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红包钱数寓意

红包钱数寓意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7 06:43:16 | 移动端:红包钱数寓意

篇一:红包文化

闽南红包文化试探 —— 以福建省平和县民间红包礼仪风俗为例

风俗文化,是沟通人类社会生活,反映某一社区或某一群体间的认同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并通过人作为载体而传播和传承的文化现象。英国著名人类学专家马林诺夫斯基曾经说过:风俗文化是(一种依靠传统力量而是社区分子遵守的标准化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这里包含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包含群体的伦理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等。风俗是活动着的文化心理素质的共同体现。

闽地多山,千百年来内陆交通闭塞,无数高山将居民分割为无数自然村,因而在不足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拥有至少七种汉族方言以及十几种地方戏剧。由于代代保留着在北方已绝迹或鲜见的古黄河、长江流域的风俗文化现象,闽省被誉为古中原风俗文化荟萃地,而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则更是在海峡两岸盛行不衰。 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以红包相互馈赠,传达心意的红包礼俗文化在闽南地区乃至闽台一带皆为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大年夜(压岁钱)

每年除夕,按平和习俗一般总要一家子大小(有时还包括有些已分家的兄弟子侄)聚集在一起(围炉)(闽南语中吃年夜饭意)。饭后由长辈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子侄,称(压岁钱)。据说这种分发红包的形式还有一定俗例。如:分发红包的长辈夫妇双双健在,则分给每一个晚辈的红包须为两包,如果一方已去世,则只有一包。不管是一包还是两包,每份红包的金额须为双数。不过,随着俗例演化到今天已发生改变,即分发红包的长辈夫妇双双健在也可合发为一包,分发对象也缩小为仅分给孩童,只不过金额仍须是双数。

婚庆送(贺仪)

平和一带有俗:婚前(放定)(又称(下定),闽南语中指双方定下亲事)后,男女双方就向亲朋好友分送喜糖(现在一般为整包糖果,包装袋上印有双喜等喜庆字样,有的农村还在袋内装入红纸以图喜庆)、喜糕(今也有以饼代糕),预告新婚喜日。现今县城一带一般简化为递送请柬告知婚宴喜日。亲友接到这送来的喜讯后,就应送礼庆贺。部分送实物,如往工艺品店订制喜匾,但更多数人选择送红包,称为(干礼)或(贺仪)。旧俗须为两包,金额须为双数,且强调送礼时间必须在双方定亲之后,成婚之前,而且要选择双日或黄道吉日。不过,现今已简化为一包,时间可选择上门拜访时送出或奔赴参加喜宴时当面交给在门外迎接的新人、家长或专门负责收取红包的其他亲属。只是金额双数不变。

(丈母礼)和(舅仔礼)

按平和农村风俗,结婚后三或四日,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做客)。新郎在见丈人和丈母娘以及女方姑表、亲堂(闽南语,一般应指曾祖辈为同一人而祖辈不同分支)兄弟时,要送红包为礼,称(丈人、丈母礼)和(舅仔礼),这是因为当地方言称女方兄弟为男方(舅仔),即小舅子意。旧俗红包包数为单,金额为双。其中给丈人和丈母的金额较多,(舅仔礼)则以女方同胞兄弟、亲堂兄弟、姑表兄弟的人数每人一包,金额为双,但数量逐步递减。

农村习俗同时还要求新郎在见面送礼之后,赴女方家为其准备的筵席,即当地所称(请女婿)宴时,还应席上放置一包金额较大的红包,具体金额依新郎家境而定,不过仍须取双数。(寿 礼)按平和农村旧俗,亲戚朋友中长辈寿诞,尤其是庆大寿(一般为五十、六十、七十等整十岁寿,称(做大生日)),各位亲友,尤其是晚辈需按礼应送面粉制成的寿龟、寿桃等。但现今也已一般简化为红包。送红包称送(寿礼)或(寿仪)。红包包数现一般也为一包,金额仍须为双。送红包者一般在登门贺寿或吃寿面。当然,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改善、饮食结构变化等原因,寿面这类喜庆式面食现一般已改为喜宴形式,且不再突出(面食)重要地位。

(丧仪)和(纸礼)

