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我是证人读后感

我是证人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6 07:25:01 | 移动端:我是证人读后感

篇一:读后感

从外交往事中体会外交的艺术

——读《改变世界的日子》有感在修读毛概一课时,对毛泽东的事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图书馆寻觅相关的书籍参考学习。当我手拿起这本《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的故事》时,便没有再放下,而是认真品读下来。略有感想。

这本书的作者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外孙女---孔冬梅。作者所记、所写来自中国的第一位副外长王海容。作者以及讲述的人,都是与毛泽东共同生活工作过的人,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外交中最真实,最幕后的毛泽东。我认为,要真实地再现历史,一定要采访到历史的参与者,见证人。而讲述者王海容就是这个见证人,他们站在离我们不远的现代角度,较为客观地为我们描述那段红色岁月。带我们走进那段艰难曲折的外交道路。

书中开篇交代了作者与王海容以及毛泽东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介绍了毛的青年读书时期,用毛泽东在读书时喜欢看世界地图的例子,突出了毛泽东视野开阔,有全局意识的品格。当王海容参外交加工作后,与毛泽东的外交往事便拉开了帷幕。

在文革之前,中国的外交道路颇为曲折。在文革初期,与30多个国家发生了外交纠纷,国际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在此情况下,主席与周总理审时度势,果断调整外交政策,批判极左思潮,扭转了在外交方面“四面出击,打倒一切”的混乱局势,使外交工作重新有了起色。

在中国外交上最著名的要数是中美的建交过程。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中美建交的过程的曲折以及中间所体现的,毛泽东和周总理的外交艺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美国就处于不友好关系。美国支持台湾的蒋介石政权,阻扰中国解放台湾,并且在联合国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在建国初期的当时看来,中美建交是不太可能的事。在1967年,尼克松发表了一篇名为《越南战争后的亚洲》的文章,在文中,尼克松表露出美国多年来孤立中国的方法并不奏效。这篇文章很快就被富有远见的毛泽东读到,而且毛预言道:若尼克松上台,美国就有可能改变对华的政策。果然,当尼克松上台后,便想方设法寻找渠道给中国领导人带去想要改善中美关系的口信。当一个个口信通过各种外交渠道到达毛泽东耳中时,毛的认识又马上进了一步。王海容

记得,在1969年,毛泽东有意无意地向她提了一句:美国可能要派基辛格过来中国。这是多么富有卓识的远见,因为在毛说这句话的时候,基辛格在国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名声。那么基辛格是谁?为什么毛泽东会注意到他?基辛格时年不到40岁,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是尼克松的智囊团成员。毛泽东曾向海容说,自己的任务就是研究国际形势,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状况。后来,据王海容查询,到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前,他的对国际形势言论在《人民日报》中出现了27次。想必在《参考消息》中出现的频率会更高。而《参考消息》正是毛泽东每天必看的资料。在中美大外交的的前奏,已经足以体现毛泽东的伟大的预见能力,这种能力的出现并非偶然。那是对国际形势的密切关注还有对国际外交的敏锐觉察,才能做出如此细微准确的判断。在外交中的大胆预言使毛泽东能紧紧抓住调整外交政策的最佳时机。

在毛泽东的中美大外交的惊人构想下,有一个美国记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洛。在漫长的革命长河中,斯洛和毛泽东产生深深的革命情谊。斯洛是第一个到中国苏区采访的美国记者,三十多年来,形成了一条老规矩:每次斯洛来中国,毛泽东都不会让他空手而归。他们两最后一次在中南海的交谈,让我影响深刻。谈话从早上8点开始,到中午一点多,将近5个小时。这是毛泽东晚年最长时间的一次谈话。在谈话中,毛泽东说出了这么一段石破天惊的话:我欢迎尼克松上台。为什么?他的欺骗性有,但比较少一点。跟你来硬的多,来软的也有。他如果想到背景来,你就给他稍个信,叫他偷偷来,不要公开,坐上一架飞机就可以来嘛,谈不成也可以,谈得成也可以嘛,何必那么僵着?凭着与毛泽东多年的交流经验,斯洛马上明白,这是毛想让他转告给尼克松的话。斯洛也确实这么做了。但是,历史总是向前的,在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这对跨国之交就再也没有这样畅谈过了,这也是斯洛的最后一次来华。

