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西南军医杂志

西南军医杂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8 07:12:29 | 移动端:西南军医杂志

篇一: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药治疗综述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药治疗综述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1]。属中医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此病患者多是由于外感寒热、内伤劳倦、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使其脾胃的功能受损,导致其脾胃的运化失常、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从而引发此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内分泌失调和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损伤胃黏膜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由于消化腺分泌调节功能发生紊乱, 体内胃黏膜保护剂PGE2合成受阻, 使胃黏膜容易受到食物和消化液的刺激,进而诱发胃黏膜炎症,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 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以冬季为常见,春季发病最少。慢性浅表性胃炎对人类的危害正因胃病一系列的诱因和胃癌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而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注。该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现将近年来中药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 辩证分型论治

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在临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采用辨证分型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董重阳等[2]将本病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气滞胃寒型,处方:荜茇15g,良姜l0g,苏梗15g,砂仁20g,娑罗子30g,黄连15g,吴茱萸9g,蒲公英30g,红藤30g,乌贼骨30g,甘草9g。第二,气虚胃寒型,处方:生黄芪30g,香附15g,荜茇15g,草豆蔻20g,蒲公英30g,红藤30g,苏梗15g,砂仁20g,佛手15g,煅瓦楞30g,鸡内金20g,甘草9g。第三,胃阴不足型,处方:枸杞子、12g石斛、12g萸肉、15g沙参、15g生地、12g知母。

苏敏[3]等将本病分为四种类型,脾胃虚寒型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治疗40例;胃阴不足型选用一贯煎为主方治疗11例;肝胃不和型选用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治疗20例;脾胃湿热型选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治疗9例。日1剂,7天为一

个疗程,连服5个疗程,总有效率92.50%。

孙华等[4]将本病分为五种类型,肝胃不和型选用柴胡疏肝散合芍药甘草汤

(加减方);脾胃湿热型选用平胃散合香莲丸(加减方);脾胃虚弱型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脾胃虚寒型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方);脾胃淤血停滞型选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方)。

2 基本方加减治疗

周金萍[5]等采用香砂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2例。其组方为:木

香10g,砂仁6g(后下),党参15g,白术10g,豆蒄6g(后下),法半夏8g,茯苓10g,苍术9g,炙甘草6g,丹参15g,白芍10g,玄胡15g。若腹胀加积实10g、厚朴9g;病程长、年迈体虚加黄芪20g;嗳气者加枇杷叶10g、代赭石15g;嘈杂泛酸者合乌贝散(海螵蛸、浙贝母);便秘者加大黄10g(后下)。每日一剂,

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以30日为一个疗程,连服连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0.20%。

王拥军[6]等采用加味香苏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90例。其组方为:苏梗10g,

香附10g,陈皮10g,炙甘草10g,枳壳10g,香橼皮10g,佛手5g,大腹皮10g,槟榔15g,木香10g,焦山楂10g,焦麦芽10g,焦神曲10g,玄胡15g。若肝气不舒者加郁金15g,柴胡15g; 脾胃虚寒者加党参20g,炙黄芪30g; 胃阴亏损口干渴者可加石斛10g,沙参16g; 湿热重可加泽泻15g,茵陈20g; 气滞血瘀胃脘痛甚者可加桃仁10g,乳香10g,没药10g。每日1剂,15日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3.33%。

赵秋玲[7]等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其组方为半夏20g,干姜9g,黄芩6g,黄连6g,党参15g,大枣10g,炙甘草6g。辨证加减:脾胃虚寒:党参加至30g,加白术15g,生黄芪20g,吴茱萸6g;胃中炽热:黄连加至9g,加蒲公英20g;湿重:加苍术15g,薏苡仁20g;痛甚:加延胡索12g,乌药10g,白芍10g;返酸:加乌贼骨30g,煅瓦楞子18g;胃阴虚:去党参加太子参18g,石斛15g;气滞:加厚朴10g,枳壳6g,木香6g,佛手10g;纳差:加砂仁6g,谷芽15g,麦芽15g。每日1剂,4周为1疗程。连服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3.70%。

