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民间故事哦

民间故事哦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21 00:21:30 | 移动端:民间故事哦

篇一:民间故事传说

民间故事传说:迪庆州有着神奇而深厚的民间文学的土壤,折射着藏族等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神话、故事、传说作为远古的、神圣的对人类本身、对自然万物的诠释,在今人看来更意味深长。藏族民间有歌体形式和散文体形式淬的人类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人类再生神话,有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及各类英雄神话和各类降妖伏魔神话,还有来源于经典的和民间的解释自然万物的神话。

迪庆境内各民族民间故事十分丰富,各民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从总体上看,有动物故

事、魔法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蕴含着各民族的智慧与朴素的人生观。民间歌舞歌谣:迪庆境内居住着26个民族 ,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就有9个。在迪庆这个“歌的海洋,舞的故乡”里,各民族的歌舞绚丽多姿,五彩缤纷。有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情舞、热巴舞,傈僳族的阿迟目刮瓦克、瓦克克、阿朴比克,纳西族的东巴舞 、阿里利 、满达, 彝族的跳乐、打歌,普米族的对歌比赛??。每当雪山披上银衫,草原穿上了月光织成的纱良,山寨燃起彤红明亮的篝火,随着弦子的声音或嘹亮的歌声,人们汇集拢来,尽情歌舞,这里便成了歌舞的海洋。迪庆各民族世代蕴育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往往就体现在世代蕴育、常盛不衷的民间歌舞歌谣中。特别是藏族,在俯娱乐时要歌舞助兴,在人生礼仪中以歌舞贯穿,在劳动生产中以歌相伴,在山野原野中也常常绰吭高歌,年轻人谈情说爱更离不开歌。

民间工艺美术:迪庆各民间对工艺与美术情有独钟,在藏传佛教寺院与藏族民居中,可要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壁画,所表现的多为佛教内容,宗教色彩浓厚。有佛像、菩萨像、宗教人物像、说法图、寺庙图、佛经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还有各种雕塑、唐卡画、酥油花、东巴画、地毯、土陶等。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充分表现了迪庆各民族对生活的热爱

有这样一首古老的藏族诗歌,叫《情人般的木碗》。诗只有两句——“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

藏民酷爱饮茶,也酷爱饮茶的茶具——木碗。茶碗有瓷碗“噶玉”、银碗“俄泼”、玉碗“央池”、木碗“辛泼”之说。最好的木碗是“察牙”和“纳抛”,香格里拉尼西乡出产的木碗就叫“察牙”,其色如琥珀,经久耐用。

产木碗的尼西上桥头村,离香格里拉县城约40公里,再往下走18公里就到了奔子栏。上桥头村有一座“红军桥”,这里又是巴拉格宗峡谷的出口,硕曲河从里面狂啸而出,冲向一山之隔的金沙江。我们拜访的鲁茸卓玛家就在桥墩旁边,她家是做木碗的世家,过去茶马古道的马帮将奔子栏一带的木碗运往昌都销售,马帮的驮子里就有她家做的碗。

走进鲁茸家,客厅的木架上一溜放着盛酥油茶的玻璃杯,VCD机里正播放南斯拉夫的老电影《桥》。二楼的经堂外面挂着一位老匠人的大幅照片,据说这曾是某著名杂志的封面。

二楼狭窄的楼道里,鲁茸卓玛正在用一把牦牛尾巴毛制成的小刷子,给做好的木碗上漆。片刻工夫,木碗已从纯白色变成淡黄色,又变成深棕色。这神奇的土漆,其原料从维西县买来,经过本家秘方加工制成,能让木器几十年光亮如新。

卓玛说,“父子不共碗,母女不共碗,兄弟不共碗”是藏民的规矩。人到哪里,碗到哪里,人在碗在,形影不离。人死之后,还用木碗盛满茶酒供在遗体面前。“甚至男女所用木碗的样式都有所不同”,卓玛拿出一对木碗说:“看,这一只是男的,这一只是女的。”仔细看去,男式木碗碗口大且外开,碗身低;女式木碗则正好相反,开口含蓄,碗身纤细??它们颇像一对要好的恋人呢!

