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事件报告文学范文

事件报告文学范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01 10:55:24 | 移动端:事件报告文学范文

篇一:典型人物报告文学模式

典型人物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 力争产生一种吸引力和震撼力。标题一应求实,二应讲究修辞,三应具有概括力和气魄。例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国农民大趋势》、《神圣忧思录》、《亚州大陆的新崛起》、《亚细亚怪圈》、 《白夜--性问题采访札记》、《谁是最可爱的人》、《大海雄性的舞台》等。 另外两种报告文学模式的标题有着同样的要求。

开头。通常在开头就显示出文章的思想水平和艺术质量。 往往把开头处理成文章的思想示意图,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及场面或触目惊心的议论,简明扼要地把主题提示给读者。 (1)展示出一个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给人以现场实感。有时还尽力使描写的生活场面上升为意境。如《亚洲大陆的新崛起》,开头就写李四光从国外回来的场面。 (2)交待事件的高潮或结局。如《扬眉剑出鞘》,写栾菊杰剑击受伤,被救护车送往医院。又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写李月华逝世后人们的怀念。 (3)抒发作者对主人公的感受。如《船长》。 (4)利用悬念,引出矛盾。如《大雁情》写人们对主人公的矛盾的反映。 开头还可以有其它的方式,如交待写作动机、 开门见山地点题等。

中间。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安排好结构,二是写好人物。 精心安排艺术结构。注意二点。

一是报告文学的主题比文学作品更加鲜明、集中、新颖。安排结构不但要在主题统帅下进行,而且明显贯穿和直接表现主题。 二是要反映和适应不同材料内容的特质。主要采用: (1)借用一般情节小说的结构形式,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常用倒叙手法,引起悬念。还

一般称这种以时间推移和过程进展为线索的可以采用多线条发展(主副交叉或平行并列)。

结构为纵向结构。 (2)借用一般散文“以线穿珠”的结构形式,依靠主题思想的论述来直接组合互不相关的材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样。这种结构可以称为横向结构。 这种结构还可以安排成“闭合式”(借用戏剧结构术语),即选择主人公所处的一个典型场面和高潮时间,作为中心,将主人公一生发展的主要经历穿插在回忆中。 (3)以作者对主人公的认识发

“她? ”、展及感情起伏的过程来安排结构。《大雁情》由四个部分组成;四个小标题“她……”、

“她”、“她?!”贴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报道对象认识深化的过程。 典型人物报告文学主要采用这三种结构。 认真写好人物形象。作者必须对人物有着鲜明深刻的认识评价,充满激情地写作。人物形象绝对不能虚构或者拼凑,必须是生活中的真人。作者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加工, 仅仅体现在抓住其精神特征即“闪光点”,选择提炼其言行上。 要懂得现代人际关系学来进行新颖、细致的调查访问。要抓住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

要写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会环境, 发再现人物语言。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

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

结尾。常用鼓舞展望式或者哲理思索式。 要与人物形象和场面相结合,造成一种余味无穷的意境。

人物报告文学范文

**半岛曲折蜿蜒的海岸线延伸到最南端,在面朝浩浩荡荡的黄海的海洲湾北岸,留下了一段宽阔平直的黄金海岸。

这里就像一截琴弦,在海浪的弹击下,奏出一曲曲雄浑激越的乐章!

这里,静静地座落着一个国家级文明村——**市童海路居委。其间,一个普通渔家女的名字和她的企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渲染得绚丽悦耳:

——拥有固定资产3000万元,年创产值近亿元……

——“**市十大女杰”、“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女企业家”、“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

她,就是**华洋农副水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质朴、谦和、睿智、坚毅…… 昔日国企下岗女工,今朝豪情唱“大风”!执著孕育机遇,奋斗成就绩业。**以其朴实的创业风采和共产党员的金色年华阐释着“巾帼何需让须眉”的美丽人生。

逆风扯帆辟航道

1975年8月,初中毕业的**带着几分幸运,顺利地走进了当时全市第一家国属水产企业——岚山水产冷藏厂。捧着“铁饭碗”,干“亦工亦农”的活,着实让她和全家欣喜激动。好景不长,1981年秋,她和所有的“亦工亦农”人员在国家政策的限制中下岗了,赋闲在家,四顾茫然。

当一个人的经历经过巨大的嬗变后,接下来便是最深沉最凝重的思考了。征服失意还是被失意征服?当她看到邻居大嫂大婶一个个赶海头,走市场,干起小商小贩,日出日落从不歇息时,她再也呆不住了,她也要自谋职业,大干一场。重谋生路谈何容易!她学习织网,进冷藏厂车间摆弄鱼货,干过电焊工……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几年下来手中也没攒下几个钱,但她始文秘杂烩网终坚信“彩虹总在风雨后”!

