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历史变法小论文范文

历史变法小论文范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01 10:57:41 | 移动端:历史变法小论文范文

篇一: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

历史小论文写作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搜集史料,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也是历史教学改革和历史高考改革的引擎和成果体现。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的小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

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 《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 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

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现在,只要听到笛子的声音,她就知道该踏出右脚或左脚了。"毛泽东同志也非常重视语言的作用,他在批评党内教条主义的错误时,就用了这样一幅令人拍案叫绝的对联:"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老师能够像他们一样熟练地驾驭语言,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何愁学生不专心,何愁教学效果不提高呢? 2 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具情境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视觉效率比单纯的听觉效率要高30%左右,这是为什么人们可以轻易地记住一部电影的主题内容,却不能同样轻易地在听别人朗诵一遍剧本之后就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因。依照心理学对于记忆规律的研究,通过不同渠道,对受教育者的大脑皮层进行多重刺激,有助于巩固记忆的成果。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直观教具正是为了通过学生的多种直觉感官全方位地认知,既可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社会》是一门鲜活而且有趣的学问,从而产生兴趣,又可帮助他们在更容易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产生获得认同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由于学生缺乏战争的感性经验,教师光讲课文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特意播放了电影《珍珠港》的片段,让学生亲自感受,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就能对日本的战略意图,高科技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美国军队的训练有素,战争的残酷性等等,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3 创设活灵活现的角色情境

当今学生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喜欢形式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他们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学习的最好刺激,乃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比如自编小品,通过学生模拟历史片段,渲染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如讲到鸦片战争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用军事家的思维去思考:如果你是英国海军总司令,你打算如何设计到达中国的路线?达到后选择哪些地方和中国军队作战?你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在讲到鸦片战争的影响的时候,我又要求学生用政治家的思维去思考:战争胜利了,如果你是政府代表,你会向中国政府提出哪些要求?理由是什么?你认为中国政府会同意吗?为什么?很多学生都有成为军事家、政治家的梦想,在课堂上有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过过瘾,他们也是求之不得的。经过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再加以点拨,不难分析出鸦片战争的地理、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得出《南京条约》的签订是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的结论,认识到资

本主义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特点。这样的学习方式要比老师的"灌水"有趣得多,有效得多。

4 创设欲罢不能的问题情境

巧妙地设置问题,以引导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可以以设疑—答疑的方式来解决。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教材中的结论,有意识地、巧妙地设置成问题,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5 创设别有滋味的另类情境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一方面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搭建了一座可以尽情展示的舞台。在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下,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在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课堂里营造一种耳目一新的情境。

比如在讲到《盛世文化》时,可以像语文老师那样上一堂诗词鉴赏课,师生共同于都,共同赏析,再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作品出现不同特点的历史原因。

情境教学固然有着强大的功能,但它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模式。在探索过程中,我遇到了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某些情境的设置需要大量的时间。这一方面需要认真甄选适合情境教学的内容,不要刻意追求每一种情境教学模式都要用到;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适当关注其它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劳动。二是如何改变"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情境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往往会在课堂上出现一部分学生出尽风头,另一部分学生默默无闻的尴尬情境。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挑战,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情境教学模式,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二:

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课堂快乐起来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 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 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 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 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 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 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 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 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 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 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 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 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 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 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 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 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 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 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 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 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 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 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 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

一 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 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 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 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做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 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 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 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 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

篇二:历史论文范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晚清满汉政争与中国政治走向

姓 名 崔振朋学号2010610467

院 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 业 历史(教育) 指导教师李先明职称教授

2014 年 5 月 21 日

曲阜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目 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4

引言??????????????????????????4

一、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满汉关系····································· 4

