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约克先生读后感

约克先生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6 07:22:40 | 移动端:约克先生读后感

篇一:中国相声史读后感

中国相声史读后感

耿 瑛

今年1月,倪锺之著《中国相声史》刚刚出版,就送我一本,我喜出望外,看完全书后写成这篇杂感。

早在199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就出版了王决、汪景寿、藤田香合著的第一本《中国相声史》(以下简称“三人本”)。万事开头难,那本20年前问世的“相声史”功不可没。但是,作者受到占有资料所限,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又因为此书的三编是三人分工撰写,体例也不统一。

“倪本”中前有《引论》,后有《结语》,正文设有《古代篇》《近代篇》《现代篇》《当代篇》及《域外篇》,全书共二十章,章下均有小节。体例统一,论述的更全更细更广。此书从纵向看,贯通古今,从横向看,跨越中外。下面我仅通过全书五篇的部分章节,略加评述。古代篇

在《古代篇》中,共分八章。前六章是从《先秦及秦时的优人滑稽》一直说到《清代的滑稽表演》。其中第二章《两汉南北朝的优人滑稽及影响》和第五章《元明流行的滑稽表演》,都填补了“三人本”的空白。第七章《历代笑话的积累》与“三人本”的上编第二章《历代笑话》的内容相同,可“倪本”列举的古代笑话更多,且有两篇正是单口相声《糊涂县官》和相声《贼说话》的出处。第八章《笑话与口技的结合—— 明清隔壁戏》,则是“三人本”中没有论述的内容。这一章关于隔壁戏的记述,正是相声由“暗春”到“明春”演变的重要阶段。

近代篇

“倪本”的《近代篇》中,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

1848年(清代道光二十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时中国的相声是否已经产生,尚无更多文献可证。但是道光年间的子弟书《风流词客》中,描写了相声艺人马麻子的艺术生涯,这是有文可考的。在第九章第二节《近代相声的创始者》中,作者记述了八角鼓票友出身的相声名家张三禄和京剧艺人出身的相声名家朱绍文及其弟子。因为张三禄没有弟子,仅知他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就在北京献艺,是他将全堂八角鼓中的“说学逗唱”四功,作为相声的四门功课,流传下来。作者没有照抄他书,把张三禄硬列为相声第一代艺人。对于朱绍文及其传人,因为有艺人师承谱可证,因此书中的记述也很详细。

在《“肃亲王禁相声”及其影响》一节中,作者通过艺人的口述资料和有关文章,作了进一步分析。认为清代光绪年间,难登大雅之堂的相声艺人处境艰难。北京相声遭禁演后,客观上也促使了北京相声艺人到外地献艺求生。从而使相声艺术走向各地,扩大了这个北京曲种的影响,这种分析是实事求是、合乎情理的。

在第十章第一节《相声向外地传播》中,作者根据有关文献,论述了相声在天津、沈阳的实况。对于相声在河南、山东、江苏、湖北、上海等地的传播,虽然仅是一笔代过,但是也足以说明清末民初相声艺术的传播很广。第二节《“相声八德”及其同辈艺人》,第三节《“清门相声”的流传》,第四节《两代“云里飞”演唱的滑稽京剧》中,记述的全是清末民初的一些著名相声艺人。这里,我仅说说“清门相声”和“滑稽京剧”。

“清门相声”是指八旗子弟在全堂八角鼓中表演的相声,与其相对的则是艺人系统传承的“浑门相声”。“清门相声”自从阿彦涛收徒起,“清门”与“浑门”两派相声便开始融合。民国八年(1919年),由于八旗子弟的钱粮停发,迫使一些票友下海从艺。作者根据现有史料,为民国后的“清门相声”著名演员华子元、谭伯如、陈子贞、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六人都作了小传,列举了他们常演出的曲目,其中有人还留下了唱片,是我们研究民国时期

相声的珍贵资料。

在上述这些“清门相声”中,有人曾是京剧票友,熟悉戏曲,因此才能编演出腿子活《捉放曹》和反映戏迷生活的《戏迷闹学》《戏迷卖切糕》等相声。又因为“清门相声”演员多比“浑门相声”演员的文化水平高,才能编演出《夸住宅》《开粥厂》《八扇屏》等曲目。因此,“清门相声”对于提高作品的文学性是起过重要作用的。

