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23 15:52:33 | 移动端: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

篇一: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物理卷(七)第七单

元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师用卷)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选择题部分共1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1~6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7~10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能量守恒和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是守恒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能量的耗散反映能量是不守恒的

C.开发新能源,是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D.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将使自然界的能量不断减小,形成“能源危机”

解析: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虽然能量的数量并未减小,但在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从便于利用的变成不便于利用的了。所以我们要节约能量,不断开发新能源,选项C正确。

答案:C

2. 如图所示,游乐场中,从高处A到水平面B处有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Ⅰ和Ⅱ,其中轨道Ⅰ光滑,轨道Ⅱ粗糙。质量相等的小孩甲和乙分别沿轨道Ⅰ和Ⅱ从A处滑向B处,两人重力做功分别为W1和W2,则

A.W1>W2

B.W1<W2

C.W1=W2

D.因小孩乙与轨道Ⅱ的动摩擦因数未知,故无法比较重力做功的大小

解析:重力做功等于重力乘以物体沿竖直方向的位移,与路径及粗糙与否无关。质量相等的两个小孩甲、乙分别沿轨道Ⅰ和Ⅱ从A处滑向B处,重力做功相等,选项C正确。

答案:C

3.如图所示是某课题小组制作的平抛仪。M是半径为R固定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弧轨道,轨道上端切线水平。M的下端相切处放置着竖直向上的弹簧枪,弹簧枪可发射速度不同、质量

均为m的小钢珠,假设某次发射(钢珠距离枪口0.5R)的小钢珠恰好通过M的上端点水平飞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发射该小钢珠前,弹簧的弹性势能为

A.mgRB.2mgRC.3mgRD.4mgR

解析:小钢珠恰好通过M的上端点水平飞出,必有mg=m,解得mv=mgR;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小钢珠2

的机械能,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EP=mg(0.5R+R)+mv=2mgR,选项B正确。 2

答案:B

4.如图所示,一很长的、不可伸长的柔软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绳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a和b。a球的质量为m,静置于水平地面;b球的质量为M,用手托住,距地面的高度为h,此时轻绳刚好拉紧。从静止释放b后,a达到的最大高度为1.5h,则M、m的比值为

A.5∶4 B.5∶3

C.3∶1 D.3∶2

解析:由题设分析知,b球着地后,a球继续上升的高度应为h,由运动学知识知b球着地的瞬间,两球的速度v=,另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m)gh=(M+m)v2,结合两式求得M∶m=3∶1,选项C正确。

答案:C

5.如图所示,一不可伸长的轻绳上端悬挂于O点,下端系一小球。现将小球拉到A点(保持绳绷直)由静止释放,当它经过O点的正下方的B点时绳恰好被拉断,小球平抛后撞击到一个与地面成θ=37°的斜面BC上,撞击点为C。若B、C间的高度差为H,不计空气阻力,sin 37°=0.6,cos 37°=0.8,则

A.小球从B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

B.小球从B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t=

C.A、B间的高度差h=H

D.A、B间的高度差h=H

解析: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gh=mv,解得小球从B点平抛的初速度v=。由平抛规律有x=vt,H=gt,tan 22

37°=,结合以上式子得h=H、t=。选项A正确。

答案:A

6.一长木板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运动,在t=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质量m=1 kg的物块轻放在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已知物块始终在木板上,重力加速度g=10 m/s。则物块的最终动能E1及木板动能的减小量ΔE分别为 2

A.E1=0.5 J ,ΔE=2 J B.E1=0.5 J ,ΔE=3 J

C.E1=1 J,ΔE=2 J D.E1=1 J,ΔE=3 J

解析:由v-t图象知,当t=0.5 s时,木板开始做速度v=1 m/s的匀速运动,此时,物块与木板的速度相同,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力作用,物块的最终动能E1=mv=0.5 J;对物块,由v=at及f=ma得f=2 N,在0~0.5 s内,2

木板的位移x=×(5+1)×0.5 m=1.5 m,由动能定理得木板动能的减小量ΔE=f·x=3 J,选项B正确。

答案:B

7.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Ep代表势能,h代表下落的距离,以水平地面为零势能面。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是

解析:设物体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时离地面的高度为H,则Ep=mg(H-gt)=mg(H-h),故Ep是时间t的二次函2

