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20 16:39:33 | 移动端: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篇一:《老子》第九讲导读

第九讲《老子》导读(三)

从《老子》书的第三十八章开始到第八十一章,这是《老子》书的下半部,也可以叫《德篇》,从第一章到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篇》,在《帛书老子》中,《帛书老子》呢,加本和乙本都是三十八章,他没有分章,都是从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道篇在后,这三十八章,我们可以看出呢,是《老子》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而真正尚德之人,那是一个什么,他不讲德,他不讲德他是一个真正有德的,那么下德之人呢,他也可以讲德,讲德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已经没有德了,没有德了,底下一句话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样四句话讲到上德、下德、上仁、上义。说上德的这个品行是什么?上德就是道,就是得道之人,“ 无为而无以为”,他是一个无为,但是他自己没有,感觉到自己是无为,他连无为都没有感觉,“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下德呢,他也是无为,但是这种无为他是有意的,他自己心里是清楚的,他清楚自己是在做一个无为,这是下德之人,那么“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仁呢,他不是无为,上仁他是为,上德和下德的共同点是无为,那么上仁和上义的共同点是为之,但上仁是为之而无以为,说他在做一件事,但是他是不求回报的,他不是通过,想要去通过,做这件事,而得到什么目的,这是上仁之人,那么上义呢?即使一个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做这件事也是有目的的,他希望通过这件事,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上义之人。那么上德、下德、上仁、上义这四者之间区别是非常清楚的。老子接着讲说,“故失道而后德”,我刚才讲到,上德之人就是得道之人,有道那么就没有,就不必再贵德。“失道而后德,失徳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意而后礼”,那么也可以用一个增加的方法来去讲,有道何必贵德,有德何必贵仁,有仁何必贵义,有义何必讲礼,有道就不必讲德,每个人都很有德的,那么有德的时候何必要讲仁呢?那每个人都很仁,还有必要再提倡仁么?那就没有必要再提倡仁了,有仁的时候那何必要提倡义呢?那也不需要提倡义了,有义的时候何必要提倡礼呢?所以老子讲到,儒家讲要重视仁重视义,在儒家看来提倡仁义就够了,而在道家看来,提倡仁义还不够,因为在仁之上还有德,在德之上还有道。“有道不必贵德,有德不必贵仁,有仁不必贵义,有义不必贵礼”。

第三十九章呢,又讲到道了,这个道篇和德篇它并不是说,德篇只讲德而不讲道,或者说道篇不讲道而不讲德,这是大体的一个区分。第三十九章它实际上还是在讲道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是讲道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的“一”就是道,天之所以成其为天,地之所以成其为地,神之所以成其为神,谷之所以成其为谷,万物之所以能够生,侯王之所以能够为天下贞,都是因为他们得了道,道使天成其为天,使地成其为地,使人成其为人。

第四十章说“反着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四句话也很重要,说“反着道之动”,道怎么动呢?道就是反动,当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反着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我们在前面讲到老子哲学贵柔处弱的思想的时候,我们讲到了这句话,在前面也有一句话,在《老子》的第二十八章,讲到“知其白,守其黑”,也是这个意思。“弱者道之用”,知道什么是强,知道什么是尊贵,但是我并不心安理得地居守这样一个尊贵,称强,而是处弱,弱者道之用,底下还有一句话,与前面那句话关系似乎不大,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所有的东西呢,都有它的一个潜在的存在,任何一事一物都有一个潜在的存在,这个潜在的存在呢,是个有。比如说作为我们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你的父母就是有啊,“天下万物生于有”,但是有再向上不断去追溯,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无以名状的东西,那个东西是什么,那个东西就是无,无并不是不存在,这句话在郭店楚墓竹简中是这样讲的,“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没有第二个这个“有”,我们将这有什么区别,我觉得这个区别并不是很大,这个有呢,也