当然,在中美建交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插曲。那就是“乒乓球外交”。这件小趣事对中美建交起到了不可小看的推动作用。1971年3月,中国乒乓球队在日本参加第31届乒乓球锦标赛。在比赛期间,美国队要求访华,但是考虑到局势的不成熟,美国队将无缘访华。但是,一则小小的意外,却使事情有了意外的转机。美国队员科恩登上了中国队的车,而中国队员庄则栋主动上前致意并且赠送了礼物。当时,这则消息刊登在《参考消息》上,据王海容回忆说,

当时毛泽东看到后眼睛一亮,说:“这年轻人,不仅球打得好,还会外交啊。”

在一天晚上,毛泽东大手一挥,决定邀请美国队访华。历史性的一刻,就被这个老人,在吃过安眠药的情况下决定了。但是这不是偶然的决定,这是毛思考了几天之后的结果。

4月14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包括美国队在内的5个国家的乒乓球代表团成员。总理为体现国与国之间一律平等的原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坐席安排方案。周总理这样设身处地的为客人考虑,平等对待各国的外交艺术堪称大国外交的典范。使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在外交时不能忘记的首要准则。

在这一系列无论是领导人有意还是无意的安排下,在毛和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下,中美关系逐渐破冰。之后,基辛格两次访华,第二次是公开的访华。世界已经意思到,离尼克松访华已经不远了。

在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中国,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在关于体现我国领空权的问题上,又体会到了我国外交人员强大的外交协调能力。众所周知,美国总统出访必乘坐空军一号。而中方认为,在我国境内要使用我国的专机。在两国的不断沟通协调下,美方同意我国派领航员登上空军一号为其领航。这是显示我国主权的严肃行为。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在机场亲切地握手,这是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要知道,美国在1969年就已经登上月球了,但要到达大洋彼岸的中国却比登上月球还要难。

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也迎来外交丰收的时代。在中国建国到毛泽东去世的这几十年,外交道路曲折不堪。中美建交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已经足以体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高超的外交艺术,他们不仅有远见卓识,更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他们用敏锐的觉察,大胆的行动,谱写了新中国外交的伟大篇章。在书中还有其他十分有趣而且珍贵的外交往事,无一不体现着老一辈外交家,特别是毛泽东的外交智慧。从书中的讲述者,王海容进入外交部的1965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53个,到周总理和作者外公毛泽东先后辞世的1976年,我国已经同1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若没有建国27年来外交人的辛苦耕耘,就没有今天外交的累累硕果。

随着时间流逝,英雄不再。但是老一辈的外交艺术,我们还需细细品味。所谓弱国无外交,我们必须更加坚持和跟随党的方针政策,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建

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他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才能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声音响遍全世界,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篇二:读后感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

一、中美两国的“自由”不同

中美两国对自由的解释以及实行的概念有一定的差异,

好像中国老百

姓更容易满足,目前的情况就足以让我们感到安逸,就算遇到什么不自由

的情况,也会和当年旧社会连人身自由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比比,然后就

怀着一颗平和心不了了之。但是若将同样的事放在美国人身上,情况可能

就大不相同。因为美国人对自由的追求可以说达到了“精神洁癖”的地步,

他们心中的自由神圣得容不得一点侵犯。在美国,一个在中国大多数老百

姓看来无所谓的事件,只要是牵涉到宪法所保护的个人自由的,美国人就

可能非常较真,经常一个小人物的案子就会引起全国性的辩论,甚至惊动

最高法院。

美国人的这种观念自建国起甚至可以说建国前就已经产生,

当时美国

的建国者们似乎对英国政府统治下的前车之鉴尚且记忆犹新,而且深痛恶

绝。对于“中央政府”这个玩意儿依然疑虑重重,他们生怕逃出虎穴又落

入狼口,生怕美国人民重新丧失他们刚刚得到的自由。所以在建国后美国

甚至一度处于“无政府”状态,直到后来,才迫于国际形势建立了政府,

但是他们又及时的在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对政府的权利进行了限制,目的就

是防止自己在陷入“不自由”的境地。

“他们最关心自己在这个国家拥有哪

一些法律所保障的权利,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切切实实地享有这些权利。因

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自由的保证。如果任何人,包括美国政府在内,

试图侵犯他们的权利,他们非跟你玩命不可。

”而且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所

谓人民的自由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它就是具体的一个一个“个人”的自

由。

维护自由说的广泛点就是对公民人权的维护,同时也就是对政府权力 的限制。因为自由最大的威胁,就是一个有组织的,有财力的,有执法权

的巨大力量。因此,如果能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如果能在联邦政府的巨

大威胁之下立法保护每一个具体的美国人的个人自由,那么,抽象的“人

民自由”就已经实现了。

“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

保障,他就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

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

意见,不必担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

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

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

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

的自由。

所以为了维护美国人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即捍卫人权,美国的

建国者在起草宪法的时候就加入了一些限制联邦政府权力,

保护个人自由

的条款,作为整个宪法的一部分。这就是著名的“权利法案”

