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体气

体气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8 07:07:45 | 移动端:体气

篇一:关于人体气机的运行

关于人体气机的运行 (2011-11-04 20:22:01)

转载▼

标签: 分类: 转载

杂谈

人身有两种气,一是运动之气,一是固涩之气.运动之气分为元气.宗气.肺气.固涩之气为肾气(脾胃的气属于肾气的范围).四种气在体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脏腑的生理功能. 肾气主封藏,能固涩人体的气血津液神,不至于外出,若肾气虚衰不固,气浮于上而不下纳---喘而汗出,或动则气喘;中不能纳胃气---不欲食而呕吐;下不 能固津液---遗尿,下利不止,遗精,崩漏等证;外不能固津---自汗出或动则汗出;内不能固血---肌体出血不止.以上诸证均是肾气不固的表现.

而运动之气的运动.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元气与肾气正相反,元气虽系于肾,但是与肾气背道而驰,能行肾精以载肾气布散全身,发挥其固涩功能.但是元气的运动能上助宗气以搏动,以利于运血外达;还 能疏运脾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以上达与肺,以布散全身;还能疏运阴血以上达于心包.元气的作用在于使气血津液由下而上达.

宗气的作用是搏动而转,促进心血外达,以利于温养全身.只搏动而不外行.因为《灵枢·五味》言:"其大气搏

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金贵要略. 水气病》言:"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其搏与转既是心包中宗气的作用表现.其气行与散乃肺气的表现.

肺气的运行主要在于宣降气机,使气的运行循一定道路而行.肺的宣发,使肺气布散于肌表,肺气在肺内为肺气,出肺则为卫气,行于脉外,推动心包脉中之血以布 散全身(麻黄的作用表现),达到气行则血行的目的,所以说宗气搏而不行,血行在于卫气.卫气的循行于外,达到:温分肉,养骨节,肥腠理,充皮肤,泽毛发, 司开合,行神明的广泛作用.但是卫气的循行是在营阴(即肺阴)的润养中达到营卫调和的,在肾气的固涩中循行不致过度开散,耗伤肺气.卫气开则汗出,闭则汗 止.卫气昼日行于阳(偏于体表),夜则行于阴(偏于胃肠),合乎自然规律.肺气的肃降一则有助于胃肠之气的下行,一则达到金能生水,肺气下纳于肾的作用表 现.

运动之气中,元气偏于上行,肺气偏于宣外与下达,宗气在心包中起到中转的作用,而肾气在下起到封藏的作用.四种气在体内升.降.散.收,共同维持着脏腑的生理功能.

气机在体内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明白此点,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是很难学到的.

读经浅解之原气 (2011-11-04 20:08:03)

转载▼

标签: 分类: 转载

杂谈

今天头脑比较清晰,也想写点,想到原气,查查内经,结果素问灵枢两书都没有原气这两个字,这也就怪了,两本经书中没有原气,而难经中提到了4处,这时我想到张仲景在原序中说道的《八十一难》。 这儿为什么说道原气,很多学者不明白我说的肝气=原气=少阳之气(胆气),这使我想到张仲景所说的博采众书,看来张仲景学习难经一书,体会到的是原气与三焦之间的关系,三焦与少阳之间的关系,并以此知道原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例如:1·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2·三十八难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故言腑有六焉。

3·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

4·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原气,故知不死。

5·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 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从难经来看,原气系于 肾,为肾间动气,为人体之根本,三焦是原气行使作用的开始,其在针灸的经络循行上归属于少阳的范围,原气又称为生气之源,是十二经之根本,综合上面的条 文,可以看出原气是通过少阳的三焦开始运行的,其表现形式是肾间动气,主通行的是三气,三气是哪三气?不能定论,经查证内难经中的气,结合伤寒论,个人得 出这三气,其实就是一种气的三种不同的说法,三焦的而开始是原气,进而运行的是少阳胆气,最后运行的是肝气,这是如何来划分的,这就取决于内经中的络脉 了,络脉分为孙络,浮络,大络,络脉等等,

再看“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 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 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对于络脉的理解,现在 理解思路与古人的理解思路是不一样的,至于为什么内经中提到动脉,这里的动脉是与不动的络脉相比较的,我的认为,古人认为动脉是经脉,是靠卫气运行促进血 行而能营养全身。而络脉是不动的,是如何来运行津血的?所以结果长时间的考虑,我认为古人认识的络脉与现在我们理解的络脉是不一样的,结合原气的运行,从 而得出,络脉的运行是靠原气来推动,使得阴血得以上行,为什么不动,是因为原气在升发促进时,是收缩的络脉,把阴血上疏到心肺,再有心肺布散到全身,发挥 气血阴阳共同运行的生理机制。