3 自拟方治疗

邬晓东[8]等自拟和胃消痞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其处方组成:半夏12 g,枳实12 g,苍术12 g,厚朴12 g,香附子15 g,延胡索10 g,合欢花10 g,茯苓10 g,党参15 g,炙甘草6 g,山楂15 g。辨证加减: 脾胃虚寒者改苍术为白术12 g,加炙黄芪30 g,干姜9 g,吴茱萸6 g;肝胁郁热者加黄连6 g,蒲公英15 g;胃阴虚者去苍术、厚朴加石斛20 g,麦冬15 g;血瘀者加降香9 g,乳香、没药各10 g; 纳呆加砂仁6 g( 后下) ,谷芽30 g;喛气频频者加旋覆花10 g,代赭石20 g。一日1剂,30日为1个疗程,连服一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2.00%。

邢鸿林[9]等自拟黄术健胃方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89例,其处方组成:黄连6g,白术( 炒) 20g,白花蛇舌草30g,延胡索12g,徐长卿12g,半枝莲15g,蒲公英15g,佩兰15g,紫苏梗12g,蒲黄( 炒) 12g,郁金12g,高良姜3g。每日1剂,30日为1个疗程,连服1疗程,总有效率为95.51%

祁跃明[10]等自拟疏肝健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50例,其处方组成:炒柴胡10 g, 枳壳10 g, 白芍30 g, 香附10 g , 陈皮10 g , 生晒参10 g , 白术15 g , 茯苓20 g , 延胡索30 g , 金铃子10 g , 甘草10 g, 兼湿者加霍香10 g, 苍术10 g, 法半夏10 g;兼郁热者加黄芩10 g , 黄连6 g;兼瘀血者加蒲黄10 g, 五灵脂10 g;兼食滞者加神曲20 g, 山楂20 g。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6.00%。

杨书庄[11]等自拟解郁理气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75例,其处方组成为:柴胡15 g、香附15 g、青皮10 g、佛手10 g、绿萼梅10 g、木香10 g、枳壳10 g、元胡10 g、白芍15 g、川芎15 g、郁金15 g、连翘10 g、蒲公英10 g。嗳气频繁可加旋复花、代赭石; 泛酸、嘈杂、胃灼热可加海螵蛸、煅瓦楞子、左金丸等,热象甚者可加竹茹、山栀以清肝降火; 口苦、便秘者可稍加大黄、枳实通腑泻浊; 食欲不振、痞满可加神曲、麦芽、谷芽、山楂、鸡内金等。每日1剂,连服15-30日,总有效率为:91.58%。

4 中西医结合疗法

张军民[12]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中药处方治疗:香附15g,神曲1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0g,枳壳10g,白及8g,半夏10g,蒲公英25g,赤芍药12g,炙甘草7g。外感去党参,加高良姜、苏梗;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苔白腻加苍术、厚朴、砂仁;脘腹胀痛,得矢气则舒加广木香、陈皮、炒莱菔子;胃脘部冷痛,得温则舒加干姜、吴茱萸;胃脘部灼热,痛热急迫,口苦口渴,便干去半夏,加栀子、黄连;胸胁胀痛加柴胡、郁金、佛手;胃脘隐痛,口干咽燥,舌红津少去半夏,加北沙参、麦门冬、石斛;嗳气加旋覆花、代赭石;恶心呕吐加枳实、竹茹;泛吐清水加干姜、桂枝、陈皮;泛酸加瓦楞子、海螵蛸;纳食不佳加鸡内金、炒麦芽、炒山楂;神疲倦怠加黄芪;黑便加三七粉、地榆。水煎服,每日1剂。西医治疗:雷尼替丁胶囊300mg,每日2次口服;甲硝唑片400mg,每日2次口服;阿莫西林胶囊500mg,每日2次口服。30日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5.00%。

5 小结

中医学博大精深,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不仅有效治疗主证,同时亦明显消除其伴随症状,从多方面、多角度起到调整内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具有疗效好、作用缓和而持久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处于主导地位,显示了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大多数报道均为临床观察,以自拟方、大复方或单验方为主,且多限于临床疗效的统计,对基础的研究相对较少,难以说明该疗法治疗机制;辩证分型没有统一、量化指标;疗效判断不规范难以到国内外同行统一认可。因此,需加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演变规律的研究,统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加强中药筛选、中药药性、药理及方剂配伍多层次研究,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及最新科研成果, 以期获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陈丽凤.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

志,2010,31(2):62-64.