机遇往往为有准备的人敞开着大门。1996年,村属企业童海华洋冷藏厂实行改制,向全省发出招标通告,引来不少能人跃跃欲试。当时年已38岁的**一站出来,便招来一片惊疑和不屑的目光,也有人在一旁提醒说:“你一个妇道人家,不要命了吗?真要弄个倾家荡产不可吗?”可她岂能轻易放过这等待已久的机遇。她最终胜出了,成了华洋的女老板,同时接下的还有近千万的银行债务。

都说创业难,但女人创业更是难上加难。接手华洋公司不足一年,水产品市场风云剧变:数十家冷藏厂因库房过剩,展开货源争夺战,且愈演愈烈愈残酷;销售市场主体由集体转向个体,对水产品质量、品种、包装要求提高,企业运行成本大幅上升。企业陷入“吃不饱,转不动”的艰难处境。逆境面前的**比他人更加冷静、倔强:“天无绝人之路,等靠才是死路一条!”于是,她把家事放给了家人,走上了逆境求生存,绝地出击的开拓之路,真可谓妙招迭出,招招致胜。

第一招: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即稳住本地货源市场,拓宽供货渠道。她主动出击,争取上属公司投资5000万元,为华洋公司修建渔码头一处,能停靠大小渔船200多艘,实现厂船牵手,供销联营。同行从心里佩服她:“张总,这一招真厉害!”

第二招:拓宽广泛的“游击区”。那就是走出岚山,多路出击,寻找货源。她和公司员工,南上北下,东奔西走,餐风露宿,马不停蹄,与全国多家客户建立联系,形成信用关系,拓宽了发展的空间,“游击区”也成了“根据地”。

第三招:出国门,抢市场。**从上任第一天起,就瞄准了这一点,只不过市场的形势逼她提前迈出了这一步。1999年5月,她与日本客商谈成了出口日本樱鲷鱼片、鲐鲅鱼片、橙鲷鱼片等品种的来料加工项目,将产品打入日本市场。尝到甜头后,她决定把来料加工作rrrwm.com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培育,做大做强。先后投入60万元用于海外市场开拓。辛劳必得回报。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成功地做到了美国、韩国和香港,村办企业沾足了“洋”味。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华洋,如一艘冲破浅滩的帆轮,踌躇满志,辉煌

起航!

长风万里送鲲鹏

庄子曾经说过,浅水是载不起大船的,一杯水洒在地上,只能漂起草叶。风的积累不厚也载不动大鹏的翅膀,只有九万里的长风,才能托起鹏飞九天。

华洋在几年的蹒跚跋涉中完成了原始积累。“睁大眼睛看世界”的**在凝重中的思索中寻求着打造现代化企业的“良药妙方”。

1997年5月,一座投资600万元,按照国际标准设计的全封闭无菌加工车间在华洋破土动工了……

1998年3月,华洋通过了HACCP认证,拿到了直销美国、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的“通行证”。

建起高标准化验室,构建起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借鉴 邯钢、海尔、三木等企业管理经验,实行独具特色的“四季管理法”和“数质价”变数核算……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外籍技术专家走进了华洋车间,昔日“拼体力”的渔家老土摇身变成业务技术精湛的会计师、经济师;党支部、工会、妇委会等政工组织使华洋底蕴大增……“永远的华洋”铸刻在每个员工心中。

