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道士做道场

道士做道场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9 06:11:46 | 移动端:道士做道场

篇一:湖南丧葬习俗

灵 堂

亦称“孝堂”、“灵棚”。旧时停放灵柩的处所。宋彭杉乘《续读黑客挥犀·陈烈遵左礼》:“蔡君谟(襄)居丧……(烈)与十二余生望门以手据地,膝行号恸而入孝堂。”有的因房屋窄狭搭棚于庭旁,称“灵棚”。桃江一带旧习,人死在外,尸体不进住宅,就在屋前搭起灵棚,并列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

殡 殓

俗称“入殓”、“入棺”、“入木”、“上材”,指将尸体放入棺内。起源甚古。《周礼·春官·小宗伯》:“大敛、小敛”。《仪礼·既夕礼》:“大敛于阼。”贾公彦疏:“主人奉尸敛于棺。”阼,指正屋居中东边。古代宾礼,此为主位;西边的阶为高位。大敛时,常在主位上入棺。

益阳殡殓之俗,与本省汉民族略同。但贫富之间有俭奢之别。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舁棺入门,燃爆竹以迎之,置中堂,以两凳置棺盖于侧,以红毡覆之。熬桐油松香成汁涂棺内,以陈石灰、石膏粉或五谷灰(用五谷灰扎棺,惟益阳有之,余者尚用陈石灰)倾入。侍者仍奉尸入棺,用皮纸裹石灰为包(包数如死者之岁数)塞尸之空隙处。

乃掩巾加被以皮纸覆其上,为鱼鳞交搭之状,曰鱼鳞甲。遂以五谷灰或石灰、石膏等倾满棺中,稍按紧之。棺前悬布帷,下仍灯炬,妇人哭于帷内,男人哭于帷外。然其起尸人棺之际,俗必延道士诵咒画水书符(水置棺下,符帖棺首。云:可镇邪免漏,至发行乃去之)曰上材。

富者则礼生赞礼,曰起尸入殡礼、曰盖棺礼。并告祖、告天地诸神。毕,以长红笺书?文公丧礼?四字贴堂上,对空行六叩首礼,曰立文公”。益阳一带仍沿用旧习,用皮纸、石灰或石膏粉扎棺,俗称:“踩莲花堂”。

桃木棍

民间每当浴尸换衣后,在死者左手握上一根较小的桃木,右手握一条手帕。相传手帕让死者揩汗,桃木避邪,可作手杖,也可防犬。

挂功德

昔时,民间在给亡人做超度时,往往在灵堂内挂功德。功德是用宣纸画成佛祖等多种图案和头像,诸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观世音等等,精裱成一幅幅的对袖,一般开路,只悬挂堂屋上首5-7幅,如做3-7日道场者,则堂屋上首和两边壁上都挂满功德,俗称满堂功德,阴沉森严。自1950年后,挂功德者逐渐消

失,近年来又渐兴起。

贴大旗

又称“贴大字”。过去民间做超度时,由道士用黄白绿三色八开纸剪成下面斜角开口的旗形,一张一字,上书“昊天罔极”、“跨鹤归西”、“泪洒江天”、“邈若山河”、“慎终追远”、“生荣死哀”、“遗恨千古”之类的悼词,乘贴在灵堂家中各门的门框上,如丧事大办,则在灵堂外的四角的对角扯起长绳,在绳上每隔2-3尺贴一张。

点天灯

旧时,民间将死者入殓后,在堂前天井竖一对留有若干竹叶的竹竿,各悬一只小箬帽和形似棒槌的纸灯笼。每晚点烛悬灯,直至出丧日止。

竖 幡

过去大办丧事,往往请道士做超度时,先将死者姓名或仕位写在长条形的旗幡上,用竹杆挂上旗幡,竖在大门外的显眼处。迎风招展,显得更有气势。直至出殡时,再举幡送葬。

报 庙

民间认为,人刚死后,鬼魂暂在土地庙中栖身。当道士做超度时,由长子端着灵位,由道士敲锣打鼓前往土地祠报庙,燃香点烛,鸣放鞭炮,焚烧纸钱,用三牲酒醴致祭,并由道士做一阵报庙法事后方归。

开 路

亦称“明路”。民间历来将死者入殓后,丧家请道士做道场,以超度亡魂,指明冥间之路,故称“开路”。凡三日以上故称做道场,1-2日,俗称做开路。开路在超度亡灵时,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法事,由道士敲打乐器,念读“路引”,挥舞“引魂幡”,并由丧家长子执“引魂幡”陪拜,直至法事完毕。