二、太平天国战争与满汉实力变化····································· 4

三、洋务运动与满汉矛盾的增加······································· 5

四、甲申易枢引起中央政治变化········································ 6

五、戊戌变法中满汉实力的变化······································· 6

六、清末改革满汉矛盾激化··········································· 7

七、结论··························································· 8

八、致谢··························································· 9

九、参考文献······················································· 10

晚清满汉政争与中国政治走向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教育专业崔振朋

指导老师:李先明

摘要:清沿明制,清王朝入关后迅速把明朝时已比较完备的内阁六部九卿制化为己用,并且后来不断完善发展,“可是终清一朝,唯独两点不曾改变过其一是政府组织的满汉双轨制,其二是军事组织的八旗驻防。”[1](p43)这主要的原因是清朝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对汉人存在深深的不信任感,这点在我国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都存在,可是在清代却是把部族政治发挥到极致的,满洲人在国家权力的各个方面均处于主导地位,可同时入主中原之后八旗子弟的腐化速度却也够快,满人“强悍之气已失,蒙昧之性未改。”[2](p76)以至于等到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已不堪一击,清王朝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僚曾胡左李等人外攘蛮夷内平叛乱,自此汉族官僚势力迅速上升满汉矛盾也急剧上升,等到戊戌变法之后则已激化,待到清末立宪汉族士绅的数次请愿被拒绝后已经不可调和,而清王朝的末日也不远了··

关键字:晚清 满汉矛盾 政治斗争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Chinese politics

Student majoring in History Cui Zhenpeng

Tutor Li Xianming

Abstract: When Qing along the bright system, after Qing Dynasty entered the pass, rapid Ming Dynasty quite complete cabinet six nine chief ministers systems changed into oneself to use, and afterward continually improved to develop, was finally clear a dynasty, the only two points have not changed first, the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two-track system of official organization; second, the eight banners of military organization stationed. (Quoted from Zhu Weizheng stress modern history 43 pages) this main reason was Qing Dynasty is the political power of national minority has the deep feelings of distrust to the Han people, this was in charge in each national minority political power of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to exist in our country history, but actually displayed the acme the clan and tribe politics in Qing Dynasty, a native of Manchuria was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each aspect of state power, after may simultaneously be in charge of the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the putrefication speed of bannermen children was also fast enough, Manchu \"intrepid gas lost, the ignorant nature has not changed\" (Liang Qichao: \"By Political reform

Must from Putting down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Beginning\", \"Drinks Icehouse about Collection the Anthology\" 1st volume, p. 78), when the Taiping Rebellion second Opium War collapsed at the first blow, Qing Dynasty has to appoint Han Chinese outside bureaucrat Zeng Hu Zuoli et al. to resist in the barbarian the even rebellion, the Han Chinese bureaucrat influence rapidly will rise from now on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also suddenly to rise contradictory, after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tensified, when to the Qing years constitutionalism Han Chinese gentries after petitioning to be rejected, was several times irreconcilable, bu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is not far.

Key words:Late Qing dynas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Han

引言:满洲以刚柔兼济利用和驯服汉人而盛,“然有清一代“满汉合作”始终缺乏互信和平等,汉人始终处于绝对的政治弱势,满汉畛域严密。究其根源,在于内化于历代清帝心中的‘崇满抑汉、以满驭汉’之祖制,清廷对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数万万汉人始终加以猜忌和防范。”[3](p3)

一、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满汉关系

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汉族入主中原过程中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无情,亦有圈地圈人并颁布逃人法的残酷,故清初的满汉矛盾十分尖锐,南方有天地会等汉族反清势力,台湾有郑氏家族的反清势力。这种形势直到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推行一系列与民生息的仁政和消弭满汉矛盾的举措之后才缓和下来。而康熙皇帝平三番时,八旗子弟已难堪大用了,主要就要靠汉人绿营兵了。康雍乾三世多颁行弥合汉满的措施,可是汉满矛盾并未真正得到弥合,只是成为一种潜流,这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矛盾缓和为前提的,而清王朝恰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满汉矛盾的缓和不会持续太久的时间。可是康乾盛世刚一结束,嘉道年间,白莲教、天理教等大大小小的起义便起来了,而南方的天地会则继续兴风作浪,这时汉族地方士绅的团练已开始崭露头角。而在朝中,清初的开国功臣洪承畴、吴三桂等人虽然为满清取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清取得江山后,这些汉人的异族人身份便凸显出来,遭到朝廷处处防备。后来的李光地、张廷玉、陈世倌、汪由敦等汉臣才能出众忠心耿耿,可是仍由于汉人的身份仍被视为异族而得不到信任。等到嘉道年间,满族势力衰退而汉臣势力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太平天国战争与满汉实力变化