[2] 董重阳,刘强利,杨春远.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2 例临床疗效分

析[J].西南军医杂志,2011,13(6):1020-1021.

[3] 苏敏,宁行.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

2011,4(7):29-30.

[4] 孙华.用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消化杂志,2011,

9(3):112.

[5] 周金萍.香砂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2例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

药大学学报,2011,5(4):22-23.

[6] 王拥军.加味香苏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9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25(10):42-43.

[7] 赵秋玲.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2 例临床观察[J].中医中

药,2009,11(9):127.

[8]邬晓东.和胃消痞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0(30):4071-4072.

[9] 邢鸿林.黄术健胃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9例疗效观察[J].中医院学

报,2011,39(4):125-126.

[10] 祁跃明.自拟疏肝健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

志,2011,32(2):38.

[11] 杨书庄.解郁理气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5例.中国医学创新学报,2012,

9(2):97-98.

[12] 张军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J].光明中医,2011,26(2):

328-329.

篇二:浅谈临床科室合理用血

综述

浅谈临床科室合理用血

血液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动力,输血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是目前除了存在血源紧张

[1]外,输血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如传播肝炎、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伴随输血的严重并发症

如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过敏反应、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以及其他非特异事件

[2]的发生等,均显著增加了患者的死亡危险。这是摆在临床医师面前不争的事实。 因此,

下面就临床外科、骨科、重症监护科、妇科及急诊科等用血大户如何科学节约、合理利用有限的血源,达到供需平衡,做一简单的综述。

1.我国临床输血存在的问题

输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相对于其它学科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为给制定安全输血策略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国内几个城市先后进行了临床输血调研,认真、科学地分析和总结这些有价值的输血案例,对指导临床医生科学合理用血,提高输血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输血流程不详细,具体分工不明,职责不清

医师开出的输血申请单经由上级医师审签后交护理组,未确定由谁来采血并送检血交配,有的科室护士在采,有的科室检验人员采,有时双方互相不采而推诿。急诊输血或夜班输血遇一名护士值班时双人核对难做到。少数护士对输血知识掌握不全,输血时间、输血速度了解不足,认为慢输总是安全的。

1.2 输血记录不规范、不完整

①医师字迹潦草,开出的血交配单,名字难辨,采血时核对只重视床号、住院号,结果交回的报告单名字有不符现象。②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空项、缺项或者填写不规范,以梅毒、艾滋病、丙肝抗体空项最多,而当为急诊输血时,空格就更多了,不规范填写为用

[3](+)、(-)来表示阳性或阴性。③病历中存在检验单缺失,如艾滋、梅毒抗体检测单,多

是因为医务人员未及时粘贴,造成病历已归档,而报告单仍在医师办公桌上。④输血记录不详细,输血指征、输血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记录不全,输血反应时只是记录处理过程,而后

[4]处理的结果情况和分析无记录。⑤输血记录单中血交配结果记录不规范,填写不完整,发

血、接收者漏签名,漏记发血时间。⑥对于输血治疗效果病历中无分析记录。1.3 输血管理不到位

①对于输血反应输血管理组织无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原因及整改措施的记录。②检验科虽指定专人负责输血管理工作,但由于责任心不强,输血反应漏登漏记,也不从检验角度

[5]排查分析原因。③输血治疗,尤其有输血反应的病例交接班记录中无记载,易造成接班医师不知情。④空血袋管理不规范,检验员未将由专用医疗垃圾袋包装的血袋放置在固定的地方,只是随便一放,交医疗垃圾暂贮间交接记录不全。

