《芬尼根的守灵》 (Finnegans Wake)1939

78.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英国 《吉姆》 (Kim)1901

79. 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A Room with a View)1908

80. 伊夫林?沃(Evelyn Waugh)英国 《旧地重游》 (Brideshead Revisited)1945

81. 索尔?贝娄(Saul Bellow)美国 《奥吉?马奇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1971

82. 斯特格纳(Wallace Stegner)美国 《安眠的天使》 (Angle of Repose)1971

83. 奈保尔(V. S. Naipaul)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河湾》 (A Bend in the River)1979

84. 伊丽莎白?鲍文(Elizabeth Bowen)英国 《心之死》 (The Death of the Heart)1938

85.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ad)英国 《吉姆爷》 (Lord Jim)1900

86. 达特罗(E. L. Doctorow)美国 《爵士乐》 (Ragtime)1975

87. 阿诺尔德?本内特(Arnold Bennett)英国 《老妇人的故事》 (The Old Wives' Tale)1908

88. 杰克?伦敦(Jack London)英国 《野性的呼唤》 (The Call of the Wild)1903

89. 亨利?格林(Hey Green)英国 《爱》 (Loving)1945

90. 萨尔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印裔英籍) 《午夜的孩子们》 (Midnight's Children)1981

篇三:赞美老师的经典台词

盘点赞美老师的经典电影台词

"I will be a teacher because being a teacher is the most worthy thing a person can be." Confessions of a Teenage Drama Queen (2004) – Lola (Lindsay Lohan) ―我愿意成为一名教师,因为教师是人类能够从事的最有价值的职业。‖ ——《青春舞会皇后》琳赛·罗韩扮演的罗拉

"A great teacher has little external history to record. His life goes over into other lives." The Emperor's Club (2002) – Deepak Mehta (Rahul Khanna)

―一名真正伟大的教师没有什么可供名垂青史的。他的生命都用来影响到他人的人生轨迹中去。‖

——《天之骄子》凯文·克莱恩扮演的威廉·汉德尔特

"A teacher has two jobs; fill young minds with knowledge, yes, but more

important, give those minds a compass so that that knowledge doesn't go to waste." Mr. Holland's Opus (1995) – Helen Jacobs (Olympia Dukakis)

―教师有两个工作:传道授业是其一没错,但更重要的是,给充满知识的头脑指明方向,让那些知识不至于白白浪费了。‖

——《生命因你动听》奥林匹亚·杜卡基斯扮演的海伦·雅各布

"I am in the business of putting old heads on young shoulders,"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1969) – Jean Brodie (Maggie Smith)

―我从事的这一事业,是要将智慧成熟的头脑,放到年轻稚嫩的肩上。‖ ——《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玛姬·史密斯扮演的简·布罗迪

"If we were interested in making money, we wouldn't have become teachers." Flubber (1997) – Phillip Brainard (Robin Williams)

―要想着赚钱的话,就不会来当老师了。‖

——《乌龙博士》罗宾·威廉姆斯扮演的菲利普博士

"It is a teacher's burden always to hope, that with learning, a boy's character might be changed. And, so, the destiny of a man." The Emperor's Club (2002) – William Hundert (Kevin Kline)

―期盼着,并深知,一个男孩会褪去自己的稚嫩,注定成长为一个男子汉。这是教师的责任。‖

——《天之骄子》凯文·克莱恩扮演的威廉·汉德尔特

"He was a teacher of geometry. He always said: 'You must consider every angle.'" Airport (1970)

– Ada Quonsett (Helen Hayes)

―他是教几何的。他总是说:?你得从各个角度考虑问题。‘‖

——《国际机场》海伦·海丝扮演的阿达·奎尼萨

"He taught me without teaching. That's the best way." Apache War Smoke (1952) – Nancy Dekker (Barbara Ruick)

―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教会我很多东西。这是最奇妙的一点。‖

——《塞边狼烟》芭芭拉·瑞克扮演的南希·德科

"I am a teacher! I am a teacher, first, last, always!"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1969) – Jean Brodie (Maggie Smith)

―我是一名教师!我是一名教师,这是我最初的选择,最终的归属,也是一生一世的责任。‖

——《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玛姬·史密斯扮演的简·布罗迪

"I have five lessons to teach. What lessons they learn is entirely up to them." Nanny McPhee (2006) – Nanny McPhee (Emma Thompson)

―我一共要教5门课。学到哪门课全都看他们自己的了。‖

——《保姆麦克菲》艾玛·汤普森扮演的保姆麦克菲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561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