许是省略了,不是说“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那到底是生于有还是生于无?这不是自相矛盾以来了,说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呢,有了一个更为根本的东西,不是有而是无。第四十一章讲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真正起道之人,知道了一个道,得到之后他会勤行之,这是上士。“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他也许这样做了,有时做到了,有时做不到。底下讲了,“下士闻道而大笑之”,觉得这东西太可笑了,这怎么能这样呢?事情好像不是这样,不是这么简单。比如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老子所提倡的,那么下士闻之,就会大笑,说是我为什么那样去做。我明明我是强,我为什么要装着我不强;我明明我是富,我为什么要装着我不富。觉得这是不可理解的。“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就是如此,道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第四十一章中还有几句话是非常重要的,讲到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隅”就是一个边界。真正的大方是没有边界的,大器是晚成,我们现在都知道大器晚成,这里的大不简单的来讲,就是形体上的大,还有就是它的一种富丽。一个小小的东西,但是它很复杂,这也可以说就是大。那么因为它是个复杂的一个系统,一个复杂的一个结构,不是一日之间就可以做成的,大器晚成,大象无形。真正的“象”,真正意义上的大象那是没有形状的,“道隐无名”道是一个隐,它不是任何具体的名,可以名言的。可以说清楚的。第四十二章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以为天下母”,天下所有的东西都是由道化生而成的,那道化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什么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中所讲到的一和第三十九章中讲到的一还是有区别的,第三十九章中所讲到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那里的一就是道。而四十二章中讲到的,道生一,一与道,还是有区别的,道生一,这里的一是气,是一种清阳之气,道生一,道使一个原始混沌,那么这里的一可以说是原始混沌之气,由原始混沌道原始混沌之气这个过程,就是道生一的过程,原始混沌之气一分为二,分为阴气和阳气,清气和浊气,两种气,那么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阴阳二气交合,可以化生一种第三种气,这种气就是和气,这就是二生三,这里的三不简单的是一个实数,也可以说是一个虚数,三是多,多种事物,都是这样化生而成的,所以三生万物,到了三就是一个多,三生万物,天下所有的东西都这样化生而成的,在老子的哲学中,道化生了天地万物,但道化生了天地万物并不是为了成就什么,而是自然的,而是无为的。在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没有一个造物主的观念,天下所有的东西,包括人在内,都是由道化生而成的,道是人的主宰,但道并不是化生万物,是为了做万物的主宰,也不是。第四十三章讲到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老子对水的一种推崇,说天下之至柔,天下之至柔是什么?天下之至柔就是水,驰骋天下之至坚,这里的至坚是什么?就是石,因为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最硬的东西就是石,而滴水可以穿石,而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这也是老子的一个基本思想,柔弱胜刚强的这个思想也在第四十三章中得到了一个充分的体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由此它引申到一个人,我们人应该怎么样呢?“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无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那么我们一个人就要遵从这样一种无为,遵从这样一种自然,“无言之教,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中讲到说“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说一个人到底应该注重的是什么?注重是自己的身呢?还是注重自己的名呢?当然应当注重是自己的身。注重是自己的身还是身外之物呢?当然应当注重一个人自己的身体,所以底下讲到“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这讲到甚爱必大费,你爱一个东西,你爱的太深了,你的话费肯定就会很大。

第四十五章我们甚至可以讲到和 第四十一章后半部所讲的内容有所相似,“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前面讲到,第四十一章不是讲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里讲到大成若缺,真正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一个物件,他不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东西,它甚至是有一点点缺陷的,所以现在我们有时候看那些古玩,看那些古代的文物,如

果说你要在手里掂量着,这里边没有任何的这个(瑕疵),好像很完美。越是完美的东西,那么你这时候你就要提高警惕,这个东西可能是个假的。因为真东西呢,真正的古代的这种文物啊,它不可能完美到那样一种境界,所以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盈,就是满。冲呢,就是虚。真正的满呢,好像它不是一个溢出来的,它是有,他没有达到顶峰,大直若屈,真正的直让你感到好像是屈的,或者说是有屈的,不是没有一点屈,就是真正的直,大巧若拙,真正的能工巧匠所做出来的东西有时怎么显得好像就那么有一点拙气。大辩若讷,讷就是言语的一种迟缓,一种迟钝,真正能言善辩的人,并不是说的头头是道,夸夸其谈,那不是的,智者不言,大辩若讷。他有时候说话那样的吞吞吐吐,为什么会吞吞吐吐?这里边有时候还是个智慧,我不是把我的智慧用我的话来说出来,我让对方要把我想要说的话说出来,那样是最好的。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大辩若讷的一种智慧。