写到这里,想想内经中到底有没有原气的其他说法,基于时间,没有找到,希望对内经有研究的给予指点。

以上是随想随写,没有修改,请多多指点

三焦定位新识 --zt (2011-11-04 19:47:38)

转载

标签:

杂谈 ▼

以前写过关于三焦的一篇帖子,也很长时间没有写点什么了。看到了一篇关于三焦的帖子。想想自己的理解。突然想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是与我写的也很匹配,特此记录,以便以后细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都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这联系当中,有着与众不同的三个方面,那就是我认为的三焦。不论对错,写出以供参考。

人体是个完整的机器,但是,不是一个封闭的完整的人体,而是与外界息息相通的。在这相通的通道中,有三处是特殊的(以男子为例),他们分别是

1·气体进入人体的肺腔,在这空腔中是唯一的与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关的重要脏器。如果没有肺,就不会有生命的存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上焦”,又称为气道。古人称之为“上焦如雾”,这雾如同气的形态。

2·食物进入人体的胃肠道,这个空腔,上能连接口,下能连接肛门,这一条空腔,也是人体内部与外部相互联系的而重要脏器,他的主要作用是供应人体生理功能的必要脏器。没有胃肠道,生命即将枯竭而终止。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中焦”,又称为谷道。古人称之为”中焦如沤“,长时间的存放水谷,腐熟水谷。

3·水谷进入人体后,吸收水谷精微,糟粕从大便排出,但是吸收的水谷精微中的津液,有用的在脉内运行,无用的不能长时间的存于体内,需要排出,这里的排出需要一个空腔来储存这些多余的津液,这个空腔也要与外界相联系,因而形成了所谓的下焦,就是膀胱。又称为水道。古人称之为”下焦如渎“,渎者,水沟,水流的地方。

以上是对三焦的形态的浅释,不一定对,但是有他的实际意义所在。

还有一点就是,这样定位,与古人的说法不是很一致。原因是古人的解剖认识是有一定限度的,描述也是很简略的,注重的是功能,而不是形态。我的认识也不过是在现在解剖学的认识上结合古人的对于三焦的作用认识,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确定,以揭开几千年来的不同认识。

还有就是古人有时候会把三焦作为一个名词来用,结合上了针灸的经络,成为三焦经。但是真正的三焦的意义在于怎么理解三焦的各自的不同的作用。虽说没有真正的临床意义,但是对于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只是在某一个焦上可能会以肺,胃肠道,膀胱来命名,但是针对到整体来说时。就会联系到三焦的不同作用了。

以上只是针对三焦的定位的一点想法,其次要深入理解三焦,就要结合我写的三焦的本质解,以及经络的微细结构(一,二,三),再深入理解三焦与经络,三焦与原气,三焦与气水,三焦与腠理之间的共同联系了,很微妙,很细致。明白这一点了,进而继续明白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在深入就要联系与药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会把把人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进而再结合伤寒论的条文来深入理解,形成统一认识,以后就是在临床上来验证了。

《伤寒论》心得示略 -zt

(2011-11-04 20:05:49)

转载

标签:

杂谈 ▼

学习伤寒论,很多学者都在孜孜深入的来学习,但是有时候有一点不明白,也不容易窥其全貌。那

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张仲景说过“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句话很简单,8个字,怎么来理解。很难说,为什么难说?这里面既要知道什么是卫,什么是营,什么是脉?还要知道营卫之间的关系,以及营卫与脉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不弄明白,张仲景所说的营卫不和怎么来理解,所以说很难。 卫气怎么来理解,内经中都有说明,例如: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灵枢·胀论》;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此条可以看出卫气运行血脉以行阴阳的表现所在],等等,内经条文很多,就不在此一一例举。自己可以汇总一下,综合分析一下。

把卫气弄明白了,再把营气弄明白,还要把脉也弄明白。这样弄明白了,整个伤寒论的三阳病就都明白了。这些问题我的帖子中都包含着,有心学习的自己可以找找,营卫好明白,但是脉不容易理解,脉属于厥阴病的范围,但是脉分为经脉与络脉,这一点我也说过了,对于营卫与脉,是经脉,但是对于络脉来说,就不是这样了,这里面教科书上没有说明,全是自己看内经以及伤寒论来理解的,也是三维一体的理解方式。厥阴主脉,分为经脉与络脉,经脉对外以濡养,络脉对内以收敛,心包主经脉,肝主络脉,经脉结合营卫来理解,那么,络脉结合但是什么?