平和乡俗,亲戚朋友中有人去世,应前往吊唁,同时一般要送(花圈)和红包,此时红包称为(丧仪)。一般仍用红纸包钱,不过有时会采用对角折包,极少数地区采用白纸甚至(草纸)包裹。包数为一包。关于钱数,据称旧俗有具体讲究为:倘若死者配偶尚健在,金额为单;如若死者配偶亦已去世,则金额可双可单。不过在笔者的访谈对象中,一般表示现在至少县城已没有这种讲究,而是一般采用单数金额送出。而关于红包送出的时间,旧俗要求在死者入殓之前。否则应送出(纸礼)意为买来纸钱,焚送死者好好上路。

此外旧俗有约,在(办丧事人家,别人给他们送来红包和花圈甚至送来挽联,或者亲人好友赶来参加(出山)仪式(当地指出殡仪式)时,要跟人家道谢,并且还要回送红包,称(挂包),意为为亲友冲去晦气,带来好彩头。这种红包金额要双,不过钱不用多,象征性给一点就可以了。也有称此旧俗是给那些参加送葬吊孝的亲朋好友红包之外还得给本家子侄,每人各一包,叫+剃头钱,,大概钱额相当于剃一次头的钱。不过,据访谈发现,回赠挂包一俗作为疑似已废弃礼俗,现已鲜闻。一般做法为下次对方遇红白喜事、乔迁求学等机会再予适当回礼。

其它红包

据老一辈访谈对象介绍讲,平和人在家中婴儿(满月)或(周岁)时一般都有庆贺活动。而亲友前来看望(新孩)(指婴儿),惯俗为送出红包,表祝福新孩平平安安、夜长日高快快长之意。红包包数和金额都应为双。

和其它地方一样,平和人遇家中子女升学、乔迁新居、新婚喜事等都会摆出升学宴、乔迁宴和新娘宴等请家人、亲友、同事甚至一般朋友等,受邀赴宴者应送上红包以示祝贺,金额为双,具体钱额则视当时(行情)而定。年长的访谈对象还介绍了一种比较古旧的,在现代看来已显得(匪夷所思)的红包:(平常时间较长时间未到亲友家做客要再次登门,或者初次登门做客时,要对亲友家的下辈(一般为孩童)送红包给祝福。假使夫妻双双同送就要送两包,金额也是双。)

红包之外的思考

从平和县、整个闽南地区乃至闽台一带种种红包礼俗,可以看出这一带人们多情重礼。礼俗虽多有演变简化,但至今仍大部分为后人所传袭,以示情分。

平和人的红包礼俗形式多样,寓意丰富。而平和红包礼俗文化演化到今天,除了最初表达真挚情分的传统闽南风俗意义之外,也逐渐成为现代平和人遵守(礼尚往来)模式的必要工具。访谈中发现,参加亲友喜宴不送出红包,或者送出的金钱数不足当时(行情)要求,可能影响到自己留给对方的印象,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双方交情。而收礼一方假如没有在今后接受对方邀请时回赠等额或基本等值的红包,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给自己心里平添些须压力,感觉似乎自己对对方在人情表达方面略有不妥。

红包虽小,作用挺大。由此引申出的对闽南地区乃至闽台两岸礼俗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仍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篇二:红包

春节到了,收红包,贴春联,放鞭炮,走亲访友成了生活的主旋律。那在现代生活中对于红包,大家都是怎么处理又是怎么看的呢,对此我进行了调查。

根据我的调查,在以宿迁为实践点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抽样对3个乡镇进行走访,分别是埠子镇,龙河镇,洋北镇,共走访了76户人家。被调查的各项比例分别为:城镇家庭30%,乡镇家庭70%;未成年人20%,中年人40%,老年人40%;男性80%,女性20%;贫困家庭20%,中等收入家庭60%,富裕家庭20%。我得出以下数据: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收到的红包是否能由自己支配跟年龄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不足以支配红包,所以大多会选择代为保管,或者用红包的钱给孩子置办新年新衣服和新学期的学习用品。这种情况在小康家庭比较常见。但在农村家庭,父母代为保管钱包除了少部分会给孩子买新年礼物之外,大多还是用在新年里的亲戚回礼和新年花销。发红包,成了农村家庭的一大负担。十年前,10元、20元的压岁钱就是大手笔了。三四年前,压岁钱的“起步价”已经提到了50元,而今年的红包中已经难见红色之

外的票子。

不少刚走上社会步入工作的青年表示,过年不敢回家,回不起家。自己早已过了收红包的年龄,家里也不再有可以收红包的人,但是你还是不得不准备好红包,任那红包流水般消失。据调查,不少打工回乡的人表示,回乡过年光红包一项支出就达万元。坦言,不是不想回家陪老人过年,真的是回不起家过不起年。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呢?本应是长辈对小辈的关爱祝福,怎么就发展成为负担了呢?

