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高中历史比赛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比赛心得体会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8-26 12:36:20 | 移动端:高中历史比赛心得体会

篇一: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及心得

(教育教学研究报告)

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及心得

阜阳三中 刘颖梅

中学生是一群可塑性较大的群体,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教育对象要有透彻的研究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心理特征,以教学任务为安排,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终身受益的各种能力,这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指的就是教育学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特别是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兴趣诸方面定型的关键时期,更应该针对其在高中三个阶段不同实际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另外,由于历史学科要求较强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简洁流畅的文字表达能力。根据以上情况,历史教学必须适时改变:一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二是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用之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科学地引导学生学好历史,并从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等各种能力。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

一、 高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

由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许多学生上高中后较难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懂得如何做好笔记,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历史,是摆在每个高一新生面前的一道难题。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做到:

1、改变学生的旧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有人调查过,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可教师却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持久,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一是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解紧张情绪的功能。二是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一时冲动。这些表明,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不够高,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历史情节中,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直接兴趣消失。改善的办法: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愿学”。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比如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适当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历史知识,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等。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由于初高中要求不同,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不同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2、培养情商,产生历史智慧。历史学习不仅仅是记忆背诵应付考试那么简

单,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历史意识的教育,是培养较高情商智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历史智慧产生于历史知识中。但历史知识本身不等于历史智慧,。一个只顾眼前利益,只为考试而死记硬背,不去理解思考的人是不会产生历史智慧的,就象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对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八股文章句句工整,但没有创新,没有个人见解,最终也只是一个统治者的工具和奴才而已。我们所说的历史智慧是指能够深刻理解和概括历史知识,并寻找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知识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是昨天的智慧带来了今天的文明。要让学生懂得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培养情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注意方法,加强理解。对高一学生来说,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的努力所能达到,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注重概念的理解,较为抽象。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具体做法:一是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注重知识的联系,树立整体知识观;三是注重跨学科联系,学以致用;四是引导学生理清主线,建构体系。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启发掌握知识的前提。当然,在高一阶段,要做到这些,是不太容易的,但至少让学生明白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二、 高二阶段,树立信心,培养能力

这一阶段,一部分学生在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和处理教材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一部分学生还有待于提高。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到: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生只有事先进行预习,才明白课文中哪些知识自己懂得,哪些知识还不明白,听课时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课后及时进行复习,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才会发现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解决,才不至于积累过多问题,以致于越学问题越多。

2、适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考试、作业的形式进行。应用是学习之本,应用是检验学会与否的标准,能够应用自如直接反映学习者学习的结果。测试和做历史作业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造力。通过作业训练,使学生能够应用学得的历史知识去解决问题;必要的测试还可以促进学生及时地预习、复习。

3、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针对学生反映的虽很努力学习,但效果不佳的现象,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授以一定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

4、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一是采用导读法。所谓导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尽量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二是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能力,运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力。三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高三阶段,夯实基础,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这一阶段,因为高考,学生学习更加努力,化的时间相应增多,但也存在一些学生好高婺远、急于求成的心理,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情况。而且,审题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和处理材料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较不足,这些势必影响学生将来的高考成绩。教师在教学中做到:

1、抓基础,带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知识,任何能力都无从谈起,当历史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只要有一定思维品质,历史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所以,还是要花力气把基本知识搞懂、搞通、搞活,没有这个基础,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也就无法建立。在高三第一轮学习时,要求学生对课本中的引言、正文、小字、地图、图片、表格、注释、思考题、练习题等均加以仔细体会,一一掌握,不留空白,反复熟悉课文,切实做到知识点落实于教材,理清知识线索,通过基础知识这一关,并力求初步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和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

2、加强专题复习,注意专题拓展和联系:

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分成几个专题进行教学,每个专题注重讲深讲透该专题中的知识点、内在联系和值得注意的问题(要注意挖掘深度),讲出专题特色,力求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又要避免类似新课讲述,从整体上客观把握全书内容和知识体系,了解课本的主要线索,还要注意专题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相互渗透,保证第二步复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并设计一些专题练习,以巩固复习效果。

3、加强文科综合能力培养

教育部在《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着重考查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综合能力测试,尤其要解决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重点考核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为此,在迎考的最后阶段可采用专题讲座方式,对一些跨学科的专题(尤其是时政专题)详加剖析,多予锤炼,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立体思维,比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三次科技革命问题、三大产业问题等系统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深度,更加有广度,适应和谐发展的人的需要。

总之,教学无涯,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加强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全文共3519个字)

篇二:高中历史新课改培训的体会心得

高中历史新课改培训的体会心得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大潮正在甘肃全面铺开,新教材同旧教材相比,从编写体例到内容设置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因此每一名历史教师,又都站在了崭新的教学起点上,新的理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接踵而来。历史教材如何把握,高中历史教学路在何方?本人通过参加新教材培训,并结合自身研读新教材的实际,谈几点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认识。

一、新旧教材的关系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已经用了十余年了(其间虽有增删修订,但都是小修小补,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其历史功用自不必说。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其缺点和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了。个人认为主要有:

1.泛政治化功能过强。高中五本历史教材中政治史的比重几乎占二分之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中中共党史所占比例又近乎一半。历史的阶级服务功能体现的太明显。

2.重理论轻史实内容枯燥乏味。为了保证通史的连贯性,教材对很多历史内容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粗糙而没有细节。使历史只是流于文字,失去了其本有的生动与鲜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同时也就不利于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