其实络脉也是这样,脉内是营气,但是脉外不是卫气而是肝气(或者叫元气,少阳之气),这样,对于络脉也形成了一个三维理解思路。这三种物质分别构成了伤寒论的三阴病主要机理。写到这里,可能很多不明白的,这肝气营气脉,是怎么形成的三阴病?在这里就要结合我前面曾写过的一些帖子了,就是经络的微细结构,腠理是脉道的内外运行的一个门,经脉与络脉的腠理是不一样的,经脉的腠理由于卫气的开腠理的缘故,所以腠理之门是对外的,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对机体的温养的作用。而络脉的腠理则是正相反,络脉上的腠理之门则是对内的,肾气的封藏之性固涩者腠理,使得络脉之外的水谷精微以及水湿之邪进入络脉内,所以经脉与络脉的作用机理就是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因此也就形成了一对相反相成的正常人体机理。

肝气在肝脉外,向上升发,以促进络脉的输运,输运脉内的营气上行于心肺,有利于布散到全身。而卫气则是通行经脉,把脉内的营气布散到全身,这样形成了对外与对内相互发挥作用的正常生理机制。只有把厥阴病所主的经络之脉弄明白了,整个伤寒论就明白了。

所以,要理解伤寒论,必须弄明白营卫脉之间的关系。把这些正常的生理功能弄明白了,再结合条文来理解,那就很明白了

三焦的本质解

2009-10-10 19:12:01| 分类: 中医专业|字号 订阅

对于三焦的理解,自古以来,有很多的解释,但是都与《难经》的说

篇二:侵入人体寒气在不同部位的表现

侵入人体寒气在不同部位的表现

人体后背的寒气,直接积存在膀胱经,头顶的寒气 直接堆在头顶,正面的寒气,上半身会积存在肺经,也会积存在胃经中,胃经从眼部下方一直延伸到脚趾,在大腿正面是最容易积存寒气的部位,侧面的寒气积存在胆经中,使大腿外侧显得特别的胖,女人多数堆在大腿外侧,男人则大多堆在小腿肚上。

1. 人体后背的寒气,会直接积存在膀胱经(中长期的堆积会在背后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

这些脂肪有一部分即是那些变了质的体液经过长期不断的累积而成。

2. 头顶的寒气 直接堆在头顶,通常头顶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用手按压时应该是硬硬的

感觉。但是寒气堆积得多了,会形成一层软软的物质,摸起来像有一层海绵垫的。严重时会在前额左侧或右侧形成一个硬硬的肿包,到医院诊断时医生会认定为骨质增生,这是把寒气用固态的形式积存的物质。

3. 正面的寒气,上半身会积存在肺经和其经别(经络的分支)中,这两组经别在人体胸前

中线的两侧。正面的寒气也会积存在胃经中,胃经从眼部下方一直延伸到脚趾,在大腿正面是最容易积存寒气的部位。严重的胃经寒气堆积,会使大腿正面形成一层硬而厚的组织,使得大腿的伸缩发生问题,因而造成行动不便。跛了数十年无论如何均难以想象是由于胃经的寒气所造成的。

4. 侧面的寒气则积存在胆经中,只要寒气侵入人体,这个部位都无法幸免。这个部位的寒

气有时会在大腿外侧形成一条条的横纹,由于寒气的物质会阻碍经络的流通,使寒气堆积的部位附近,细胞所产生的垃圾无法排出,寒气和垃圾累积多了就会使大腿外侧显得特别的胖。敲胆经一方面能刺激胆经,强迫其分泌胆汁;另一方面使这些堆积的废物能够流动,进而排出体外。

5. 大腿部位寒气和组织废物所形成的垃圾会往下流动,转而堆积到小腿肚上,形成萝卜腿。

通常男人较女人活动力大些,因而女人多数堆在大腿外侧,男人则大多堆在小腿肚上。

篇三:人体阳气与疾病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

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竟,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辩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忘食。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

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在自学中医的第6年,终于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要充满自信心与豪情,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