滑稽京剧,又名滑稽二黄。作者引用了北京相声名家白全福先生的《回忆录》,有详细记述。侯宝林、白全福等相声名家都是先学唱滑稽京剧、后改行说相声而名扬全国的。我想,侯宝林曾演的曲目,正唱逼真,歪唱可笑,这与他当年唱过滑稽京剧下过功夫是分不开的。现代篇

《现代篇》中包括了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在第十一章中,分节记选了《“冯家门”相声在东北的流传》《“马派相声”的形成》《张杰尧从南方回到北京》和《一代名家张寿臣》。这些著名相声演员,都是民国时期各地的代表艺人。在第十二章第二节《“女相声”演员的兴起》,提到了来小如、德淑珍、苗喜珍、冯洪飞等鲜为人知的早期女艺人。在《相声著作的出版》中,记述了张笑侠的《相声集》(第一辑),此书中的《相声总论》一文,是一篇研究相声艺术的重要文章。连阔如的《江湖丛谈》是曲艺民俗专著,书中有许多评书和相声史料。张履谦的《民众娱乐调查》书中有《相声》一章,记述了河南省开封市的相声艺术及主要艺人。这些民国年间的图书,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在第十三章中,作者着重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作家老舍与艺人欧少久合作的“抗战相声”和在华北沦陷区天津市常宝堃与常氏相声。在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曲艺活动中,陕北说书艺人韩起祥和西河大鼓艺人王尊三都有公认的佳作传世,而相声却很少,在当时影响也不大,这也反映了解放区曲坛的实情。

在第十四章第五节《“俗文学”研究中的相声》,谈到了1938年出版的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一书。此书把俗文学分为五类,其中的讲唱文学,相当于今天的曲艺。郑所记述的历代讲唱文学,包括唐代的变文、宋代的鼓子词与诸宫调,元代的散曲,明代的宝卷,清代的弹词、鼓词与子弟书等等,却没有提到相声。这是因为相声曲目多是艺人口传心授,没有文本可查,因此研究相声者也很少。1946年出版的杨荫深著《中国俗文学概论》中,设有相声专章,并有《相声起源》《相声与双簧》等节。此外,只有散见于报刊上涉及相声的短文,数量也不多。不过,当时的俗文学家们,开始重视讲唱文学,并有人注意到相声,这也算相声研究中一个可喜的开头。

当代篇

在《当代篇》中,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艺术曲折发展之路。第十五章到第十八章,分别写了“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时期”、“新世纪”四个阶段的相声状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4月“文革”前夕,相声艺术几上几下,是在曲折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建国之初,从旧社会过来的曲艺老艺人都欢欣鼓舞,其中鼓曲艺人编演了许多歌颂新中国新人新事的大量新曲书;评书艺人也根据《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等著名长篇小说改编过一些新评书,还有的艺人根据“二五长征”等党史上的真事,创作过短篇评书。可是,相声艺人却遇到了难题,不知道相声这种艺术形式,如何才能跟上时代,如何才能为人民服务。1950年,“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成立后,在老舍等人的帮助下,把传统相声《菜单子》改成《维生素》,把《文章会》改成《假博士》,都是试探性的改编作品。演出后,观众认可,也使艺人对改进相声有了信心。天津艺人常宝堃创作的《新灯谜》更是歌颂新社会的佳作。建国初期,业余作者创作的《夜行记》《打百分》等一批新相声,经过专业演员演出后,深受观众欢迎。其中作家何迟创作、马三立首演的相声《买猴儿》影响最大,各地艺人争相演出,各地报刊纷纷转载,作品塑造了“马大哈”这个艺术典型。可是这篇相声也引起了一场争论。当时影响最大的文艺理论刊物《文艺报》也对相声《买猴儿》展开了