接下来是企业“触角”的更长伸展:投资400万元的酒店,投资150万元的物流公司应时而生。华洋正阔步迈上集水产、仓储运输、饮食服务于一身的综合企业集团发展轨道。

真爱编织乡亲情结

乡亲的感情是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

**不再贫穷,但她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领群众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共同致富的目标。在当地妇联组织的“结对共富”活动中,她与120名下岗女工和外来贫困打工妹结对帮扶,解决她们的就业致富问题。多年来,她除了把主体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外,剩余部分便用来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接济企业的困难职工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上。时值居委创建国家级文明村,她掏钱在居民区建起了群众健身娱乐广场,组织妇女健身队,想着法地引导身边的妇女姐妹们走进文明生活领域;在“春蕾计划”中,她慷慨解囊,资助26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捐款数万元“尊老、爱老、敬老”,最多时一年为扶贫活动捐款8万元……近年来,她为教育、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累计达20余万元。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只是轻轻一笑。不为什么,只为依旧贫穷的乡亲早日走出衣食住行的困扰;不为什么,只为脚下这方热土,巍巍阿掖山,浩浩黄海水,你养我以生命,我报你以繁荣;不为什么,只为自已是一名共产党员!爱人者必被人爱!

大海逐浪,百舸争流。**——这位走出家庭、艰苦创业的农村妇女的楷模,在她留下的一串闪耀着奋斗火花的足迹上,是找不到休止符的。如今,48岁的**和她的员工们正在为

获得欧盟注册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而努力着,她所实现的也必将是奋斗者终究获得的成功!

徐迟“诗化”报告文学的主要特点

① 诗的构思:徐迟善于从大量的原始素材中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抓住人物行

动的一刹那来谋篇布局,把全景与特写相结合,构成动人的生活画面。如《在湍流的涡漩中》一文,他将周培源在黑暗与光明搏斗之际的悲愁和欢乐,高度集中在一天去写。这种高度“浓缩”、“集中

”的写法,打破了一般报告文学的惯例,使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

② 诗的想像:徐迟的报告文学在恪守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往往具有丰富而奇特的想像,让读者随着作者的神思遐想,看到科技领域中那色彩缤纷、诗意盎然的动人画面。如《哥德巴赫猜想》写陈景润所要攻克的数学命题时,作者把形容它们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充满诗意诗情,使作品具有浓厚的诗的色彩。

③ 诗的文辞:在语言文辞上,徐迟突出地显示了其诗人的气质和长处,努力运用将诗情与哲理高度统一的语言,同时吸取古代文言和“欧化”的语言精华,尤其是古代骈文的排比、对偶和“欧化”长句的运用,从而形成了诗理互渗,描写、抒情与议论熔为一炉的语言特色。如“只见大自然抖开了丝绸,甩开了锦缎,大幅大幅的铺在中国大地上。它们覆盖起一座一座山峰,使整座整座山峰都如同穿上了剪裁合身的最时新的艳丽的衬衫和裙子”(《生命之树常绿》)。

报告文学是一种按照文学创作的规律,充分运用除虚构和创造性想象以外的文学手法,对当代社会出现和存在的典型人物、事件、现象、问题进行形象化的再现,同时又饱含哲理思辨、理性光芒和批判精神,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是一种既有新闻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两栖类”体裁,它既有新闻写作的基本特征,即真实性与时代感,又有文学写作的基本特征,即典型性与艺术化。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文体的特点。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我国从晚清开始出现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根据茅盾先生的解释是:报告文学(REPORTAGE)是散文的一种,介乎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也就是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迅速地,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 “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道给读者大众。题材既是发生的某一件事,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地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出来,读者便如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茅盾《关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

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中国报告文学的历史不长,充其量也就一个世纪。而关于报告文学理论的研究,其历史就更短:从1931年袁殊的《报告文学论》算起,至目前也只70年。这70年的历史,大而言之,可以粉碎“四人帮”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为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的萌生与探索期,后一时期为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的恢复与发展期。

具体来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的萌生与奠基期,其中袁殊、阿英、胡风、周立波、茅盾、周钢鸣、魏猛克和以群等人功不可没。他们借鉴国外基希等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的理论,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围绕报告文学的性质和文体特征进行探讨,明确提出和肯定了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政论性”(或“报告性”)、“文学性”特征和社会批判功能。尤其是茅盾的《关于“报告文学”》一文影响深远。该文提出的所谓报告文学“须要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人物的刻画”等观点,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报告文学向文学靠拢,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作出了杰出贡献,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以小说的标准来要求报告文学,出现“虚构”、“想象”等危害报告文学“真实性”生命的错误倾向。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重要理论专著《怎样写报告文学》(周钢鸣)和《报告文学史论》(以群)。