在许多国家出版的关于中国的旅游手册中,在谈到香格里拉的民间艺术时,都会出现孙诺七林的名字。孙诺七林有许多出国的机会,他的作品多次被运至国外展出,主办方都热情邀请他去,他说什么都不出门。一次一个日本艺术家为表示诚意在他家等了他一个月,他还是笑眯眯地对人家说:“我就不去了,你再多玩几天嘛。” 孙诺七林很少出门,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昆明,那是1999年6月去领“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的牌牌。他只去了三天,除掉路上花去的两天,在昆明只呆了一天。平常孙诺七林至多在节日去离汤堆村50公里的奔子栏乡看看亲戚,其它就哪儿都不去了。

告别了孙诺七林,我们去寻找尼西的另外一件特产:木碗。谁知这短暂的探访,竟与一首浪漫的古诗歌有关。

迪庆民间工艺文化博大精深,工艺技术精湛高超,民间工艺品多如繁星,种类齐全。毛纺织品有地毡、披风、氆氇、邦锦等;绘画有唐卡、吉祥八宝、壁画、东巴画等;金银制品制作精美,历史悠久。糌粑盒、木碗、弩弓等独具特色,无不充分显现出迪庆各民族的睿智和灵秀。

制陶在迪庆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香格里拉县尼西就有土陶制作。土陶选料精细、做工精美、陶器品种众多,常见的有茶罐、茶壶、火锅、火盆、酒具等。尼西土陶畅销藏区,深受顾客喜爱。

藏族人喝茶,一般爱用木碗。按藏族传统,一般使用得最多的餐具也是木碗。

在西藏,无论是有钱人也好,穷人也罢,喝茶都用木碗。即使有玉碗和瓷碗,藏民仍垂青于木碗。在家用它,出门也带着,形影不离,浪迹天涯的旅人的怀里都揣着个木碗,人在碗在,碗不离人。这种对木碗的喜好,从一首藏民歌中便可见知:

丢也丢不下,

带也带不走,

情人要是木碗该多好,

揣在怀里头。

将木碗与情人等同,可见藏民揣碗的习俗。出门都揣着木碗,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方便,而是社会习俗使然。

木碗除了有不易破裂,不烫嘴、不变味,喝茶香的特点外,杂木碗还有防毒的作用。木碗价廉物美,平民百姓承受的起,木碗光滑、细致、美观、携带方便,更重要的原因和藏民不共碗的习俗有关。

对怎么用木碗,藏族很有讲究。小小一个木碗,在家有在家的用法,出门有出门的讲究。木碗虽小,内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

藏家人客厅的藏式茶几上总是摆放着一大一小两只木碗,大的是父亲的,小的是母亲的。 关于父母之碗大小之别。一般说法有二: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一般都认为这是为了尊重父亲,父亲的地位高于母亲。或许这种说法源于西藏历史。旧西藏地方政府的法典规定:“人有上、中、下三等,每等人又分上、中、下三级。”这样藏人就被划为三等九级。即使偶有一对夫妇串门到别人家,主人招待客人的茶碗,女士的定比男士的小,反之,则被视为失礼。 平日,父母的木碗总是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地摆放在碗橱里,用时取出,用后放回,各用其碗,井然有序。有“夫妻不共碗,父子不共碗,母女不共碗,兄弟不共碗”之说。若有哪位少不更事的孩子,一进门端起父亲的碗便喝,就会遭到母亲的责备:“你这样,以后不会交好运的。”

夫妻情分也体现在木碗上,若遇丈夫出远门,妻子送丈夫上路以后,回家喝茶时,先将丈夫之碗添满,然后给自己添。喝罢茶后,将丈夫碗中之茶往干净处泼了,把碗收拾干净放好。待远行人归来时,盛满热茶,双手奉上,为其洗尘。

孩子们长大以后另立门户,各过各的日子,回家看望父母时,仍用自己以前的木碗。所不同的是,儿子和儿媳一同前往时,儿子仍用他以前的木碗,儿媳则没有,给她的碗是临时用的,同儿媳一样,女婿上岳父母家也没有他的专用木碗,若是上门入赘的女婿,则另当别论,因为他是未来的一家之主,不能没有专用木碗。