汉满势力真正消长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社会矛盾激化的起义也是一场满汉矛盾激化的起义。在洪秀全的几本宗教著作中满人成了丑恶的阎罗妖,他呼吁所有皇上帝的子女团结起来推翻阎罗妖的统治建立太平天国。这些话如今听起来可能感到幼稚,可是之所以能激起广大底层人民的认同与支持就已经说明了当时满汉矛盾的尖锐。在起义爆发之初,清廷派八旗绿营镇压,没想到八旗绿营无论是士兵还是将领已严重腐化,错失了剿灭叛乱的最佳时机坐视太平天国军壮大席卷半个中国。眼见江山易主,清王朝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让地方

汉族士绅组织团练。曾国藩在胡林翼左宗棠的人的帮助下克服地方官员的排挤,克服无钱无粮无人还受地方官僚排挤的困境,组织训练出湘军,并逐步站稳脚跟力挽狂澜剿灭了太平天国起义,为挽救清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在镇压这次起义中崛起的曾左李等汉族官僚虽挽救了清王朝却也功高震主。而原本清王朝实行的是大中央小地方的政治模式,与这套模式配套的是中央的繁政与地方的简政,中央的多权与地方的少权。在这套政治体系中,地方无论是军权财权还是人事权都尽可能的被剥夺,地方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均有专折上奏之权,从而达到相互牵制,而地方的税赋则全部上缴朝廷具体地方支出再由朝廷反拨下来。而用人权上,地方稍大点的官员任命小到知县都要经过吏部任命,地方顶多有个推荐权。军权上,地方督抚无调兵之权,一切军队的调动都要经过中央。而经过一场太平天国战争,这种政治模式已被彻底改变。首先,八旗、绿营在这场战斗中已显示出了难堪大用,曾、左、李等汉族官僚掌握的湘淮军成为国家的国防军队执行对内镇压对外抵抗的任务。而湘淮军的建军机制却是模仿明末的戚家军,兵为将有将倒兵散,多招同乡之人利用同乡情谊和儒家规范形成一种强力的恩主关系。其次,有兵无饷也是白搭,可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形成的厘金制恰好弥补了这一点。“有可靠统计显示厘金在后来逐年增多,逐渐超过关税成为仅次

[4](p12)于田赋的第二大税赋。”其次,清王朝在天平天国战争中变更原来的税收制

度为向地方摊派制,也就是地方只要交够了朝廷的派额剩余的税赋就归地方支配。最后,经过这场战争,地方督抚的用人权也大大增加。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由原来与督抚平级逐渐变为了督抚的下属,而地方的人事任命也基本由督抚掌握。同治年间,“全国之地方大吏,几尽为湘淮军人物所占据”。“仅在攻下天京的前四年(1860年-1864 年)中,湘军集团便有计二十一人被任命为督抚,其中被委任两次者三人,三次者四人,另有曾国藩等三人还被任命为钦差大臣。”

[5](p34)汉族官僚势力急剧膨胀深深招了朝廷的忌,朝廷对这些地方实力派汉族官僚疑惧日深,一方面想法设法的进行打压牵制,如培植不同的派系使之相互牵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及后来的南北清流相互排挤争斗朝廷则负责维持各派平衡来稳定政局。派系之间的争斗对中国随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同治朝还开启了”亲王政治“来加强满人对权力的控制。可另一方面,进入末世的清王朝不得不倚靠这些地方汉族官僚来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