一场大讨论,有人叫好,有人反对,这在相声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一次。可是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却把何迟打成了“右派分子”,就连首演者马三立也在劫难逃,被迫离开舞台多年。本来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传达后,强调了“双百”方针,文艺界很活跃,新相声也很多。可是在1957年“反右”之后,作者们都不敢写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相声了。正因如此,在1958年8月,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中,相声节目只有《社会主义好》《天上与人间》《水兵破迷信》《别泄气》等歌颂相声。其中有的作品,是歌颂“大跃进”中的“敢想敢干”精神的,甚至是美化浮夸风的。虽然在1958年年末,党中央就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浮夸风”“共产风”的错误,可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又大搞“反右倾”,再次强调“阶级斗争”,相声创作又进入了低谷。在建国十周年时,只有相声《昨天》是通过一个人的奇特经历,描写了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不愧为相声佳作。

直到1962年在广州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开始“反左”,文艺界反响很大,不仅小说、戏剧出现了一批佳作,相声也产生了马季编演的《登山英雄赞》《英雄小八路》《找舅舅》等新节目。而在1963年和1964年,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后,文艺界,尤其相声界,又一次遇到了难关。作者对于这段历史作了如实记述。

《“文革”中的相声》反映了“十年动乱”时期相声的真实情况。文革十年在曲艺界经过了“受高压、强挣扎、被利用”的三个阶段。文革初期,许多相声名家,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受到批斗。全国各地的曲艺团队一度解体,相声在文艺舞台上一度消失。

1971年林彪一伙垮台后,部分曲艺团队恢复,有的相声名家也归队,重新登台。1972年马季的《友谊颂》等新相声在电台播出后,受到广大听众欢迎。“倪本”中还提到1972年天津的相声《挖宝》,作者没有细说,我补充几句。这篇写猪身上有百宝的相声,不仅运用了传统相声“子母哏”和“贯口”等艺术手法,而且冲破了当时“四人帮”大力推行“革命样板戏”“三突出”的创作模式,是当时难得的佳作。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艺大解放。相声舞台上出现了一大批揭露四人帮的节目。如1977年出现了《舞台风雷》《特殊生活》等相声,让观众们非常开心。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的曲艺调演中,出现了杨振华、金炳昶表演的相声《假大空》,大受好评,“假大空”被人称作是继“马大哈”之后又一个反面人物艺术典型。此外,还有姜昆、李文华表演的反思相声《如此照相》,影响很大。为了繁荣相声创作,1984年举办的全国相声评比中,又有一批新相声获奖,后来的两届中国相声节,都产生过许多优秀作品。自从1982年在中央电视台首届春晚出现了陈佩斯、朱时茂的喜剧小品《吃面条》后,年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都必有小品与相声的竞争。在有些小品中,运用了相声的表现手法,有些相声演员也改演小品,一直坚持演相声者,不仅有马季、姜昆等相声名家,还有来自湖南的奇志、大兵等一代新人。

新世纪以来,相声回归剧场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京津等地的小剧场相声很火爆,但是小剧场相声也出现了新问题,如在经济大潮中把新中国成立后早已停演的荤口相声又搬回舞台,还把上流传的荤笑话改编成相声,因此,受到文艺界和观众的批评。

更为难得的是本书不仅论述了祖国大陆的相声,而且还论述了宝岛台湾的相声和海峡两岸的艺术交流,也记述了一些少数民族相声及与相声相似的曲种,如藏族中的藏语相声,蒙古族的笑嗑亚热 ,朝鲜族的漫谈、才谈等等。

在《当代篇》中,对于相声艺术的研究成果也有评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只有侯宝林等编写的几本相声知识读物,进入新时期后,在相声研究方面,史论传等无所不有。如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的《相声溯源》,薛宝琨的《中国的相声》,汪景寿、藤田香的《相声艺术论》,王决、殷文硕的《相声行内轶闻》,金名的《相声史杂谈》等都给相声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域外篇

在《域外篇》中,即第十九章与第二十章,记述了中国相声在海外的影响,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新时期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林培瑞(中文名)在《中国文学》上发表过《论侯宝林》,还访问过天津的相声艺人;朝鲜血统的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崔淑英也来华访问过侯宝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尼古拉·莱仙客多年来研究中国相声,并把其研究成果写成文章编入教材。1981年他与我国沈阳相声作家白纪元,著名相声演员名家杨振华互相通信,探讨相声问题,加强了两国的相声学术交流。