数,且开口朝下,又是h的一次函数,选项B、D正确。

答案:BD

8.一质点开始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起受到一恒力作用。此后,该质点的动能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则恒力与物体匀速运动时速度方向的夹角θ可能是

A.θ=0 B.θ=180° C.0<θ<90° D.90°<θ<180°

解析:若0≤θ<90°,恒力做正功,动能一直增大;若θ=180°,恒力做负功,动能先减小到零再反向增大;当90°<θ<180°,质点做匀变速曲线运动,恒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质点的动能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选项B、D正确。

答案:BD

9.如图所示,质量不计的轻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将一金属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球从落到弹簧上到压缩弹簧到最低点的过程中

A.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B.小球的机械能增大

C.小球的机械能减小

D.小球与弹簧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解析:小球从落到弹簧上到压缩弹簧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弹力对小球做负功,小球的机械能减小;小球与弹簧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机械能守恒,选项C、D正确。

答案:CD

10.如图所示,用大小相等的力F将同一物体分别沿光滑的水平面和光滑的斜面由静止开始移动大小相等的位移x,在两种情况下,力F作用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力F的方向分别平行水平面和斜面,平均功率分别为P1和P2。则

A.t1<t2 B.t1>t2

C.P1=P2 D.P1>P2

解析:设在两种情况下,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分别为a1、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a1、F-mgsin θ=ma2(θ为斜面的倾角),很显然,a1>a2,又x=at,所以t1<t2,而W1=W2=Fx,由P=知P1>P2,选项A、D正确。 2

答案:A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非选择题部分共6小题,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1.(7分)现要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动能定理”:一倾角θ可调的斜面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其中光电门乙固定在斜面上,光电门甲的位置可移动。不可伸长的细线一端固定在带有遮光片(宽度为d)的滑块上,另一端通过光滑定滑轮与重物相连,细线与斜面平行(通过滑轮调节)。当滑块沿斜面下滑时,与光电门相连的计时器可以显示遮光片挡光的时间t,从而可测出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v。改变光电门甲的位置,重复实验,比较外力所做的功W与系统动能的增量ΔEk的关系,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调节斜面的倾角θ,用以平衡滑块的摩擦力。将带有遮光片的滑块置于斜面上,轻推滑块,使之运动。可以通过 判断滑块是否正好做匀速运动;

(2)按设计的方法安装好实验器材。将滑块从远离光电门甲的上端由静止释放,滑块通过光电门甲、乙时,遮光片挡光的时间分别t1和t2,则滑块通过甲、乙两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分别为 和 ;

(3)用天平测出滑块(含遮光片)的质量M及重物的质量m,用米尺测出两光电门间的距离x,比较 和 的大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若两者相等,可得出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解析:(1)滑块匀速运动时,遮光片经过两光电门的时间相等;(2)遮光片宽度d很小,可认为其平均速度与滑块通过该位置时的瞬时速度相等,故滑块通过甲、乙两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分别为和;(3)比较外力做功mgx及系统动能的增量(M+m)是否相等,即可探究“动能定理”。

答案:(1)遮光片经过两光电门的时间是否相等 (1分 )

(2) (每空1分)

(3)mgx (M+m) (每空2分)

12.(8分)利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调节气垫导轨水平,将重物A由静止释放,滑块B上拖着的纸带(未画出)被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乙给出的是实验中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上未画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中所示。已知重物的质量m=100 g、滑块的质量M=150 g,则:(g取10 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

(1)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v= m/s;

(2)在打点0~5的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加量ΔEk= 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ΔEp= J,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若某实验小组作出的-h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当地的实际重力加速度g= m/s。

2

解析:(1)v5= m/s=1.95 m/s。

22乙丙 (2)ΔEk=(M+m)v=×0.25×(1.95) J=0.475 J,ΔEp=mgh5=0.497 J,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系统的机械能守

恒。

(3)由mgh=(M+m)v得v=gh,故-h图线的斜率k=g,结合图丙得g=9.70 m/s。 222

答案:(1)1.95 (1分) (2)0.475 0.497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每空2分)

(3)9.70 (1分)

篇二: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物理卷(六)

第六单元 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师用卷)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2分)

