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改革强军

改革强军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22 06:00:48 | 移动端:改革强军

篇一:改革强军

课目:坚定改革强军意识,我为抢抓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升级做些什么

目的:通过教育使同志们了解有牢固树立改革强军意识,自觉担当起忠实履行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神圣职责。

内容:一、改革强军的历史背景

二、坚定改革强军信念,以强军目标激发忧患意识。

三、以革命军人应有的忠诚担当勇气投身改革强军伟大实践。

时间:35分钟

授课人:谢科

习主席主持军委工作以来,多次强调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全军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坚决打赢改革这场攻坚战,努力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强军呢?在授课开始之前,让我们共同来回味一段话:

海湾战争后,全胜而归的美军参战部队司令施瓦茨科普夫没有要求加官晋爵,而是提出退役,理由是:“我已

不适应下一场战争了。”施瓦茨科普夫角色的转换在笔者看来是那样惊心动魄,甚至比世界上第一场“直播战

争”(海湾战争的别称)中美军对伊军疾风骤雨般的打击还要让人惊心动魄

一、改革强军的历史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不少矛盾提前到来,使挑战与风险陡然加大。国家越发展,越需要可靠的安全环境。没有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国家就有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就有被破坏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就有被打断的危险。

我们中华民族,在浩浩历史长河中曾经创造过无数绚烂辉煌。作为中华儿女,保护她是我们的梦想,我们的中国梦。所以我们必须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大家共同为一个中国梦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全球化的潮流中,激流勇进,延续炎黄子孙的智慧与辉煌。正如《阳光路上》歌词中写道:“多少追梦的身影,奔跑着拥抱希望;风景独好的神州,前程多宽广??” 中国梦承载的是中国人民的信念,梦想指引着中国人民前进。习总书记深刻阐明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

的共同夙愿,吹响了中国发展强大的冲锋号。这个梦,犹如春风,在亿万军民内心中激起了巨大回响,引起中国人民特别是当代革命军人对自身肩负的责任的强烈共鸣!作为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我努力奋斗,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的苦难告诉我们,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水平,民族需要前进,我们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我看来,“中国梦”首先是一个“强军梦”,这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现实,从而也更加迸发出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强国梦包含着强军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包含着强军目标,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在军事领域就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人民解放军已由昔日的“小米加步枪”,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开始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按照习主席的要求,我们还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 习近平主席主持军委工作以来,对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这些重要指示用一个词来代替,就是改革强军。强军梦,强军目标,

一脉相承,相互贯通,鲜明地凸显了贯穿其中的“强军”主题。这是站在时代高度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战略谋划,是对军队建设提出的更高目标要求,为我们着眼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推动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坚定改革强军的信念,以强军目标激发忧患意识。 贯彻落实习主席提出的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关键是要坚持军事斗争准备龙头地位不动摇,扭住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不放松,确保始终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忧患意识锻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雄师劲旅。

(一)、胸怀政治忧患,不断培固忠诚忠贞的军魂意识。听党指挥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根本标志,也是能打仗打胜仗的政治保证。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激烈,各种文化思潮交织激荡,少数官兵政治鉴别力不够,党史军史知之不多,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必须始终把铸魂育人摆在首位。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围绕“一条主线”和“五个深刻领会”学习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巡回宣讲、理论答疑、课题研讨、参观见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使官兵在道路对比、制度对比、

模式对比、数字对比中,切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深厚伟力,从而不断坚定“三个自信”。紧紧扭住“信念”“使命”这两个教育支点,以“坚定信念、铸牢军魂”主题教育为牵引,走开自主式、互动式、协作式、开放式教育路子,不断打牢官兵“四信”的思想根基。结合应急处突、驻训演习等时机,积极把课堂延伸到训练场,把教育开展到第一线,不断强化官兵战斗精神。

(二)、胸怀使命忧患,不断培固真备实备的危机意识。军人生来为打仗,这既是使命要求,更是价值所在。但长期的和平环境,导致部分官兵滋生了“当和平兵、做和平官”的懈怠思想。因此,各级必须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最高政治要求,不断强化真备实备的危机意识。要大讲国际局势、周边形势和当面敌情,从而不断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任期内打仗的职能意识,切实把官兵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想打赢、谋打赢、钻打赢上来,形成尚武、精武的浓厚氛围。按照齐装满员、完好配套、胜任本职、秩序正规的标准和要求,从完善细化战备方案入手,不断加强应急快反演练的强度、难度,不断打牢官兵备战才能止战的战备思想。

篇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高津责任编辑:姚远

2015-11-02 03:023

强国必强军,强军必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习主席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高度,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决策。坚定不移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强军目标、支撑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打赢未来战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战略需要,关乎党、国家和军队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军事改革是古今中外建设强大军队的历史铁律

