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建瓯市历史

建瓯市历史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26 13:45:07 | 移动端:建瓯市历史

篇一:酒城福建建瓯历史文化

酒城建瓯历史文化

建瓯的酿酒业,是一个历史悠久、酿造有术、生意稳定的传统产业。迄至清代,手工酿酒工艺已臻精良之境。据考,明清时期,建瓯已有“犁花春”、“清河”、“西施红”、“状元红”、“金盘菊”等名品行销于世,其中又尤以“清河”为著其味沉厚,余韵悠悠,颇得时人喜好。当年曾有诗评赏建瓯清河诸酒道:“建州(建瓯的前身)曾习犁花春,所以河清润绛唇,西子状元红熟胜,由来尤物也难伦”。

长期以来,建瓯传统酿酒业生意兴隆,利润甚丰,故建瓯有俗曰:“第一富,酿酒库”。此语高度概括了历史上建瓯传统酿酒业的繁华景象。

清末民初,建瓯专营酿造的酒库(洒间)计有九户。其中“长春”、“复兴和”、“茂发”、“万益”4户是自产自销未代人搭醅的;另有4户“六合春”、“兴记”、“利记”、“宜泰”除自酿产销外,尚接受酒店搭醅;还有“聚成”一户是自酿代醅兼设酒店。这些酒库均备有整套手工酿酒设施,资金一般约为银元一、二千元,有的还吸收社会游资,扩大规模。各户年产酒量一般在2000-3000埕(每埕约150市斤)。每家酒库一般聘有一位师傅监制并指导整个生产流程;帮工3-4人,由师傅选择雇用。大的酒库还有一位资方委派的代理人,全权行使管理生产和批销业务,人称“掌柜”,也叫“掌盘师傅”。

除了专营酒库之外,当时建瓯还有搭醅酿酒兼开酒店的业主12

户,他们的店号是:“锦记”、“方俊记”、“周德铨”、“吴立滋”、“宜记”、“宜泉”、“怡记”、“灿记”、“裕美长”、“裕美香”、“味香居”、“王冬成”。

历史上建瓯酿酒业的传统酿造技术可总结为七个字三个方面,叫着:“一粬、二米、三师傅(指工艺技术)”。这三点相互关联,决定着所产酒品的优劣。

建瓯传统的酿酒季节,一般都在秋后至春尾,冬酿则最佳,其品质甘甜、芳香、醇口。违时多味苦酸涩,无人问津。建瓯传统酿酒用水,十分讲究。农村家酿,必取山泉;水清则无菌,酒质经久而不变,逾年愈醇。

民国初期,为了维护和协调酿酒业者的共同利益,建瓯出现了“酒业公帮”(后称酒业公会)组织。会址门向陶朱巷,后舍边门通城门坡,占地约达6亩。其间鱼池飞桥,花圃幽雅,小楼台阁,堂舍宽敞,其规模在当时居各行业之冠。

建瓯传统的酿酒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在福建白白酒行业,在省内起着领导作用;其中以素有福建茅台的“福矛”,及福建五粮液的“双龙戏珠”为代表。

1985年建瓯酒厂从贵州引进酱香型窑酒生产技术,开发了“福矛酒”;在多次获得省部级质量评比大奖之后,又进一步获得世界花都“92巴黎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双龙戏珠白酒产品于2008年面试至今,产品荣获闽、赣、渝、鄂、湘四省一市评酒会金奖;2011年中国白酒泰斗沈怡方及四川白酒专家组对双龙戏珠白酒鉴评后欣

然题词“双龙戏珠、闽酒之冠”的评价。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位老人,福建白酒领军人物----冯国华,福建省酱香型(福矛)、兼香型(黄华山米烧)、浓香型(双龙戏珠)白酒创始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获得福建省劳模、福建省优秀企业家、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振兴建瓯荣誉奖章;种种殊荣背后却是冯老的酒界生涯的真实写照。;1959年冯国华开始了他漫漫的酒界人生,直到今天他依旧与酒相伴,任然坚持在酒业战线。20世纪80年代冯国华出任建瓯酒厂厂长,他临危受命,相继开发了福矛酱香型、黄华山米烧兼香型白酒,使企业跃居全市“利税大户”。在任建瓯酒厂厂长时冯国华带领技术人员赴贵州学习取经,回来后结合当地情况开发出福矛窖酒,填补了福建省酱香型白酒空白。