本书初稿曾蒙邓铁涛老前辈审阅,抱病约见,并亲笔题词,嘉勉后学,不胜感激!有生之年,当铭记邓老鼓励教诲,为中医事业克尽微力。

感谢原山西省卫生厅蒋天佑副厅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郭博信总编辑,在落实中央抢救老中医经验的工作中,多次屈尊下访,给我以多方面的关怀、鼓励与鞭策。感激之余,反思一生医事的成败得失,凑成了这本医学杂录,自知先天不足,根底浅薄,一得之见,难免偏颇。除了一点为救人命甘担风险的赤子之心外,别无所求。复兴中医,任重道远,原与青年一代共勉,尚望前辈及同仁不吝斧正。

人体阳气与疾病

阴和阳是事物的两个相对属性。一般来说啊,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为阳性。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阴性。

中医学理论素来讲究调整阴阳的关系,正如引文中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但对于怎样算是"阴平阳秘"这个问题,历代医学各抒己见,众说纷纭。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先生,在其著作《格致余论》中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中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重要性,确立了"滋

阴降火"的治则。滋阴学说,至今对临床医师仍有深远影响。

明朝张景岳则是折中派,他在钻研《黄帝内经》30余年后,著成了《类经附翼》,把阴、阳关系理解成半斤八两、平起平坐的关系。根据《黄帝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说,在《大宝论》中写道"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强调了"阳虚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亦不能小觑。

……

孰是孰非,未有定论。

而今,历经52年的从医生涯后,78岁高龄的李可老先生语出惊人:"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这个是沿袭多年的错误。《内经》中"阴虚出盗汗,阴虚生夜热"两条,"阴"指的不是阴、阳,而是指五脏。头一个"阴"指的是手太阴肺脏,应理解为肺气、阳两虚,卫外失固。第二个"阴"指的是足太阴脾脏,土壤不能敛火,虚阳外散,当温之敛之,"甘温可除热"是也。而朱丹溪、张景岳都错了。影响所及从金元明清一错错到今天。祸及千万患者,太可怕了!试想,脾、肺阳虚的病,怎么可以用"清"热滋阴?甚至是沾唇必殆!……"

说"阳",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太阳、春日、阳光、温暖、明亮?

美好的词汇如泉纷涌。

欧美有一首经典老歌《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 That's why I'll always be around……

中国亦有一首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席呀毛主席,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千山万水向您欢呼……

太阳,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崇拜。

光热,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暖。

甲骨文之"阳",左边是"阜",表示升高的意思;右边是一盏明灯;明灯升高,光明至极。小篆之"阳",与甲骨文基本相似,灯下增加了三撇,表示灯光四射。

历朝历代的人们如何解释"阳"字呢?

《诗经?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浓茂的露水啊,不出太阳就不会干。)阳,指太阳升起。

《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日,天气和暖,黄莺处处欢鸣。)阳,指温暖。

东汉的许慎先生在《说文解字》中说:阳,高明也。从阜,昜(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

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注解春秋,在《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中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如衡阳-衡山之南,洛阳-洛水之北)

相传为秦汉时所作的《尔雅》中载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由此一析,山之东、南、西三面皆阳。

……

人们在选购房屋的时候传统来说,是要讲究一个好风水,但风水学说流派繁复,规矩众多,往往让人无所适从。但是,有一个标准是得到公认的。那就是房屋首选坐北朝南的,最好还要有可供晾晒的向南阳台。为什么呢?

太阳,在我国来看,每日都要沿着"东-东南-西南-西"的方向,延一线划过天空,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朝南,房间的采光才会好,温度才能有保证,这样一来,人们平时

积累在衣物、被褥等起居用品里的湿气才得以燥干,不会发潮,不会积湿伤人。潜在的健康影响因素被消除或减少了,人的心情自然而然愉悦起来,房间也会显得生气盎然。长年卧病在床之人,病态怏怏,其人往往给人以晦暗阴冷的感觉……

在物资不足的年代,肉类、脂类等供应不足,小孩子们,常会患上"佝偻病":胸骨前突呈"鸡胸"状,走路时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O"型腿或"X"型腿。病因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进而导致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而维生素 D的缺乏除了摄入量不足以外,还有可能是紫外线照射不足,也就是俗话说的晒太阳晒得不够,皮肤基底层贮存的7-脱氢胆固醇未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不能顺利转化为胆骨化醇(即维生素D3)。南方日照时间长,佝偻病的发病率低;相反,北方日照时间短,佝偻病的发病率就较高了。春夏时分,天和日暖,草长莺飞,繁花争妍,人们都走到户外来,踏春、远足、登山、旅游、慢跑、练拳、游水……阳光下,大千世界热闹、活跃、律动。

秋冬时分,天凉日冷,草凋莺藏,落叶纷纷,人们都躲到室内去了,厚装厚裹,以避寒气。阳光变得稀薄,世界也渐渐安静。

而亚热带的雨林里,五颜六色的树蛙还在欢腾跳跃,千姿百态的植被为一争头顶阳光而使劲地拔高……北极的冰天雪地里,只剩下零星出动的北极熊,形单影只。环境严酷,大多植物难以存活,地衣紧抓地表,在冰雪覆盖下静延生命。

我们看到,活力的来源--光和热。属阳。

然而,在同一个环境下的人们,也表现出不同的活力。是为什么呢?

