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蒋方舟励志文章

蒋方舟励志文章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21 00:19:16 | 移动端:蒋方舟励志文章

篇一:不要只是因为你年轻 蒋方舟

不要只是因为你年轻

14

年前,刚刚退学的韩寒,带着自己刚刚出版的《三重门》参加央视一个叫做《对话》的节

目。

在整个节目的录制过程中,他被当作一个犯罪嫌疑人一样对待,主持人咄咄逼人,社科院的专家认为他只是昙花一现,还有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观众说韩寒是“土鸡”——理由是韩寒用聊天室聊天,而不是像她一样用OICQ和ICQ。甚至,为了反衬韩寒的失败,他身旁还坐了一个成功的范本——考上北大的少女黄思路。 14年后,我去参加央视一档节目的录制,内容是“非一般年轻人”的演讲,其中大部分是90后,有科学家,有创业者。 演讲者都朝气蓬勃,而我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位置非常尴尬,我和一群从30后到80后不等的老年人,坐在观众席中被架得很高的白凳子上,脚不着地,举着一块写有自己出生年份的荧光板,带着诡异的慈祥笑容,听这些年轻人上台演讲。

我们这群老年人,并不像当年《对话》节目中的专家一样,是年轻人的评委,而是对年轻人丧心病狂的赞美者。 我们在每个演讲之后发言,场景介于中学生演讲比赛和“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之间,每个人都生怕溢美之词被他人抢去,因而抱着话筒无休止地进行排比句造句:“青春是一颗种子/一朵花/一棵树/一根蜡烛??”最后声嘶力竭地以诸如“青春无敌!做你自己!正能量!耶!”作为结束,非常累。

中年人在话语权的争夺中,成了弱势群体。

那次录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个应用软件的CEO,90后,非常瘦小。他抱着一个大狗熊玩偶上台,一上台就把狗熊扔到台上,说:“我觉得这个让我抱熊的导演特别傻。” 他的演讲里不乏豪言壮语,例如“明年给员工派发一个亿利润”之类。而台下的大学生,则在每一次听到“第一桶金赚了100万”“、

阿里巴巴用千万美金收购”这类句子时,羡慕

地齐声哗然。 他的演讲,虽然充满了明显的夸大和对他人的不屑,可却获得了当天录制时最大的掌声,以及最热烈的溢美。 前辈们的兴奋,在于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典型的90后,就像亲眼看到外星人时,发现它就是自己想象中的银色大头娃娃。那个年轻的CEO符合社会对于90后的一切想象:轻狂、自我、混不吝。 节目播出后,他的演讲视频在社交网络上风靡,配以这样的标题:“90后的话,惹怒了所有的互联网大佬”;“90后的一番话,让全世界都沉默了”。

当我看到播出的节目里,所有被侮辱和轻视的中年人,都像受虐狂一样大力地鼓掌、卖力地欢笑,我忽然想到14年前参与韩寒节目录制的中年人,当年台上的那些中年专家。他们还在么?他们依然怒不可遏吗?还是成了举着写有自己出生年份的老年人,一听到“追逐梦想”、“初生牛犊”几个字,就在煽情的音乐中热烈鼓掌呢?

风水轮流转,中年人在话语权的争夺中,成了弱势群体。

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

不久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在一篇文章里宣布了自己的“告别”——他将告别学术界。而一直与年轻人为伍、为师的他,同时也宣布自己跟青年的关系结束了。 他这样写道:“对60后、70后我有点理解,80后多少有点理解,对90后我完全不理解。网络时代的青年的选择,无论你支持他、批评他、提醒他都是可笑的,年轻人根本不听你的。所以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师的角色,我必须结束。最好是沉默地观察他们。” 钱理群老师以惊人的真诚与坦率,承认自己并不了解年轻人,而且,年轻人也已经不需要被了解。

