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昨梦录阅读答案

昨梦录阅读答案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18 17:08:50 | 移动端:昨梦录阅读答案

篇一:《昨梦录》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

在语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是将内容或者形式相近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我们有目的地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对照,从而在差异中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今天,语文网小编推荐的是《昨梦录》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桃花源记(选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9.第一段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诗人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麻枲之属

11.第一段选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请你就这部分内容写几句评注性的文字。(3分)

12.第一段选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第二段选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1分)

13.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1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单的语

言回答。(3分)

《昨梦录》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一)9.东晋 陶渊明 (每空0.5分) 10. ①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 类 (每个1分) 11.这部分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1分)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1分)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1分) 12.是。杨谢而从之。(每问0.5分) 13.社会安定、和平(1分)人人平等,民风纯朴(1分)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1分)(意对即可) 14.因为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每点1分,共3分)

《昨梦录》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篇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9-2010中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答题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30分)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上,深情地说,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tǎn(▲ ),甚至充满jīng(▲ )棘,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xiè(▲ )、麻bì(▲ )和动摇。但同时我们要坚定信心,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解决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在中考100天誓师大会上,学生代表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回报父母....

和老师。

B.各学校、幼儿园加强安全自我防范措施,实施校园暴力的歹徒出现不过是凤毛麟...角了。 .

C.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半功倍。地。 ....

D.2010年1月20日四位中国维和警察胡运旺、段中慧、施金东、何光伟临危受命,....再赴海

3、默写古诗文。(10分)

① ▲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 人生自古谁无死, ▲ 。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③ ▲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④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慧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⑥最是一年春好处,▲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⑦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⑧安得广厦千万间, ▲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⑨平时留心生活,积累素材,写起作文来就会灵活自如,朱熹《观书有感》有两句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两句诗是“▲ ,▲”。

4、下面语段中三句话均有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分)

①2010年,一场历史少有的罕见的大旱灾,袭向我国西南地区,造成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群众生活陷入危机。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南五省区市。③3月19日到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慰藉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

①:修改: ▲

②:修改: ▲

③:修改: ▲

5、相约名著。(4分)

“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

(2)网名为sheep的朋友在博客中说:整部书中最有意思的人物就是他了。他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的本领。但他的性格也是复杂的。他的本性是野的,但并不坏,所以他是一个内心复杂的人。

6、阅读一则来自世博网的报道,完成文后题目:(6分)

世博网5月5日消息: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电信联盟、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和宁波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场主题论坛——“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将于5月15日至16日在宁波市举行。本次论坛将聚焦经济全球化网络下的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和城市融合中的相关问题,并展望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下的城市未来图景。宁波是首个举办主题论坛的长三角城市,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松才在发布会上表示,此次主题论坛既是一次宁波信息化建设成果向世界集中展示的机会,又是一次宁波与世界交流学习信息化发展先进经验、理念和技术的机会。展示、论坛与活动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论坛直接演绎世博会主题,既是世博会精神遗产的集中体现,也是

(1)、给这则新闻加一适当的标题: ▲ 。

(2)、假如你是《宁波日报》的一名特派记者,你准备现场采访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松才,请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提问:▲

(3)、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第二部分(60分)

二、 诗歌赏析。(4分)

7、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这段文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描述的有关人物是: ▲ 请你在网上跟帖,说说你读了该书后,觉得 “他”是怎样的人物?(50字左右) 展望世博会未来的重要平台。 (有删改)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诗的尾联表达上是否矛盾?为什么?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初极狭,才通人(3)至一家,老人谓曰..

(2)便要还家 (4)惟计口授地..

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

(2)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译文:▲

10、阅读两文,回答问题。(3分)

甲文以 ▲为线索,运用 ▲ 艺术手法,细致描绘,给人以美好的印象;乙文则通过 ▲ 来描写洞内生活。11、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两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生活?(4分)

答: ▲

四、 阅读下面《雨和瓦》一文,完成12~15题。(15分)

雨和瓦

苏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矫饰的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水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的,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着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啦!回家啦!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替代我们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索性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自己的身体。

那是我惟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棱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二十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12、作者记忆中的雨声具体是怎样的? (4分)

13、作者写智利诗人聂鲁达对雨的看法,有何作用?(3分)

14、作者在雨中屋顶上的观察体验后有了怎样的新发现?(4分)

15、你觉得这篇文章仅仅在写雨吗?作者透过文字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

五、阅读下面《通往良知的唯一道路》一文,完成l6~18题。(12分)

通往良知的唯一道路

查一路

⑴风雪弥漫着北回归线,索尔仁尼琴要离开自己的祖国。这位秉持博爱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本可以在国内享受大师待遇。然而,漫天的冰雪冰封不了苏醒的良知,索尔仁尼琴给朋友写了封长长的信,抨击时政。从此,关押、流放伴随着他的后半生。