开金桥

丧家请道士超度亡灵的法事之一。所谓“金桥”,由桌子相叠而成。在议式中,道士念经咒走过“金桥”,俗谓引魂过桥,认为可使亡者“托生”于福禄之地,或谓可使亡魂不入枉死城,通过金桥上天堂。《红楼梦》第十四回:“这日乃五七正五日,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开金桥,引幛幡”。

解 结

丧家请道士超度亡灵的法事之一。做法事前,在灵柩前置高桌一张,系黄线

穿纸钱,打志若干结子,地上用面盆盛清水。道士敲打乐器一边做法事,一边由孝子拉线解结,每解一结,纸钱落在水盆里,其意有两说,一谓替死者解开生前和他人结下的冤仇;一谓死者不甘心离世,阴魂不散,故特地念经劝解。其解词内容有劝慰世人,宣扬生死有数;表彰好人,劝人为善,以及勿作奸恶等。

开方破狱

开方破狱是丧家请道士超度亡灵的法事之一。《红楼梦》第十四回:“这日乃五七正五日,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开方,即开度,《愚贤经》:“唯愿如来当见哀愍,暂下开度。”俗谓人死后会下地狱受罪,故举行佛事,诵念《破地狱偈文》,祈祷佛祖超度亡灵升天,以为可以打开地狱拯救亡灵出来,再往人间投生。

送路灯

昔日出殡前夕,丧家请道士超度亡灵,必须做送路灯的法事。俗传野鬼最嗜油,燃之以火,道士敲打乐器做法事,孝子端灵位随道士出门,经土地祠环田野一周,沿途插放油香,俗称“送路灯”向沿途“野鬼贿赂”。俗信野鬼得此佳饷,亡人之魂即可所向无阻。

唱丧歌

亦称“哭丧歌”、“孝歌”,俗称“唱夜歌子”。流行于益阳城区及沅江、南县一带。这种孝歌大都有比较固定的词,其内容因死者的身份经历不同而各异。唱词内包括:赞颂死者美德;歌唱山水动植物;描述人情风俗;叙唱传奇人物、古代英杰;揭露恶人坏事;抨击不良风俗等。大多在灵堂停柩期间,丧家请民间艺人唱孝歌子的班子,5-12人不等,在打击乐声中,穿插胡琴、锁呐、笛子、扬琴等乐器。

每人大多有固定的拿手唱段,轮流替换,唱散歌、盘歌、对歌、叙事歌等,常常通宵达旦,以示热闹。昔时丧事大办者,先唱丧歌,再做道场,也有不做道场,专唱一夜丧歌者。当代,做道场的少,唱孝歌子的多,一般唱一个半晚或两个半晚。

唱围鼓

亦称“花鼓坐唱”。益阳市区历来流行地方剧种花鼓戏,民间很多人都会唱几句或几曲花鼓戏。在死者停柩期间,有的请民间艺人数人在灵堂唱围鼓,演员不化装,边起乐边唱,节目有“赶子”、“吊孝”等。尤其在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期间,城镇唱围鼓更为盛行,大多在下午8点开始,至12点结束,以恐影响街坊睡眠。

做道场

民间为亡者做道场,起源甚早,世代流传,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之做道场盖本乎此然而轮回因果之说,天堂地狱之条,以莫须有

之言,为莫须有之事,则今之虞,岂得谓古之虞手,今约分其种类大别为五,曰儒(礼生赞礼,谓之虞祭,榜称文昌司、禄府司、箫司)。曰释(释教又分为两种,用金鼓者,曰应门;不用金鼓者,曰禅门,榜文称皇觉斋堂)。曰道(道人、道士两种。而道士又分两派,曰道教道士;曰佛教道士。道人与道教道士,榜文称灵宝、大法司。佛教道士,榜文称皇觉斋坛堂)。

曰巫(俗称师公)。曰斋公。任人择用之(亦有儒释道三教并用者)。然俗多用道士,次释教、次儒。因俗谚:?有道士做上天,和尚做下地?之言也”。用释。道场用僧,惟富家最多,因其酬金昂也。