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对待改革的态度和作为,直接决定着军力强弱和战争胜负。世界军事史不断上演这样正反两方面的活剧。以苏联为例,经历过二战苦难辉煌的苏联红军,战后改革的步伐日趋停滞,自我革新、自我纠错的功能日渐萎缩,成为强大苏军走向崩溃的病根。美国中情局前高官威廉·奥多姆认为,苏军“组织结构在60年代固化下来”“军事政策方面的方针性变化实行起来极为困难”“部队体制、军工生产方面的改革难以筹划,定下来也不可能落实”。反观美军,战后改革步伐从未停止,1947年组建国防部,60年代麦克纳马拉推出以 PPBS系统为中心的国防管理革命,1986年出台《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推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当前信息化军事转型

― 1 ―

持续向纵深推进,可以说打一仗改一次、改一次进一步,美军力图通过不断改革,保持对其潜在对手的军事优势。

军队改革蹉跎不前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以天朝自居、闭关锁国的清政府,错失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军事上全面落后于西方列强,导致在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的三十年间,中日同时进行以“自强”为目的的近代化军事改革,但结果却悬若天渊。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圭臬,满足于简单引进仿效西方近代军事技术,而不敢触碰落后的封建军事制度的根本,满足于当“以新补旧”的裱糊匠,而不敢撤换已经腐朽的“四梁八柱”,始终不出“制器”“练兵”四个字,未能将改革由器物层面推向制度层面。清末著名学者宋育仁针砭洋务运动:对于西方国家 “不师其法,惟仿其器”“不揣本而齐末,故欲益而反损”。日本明治维新以“富国强兵”为国策,一方面勒紧裤带从西方购置先进武器装备,一方面仿照欧美建立起义务兵役制度、军政军令分离的近代军事领导指挥体制、师团制陆军部队和常备舰队、初中高级院校配套的近代军事教育体系,实现了对军事思想、军事战略、作战方法、武器装备和体制编制的全方位近代化改造。19世纪70年代,中日同时派员考察欧洲军事,中国咨询船炮器械,日本则考察学校教育,德国首相俾斯麦预言:“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由此观之,甲午战争的胜负,早在战前中日两军的改革中已见分晓。

改革图强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习主席指出:“我军改革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没有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好的形势。”我军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接续递进、波澜壮阔的改革史。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领导我们党成功地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队伍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 2 ―

确立了人民军队建军治军的根本原则制度、基本组织架构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制定了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确立国家军事领导体制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提出“五统四性”正规化建设要求,推动我军由单一陆军转变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建立起现代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奠定了我军建设改革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领导实现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走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向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大大前进了一步。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进程中,江泽民着眼解决“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确立了我军建设“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改革目标,开启了我军军事体系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之路。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着眼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以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体制、军事管理创新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亲自领导设计改革强军蓝图,引领我们开创强军兴军的新局面。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顺应世界军事发展潮流实现我军跨越发展的时代抉择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战争加速演进。这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深刻改变国际力量对比,塑造大国博弈态势,影响国际战略格局走向。习主席指出:“这场世界新军事革命给我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势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到中流击水,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 3 ―

世界新军事革命是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构成和关键变量,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前所未有。面对这场继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军事革命之后的又一次划时代军事革命,世界主要国家竞相调整军事战略,加紧推进军事转型,以信息化为核心重塑军队组织形态、重构军事力量体系。战争形态处于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跃升的质变期,核威慑条件下陆海空天网电一体化联合作战日益成为现实,战场从传统空间向极高、极深、极远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拓展,非对称、非接触、非线式作战样式更趋成熟,制信息权成为夺取战场综合控制权的核心,战争制胜机理深刻改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差距,我军军事体系是在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和打大规模地面战争背景下形成的,整体上仍属于陆战型、国土防御型的结构;军事功能还不能满足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需要,还不能满足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履行大国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

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我党我军始终高度关注、积极应对,努力推进军队技术形态、理论形态和组织形态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习主席军事战略思想和作为其政策化体现的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着眼国家由大向强跃升的战略位势和战略需求,深刻阐述了军事战略指导带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实现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军理论形态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就是要紧紧扭住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把战争基点、战略指导、战略布局、作战思想等一系列新筹划新设计,贯彻落实、转化运用到军队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上,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着力解决长期困扰我― 4 ―

军、羁绊强军兴军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军兵种力量规模结构、军队政策制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在进一步缩小我与强国军队“技术形态差”的同时,加快解决与强国强军要求不相适应的“组织形态差”,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保障。