第四十六章讲到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这是对战争的一种谴责,真正天下有道的时候,那么作为这个马呢,战马,他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一个走马于粪。走马就是战马,跑得很快的马。中国古代所讲到的走,“走”这个字,不是现在我们这个走的意思(就是走路的走),走就是跑。说谁谁是走狗,说走狗不是走来走去,走马观花也不是慢腾腾的那样来观花,不是。这里的走是跑的意思。走狗,走马观花的走,都是跑的意思。却走马以粪,那么这个走马呢,就是军马就是战马,战马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只是一个造粪的机器,这是有道的时候,有道的时代,有道的国度都是如此,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戎马为什么生于郊,戎马就是小马啊,那个已经怀孕了的母马被人当作战马来驱使,所以小马就生于在战场上了,这叫戎马生于郊。底下还讲到了一句话“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前面我们讲到《老子》中有“知足者富”, 知足者富这又讲到,“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足可以引来祸,永不知足那么你就不得安宁,从不得安宁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么祸由此而起。

第四十七章讲到“不出户之天下,不窥牖见天道”,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老子讲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要知道他人,知道外在的事情是什么,要知道你内心的,知道你自己,对自己的内心,对人自身要有一个深刻的洞察与了解,所以呢不是在向外求索,而是向内的一种反省,一种自我的反省,所以这里讲“不出户之天下,不窥牖见天道”,都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道家讲“道”,道家反对的是向外的一种求索,他所更为强调的是向内的一种反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我们在前面讲到的这句话跟这里边的第四十七章也可以联系起来。

第四十八章讲到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向外求索,你越增加,但是与道来讲呢,你的损害也就越多,这里的道,它是人本来就具有的东西,应当我们一个人反省自己,反省自己内心的体会,内心的体验,自知,自知者明,反而向外求索,不自知。向外求索这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那么一直损到什么,损到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那么由无为引出来老子讲到过通过无为,可以达到无不为。我们前边讲到“屈则全,枉则直”,这里讲到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以无事,他说取天下而迫不得已而行之,都是迫不得已,不是说为了努力以求的一个东西,这是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自己私自的利益,百姓的利益就是圣人的利益,所以这里讲到的圣人不是一般的,从道德意义上来讲到的一个人,他仍然是才讲到就是地位,天下地位最高的人,那么这里地位最高的人就是国王,就是天子,作为国王,作为天子,应到是没有自己私自的利益,以百姓的利益就是为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替百姓着想,百姓的疾苦就是你的疾苦,百姓的福气就是你的福气。“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对于善良的人,对于善良的行为,我要去鼓励他,鼓励人们这样去做,鼓励大家都向他学习,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不善的人,不善的行为,我也能够以一个宽大的胸怀来去包容他,接纳他,感化他,这就是“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叫德善。

第五十章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当然这个解释起来比较复杂,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十有三就是十中有三,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那么他可以生的可能性,就三成,死的可能性有三成,处于生死之间的又三成,那么任何时候,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如此。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应当尽量争取生的可能性,而减少死的可能性,争取有利而排除不利。底下还讲到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一个人不是说练就了一身刀枪不入的功夫,而是自己不要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没有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就像我们一个人走路,我们走在人行道上,我们没有走在机动车道上,我们处于一个安全的境地,那汽车怎么能够伤害我们呢?那么相反的你一个人,如果说你处在一个机动车道,或者说非机动车进入到机动车道,你想说我不怕,你不怕今天没有出事,明天也许就会出事,所以这里讲到说,出生入死。我们不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我们的肉体刀枪不入,而是说我们要使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境地,那么任何危害人的东西,那些毒蛇猛兽,那些兵刀,那些兵枪,都不能奈何我们。