僧侣五人或七人、九人,其中亦有一掌坛者,其手续则先装坛,扎禁门悬佛像、启请、敕水封禁、画押、诵经……等名目,不可尽述。用道。道教之人极多,其酬金颇少,故人亡用之者,较他教为盛。道士三人或五人、七人、九人,任为请用。其手续与僧无异,亦注重经忏,但其所悬画像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神,非若僧之供如来耳,其细节亦不必赘也。

其实做道场并非天经地义,但一旦形成习惯,人们便习以为常,认为为亡灵超度,了却一生,热闹一番,理所当然。甚至变卖资产,打肿脸称胖子,也心安理得。自50年代以来,做道场者少见,但近年来亦有之。

灵 位

亦称“灵坐”、“禅牌”、“亡牌”,专为死者设的牌位,指新丧即葬,供奉神主的几筵。设于柩前,供祭奠用。用素绫或纸做成灵牌,居中直写,某姓某名之灵位。民间认为,不立灵位,死者魂不守舍。此俗流源甚早。《晋书·傅咸传》:“咸再为本君中正,遭继母忧去官……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官舍设灵坐。”《太平御览》卷七百晋引潘岳《寡妇赋》:“入空室兮望灵坐,惟瓢瓢兮灯荧荧。”但也有在除服后,仍设灵坐的。《南史·张裕传》附张永:“服制虽除,犹立灵坐,饮食衣服,待之如生”。后者,俗称“留灵”。

神 主

亦称“神位”、“木主”。古代为已死的君主诸候作的神位。用木或石制成。一般为于宗庙供奉祀用,简称“主”。《谷梁传·文公二年》:“丁丑,作僖公主。”范宁集解:“为僖公庙作主也。主盖神之所凭依,其状正方,穿中央达四方,天子长尺二寸,诸候长一尺。”《后汉书·光武记》:“奉十一帝神主纳于高庙。”

后世民间也为死者立神主,又称“灵牌”、“神位”。湖南神主的形制大同小异,神主中间竖写死者名讳。神主大多用栗木做成。《公羊传·文公二年》:“虞主用桑,练主用栗,用栗者藏主也。”含战栗、谨敬之意。

益阳一带大都用栗木做神主,刷黑土漆,用金粉书写名讳。男性曰:“故祖考某公某某老大人之神主”,女性曰:“故祖妣某母某氏老孺人之神主”。神主牌后面刻一小方孔,由道士书写生死年月日时,作一简易的点作议式,内放生死八字、

大米、茶叶、纸钱之类,用小木板盖上,意已“开光”。置正屋中堂神龛上依次列位,以待香火致祭。

一旦由宗族约集某某派至某某派入祠堂时,由祠堂统一做神主牌,故几十几派祖孝(妣)等名讳,可夫妻同一神位。凡书写诸家或宗祠的灵牌时,由德高望重的族长或本族名流学者用珠笔在“王”字上开点,再填上金粉,故名“点主”,俗谓“成主”,即成为神灵之意。凡各家点主,大多由道士“开光”时代之。

点主习俗流行甚早,除幼丧及凶死者外,皆行此仪。《清通礼·凶礼·官员表礼。:“葬之日,择宗亲善书者一人题主。”

封 柩

亦称“封殡”。在出殡前夕,当道场进入尾声时,由道士做“封殡”法事。起乐后,推动棺盖,揭开亡者面巾,让丧家亲属见死者最后一面,与遗体告别。此时,哭声大振,法事进入高潮。道士“封殡”时,由劳力盖好棺盖,钉上特制的板钉,富户再用丝绢生漆胶缝。

出 殡

俗称“出门”,亦称“发引”。按旧习出殡必择吉日,大多在寅卯时辰之间进行,由道士启法事,取前入柩时所置棺下那碗净水于手上,另一手握马粮(茶叶、大米、草筒)念念有词,霎时大叫道:“八大金刚齐出力……”殇夫抬棺起步,道士用脚将搁棺材的长凳打倒,并在棺后撒马粮念词,送至大门外,将手持的净水泼掉,立即将碗用力打碎,俗称“打煞”。

与此同时,由香烛(打点菩萨的佣人)燃纸钱、香烛、并杀雄鸡抛地,如鸡头向外,碗打得越碎越好,预兆吉利。殇夫抬灵柩至一二百米旷野之处停柩。殇夫和送葬人员入席共进早餐,待天光后再送柩入墓。