人故世后,家人在他生前用过的木碗里盛满酥油茶,供在遗体面前。天葬后 “一七”这天,家人亲朋等与天葬师一起到河边举行送亡人灵魂平安的仪式。他们将亡人生前用过的木碗放在面前,添满茶,表示给他送行。最后把这个木碗里的茶泼了,收拾干净后送给天葬师,从此,这个碗就归天葬师所有了。这是丧葬习俗中的一种规矩:每葬一个亡者,他的碗必须归天葬师,不得有违。如若家人欲留下亡人生前所用的木碗做纪念,必须花钱从天葬师的手里赎回。

如果木碗的碗边出现裂口,藏民视为不吉,忌讳一大清早用裂口碗喝茶,裂口碗也不能用于待客。一定要换一个新的才行。如无意中遇上此种情况,讲究的人则一天不出门,以躲灾祸。

同样一只木碗,因家境的不同,又大有讲究。一般人家,每个家庭成员拥有一个木碗就不错了,而家境好的人家,木碗还配有银盖和碗托。银碗盖成塔形,雕银嵌金,顶端一颗红玛瑙为手柄。银盖上镌刻着吉祥图案。更甚者,木碗通体镶银雕花,碗腰处只留有指宽的部分,让你明白碗胎是木质的。其上为碗盖,下为碗托,均为银质。

碗托尤为别致,成盛开的八瓣莲花状,每瓣上有一幅吉祥图案,八瓣合成传统的八祥

瑞图案,美仑美奂。

藏民还多用皮质碗套,方便携带。

僧人喇嘛也用木碗。其木碗造型各异,熟悉寺院生活的人,竟能从碗的造型上看出碗的主人所属的寺院,木碗已成为寺院的标志。僧人中的铁棒喇嘛的木碗既不揣怀里,也不装在碗套里,而总是拿在手上的,像玩具般在两手间跳来跳去,令人眼花缭乱。每到宗教法会上,铁棒喇嘛持棒维持秩序,木碗已具有权力的象征,直往那些不守秩序的人的头上敲去,受罚之人不敢不服。

往日西藏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员随身携带的木碗,是装在碗套里。俗官挂在腰边,既是一种装饰,又是官阶大小的标志。俗官挂在腰边的这种餐具叫“贾赤布雪”。“贾赤”是汉式小刀,“布雪”是装在缎制碗套里的木碗。每逢各种聚餐的场合,贵族们都毫不犹豫地拔出小刀切割大块的牦牛肉和绵羊肉,掏出木碗啜饮酥油茶或喝碎肉“土巴”。喝过茶,四品以上的官员还能得到一勺酥油红糖人参果米饭,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它装进木碗,再以绸布包裹严实,带回家当。

藏族木碗的种类很多,有大碗、小碗、盖碗、套碗、木钵等多种。,用途广泛:有抓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的小碗,还有储存物品的盖碗。

木碗一般选质地坚硬的桦木、杂木的树干、树节或树疙瘩做原料雕琢而成,质地结实,不易破裂,花纹细腻,较为美观。

木碗的制作过程有五:选材、风干、制坯、细磨、上色。

制作木碗非易事:

一,上山选材,以节大、疙瘩多的树为佳;

二,是风干,造出的树节、树段须风干10天左右,以免制成后破裂;

三,是制坯;

四,细磨。这道工序要求精工细作,做到四周厚薄匀称,划线准确,碗底平稳; 五,上色。一般用西藏山区一种加鱼草挤汁涂抹碗壁内外,成为桔黄色,使木碗美观、色鲜。

木碗的来源,一是西藏地区自己产,还有是云南迪庆产的,通过市场上交换或购买而得。

西藏地区,如林芝地区的朗县、察隅,山南地区的加查、隆子、错那,阿里地区的噶尔等地均产木碗。其中尤以错那生产的“察牙”木碗和噶尔生产的“堆旭”木碗最负盛名。 这些地方的木碗原料选择树根或树瘤,车制而成。选料之讲究,做工之精细,使好木碗的花纹各异,或磷火纹,或猪鬃纹,或猫头鹰眼纹,这些木碗都很名贵,与普通木碗之间的价格也很悬殊,一个上等木碗价值10头牦牛,一般人家是不敢问津的,但也尽量想方设法弄个像样的,以慰平生。人们对一个好木碗就像对情人般迷恋。有时把心上人比做木碗,欲揣进怀里一同浪迹天涯。