1.4错误陈旧观点影响临床医生的用血决策

一些临床医生未受过合理用血知识的培训,受一些错误观点的影响,缺乏输血的风险意识。例如认为输血可以提供循环和营养支持,却较少关心输血带来的危害,如传播病毒,降低免疫功能,可能增加感染和促进癌症转移等。

1.5血液和血液制品不合理输注

各级医院存在血液和血液制品输注不合理的情况,其中血浆不合理应用的比例最高,用血浆补充血容量和蛋白的情况较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虽然成分输血率接近100% ,但是存在搭配性输血的现象,输几个单位红细胞便相应地输注血小板和血浆。

1.6备血和取血不科学

有不少医生对出血不多的手术也习惯在术前备几百毫升的红细胞,甚至在手术中明知失血不多也要输注。如手术医师为患者申请准备RBCs 400 ml,术中即使只需要200 ml,也要输完这400 ml,理由无非是“患者已经交了钱”,而且“血从血站取回来了,就退不回去”,又“不能留给第2或第3天的手术患者”,“不输也浪费”;再就是“血液一出血库,就不能退回”,“不输也得输”。

1.7临床用血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虽然二级、三级用血医院都建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但是多数管理不到位,未将临床输血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有组织无活动。很多二级以上用血医院未设立独立的输血科(血库)。有的虽然设立了输血科(血库),但其人员主要为检验技师或护士,甚至有的是各岗位分流下来的需要照顾的人员。三级医院的输血科(血库)也罕见临床医生或临床医学专业毕

[6]业生,难以有效指导临床输血,更缺乏制约临床不合理用血的措施。

另外,还存在诸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普遍没有系统的上报制度,处理程序不规范,以及缺乏床旁Hb或Hct的监测仪器,手术或急诊创伤用血缺乏指导性指标等问题。

目前临床合理用血、输血指征符合情况的调研是局部的、小范围的,卫生主管单位有条件时应该使调研范围覆盖到各级、各地区医院。根据调研结果修订输血指南,明确输血适应证,制定管理办法,并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

总之,输血医学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远没有在临床医务工作者中普及。由于有些临床医生缺乏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的知识,不能正确地确定输血指征、输血时机和选择血液成分,使很大数量血液和血液制品被不合理地应用。目前,有关输血科(血库)管理和血液成分应用比例方面的报道很多,但是对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关注不足,临床合理用血推广工作任重道远。

2.对策

2.1 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规范病历书写

①根据输血技术规范,给受血者采血时,应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如遇名字不清,及时更正,避免报告单名字不相符而出现纠纷。②输血前详细告知输血目的及风险,获得患者的理解,并使其在同意书上签名,同时医护人员必须认真规范填写输血同意书,九项检测填写应规范完整,如果当时未出报告,事后应及时补填。③该入病历的各种报告单、检验单必须及时粘贴,以免遗漏造成不良后果。④输血记录医护人员书写应详细,对输血指征、输血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输血过程有无输血反应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对不良

[7]反应的处理、处理后结果、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要如实记录。⑤检验人员对输血前的

各项检查、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结果应认真规范书写,发血者、接收者应核对签名,填写发血间。

2.2 加强输血管理工作

①制定合理的流程及详细的操作规程,规定人员采血送检,并当面核对。②建立输血文案保管制度,对记录血液入库、配血、发血的全过程的资料应完整保存至少10年,保证其

[8]可追溯性。③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管理组织应开展讨论,分析排查原因,以消灭隐患。④做好安全管理,对空血袋、输血器须严格按照医疗垃圾分类管理方法管理,装入黄色医疗垃圾袋送检验科置固定点保存,并做好登记、处理记录。

2.3 开展输血知识培训

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输血知识的培训,使其全面掌握输血知识和技能,熟悉成份血用途、作用、存贮时间、输血注意事项等。不断更新输血、用血新知识新方法,更合适地选择成份血,减少风险,从而减少纠纷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

2.4首先应继续加强临床用血知识培训,进一步明确合理用血的重要性 由于有些临床医生缺乏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的知识,还不能正确地确定输血指征、输血