在美国极为流行和普遍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不同意你所说的话,

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其中的“我”指政府。政府必须在公民

的舆论监督之下,接受公民的批评,并且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公民的权利。

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可

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

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心受到威胁;

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

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

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

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

从具体的执行来看,客观地说,中国这方面逊色于美国不少,尤其是

言论自由这方面,美国人认为:言论自由与真理完全无关。说白了,它的

意思就是不管你说什么,写什么,只要不真干,都无人干涉。他们认为,

这些自由是基本人权,即,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天赋权利。如言论自由,

只要是一个人,就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这跟发表言论的这个人是好人

还是恶棍没有关系,这和表达出来的东西是真理还是谬误也毫不相干。哪

怕他的思想是彻头彻尾的谬误,哪怕假设有一种方法,可以鉴定出他的思

想不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绝对是谬误,他作为一个人,还是有权利说

出他的想法来。说出来,是合法的。

而很多中国人能够想象得出的最大的自由,

大概就是毛泽东在反右运

动之前,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里所作的形容和定义: “有选

举权的,宪法就规定他有言论自由,我们就得让人家讲话。我可以批评他, 他也可以批评我,这就是言论自由。

由中美两国自由的概念的不同,

我又想起了中美两国人观念上的另一

微小差异,就是关于看待“被告”的方式,当然,也可以引申为两国维护

人权方面的的差距。在中国,人们普遍都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当一个人收

到法院的传票,站在被告席上后,先不说人民群众会对他的品质提出质疑,

对其之前甚至以后的行为指指点点。就是执法机关,对待被告的态度也会

“矮正常人一截”

。但是,美国人认为,在法庭正式宣判之前,这个嫌疑犯

只是一个“嫌疑”犯。他有可能在最后被铁一样的证据被判罪名成立,因

而从一名“嫌疑犯”变为一名“罪犯”

,从而失去一个美国公民所应该享有

的自由和权利。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通过公平的法庭辩论, 最终发现证据不足,使这名“嫌疑犯”洗清不白之冤。

“无罪假定”和公平

审判,正是为了保护一个普通人能够拥有有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的自由和

权利。美国人并不认为被告就已经等于是半个罪犯了。相反,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嫌疑犯或者说被告,是意味着一个公民正处于一个非常被动和不

利的地位。美国的司法制度在寻找罪犯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保护一个普通

美国人在处于这种不利地位的时候所拥有的自由和基本权利。对于美国人

来说,这并没有任何贬义,因为对于他们,这仅仅意味着公正对待一个普

通人,尽管他处于“被告”这样一个倒霉的地位。最后犯罪事实是否能确

认,还是要看检察官能否拿出充分的,足以说服普通老百姓的证据,陪审

团即是老百姓的代表。

书中说到:

“美国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被告面临的检查官与警察,

往往是代表着美国的地方政府,甚至是联邦政府的的力量,他们有着巨大

的财力物力搜罗证据,维持诉讼。而一个普通人处于这样一个特殊地位上,

如果还不从制度上加以保护的话,那么,被冤枉,甚至被政府或者执法人

员陷害的可能性都是很大的。因此,你可以看到,在十条宪法修正案之中, 有五条涉及保护涉嫌案犯的美国公民的权利。

篇三:小证人读书笔记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从我们踏入校园大门开始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光阴,从懵懂的孩童时态一直到现在准备

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渐成长。在这期间,有着很多的老师,

还有不同的班主任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着我们的一生,特别是班主任,

那个陪着班级一起成长,陪着我们一起成长的可爱的人。通过这本书,我更加理解到了作为

一名班主任平时工作的辛苦,同时还有与自己学生在一起的幸福与快乐。 正如书中所说:当你获得班主任这个职位时,确实应该值得庆幸。因为这意味着校长对

你以前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未来对你的信任,意味着你有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华,把自己

对班级的想法变成现实。这样的成就感在教学工作中是无法比拟的,也将意味着你将成为学

生心目中的榜样,将会更多的和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心理,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获得

更多的能力,但同时,你也失去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正所谓:多顶帽子,多份责任。实际

上,作为一名班主任,庆幸也好,埋怨也罢。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有一句话这样说:世界上权利最小的是班主任,但是贡献最多的班主任。武汉市某区教