木碗本为平常物,进入社会生活以后,便打上了社会生活的烙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交通条件的便利,以及文化观念的改变,揣碗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正从我们的生活中逐渐远去。但它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将会长久地留存

尼西汤堆村位于香格里拉县西北部,介于北纬27度51秒—28度51秒,东经99度21秒—99度37秒之间,海拔2960米,距县城33公里。汤堆村地处干热河谷地带,粮食作物以青稞、小麦、包谷、洋芋为主。全村总人口140余户,700多人,均为藏族,其中有22户家庭制作黑陶,生产陶器时间大多是在农闲时进行。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德钦永芝、纳古、石底,香格里拉县尼西、幸福、奔东等地发掘300余座石棺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黑陶随葬品。其中出土器物的典型器大鉴耳陶罐,与尼西汤堆现今烧制的黑陶罐无论是从制作工艺、器型、质地等都具有众多的相似处,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迪庆的土著先民就已经熟练掌握黑陶制作烧造技艺。

尼西乡汤堆村黑陶工艺不仅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而且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近年来,在香格里拉知名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迪庆,汤堆村的原始制陶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尼西乡成立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责任公司”,并在独克宗古城和汤堆村德维路开设了10余家黑陶销售网点,使产品远销国内外。

尼西黑陶制作程序编辑本段回目录

尼西乡汤堆村藏族黑陶制器使用黏性大,可塑性强的陶土,制作黑陶用三种材料混合而成:一种是风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一种是白色黏土;一种是红色黏土。汤堆村藏族黑陶制作工具极其原始简单,只有七八件木拍、木刮、木垫、木榔头之类的木器。

尼西乡黑陶制作工具全为木制,看似简单,实则有完备的一系列工具,林林总总,大小共有50余件之多。制作流程主要分为:

1、采土——主要采集白黏土和红黏土两种。

2、晒土——把采好的红土与白土分别装袋,按比例混合后晒晾。

3、舂土——用陶棰“腊土”敲击土块,使之细碎。

4、筛土——敲碎土块后,用筛子筛出细泥后装袋。

5、和土——从袋中倒出羼好的沙子泥,堆成圆堆状,往沙堆倒入水后,迅速用双手搅拌沙堆,取搅拌好的沙泥揉搓成圆状陶土,用塑料布裹好备用

6、制坯——从火塘取炭火至作坊区,摆放好火盆,作为一天的烘烤。取出一天需要的土块量,敲好一天需要的瓷片量。用铁圈把操作台板上残留的黏土刮削干净,然后制成需要的陶泥坯并再作阴干处理。

篇二:经典民间故事-美

经典民间故事——美

[目录]

A先生和P先生原著:马杰里·威林(美)

彩虹尾巴下面的青蛙民间故事(美)

茶杯中的鲸原著:莉迪亚·吉布森(美)

充满友爱的世界原著:梅布尔·利·亨特(美)

吹小号的天鹅原著:E.B.怀特(美)

点金术原著:霍桑(美)

国王床上的龙原著:博纳·泰勒(美)

海乌姆的雪原著:依萨克·巴谢维斯·辛格(美)

借东西的地下小人原著:诺顿(美)

阔嘴巴青蛙原著:雷·施纳德(美)

绿色的大伞原著:伊丽莎白·科茨沃思(美)

奇人保罗民间故事(美)

三个金苹果原著:霍桑(美)

夏洛的网原著:E.B.怀特(美)

小老鼠斯图亚特原著:E.B.怀特(美)

小人和巨人原著:霍桑(美)

小汤姆历险记原著:露易莎·梅奥尔(美)

A先生和P先生

原著:马杰里·威林(美)

A先生和P先生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一起在镇上开了一家杂货店,店外面漆成了令人愉快的鲜红色,而店里面则摆满了沙丁鱼、肥皂、饼干、黄油、苹果以及各种各样你能想起来或是想不起来的东西。