此外,本书对于与中国相声类似的外国艺术,也有简述,如朝鲜半岛(朝鲜、韩国)流传的“漫谈”与“才谈”,日本的“落语”与“漫才”等等。

通过本书《后记》中作者的自述,我对这位曲坛老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与相声真有缘,天地人三才都占全”。从天时上看,他不仅亲眼见过相声艺术的整旧创新,而且还赶上新时期相声复兴,见到了曲坛百花争艳,笑林绿树成荫。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艺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有些相声艺术家当选为各级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还有些相声名家当选为中国曲协和省市曲协正副主席。在2006年至2010年,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中,获得终身成就奖者共有27人,其中相声艺术家就有6人。

在全国数百个曲种中,相声是流传最广的曲种之一。据我所查,《中国曲艺志》的29卷中,有26卷的“曲种表”包括相声,开列相声条目者多达18卷,只有3卷的“曲艺志”中没有相声,但不等于本地没有相声,只是相声并不是本省的主要曲种。可见,相声艺术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新时期以来,相声选集与相声论著大量问世,再加上这位有心人又搜集了许多各地内部出版的各种曲艺资料及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与文章,乃至相声名家音频资料,这些都为作者写这部书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从地利上看,作者生在相声宝地天津,从小就常听京津两地名家相声,喜欢相声,热爱相声。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是文艺骨干,上台演过相声与话剧。虽然从天津城市建设学校毕业后在天津市建筑工程局工作,但他发表过关于相声的文章,并引起了一场争鸣,让相声界知道其人。1962年,他被调到专业曲艺团工作后,写过许多曲艺论文。“文革”时,曲艺团解散,他调到天津市和平区文化馆做文艺辅导工作,还给业余文艺工作者讲过相声课。1986年文化部在天津创办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他成为“中国曲艺史”和“曲艺概论”两门课程的教授。1991年他撰写的《中国曲艺史》出版引起了很大反响。1996年他退休后还主编过《曲艺讲坛》,后来又出版过《民俗曲艺与曲艺民俗》等书。因此他接受了这部《中国相声史》的任务后,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稿。

从人和上看,倪锺之为人随和,人缘很好,文艺界的良师益友对他的帮助很大,曲艺界的晚辈都尊称他为倪老师,这也是他在曲坛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之一。当然,仅有天时地利人和还不行,这与他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他博览群书,从当代文献到近现代文学、戏剧,活到老,学到老,老有所为。

在《后记》中,他说:“尽管我给汪兄等人的著作提了很多意见,而自己这部著作究竟如何?则又是一个问题。还请专家和读者品评吧!”

这本书的研究成果是肯定的,年近八旬的作者写作态度是严肃慎重的。凡是至今尚不能下结论的问题,他都凭个人理解猜测用“可能是——”来表述。对于前人口述中不同的说法,也都是二说并存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这部长达50万字的长篇专著,实在难得。但是由于占有资料的寡众,难免有些地方粗细不均,尤其是音像制品比如盒式带、光盘、络资源方面所谈较少。

篇二:《不平等的痛苦》读书报告

不平等到底带来了多少痛苦

------《不平等的痛苦》读书报告

这篇读书报告,笔者选择的是英国人理查德?威尔金森、凯特?皮克特的著作《The Spirit Level—why equality is better for everyone》,译版是2011年6月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的,由安鹏翻译的《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导致社会问题》。本文分三个部分,因此也分三个章节进行,首先先介绍本书的大致内容,然后针对这本书的本身的内容提出一些笔者较为关注的问题,最后结合一下相关实例,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 不平等的痛苦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本书的原版出版时间为2010年3月,由英国的企鹅出版社(Penguin Books)出版,可以说是对当今正在发展着的现代社会的一个写照与回顾,在日益全球化以及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却在拉大的当今社会,这可以说是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书中所使用的数据,是作者在结合自己研究的基础上,从近半个世纪的相关研究和文献中进行整理和总结的,从二战发展至今,在时间刻度上,数据也具有较高的效度,而所涉及的地域在国家层面上以发达国家的数据为主,以超级大国美国内部各州的情况进行辅助对比说明,作者也为自己这样的地域选择做出了自己的说明,从而也是本书所研究的问题有了一个清晰的指向范围。本书的作者理查德?威尔金森(Richard Wilkinson)曾经在伦敦经济学院研究经济史,而现在是诺丁汉大学医学院的退休教授,他接受过流行病学的训练,领导了关于社会因素人们健康的作用的国际研究,而另一作者凯特?皮克特(Kate Pickett)是约克大学的流行病学教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基金科学家。两位作者都具有流行病领域的相关背景,这也就不难理解本书在序言中所提到的,本书观点与内容的研究,是在进行研究“决定健康问题的社会因素”(1P)收到的启发而进行的。