[9]时机和选择血液成分,使一些血液和血液制品被不合理地应用。因此,应对所有医生、护

士定期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培训,更新临床医生的输血观念和知识,提高输血风险意识,有关制度应做到医、护、技人人皆知。做到只有当输血对患者的好处大于所冒风险时才进行输血。

2.5大力提倡应用代血浆

近年来认为血浆不应用于扩容治疗,原因是输血浆有引起过敏反应和传播肝炎、艾滋病

[10]等疾病的危险。因此,扩容治疗应尽可能用非血液制品。使用代血浆,避免不必要的输

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临床血源紧张的问题,不仅节约花费而且对患者来说也更加安全。

[11]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是新一代的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贺斯,万汶),其稳定的扩容

效力可以有效的增加心输出量,保证足够的氧输送。另外,新一代的产品是植物源性产品,过敏反应发生率极低,对凝血和肾功能几乎无影响,其有效扩容时间可以维持6 h~8 h,而早期血浆代用品如羟乙基淀粉40、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706代血浆)有一定的局限性,容量效力低,维持有效循环时间短,更重要的是其在安全性上存在许多隐患,如导致急性肾损伤和影响患者凝血功能等。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SFDA)发布《药物不良反应

[12]报告》(第8期)中,提醒临床医生关注706代血浆造成的肾功能损害,临床应用需严格

掌握适应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肾功能。

2.6 做出正确的输血决策

输血决策即决定要不要输血,什么时候输血,输多少血和输什么血液成分等问题。评估输血的必要性需要综合分析许多因素和临床特征。Hb和Hct值最客观,但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贫血原因(急性失血、慢性贫血或溶血) 、患者心肺功能和组织供氧情况、患者对贫血的耐受力等因素对判断是否输血更有价值。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输血决策不再是由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决定,而是要有科学证据的支持。常用的输血决策模式有2种: 1)参照输血指南进行决策; 2)输血决策分析,即当输血风险不确定、预期疗效不明确时,在充分调查已有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实际情况,从2个或2个以上方案中选择最优者予以实施。输血指南和输血决策分析都需要有科学证据支持,目的是为了减少临

[13]床输血的不确定性。前者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由专业学术组织制定的医疗文件,具有普

遍的临床指导意义;后者是由临床医生根据具体的病例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确定治疗方案的思维方法,这种方式符合临床患者病情个体差异的特点。

2.7 大力推广合理用血

合理用血是临床减少不必要输血、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疗效和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目前临床不合理用血现象普遍存在,推广合理用血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临床医生确定输血方案后,申请输血时必须注明输血目的,填写血液学检测指标。对不符合指征的输血须由负责医生说明原因。

输血科负责审核输血适应证,提出输血合理化建议,定期对各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医院应当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对所有医生、护士定期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培训,更新临床医生的输血观念和知识,提高输血风险意识,有关制度应做到医、护、技人人皆知。坚持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定期检查临床输血情况,输血是否合理,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将行政管理和教育培训相结合,建立安全输血的培训和评估的长效机制。

通过各方面努力使输血决策从传统的经验式向规范化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形成规范的输血模式,只给需要输血的患者输注其需要的血液成分,从而减少输血决策的不确定性,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确保用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藏改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实验室检测及其临床进展[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1(17):1820

[2] 李执如.合理用血[J].成都医药,2001,4(27):248249.

[3]范存斌.成分输血指南[J].中国临床医生,2000,12(28):2324.

[4]朱国标,韩宇平.加强医院临床用血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军医,2006,1(8):7880.

[5]段前碧,李忠俊.自体输血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探讨[J].重庆医学,2006,12(35):10721073

[6]李振江,成军,孙长贵, 等.我院5年临床用血情况统计分析及体会[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2(3):17—18

[7]黎海澜,焦伟. 广西三级医院临床用血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J].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7,30(2):120—121

[8]王乃红,程勤桢. 成都市临床成分输血现状分析[J].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5,7(4):272—273

[9]世界卫生组织编,高峰主译. 临床用血[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

[10] 邓硕曾,宋海波,刘进.容量治疗是节约用血的第一道防线[G].2006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会论文汇编,170171

[11] 马骐,张涛.最新一代血浆代用品中分子羟已基淀粉(贺斯)[J].德国医学,1999,4(16):241242.