A先生又瘦又高,像根细竹竿;P先生又矮又胖,像个冬瓜。A先生有一头漂亮而浓密的红头发,而P先生的脑袋上稀稀拉拉的没几根毛。尽管他俩的长相截然不同,但这丝毫没影响他们的友谊和快乐。工作时,A先生负责拿取货架顶上的东西,P先生负责拿货架底层的东西。如果东西实在太高,需要用棍子捅,那么A先生只管捅,P先生就在下面只管接。从他们的杂货店里,总会传出两人“哈哈”的大笑声

和动听的音乐,他们是两个快活的人。

两个快活的人在一起总是要想办法寻开心的,事实也是如此。他们常常在一起把汤罐当篮球扔,把西瓜当足球踢,把调味瓶搭成高高的城堡??当所有的游戏都玩得让人厌倦的时候,两个人开始觉得生活索然无味了。

这一天,A先生想出了一个特别棒的主意,他想在一夜之间把商店里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改变一下。他想,顾客们看到之后该多么吃惊呀!P先生看了也一定会忍不住捧腹大笑的。这么妙的主意他没有告诉P先生,他不想让P先生知道,想给他一个惊喜。

但是,A先生和P先生不愧是多年的老朋友,P先生也一直想干一件让A先生感到惊喜的事。哈,真是够巧的,几乎在同一时刻,他光秃秃的脑袋瓜里冒出了和A先生一模一样的好主意。

因此,他俩都各自偷偷地写了一批新的价目牌,一边写,还一边捂住嘴巴偷偷地笑。如果被对方发现了自己在偷笑,他们会立刻收起笑容,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他俩飞快地干完手里的活,然后,关上了店门,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迈着轻快的脚步回家了。

第二天一大早,A先生和P先生的杂货店来了第一位顾客,她要用25美分买3块肥皂。

“哦,12美分1块,这是刚调的价格。”A先生看着她惊诧的表情,开心极了,“也许你想买汤,汤的价格是25美分3罐。”

“不是那个价钱!瞧那儿,是19美分2罐!”这时P先生也喊了起来,他笑着冲A先生挤了挤眼睛。显然,他偷偷地换了价目牌,正偷着乐呢。

A先生觉得P先生的把戏一点也不好笑,他生气地喊道:“25美分3罐,一直以来都是这个价格。”

“19美分2罐,已经调价了!”P先生也提高了嗓门说。

接下来的事情更糟了。不断有顾客光临,每来一个顾客,都会听到A先生和P先生吵闹的声音。而且,当A先生笑出声来的时候,P先生就想冲过去把他的脑袋给拧下来;当P先生呵呵笑的时候,A先生恨不得一口把他给吞下去。两个朋友像两只竖起全身的羽毛斗来斗去的公鸡,都急得红了眼。

顾客越来越多了,有的人涌入店里,是为了抢购一大堆便宜得不可思议的东西,而有的人呢,把桌子拍得砰砰响,吵着闹着要退货,因为他们的东西买得太贵了!

当A先生刚把一块新的价目牌贴在商品上时,P先生就冲过去把它撕掉,重新贴上新的标签。P先生刚改好的标签,总是会被A先生飞快地扯下来,揉成一小团狠狠地丢在地上。

A先生和P先生这一整天什么都没干,就奔来跑去地贴新的价目牌。而顾客们也被弄糊涂了,当然,他们不会错过买便宜货的良机。如果A先生喊出的价格便宜,他们就会跑过去;如果P先生喊出的价格较低,他们又会涌过来。商店里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混乱的场面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到了该关店门的时间,A先生冲出店门,头也不回地跑了。而P先生则累得精疲力竭,忍不住一屁股坐在一口木头箱子上,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了很久很久,一直哭到掉不出泪来,才揉了揉红肿的眼睛,慢吞吞地回家了。

可是,A先生并不在家。虽然P先生为这一整天的争吵感到伤心透

了,但现在他更多的是担心老朋友的安危,他想也没想,就冲出门去寻找没回家的A先生。

P先生迈着他的两条小短腿走遍了小镇的大街小巷,最终在人行道的尽头、望得见大片田野和土地的郊外见到了A先生的身影。P先生加快了脚步,拼命地追赶着A先生。A先生呢,听到了身后啪嗒啪嗒的脚步声,虽然并没回头,但却放慢了脚步,假装欣赏郊外的风景。