退休后冯老怀着对酿酒事业的一身犟劲,在1995年由市工商联牵头组建了建瓯酒业有限公司(双龙戏珠酒业前身)。有了强烈的事业心,就有了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他,在花甲之年走上创业之路。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冯老一边苦心经营,一边虚心求教,一边悉心专研,开发出以“双龙戏珠”白酒为代表的多粮浓香型白酒。双龙戏珠酒由精选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红薯六种粮食为原料以包包曲为糖化酵剂,经过酿造、陈酿、勾兑、检测、包装、储存而成,原酒采用“跑窖循环”、“固态续槽”、“双轮底发酵”,及人工窖泥快速老熟“等发酵技术:通过“分层起槽”、“混蒸蒸馏”、分段摘酒“等操作;按照”量质摘酒,按质并坛“进行生产。为提高酿酒质量,公

司大力兴建传统酿酒泥窖,目前拥有传统酿酒泥窖80口,2007年投入资金进行洞藏窖酒储存山洞双龙洞建设,拥有洞藏面积1000平方米,可存酒500吨,六粮酿造、洞藏窖酒均属福建首创,面世以来受到白酒专家、各级领导及消费者的好评。

2011年邀请中国白酒专业协会副会长、酒界公认的“酿酒大师”沈怡方、四川酿酒协会会长陈吉福等6位国家级白酒专家赴建瓯对福建双龙戏珠酒业有限公司“双龙戏珠酒”进行鉴评。当天,专家们品鉴后认为,该酒窖香幽雅,陈香舒适;甘洌爽口,尾净余长;多粮浓香风格典型。成功的背后更是冯老默默无闻的奉献,52年的酒界生涯,年逾八旬的他总是在厂子里转悠,看着酒、闻着酒、尝着酒、谈着酒、仿佛到处都弥漫着“双龙戏珠”酒的馨香。他的一腔心血似乎都融入进了那流淌着的琼浆玉液。

由此可见,建瓯酒文化,正以它浑厚的历史底蕴,构筑起一座巍巍傲立于我国东南大地上的现代化“酒城”。

(注:以上资料由建瓯酒业协会及双龙戏珠酒业提供)

建瓯市经贸局

2011年10月13日

篇二:介绍下自己的家乡建瓯

介绍下自己的家乡——建瓯

建瓯市简称芝,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

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疆域总面积 4233 平方公里

( 635 万亩 ) ,其中山地 519 万亩,耕地 49.2 万亩;

辖 10 个镇、 4 个乡、 4 个街道, 217 个村、 1121 个

自然村、 2054 个村民小组、 27 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

51.88 万,其中农业人口 41.65 万;民族以汉族为主,

还有畲、苗等 10 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

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2005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47.11

亿元。

[历史沿革]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着 1800 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初年 ( 公元 196 年 ) 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 ( 公元 621 年 ) 设建州,“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1913 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 1992 年 10 月撤县设市。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 1154 名进士、 3 名状元、 10 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李刚、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环境资源]

建瓯生态优越,资源丰富。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8.7 ℃,年均降水量 1662.9 毫米。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 81.5% ,是闽江上游的绿色屏障。水资源总量 44.6 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 57.9 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 30 万千瓦。地下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 22 种。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大小特异独秀的山峰众多 , 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称的闽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万木林,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建瓯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有福建历史上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有宋敕茶神张三公庙及北苑贡茶制造遗址,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还有东岳庙、艮泉井、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名胜古迹。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繁荣活跃,其中挑幡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民间杂技项目名录。

[农业经济]

建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瓯宝地”、“绿色金库”、“竹海粮仓”、“酒城笋都”