五十、六十年代的报告文学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表现是:一方面加强了对外国报告文学理论的译介,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报告文学创作与理论问题的评论和研究。如翻译了基希的《一种危险的文学样式》、巴克的《基希及其报告文学》、波列伏依的《论报纸的特写》和奥维奇金的《论特写》等论文,就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与《本报内部消息》等作品,提出和探讨了报告文学“干预生活”、“文学的轻骑兵”等社会评析功能,统一了建国前沿用的“报告文学”标名,讨论了有关“真实性”及“歌颂”与“暴露”等问题。但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特殊政治形势的影响,上述某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不仅未深入探讨,澄清是非,而且被简单的政治批判所搅乱,从而导致报告文学批判功能与战斗传统的淡化以至消失。

总的来说,建国后17年中,引进了国外的报告文学理论但未能认真消化、吸收,提出了某些新问题但无实质性的理论进展,与30年代相比,某些方面(如否定“批判”而独尊“歌颂”)甚至走向了倒退。而至10年“文革”期间,报告文学则完全改变了其文本特性而沦为了极“左”集团服务于“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的工具,无论其创作与理论都陷入了衰败境况,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真正的研究了。

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创作的日益兴盛,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也逐渐繁荣。首先是在理论上拨乱反正,恢复了报告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批判功能,接着对五十、六十年代未能深入下去的真实性等问题继续进行讨论。

而至80年代中后期,随着报告文学创作的极度繁盛,也形成了理论探讨的热潮,出现了不少重新认识报告文学文体与性质的观点新颖的论文和一些思想新锐、勇于创新的评论家。尤

篇二:报告文学难以承受

报告文学难以承受“狂喜”——由老舍的报告文学《狂喜札记》所想到的

张立国

内容提要 从《访苏心潮》与《狂喜札记》中可以看出,报告文学不应兴奋张扬地抒发激情,报告文学是有限制的文学艺术创作,多样性不是随意性,它只能反映和报告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地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在历史流变与现实发烙印,才是真正把握了报告文学创作的灵魂。 关键词 报告文; 狂喜; 多样性; 历史; 现实 老舍是小说家、剧作家,但不是报告文学家。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许多作家出于对党和毛主席的无限崇拜;对新生活的由衷热爱,涉足报告文学,艾芜写过《洋河大渠》、阮章兢写过《矿山医生》、康濯写过《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柯蓝写过《听错了耳朵》、艾明之写过《春潮》、赵寻写过《一个高大的人》、郭小川写过《钢铁青年突击队》??老舍也不例外,他热情难捺地写了《狂喜札记》。《狂喜札记》是老舍作为“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纪念盛典的观礼”,“这是我终生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怎能不狂喜呢!因此,我将所见所闻简单地写下来,名之为‘狂喜札记’”。“狂喜”是一种情感、一种心情、一种心态,报告文学能够去写“狂喜”吗?“心态”也是报告文学的选项吗?这不能不让人想起王蒙的获奖报告文学作品《访苏心潮》。展的交汇点上进行升华与创造,使作品深深打上历史与时代的

二者都是写前苏联,都是写心态,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可资比对的参照物,无形中构筑了一个可资比对的平台。

一、从《访苏心潮》看《狂喜札记》

王蒙发表于1984年第4期《十月》上的报告文学作品《访苏心潮》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访问前苏联22天的心理路程,面对苏联的现实,常有一种“鸳梦重温”而又“告别旧梦”的复杂心绪,且作者面对苏联的现实又常常引起对中国命运的思考,作品流露出作者由列宁故乡的现实而引发的“是正剧、悲剧还是喜剧”的复杂“心潮”。

虽系“心潮”,却不是随意流淌,任意翻滚之潮。它牢牢固着在前苏联的社会现实上,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作品记录性、叙述性文字约占87%,而议论性、抒情性及意识流的文字约占13%。总体看来,作品还是以记叙为主,是以揭示被封闭了20多年的前苏联真实社会现实为主,它为读者打开了一个被政治阻隔的视窗,作品是符合报告文学新闻性、正义性、文学性的本质特征的,所以最终作品获大奖是合情合理的。

