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历史记录大赛范文

历史记录大赛范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01 10:57:43 | 移动端:历史记录大赛范文

篇一: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投稿模板

第六届全国青少年历史写作大赛参赛作品

题目:、 作者: 组别:

学校、年级(院系): 详细通讯地址: 作者电话: 邮编:

作者E-Mail:

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联系电话: 指导老师详细地址: 指导教师E-mail:

推荐人:

证件照片:

横线以下为正文,完成正文的同时请不要忘记填写附表:

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投稿模板(B:附表)

篇二:第五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公告

第五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公告

◆主办单位: 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

◆联合主办: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学术指导: 东方历史学会、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口述史研究》

◆合作单位: 中央电视台《客从何处来》节目组

◆合作网站: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一、大赛宗旨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短短一个多世纪,中华民族被迫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在工业化尚未完成之际又不得不顺应世界潮流向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急速转变。李鸿章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唐德刚则称之为“历史的三峡”。

今日之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乡风貌瞬息万变,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正在加速成为历史。古老的城镇、宁静的乡村、别具风格的民居、气势恢弘的庙宇、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文化,还有那或惊心动魄、或婉转隽永的家族陈年往事都随着时光的推移迅速消逝。

时代的巨变让我们目不暇接,憧憬未来,也让我们迷失于当下。但即使迷茫,也鲜有人愿意停下脚步倾听历史的声音。

《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所接受的认知顺序却是由人类到国家,由国家到集体,由集体到个人。我们被要求无条件地热爱和服从于前三者,却耻于谈及个人。由是,我们不仅迷失了自我,也淡忘了身后那条默默流淌的生命之河。我们甚至被无数次的教导应该把下游的江海视作自己生命的源头。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把“认识你自己”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祖先也要求我们从自我出发一步一步向外实现“修齐治平”,而两千多年后,我们的国民还在为立己而齿寒。

“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向何处去?”有几个人曾经思考过这三个根本的问题,又有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答案?是时候追本溯源了,答案既不在先知手中,也不在庙堂之上,它就在每个人身后——那条默默流淌却又转瞬即逝的生命之河。

不管你是否自觉,我们总是借助过往的经验来理解当下并预测未来。然而,这些过往的经验(历史)并不会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它总是转瞬即逝,只留下或明或暗、或正或斜的影子(史料),任凭来者对影追思。

尽管只能面对历史的影子,我们却有信心一点点逼近历史的真实。这种信心来自于虔诚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这种态度便是“同情的理解”(陈寅恪)和“怀疑一切”(休谟),既敬畏历史又不陷于迷信,凡事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却不忘记追问:“事实是这样吗?拿证据来!”而历史研究的方法林林总总,都不外乎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务必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再好的方法,不为人用,都是没有意义的。在历时几千年的王朝时代,书写历史只能是史官们的权利,其内容也不外乎“王侯将相的家史”(鲁迅)。然而,今日之中国,曾经被排挤在大历史之外的普罗大众觉醒了,公民写史的潮流已经悄然形成。尽管起步之初泥沙俱下,但这股浪潮毕竟挣脱了历史的种种枷锁,为整个民族的新生开启了大门。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当我们意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燕窝鱼翅,而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的空气时,历史才回到了自己的本位。

对每个普通人而言,最需要了解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历史,而是汇入自己生命的涓涓细流;最需要铭记的也不是往圣先贤,而是那一个个赋予其生命、塑造其人格的普通人。他们往往寂寂无名,无人喝彩,他们常常是大历史的失踪者,无差别的统计数字。除了我们,没有人会留意他们的存在,更不会有人愿意停下脚步倾听他们的故事。

寻找大历史的失踪者,把他们请到历史舞台中央,让同时代的大人物、大事件成为他们生命的注脚,舞台的背景。

二、作品要求

(一)写作主题

1.2014-2015年度主题:寻根

现在,历史只存在于课本里;半个多世纪前,它却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真实的历史往往存在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历史的秘密,也许就深埋在自己家里(这个家不仅仅是我们的家庭,还是我们的家族、家乡甚至偶尔碰撞的家国),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发掘历史,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追寻被时代洪流淹没的个体记忆,收集和复原那些历史的碎片,更是在“寻根”——寻找和父辈、祖辈的亲密感,重新面对我们的过往,返回我们来的地方,找到我们未来的方向。

让我们带上录音笔,回到家中,坐下来和家人一起,一同踏上“寻根”之路吧。

2.记录要求

高中组:通过实际采访和资料研究,了解我们亲人的经历,从具体的历史故事中探究个体与社会,局部与整体的互动关系。写作时须清楚地记录大历史对个人的影响,并以翔实的历史细节展现个人的选择和努力对大历史产生的反作用。