送 殡

俗称“上山”,亦称“送葬”、“执绋”。执绋也称“执引”,“绋”是牵引灵车的绳(布)索。出殡时,送葬者手执牵着灵车的白布缓缓而行,故名。此俗源于周代。《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绋”。《左传·照公三十年》:“晋之丧事敝邑之间,先君有所助执绋矣。”《后汉书·范式传》:“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此俗直到近代仍然流行。后泛指“送殡”。

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送葬礼节贫富不同,贵贱各异,其等级则惟贵者得用诰封亭,贱者虽富,也不敢用。贫者出殡惟用长引执事,亦有不用执事,而仅孝子捧灵位持引头幡为前导者,则赤贫之家也。若富贵之家,则多所夸耀,前用号令大锣,御牌执事,或半副銮甲,或全副銮甲,以及铭旌主轿、香亭、灵亭、影亭、诰封亭之类,皆用四人或八人抬之。

篇二:道教文化

道教概述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黄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公元142=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今重庆境内)。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全真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道徒为出家道士,蓄发留须,头顶挽髻,不娶妻室,不食荤腥,一般多居宫观之内,以清修炼养为主要宗教生活内容。正一道派道徒一般为在家道士,可有家室,不忌荤,可不蓄发,主要从事斋醮仪式活动,也叫"作道场"。两派道士都以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为最高天神。

道教历史及我国道教的主要派别概况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

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五大宗教中降为实力和政治影响较弱的一个。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道教界配合土地改革,开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运动。经过民主改革,全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宫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议和政府的支持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道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道教的教规

道教的教规主要有四条。一是传授。道教把传密授道之事看得极为重要,以不能乱传乱泄为戒。传授时必须有虔诚求道的思想和行动。要烧香斋戒,并同时要发传授秘道的虔诚之誓。道教称传授是道家成仙登圣的必由之路。二是赏善惩恶。道教凭神仙宫府来治上下四方,人类的善恶也在明察的范围。行恶的人定受惩罚,甚至丧命;行善的人就可消灾而得福寿。三是斋戒。道教分设供斋,以达到积累功德和防止出现过失、恶疾的目的。斋分为节食斋和心斋,节食斋以和神保寿,心斋以澡雪精神。戒,指对道教徒分别有不同的戒律,并提倡所有人行五戒十善,提出凡人若常行五戒十善,则天人善神护卫,永灭灾殃,长致福佑。四是诵持。道教规定,凡师传的经谶,必当念诵佩持。意思是凡道教徒必须常念师传的道经和佩持道家的驱使鬼魂的符号。

道教的礼仪之一(叩拜)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

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

(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道教的礼仪之三(诵经)

我们知道,所谓“礼”,指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并由此而产生礼仪。前面所述叩拜、敬香、献供等都是道教礼仪中用动作向神致敬的形式。

道教敬神礼仪中以语言向神致敬的形式,便是诵经。诵经包括念诵和歌赞两部分。念诵是指咏念经文与念诵道教诸神和真仙圣号。诸神真仙为无上大道的化身,信仰诸神真仙便是信仰道。道和经都是道教三宝(道、经、师)之一,咏念经文与诵念诸神真仙圣号,既是对诸神真仙的敬礼,也是自我修持的必要。歌赞是以唱的方式赞礼诸神、真仙的功德。赞词多采用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偈语,主要《三清宝诰》、《玉帝宝诰》、《斗姥宝诰》、《救苦宝诰》、《小赞韵》、《举天尊》、《人皈依》、《三皈依》等。诵经还是道教各种斋醮法事活动中比不可少的内容。

道教早期诵经为直诵,主诵《老子五千文》,到北魏(386——534)嵩山道士寇谦之(新天师道的著名代表人物)吸收儒家有音乐伴奏的礼法仪式改为乐诵。到金代,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后,建立了宫观丛林制度,规定住观道士须日诵功课。近现代丛林宫观形成了二课(早课、晚课)制。道门规矩卯时(5—7时)早课,酉时(17—19时)晚课。诵经的作用在于:(1)唱诵诸神、真仙宝诰,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诚之心;(2)礼拜诸神、真仙,以祈延生保安,超阴度亡;(3)通过诵经,以求开悟经义,保养元和,合助道力。是故,道教涌经有—定的礼仪和严格的规定。如上殿诵经以钟为号;开经前,焚香礼拜;要求道士斋戒身心,道装整洁,同声应和,不得交头接耳,思念不专。道教还