反观《狂喜札记》就不同了,且不说观礼团是受邀嘉宾,停留在礼仪层面,沉湎于庆典之中,根本不可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苏联,而且一味抒发狂喜之情也非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应有之意。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狂喜札记》中记录性、叙述性文字不足50%,而议论性、抒情性及激情宣泄的文字大约占50%要强。

我们不是说报告文学不能抒情议论,也不是说报告文学不能以抒情议论取胜,刘宾雁的报告文学作品就常常以精辟睿智的议论取胜,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均有著名的抒情段落流传于世。我们是说:一,抒情议论不能成为报告文学的主体,一篇报告文学抒情议论占了一多半,那不是报告文学,而是抒情散文。报告文学的纪实性要求它必须以记叙为主。二,抒情议论还要看你抒什么情?议论什么?套用一句古人评王昌龄《出塞》(其一)的话:“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清·黄生选评唐诗摘抄》)。而老舍先生所抒的狂喜之情是一种为政治而抒的矫情。

我欢喜,我也衷心地感激!饮水必要思源。这么一想,我就更恨国内那些反苏反共的右派分子了,他们真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见《人民文学》1958年第1期第43页)

陵墓是用花岗石筑成的。各社会主义国家、各兄弟共产党与工人党的团结啊,真是像花岗石一样坚固! (见《人民文学》1958年第1期第43、44页)

也正因如此,苏联一旦在科学技术赶过美国,便永远赶过美国,美国永远落在后边,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事业与一切措施都是由为人类造福出发,都有共产党领导,而美国的一切则由垄断资本家的利益与意志出发,谁也不肯作赔钱的买卖。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鼓舞创造,美国却限制创造。自然,鼓舞创造的可以日新月异;限制创造的只好抱残守缺。右派分子说,社会主义制度限制了个人的创造才能,完全是胡说八道。(见人民文学》1958年第1期第44页)

苏联人民给了我们多少援助啊,可是,他们绝对没有一点优越感。他们的和颜悦色与诚挚的语言,都使我们感到帮助中国是他们最愉快的任务,中国建设的每一成功都给他们莫大的欣喜。中苏真是一家,中苏人民真是亲兄弟。(见《人民文学》1958年第1期第45页)

不管我明白与否,我可是真喜欢。为什么这样喜欢呢?因为这是东风压倒西风的吉星,是造福人类的福星。(见《人民文学》1958年第1期第47页)

好了,我们不再一一引证。报告文学过于兴奋张扬地抒发激情,往往使作品在形式和气势上得益,但却在踏实、扎实、沉实、真实上受害,总让人感到虚———文章虚、内容虚、虚论高议、虚文浮礼、虚无缥缈,令人怀疑作者过度的主观投入是否有失作品的客观真实。同时,也会让读者产生出作者把自己观点强加于人的不快。

我这样说,这样写,是不是为报告文学的选材和表现方式设定了禁区?

二、多样性不是随意性

胡锦涛同志最近强调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文学是人类文明

的重要成果之一,文学的多样性自不待言,只有多样性,才能产生丰富性,就连中国文化专制、文学专制最严酷的时期,人们也还是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旗举得高高。“文无定法”本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文无定法”,文学的多样性,不等于随意性、任意性。别忘了还有“作文有法”,特别是报告文学,它有其自己的文体特征,能够显现其文体特征的作品便是报告文学,不能显现其文体特征的作品———虽然文章可率性而为,你写什么,怎么写都可以———那就不叫报告文学。你随意挥洒、纵情讴歌,又怕别人不信,冠之曰“报告文学”,既毁了报告文学的声誉,也毁了作家的名声,这么大的作家不知道报告文学怎么写吗?