3.与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实际脱离太远。没有真正打开尘封的历史大门,没有让历史走进现实,也没有让现实溶入历史,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长时间久用同一模式的教材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往往是一劳永逸。一年备下课、写下教案,以后就周而复始的使用。不利于知识的更新,更不利于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编写上打破了原有的章节体系,突破了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以模块为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历史合编为系统,组织性跳跃性强。新教材在内容上的调整与创新有:

1.增强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相联系的内容。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从而是历史内容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体现浓厚的时代气息。

2.更加注重面向世界,有利于形成大历史观。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将会被深深的溶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国人更需要了解世界,为此,新的高中历史教材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使世界史的总量上升到了全课程总量的四成左右。如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内容。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选修课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增加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专制理论”的内容。这必将有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宏观、整体认识的大历史观。

3.贴近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历史的社会服务功能。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在选修课程增加的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身边衣食住行的历史变化和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变迁。

4.淡化历史的泛政治化服务功能。如在课程中对以往决口不提的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问题,在新课程中则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把旧课程中占大量篇幅的中共党史内容,只是以专题的组成部分来出现。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客观理性的认识历史。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内容精炼,思维层次更高,适合探究性教学,有利于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泛政治化教育倾向,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从而更好的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二、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大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首先,新教材的专题排列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师的知识更加丰富系统,有较高的对历史史实进行整合、取舍的能力。从内容来看,新教材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内容结构,学科间的交叉联系更加密切,政治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涉及较多,这对学生和老师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补充些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的知识。

其次,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以往的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层次之别,对学生往往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这也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历史课的功能没有实现。而新课改倡导改进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次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层面,强调人文主义价值观,以人为本,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更加人性化。但与此同时,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

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提高了,学生的时空转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要求提高了。这对目前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

第三,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教法。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为配合这些教学方法,历史课应适时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如读书交流会、历史剧表演、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等,让学生感悟历史,热爱历史。此外,课改后的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更多的教学辅助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它不仅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历史史实,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眼球,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真正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相长的新境界。

3.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质上是教师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和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日趋完善和优化。并以此来优化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总之,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以学生为本,并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新课改顺利实施。我们惟有迎难而上,面对现实,团结协作,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历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全面实施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真正使高中历史教学走进新时代,闪出新时代的光芒。

篇三:高中历史新课改培训的体会心得

高中历史新课改培训的体会心得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大潮正在甘肃全面铺开,新教材同旧教材相比,从编写体例到内容设置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因此每一名历史教师,又都站在了崭新的教学起点上,新的理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接踵而来。历史教材如何把握,高中历史教学路在何方?本人通过参加新教材培训,并结合自身研读新教材的实际,谈几点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认识。

一、新旧教材的关系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已经用了十余年了(其间虽有增删修订,但都是小修小补,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其历史功用自不必说。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其缺点和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了。个人认为主要有:

1.泛政治化功能过强。高中五本历史教材中政治史的比重几乎占二分之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中中共党史所占比例又近乎一半。历史的阶级服务功能体现的太明显。

2.重理论轻史实内容枯燥乏味。为了保证通史的连贯性,教材对很多历史内容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粗糙而没有细节。使历史只是流于文字,失去了其本有的生动与鲜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同时也就不利于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

3.与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实际脱离太远。没有真正打开尘封的历史大门,没有让历史走进现实,也没有让现实溶入历史,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长时间久用同一模式的教材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往往是一劳永逸。一年备下课、写下教案,以后就周而复始的使用。不利于知识的更新,更不利于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编写上打破了原有的章节体系,突破了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以模块为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历史合编为系统,组织性跳跃性强。新教材在内容上的调整与创新有:

1.增强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相联系的内容。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从而是历史内容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体现浓厚的时代气息。

2.更加注重面向世界,有利于形成大历史观。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将会被深深的溶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国人更需要了解世界,为此,新的高中历史教材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使世界史的总量上升到了全课程总量的四成左右。如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内容。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选修课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增加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专制理论”的内容。这必将有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宏观、整体认识的大历史观。

3.贴近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历史的社会服务功能。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在选修课程增加的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身边衣食住行的历史变化和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变迁。

4.淡化历史的泛政治化服务功能。如在课程中对以往决口不提的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问题,在新课程中则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把旧课程中占大量篇幅的中共党史内容,只是以专题的组成部分来出现。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客观理性的认识历史。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内容精炼,思维层次更高,适合探究性教学,有利于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泛政治化教育倾向,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从而更好的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二、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大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首先,新教材的专题排列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师的知识更加丰富系统,有较高的对历史史实进行整合、取舍的能力。从内容来看,新教材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内容结构,学科间的交叉联系更加密切,政治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涉及较多,这对学生和老师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补充些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的知识。

其次,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以往的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层次之别,对学生往往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这也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历史课的功能没有实现。而新课改倡导改进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次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层面,强调人文主义价值观,以人为本,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更加人性化。但与此同时,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提高了,学生的时空转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要求提高了。这对目前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

第三,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教法。新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为配合这些教学方法,历史课应适时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如读书交流会、历史剧表演、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等,让学生感悟历史,热爱历史。此外,课改后的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更多的教学辅助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它不仅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历史史实,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眼球,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真正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相长的新境界。

3.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质上是教师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和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日趋完善和优化。并以此来优化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总之,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以学生为本,并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新课改顺利实施。我们惟有迎难而上,面对现实,团结协作,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历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全面实施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真正使高中历史教学走进新时代,闪出新时代的光芒。


高中历史比赛心得体会》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96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