可大部分中年人,依然在吃力地去解析青年人。

“年轻人”的形象被各个广告公司和商家以动画、PPT、视频等各种工具描绘。他们青

春、朝气、梦想、活泼。PPT里的年轻人,他们穿着裤裆快贴到地上的牛仔裤,戴棒球帽,有时脑袋上还挂着一个巨大的耳机,背景板上是二次元的漫画和已经过时的火星文,配以凛冽的泼墨字体:“我就是我!”“我就是任性!”“青春无极限!” 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

一方面,因为青年是巨大的消费群体,青年对于文化产品和商品的喜新厌旧的选择,对市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商家和媒体企图用文案大号加黑的网络流行语,来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似乎不说“约吗?”、“挖掘机到底哪家强?”,就会被远远地抛在时代后面。他们忽略了那些网络流行语已经令人深恶痛绝的事实。其产生的效果,就如同父母一定要加你的微信,并且在朋友圈发标题含有“吊炸天”字眼的视频一样令人尴尬。 中年人对年轻人毫无原则的赞美,大概一方面为了证明自己未老,一方面也出于愧疚:他们并没有为下一代建造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 不久前,“少年不可欺”成为互联网上被热烈讨论的事件,原委是优酷作为视频网站的巨头,剽窃了几个少年的创意。所有人都声讨优酷,不仅仅是为青年鸣冤,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自己都有过由于年轻而不被认同和重视的经历。

70后、80后都曾有过急于获得认可的青年时期,因此,他们满怀愧疚,使得当今90后几乎一出世,就具备与生俱来的被认同感。

作家阿城写过:“儿童时便真实地做一个儿童,不要充大;青年时便热情地做一个青年,狂一些也没关系;中年时便认认真真地做一个中年人,为家庭为国家负起应负的责任,自有中年的色彩与自豪。非要挤进青年行列,胡子刮得再干净也仍有一片青,很尴尬。”

杀死中年的,并不是气势汹汹的90后,而是不肯老实尊严地做个中年人的自己。尊重年轻人,讨好年轻人,其中只有一线之隔。

时代永远给年轻人机会,但是,只给一小部分年轻人机会。

年轻人将要生活的时代,真的因为有大量的赞美和认同,而变得更好了么? 高校成为励志演讲者聚集的地方,年轻人激动地在本子上写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有人都念叨着马云的语录:“梦想是要有的,万一成真了呢?”汪峰坐在转椅上,像从阿拉丁神灯里冒出的妖怪一样说道:“你的梦想是什么?”好像你只要敢说,他就能让你实现。

这是时代为年轻人制造出来的一种幻觉:只要有梦,追逐几步,就能成功。

打开电视或者网页,你会发现满世界都是“梦想成真”的人:歌唱比赛得了冠军,创业获得了B轮融资,实现了环球旅行,等等。整个社会热情地向你伸手,邀你做梦。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么?不,但也并不是最坏的。

时代永远是一样的,时代永远给年轻人机会,但是,只给一小部分年轻人机会。时代永远迎接小部分人,却拒绝大部分人。时代只允许小部分人成功,而让大部分人像亨利·梭罗所说的那样——“处于平静的绝望之中”。

梦想泡沫下的世界,并不是蔷薇色的。年轻人要面临的未来,环境前所未有地恶化,经济增长正在放缓,技术进步带来人力需求急剧减少。同时,还有修改这个社会游戏规则的无力感,政治和社会参与的无力感。 一代代青年的责任,并不是继承来的,而是从世界中获利,把坏的推倒,改造出一个更好的世界来。如果失败,下一代再来。 台湾作家张铁志曾写道:台湾年轻人已经从“物质时代”进入“后物质时代”。当他们发现开一家咖啡馆、旧书店、面包店的“小确幸”也难以实现的时候,就开始争取更大层面的进步,比如环保、公益、政治环境等。 如果青年只是重复上一代的虚张声势与言不由衷,继承上一代的狭隘与欲望,那便不配获得掌声。如果青年不断降低自己的标准,以便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那么也不配获得掌声。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值得为之奋斗、让其实现。年轻,也不是被赞美的全部理由。