选择题部分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1~8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9~13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识有着漫长艰难的过程,如日心说和地心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B.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 C.在天文学史上,虽然日心说最终战胜了地心说,但地心说更符合人们的直接经验 D.哥白尼经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了地心说,开普勒在总结前人大量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日心说

解析:托勒密提出的是地心说,哥白尼提出的是日心说,选项D不正确。

答案:D

2.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了20年的时间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研究资料,提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B.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在其轨道上运动时,离太阳越近的,其运动速度越慢 C.水星绕太阳运动的半长轴比金星的小,所以水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长

D.所有绕不同中心天体运行的天体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解析: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得知,选项A正确;开普勒第二定律得知,选项B错误;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选项C错误;中心天体不同,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天体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是不相同的,选项D错误。

答案:A

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宇宙中飞行的卫星也越来越多。技术更先进、性能更优越的卫星不断地替代落后的卫星。一颗报废的卫星由于失去了动力,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其运行高度逐渐降低,在还没有进入大气层烧毁之前,其

A.周期逐渐增大 B.动能逐渐增大

C.速度逐渐减小 D.加速度逐渐减小

解析:由=mr可知,随着卫星高度的逐渐降低,其轨道半径越来越小,周期逐渐减小,选项A错误;由=m得v=,线速度逐渐增大,选项B正确、C错误;因为加速度a=,选项D错误。

答案:B

4.木星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木星的周围又有卫星绕其公转。如果已知下列物理量,能求得木星质量的是

A.卫星的公转周期和木星的轨道半径

B.木星的公转周期和卫星的轨道半径

C.卫星的公转周期和轨道半径

D.木星的公转周期和轨道半径

解析:卫星受到木星的万有引力作用绕木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有=mr成立,式中m为卫星的质量、M为木星的质量、r为卫星的轨道半径、T为卫星的公转周期,解得M=,选项C正确,其他选项错误。

答案:C

5.通过实验精确测得两个半径都为R的相同实心小铜球紧靠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F。若把两个半径都是2R的实心大铜球紧靠在一起,则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大小为

A.16F B.8F C.4F D.2F

解析:小铜球之间的万有引力F==,若半径变为2R,则大铜球的体积是小铜球体积的8倍,大铜球的质量也是小铜球质量的8倍,因此万有引力应为16倍,选项A正确。

答案:A

6.我国“嫦娥三号”飞船顺利升空并按计划实现在月球表面上的软着陆,“玉兔”成功在月球上行走,并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探月实验研究。飞船在月球表面软着陆之前,在靠近月球表面的轨道上运行,若要估算月球的平均密度,唯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A.飞船的轨道半径

C.飞船的飞行周期 B.月球的半径 D.飞船的线速度

解析:飞船在靠近月球表面的轨道上运行时,其轨道半径近似等于月球半径,飞船受到月球的万有引力充当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则=mR,又因为M=ρV=,解得平均密度ρ=,选项C正确。

答案:C

7.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都绕太阳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水星离太阳最近,海王星离太阳最远,则

A.由公式a=得知,水星的向心加速度小于金星的向心加速度

B.因为水星离太阳最近,所以水星受太阳的万有引力最大

C.因海王星离太阳最远,在八大行星中它运行的周期最小

D.无论是哪颗行星,离太阳的距离越远,其向心加速度就越小

解析:由公式a=得知,水星的向心加速度大于金星的向心加速度,选项A错误、D正确;由于不知道各行星的质量关系,所以选项B错误;由=m()r可知,海王星的周期最大,选项C错误。 2

答案:D

8.宇航员乘坐飞船到达某个天体,发现在该天体上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在地球上以相同初速度竖直上抛达到的最大高度的k倍,已知该天体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m倍,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该天体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

A.km

答案:B 2B. C. D. 解析:由公式G=mg和H=得M=,选项B正确。

9.关于地球同步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步卫星的周期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等

B.同步卫星的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等

C.同步卫星的高度是唯一的

D.同步卫星可以定点在地球上空的任意位置

解析:同步卫星指的是与地球自转同步,即同步卫星的周期也是24小时,选项A错误、B正确;同步卫星是由地球对其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m(R+h),解得h=-R,选项C正确;同步卫星只能定点在赤道上空,选项D错误。