⑵1974年,索尔仁尼琴在妻子的陪伴下流亡西方。五十六岁的索尔仁尼琴刀刻般的脸上,没有忧郁和悲伤,流露的只是悲悯和深邃。

⑶从互联网上,我看到了索尔仁尼琴离开祖国后的照片。眼镜后面,索尔仁尼琴目光灼灼,有力的手,坚定地握住一个小小的笔记本,笔记本贴在胸前,显示出这位苏联最有良知的作家罕见的意志和决心。

⑷如果他让良知冬眠,厄运就不会如影相随,然而这样会让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灵魂无法安稳。不知道,那小小的笔记本里记录的是什么,他把它紧紧地贴在胸前。或许,笔记本里就写了“良知”两个字,这是他捍卫的目标,也是他心灵的强大支撑。

⑸女摄影家蒂肯·肖伯利在二战时期已功成名就。越战爆发,良知让她不安,她要用镜头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战争。四十七岁的蒂肯到了西贡,和部队一起行进,亚热带酷热的天气、单调的食物和长时间的疲惫行军,几乎让她崩溃。蒂肯忍受这一切。她把镜头当做士兵的枪口来瞄准,要击穿那些谎言和欺骗,击穿那些新闻舆论宣传既成定论的腔调。然而1965年10月4日清晨,一颗地雷结束了她的生命,最后她说的一句话是:“我猜到有什么事要爆发了。”

⑹看着躺在血泊中的蒂肯的照片,我抑制不住自己的热泪,因为我看见了她的珍珠耳环和插在帽檐上的刚刚采摘的野花。她对生命的爱,并不比谁逊色。然而,当她想到战争中成千上万灰飞烟灭的无辜生命,她又把内心的良知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

⑺没有一个人比塞姆克利丝更为绝望,这位患了艾滋病的南非妇女已求生无门。艾滋病是人类最严重的疾病,在非洲,它已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成千上万的人处在病症的折磨中,成千上万的人正在向死亡靠近,成千上万的人对艾滋病的预防和传播并不了解。而社会舆论尚停留在对艾滋病人不遗余力进行道德谴责的最初阶段。

⑻然而,塞姆克利丝,这位普通的南非妇女站了出来,出人意料地宣布自己患有艾滋病。她的良知告诉她,不能再把艾滋病当成隐私,唯一的理由是,这样做对公众有好处,这样可以教育和挽救她的同胞。

⑼形销骨立的塞姆克利丝坐在沙发上,眼神中流露出忧伤和渴望,身边坐着她健康顽皮的儿子,她让摄影师给她照了张相。一个月后,病魔夺去了她美丽的生命。虽然疾病侵蚀了她的肉体,但是,她始终保有健康的心灵,她的心中有一块圣洁之地,圣洁之地安放着“良知”两个字,连魔鬼也无法夺去。??漫长冬夜,读着这些名字和关于他们的故事,独处于冰冷的书房,我的内心感到了希望和温暖,犹如在黑暗的夜空,看见了彗星划过的光亮。

篇三:2014年九上语文期中试题、答题卡 及 答案

Δ

ΔΔΔΔ

大庆市第六十六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九年级上 语文 试题

温馨提示:

①顿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来之感。②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③亭前的树上,雪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④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⑤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 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清楚.

2.全卷共三 道大题120分.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

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漫步海池河边,沿着花岗石铺就的台阶, ▲ 级而上,登上海光楼极目远眺,安xiáng ▲ 厚重的钟声让人浮想联piān ▲ 好不qiè ▲ 意!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3分) () A. 一些城市地铁建设事故频发,给地铁的建设者们敲响了警钟。他们强烈意识到要吸取教训,希望在以后的施工能防患未然....。 B. 近年来,微博逐渐成为舆论引导的一线阵地,政府开设微博已蔚然..成风.. C. 有的游客明明看到油菜地里“禁止入内”的牌子,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去拍照留影,让人无可奈何。

D. 在这颗桃核上,刻着28个罗汉,个个栩栩如生,真是巧夺天工....。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B.在当今社会, 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C.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纸边做实验的愿

望破灭了。

D.为了防止甲流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第 1 页 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 A.③②④①⑤ B.③②④⑤① C.⑤①②③④ D.⑤③②④① 5、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①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② (王之涣《凉州词》)③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④ (卢纶《塞下曲》)

⑤ 蒹葭苍苍,。 (《蒹葭》) 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⑦《陈涉世家》中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中,提出了“ ”这一千古流传的体现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名言。

⑧《关雎》首节写小伙子理想配偶的诗句是:“, 。”

6、参照划线部分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要求:语意连贯,具体形象。(2分)