篇二:不要只是因为你年轻

不要只是因为你年轻

蒋方舟

14年前,刚刚退学的韩寒,带着自己刚刚出版的《叁重门》参加央视一个叫做《对话》的节目。

在整个节目的录制过程中,他被当作一个犯罪嫌疑人一样对待,主持人咄咄逼人,社科院的专家认为他只是昙花一现,还有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观众说韩寒是“土鸡”——理由是韩寒用聊天室聊天,而不是像她一样用OICQ和ICQ。甚至,为了反衬韩寒的失败,他身旁还坐了一个成功的范本——考上北大的少女黄思路。

14年后,我去参加央视一档节目的录制,内容是“非一般年轻人”的演讲,其中大部分是90后,有科学家,有创业者。

演讲者都朝气蓬勃,而我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位置非常尴尬,我和一群从30后到80后不等的老年人,坐在观众席中被架得很高的白凳子上,脚不着地,举着一块写有自己出生年份的荧光板,带着诡异的慈祥笑容,听这些年轻人上台演讲。

我们这群老年人,并不像当年《对话》节目中的专家一样,是年轻人的评委,而是对年轻人丧心病狂的赞美者。

我们在每个演讲之后发言,场景介于中学生演讲比赛和“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之间,每个人都生怕溢美之词被他人抢去,因而抱着话筒无休止地进行排比句造句:“青春是一颗种子/一朵花/一棵树/一根蜡烛??”最后声嘶力竭地以诸如“青春无敌!做你自己!正能量!耶!”作为结束,非常累。

那次录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个应用软件的CEO,90后,非常瘦小。他抱着一个大狗熊玩偶上台,一上台就把狗熊扔到台上,说:“我觉得这个让我抱熊的导演特别傻。”

他的演讲里不乏豪言壮语,例如“明年给员工派发一个亿利润”之类。而台下的大学生,则在每一次听到“第一桶金赚了100万”、“阿里巴巴用千万美金收购”这类句子时,羡慕地齐声哗然。

他的演讲,虽然充满了明显的夸大和对他人的不屑,可却获得了当天录制时最大的掌声,以及最热烈的溢美。

前辈们的兴奋,在于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典型的90后,就像亲眼看到外星人时,发现它就是自己想象中的银色大头娃娃。那个年轻的CEO符合社会对于90后的一切想象:轻狂、自我、混不吝。

节目播出后,他的演讲视频在社交网络上风靡,配以这样的标题:“90后的话,惹怒了所有的互联网大佬”;“90后的一番话,让全世界都沉默了”。

当我看到播出的节目里,所有被侮辱和轻视的中年人,都像受虐狂一样大力地鼓掌、卖力地欢笑,我忽然想到14年前参与韩寒节目录制的中年人,当年台上的那些中年专家,他们还在么?他们依然怒不可遏吗?还是成了举着写有自己出生年份的老年人,一听到“追逐梦想”、“初生牛犊”几个字,就在煽情的音乐中热烈鼓掌呢?

风水轮流转,中年人在话语权的争夺中,成了弱势群体。

不久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在一篇文章里宣布了自己的“告别”——他将告别学术界。而一直与年轻人为伍、为师的他,同时也宣布自己跟青年的关系结束了。

他这样写道:“对60后、70后我有点理解,80后多少有点理解,对90后我完全不理解。网络时代的青年的选择,无论你支持他、批评他、提醒他都是可笑的,年轻人根本不听你的。所以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师的角色,我必须结束。最好是沉默地观察他们。”

钱理群老师以惊人的真诚与坦率,承认自己并不了解年轻人,而且,年轻人也已经不需要被

了解。

可大部分中年人,依然在吃力地去解析青年人。

“年轻人”的形象被各个广告公司和商家以动画、PPT、视频等各种工具描绘。他们青春、朝气、梦想、活泼。PPT里的年轻人,他们穿着裤裆快贴到地上的牛仔裤,戴棒球帽,有时脑袋上还挂着一个巨大的耳机,背景板上是二次元的漫画和已经过时的火星文,配以凛冽的泼墨字体:“我就是我!”“我就是任性!”“青春无极限!”