根据我的了解,当代家庭注重面子工程,为了在亲戚朋友面前争个面子,不得不大把的红包往外撒。另一方面,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平时不甚来往的亲戚朋友都会在春节集聚一堂,为了体现彼此的关心,红包成了客套的道具。当然,也不排除长辈真的只是想给孩子红包,让孩子开开心心过个年多点零花钱,但这本来是红包的初衷却发展为现在的少数。更有甚者,新年给孩子红包成为某些人群给高官送礼的借口和工具,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正之风。

压岁钱看似来得容易,可孩子的压岁钱大都是父母的辛苦钱,做父母的往往还要还别人的人情债,给多少还多少这几乎成了压岁钱现象的交换规律。以前压岁钱点到为止,大家都穷呀,只是图个喜庆的气氛,给的人和拿的人都高高兴兴。现在压岁钱变了味儿,钱数逐年看涨,几十块钱根本拿不出手都得以百元作单位了。承受不起不说,有的人还以所给压岁钱的多少来判断亲朋的亲疏远近,本来大过年和和气气的弄得个心情不快花钱找气生的尴尬境地。有的借压岁钱显示

财大气粗,有的家长对孩子用压岁钱不加引导,大人们的崇富心理使孩子借压岁钱攀比,这使一些人把这种传统习俗弄歪了,违背了这种风俗本来的内涵。

对于没有真正拿到红包的孩子来说,红包只是过年的新鲜,红包的去向是他们所不能决定的,那对于自由支配红包的孩子,他们又是怎么处理红包的呢?对此我又做了一番调查,因为时间关系,所以以初中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并得到以下数据。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于孩子理财能力的怀疑 有道理的,目前,我国大部分孩子欠缺理财意识。拿到压岁钱首先想到的就是赶紧把自己想买的东西买到,想吃的东西吃到,想玩的东西玩到,却很少考虑这个钱花的是否值得是否浪费,极少从长远角度来考虑。针对这种现象,对于压岁钱的支配我有以下想法。

一, 家长应从培养孩子的理财兴趣入手,通过让他们“当家作主”打理压岁钱,为其创造一个学习、实践理财的机会和环境。

二, 建立孩子自己的账户收到压岁钱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到银行以孩子的名字开立一个活期结算账户。如果孩子经常存取款,还可以同时办理一张与存折配套使用的银行卡。家长可以借机教孩子一些理财小常识。

三, 让孩子学会科学消费如果孩子已经上学,你可以“放权”,将部分压岁钱交给他自己打理,同时引导其制定简单的开消计划,建立消费小账本,明白货比三家等消费常识,鼓励其根据自己的需求添置学习用品、购买课外读物,或者和孩子商量用压岁钱交学费书费,让他从“自食其力”中受到鼓舞。

四, 也可以教育孩子利用压岁钱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购买节日礼物或生日礼物,花钱多少无所谓,关键是增加亲情,培养孩子的孝心。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我对红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这次的社会实践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老师不会教的知识,我相信这些对我将来的学习工作都很有帮助。

篇三:红包是一个装钱的长方形信封

红包是一个装钱的长方形信封,喜庆场合送人。最常见的是过年时长辈给孩子或晚辈红包。信封的红色表示好运,能驱除邪恶。在中国,春节赠送的红包叫压岁钱,意思是这钱能够压住邪祟,因为“岁”和“祟”同音。明清时期,大人用红线把铜钱串起来送给孩子作为新年礼物,为孩子驱灾避邪。现在,把钱放到红包里送人,代表好运和财富。其他社交场合,比如结婚、生子、生日、乔迁也送红包,是客人送给主人。无论什么场合,红包里的钱数一般都是偶数,最流行的是尾数为“8”,因为“8”与汉语的“发”是谐音,意味着发财。


红包钱数寓意》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92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