初中组:通过实际采访和资料研究,了解亲人的经历,探索自己生命的源头,能够严谨、有趣地讲述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能够准确表达故事涉及的重大历史背景。

(二)作品格式

1. 所有参赛作品,均要求一组两篇,第一部分为采访实录,第二部分为历史写作。同时必须提交采访录音。

第一部分:采访实录

(1)根据录音稿全程整理,还原采访现场过程。

(2)采访完成后,应先进行录音整理,再进行家史写作,这样能尽量避免细节的缺失和遗忘。 第二部分:历史写作

(1)真实地记录探究过程中发现的历史。

(2)作品为非虚构写作,不得有主观虚构或想象。

2.在评审中,第一部分采访实录作为评审参考(30%),第二部分历史写作作为评审主体(70%),第二部分的故事内容需符合第一部分的记录,不得有主观虚构和想象。

往届作品请参看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官网或关注大赛微信公众号“微家史”,请注意往届作品的写作要求与本届有所不同。

3.稿件格式

(1)文本(word)格式参赛。可插入图片(在清晰状态下,图片大小不得低于800X600像素)。A文和B文需放入同一个word文档中。

(2)纪录片(视频格式)方式参赛。视频作品包括故事(A)和花絮(B)两部分。视频要求:画面清晰,播放流畅,分辨率不低于1280×720,有中文字幕。

(3)稿件中所有引用材料必须注明出处,访谈内容请注明受访人、采访时间。

(三)投稿办法

在线投稿:(恕不接受邮箱投稿,因邮箱投稿未纳入评选责任自负。)

咨询电话:010-85321164-8005 18600982017(李远江) 15810810444(叶亮)15801212655(常疆)

三、参赛方式

(一)个人参赛:全国在校中学生均可个人参赛,欢迎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同题参加友谊赛。

(二)集体参赛:全国各地教研部门或学校均可组织学生参赛,历史教师或语文教师负责指导工作,参赛作品须经本地区历史教研员或本校校长推荐参赛。

(三)附加赛:自本届开始,凡全国比赛入围选手均有资格进入附加赛。附加赛为历史讲述比赛,要求参赛学生在本校进行家史演讲,用8—10分钟的时间将自己的故事以演讲形式呈现。

参赛要求:提供演讲视频、演讲稿。

(四)抢救乡音倡议: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跨区域交流日益频繁,普通话在全国迅速普及。与此同时,各地方言正在迅速消亡,我们无法阻止这一趋势,但我们相信任何乡音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了给后人一个读懂祖先语言的机会,也为我们的语言保留更多的基因,我们向所有参加中学生历史记录大

赛的师生、家长发起倡议,请大家在做家史记录的同时,多花一点时间收录我们家族长辈的方言。而我们则将这些珍贵的乡音送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妥善保存。

具体办法:

1、请每位受访者用土话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章来源可以是参赛者的家史作品(选1000字左右的段落即可),也可以是流传久远的梁朝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请见附件)。

2、正式录音前,请用土话介绍自己,标准句式:我是ⅹⅹ省ⅹⅹ市ⅹⅹ县(区)ⅹⅹ镇(街道)ⅹⅹ村(居民委员会)ⅹⅹ组(街道地址)ⅹⅹⅹ(受访人姓名),性别ⅹ(男或女)生于19ⅹⅹ年ⅹⅹ月ⅹⅹ日。录音时间20ⅹⅹ年ⅹⅹ月ⅹⅹ日。

提交办法:与参赛作品一起作为附件上传至大赛官网。

(五)大赛截止日期:2015年3月31日。

附加赛截止日期:2015年6月30日。

四、参赛时间

(一)收稿时间:2014年11月1日~2015年3月31日。

(二)评审时间:

(1)分赛区评审:2015年4月。(2)总决赛评审:2015年5月。

(3)附加赛评审:2015年7月。

(三)结果公告时间:

(1)记录大赛:2015年6月。(2)附加赛:2015年8月。

五、评审说明

(一)评委组成

评委会由著名历史学者、作家及中学历史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组成。具体名单如下:

高 毅(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

秦 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熊景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原主任)

林达(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任)

马 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 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左玉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陈 新(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朱学勤(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章宏伟(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

樊建川(成都建川博物馆馆长)

钱 钢(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张典婉(台湾地区资深媒体人、作家)