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

一方面,因为青年是巨大的消费群体,青年对于文化产品和商品的喜新厌旧的选择,对市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商家和媒体企图用文案大号加黑的网络流行语,来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似乎不说“约吗?”、“挖掘机到底哪家强?”,就会被远远地抛在时代后面。他们忽略了那些网络流行语已经令人深恶痛绝的事实。其产生的效果,就如同父母一定要加你的微信,并且在朋友圈发标题含有惊人字眼的视频一样令人尴尬。

中年人对年轻人毫无原则的赞美,大概一方面为了证明自己未老,一方面也出于愧疚:他们并没有为下一代建造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

不久前,“少年不可欺”成为互联网上被热烈讨论的事件,原委是优酷作为视频网站的巨头,剽窃了几个少年的创意。所有人都声讨优酷,不仅仅是为青年鸣冤,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自己都有过由于年轻而不被认同和重视的经历。

70后、80后都曾有过急于获得认可的青年时期,因此,他们满怀愧疚,使得当今90后几乎一出世,就具备与生俱来的被认同感。

作家阿城写过:“儿童时便真实地做一个儿童,不要充大;青年时便热情地做一个青年,狂一些也没关系;中年时便认认真真地做一个中年人,为家庭为国家负起应负的责任,自有中年的色彩与自豪。非要挤进青年行列,胡子刮得再干净也仍有一片青,很尴尬。”

杀死中年的,并不是气势汹汹的90后,而是不肯老实尊严地做个中年人的自己。尊重年轻人,讨好年轻人,其中只有一线之隔。

年轻人将要生活的时代,真的因为有大量的赞美和认同,而变得更好了么?

高校成为励志演讲者聚集的地方,年轻人激动地在本子上写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有人都念叨着马云的语录:“梦想是要有的,万一成真了呢?”汪峰坐在转椅上,像从阿拉丁神灯里冒出的妖怪一样说道:“你的梦想是什么?”好像你只要敢说,他就能让你实现。

这是时代为年轻人制造出来的一种幻觉:只要有梦,追逐几步,就能成功。

打开电视或者网页,你会发现满世界都是“梦想成真”的人:歌唱比赛得了冠军,创业获得了叠轮融资,实现了环球旅行,等等。整个社会热情地向你伸手,邀你做梦。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么?不,但也并不是最坏的。

时代永远是一样的,时代永远给年轻人机会,但是,只给一小部分年轻人机会。时代永远迎接小部分人,却拒绝大部分人。时代只允许小部分人成功,而让大部分人像亨利·梭罗所说的那样——“处于平静的绝望之中”。

梦想泡沫下的世界,并不是蔷薇色的。年轻人要面临的未来,环境前所未有地恶化,经济增长正在放缓,技术进步带来人力需求急剧减少。同时,还有修改这个社会游戏规则的无力感,政治和社会参与的无力感。 一代代青年的责任,并不是继承来的,而是从世界中获利,把坏的推倒,改造出一个更好的世界来。如果失败,下一代再来。

台湾作家张铁志曾写道:台湾年轻人已经从“物质时代”进入“后物质时代”。当他们发现开一家咖啡馆、旧书店、面包店的“小确幸”也难以实现的时候,就开始争取更大层面的进步,

比如环保、公益、政治环境等。

如果青年只是重复上一代的虚张声势与言不由衷,继承上一代的狭隘与欲望,那便不配获得掌声。如果青年不断降低自己的标准,以便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那么也不配获得掌声。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值得为之奋斗、让其实现。年轻,也不是被赞美的全部理由。