一位诗人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个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 ;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声细语里有关爱的影子。的确,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 7、综合性学习。(5分)

材料一 每年四月是我国“全民读书月”。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

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 湖北省著名的百岁将军童陆生,他的健康经验有“三乐”,即

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他深知读书可以陶冶性情,

延缓衰老。至今,他除了读医学、文学杂志外,还整理出多个诗集和回忆录。

共4页

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枲: xǐ,麻。 9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材料三 《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但

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论。(2分)

(2)针对材料三中的中学生读书现象,学校准备开展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 ①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1分)

②如果让你去请材料二中的童陆生将军到学校为全校师生作报告,你

准备怎样对他说?(2分)

8、走近名著。(3分)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书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

现小人国是以_________来选拔官员的;他第四次出游,来到_________(国

名)。

二、阅读与理解。(3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9~13题。(13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

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

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①

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

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

第 2 页

⑴便要.还家( )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⑶皆.不私藏 ( ) ⑷麻枲之属.()10. 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具答之 D.辍耕之垄上

11. (乙)文中的““

(1分)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

⑵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__

13.(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_

_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7题。(9分)

每人都来传递“正能量”

陈鲁民

①英国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的《正能量》出版后,“正能量”成

为最受大家欢迎的流行语。所谓“正能量”,即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舞

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正能量”给人向上的信

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人人需要,多多益善,但却需要全

社会共同创造,相互传递。

②印度前国会著名议员梅农,出身贫寒,当年他初到新德里时,刚下

火车,便遭贼窃,被洗劫一空。绝望中,他求救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锡克教徒,请求暂时借他 15个卢比,他问地址,以便日后还钱。老教徒摆摆

共4页

手说,在你的有生之年,你可以把这笔钱还给任何一个有求于你的陌生人。梅农始终记着老教徒信任的嘱托,直至逝世,他对有求于他的陌生人,都会提供15卢比的资助。有意思的是,他的一个助手也仿效他的做法,而助手的儿子也学着父亲去帮助别人。其中一个被助者把此事写成文章发表在报纸上,这个传递正能量的故事,便流传更广更远。这个故事,可以给我都投入传递正能量的队伍,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传递正能量,就从每天早晨开始,从每件小事开始。

(选自2013年《长沙晚报》)

1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们许多启发和教益。

③我们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在传递正能量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一个角色。比如那位锡克老教徒,是传递正能量的发起人,精神最为可敬,梅农议员和他的助手以及助手的儿子,则是正能量的忠实传递者,也颇难能可贵。然而,还有一种人,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杨朱之徒,对别人的帮助和支持一概来者不拒,却不肯为别人送去一点正能量,正能量的传递到他那里就戛然而止。我们若能做一位正能量的发起人,那自然是最为光荣的,退而求其次,也应做一个正能量的忠实传递者,无论如何,不要让正能量的传递中断在你的手里。 m

④著名学者巴锡尔说过:“一件善行永不会枉费——播撒殷勤,将收割友谊;传播温暖,将收获爱心。”正能量的传递,就投入和产出之比,可以说是世界上社会效益最好的一项活动。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其影响之大自不必说,就是平时生活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和颜悦色的问候,一次热情周到的服务,或给老人让个座,帮盲人过马路,扶起摔倒的孩子,举手之劳,片刻之功,也同样可以使人感到正能量无比,并影响到他也去把正能量传递给别人。比如,坐过劳模李素丽公交车的乘客,接受了她热情周到的服务,一天都会暖洋洋的,也可能会用同样好的心情和态度去服务他人,传递正能量。而被人民好公仆吴天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感动的居民们,也会很自然地把对吴天祥的感激之情用于自己的工作上,去奉献正能量给别人……他们都在积极地发起或传递正能量,在他们周围,就形成了一个个充满温馨友爱的小环境,而这样的小环境多了,社会的大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⑤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作为动力支持,以使人们心态更加积极、阳光,风气更加淳朴、和善。那么,每个人都应力争做一个正能量的发起人或传递者。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做到“力到处,常行好事;力欠处,常有好心”,就值得称道嘉许,就是一个合格的正能量传递者。那么,坐而论道,不如身体力行,让我们大家

第 3 页 15.什么是“正能量”?为什么要传递正能量?(3分)

16.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理解“力到处,常行好事;力欠处,常有好心”这句话的含义。(2分) (三)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18—22题。(15分) 有一些花朵是为你开的

李雪峰

①这个叫米家坪的小村庄的后面,是我曾经耕种过十多年的庄稼,农历四月时那毛绒绒青麦穗上一粒粒数也数不清的小麦花,五月时庭院里火焰一般的一朵朵石榴花,村巷里那歪歪斜斜一树一树一嘟噜一嘟噜的紫色或白色的槐树花……它们或许曾经把花瓣飘落在我的头发或衣襟上,也或许它们的花粉粘惹在我的鞋子或被露珠洇湿的裤角上,但我没有弯下腰来细细打量或关注过它们,甚至没有为它们稍稍地逗留过。