三、洋务运动与满汉矛盾与增加

在随后展开的以地方汉族官僚为主导的洋务运动中,满汉矛盾逐渐被激化。这场统治阶级上层自我挽救的改革运动中汉人无疑占据着主体和主导地位,兴办洋务也主要就是几个地方督抚积极,而中央政府在这场革新运动中谈不上积极支持也不能说积极反对,他们更关心的是权力的归属问题。通过这场洋务运动,地方汉族势力也的确达到了一个高峰,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在洋务运动过程中充实了实力,权力大大增加。他们不仅作为封疆大吏主导着一方事务,且朝廷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他们的参与。洋务运动后期形成了淮军一家独大的局面。李鸿章作为汉人,其权力之大是空前的,不仅控制着大清最强大的国防力量————淮军和北洋舰队,而且又身为地位最高的总督————直隶总督几十年还控制着大清的外交。而在满人中满口胡柴的顽固派为数不少,极富政治手腕的叶赫那拉氏则玩起了政治平衡游戏:利用汉族官僚内部的派系之争达到牵制制衡,如利用左宗棠来牵制曾国藩、李鸿章,利用清流张之洞等人来牵制李鸿章,利用湘军

篇三:如何写历史论文

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1.必须的基本要素

语文作文框架(叙事性散文),历史知识体系,以一贯之中心线索,巧设题目,历史语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由表及里地审读获取多元信息

3.提炼概括中心线索

①从文明发展角度,重点说明人类社会是怎样由不发达到发达的曲折而前进的斗争历史

②从生产力发展角度,重点说明生产力在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推动作用;③从身边的历史角度,重点是要结合生活中的小方面反映历史发展的大方面,比如同样反映文明发展进程,我们既要介绍吃、穿、住、行等历史,也要介绍三次浪潮、三种文明等发展。

④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角度,重点说明在社会文明发展历史中,人类是怎样从受自然约束到能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到最终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反映文明发展,在此过程中,社会在不断进步;

4.确立中心,巧设题目,史论结合成文

叙事性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讲究夹叙夹议。笔者以为确立的中心线索就是历史小论文的神,夹叙(以史实为论据)夹议(以史观为论点),论从史出地表述成文,再冠以贴切的题目,高质量的历史小作文就诞生了。

总之,考生面对考试高质量 “闯关”需要底气、胆略,更需要应试智慧。这样才能顺应新的高考要求,事半功倍,决胜高考。

2

写一篇好历史论文,要尽量做到论题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启发性, 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拟定标题。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标题要准确(鲜明体现论点)、简洁又富文采,不妨拟几个标题,反复推敲,择优选用。

2.组织资料。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应当慎重:①要围绕主题选材。②材料要真实准确。③精心选择富有创意的材料。一份新颖材料,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④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给出的资料,对材料也要进行整理、辨析,分析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 把材料组织起来,

才能写出文章。

3.正文写作:首先是开头,入题一定要快,开门见山。接着是论,其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小标题;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历史事实或作者自己的立论来说明论点;论证是用理论来阐述论题,可以引经据典或自我阐述;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一篇好论文,必须做到:①论点明确新颖,富有创意。②论据充分真实又恰倒好处。③论证有力。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④结论正确。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或者是说结尾要再次点题,并升华。⑤正文写作前应拟写提纲,搞好谋篇布局。以材料为基础、观点为轴心,科学地安排文章的层次和布局,内容详尽、构思严密。

4.语言风格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文章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意则期多,字则唯少”;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做到文字清新、简洁、准确,使人读之心中波澜起伏。

5.修改与润饰: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文章的技巧,真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文章需要多次反复修改,才能定稿。修改初稿;一是对内容和布局的修改,二是对文字的加工和润饰。