本书的初版书名的副题为“Why More Equal Societies Almost Always Do Better”,

而当前第二版的副题为“Why Equality Is Better For Everyone”,直译就是从“为什么更公平的社会总是做的更好”到“为什么公平对每个人都更好”,这不仅仅是对书本内容的概括,也可以体现出一种更积极的姿态,这体现出本书所主要想探讨和表达的观点:公平对社会上的每个阶层都很重要,而不仅仅是社会底层的人群。

本书先说明了本书所主要想探讨的是什么样的一种“不平等”。

首先,本书阐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在物质生产能力匮乏的社会,总体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经济发展,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此时会极大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缓和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此时的物质生活的提高与人们的幸福感、社会健康之间具有极其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然而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这种关系在不断得被削弱,以至于同样程度的经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以及社会健康的提升就已经近乎水平了,由此,作者提出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绝对贫困”是指那些真正的物质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地区,而“相对贫困”,则正如本书第二章的开头所援引的马歇尔?萨林斯在《石器时代经济学》中的一段话所描述的:“贫困不是所拥有的财富少,也不是捉襟见肘,它首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贫困是一种社会地位…….它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正。”,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作者所选用的数据以当今世界中等和发达国家为主,在作者的观点中,这些地区的社会问题,已经由往常我们习惯性认为的“贫困”导致的,演变为“不平等”所导致。

当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归结于不平等,与不平等直接相关的,则是那些具有明显“社会梯度”的问题,也就是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这些社会问题的指数也会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本文作者选取了九个具有这样“社会梯度”的问题,分别是:社区生活和社会关系;精神健康和药品的使用;身体健康与寿命预期;肥胖;教育表现;青少年怀孕;暴力;监禁与惩罚;社会迁移。各个国家和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在相关问题上评估的指数和相关统计特征,作者选取的是联合国提供的数据和标准以及相关学者进行的统计,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则以国家收入排名最高的前25%的人群的总收入与国家排名收入最低的25%的人群的总收入进行比较得到的,以期能够统一标准,使对比有意义。最后作者发现,虽然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平均人均收入排在国际前列,但美国的社会不平

等程度也最高,因此美国在上述九个问题上的表现,在与其他中等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中,往往处于最低位置,而社会平等程度较高的,例如书中提到的日本、瑞士,即使在绝对水平同一条线上,同一个社会问题上的表现,日本和瑞士也总是优于美国的。另一个方面,当一个国家的不平等程度较高,在那些具有明显社会梯度的问题上,往往都表现得不好,同时,例如心理健康、暴力、社区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一个国家平等程度的提高,处于社会各不同阶级的人都会从中受益,而不仅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

当然,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也给出了解决上述不平等问题的答案和出路,在方法上,借鉴日本等一些较为平等的国家的经验,以及历史上一些特殊时期某些国家短暂出现的较为平等的状况(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等),认为现如今可操作的通向更平等的国家有两条路:第一条是利用税收和福利,将收入从富人手上再分配到穷人手上;另一种方式是在没有进行任何重新分配前就实现总的市场收入差距的缩小。作者认为在国际间平等的问题上,主要体现在“未来一代的政治很可能主要是努力防止全球变暖失控”,作者围绕如何控制碳排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控制消费主义缩小收入差距,依然在这个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不平等与痛苦之间的关系