第五十一章讲到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这里又讲到了把道和德合起来来讲的,说我们一个人应当怎么来去做事呢?应当遵从道,应当遵从德,所以底下讲到说“故,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要尊道,要贵德,遵道贵德的一个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就是自然,就是按照自然的一种属性一种要求来去做事。 第五十二章讲“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有始,始于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有名万物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那么这里的子就是万事万物。母是什么?木就是道,万事万物都来源于道,所以我们应当尊道,应当贵德。这就是五十二章和五十一章呢,之间是有关系的。

第五十三章讲“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 我有知,行于大道,大道是什么?我们刚才讲到就是遵道而贵德,就是尊自然,那么五十三章还讲到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这是对当时的社会那样一种战争横行的一种谴责,朝廷里边桌明椅亮,但是田里边却荒芜不堪,仓库里边空空如也,作为有政者,作为当官的,穿的衣服非常华丽,带着利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世道,这个世道是不值得,不应该如此的,这是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讲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其实在前边我们也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善建者不拔”,真正一个建筑物,非常坚固的,那是无坚不摧的,不能摧毁的。“善抱者不脱”,是不会脱开的,不会脱离的。所以底下又讲到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都是在讲到那么一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了,树立一种好的信念,然后每个人都如此,一家如此,一乡如此,一国如此,天下都如此,这就是一个安定的社会,天下由此就可以太平。

篇二: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方法

《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与方法》

——读后感 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市交通运输局“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区“书香吴中”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发展,为进一步提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文明素养,在系统内组织开展“学先进、转作风,树立交通新形象”主题阅读、征文活动。

近日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了《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与方法》。老子其人其书,亦如其道,不可道而可道,《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与方法》作者刘庭华撮其精要,力图揭开萦绕于老子其人其书其事的重重谜团;详述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纲要,分章别述老子祸福相倚、无为而治、知足不辱,知止不止等修身之道;并结合作者军事史之专长,对老子柔弱胜刚强、大小相生、韬晦之略以及“不以兵强天下”、“不为天下先”等思想详加阐述。概言之,举凡老子之要义,均在本书罗列之中,不失为老子研究里程碑式的力作。

说起老子,大家都很熟悉,高中的时候他的名句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我认为它是老子之道的基础,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包蕴甚大,却又不是宇宙万物中具体的一物,道是不可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的,一旦用了,那么“道”就不是“道”了。形而上的“道”就变成了形而下的“器”。便不能生成万物,不能成为促使万物变化的规律。“道”衍生了“常有”和“常无”继而演变出了宇宙万物。有和无的变化代表了一切事物及其奥妙的变化规律,论述宇宙大世界,反映出了老子整体的世界观,其文晦涩难懂,但却为其精华。

老子主张“无为”,及顺其自然而行。可以看出老子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老子有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有四大,即人大,地大,天大,道大。人、地、天、道,人居其一,而道犹大。人法地之清净而万物生长,地法天之无言而万物更迭,天法道之无为而宇宙生成,道法自然而不违其本性。而这四句话的形式更是突出了“自然”的最高地位,可以说自然是道的本质,贯穿于道、天、地、人。老子是告诉我们自然的重要性,不要用人为去毁灭自然,不要用造作来破坏天性,不要因贪得去求名声,那么便回归到了原来的天性,值得注意的是老子的自然并不是现在所说的自然,而是自然而然,是与人为相对的。我觉得现代文明是崇尚人为的,人们总想着怎么去改变,怎么去征服自然,想用机械代替天然,把直的变成弯的,把草原变成荒漠,完全破坏了自然,人们将得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再说人类自身,自然到人身上就是“真我”,天然本性,赤子之心。但是人们经常不满足,总看到自己的不好,想要改变它,这是违背自然,改变真我。自然是一个生命本性的真实展露,可惜人们越文明却越不自然。不会率性而为,总是把自己真我伪装,就像不真诚怎么打动人一样,没有真我怎么为人?我们何不扪心大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回归自然?”