外界之阳仅仅是一方面。

人的体内乃另有其"阳"。一般认为男性以阳为本,女性以血为本,故而常见男性的活力尤其是运动活力或运动意向一般来说高于女性。孩童为稚阴稚阳之体,生机蓬勃向上,手足常温,不觉冬寒。老人年事渐长,阳气渐虚,冬日喜在阳光下静坐,汲外温,补内暖。回赏诗词,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尽道美人的娇艳,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一诗也因而流传千古。桃腮、粉面、红粉佳人,是怎样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唐代张裕又言:"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樱桃小嘴、点绛唇、纤红指……流行至今,受到现代女性的挑战,涂脂抹粉,非红粉不可吗?偏不!个性时代,不少人已有描灰黑唇彩、染褐色指甲、打蓝紫粉底的大胆尝试。但试问有多少看官觉其美艳?为何唇、颊、指,非红不美呢?那是气血的象征,是健康活力的外在表现啊!

化妆为何?为美。美为哪般?为健康模样罢了。

为了生命的活力,人们逐"阳"息居,犹未自知而已。

千言万语,亦道不尽简单的规律,一朝翻阅古书,古人三言两语已尽诠其意:"寒热者,春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当长夏之暑,草木昆虫,咸苦煎炙,然愈炙愈繁,不热则不盛。至一夕风霜,即僵枯遍野,是热能生物,寒无生意,热无伤而寒可畏,非寒强于热乎?此寒热阴阳之辨也。"

逐阳,不等于弃阴,只是更强调"阳主阴从"的理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肉身其形既成,即已为器,故生命活力全在于这一口真气,一份阳气。人生在世,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皆为有形之物,要倚靠阳气运化;外界六淫日积月累,伤人于无形,耗阳损正,故护阳实为要务。

秋日的明净的阳光静静的照进来,坐在李老旁边,我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面庞。虽然中风痊愈不久,李老气色还好,透着健康的白。他的胡须刮得很干净,只能看到淡淡的青

痕,如果不是满头银发和花白的眉毛泄漏了他的年龄,还真猜不出他已经78岁了。

开始谈话并不顺畅,李老简单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回答了我的问题,气氛有点冷清。期待中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的李老并没有出现。相信是我还没找到打开李老这座宝藏的钥匙。我不断的变换着话题和角度,期望能触到他的兴奋点。果然,谈到高血压的病因时,李老的话多了起来。他挪了下身子,点上一支烟……

我们说话的时候,他偶尔会听不太清,这时他的眉毛微微上挑,大大的金边眼镜后面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疑惑的看着我,孩童一般认真,额头上叠起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李老的胳膊支在沙发扶手上,身体微微倾向我这边。他近一寸长的银发根根竖立,两只令人无法忽视的大耳朵神气的矗立着。当我问他问题的时候,他头稍低,眼睛凝视在茶杯上,稍作停顿,"呃……",好像在努力思考和分析。李老在山西行医五十余年,本以为谈话会伴随着浓浓的山西味,没想到李老开口竟是标准的普通话。他声音不高,但吐字清晰,不拖半点泥水。

李老的手瘦如竹枝,关节凸起。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始终微弯着。就是这三支把脉的手指,五十二年来触摸了十余万病人的脉搏,成为李老聆听身体信号的武器。谈到有人鼓吹中西医的理论可以结合时,李老手一挥,说:"那是胡说八道!"