答案:BC

10.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离地越高,则卫星的

A.运行速度越大 B.周期越大

C.向心加速度越大

的发射速度越大,选项D正确。

答案:BD D.发射速度越大 解析:由=m得运行速度v=,选项A错误;=m(R+h)得运行周期T=,选项B正确;a=,选项C错误;卫星越高,需要

11.在远离其他天体的宇宙空间里,存在着两个天体,它们始终绕着其连线上的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两个天体的周期一定相等

B.这两个天体的运行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C.这两个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D.这两个天体的质量与运行速度的乘积一定相等

解析:在远离其他天体的宇宙空间里的两个天体,它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这两个天体的周期一定相等,选项A正确;因为它们的质量不一定相等,其轨道半径也不一定相等,运行速度不一定相等,向心加速度大小不一定相等,选项B、C错误;=m1,=m2,又因为=,m1v1=m2v2,选项D正确。

答案:AD

12.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若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空间站离地面的高度也等于R,则

A.空间站的运行速度为

B.空间站的加速度为 C.空间站的周期为2π

D.空间站里的人和物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没有重力

解析:=mg,=m,解得v=,选项A正确;空间站的加速度a===,选项B正确;=m(R+R),解得T=4π,选项C错误;空间站里的人和物所受到的万有引力都用来充当其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但重力并没有消失,选项D错误。

答案:AB

13.小行星绕恒星运动的同时,恒星均匀地向四周辐射能量,质量缓慢减小,可认为小行星在绕恒星运动一周的过程中近似做圆周运动。则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小行星运动的

A.半径变大 B.速率变大

C.加速度变小 D.周期变小

解析:恒星均匀地向四周辐射能量,恒星质量缓慢减小,二者之间万有引力减小,小行星运动的半径变大,速率变小,周期变大,加速度变小,选项A、C正确,B、D错误。

答案:A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8分) 非选择题部分共4小题,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4.(10分)探月飞船“嫦娥三号”已成功在月球表面着陆,已知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月球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7.9 km/s,在地面上的发射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的倍时,物体将脱离地球的引力。

(1)求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2)类比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把月球与地球相类比的话,则返回式飞船“嫦娥四号”在月球表面的起飞速度至少多大才能离开月球返回地球?

解:(1)卫星在天体表面附近运行的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m (3分)

解得第一宇宙速度v= (2分)

即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v月===v=1.76 km/s。 (2分)

(2)类比地球,“嫦娥四号”要返回地球,在月面起飞速度至少为:

v2=×1.76 km/s=2.49 km/s。 (3分)

15.(10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导航系统中的地球同步卫星可用来传送电话信号。地球半径约为6.4 ×10 m,无线电信号的传播速度为3.0×10 m/s,68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10 m/s。(=4.26,=2.1,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

(1)求同步卫星距地的高度。

(2)如果你与同学在地面上用同步卫星电话通话,则从你发出信号至收到对方发出的信号所需的最短时间约为多少?

解:(1)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则:

=m(R+h) (2分)

=mg (2分)

解得同步卫星距地面的高度h=3.6 ×10 m。 (2分) 7

(2)发出信号至接收到对方的信号所需的最短时间t== (2分)

解得t=0.48 s。 (2分)

16.(13分)A、B是地球的两颗卫星,其轨道半径分别为RA和RB,某时刻B卫星正好位于A卫星的正上方,如图所示。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1)求这两颗卫星的周期。

(2)至少经过多长时间,B卫星再次运动到A卫星的正上方?

解:(1)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mARA (2分)

=mg (2分)

可得A卫星的周期TA= (2分)

同理可得,B卫星的周期TB=。 (2分)

(2)要B卫星再次运动到A卫星的正上方,则A卫星至少要比B卫星多转过2π的角度,设时间为t,则

(-)t=2π (3分)

解得:t==。 (2分)

17.(15分)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科学家乘坐“嫦娥N号”飞上月球(可认为是均匀球体),为了研究月球,科学家在月球的“赤道”上以大小为v0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物体,经过时间t1,物体回到抛出点;在月球的“两极”处仍以大小为v0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同一物体,经过时间t2,物体回到抛出点。已知月球的半径为R,求:

(1)月球的质量。

(2)月球的自转周期。

解:(1)科学家在“两极”处竖直上抛物体时,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得:-v0=v0-g2t2 (2分)

解得月球“两极”处的重力加速度g2= (2分)

