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马原考试材料分析题

马原考试材料分析题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8-30 16:03:18 | 移动端:马原考试材料分析题

篇一:马原 期末试卷 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各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关于世界的本原,最简捷的途径是在经验里呈现的事物中去寻找,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始基,而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无限”是万物的始基。(注:始基即根本,或本原;无限就是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

材料2:

毕达哥拉斯认为,统治着整个世界的是“秩序”,天体依照数字所规定的间隔,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而旋转,这就是‘数”。万物产生于“一”。

材料3: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万物皆流,无物常存。

材料4:

巴门尼德认为,既然无物常存,我们怎么认识它呢?感官得到的东西是不真实的,所以,必须认识理性中的东西(即存在),只有它才不会欺骗我们。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三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与材料4相比,分析二者的区别?

参考答案:

(1)材料1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三位哲学家都把世界的本原统一在一种自然物质上。阿那克西曼德试图从“无限”中探索事物的本原,其意义远比其他两位哲学家要大。

(2)材料2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观点,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到抽象的“数”上,尽管它远离了感性经验,但由于它将“数”当作本原,因此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3)材料3中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这团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万物皆流,无物常存在。”是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它同材料4是相对的,材料4将“存在”(思维)当作了本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材料4中的“存在”又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某名牌鞋厂实行了一系列的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示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

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的分流策略。

[材料2]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产品的需求会有所改变。因此,在统一的世界市场面前,必须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开发适应不同区域的新品种,将销售公司由原来的五家裂变为28家,使销售渗透到各个不同区域的市场之中。

[材料3]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就没有市场;即使有市场,也不能持久地占有它。但是光有好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之后,还必须加强市场的开发和市场建设。

请回答:

(1) 在上述的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 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有效供给和无效供给的关系

(3) 通过材料2,说明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

渗透力的?

参考答案: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的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可以在金融危机爆发的不利条件下增强产品对市场的渗透力。

3、阅读并思考下列材料:

材料1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为使勇士荆轲刺秦,尝以车骑异物恣其所欲。一日,太子与樊将军置酒于华阳台,出美人能鼓琴。轲偶赞曰“好手也”。太子即令断以玉盘进之。轲亦为之色变,不敢近视。

材料2

19世纪初,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写道:“”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都改变了,而且它腐烂起来了,丧失了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

材料3

当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教授约翰·塞尔写道:“我从钱包里拿出一张纸币,反过来看,正过来看,发现它不过是一张由某种纤维素丝所制成的纸,面上印着某种颜色和符号。是什么使这片纸成为货币呢?”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给出分析并恰当回答:

① 材料1和材料2以几乎相同的经验型实例证明了什么哲学基本原理?

② 材料3中Searle提出的问题(哲学类型的答案)。

参考答案:

①材料1.2.证明了事物(内、外)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方式)(和事物的客观本性);

②是事物的联系赋予这片纸以“货币”的价值:这片纸同其代表的一定量黄金间的社会联系,以及它所体现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的社会联系,商品同商品之间、商品同其一般等价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使得这片纸成为货币。

4、阅读并思考下列材料:

材料1

科学家通过大量观测,知道当前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又通过对古珊瑚化石及古人关于月食、日食记录资料的研究分析,发现40亿年前的地球自转周期相当于今日(计量标准)的8个小时,13亿年前是15个小时,9亿年前是18个小时,5亿年前是21.4个小时??

材料2

科学家通过观测,知道当前夜空中月亮盈亏圆缺变化周期是29天12小时44分钟。又通过对古鹦鹉贝化石等资料的研究分析,发现4亿年前月亮的盈亏圆缺周期是今日(计量标准)的9天,1.5亿年前是17天,7000万年前是22天,3000万年前是25天??

材料3

众所周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使用的糖大多数是由甘蔗和甜菜为原料制成的,它分别比西瓜、梨等水果的甜度高得多,长期被认作“甜王”。1969年,人们在巴西山区发现一种称为“甜叶菊”的植物,它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又在非洲西部发现一种葛郁金科植物,其果实里提取出来的“索马丁”,甜度为蔗糖的3000倍。“甜王”桂冠于是两度易主。1975年之后,人们找着了一种叫做“薯蓣叶防己”的藤本植物,它的种子外层果肉甜得令人吃惊,达到蔗糖的90000倍,因此被称作“喜出望外果”。然而,不久之前,科学家在加纳又获得一种名为“卡坦菲”的植物,用它提取的“卡坦菲精”,甜度竟然是蔗糖的600000倍,成为今日当之无愧的新“甜王”。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真理观给出分析并回答:

① 上列三束材料分别证明了真理的何种属性?