之称。

木竹、茶果、畜禽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粮食、蔬菜、食用菌、锥栗等十三个重点农产品优势明显。全市农业总产值 26.03 亿元。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和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59.08 万亩,粮食总产量 21.8 万吨;为全国重点林业县 ( 市 ) ,现有林地面积 507.2 万亩,林分总蓄积量 1903 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面积 188.67 万亩,商品材采伐量 58.59 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 124 万亩,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竹材采伐量 1642 万根,鲜笋产量 21.41 万吨;为全国重点茶区之一和闽北乌龙茶发源地,茶叶面积 9.75 万亩,产量 7129 吨;为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全市水果面积 24.4 万亩,产量 19.03 万吨,其中柑桔 17 万亩,产量 15.83 万吨;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锥栗面积 41 万亩,产量 1.42 万吨,居全国首位,建瓯锥栗被国家质量技术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此外,还盛产食用菌、莲子、泽泻、仙草、松脂等多种土特产品。笋制品、茶叶、莲子、大米等 12 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全年肉类总产量 21383 吨。奶牛存栏 1.06 万头,生猪存栏 16 万头,肉羊存栏 2.6 万头,家兔存栏 7 万只,各类家禽存栏 181 万羽。为全国淡水养殖重点县 ( 市 ) ,淡水养殖面积 2.86 万亩,水产品总产量 1.36 万吨。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 91 家,其中明良食品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单位”,颖食物产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弘光席业有限公司等 3 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茗苑茶叶有限公司等 10 家企业被确认为南平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工业经济]

全市工业总产值 28.05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32 家,完成产值 20.87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80.4% ,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 123 家,完成产值 19.05 亿元,个数和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93.2% 和 91.3% 。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和机械、化工、水电三大重点产业。其中竹木加工产业产值 7.49 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 35.89% ,主要企业有丽瓯人造板有限公司、万木林木业集团有限公司、福人木业有限公司、天丰竹业有限公司、特艺竹木有限公司、华宇竹业有限公司、华鑫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三森竹木有限公司等 57 家,主要产品有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细木工板等人造板系列和竹胶板、竹地板、竹凉席、竹筷等竹制产品;食品加工产业产值 6.42 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 30.76% ,主要企业有明良食品有限公司、颖食物产有限公司、东福光食品有限公司、黄华山酿酒有限公司、新叶食品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圣阳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 29 家,主要产品有白酒、精制茶、清水笋、锥栗等;机械化工产业产值 5.19 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 24.86% ,主要企业有森华集团、立伟塑料有限公司、元润塑料有限公司、福农华工有限公司、芝星活性炭有限公司、东方磨料有限公司、精工齿轮有限公司、巨力活塞有限公司等 28 家,主要产品有铝活塞、碳化硅磨料、电木粉、酚醛塑料、甲醛、农药、满山白糖浆、软脉灵等。全市工业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 58 家,其中亿元企业 2 家, 5000 万元— 1 亿元企业 6 家, 3000 — 5000 万元企业 7 家, 1000 — 3000 万元企业 43 家。工业平台不断拓展,城东、莲花坪工业平台及国省道沿线乡镇工业长廊逐步形成。

[商贸流通]

历来为闽北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6.77 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 13.59 亿元,餐饮业 1.75 亿元,其它业 0.26 亿元。全市城乡共有市场 49 个,经营面积 16 万平方米。其中城区集贸市场 7 个,批发市场 3 个,乡级农贸市场 16 个,村

级 23 个,其他专业市场主要有闽北建材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摩托车批发市场等。在各类市场中,年贸易额上亿元的市场有管葡农贸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建材市场、闽北笋菇批发市场。全市拥有大型超市 4 家,药品超市 3 家,家具超市 3 家。全市已成立毛竹、水煮笋、蔬菜、锥栗、食用菌、柑桔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230 个,拥有会员 2 万人。建成了农副产品信息中心、农业技术中心、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农业农村工作信息中心等四个信息中心,为农副产品流通搭起了“金桥”。

[项目开发]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 19.53 亿元,全市新上投资 500 万元以上项目 91 个,新上投资 1000 万元以上工业项目 29 个,当年投资 50 万元以上新办项目投资额 8.98 亿元。 18 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 6.66 亿元,列入省和南平市重点建设项目 6 个,完成投资 2.78 亿元。