同理可得月球“赤道”处的重力加速度g1= (2分)

在“两极”没有月球自转的影响下,万有引力等于重力,=mg2 (2分)

解得月球的质量M=。 (2分)

(2)由于月球自转的影响,在“赤道”上,有-mR=mg1 (3分)

解得:T=2π。 (2分)

篇三: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化学卷(十三)

第十三单元 认识有机化合物 烃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的电子式正确的是

A.甲基:H··C··HB.氯仿:H··C··Cl

··

··

H

····

C.氢氧根:·O·H

·

H··

H··

D.乙炔:H··C??C··H

解析:A项电子式中多了1个电子;B项电子式中Cl原子没有满足8电子结构;C项中OH-的电子式

·-应写成[··O·H]。

····

答案:D

2.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M可用于制作香水,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该化合物中不含的官能团是

A.碳碳双键 B.羟基 C.醛基 D.羰基

解析:根据键线式,该化合物中含有碳碳双键、羰基和羟基。 答案:C

3.有机化合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下列分类方法正确的是 ①从组成元素分:烃、烃的衍生物

②从分子中碳骨架形状分:链状有机化合物、环状有机化合物 ③从官能团分:烯烃、炔烃、卤代烃、醇、酚、醛、酮、羧酸、酯等

A.①③ C.①②③

B.①② D.②③

解析:有机化合物从碳骨架分类,可分为链状化合物和环状化合物;若从官能团分类,可分为烯烃、炔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等。

答案:C

4.下列反应无论怎样调整反应物的用量都只能生成一种物质的是

A.甲烷和氯气混合后光照发生反应 B.乙烯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 C.甲苯与等物质的量的Br2发生反应 D.乙炔和氯气的加成反应

解析:甲烷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可得到各种氯代产物;甲苯与Br2反应时,甲苯苯环和甲基上的氢原子均可被取代;乙炔与Cl2发生加成反应可以得到CHCl

答案:B

CHCl或CHCl2CHCl2。

5.下列物质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

A.

B.

C.

答案:B

D.

解析:分子结构中只有一个苯环,且侧链均为饱和烃烃基的属于苯的同系物。

6.在下列四种有机化合物中,分子内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①丙烯 ②乙烯 ③苯 ④甲苯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根据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可知含—CH3的烃分子中,所有原子一定不在同一平面上,而乙烯和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答案:B

7.阿魏酸在医药、保健品、化妆品行业有广泛的用途,已知其结构简式为

,在阿魏酸中加入合适的试剂检验其官能团(必要时

可加热),下列试剂、现象、结论都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A项,应含酚羟基;B项,结构中无醛基,不能发生反应;D项,该有机物属于酚类,与溴发生取代反应,也能使溴水褪色。

答案:C

8.泽维尔证实了光可诱发下列变化:

X Y

这一事实可用于解释人眼的夜视功能和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具有极高的光能利用率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和Y互为同分异构体

B.X和Y中的所有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C.上述变化是一个物理过程 D.X和Y都可发生加聚反应

解析:X和Y属于顺反异构体;同分异构体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

9.用一种试剂可将三种无色液体CCl4、苯、甲苯鉴别出来,该试剂是

A.硫酸溶液 C.溴水

B.水

D.KMnO4酸性溶液答案:D

解析:

10.烯烃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碳碳双键断裂,如:R1CHCHR2,被氧化为

和;被氧化为和,由此

推断分子式为C4H8的烯烃的氧化产物有

A.2种 B.3种 C.4种 D.6种

解析:C4H8有如下三种同分异构体(不考虑顺反异构):CH2CH2

CHCH2CH3、CH3—CH

CH—CH3、

C(CH3)2。根据题意,三种烯烃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有:HCHO、CH3CH2CHO、CH3CHO、

答案:C

11.有机化合物C4H8是生活中的重要物质,下列关于C4H8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C4H8可能是烯烃

B.C4H8中属于烯烃类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C.核磁共振氢谱有2种吸收峰的烯烃结构一定是D.C4H8中属于烯烃的顺反异构体有2种

解析:C4H8中属于烯烃的同分异构体有、CH2CH—CH2CH3、CH3—CH

CH—CH3(存在顺、反异构)共4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2种吸收峰的有 和

答案:C

12.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数学卷》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5254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