育系统的一项调查显示,305位教师中有47.54%的人不喜欢当班主任,43.61%教师表示自己

处于亚健康状态,有48.52%的教师认为当班主任的最大困难与烦恼是繁杂事物多,教师不喜

欢做班主任,究其原因是班主任待遇偏低,班主任承担的责任 过多,班主任工作缺乏专业提升。 在班主任对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比如说学生之间的相处问题,

学生的家庭因素,以及学生的厌学情绪等等。在对待班里同学所遇到的各种情况,作为班主

任应该积极的给予帮助,而不是一味的批评与指责,作为班主任应该与班上同学成为朋友而

不是敌对的关系,能让学生有问题可以向你倾诉,向你寻求解决的方法,让你成为他们心目

中的避风港。我想,这样与班里的同学处理好关系,和谐的处理各种问题,建设良好的班风

与学风。作为班主任要处理好班级,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与班级任务的分工,比如说可以制

定一些条款规律,要求班集体要严格执行。在这本书中,作者还介绍了sfbt疗法,是对于快速解决教育中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就

这种方法而言,一方面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另一方面是发现教师自己的优点。作为教师,如

果认为学生是天使,你就天天生活在天堂,认为学生是魔鬼,你天天就生活在地狱,天堂和

地狱只有一步之遥,所以教师发现学生和自我的优点,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

维,它也是教师感受幸福的关键。如果在我们刚开始踏入教师这个岗位时工作时,也可以以

此来获取启发点,来成为一名好的老师,好的班主任。 在书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班上的同学在高考前几个月经常迟到,而且身上还散发

着浓浓的烟味,我想对于一般的班主任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的反应估计都是大发雷

霆,把学生一顿数落,其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同学肯定更加的一蹶不振。然而,书中班主任的做法却是仔细询问迟到的原因,弄清楚这个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可以对症下药。

对于这样一个快要高考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鼓励激励他们,让他重新拥有希望。作为班

主任可以提一些建议方法,一起克服困难,而不是只是提出问题,更要解决问题。 这样与学生的关系,有时候以朋友的角度去看待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你会感觉到班里

的同学与自己是在一起的,看着自己的学生成长,会有一种幸福感与成就感。相信多年之后,

我们回忆作为班主任的点点滴滴,会很欣慰的,那将是我们最珍贵的时光,一个优秀的教师

也有抱怨,也有冷眼旁观,甚至也有绝望感,但因为坚守心中的信念,因为对名族和国家的

责任感,因为人性的本能-----爱,而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即使带着镣铐也要快乐的跳舞,

而不是在悲痛中老去!他们也是民族的脊梁。成就学生也要成就自己,为国家负责,为民族

负责,为无数个家庭负责,更是为自己的良知负责。 商友敬老人的教学随笔记《坚守讲台》,描写了一个老人一生的教育情缘,也用自己的人

生为‘坚守教育理想’作了最好的注解!‘坚守虽然听起来很困难,好像也很悲观,但却有一

种决心,有一种誓言的味道,然而教育的理想是不必坚守的,因为它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还需要什么决心吗?还需要谈什么废寝忘

食吗?还需要说什么坚守吗?心中的春天却是任你风吹雨打,冰霜肆虐也无法消磨,只要你

有春天般的脉脉深情,有春天般的无私奉献。追求生命的精彩,也是人生的要义所在,每天

独坐桌前,手捧书卷。少了人声鼎沸的喧闹,也没有推盏换杯的畅饮,过着一种近似青灯慎行的生活。但是清新的书卷中不时引得发自内心的共鸣,当

心灵敞亮起来的那一刻,说不出来的快乐,理不清的激动涌动全身,好像沸腾的水,自不言

而早已溢满四周。

在学校里,即使每一天的工作很辛苦,但是面对一个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悄然成年

的生命,我们不应该拥有更多的激情吗?作为见证人的我们,目睹了那些青春少年已从幼稚

走向成熟,我们能不心潮澎湃吗?是春风,就要吹绿大地;是春雨,就要要润泽万物,坚定

心中的教育理想,坚守心中的“春天”,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也让自己的微薄之

力能为祖国美好的明天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篇二:教育名著 读书笔记

1、爱你需要勇气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部书,就仿佛跟着作者进入到了教学中未知的“自