[12] 肖羚.706代血浆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0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1,(24).

[13] 段前碧,李忠俊.自体输血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探讨[J].重庆医学,2006,12(35):10721073.

篇三:高原痛风临床研究

【关键词】 高原;痛风;临床研究

高原痛风是指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所致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包括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高原移居人口增多,高原痛风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原痛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特点、药物治疗,现将近年来高原痛风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现代医学[1]认为

原发性痛风约10%是因尿酸生成增加引起,约90%则是因尿酸排泄减少所致。尿酸生成过多:嘌呤代谢过程中某些酶基因突变致酶活性改变而最终使血尿酸升高,例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和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合成酶(PRS)。尿酸排泄减少: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经肾脏和肠道排出体外,经肾排泄是主要途径,而尿酸盐转运蛋白参与近曲小管对尿酸盐的主动分泌和重吸收,其基因变异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发病机制。近年研究的热点是人尿酸盐阴离子交换器、人尿酸盐转运体、hOAT1、hOAT3、MRP4、THP等尿酸转运蛋白。

1.2 甘立宇等[2]认为

高原继发性痛风病因与高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引起血尿酸增高有关。高红症血尿酸增高的原因可能是:一是红细胞内尿酸浓度约为血浆的一半,在缺氧情况下,红细胞数增多,血红蛋白合成与分解速率增加,尿酸生成也相应增多;二是高原缺氧继发红细胞增多,血浆容量相对减少,粘度增加,使血液循环淤滞,右心负荷增加,肾血流量受到影响,较平原正常值下降约20%~28%[3],加之高原缺氧使体内血乳酸浓度增高,在肾脏能竞争性抑制血尿酸排泄,从而导致血尿酸排泄减少。

1.3 中医学认为

病因病机主要是先天不足、饮食失宜,湿浊内蕴,日久化热,阻滞经络,以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久病失治,伤及脾肾,则脾肾阳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而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并且内损脏腑,引起脏腑相关病症。当代医家朱良春[4]认为:痛风多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日衰,若加不节饮食,脏腑功能失调,脾肾清浊代谢功能紊乱,水谷不归正化,浊毒内生,积渐日久,或偶逢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青海任延明等[5]认为:高原痛风急性期因过食膏梁厚味、醇酒肥甘而引起,慢性期因劳倦过度、七情内伤、关节外伤、饮食不节而诱发。病位主要在于脾、肾、肝,病机为热毒、湿浊、痰凝、肾虚。

1.4 藏医学认为

本病属“黄水病”、“直乃”范畴,因经常食用辛辣肥厚油腻等高脂食品、过量饮酒、久坐少动、白昼酣睡、夜晚不睡、房劳过度、身受外伤等原因,引起血液功能紊乱,加之食用促进“隆”“赤巴”偏盛之食物,导致黄水偏盛,充斥阻塞于肌肤、关节中间,出现关节发红、发

炎、灼热、肿胀、刺痛、僵硬、屈伸不佳、行走不便及水肿、浮肿、湿疹、脏腑水脓疡等一系列黄水病症状。

1.5 与高原地区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高原藏族居民喜高嘌呤(如酥油茶、甜茶、牛奶、牛羊肉及其内脏)和嗜酒(成年男子饮酒可达1~2斤青稞酒或每天5~10瓶啤酒)的习惯,导致体内血尿酸生成增多,痛风发病率增加。而移居高原的汉族居民与高原缺氧、缺乏体育锻炼出汗少、饮水量少,导致血尿酸排泄减少有关。

2 临床表现特点

2.1 发病诱因及性别、年龄、民族特点

王玲等[6]调查151例发现,高原地区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21~40岁,占42.4%,151例中150例为男性,仅1例为女性,在绝经后发病,该研究发现,在高原地区痛风是严重威胁青年男性的疾病。杨永勤等[7]调查110例发现:拉萨地区痛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7.26∶1),汉族多于藏族(4.79∶1),40岁左右是痛风发病的高危年龄段(40%),发病诱因多与饮酒有关,与家族遗传关系不大。