最后,在一棵大树下,P先生终于赶上了A先生,他们肩并肩地坐了下来。A先生仍旧一副怒气冲冲的模样,而P先生则坐在树下喘着粗气,他们谁也没有搭理谁。

过了一阵,A先生转过头来,用鼻子哼了一声。P先生也看了A先生一眼,哼了一声。

又过了一阵,P先生开口了:“其实你用不着这么生气,我只是想逗你开开心。”

A先生也说:“你也不必这么乱发脾气,我只是想让你大吃一惊。” “我只是想听到你开怀大笑。”

“我也是,想让你感到高兴和快乐。”

说着说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胳膊和一根又粗又短的胳膊又挽在了一起,A先生和P先生肩并着肩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没拌过一句嘴。即使偶尔A先生犯了个小错,或是P先生干了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他们也只是相互宽容地笑一笑。A先生和P先生是一对最要好的朋友,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真诚的友谊更值得珍惜的呢?

彩虹尾巴下面的青蛙

选自:美国民间故事

和每天一样,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许多青蛙都会鼓起腮帮子“咕呱咕呱”地唱。欢快的蛙鸣为宁静的夜晚增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青蛙们在荷叶亭亭玉立的池塘里,或是散发着麦穗清香的田野里,吸吮晶莹的露珠,捕捉飞来的蚊虫。每有一次收获,它们就会发出一阵嘹亮的“咕呱咕呱”的歌唱。

并不是所有的青蛙都是在勤劳地工作,有这么一只青蛙,它的做法跟勤劳的青蛙们完全不一样。如果是天气晴朗,它就会懒洋洋地躺在荷花明黄的花蕊中晒太阳;如果天上下起了雨呢,它就会撑起青绿的荷叶伞,听雨滴打到团团荷叶上滴答滴答的声音。“它们真不会享受人生。”这只懒青蛙总是看不惯别的青蛙一刻也停不下来的模样。同样,别的青蛙也总是看不惯懒它无所事事的样子,它们总是好心地规劝道:“生命的意义在于体现一个人的价值,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他的价值恐怕只会等于零。”

“哼,说得冠冕堂皇的,还不是为了钱!等我有了钱,我会给你们这些喜欢工作的人大量的工作,我会让你们给我盖房子、开车子,给我做饭、洗脸、刷牙、剪脚趾甲??”懒青蛙心里想。

这一天,刚下过一场雨,太阳又从云彩的背后钻了出来,天空中浮现出一道五彩斑斓的彩虹。长长的彩虹悬挂在半空中,而它的尾巴,一直伸到了密林的深处。

这时,懒青蛙惊喜地想起了一个传说,在彩虹的尾巴下面,有一个灌满黄金和钻石的洞穴。“只要找到那个洞穴,我就能成为世界上

篇三:民间故事传说 (5000字)

民间故事传说:迪庆州有着神奇而深厚的民间文学的土壤,折射着藏族等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神话、故事、传说作为远古的、神圣的对人类本身、对自然万物的诠释,在今人看来更意味深长。藏族民间有歌体形式和散文体形式淬的人类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人类再生神话,有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及各类英雄神话和各类降妖伏魔神话,还有来源于经典的和民间的解释自然万物的神话。

迪庆境内各民族民间故事十分丰富,各民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从总体上看,有动物故

事、魔法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蕴含着各民族的智慧与朴素的人生观。民间歌舞歌谣:迪庆境内居住着26个民族 ,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就有9个。在迪庆这个“歌的海洋,舞的故乡”里,各民族的歌舞绚丽多姿,五彩缤纷。有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情舞、热巴舞,傈僳族的阿迟目刮瓦克、瓦克克、阿朴比克,纳西族的东巴舞 、阿里利 、满达, 彝族的跳乐、打歌,普米族的对歌比赛??。每当雪山披上银衫,草原穿上了月光织成的纱良,山寨燃起彤红明亮的篝火,随着弦子的声音或嘹亮的歌声,人们汇集拢来,尽情歌舞,这里便成了歌舞的海洋。迪庆各民族世代蕴育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往往就体现在世代蕴育、常盛不衷的民间歌舞歌谣中。特别是藏族,在俯娱乐时要歌舞助兴,在人生礼仪中以歌舞贯穿,在劳动生产中以歌相伴,在山野原野中也常常绰吭高歌,年轻人谈情说爱更离不开歌。