规定,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能焚香、送经、朝神,也不供斋设醮。每逢“戊”日前天傍晚,大殿门外必须悬挂“戊”牌,告示道众。盖此日名曰:“鬼哭日”。

教内道侣相逢则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慈悲”。有事求问,也必先道一声“慈悲”。“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礼貌语。盖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 道教的清规、戒律

道教宫观内对违犯戒规道士的惩处条例称作清规。道教创立时规定;凡道士犯法者,先原谅三次,如仍不改过,才给以惩罚。其目的是"闻人有过助其自诲"。使在净宝中向神叩头思过,以乞求"诸大神原其不及"。道教约束道教士思想言行的条规称作戒律。道教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戒律,并汲取儒家三纲五常观念而制定出"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内容与佛教戒律基本相同。这些戒律均为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之用。

道教的"五戒十善"

道教的五戒:一不得杀生,二不得嗜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淫色。道教的十善:一孝顺父母,二忠事君师,三慈心万物,四忍性容非,五谏净蠲恶,六损己救穷,七放生养物,种诸果林,八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九为人兴利除害,十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具。道教认为,常行五戒十善,天人善神庇佑,永灭灾殃,长获福佑。又以此五戒为"积功归根"之戒,系道教重要戒条、根本戒律,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三清天尊座次排列和名号是怎么来的

三清,指天神居住的仙境,即玉清、上清、太清。天尊,是道教对尊贵天神的称谓。地位最高的是居于清微玉清境仙界的元始天尊。元始,指宇宙的本原、开端。道教称他在天 地开初之时就以秘道传授诸神仙,开劫度人。居于第二位的是灵宝天尊,其任在禹余天上清境,故称上清,据经书记载,灵宝天尊是由"赤混太无元"所化生。排位第三的是道德天尊,也叫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仙居大赤天太清境界。

太上老君即老子,老子是个历史人物,由于他智慧高超思想博大精深,后被道教利用。老子《道德经》是道教的根本经典,他本人也被神化,成了宇宙未形成前从混浊状态中产生的三元气之一的"冥寂玄通元"所化生的道德天尊。道教宫观供奉的三清塑像,一般以玉清元始天尊居中,左侧为灵宝天尊,右侧为道德天尊。

道士道姑是一种什么称呼

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称为道士。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入道后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戒颂经,烧香燃灯,不染尘务。道士又称道人,全真派有女道士,俗称道姑。全真道的男道士又称乾道,女道士又称坤道。 ·什么是宫观?我国著名的道教宫观

宫观是道士修行、供奉祭祀神灵、做道场、传教的活动场所,是道教中道宫和道观的合称,也泛指其他道教活动场所,如庵、台、洞、祠、庙、堂等。我国著名的道教宫观有:北京白云观,山东崂山太清宫,江西龙虎山上清宫,江苏苏州玄妙观,西安的八仙宫,沈阳的太清宫,湖北武当山的金殿、紫霄宫,四川成都的青羊宫等。 ·什么是斋醮

道教祭祷的一种仪式。其法为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烛灯、禹步和音乐等仪注和程式,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斋醮为道教各派所共习。

道教的礼仪之二(供养)

敬礼神像仪式,如:神像开光、神殿装饰、献神供品、敬香等,都属于供养的范畴。因道教敬神仪礼是伴随神像塑造就开始的,故我们先从神像塑造谈起。

(一)神像塑造

神像有木雕、泥塑、夹苎脱空、石雕等多种。在雕塑神像时,要进行敬神仪礼。其仪式主要有二:(1)择吉日良辰举行开工仪式。首先上供、焚香、诵经礼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轻砍三个或七下,以示三请或表示赋予其三魂七魄。(2)在神像雕塑(造)过程巾,还必须有“装脏”仪式,其用意是使神灵能贯注到神像中,让神像真正成为神灵依附的分灵身。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后开一方穴达到胸前,然后择吉日良辰“装脏”。“装脏”的内容通常有:经典,它代表神灵和智慧;铜镜,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恶;历书、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沉香、朱砂、雄黄,表示可以避邪;红、黄、青、白、黑五色线,以应五行俱全;金银珠宝,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贵吉祥;灵符、香灰,表示神通。