篇三:阅读与训练十11-20 附答案

阅读与训练十一

【高考作文欣赏】(2015浙江)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文显其品动人心

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整个中国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是成为“御用文人”的悲哀。也许在郭老的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曾经歌颂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有一样是不能否认的:文显其品动人心。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真当作汤底,用生活的阅历作为菜料,以真情实感为辅料,烹饪出一锅令人回味的佳肴。

(11)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目前的文学创作不可谓不繁荣,但厚重的、________时代精神的作品还不多,描写普通大众的作品偏少。

②正是由于水源的________,人类才开始考虑如何来使相对________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③最近,MSN服务将要收费的消息在媒体和用户中流传。微软在华的MSN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由中美商业模式差别造成的_____,基于个人计算机的MSN将_____免费下去。

A.引领 短缺/稀缺 误解/始终B.引导 稀缺/短缺 曲解/始终

C.引领 短缺/稀缺 误解/一直D.引导 短缺/稀缺 曲解/一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步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一体化的趋势,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非常严峻。

B.不知不觉间,“微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微博取代博客成为网络上最主流的信息分享平台,微电影也逐渐成为年轻观众躲避影院烂片“轰炸”的首选。

C.平民文化的重新崛起,不仅会对我国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更会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D.新华发行集团主办旨在“推广深度阅读,倡导理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的第二期知本读书会日前在新华文化空间举行。

3、填写在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余光中坦言,他一度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意思是。但没想到的是,更多人却对他的散文表示更多的好评。于是他就改变了初衷,把诗歌和散文当成自己的两只眼睛,双眼并用,更加立体形象地看事物,看人生。

A.散文是自己最擅长的主要文学体裁,诗歌是自己的最爱。

B.诗歌是自己主要创作的文学体裁,散文也时有问世。

C.散文和诗歌是自己创作的两类文体,左右皆能开弓。

D.诗歌和散文是自己创作的两大领域,两者不可偏废。

4、(2015·吉林三模)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中,曾参用“,_______________”指出有抱负的人胸怀广阔、意志坚强才能担大任,并借此鼓励门人要有理想还要有恒心。

(2)杜甫《登高》中, “,” 的诗句,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

(3)屈原的《离骚》中,“,”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和百姓处在艰难困苦之中而深感忧愁悲伤的情感,为后面抒发小人当道、君主不分贤愚忠奸奠定了感情基调。

(4)别时容易见时难,但是现代社会通讯便捷、快速,分别时,不妨还是用苏轼名句“, ”

作为对彼此的衷心祝福吧。

(5)古诗中常常充满了人生哲理,如唐代诗人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是这样描绘新旧事物交替的:,。

(6)李白在《行路难》中“,

”两句运用姜太公、伊尹的典故来表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地。

(7)《桃花源记》中通过花草的鲜美来写桃花源的美景的句子是

,。

(8)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裕北伐的典故,以“

,”两句表现出刘裕统帅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慨。

阅读与训练十二

【掌故】

苏辙任汝州知州

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四月,苏辙以古丞出任汝州知州,六月调到袁州。苏辙在汝州任职虽然只有短短三个月时间,但却做了几件有功于地方的善事。

苏辙到汝州上任的这一年,从开春到初夏,数月干旱无雨,麦子长势很不好,减产几成,秋季作物因无墒种不上,苏辙忧心如焚。他率领文武属员祭祀后土神君,祈降甘霖。这种办法在今天看起来是无济于事的迷信活动,但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身为地方行政长官苏辙亲自祈雨,起码是关心人民蒺苦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在祈雨的同时,他还脚踏实地的动员百姓在汝河上筑堰截水抗旱,不误农时地种上秋庄稼,缓和了灾情。 苏辙早年在父兄的教诲下,苦读诗书,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对书画艺术颇有研究。到汝州任之后,听说龙兴寺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留下的壁画,兴致极浓,便利用公余闲暇,前往观览,发现寺殿破败,危及艺术珍品吴画,就欣然解囊,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寺僧重修吴画殿,并告诫僧人妥善保护吴画。其兄苏轼得悉后作诗《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似闻遗墨留汝海,石壁蜗涎可垂涕。力捐金帛扶栋宇,错落浮云卷新雾。使君坐啸清梦余,几囗衣纹数衿袂。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给予赞扬。