老子最令我折服的就是其无为的思想了,《道德经》中有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实老子“无为”的思想并不是无所作为,并不是那种避世的消极态度。很多人不了解他,只从表面上理解了它。真正的“无为”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顺道而为,按自然规律办事。“道”永远顺其自然无所为而没有什么不是它所为。我们人类就是太有所为了,是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亚马逊河的破坏,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北大仓变成了北大荒等等,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这些都是有为造成的。只有明白了老子无为的真正意义,才算真正体

会到了老子之道。是否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是否违背了万物的本性,便是衡量“有为”与“无为”的标尺了。

老子说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貌似很荒唐,可是真正想过之后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大智慧。就像自然界一切发展和生长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但却又无一不合目的的。它从不有意识去追求什么,却实现了一切。这便是道无为而无不为。当我们达到这个高度,也许就超脱于物外,在精神上达到了老子的高度,也许这就是合道吧!这样看来无为而治也就明白了。汉代的文景之治,就是一种无为而治,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刘彻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而他的作为就是以文景之治为基础的。却是又达到了无为而为不为。关于治理天下,老子也有一句名言“将于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其实这也是无为的一种体现如果谁不顾万物的本性和自然规律,想用强力来统治天下,那么他一定不会成功,结局往往事与愿违。他说“天下”这神圣而又神秘,不能用强力治理,强行来反而会搅乱天下,最终失去它。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不顺应它,就有可能事与愿违,达不到目的。

关于人生,老子也有很多言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是静与动的智慧,静有很多用处,统治者可以以静制动,他们将“静”的思想变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权术。而老百姓也同样有妙用,便是以静养智。智者从不会整天叽叽喳喳的表现自己,只有没有智慧的人才会无止境的聒噪,就像满罐子水不易动荡,而半罐子水稍有摇晃便响个不停。有智慧的人像风平浪静的大海,沉静而渊博。根基城府深的人遇事三缄其口,而没有城府的人总是信口开河。恬静总属于智者,他们恬静不是因为恬静好他们才变得恬静,而是智慧令其洞明世事,没有什么事可以扰乱他的心境,因此自然而然地归于平静 。这是一

种经历过人世沧桑后的返璞归真。这就是佛家口中“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层境界了。

作为人,生死福祸当是我们最关注的话题了。老子对生死福祸的认识 早就达到了所有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关于长生与修身,老子主张形神相亲,也就是现代心理学家口中的精神与肉体的和谐平衡。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却是不易。但老子却做到了,他哪管什么贫富穷达,全不在乎荣辱得失,让心灵不着一物,不染一尘。这样才会得到我们应该有的寿命,长生并非不死,而是活出“道”给予我们应有的时间。人总会死,但老子却会让它最长。关于死,老子说,“道”者能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生死,不会贪生,不会怕死,一切顺其自然。

但是人活着,心总不会平静。在我看来,有好多东西可以牵动我的心弦。每个人都想得到福,不想得到祸,便心存执念。老子说福祸却又是另一片天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实老子说很多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不能总执着于其中一面,这和现代马克思辩证主义思想不谋而合。福与祸同门,利与害相邻。佛门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大涅槃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容貌艳丽的姑娘来到他人住宅,主人问:“你是什么人?”姑娘说:“我是‘功德大天’,我所过之处能带来金银珠宝。”主人很高兴,便开始供奉、礼拜。可这时又有一姑娘进来了,那人衣衫破烂、丑陋不堪,主人嫌弃就赶她走。那人说:“你可真蠢,我是‘黑暗’,我所过之处能让人倾家荡产,但我是‘功德大天’的妹妹,我们形影不离,你赶我走就是赶我姐姐走。”主人恍悟。这便是说福祸同门。还有《淮南子》中塞翁失马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我们都可以看出有福就有祸,有祸变有福。老子也不可能无祸,他也不可能控制一个人的福祸,但是他能从福中看到祸,祸中看到福。穷困不忧伤,得志不炫耀。这当时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其实,老子还有很多思想让我沉迷于其中不可自拔。如“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告诫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太急功近利反而不易成功。如历史上的楚庄王,执政之初不显山不露水,于默默无闻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慢慢积累最终名垂青史,大器晚成。老子,一位大智者,找到了大智若愚的真谛。《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与方法》是一部充满智慧技巧的宝库,常读可以让我们心境圆满,回头时将发现它给你带来的东西将让我们一生受用无穷??