②我知道那些花儿不是为我绽开的,它们是属于村庄所有来来往往荷锄掮镐的人们和那些被花色惹得兴奋地跳来跳去的鸟儿以及那些嘤嘤嗡嗡的蜜蜂的。

③直到20岁那年秋天,我一个人到庄西山坳里打柴,傍晚返回的时候,似乎突然被什么绊了一下,双腿一软就仰面跌倒在那金黄的厚厚落叶上,我索性信马由缰,就仰躺在那弥漫着枯叶焦香和厚厚落叶层下那腐殖质腥香交织的谧凉林地上。

④在闭眼深深呼吸的时候,我忽然嗅到有一种淡淡的却又清新别致的暖暖馨香,那馨香比兰花清洌,比野梅甘饴,是我从未感知到的一种芬芳。

共4页

循着花香,轻轻扒开厚厚的落叶,在蓬松的落叶下,我发现了一朵指甲大小的花朵。

⑤这朵花瓣沿呈粉红,由瓣沿向内过渡成褐紫,但花蕊周围却是一圈清爽的天蓝色。尤其是花蕊,那针尖般大小又细密的蕊柱,红蓝紫相间,像用彩线绒一根根小心翼翼地绣上去的,在轻轻的晚风中,那奇异的芬芳涟漪一般从中弥漫开来,就像一掬掬暖暖的香水,柔柔地彻底淹没了我的心魂。

⑥我远远地拢着手护着它,就像呵护着一只稍不留意就搧翅飞走的蝴蝶,就像呵护着一只汪着惊恐的鹿眼,就像呵护着一缕风轻轻一拂就会飘散的弱弱云岫。我静静地望着它,它也像温润的眼晴一样默默地望着我,直到夜幕从四周的涧谷深处不知不觉漫过来,我才用枯叶小心地覆遮住它,然后意犹未尽地荷柴离开了。

⑦第二天我又赶到那里,但翻尽了枯叶,寻遍了周遭所有的石缝,却再也寻不到那一朵花儿了。

⑧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个人也不能两次同一朵花相遇。而只为我们一个人绽放的那一朵花在哪儿呢?我思忖,它可能在你于田塍间踽踽独行的低眉间,也可能在台阶缝隙中一次不经意注视间,甚至在你匆匆忙忙来不及短暂驻足的旅途上。因为,真正的相遇是没有约期的,真正灵与灵的相逢是一种注定的却无法永恒的邂逅。

⑨你寻觅到那朵为你才静静绽开的花朵了吗?

(摘自新浪博客,原文有改动)

18.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①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2分) 内容: 作用:19.认真阅读第⑤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那朵小花的。(3分) 20.研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赏析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4分)我远远地拢着手护着它,就像呵护着一只稍不留意就搧翅飞走的蝴蝶,就像呵护着一只汪着惊恐的鹿眼,就像呵护着一缕风轻轻一拂就会飘散的弱弱云岫。 赏析:第 4 页21.请指出题目“有一些花朵是为你开的”的深刻含义。(2分)

22.下文是《鼎湖山听泉》的选段,你认为作者谢大光在鼎湖山有没有寻

觅到那朵为他绽开的“花朵”?为什么?(3分)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三、(50分)作文

23、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上,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带给了我们恩泽,师长的关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生活的波澜触发了我们的感慨,青春的火花点燃了我们的激情……这种力量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我们不断地汲取与发挥那成长的力量,一路前行,再也不会畏惧那路上的荆棘坎坷! 请以“成长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②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③ 不得抄袭; ④ 不少于600字; 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共4页

Δ

ΔΔΔΔ

大庆市第六十六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九年级上 语文 试题答题卡

一、(33

13.(2分)

_ _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Δ 2. (3分) ()3. (3分)()4. (3分)( ) 5、默写。(10分)

①②______ _ ③ ④ ⑤ ⑥⑦ ⑧, 。 6、(2分)

,; 7、(5分) (1)(2分)(2)①(1分)

②(2分)

8、

(3(国名) 二、阅读与理解。(37分)

(一)(13分)9.(4分)

⑴要.( ) ⑵ 绝境..

( ) ⑶皆. ( )⑷ 属. ( ) 10.( )(2分) 11. “”与 “”(1分) 12.(4分) ⑴__ ⑵__ 第 5 页 (二)(9分) 14.(1分)

15.(3分)

16.(3分)

17.(2分)

(三)(15分) 18.(3分)

内容: 作用: 19.(3分)

20.(4分)

赏析:

21.(2分)

22.(3分)

共4页


昨梦录阅读答案》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4672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