百舸争流、千帆竞渡。我们要赢得战略主动权,就必须树立停滞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强烈忧患意识,树立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战争高度负责的使命意识,树立充分利用国家发展“三个前所未有”战略态势的机遇意识,不失时机地把国防和军队改革引向深入,推进到新境界新高度。俄罗斯前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曾说:“改革的最佳时机就是现在,明天改革就会更加复杂,再迟改革就不可能进行了。”战略机遇期对国家来讲是通过改革发展实现经济实力跃升的相对和平期,对军队来讲是通过改革备战实现军事能力跃升的有限窗口期。能否维护战略机遇期,能否从容应对战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队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和速度,取决于军队通过改革凝结起来的慑战、止战、胜战的威慑和实战能力。机遇对各方是同等的,本质是竞争性利用。我们只有抓住机遇、锐意改革,才能跟上时代、引领时代,才能超越自我、超越对手,才能实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在强国进程中实现强军的战略举措

“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习主席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兼顾发展和安全,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把国防和

― 5 ―

篇三:改革强军有我在

改革强军有我在(题目可以自己改)

尊敬的各位首长,亲爱的战友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改革强军有我在》。 忆往昔峥嵘岁月,百年历史浸满了多少屈辱的泪水,但是同样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争:我们忘不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邓世昌,忘不了林海雪原中抗击日寇的杨靖宇,忘不了铁血将军张自忠,更忘不了那千千万万为保我山河,护我人民而牺牲的中国军人!曾经我们缺少坚船利炮,缺少枪支弹药,但是,中国军人从来没有缺失过抗争精神!我们逢敌亮剑,用生命捍卫着身后的每一寸土地,保护着身后的每一位同胞。

沧海桑田,神州巨变。1964年第一课原子弹试爆成功,让所有中国人挺立了腰杆,让世界惊叹那一朵“蘑菇云” ;2003年神州五号顺利升空,证明中国千年来的登天梦实现了,2012年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下水,结束了五大国中唯一没有航母的历史。这些都是我们军队强盛的证明。中国已经崛起,已经可以骄傲的告诉世界:一个伟大的党正带领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实现小康,走向富裕。

2015年9月3日那天,习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以沉稳、庄严、肃穆的声音说“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霎时间,九州震撼、四海翻腾,声音的回旋敲开了改革强军这扇历史进程的大门。习主席深刻指出,全军官兵要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心,献身强军实践。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草木,无根基,则不稳壮,人,无根基,则动摇。” 青春的年华是多彩的,当初走入军营,一腔热血,穿上军装,我们的青春就有了不一样的颜色。军校的生活,充斥着特有的酸甜苦辣,充斥着辛劳与汗水,也充斥着责任与义务,我们从一个个懵懂的高中少年转型成为了一个个有责任有义务的军校生。

严格要求,苦练杀敌本领,一千次跌倒将会在一千零一次中爬起,拍打灰尘、挺起胸脯、毅然前进。站军姿、叠被子、练擒敌、爬战术,平凡但不平庸,一个胸怀抱负的士兵,注定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刻下浓浓一笔,一个勇于担当的士兵,注定让精彩的梦想充满军旅生涯。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工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时代风采。

当我迈进军校的那一刹那,注定了我选择了报国,选择了军旅,肩负起了保家卫国,救死扶伤的责任。身着军装的我们,在这个时候更应该拥有朝气与活力,更应具备担当天下的国家情怀。大业当前,我们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讲党性、顺大势、迎大考,把如火的激情转化为助推改革的强大动力。

“党指挥枪”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党在我心中,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是真正需要每名军人铭刻在灵魂上的标志。在军事变革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服从比表态更重要,行动比计划更有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军校学员,我们不能只有苍白无力的呐喊,更要有扎实的自觉行动,政治学习再深一点、身体素质再强一点,军事技能再精一点,在本职工作中强化自身素质。

强军是历史的警示,是时代的呼唤。强军是形势所迫,也是军队的使命所在。因此,中华民族必须要实现强军梦。只有实现强军梦,中华民族才能更加稳定的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人民的安全才会有更好的保障,中国才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实现强军梦,我们要始终牢记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实现强军梦,我们还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权威,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

《亮剑》中李云龙说过这样一句话:“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对军人血性最完美的诠释吧。血性,不只是果敢勇毅,还应有敢于担当的责任和公道正派的精神。我们的人民军队,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敢于担当的精神。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这就是战争年代的血性。和平年代又何以见得?训练场上争先恐后,分秒必争,宁可流血掉肉也不掉队,有一种永争第一的精神,在关键时刻豁的出去的勇气。

我们热爱和平,但是我们绝不畏惧战争。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新军事革命进程加快,我国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增强,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共和国军人,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掌握现代化军事技能,苦练本领,不畏艰难,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够作为一把利剑,一出鞘,便让敌人闻风丧胆。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梦想、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咏赞的。就让我们将自己青春的热血献给祖国的“强军梦”,时刻记得,肩上扛着的是军衔,头上顶着的是军徽,我们有种义务叫承担,有种责任叫奉献。我们要用忠诚守望和平、用热血和担当保家卫国,用有限的生命捍卫我们永恒的誓言——忠诚于党!


改革强军》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032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