民间工艺美术:迪庆各民间对工艺与美术情有独钟,在藏传佛教寺院与藏族民居中,可要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壁画,所表现的多为佛教内容,宗教色彩浓厚。有佛像、菩萨像、宗教人物像、说法图、寺庙图、佛经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还有各种雕塑、唐卡画、酥油花、东巴画、地毯、土陶等。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充分表现了迪庆各民族对生活的热爱

有这样一首古老的藏族诗歌,叫《情人般的木碗》。诗只有两句——“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

藏民酷爱饮茶,也酷爱饮茶的茶具——木碗。茶碗有瓷碗“噶玉”、银碗“俄泼”、玉碗“央池”、木碗“辛泼”之说。最好的木碗是“察牙”和“纳抛”,香格里拉尼西乡出产的木碗就叫“察牙”,其色如琥珀,经久耐用。

产木碗的尼西上桥头村,离香格里拉县城约40公里,再往下走18公里就到了奔子栏。上桥头村有一座“红军桥”,这里又是巴拉格宗峡谷的出口,硕曲河从里面狂啸而出,冲向一山之隔的金沙江。我们拜访的鲁茸卓玛家就在桥墩旁边,她家是做木碗的世家,过去茶马古道的马帮将奔子栏一带的木碗运往昌都销售,马帮的驮子里就有她家做的碗。

走进鲁茸家,客厅的木架上一溜放着盛酥油茶的玻璃杯,vcd机里正播放南斯拉夫的老电影《桥》。二楼的经堂外面挂着一位老匠人的大幅照片,据说这曾是某著名杂志的封面。

二楼狭窄的楼道里,鲁茸卓玛正在用一把牦牛尾巴毛制成的小刷子,给做好的木碗上漆。片刻工夫,木碗已从纯白色变成淡黄色,又变成深棕色。这神奇的土漆,其原料从维西县买来,经过本家秘方加工制成,能让木器几十年光亮如新。

卓玛说,“父子不共碗,母女不共碗,兄弟不共碗”是藏民的规矩。人到哪里,碗到哪里,人在碗在,形影不离。人死之后,还用木碗盛满茶酒供在遗体面前。“甚至男女所用木碗的样式都有所不同”,卓玛拿出一对木碗说:“看,这一只是男的,这一只是女的。”仔细看去,男式木碗碗口大且外开,碗身低;女式木碗则正好相反,开口含蓄,碗身纤细??它们颇像一对要好的恋人呢!

在许多国家出版的关于中国的旅游手册中,在谈到香格里拉的民间艺术时,都会出现孙诺七林的名字。孙诺七林有许多出国的机会,他的作品多次被运至国外展出,主办方都热情邀请他去,他说什么都不出门。一次一个日本艺术家为表示诚意在他家等了他一个月,他还是笑眯眯地对人家说:“我就不去了,你再多玩几天嘛。” 孙诺七林很少出门,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昆明,那是1999年6月去领“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的牌牌。他只去了三天,除掉路上花去的两天,在昆明只呆了一天。平常孙诺七林至多在节日去离汤堆村50公里的奔子栏乡看看亲戚,其它就哪儿都不去了。

告别了孙诺七林,我们去寻找尼西的另外一件特产:木碗。谁知这短暂的探访,竟与一首浪漫的古诗歌有关。

迪庆民间工艺文化博大精深,工艺技术精湛高超,民间工艺品多如繁星,种类齐全。毛纺织品有地毡、披风、氆氇、邦锦等;绘画有唐卡、吉祥八宝、壁画、东巴画等;金银制品制作精美,历史悠久。糌粑盒、木碗、弩弓等独具特色,无不充分显现出迪庆各民族的睿智和灵秀。

制陶在迪庆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香格里拉县尼西就有土陶制作。土陶选料精细、做工精美、陶器品种众多,常见的有茶罐、茶壶、火锅、火盆、酒具等。尼西土陶畅销藏区,深受顾客喜爱。