例证:2002年12月3日,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这是我国盛世之年的又一件大事,举国人民欢欣鼓舞。下面一些材料与世博会有关,请根据这些材料,联系这两届世博会召开的世界历史背景,分别阐述当时的世界历史变化及对中国产生的深刻影响,并谈谈你对世博会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题目自拟)题目:

6.答题指导题目(1分)。背景:1851年伦敦世博会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最终战胜了封建的生产方式。(2分)1889

年巴黎博览会时,第二次工

业革命正在深入进行,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从材料上看,人类进入了钢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更加进步的社会文明。(2分)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造成了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的世界格局。(2分)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一步加强,成了一个剥削全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国家。(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工业部门大多都集中在垄断组织手里,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成熟发展时期。(2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使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了,但差距也更大了。(2分)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工业生产。(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列强加紧了侵列中国的步伐,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2分)中国人民救亡法图存运动高涨,先后进行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2分)认识:举办世博会的目的是为了庆祝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一个国家、地区的重大纪念活动,以展示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1分)举办世博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1分)

例2:观察和阅读下列材料,充分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逐一概要指出这些材料反映了上海外滩及其附近在160多年的不同时期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国内外背景,思考这一沧桑巨变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2001年5月,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申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场址设在近外滩的浦东沿黄浦江岸边。你能利用外滩及其附近的历史性象征,为世博会“贡献你的智慧,提出你的创意”,并说明理由吗?

请自定一个题目,阐述你对上述问题的回答。

本题以“上海的变迁”为主题,采用了五幅图片,附加了标题说明,以“大跨度、高概括”的小论文型试题设计了一个探究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论证,使历史能够“由古及今”地学以致用,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主体意识与智慧策略。历史学习与历史探究是学习者今天与昨天的对话,是现实与历史的沟通。历史是博大精深的,现实是具体生动的。本题发挥了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这一历史学科优势,考查了学生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认识人类社会与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使学生体会到历史巨变的沧桑感和民族进

步的凯歌声,为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品性、激励学生上进提供了范例。

请看以下一位考生的答卷:

百年沧桑话上海

在160年前,上海就已发展成为一个商贸频繁的城市,元朝政府更是在上海设立市舶司,使上海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口岸,从此,百年沧桑由此展开。

历史到了1842年这页,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与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明确指出上海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从此,外国工厂纷纷进驻上海,在客观上推动了上海经济发展,也使上海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上海积极开办企业,“轮船招商局”,“江南造船厂”等兴办,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于是在上海终于出现了中国民族资本家的企业。在这块土地上,民族与民族的矛盾,阶级与阶级的矛盾。碰撞出了上海特有的文化——中西交汇文化。20世纪初,西方受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纷纷到中国抢夺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大量攫取在华利益,于是,上海成了“冒险家的乐园”,跑马场,歌舞厅造就了上海经济畸形繁荣。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解放中国以前,上海一直被欧美国家所“钟爱”,尽管“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响遍全球,然而遮盖不了上海被帝国主义所瓜分的事实,欧美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纷纷掠夺殖民地国家的资源。同时,日本也开始发动侵华战争,上海繁荣的表面下,是一派民不聊生的景象,国民党统治更是黑暗无比。

新中国建立,由于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未席卷上海,所以浦东便成了落后的象征,浦西浦东经济基础截然不同,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口号,浦东已逐渐发展成为与浦西并驾齐驱的地区,浦东与浦西共同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党的领导,才能让我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党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状况来开展,制定相应的政策。

上海正申办世博会,我觉得我们可以利用外滩景色与浦东的对比,举办一个露天展览会,从万国建筑到“东方明珠”正是上海沧桑变化的最好证明。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相信这次展览一定会给人以深刻的历史启示。我相信,上海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应该说个性的发展是今后教学与评价的一个趋势。


历史变法小论文范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343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