首先,笔者认为安鹏先生将本书的副题译为“收入差距如何导致社会问题”是有失偏颇的,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本书所主要采用的是描述性统计学,而且统计学从来不能进行“因果判断”,只能进行“证伪”,因果关系来自于理论假设,而利用统计资料和方法进行“证伪”,而全书的主要方法和内容也不是实验法,而是一种现象的描述与阐释,所以书的副题笔者个人觉得还是原作者的“why equality is better for everyone”更贴切一些,而且“收入差距”不等于“不平等”,虽然本书用的主要指标是收入,但严格来说,社会距离偏大、社会地位差距过大才是本书想讨论的主体。

另一方面,本书所采用的论据和数据,均来自于在上述九个具有社会梯度的问题在各个具有不同平等程度国家之间,以及美国内部各个州之间的表现进行对比,本书的根据这些数据所绘出的图标均显示出,在相关问题上,随着不平等程

度的加深,相关问题的表现也呈现出同样的走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只能表明两者可能存在“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所以,两者之间相关的程度究竟有多深、关系有多密切,这也是需要讨论的。统计学中有一个概念是“简单积矩相关系数”,是用来描述两个变量的关联程度的,笔者认为作者应该进行这样的解释说明,既然不是“不平等”这一个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应该客观的去探寻“不平等”在这一组“原因”元素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跟其他元素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本书在探讨相关问题时,只有“收入差距”这一种元素,仿佛是在暗示社会发展的差异、历史文化因素都不存在,虽然最后这些因素都放在单独的一章进行解释,但解释得有些粗糙,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作者的臆断。例如,当作者在讨论不平等为什么会使人更倾向于使用暴力时这样说:“…..虽然我们不了解任何证实不平等状况与暴力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验,但我们欢迎大家去城市中的贫困区域,随便侮辱几个人试试。”笔者认为,这样的说辞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在不贫困的区域,随便侮辱几个人的结果是否与在贫困地区随便侮辱人的结果一样?不同场合下是否会有偏差?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人群是否也会不一样?那些决定使用暴力的人的情绪来源是否主要来自于“不平等”?这些都是需要去进行证实的问题。

从本书论证的方式和论据的使用来看,本书更倾向于是一种导向性的、对现象进行描述的报告,而非一种严谨的学术成果,抑或说作者还有相关的研究来对本书的观点进行补充,如果有的话,笔者认为应该在书中标明出来。

当然,本书也探讨了“不平等”是怎样起作用的,有两种起作用的方法,第一种是因为在不平等的环境中,收入低下意味着社会地位低下,也带了较差的物质生活环境,从而影响人的幸福感和少年儿童的发展,使得贫困循环;第二种是因为不平等所带来的歧视以及紧张的气氛会对人产生心理和生理的影响,从而使人发生变化,这是不平等的社会属性“社会地位”带来的影响。对于第一种情况,笔者认为还是称之为“贫困”更为合适,所以作者对此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两种经济策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举国绝对贫困的情况下,比如非洲的一些国家,人的平均寿命短、暴力频发、青少年早孕等这些问题的发生率也是挺高的,因此放在“不平等”的语境下来讨论“绝对贫困”带来的社会问题笔者认为是没有必要的。而对于第二种这种更倾向于心理因素的,作者给出的答案在其书中第

十四章的开头引用就概括了:“礼物带来朋友,朋友带来礼物”,作者在这一章中强调人的社会性带给人的好处,说详细些,作者就是希望那些处于“高位”的人能够放下为了维护自己社会地位而进行的“歧视”行为,而处于“低位”的人在面对“高位”的人的时候能够不要产生自卑心理,说通俗些,大家要一起“交朋友”,这样对无论是“高位”还是“低位”的人来说都有好处。笔者认为这种解决方式太不现实了。书中在讨论社区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时候说到,越不平等的社会,人的社区生活越少、社会关系越淡薄,而这种情况在社会底层当中更为常见。笔者想说这究竟是大工业社会城市化的过程将传统宗教社区以及血缘关系为联接的农村取代后产生的结果,还是因为社会不平等产生的结果,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之间关系淡薄,似乎反而不如农村村民之间关系紧密。另一方面,处于贫困地区跟没有朋友的相关度究竟有多密切,笔者认为这也是需要详细说明的,但书中却没有过多的解释。而在涉及到青少年怀孕问题,那些少年母亲,究竟是因为“绝对贫困”而导致的心理发育不健全、生活环境易受侵犯,还是因为不平等受到了歧视从而促使她早孕,作者干脆在这方面的原因上草草带过,因此讨论青少年怀孕问题的第九章成为了全书最短的章节,笔者到现在还想不明白,不平等相对于“贫困”所特有的“歧视”心理,是如何促使少年母亲决定生下孩子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书只是表明了“不平等”与上述社会问题之间有相关性,这个相关性值得重视,但是具体如何相关,相关程度如何,作者的解释和讨论较为匮乏。