② 上列三束材料表明人的认识、人的真理性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答案:

①上列三束材料分别证明了真理的相对属性同绝对属性是密切地交织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② 表明人的认识、人的真理性认识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的无止境运动;通过持续不断的相对性真理知识的获得、积累,从而无限地趋向于真理的绝对内容而形成的。

篇二:马原材料分析题题库

篇三:马原分析题总结(最终版)

马原分析题总结(仅供参考)

一、分析题答题思路

分析大题三步走:

①是什么?

联系原理,照抄理论

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

②怎么讲?

联系材料,解释说明;批驳错误观点(如果有)

这个材料告诉我们·······;

③怎么干?

提出行动,建议措施

调动三个积极性:人+科技+自然条件

分析题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是什么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

②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

③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二、怎么讲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

①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③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怎么干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②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

③“少生孩子多种树”:

ⅰ. 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ⅱ. 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

分析题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其他一切

一、是什么: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矛盾双方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

2)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需一定条件)

3)共同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制约

造成量变,实现质变。

二、怎么讲

①正面:贯穿始终的“一分为二”A+B

一方面,我们在干A的时候,要注意B;

另一方面,我们在干B的时候,不要忽视和忘记A。

②反面:批判割裂的“形而上学”

如果我们只注重A,忽视了B,我们就会······严重后果1

如果我们只注重B,忽视了A,我们就会·······严重后果2

三、怎么干

(1)要协调好事物内部的各种因素,自觉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既使其“相反相成”,又使其“相辅相成”;

(2)形成并保持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促成矛盾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四、材料特点

(1)两种个体

(2)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分析题三: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一、是什么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各自的作用:

理性因素的作用: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作用:动力、诱导、激发

二、怎么讲:两者之间的关系

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但我们也承认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三、怎么干

1.科学的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合力。

2.我们既要有理性分析、严密论证,也要有自信、意志力。

我们既要有量化的公式和精确的计算,也要有发散思维、科学的怀疑精神。

在工作中,我们要敢于打破成规,勇于探索,突破前人,创建全新的工作方法。

分析题四: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是什么

1.区别:

内外根源、稳定性表现、地位

(1)必然性由事物的内因制约,偶然性受外因影响;

(2)必然性稳定,偶然性不稳定;

(3)必然性第一位,偶然性第二位。

2.联系:

ⅰ.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ⅱ.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

ⅲ.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怎么讲

代入的方法(将材料事例中的名词代入“联系”,替换“必然性”和“偶然性”)

三、怎么干

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要能够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善于积极发现并总结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实践。

四、材料特点

1.偶然的坏事变成必然的好事;

2.失误变经典,歪打正着,险中求胜,化腐朽为神奇,变灾难为经典。

分析题五: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谬误)

一、是什么

1.绝对性:客观性、无条件性。

2.相对性:有待扩展、有待深化。

3.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二、怎么讲

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

1.反对:绝对主义(教条主义、机械僵化)

2.反对:相对主义(怀疑科学、诡辩论)

三、怎么干

1.坚持一切从实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把理论和实践不断地加以结合,在理论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推动理论认识与时俱进。

四、材料特点

材料一定会体现出原先奏效的方法在新条件下无效。

原来灵验的规律现在不灵了。

分析题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一、是什么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归宿和检验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实践的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其次,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的;

最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①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顺利发展,使实践达到目的; ②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甚至使实践归于失败。

二、怎么讲

代入的方法

三、怎么干

1、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其次要掌握科学理论,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最后,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和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分析题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一、是什么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

1.区别:

①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生动、具体)

②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抽象、概括)

2.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①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②感性认识离不开理性认识(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3.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①获取丰富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加工制作,上升为理性认识,具体方法: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检验认识

二、怎么讲

材料中事例代入“是什么”的第3点。

三、怎么干

1.坚持一切从实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把理论和实践不断地加以结合,在理论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推动理论认识与时俱进。

四、材料特点

1.首先需要确定材料提及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2.若这两种观点来自于一种人,则原理属于“感性理性认识”;

3.体现了同一个人在认识上的进步。

万能方法论意义: 先概括材料故事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再指出材料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任何理论首先要做到理论符合实际,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同时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能成功!!


马原考试材料分析题》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27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