在苏辙调任汝州之前80年,诗人杨亿曾官汝州。杨亿在汝州期间作诗百余首,讴歌汝海之秀丽山川和淳朴民风。杨亿去职后,汝州人建思贤亭将其诗刻石纪念。苏辙到汝州时,思贤亭已破毁,诗石散落,损失过半。苏辙命人重为补刻,并扩建修葺了思贤亭,把诗石镶于左右壁。并作《汝州杨亿公诗石记》称:“呜呼!公以文学鉴裁,独步咸平、祥符间,事业比唐、燕、许元愧,所与交皆贤公相,一时名士多出其门。然方其时,则已有流落之叹。既没十有五年,声名犹籍于士大夫,而思贤废于隶舍马厩之后,诗石散于高台华屋下矣。凡假外物以为荣观,盖不足恃,而公之清风雅量,固自不随世磨灭耶?然予独拳拳未忍其委于荒榛野草,而复完之,抑非陋欤 ?”对杨亿生前的刚介耿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苏辙在汝州关心百姓疾苦,爱护文物古迹的政绩是应该称道的。

于谦对僧人

明大臣于谦年幼时,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角。有一天他在学馆玩,僧人兰古春见到后,逗他说: “牛头喜得生龙角。”

于谦立即对出下句: “狗口何曾出象牙。”

兰古春听了感到很惊奇。 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以后不梳双髻了。”过了几天,兰古春又过学馆,看到于谦已梳成三角发髻,又逗他说: “三角如鼓架。”

于谦又对道: “一秃似擂槌。”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修己之身以立基,假外之力而奋起

蝴蝶翩翩起舞,绚丽的背后是内部结构与光线照射的共同作用;大鹏背负青天豪迈的条件是其翼若垂天之云且乘奔御风;刘邦雄霸天下的背后,是他过人的德行与众贤鼎力相助的相辅相成。故有言云:若心怀凌云之志,必先内修其身再善假外物方可成其大业。

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上炫彩夺目,而色彩的成就需要潜心磨砺自己的心,将自己塑造为可造之材,然而不仅如此,志士曾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善于借助于外界的条件才能让自己更加耀眼。

没有人相信曾经的马云,没有人质疑现在的马云,被肯德基老总嘲笑的马云继续修炼自己,借助市场经济大潮与网络的快速发展开创了个人的王国。反观他的成功,他拥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恰如国父孙中山所言:吾心之所向,纵困难重重,仍再接再厉勇往直前。再者他把握了时代带来的机遇,掌控了时代的脉搏。人之智,不在于智商高于常人,在争辩中脱颖而出,在于清晰地认清自己把握的条件,内修己身,外借他力方可成人之志。

我们,作为教育改革时代的新青年亦要懂得内外兼修的真谛。教育的改革引来众多质疑,有人担心,有人庆幸,有人支持。我们兴许不能选择所接受的教育制度,但既然生于当世就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提高自己文化素养的同时,练就发现机遇的明目。如蒋方舟所言: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也许不能改变,但我们能改变自己适应它。内修己身,外假他力,才能铸就新时代新青年的新乐章。

习主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多大学生创业者跃跃欲试。李克强指出:创业固然值得提倡,但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提高专业知识素养。由此可见内修己身才是创业的基础。而在鼓励大众创业的同时,国家更应发挥自己的作用。励志创业者崔万志谈到自己创业感受时说:我觉得自己就是站在风口浪尖的一只猪,风来了猪都飞起来了。政府的作用就是让这阵风更大更猛,让创业者们都能假外物而奋起。没有那一份成功不需要汗水与努力付出,没有哪一份成功不需要外力来相助。内修己身,外借他力,你会拥有属于你的那份成功。

(12)


蒋方舟励志文章》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490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