我”领域进行一次旅行。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说服力且充满激情的

著作中,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

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是的,我们都有过这

样的经历:初上讲台时如履薄冰的紧张,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的烦恼,满腔的热忱

得不到理解时的苦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奈。有时,那热爱教育的心会怀疑、

会动摇、会退缩。

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在热爱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勇气呢?这种勇气又来自哪里呢? 帕克

以他的实践经验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提出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一个特殊

的、不被人重视的领域——教师的内心。他指出了好老师与不好老师的区别:他认为,好老

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而不好的老师把自己

置身于他正在教的学科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

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也就是说,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

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

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

所在。帕克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联合能力的:“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

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

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他进一步阐述,对热爱教学的教师来说,教

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

心!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

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很容易理解他的这种所谓的“联合力”,每一个教师,不论他优秀与

否,肯定都过几节自己满意的课,这些成功的课是他把自身、学科和学生结合得最完美的。

帕克认为: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

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比技巧更重要。作为教师,想要成长,想要做个好教师,该怎样才能找到自身、学科和学生的最佳结合

点呢?以我对本书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勤学习。

2)多钻研。

教师要钻研教材、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握教材的要求、

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正如那些

名师所说:一堂精彩的课,功夫在课外。例如,听名师于漪老师的课,可看出她的功夫全在

课外,首先是修身、好学,而后是管理自己的课堂。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践 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帕尔默就是以他的导师为榜样,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寻找到

一种与他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的。

3)保持心灵的开放。帕尔默认为: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比技巧更重要,作为教

师,我们要成长,就必须作一些学术以外的事:交流内心生活。“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

—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这种人格的

完美与帕尔默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应该是一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心灵应该是开放

的,他有勇气把他的一切展示给学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内心世界,他不仅在教学科,而

是在教自己——即展示自己。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有教学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财富。

帕克告诉我们,教师的威信、教师在课堂的那种泰然自若的定力,来自教师的内心。当

教师唤回了自身的认同和自身的完整时,也就是他的人格趋于完美时,就有机会在学生们的

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和共鸣。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倾

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

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正如帕克所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

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我们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

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

愿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我们都能找到教学的勇气、保持教学的勇气——无所畏惧,勇

往直前!

2《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学习随笔 最近,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对

其中教育条件的论述感受深刻。是的,教育学是应该具备根本条件, 缺少了它们,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

成功了。

一、爱和关心孩子是教育学的条件 这是因为学生不是老师选择的,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也不是血缘的那种关系, 而是非常简单地,当孩子出现在教室里时老师与他相见。所以说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

须具备爱心,且这种爱心真是教育者的伟大之处。老师对学生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

条件,大凡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总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反之,一个不太爱学生的老

师其教育生涯总是不成功的。爱是教育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去爱每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师爱是师德的

灵魂。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投入 “情”和“爱”,才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才能建立融

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遵循“师

爱为本”的思想,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像春雨润物似的浸润、感染,关注他们

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他们感悟生活,做

有心人,从周围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养分,不断地完善自己。爱护每位学生,展现教师人

格魅力是我们教师的工作原则。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质上的爱,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

上的爱是那些爱呢?概括起来就是几种爱:1、平等的爱;2、理解的爱;3、尊重的爱;4、

信任的爱;5、民主的爱。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都能经常不断的与孩子进行民主平等尊

重信任这样的交往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服务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们都有这样的

体会,如果一个老师爱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

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教师不爱他的学生,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表扬,学生认为是在哄

人,批评,学生认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对学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条件 “我不会放弃对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给了我

们对学生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发了孩子,使他们能

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充满了自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因为信任而改变的学生数不胜数,

一个学生偶而犯小错,老师对他说;”相信你会该好的,老师对你是信任的”,又是比严厉的

训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来的我深有体会:信任对师生是双向调节的,老师对学生信任,学生也会对老师信任。

有据话说得好,信则灵,不信则无,所以说,给学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给你自己的希望和信

任。总之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是一本大书。让我们用爱的实践来谱写教育

职业生涯的亮丽乐章。

2008年10月

3、我的一点读书感言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最近一段时间,每天晚上给自己一个目标,看10页的书,于是,每天坚持着。刚拿到这

本《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我在想,必定是比较理论,比较枯燥的一本书,因为封

面上写着,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但是,事情往往不是人所预料的那样。这本书非但

不枯燥,不形式化,反而很有吸引力,因为,其中有大量的一手的经验,一手的案例,我深

深被吸引了。

每天细读10页,每天在思考着,斟酌着,其中的一些新的理论,一些新的思想。我是一

名三年内的新教师,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我对教育的所知几乎为零,但是,从一些教