[对外经贸]

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 24 个,合同利用外资 4100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160 万美元。全市外贸出口企业 27 家,外贸出口总额 2500 万美元,出口规模达百万美元的企业有明良食品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颖食物产有限公司等 8 家。主要出口产品有茶叶、竹木制品、笋制品、工艺品、食用菌等,主要出口日本、美国、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财政金融]

全市财政总收入 2.05 亿元,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 1.26 亿元,地方级收入中税性收入所占比重达 77.5% 。财政总支出 2.84 亿元。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 40.58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 21.86 亿元;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打造农村诚信社会,全市共培育信用镇 4 个、信用村 82 个、信用户 21838 户。保险事业不断发展,保险业务保费收入 9467 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 3867 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 5600 万元。

[基础设施]

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便捷。横南铁路、国道 205 与省道 204 、 303 穿境而过 ,市区距武夷山机场 100 公里;建设中的浦南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丽南高速公路在城东交汇,浦南高速公路将于 2008 年建成通车,届时建瓯至福州只需 2 个多小时,至上海只需 6 个多小时。通讯发达,各种现代化先进通信设施齐全。电力充裕,拥有水电站 117 座,总装机容量 9.69 万千瓦,全年发电量 2.08 亿千瓦时,供电量 2.97 亿千瓦时。正在兴建的北津电站、红湖电站、杨墩电站等三大水电站竣工后,全市总装机容量将达 19.62 万千瓦,发电量达 4.88 亿千瓦时。“东扩西进、南拓北延”的城市发展略逐步推进,市区建成区面积 8.5 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 30 平方公里,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开,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事业]

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先进市,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科

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为第一批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一批项目被国家、省科技部门列为重点科技项目。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高考上线率达 86.51% ,本科和专科上线人数均居南平市第一位。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 308 个,初级卫生保健全部达到基本普及标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文化事业健康发展,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全市拥有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 21 个。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入,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 93.5% 和 98.8% 。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出生率为 9.16‰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6.74 ‰, 计生工作继续位居全省计划生育一类先进市行列,被评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8644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752 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 29.03 亿元,其中农民储蓄存款余额 6.03 亿元。年末单位从业人员 20416 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531 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1863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5.7% 。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7.8 万人。年末共有养老保险人数 74275 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34704 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19015 人,列入成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 3190 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 14092 人,扶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 646 人。

篇三:建瓯·失落的古城门

建瓯:失落的城门

字号

?

?

? ?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3年12月17日02:4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公元1275年前后,意大利传奇旅行家马可·波罗行至福建建宁府。在他那本曾激起哥伦布扬帆出海寻找东方新大陆的游记中,他写道,这里城大、桥美,女子标致华贵,商业发达但也时有猛虎袭人的骇人之事发生。

当年的建宁府,就是今天距离南平四十公里外的古城建瓯。700多年后的冬日午后,当我来到马可波罗曾伫立过的通仙门外,工人们正修建亲水平台。不日,马可波罗的塑像也会在这里重现。

而当年的繁华已难觅踪影。多年来,坐拥深厚历史底蕴及古迹的建瓯,文化旅游一直停滞不前,其曾经威武雄壮的城门如今却沦为污水沟的现状,更令人扼腕。

辉煌城墙史

相比臆想出来马可波罗塑像,如今寥落在建瓯各处,曾经承载古城千年往事的古城门怕是有意思得多。

如今的建瓯市仅仅是南平下属的一个县级市,但史料显示,它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几个县之一,也曾在汉末统领全闽。

东汉建安初年(196年),这里被罕见地以皇帝年号设县,名为建安。如今福建二字中的“建”字就取自这里。

现任建瓯市旅游局局长赖少波当了多年建瓯市方志委主任。据他考证,在建瓯1800多年的建县史里,约有350年是建安郡城(相当于今“省会”),540年是建州城(最早、最大的州城),750年是建宁府城(素称“八闽首府”,也是最大的府城),而作为县城,前后加起来才不足160年。