2.2 临床症状与体征特点

甘立宇等[2]调查268例分析发现:发病部位以单侧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部位212例,踝关节44例,指关节12例,90%患者突发夜间受累关节剧痛、跳痛、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75%发生前伴头晕、头痛、胸闷、气促、乏力、多血貌,查体受累关节明显肿胀、充血、局部呈桃红色、压痛明显、功能障碍、局部感觉异常现象。韩岩等[8]调查625例分析发现:病位首发于足趾约394例,踝关节169例,膝关节18例,指关节17例,腕关节15例,肘关节12例。起病突然,表现为单关节或多关节急性剧烈疼痛,数小时内症状发展至高峰,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秋季节多发。多数病人1年之内复发,每年常发作数次,也可数年发作1次。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受累关节逐渐出现慢性关节炎或关节畸形、痛风石等。

2.3 中医临床特点

青海任延明[6]调查146例高原痛风发现:中医辨证分四型:(1)湿热蕴结(34例,23.3% ):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2)瘀热阻滞(49例,33.6% ):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3)痰浊阻滞(42例,28.8% ):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院痞闷。舌胖质黯,苔白腻,脉缓或弦滑。(4)肝肾阴虚(21例,14.4% ):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青海郭景哲将高原痛风辨证分为:(1)真寒假热型:关节红肿、疼痛,夜间尤甚,口渴而不欲饮,神清萎疲,苔白兼黄滑润,脉洪大

无力。(2)真热型:关节红肿热痛,口渴喜冷饮,身热烦燥,小便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数。

3 药物治疗

3.1 西药研究

3.1.1 非甾类抗炎药是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症状的首选药,吲哚美辛是第一个用于治疗痛风发作的经典非甾类抗炎药,其他有效的药物包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洛索洛芬、萘普生和舒林酸等。研究显示,新型选择性COX

低。

3.1.2 秋水仙碱为急性痛风的一线用药

痛风急性发作的24小时内服用秋水仙碱疗效最好,24小时后疗效降低。秋水仙碱可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肾功能衰竭,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坏死,癫痫发作,甚至死亡,应用时必须慎重。大多数患者在临床完全缓解之前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由于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相近,则限制了该药的广泛应用。

3.1.3 糖皮质激素

激素可有效治疗痛风急性发作,适于不能耐受非甾类抗炎药或秋水仙碱、有肝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者。痛风急性发作多累及1~2个关节,故以关节腔内或局部注射长效激素如复方倍他米松或曲安奈德为主。

3.1.4 降血尿酸药物

降低尿酸水平的药物有两类: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龙,丙磺舒,苯磺唑酮)和抑制尿酸生成(别嘌呤醇)的药物[1]。目前最新开发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Febuxostat:它是新型嘌呤氧化酶的非嘌呤选择性抑制剂,与别嘌醇的抑制机制不同,它抑制酶活性的机制是联合抑制作用,它通过占据进入酶活性部位的通道而阻止底物进入嘌呤氧化酶的蝶呤钼部位。动物实验研究[9]显示,Febuxostat降低血清尿酸和维持血清低尿酸水平的效果优于别嘌醇,对嘌呤和嘧啶代谢过程的酶的影响很小。另外,重组尿酸氧化酶降尿酸的作用强于别嘌呤醇,目前其生物制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3.1.5 生物制剂

多数痛风患者经常规药物治疗后能控制痛风的急性发作,不过确有部分晚期患者经上述治疗仍无法控制发作,这时可考虑用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或抗白细胞介素-1、黑皮素3 型受体阻滞剂等。

3.2 中医药治疗研究 抑制剂依托考昔每日120mg或罗美昔布每日400mg 治疗痛风的疗效与每日150mg 的吲哚美辛相似,而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