育的书籍和杂志上,也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一些;但是,当真正地进入教育领域,我发现,现

实与我所想的并非十分相同,甚至连相似可能也牵强。于是,我在刚开始产生了许多的疑惑,

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也产生了好多疑问,脑子中突然多了许多的“为什么”;但是,有的“为什

么”,我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或者说找到解释这些现象的缘由。有了问题,作为教师,也应

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现在想想,我当时对孩子出现的情况,我理解吗?我是责备他们的

啊;我当时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对了吗?我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于是,我在思考着:我是

教育的智者吗?于是,按照书本,开始对照起来了------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第七章中,它提到了教育机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教育机智做什么?教育机智如何实现它的目的的?其中,教育机智是如何实现它的目的的

-----这一节中,我按书上的内容,与自己进行了对照,由此也得到了一些想法:

一、机智通过言语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最直接的就数言语,也就是通过说话,谈话的方式,与别人进行

心灵的碰撞。但是,看似平常的说话,它确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说话也需要艺术,因为声音

可以是刺耳的或者温和的,高傲的湖者谦虚的,贬低的或者鼓励的,漠然的或者关心的,令

人压抑的或者令人振奋的,尖酸的或者愉快的,让人躁动的或者令人镇静的。而且,不同的

人,有着不同的音质,音调的变化。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智者,必须能够熟练运用语言,并

且注意说话的语音和语调。由此,我想到了一件事情,上学期,我们班级里有个学生,回家作业老是催好几次还是

没交,我有点火,于是提着嗓音,对他说:“***,你怎么老没带作业,是不是没做好啊?你

到底打算怎么办?还要不要学这门课了---?”但是,他一言不发,只是低着头。后来我后悔

这样处理,于是,过了两天,我又找了这名学生;我放低了声音,叫着他的名字:“***,老

师一直想不明白,像你也算班中遵守纪律的学生,上课也比较认真,为什么作业老是交不上

来呢?----” 他看着我:“老师,我记性不是很好,老是忘带,我尽量下次不忘记---”后来,

他每天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上回家作业,并前晚整理好书包,从此,他再也没迟交或不交作业,成绩也比以前进步了。

二、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说:沉默上机智的最有利的调和剂之一。沉默也有

许多种,有的是“沉默的谈话”,有的是沉默的力量起了不小的作用。想必年轻的老师或多或

少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上课铃响起,走到教室门口,学生依然在讲话,依然在打闹,而

没有静静地做在座位上,等待老师来上课。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你可能就

站在教室的门口,学生马上安静了;可恰恰我是一名年轻老师。于是,在前几次的时候,由

于缺少经验,想啊,铃声想了,我就一定要走进教室,然后要上课了,可学生怎么喊也不安

静下来。于是,急了,开始大喊安静,但是效果可想而知。但是,现在,我有了一件法宝—

—沉默。于是,我有心的进行训练学生。铃声响了,我并没有进教室,而是站在教室的门口,

等都安静地坐好了,再走进教室。进了教室以后,也没有马上开始,而是沉默,然后环视教

室,用一、两分钟的沉默来压制学生兴奋的神经,从而保证一节课的遵守纪律,而且效果良

好。俗话说“沉默是金”,我想“沉默似金”,教师的沉默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处理一些学生问题的时候,也可适当的沉默,不要马上处理。有的学生事后冷静下来,想想

可能自己做得不对,可能会来主动承认错误,那么你也许有意外的收获。因此,在必要的时

候要学会沉默。

机智还有许多的实现它目的的方法,但是,我牢记着,作为教师,应该做个教育的智者,

做一个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老师,为自己的学生着想的老师;教师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

无声”的,而不是“狂风暴雨”,“雷电轰鸣”;因此,想做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老师吗?那

就努力让自己成为教育的智者,并为此而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吧!

4、高效的英语课堂离不开机智教学——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第八章有感近日,我拜读了加拿大作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第八章

后,深有感触。

英语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互动的过程,受教师、学生、

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

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因此,英语课堂

教学机智在当今课改新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英语教师要想拥有高效的英语课堂就

必须拥有教学机智。

那么,什么是教学机智?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

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

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机

智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我们掌握它的一般规律,利用科学的方法,沿着有效的途径,就

不难处理好课堂偶发情况,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水准,

创造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有时候是难免的,

教师要善于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绪,冷静对待,保持心理平衡,积极主动地寻求妥善

的解决办法。教学是异常复杂的劳动,难免有失误。以下是我在英语教学中积累的处理偶发


我是证人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832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