吴中区航道管理处 陈 樑

篇三:尔雅通识课国学智慧考试题目

《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A、鲁国 D、孔子把商朝最重要的典籍做了整理

孔子用()区分君子与小人。B、道德

《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没有打破了“学在官府”传统,导致只有贵族可以读书。 信奉鬼神较少的典籍是()D、《论语》

在儒家典籍里()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C、人与人 孔子最提倡以()来区分君子与小人。A、格局

《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小人”一词出现107次。错的

孙中山革命提出的口号“大同社会”是由儒家思想提升出来的。

孟子从不以财产和地位区分君子与小人。()错的 ?

? ? 论语中有句“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对()的解释。C、孝 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D、自弃 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下面不包括哪些?C、要吃亏

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说的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听天由命,不用学习的意思。()错

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道德底线是“仁”。()

?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的描述。B、仁 “德不孤必有邻”是谁说的?C、孔子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解释错误的是:()D、做事不

用认真

墨家的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的爱是有差别分先后顺序的。 孔子认为所有人认为是好人的人就是好人。错

? D、在古代《春秋》只是鲁国才有的

错的

? B、现在的《春秋》是记录西周和东周的历史

错的

? C、“天人”不是史官的组成系统

错的

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12个国君,242年的历史大事纲要。 在周朝,卜官和巫官地位上升,而主管作用下降。错的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 B、《春秋》的字数比《左传》多

错的 ?

现在说的春秋三传不包括C、《夹氏传》

?

对《公羊传》和《谷梁传》说法不正确的是()。D、没有谈义例

《公羊传》和《谷梁传》在汉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汉代时对《春秋》这本书诠释的有“春秋五传”。

? 不属于范宁在《谷梁传集解序》对三传的评说的是B、谷梁

辩而裁

? C、《谷梁传》不属于齐学

?

不属于郑玄在《六艺论》中对三传评说的是D、公羊善于经

《公羊传》主要强调了帝权对国家的控制,属于齐学。 叶少蕴在《春秋序传》中认为《左传》传义不传事。错的 秦朝之前,记录《尚书》用的文字是隶书错

法相同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 汉学以训诂为特征,宋学对经蕴含的哲理进行讨论阐发。汉代初传播的汉书称为今文尚书。

意汉代的孔安国序不属于尚书的一部分错的

现在的《古文尚书》不是先秦的,也不是汉代的,是晋朝时伪造的。()

在东汉时期,《古文尚书》得到广泛传播。×

《尚书》的内容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

在记录内容方面,《尚书》比《国语》更正式,更重要。() 百官在古代是由特定的家族担任的。()

周朝更多继承了商朝错的

商朝能统一国家的重要原因是有了铜器并且发明了车。()

不属于《诗经》中的篇章的是()。《烛之武退秦师》徒歌指唱歌时无伴奏,又称为清唱

关于汉朝4个诗派说法错误的是()鲁诗侧重于讲故事。颂”分为早期积累和后期加工以及改编的。

汉朝时《诗经》分为四个流派,其中不包括()。赵《诗经》

的编订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春秋时期墨家和儒家是广 卿大夫不可以以个人名义献诗错的 《商颂》是宋国专门整理他们流传下来的商朝祭祀先祖的曲子。

周诗有大雅和小雅两种,后来的周诗指的是《诗经》。

政之所由废兴也

朱熹的《诗集传》兼顾诗与经的做法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三体三用”。 “比”是类比,形成咏物和比德的传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孟子谨言南宋的()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称为四书。朱熹孟子认为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是因为人有仁、义、礼、智。()儒家的道讲的是仁、义、礼、智、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仁指的是责任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不


第九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4866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