报告文学就其内容而言是无题材限制的。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可以说包罗万象,没有哪一个领域是报告文学所未涉猎的。但报告文学不是无限制的文学艺术创作,而是有限制的文学艺术创作。就其文体特征的规定性而言,它在题材和表现方式上必须是反映和报告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地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哪怕是全景观式报告文学与集合式报告文学,也是集中在解决某一地方、某一问题或某方面问题上。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令人厌恶的“广告报告文学”,它虽然是假冒伪劣的报告文学,但从体裁上讲它毕竟还是报告文学;然而我们却怎么也找不到“抒情报告文学”。大家心里明镜似的:报告文学需要多样性,排斥随意性。报告文学不是抒情散文,不能专事抒情。

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方位、形态、动作、措施、背景等要件必须一一实写。在这方面《访苏心潮》做到了。

在我们到达莫斯科的第一个晚上,晚饭后我们在俄罗斯饭店周围散步。那是一个星期天,红场上、莫斯科河畔,到处是度假的苏联人。一些老人胸前挂着满满当当的勋章,悠闲而威严的踱着步子。还有的人是全家出游。有不少人嘴里吐着伏特加的气味。相对来说,这种假日踱步的人流中年轻人比较少。一位和老伴挽着手、酒气很重、勋章有两三个的老人主动与我们攀谈。他先猜我们是日本人,又猜我们是来自东南亚,等我们告诉他我们是中国人之后,他略略一顿,然后紧接着的一句话是:“我们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见《1983-1984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上>作家出版社第79页)

而同样是写莫斯科的夜晚,在老舍笔下却是:

静静的莫斯科河反映着灯光人影,格外美丽。戴着珠冠或披着锦衣的楼阁的倒影好像一座座的水晶宫。

天空,探照灯极亮地照映着巨大的国徽与列宁徽。

太疲倦了,我没能等候观看烟火。可是,回到招待所,我也是一时不能入睡。那亿万颗钻石似的灯光还在我的心中,直到今天还在我的心中。光明使人兴奋。莫斯科的光明使我永远兴奋。莫斯科的光明就是全人类的光明。(老舍《狂喜札记》见《人民文学》1958年第1期第45页)

37卢布的机票;10卢布一公斤的羊肉;面孔更加严厉的店员;新婚夫妇向列宁墓献花;高价兑换美元的女大学生;每人12平方米住房,知识分子可增加10平方米;气宇轩昂的高官;……都在王蒙笔下一一道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前苏联。而在老舍笔下写得最具体的最实的是人造卫星:“这是一颗圆圆的,晶亮的球。球上有四条长长的金属辫子,是天线。有人给讲解。当时,我似乎都听明白了;现在叫我重述,我可是说不上来!不管我明白与否,我可是真喜欢。为什么这样喜欢呢?因为这是东风压倒西风的吉星,是造福人类的福星。”[1]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多样性必须扎根于真实性,报告文学甚至也不是不能写虚妄与荒诞,象《生者与死者的对话》、《1988横竖撇捺》等均被称之为“荒诞报告文学”,但那荒诞最终都落到了实处。如他讲了一个十分荒诞的故事,最后则告诉你这个故事载于某书第几页。

多样性是必须的,随意性是不可取的,规矩还是要有的。

三、深度:历史流变与现实发展的交汇点

老舍先生已仙逝40年了,今天拿老舍先生来说事,有违中国人的“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长者讳”,显得有些不厚道,不是中国

篇三:报告文学

一、80年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

80年代是报告文学最为"轰动"的时期。感应着变革时代湖涌的社会生活,报告文学充分发挥真实快捷反映现实生活纳文体优势,赢得了文坛和社会的极大关注。报告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潮之一。80年代中国作协共举行四次全国性的报告文学评奖。《哥德巴赫猜想》(徐迟)、《中国姑娘》(鲁光)、《省委第一书记》(哀厚春)、《中国农民大趋势》(李延国)等103篇作品获奖。1988年12月由《人民文学》、《报告文学》等百家文学刊物发起的"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评奖揭晓。征文历时近年,发表作品千篇。《西部在移民》(麦天枢)等百篇作品获奖。

走向开放,是80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和总体特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开放,为报告文学创作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此间,报告文学作家内在的诸种观念也发生着新变。作家的思维呈现出更多的开放性、系统性、立体性与可逆性。正是由于社会背景与创作主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80年代的报告文学呈现出全面开放的态势。这种全面开放主要体现在题材主旨、表现视角与结构设计三个方面。题材开放是全方位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以此先导,形成了知识分子题材的报告文学热。