赵亚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许知远(知名媒体人,作家,《东方历史评论》主编)

姬秉新(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齐 健(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二)评审程序

1.初选:组委会对来稿进行初选,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推荐至各分赛区官网,并在大赛官网登载展示。

2.分赛区决赛:分赛区组委会组织筛选入围作品,交由分赛区评委会进行终审,决出分赛区获奖名次。

3.总决赛:各分赛区推选获奖作品参加总决赛(未设分赛区地区由大赛组委会做初评)由总决赛评委会终评,确定总决赛获奖作品及名次。

(三)奖项设置

1.学生作品:初中组: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40名。

高中组: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40名;优秀奖60名。

2.指导教师奖:最佳指导奖10名;优秀指导奖若干名。

3.组织奖:最佳组织奖10名;优秀组织奖30名。

4.成人作品: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若干。

备注:具体评奖根据实际稿件数量和质量会有所调整。

奖品:

1.获奖证书、奖牌;

2.全国大赛学生作品获奖者有资格参加“中学生家史研习营”;

3.全国大赛指导奖获奖者有资格参加“中学生家史研习营”。

4.全国大赛各组获奖者均可获得本届大赛优秀作品集一部。

5.所有获奖单位均有资格申请加入“中学生写史实践基地”。

六、媒体支持

(一)作品展示

组委会借助多种方式展示作品,供学生、老师和公众学习、传播和收藏。

1.东方历史公益官网:全程展示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

2.腾讯历史频道:全程报道大赛动态,选登优秀作品。

3.出版优秀作品集:组委会将优秀作品结集成书,正式出版。

4.国家图书馆收藏:所有符合规范的作品都将被国家图书馆收藏,成为中国记忆的一部分。

5.腾讯思享会:附加赛获奖选手经研习营培训、筛选后有机会登上腾讯思享会。

6.央视《客从何处来》:大赛优秀作品将被推荐给央视《客从何处来》节目组,被选中的作品将被拍摄并通过《客从何处来》节目播出。

7.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网站“民间历史”:符合规范且愿意分享的作品将被推荐到“民间历史”的网站(http:///),收存到香港中文大学“民间历史档案库”。“民间历史”网站也欢迎同学们自行投稿。

(二)媒体报道

1.组委会将邀请中央权威媒体、地方主流媒体、教育专业媒体等进行全程报道。

2.组委会将邀请全国主流网络媒体全程报道并组织互动讨论。

3.组委会将邀请中央及地方主流电视台,对活动进行报道。

七、相关活动

(一)大赛颁奖:通过媒体公布大赛评审结果,并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纪念品等。

(二)教研及学习活动:结合本次大赛,组委会将与相关教育研究机构共同组织“历史教师公益讲堂”、“中学生家史研习营”等活动。

(三)新教育课程开发与实验:组委会将邀请历史教育专家共同研究开发中学历史新教育课程,获奖单位可优先申请新课程实验。

八、其他事项

本次大赛为公益活动,特就作品著作权问题声明如下:

(一)投稿作者须同意无偿提供参赛作品之著作权,供大赛主办单位用于以下用途:本次活动中之评审、交流;与本次活动相关的报刊刊载、图书出版和网络传播。

(二)主办单位承诺著作权不用于上述之外的其他用途,也不向第三方转授。

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组委会

2014年11月1日

篇三: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征文”写作活动总结

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

——“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征文”写作活动总结

从3月11日起,至4月10日止,历时一个月,由我主持发起的李家山中学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历时记录大赛”的写作活动,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回想过去一月的辛劳,我觉得有些做法和经验值得一记。因为这不仅是一次高水平写作活动的参与,更是对青树教育基金会小型项目研究《发现“身边的历史”调查探究行动》计划书的具体实施,参与和尝试活动的初衷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型项目研究提出的具体计划。

一 计划和安排

本着“实践、锻炼、提高”的目的开展此项活动。通过组织参与,让学生拔高思想认识,锻炼写作能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教师做好思想引领和方法指导方面的工作,负责打印修改学生作品以及做好与青树教育基金会和大赛组委会的联系和协调工作。

二 过程和指导

这一个月的时间,大致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实施本次活动。

第一,确定写作对象,布置调查任务。经过和执教高中语文教学的部分教师商量,让他们推荐若干名学生,实施本次活动。经过物色推荐,最终从高一年级遴选了赵海春、李晓睿等九名同学,从高二年级遴选了金慧等四名同学,加上高三文科班的王增豪同学,一共是14名同学参与本次写作比赛。确定写作人选之后,我就对他们集中进行了写作培训辅导。本着大赛宗旨和