李老爱抽烟,屋子里弥漫着浓浓的烟味,从我们进门,一直到吃饭结束,他没停止抽烟,只要双手有空,他就在抽烟。他的满头银发靠近脑门的一块是微微发黄的,不知是不是被烟雾给熏黄的。他瘦如竹枝般的手夹着香烟,逆着光,光洁的面庞在袅袅的烟雾中,像一幅静静的油画。他间或吐一口痰。

有一次,他抽完一支,又从桌子上的烟盒里抽,捏了捏,抖了一下,没烟了,我心里暗暗想,终于不用抽二手烟了。没想到李老从容不迫的从裤兜里又掏出一盒烟,悠然点上一支。极不愿闻烟味的我也被他哪种抽烟时的怡然自得所感染。

中医不是讲要健康养生吗?李老抽烟这么厉害岂不违背了中医理论?我忍不住向李老甩出了自己的问号。"呵呵"李老笑了,"我抽烟十年二十年以上,体检发现某个地方有毛病,接受医生的建议,就断然把烟戒掉了,戒掉以后就出现好多严重问题。所以现在也就无所谓了。"他还劝四十岁之前没抽烟的就不要抽,抽了的就不要戒了。

难道是因为抽的时间长了,烟和身体合为一体了,这也是"天人合一"吧!

李老中风两次,都是自己给开的药。说到这,一直默默不语的师母插进话来:"他喝完药就晕倒了,走着就这样躺在地上……"言语间无限的关怀和担心。李老低着头,嘴角泛起浅浅的笑意,一缕淡而绵长的青烟从他手夹的香烟飘出来,空气中是暖暖香香的烟草味……二

让人很难想像,瘦削的,78岁高龄的他,仍时常背着装满药物的出诊箱,徒步穿越一座座山头,到穷乡僻壤给村民们看病,还奇迹般地将一例例垂死病人从阎王爷的手里拽回来。而同龄的老人们,多在享受含饴弄孙、下棋遛鸟的晚年乐趣。

在一个混乱的年代里,一位瘦削的年轻人,带着委屈,度过了两年多的牢狱生活,狱

中一位陌生的老人,给了他最初的中医启蒙,也许只是一本残破不堪的中医书本,却饱满了李可的整个生活。于是,在山西灵石远郊的山区中,常有一位瘦削的年轻人,背着份量很重的药箱,徒步行走在人烟稀少的山岭,饿了,啃一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喝一点水壶里的冷水……每到夜晚,县城里的某一间小屋,总有温暖的灯火长明到天亮,一个年轻人披着一件旧棉袄,一页页翻读灯下的书籍,过了几年,旁边多出一个女人的影子,不时端来水和食物,年轻人有了陪伴,在他出诊时,帮他打理家务,准备饭菜,只是他陪伴在病人身旁的时间,远远多于自己的妻子。五十几年很快过去,少年变成中年,又变成老年,一头乌黑的短发渐渐的褪去了最后一丝黑色,变成雪白,只是仍旧倔强得竖着。瘦削的脸庞依旧瘦削,皱纹渐渐爬上额头,行走的速度慢了下来,走的,还是那些走了几十年的山路。有时候累了,就在哪个土墩儿上、树桩上坐一下,拿出跟了他几十年的水壶,喝上一口水,再接着赶路。回到了家中,等候他的,除了妻子,还有五个可心的儿女,所有疲劳都被家庭的幸福安抚了。依旧没变的是,他陪伴病人的时间仍多于陪伴自己的家人。时间太久了,山里的村民们,老一辈子已经逝去,从前的小孩子们,也都年老了,有了自己的儿孙,但是他们却全部识得一个人的名字--李可。因为这个人曾守护着他们父辈的健康,保住他们父辈的生命。而今,只要李可还能行走,也会守着他们,守住他们子孙的健康。看着李老抽烟的样子,熟练而惬意,淡淡的烟雾缭绕在他的四周,颇有点儿仙风道骨的感觉。不得不提的,还有李老的夫人,始终安静的陪在一旁,神情里总希望谈话早些结束。她会常常说:"他太累了"。语气里的怜爱和无奈是那么明显。一个太善良的女人,在李可为了救治更多生命而不得不放弃对家庭的守护时,安静的站在李老背后,守着一个大家庭,守住一个能让丈夫在累的时候可以安心休息的码头。李老是爱笑的人,笑声朴实而憨直。每当看到他的笑容,我都会假设,如果当初没有受到伤害,没有渡过那段灰色的日子,也不曾遇到赠他医书的老人,那么李可会过怎样的一种生活?也许没有也许,这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像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李老几十年的苦难与其说是磨练,不如说冥冥中成就了他与中医的缘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对李老与夫人的最大祝福。

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位中医老人,可是上苍对人类的最后赐福?!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

田 原:咱们谈一些中医学子们想听的话题吧,学中医,应该怎么进门?书太多了,不能辨别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李 可:还是要读彭子益的书,那个是中医最基本的东西。

田 原:他的理论是紧扣《黄帝内经》?还是《伤寒论》?


体气》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983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