进入80年代,报告文学的题材渐见泛化。报告文学作家广角地摄取社会生活,既叙写改革开放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涌现的各式人物,也能披露现实生活中各种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既注重国内题材的报告,也能放眼世界,以城外人事为其题材。王蒙《访苏心潮》、刘亚洲《恶魔导演的战争》等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既立足于现实生活取材,又把视线投向茫茫史海,在近现代和当代历史的广阔背景中,捕捉具有报告价值的史料进行创作。这一类作品影响较大的有写北洋海战的《海葬》(钱钢)、写长征途中西路军妇女先锋团悲壮故事的《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董汉河)、以及《南京大屠杀》(徐志耕)、《志愿军战俘纪事》(大鹰)、《文坛悲歇》(李辉)等。

伴随着题材的开放,报告文学的表现视角也发生了新变。从80年代中期开始,报告文学创作原有的某些观念受到了冲击。作家不仅从文学、新闻的视角去反映生活,而且也从哲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等角度去观照对象。陈祖芬认为:"报告文学必将摄取更广阔的生活面,容纳更多的信息,与经济学、社会学、科技、哲学、心理学等等广结良缘。"①《挑战与机会》(陈祖芬)、《世界大串连》(胡平、张胜友)、《走出神农架》(李延国)等作品,其视角的"立交"形态十分明显。这些作品有文学的华采情韵、新闻的时效真实、也有历史的客观详考、哲学的思辨理性和社会学的明细调查等。由于报告的题材、视角发生了变异,作品的结构也有了相应的变化。80年代中期以后,报告文学作家从小格局的封闭结构模式中走出,变为灵活可控、多变自如的开放式结构。"集纳式"、"全景化"的报告文学批量发表。这类作品,作者不再着眼于一人一事的"小景观",而是直接从宏观上统摄全景,着眼于对象的整体。《世界大串连》写到的人物有十多位,各取其片断的生活故事连织成篇。《走出神农架》采用"卡片"式结构。全篇共100节,犹如100张卡片的组合。作者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上,自由地择取表现内容,使作品负载有密集的信息量、博大的生活容量和强劲的思想力度。

、80年代的报告文学的发展状况

80年代的报告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段。1984年前的作品注重人物的再现,主题取向的主旋律意识鲜明,作品表达更见精致情采。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中年颂》、柯岩的《船长》等成功地再现了中国"脊梁"式的典型人物陈景润、索桂清、贝汉廷。但前期作品精致有余而信息量不足,主旋律强劲而题材不够广泛。1985年起报告文学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问题报告文学"热兴起,引起较大反响。所谓"问题报告文学"就是"围绕着某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为中心,进行选材和采访报告。" "问题报告文学"题材涉及面甚广,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反映独生子女问题的《中国的"小皇帝"》,反映知识分子问题的《国殇》,反映环保问题的《北京失去平衡》等。优秀的"问题报告文学",主题严肃,材料详备,具有警世省人

的意义。但也有些"问题报告文学",只作问题的展览,材料失实,论评也时有偏颇。徐迟认为后期"报告文学创作在'报告什么'上解决得较好,但在'如何报告'上有所不足"。这一时期的创作以宏观型为主,报告性强,信息量大,但有些作品写得芜蔓粗疏,说理过滥,情事见少,文学色彩弱化了。

考察现代报告文学史,较少有作家专注于这一独特的文体,多数作者"客串"报告文学写作。而至80年代,报告文学作者职业化(专业化)的情形十分显见,报告文学写作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倾向。徐迟、柯岩、理由、黄宗英、陈祖芬、李玲修、孟晓云、乔迈、李延目、钱钢、袁厚春、麦天枢、刘亚洲、胡平、张胜友、贾鲁生等大多以报告文学著称于世。这些报告文学作者大多由小说家、诗人或新闻记者切入,而一旦沉浸于报告文学创作,则原有角色谈出,报告文学成为他们介入社会、评说人事、展示才情之舟。80年代报告文学作者群体的职业化,确保了创作在较高水准上的持续繁盛。许多作家经过一定的创作积累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与创作风格。这也从一个侧面标志着此间报告文学创作的成熟。徐迟、理由、陈祖芬等是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且形成自己创作特色的代表性作家。


事件报告文学范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330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