青树基金会小项目研究的要求,先安排一周时间开展调查工作。这项任务落到了实处,做得扎实,许多学生了解了祖辈父辈的一些历史和坎坷经历,掌握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第二,印发辅导材料,着手整理素材。发放了四本首届历史记录大赛的优秀作品集,让他们认真阅读,从作文格式到作品内容以及思想主题等各个方面借鉴参考,为写作积累方法经验,并且印发了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的公告、作文格式、如何选题、调查和写作方面的辅导材料,进入加工素材完善写作阶段。

第三,明确写作要求,落实写作计划。进入实质性的写作阶段,每个学生的文章清样不下于十页,多则三四千字,少则两千以上。对于他们每一个人来说,这是平生第一次写长文。多少有些艰难,结构上难以把握,主题也不够明确,遣词造句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四,按期提交作品,打印修改指导。可以肯定的是,学生们有一腔写作热情,但是认识不高,挖掘不深,找不出别致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这是令人遗憾的。我在打印的时候,很多地方读不下去,语言枯燥无生气需要润色,行文松散不严密需要调剂,主题不明很宽泛需要紧缩,感悟不深很模糊需要提升。

三 结果和反思

曾经对人不止一次地提到,征文水平实在不高啊,很多作品都做了重大改动,个别学生的作品甚至有一半多内容我做了改动,不改不行啊。不改的话,连起码的要求和标准达不到啊。就是这样,我还觉得没有一篇是值得称

赞的。放在专家面前,都不值得人家瞅一眼的。

从质量上讲,这十四篇文章都不算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本次活动就不成功。相反,我觉得本次活动很成功,很圆满,很让人欣慰。

第一,师生共同参与本身就是一项创举,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同时,也写了一篇《我的外家》,觉得其中有些方面还行。

第二,调查工作都落到了实处,没有一篇文章是胡编乱造,全都基于事实调查,这从思想态度上看,就是对学生的一次很好的教育。

第三,活动的参与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认真负责,不推辞,不搪塞,不敷衍,这是一种久违了令人期待的朴素的文风。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影响很大。

第四,勇敢地与外界接触,不受教材的限制,是一次心灵的解放,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益无害。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一些人,他们是:给予本次写作活动宝贵指导意见的青树教育基金会理事张昱老师,欣然接受投稿请求并通知相关信息的《发现历史》编委会高级编辑人员,热心遴选学生的语文组教师马占才、杨生福、霍文脉老师,积极主动参与修改征文的金红萍老师,乐意承担部分征文打印工作的黄生英老师,还有从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孙万峰校长和马登新老师。

稿件都投出去了,活动结束了,但是,工作依然在延续。这是一次没有结果的活动,从发展学生能力的角度分析,这只是一个开始,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认识,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今后还要不断开展这样的活动,

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附录1:

参赛学生及指导教师信息统计表

附录2 :

日记体活动简要记录

2014年3月11日,收到青树教育基金会2013年小项目负责人张昱老师

的邮件,在和张老师一番交流后,遂明确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3月14日,和语文组的马占才、杨生福、霍文脉、景茂德等几位老师沟通商议,确定了14名在写作方面有一定专长的高中学生,作为“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征文写作活动的参与对象。中午时间召集他们在办公室进行培训,安排了具体的调查采访任务,做了一些要求,并给了他们四本培训辅导材料,《你所不知道的历史——中学生笔下的百年家国梦想》。

3月20日中午,召集14名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训,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份培训材料,主要让学生了解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的公告,作文格式,如何选题,何如调查和如何写作的知识,然后,结合个人前一阶段调查采访后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入实质性的写作阶段。

3月24日,组织开展《发现“身边的历史”调查探究行动》青树项目的活动,在和张昱老师做了一番深刻的交流之后,决定只做小项目,即组织学生参加“第四节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的写作活动,为此而付出的心血也不少,但又是必须的。考虑到高三学生复习紧张,不再打扰他们,征得了几名语文教师的同意后,从高一高二中遴选了十三名观察问题敏锐,善于开动脑筋思考研究想问题的学生,加上高三文科班的历史爱好者王增豪,一共十四名学生共同组成了研究团队。给了他们四本首届全国历史记录大赛的作品集,让他们认真阅读,从中体会,获取经验,这是第一步工作。第二步工作,吩咐他们利用参加田社祭祖的时机,调查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同族老人,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第三步是印发本次大赛的公告,人手一份,认真阅读,仔细参考,按要求写作。第四步工作是收缴


历史记录大赛范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34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