藏族人喝茶,一般爱用木碗。按藏族传统,一般使用得最多的餐具也是木碗。

在西藏,无论是有钱人也好,穷人也罢,喝茶都用木碗。即使有玉碗和瓷碗,藏民仍垂青于木碗。在家用它,出门也带着,形影不离,浪迹天涯的旅人的怀里都揣着个木碗,人在碗在,碗不离人。这种对木碗的喜好,从一首藏民歌中便可见知:

丢也丢不下,

带也带不走,

情人要是木碗该多好,

揣在怀里头。

将木碗与情人等同,可见藏民揣碗的习俗。出门都揣着木碗,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方便,而是社会习俗使然。

木碗除了有不易破裂,不烫嘴、不变味,喝茶香的特点外,杂木碗还有防毒的作用。木碗价廉物美,平民百姓承受的起,木碗光滑、细致、美观、携带方便,更重要的原因和藏民不共碗的习俗有关。

对怎么用木碗,藏族很有讲究。小小一个木碗,在家有在家的用法,出门有出门的讲究。木碗虽小,内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

藏家人客厅的藏式茶几上总是摆放着一大一小两只木碗,大的是父亲的,小的是母亲的。 关于父母之碗大小之别。一般说法有二: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一般都认为这是为了尊重父亲,父亲的地位高于母亲。或许这种说法源于西藏历史。旧西藏地方政府的法典规定:“人有上、中、下三等,每等人又分上、中、下三级。”这样藏人就被划为三等九级。即使偶有一对夫妇串门到别人家,主人招待客人的茶碗,女士的定比男士的小,反之,则被视为失礼。 平日,父母的木碗总是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地摆放在碗橱里,用时取出,用后放回,各用其碗,井然有序。有“夫妻不共碗,父子不共碗,母女不共碗,兄弟不共碗”之说。若有哪位少不更事的孩子,一进门端起父亲的碗便喝,就会遭到母亲的责备:“你这样,以后不会交好运的。”

夫妻情分也体现在木碗上,若遇丈夫出远门,妻子送丈夫上路以后,回家喝茶时,先将丈夫之碗添满,然后给自己添。喝罢茶后,将丈夫碗中之茶往干净处泼了,把碗收拾干净放好。待远行人归来时,盛满热茶,双手奉上,为其洗尘。

孩子们长大以后另立门户,各过各的日子,回家看望父母时,仍用自己以前的木碗。所不同的是,儿子和儿媳一同前往时,儿子仍用他以前的木碗,儿媳则没有,给她的碗是临时用的,同儿媳一样,女婿上岳父母家也没有他的专用木碗,若是上门入赘的女婿,则另当别论,因为他是未来的一家之主,不能没有专用木碗。

人故世后,家人在他生前用过的木碗里盛满酥油茶,供在遗体面前。天葬后 “一七”这天,家人亲朋等与天葬师一起到河边举行送亡人灵魂平安的仪式。他们将亡人生前用过的木碗放在面前,添满茶,表示给他送行。最后把这个木碗里的茶泼了,收拾干净后送给天葬师,从此,这个碗就归天葬师所有了。这是丧葬习俗中的一种规矩:每葬一个亡者,他的碗必须归天葬师,不得有违。如若家人欲留下亡人生前所用的木碗做纪念,必须花钱从天葬师的手里赎回。

如果木碗的碗边出现裂口,藏民视为不吉,忌讳一大清早用裂口碗喝茶,裂口碗也不能用于待客。一定要换一个新的才行。如无意中遇上此种情况,讲究的人则一天不出门,以躲灾祸。

同样一只木碗,因家境的不同,又大有讲究。一般人家,每个家庭成员拥有一个木碗就不错了,而家境好的人家,木碗还配有银盖和碗托。银碗盖成塔形,雕银嵌金,顶端一颗红玛瑙为手柄。银盖上镌刻着吉祥图案。更甚者,木碗通体镶银雕花,碗腰处只留有指宽的部分,让你明白碗胎是木质的。其上为碗盖,下为碗托,均为银质。

碗托尤为别致,成盛开的八瓣莲花状,每瓣上有一幅吉祥图案,八瓣合成传统的八祥


民间故事哦》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490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