青海洒玉萍等[10]以“清热利湿,化瘀祛浊”立法组方配合火针应用于临床治疗高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72例,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方法:将72例高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火针加中药组,火针组选穴为:主穴为行间、太冲、内庭、陷谷、地五会,配穴以阿是穴为主,均为患侧。中药采用大黄、土茯苓、姜黄为主要成份配制的胶囊。结论:两组在急性期缓解关节疼痛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血尿酸作用,且火针加中药组降低血尿酸值优于火针组(P<0.05)。火针疗法在缓解关节急性炎性疼痛、肿胀等方面具有较好作用,而针药结合可达到标本兼治。

西藏拉萨杨永勤[11]采用中药内服外洗配合针灸治疗高原地区痛风43例,治愈25例(58.4%)、好转16例(37.21%)、无效2例(4.65%)。内服药选当归、川芎、赤芍、生地、丹皮、车前子、秦艽、威灵仙、牛膝、忍冬藤、大黄、枳实、泽泻、白芷,关节红肿甚加黄柏、苍术、地龙等,痛甚加三七、乳香、没药等。外用药选二乌、马前子、附片、乳香、没药等,煎水外洗,每日二次熏洗患处。针灸选穴为:八风、内庭、太冲、八邪、合谷、三间、曲池、血海。

3.3 藏医藏药研究

临床疗效较好的藏药有:十味乳香胶囊(主要成份为乳香、诃子、毛诃子、决明子、黄葵子、余甘子、木香、宽筋藤、巴夏嘎、渣驯膏),十五味乳鹏胶囊(主要成份为乳香、宽筋藤、决明子、渣驯膏、黄葵子、余甘子、川木香、麝香、铁棒锤等),二十五味儿茶丸(主要成份为松生、棱子芹、黄精、天冬、紫茱莉、蒺藜、乳香、决明子、黄葵子、宽筋藤、麝香、铁棒锤等)、二十五味驴血丸(驴血、松生、降得、檀香、诃子、石灰华、宽筋藤、乳香、麝香、西红花、牛黄等)。但藏药重金属含量常偏高,长期使用有导致肝肾功能损害的副作用。

4 结 论

从临床研究看,高原痛风常继发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率较内地高60%,是高原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诱因与饮酒关系最大,痛风患者饮啤酒后血液中酒精浓度维持的时间长,嘌呤浓度明显增加,尿酸排泄减慢。所以,痛风患者应尽可能避免饮酒,降低诱发机率。目前西药治疗痛风不良反应较大,效果不甚理想,而且新药开发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价格昂贵,所以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独到的优势,许多学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从目前的文献资料也显示出对高原痛风的研究,每个地区中医辨证分型不规范,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研究多偏重于临床疗效的观察,实验研究者较少。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领域里,应更加重视中藏西医结合,侧重于中药、藏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减轻藏药的副作用,筛选出切实有效的药物和方剂,加强剂型改革,研制出疗效确切的中藏药制剂,便于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文根,庄俊汉,叶志中.原发性痛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

床,2007,7(9):653-655.

[2]甘立宇,周洁.西藏日喀则地区痛风268例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2006,16(2):42-44.

[3]曹祯吾.高原红细胞增多症[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6:115,127-128.

[4]姚祖培,陈建新.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J].中医杂志,1989,30(3):16.

[5]任延明,文绍敦,洒玉萍,等.痛风中医证型病因病机调查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872-873.

[6]王玲.高原地区痛风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5(6):86.

[7]杨永勤,杜富波,谢晓娥.高原地区原发性痛风110例临床分析[J].西藏科技,2000,4(91):52-53.

[8]韩岩,李华利,帅 鹏.高原地区痛风625例分析[J].人民军医,2004,47(3):153-154.

[9]Takano Y,Hase-Aoki K,Horiuchi H,et al.Selectivity of febuxostar,a novel

non-purine inhibitor of xanthine oxidase/xanthine dehydrogenase[J]. Life Sci, 2005,76(16):1835-1847.

[10]洒玉萍,文绍敦,任延明,等.清热利湿、化瘀祛浊法配合火针治疗高原急性痛风关节炎[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94-1395.

[11]杨永勤.高原地区痛风的中医疗法[J].西南军医,2000,2(1):18.


西南军医杂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000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