(二)神像开光

神像塑好后,择吉日举行“开光点眼”仪式。事先准备好朱砂、白芨、金鸡(即雄鸡)、镜子、面巾、新毛笔等物。届时上供、焚香、诵经、念咒(念《金光神咒》)、焚表、诵念圣诰,由高功将神像上的红布取下,用新画巾为神像揩面,然后用新毛笔蘸朱砂、白芨和金鸡血的混合液点神像眼睛(也还顺便点口、鼻、耳,表示开窍),与此同时,在殿外由一道士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以喻藉太阳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间。举行“开光点眼下仪式,旨在诚心祈祷神的分灵降临人间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为具有通神启灵的分灵身,因此,其仪礼时分隆重。道教有 —套专行开光科仪。

(三)神殿装饰

神殿,亦称神堂或殿堂。为了增加神的威严与肃穆眺气氛,令人进入神殿后受感辣而顿生虔诚敬仰之心,还要在神殿内布置多种装饰。主要有华盖、幔帐、幡、幢、吊灯等。华盖,原为天子宝座上所用以盖覆头顶的伞盖装饰,《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后世道教沿用,悬挂在神像头顶上瑞,象征神的尊贵与威严。幔帐,悬挂于神像

篇三:川南地区丧葬风俗

川南地区丧葬风俗简介

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师范1班

222010313011002余枭

说起老家的风土人情,我觉得从小到大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老家的丧葬习俗,我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地方,但正是在这么一个小小地方,却是号称中国人口第一大县(上个世纪的数据),以及数一数二的穷县。我从小在这片养育我的地方长大,见过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其中经历过不少葬礼的我一直以来对老家的葬礼的一些风俗很感兴趣,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老家的丧葬习俗,以管窥豹,借以描述川南地区的丧葬风俗。

为此我到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发现其实川南地区的风俗其实大同小异:“丧葬旧俗,旧时,民间人死时,要放“落气泡”、烧“落气钱”。请阴阳先生看期做道场、将死者背到正堂入棺。背死者时要打伞遮人,即死者不能见到天,死者穿戴为衣双、裤单,一般是六件衣服,三条裤子。入棺内要给死者装钱口袋,内装纸钱,内有打狗馍馍入棺。做道场按经济状况的不同为3天、5天、7天、10天。道场要插招魂幡,做几天插几根。白天是念晚上拜唱(唱孝歌),晚上大开路,招亡破狱(男),破血河(女),放河灯(高粱杆做的船,点蜡);蜡烛供天,点地灯(盏形灯),劝函(戏鬼神走),坐高台,打鬼弹子(3—4张大桌重叠到一起,米豆腐切小块为弹子),发丧时,将死者用8个人从堂屋抬到地坝,放在凳子上,死者的后人即跪下给帮忙的金头。并跪着吃丧饭,然后起灵摔碗。起灵时,16人用白布拉棺,送葬上山时沿途放鞭炮给土地“买路钱”,入土时,要接良米,阴阳先生边撒边说死者的好话,后人接米,接米后立即往家里跑,意即走得快发得快,先到家先发。而后帮忙的推土,烧火场(纸房子等陪品)。阴阳先生要按死者的死期推算回刹时间(死者回家,由鸡脚神,无二爷押回来)。家中要摆酒菜,洒地灰(正屋或死亡房间)。而后烧七(即七天烧一次纸钱,点香错)。”?

其实繁琐的丧葬习俗对于现如今的农村地区而言却都是已经过于老旧了,我曾在成都看见过这样的葬礼,葬礼一点都不显得很悲伤,反而热热闹闹的,整个小区从门口到灵堂摆了一百多个花圈,门口桌旁有人在登记、签名、送钱,旁边就会有人写一个名条贴在花圈上,并举着花圈引导你到灵堂去烧香纸以示念怀,然后就有人引导您到旁边的会场上的桌子上去打牌、吃饭,晚上还在广场上摆堂会唱川剧,人很多,很热闹,一直闹一个通宵,第二天火化,几十辆车浩浩荡荡,凡去的人,每人给一个红包,在给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然后到大酒店在摆20桌酒席,还有好多人竟穿着红衣服去,很多人会问,这不是葬礼吗?为什么还要搞得这么不伦不类,曾经一度我也摸不到头脑,只是偶然间我在《四川当代实录》一书中看到了一个老人这样的回答:四川人生性乐观,对生死看得淡。一个人去了,无论他生前有多少痛苦、欢乐,死了都一了百了了。于是亲朋好友一起送他一场,一起为他热闹热闹,葬礼是他人生最后也必然是最后一场演出与盛宴。对亲人而言,悲他的离去,孝子孝女自会到灵前痛哭,受了他的恩德的人自会到灵前焚香以示敬意,于他有仇有怨的也到灵前说几句作个了断。但是活人之间大可不必互相悲悲戚戚,所以大家该打麻将打麻将,该喝酒喝酒,该说笑说笑。送火葬场是最后一程,能去的都去,但比他年长的有辈份的不必去,再闹热一次嘛。