三、“平等”就一定能带来快乐么?

全书的主题就是围绕“不平等”所产生的“代价”来进行的,也就是本书所详细探讨的那九个具有社会梯度的问题,但是不平等只有这些不良的“代价”么?

不平等、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由竞争必然带来垄断,社会资源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自然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纵观历史,正是这种野蛮的资本主义把人类社会带入了现代文明,极大的提升了生产力,物质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我们从农村来到城市,虽然我们更孤独了,朋友更少,情绪越来越焦躁,亚健康和社会暴力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交通更加便利,能够用来

篇三:《简爱》_读书笔记[1]

1. 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2. 写作背景

在当今文坛中,有人批评小说缺乏对社会现实更理智而深刻的分析。在对疯女人的描写中,过多地追求“哥特式小说”的神秘气氛而减弱了表现现实的真实性。在对牧师圣约翰的描写上,美化他献身基督教的传道事业,而掩盖了殖民主义者文化侵略的性质。小说中所表现的这些局限性的成因很复杂,有的是受作者本人的阅历所限她只活了39岁,有的是因作品本身形式的特点而定,而有的则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所至。总之,一百多年来,《简〃爱》的影响不衰,作家、评论家对它的热情不成。它至今仍然是广大读者喜爱的书。

3. 小故事

(1) 简爱从令人讨厌的学校毕业,在罗契斯特先生的庄园找了份家教的工作,负责教育罗契斯特先生的女儿,在此过程中两人擦出爱的火花,但在两人结婚当天,

意外得知罗契斯特先生的前一位夫人并没有死,而是疯了并且正关在庄园里,于是简爱离开庄园,并碰到自己的表哥表妹,正当简爱犹豫是否与表哥一起离开英国做传教士的妻子时,罗契斯特的庄园由于疯妻纵火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受伤致盲,心灵有所感应的简爱赶回庄园,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2) 你以为,我因为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与你一样充实.虽然我一贫如洗,长相平庸,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我们经过坟墓,最后将同样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4. 人物形象

(1)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 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皇帝。" 他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简爱的童年的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2)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深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万奢望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惟其如此,它也就意味着遭受嘲笑或侮辱,只有像简爱这样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去坦坦荡荡地爱。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基于此,她表

达爱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腻的赞美,温柔的絮语,更不是祈求,诱惑或勾引,归根结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

5. 感悟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著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关于这本小说,我想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它在很多艺术方面的杰出融合。我敢确信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首先,她在描绘风景时,是以一个画家的审美角度去鉴赏,以一个画家情趣去把握光和影的和谐。读中国的小说很少见到这样细腻的风景描写的词汇。应该要感谢这本书的译者周令本的深厚的国文功底,使译本文采熠熠,令原著生辉。其次,夏落蒂.波郎特在语言学上的造诣也很深厚,作为一名英国人,作者可以说至少精通三种以上的外国语言。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可以通过它感受到整个欧洲的文化氛围。比方说英国人的自豪感和绅士风味,德国的大国气氛以及法国女性的天生浪漫情趣。再次,夏落蒂.波郎特对感情戏的处理上,可以称得上很高明。她的主人公很少是一见钟情,这比较现实,但是她赋予的爱情总是在默无声息深入到读者的心田里。如此巧妙的感情戏,让我很意外,很惊喜。在读《简爱》的时候,我时常被圣经里的美好的思想启迪着,让我联想到中国的现状,心中似乎收获许多。让我坚信,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真的需要重新审视。


约克先生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82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