建瓯因此拥有威武恢弘的城墙及城楼。据明朝修订的《八闽通志》十三卷城池篇中记载,明代建瓯城墙“周围两千七十九丈三尺有奇,高一丈九尺”,也就是近7公里长,6米多高。城墙上还设城楼24座。

70多岁的建瓯老人吴敬元回忆,1950、1960年政府开始开建建瓯至浦城、政和公路,“朝天门”和“宁远门”被拆毁。随之周边的城墙被农户渐渐拆去盖猪栏、盖房屋、铺路,成了不用花钱的好材料。大炼钢铁时期,城东“政和门”的城砖被拆掉建了十几座高炉。“这个门拥有内外两重门,是建瓯典型的"瓮城",真是太可惜了!”吴敬元说。

2000年前后,房地产热兴起时,“通济门”两侧上千米的古城墙被现代机械拆毁。由于多方共同呼吁,最终“通济门”作为一个单独的城门终于保存下来。

据赖少波介绍,抗日战争结束后,建瓯还有9处城门保存下来,但目前仅有鼓楼、通仙门、临江门、通济门、广德门和威武门存在。因为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市政协近年曾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专题调研。记者获得的调研报告显示,当地也将上述六座古城门列为城区重点文物古迹。

在其地位评价中,调研组写道:目前能保存6座古城楼的城市,在福建全省独一无二,也是建瓯历史上号称“闽国帝都”、“八闽首府”的最有力佐证。

2011年下半年,建瓯正式提出“文化强市”战略,确定2012至2013年为“闽源文化年”。

惨淡的现状

然而我在建瓯寻访发现,这些有幸保存下来的城门,除了作为建瓯地标的鼓楼和通仙门被较好修缮及开发利用起来外,其他四座状况堪忧。

最近一次拆迁中幸存下来的“通济门”如今被几栋住宅口包围,相邻的公路路面已经高出了通济门门洞。昔日需要仰视的“通济门”三个大字,现在只需要侧目便能看到。门洞中摆放了一张圆桌,据说这里已是当地人晚上吃烧烤的好地方。

命运类似的还有城西郊的威武门。尽管仍保持通行功能,但城门顶上被一家名为“城楼”的大排档占据。城内一侧竖着三个牌子,一个是大排档的招牌,一个大大的是“老媒婆”婚介,最小的一个上面写着“古迹城墙前,禁止倒垃圾,违者罚款300”。昔日威武门,今天毫无威武相。

最糟糕的是临江门。该门顶上被一些低矮的房屋占据,城门壁上附着一条一条的污水管,而门洞内则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像是一条无人管理的污水沟。开摩托车带我四处找“门”的姜先生连呼:“怎么会这样呢?没想到啊,没想到??”

最蹊跷的是广德门。该门在建瓯水南桥头,1970年代因为修建滨江公园,完全埋掉了。2010年重修水南桥,广德门被挖了出来,当地媒体曾广为报道。但我们在水南桥头反复找寻,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座门。

后来经当地文体旅游局确认,这个门被挖出来之后,又被掩埋掉了,“我们也不知道拿它怎么办,就还是埋掉了。”建瓯市文体旅游局办公室主任黄忠灿说。以至于,如今问起广德门,建瓯大多数人以为是水南桥头一家叫“广德门”的大型餐饮娱乐城。

当地也认为这些城门,尤其是始建于唐建中元年、重建于明代的威武、临江两门亟待拯救。但问题在于缺钱。

2009年8月,在一份名为《建瓯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申请资金补助的请示》中,当地就向福建省财政厅打报告,请款500万修护威武门、临江门修复。

当年11月,当地又专门就威武门和临江门修复向省财政厅打专项报告,其中说所需的500万修复资金中,建瓯自己已经筹集300万,还需要省财政支持200万。

但据黄忠灿所知,经费一直没有批下来。

得不到相应经费,当地市政协曾建议出台政策,出让二十年或是三十年的使用权,吸引让民间力量出资。然而至今,这条路也还没有走通。文体旅游局的说法是还没有人投资。

千年临江门还是被污水和垃圾堵着。(编辑 吴红缨


建瓯市历史》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061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