他们认为死去之人看到大家这样闹热,也会高兴。

相比去成都地区热热闹闹的风俗而言,老家的葬礼可是要严肃很多。老人在去世之前大多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所以,召集了儿孙在床前,老人一断气,马上到院子里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放出去。让周围邻居知道,老人已经走了,通常,会在第二天设上灵堂。灵堂的布置也是很考究的,要把老人穿戴整齐上身穿三件,下身穿三件。把老人生前最喜欢的东西放到棺材里。棺材停放于堂屋正门,对着门口。棺尾出放上老人的照片,摆上果品、香烛之类。门口一大火盆,用于给老人烧纸钱。然后院子里就是招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摆上十几桌酒席。亲朋好友们就在院子里休息。等到中午十分,做道场的道士就会在门旁开始通知老人的亲属按亲疏远近依次来给老人上香。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大事。只是亲朋好友们吃吃喝喝,道士在灵堂前念叨一些听不太清楚的经。

到了第二天,道士就要“哭丧”,就是以老人亲属的角色带着哭腔念叨老人生前的事迹,比如,老人生前如何爱自己的子女,老人如何伟大之类的。比如念到老人对儿子如何关爱的时候就会唱到:“我的爸爸呀~(拖得很长),你走得太早啦~想起你前些年涩~对我好好哦~那年子我没得钱上学~你都砸锅卖铁都要让我读书啊~”诸如此类的一些表示念想老人生前的好的语句,通常都是由道士带着哭腔唱出来。让儿女听。在唱的这个过程中,儿女们要披戴孝服跪在灵堂前。

到了大概第三天的时候就是要把老人的棺材送入坟地的时候了,俗称“上山”。这一天,儿女们要起得很早,来到灵堂前,道士会带领儿女们进入灵堂,揭开棺盖,让儿女们围着棺材来回走三圈,走走停停,见老人的遗容。最后盖棺,由抬匠起棺,起棺的时候要放鞭炮,而且如果周围有同岁的老年人都要避开,谓之“避冲”。儿女们这时候要哭。不管你这时候想不想哭。都得哭。然后抬匠们开始抬着棺材走向墓地。在这个过程中,老人的孙子或者外孙要抬着老人的遗像走在最前面,儿子女儿一辈的则走在稍后一点的位置。抬匠就抬着棺材绕着走其实墓地离灵堂的位置并不远,但是就是要绕着走,走很远,然后再绕回来,边走边喊号子,据老一辈的人们说这是“太公号子”,具体喊的是什么不知道,据说只有那些抬匠自己才清楚,不过很有节奏感,很有粗犷豪迈的气势。走走停停,抬匠会停下来休息,这时候还是要放鞭炮。而且子女们要转过身来朝着棺材跪下(不过有的地方是向着棺材的前方跪下),意思是要要让老人看见子女们。来到坟地后,由抬匠们打开“山门”(坟地的入口),由道士念经然后送入棺材,这里又有一个仪式,就是送入棺材后要把给老人的纸钱以及纸做的“灵物”烧掉,子女们要脱下孝服也一并烧掉。烧的时候不能一下子就丢进去烧掉,要由一群人围在火堆旁,一个人从这边丢过去另一个人接住,往返两三次之后再丢尽火堆里烧掉。这个过程完了以后子女们就来到坟地前跪下,最后由道士念经,洒五谷。仪式结束,子女们回家。

这就是家乡丧葬的风俗了,从这些繁琐的仪式中,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影子,比如道士们第二天唱“哭经”的时候会在前面提到“卒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多少多少年····其父为前朝什么什么显贵······”前朝就是指民国。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太懂的习俗,比如抬匠们喊的气势磅礴的号子,为什么要走那么远的绕路。这些习俗慢慢地都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只剩下繁琐的仪式。或许我们追寻这些习俗的真正意义,就是要还原这些繁琐仪式中我们残存的传统文化吧。

注:?引用自《眉山地区风土人情旧闻》一文。


道士做道场》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012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