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核心意识是什么

核心意识是什么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4 06:47:27 | 移动端:核心意识是什么

篇一:核心词解读二,符号意识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

《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二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曹培英

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探讨新版课标中的第二个核心词“符号意识”。

一、符号与数学符号

1. 符号的世界

所谓符号,通常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记号、标识。它源于规定或约定俗成。比如,路口的红绿灯并不具备“灯”的照明功能,而是交通规则的标识;北京故宫、京剧等,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

符号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承载着意义、精神;另一方面它有着能被感知的特定表现形式,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可以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举例来说,红色的“十”,原本是红十字会的专用标志,现在已具有医疗卫生、救死扶伤的公认意义,并象征着人道主义精神。

如今,全社会都在使用符号。

先看生活世界,从交通标志到店铺招牌,再到各种商标,符号随处可见。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儿童从小就在不断地感知符号背后的现实意义,逐步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例如,城市里的孩子,看到红底黄色的“m”,就会自动联想到麦当劳。

再看数学世界,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可以说,没有符号,就没有近代数学、现代数学。

因此,符号感、符号意识理所当然受到数学教育的重视。

但是,至少在幼儿园,就已开始培养儿童的符号意识,如让孩子选择一个小动物或其他什么,作为个人的记号、标志,贴在自己的储物箱上。无疑,小学数学教学不应停留在此水平,敢问,脚下的路迈向何方?

2. 数学符号的特殊性

毫无疑问,儿童在生活中获得了关于符号的认知经验,以及相应的符号意识,对于认知数学符号,会有帮助。但是,相关的生活经验,是否就能自动地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进而形成数学的符号意识呢?有经验的小学数学老师都会回答: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因为数学符号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关于数学符号的特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抽象性、简洁性、普遍性。然而,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活中的符号,同样具有这些特性。符号的表现形式是具象的,但它指代的意义都是抽象的,人们之所以刻意设计某一符号,就是为了实现具象与抽象的和谐统一。符号都是简洁的,因为简洁的符号容易记忆、便于识别。符号也都具有普遍性,比如音乐符号,它与数学符号一样,可以不分地域、民族,全世界通行无阻。

同样,数学符号的某些功能,如表述和理解功能、交流和传达功能,以及简化、促进思维的功能,也都是一般符号的功能,这在符号学里都有论述。

那么,数学符号究竟特殊在哪里?

首先,数学符号是精确的、严谨的。这一特性使得与人类其他语言形影相随的含糊性在数学里荡然无存。而其他符号,特别是文化、艺术符号,不仅具有一定的含糊性,而且灵活多变。很多符号,追求新颖、独到而刻意变化,是生命力的体现。然而,符号的多变性,对于数学来说,却是可怕的。数学符号几十年、几百年不变都很正常。

其次,数学符号可以参与运算。从算术运算到代数运算(包括向量运算、矩阵运算),从微积分运算到逻辑运算(包括集合运算),如今,“几乎数学的每一个分支都靠一种符号语言而生存” ,几乎所有运算,都表现为符号的推演。

正是由于数学符号的精确、严谨性与可运算性,使数学符号的思维功能被放大到了极致。数学思维常常成了可视的符号操作过程,不仅简洁,而且可以集中注意符号本身而不去顾及符号背后的东西。

类似地,数学符号的抽象性,也因数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显得与众不同。 3. 略述实践偏颇

看不到或者不了解数学符号的这些特殊性,难免误导教学实践。这里,略述一二。

其一,几次观摩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课,针对培养学生符号感的目标,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符号引进课堂,并诠释符号的含义。这些课因其轻松、活泼具有观赏性,又贴上了培养符号感的标签,而一度受到追捧。

在笔者看来,由生活中的符号导入数学教学的主题,激活学生的相关认知经验等,都是可取的。明显的作用是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并创建一个接纳新知识的“港口”,亦即请来了一个同化新知识的“先行组织者”。然而,过分热衷流行元素,以非数学的符号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做法,让人疑惑:这到底是一场符号学的普及讲座呢,还是一节数学课?

其二,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特意开发学习材料,组织专项教学活动: 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

学生交流的表示方式有:

红 绿 红 绿 红 绿 ??

● ○ ● ○ ● ○ ??

□ △□ △□ △ ??

12 12 12??

不少关于培养符号感的经验总结,都有大同小异的问题情境与教学活动。 学生的这些个性化表达,与其说是反映了数学的符号感,不如说是在训练他们发现规律、表征规律。因为学生的各种表示,都只是一种记号,其间反映的符号感与社会生活中的符号感类似。这样的符号感小学音乐课也在训练,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拍手节奏(有些变化规律比上面的“灯笼”更复杂),学生想到的大多也是这些记号,数学课何必再去凑热闹呢。

二、符号感与符号意识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认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能选择适当的程

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新版课标修改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首先,将“符号感”更改为“符号意识”,意味着什么?

从字面看,似乎“符号感”强调对符号的感觉、直觉和对符号的敏感性,而“符号意识”则突出了学生主动理解和运用符号的心理倾向。

其次,如果将名词看作符号,那么更为重要的是考量符号被赋予的内涵。 显然,课标实验稿刻画了符号感的四种表现,前两种表现被新版课标概括成了一句话。值得注意,新版课标在这句话里增加了“符号表示数”。可以认为它既指用字母表示数,又包括用阿拉伯数字符号表示数。

按此理解,小学数学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从一年级教学第一个数字1就已开始。可见,修改后的表现性刻画,内涵更加全面,也更加贴近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

课标实验稿关于符号感的第三种表现“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常有老师问:小学数学有符号间的转换吗?

笔者曾尝试举例回答:

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之和的两倍,习惯上用字母表示为C=2(a+b),以米为单位,当a=8,b=5时,则2×(8+5)=26。

这里,从“周长等于长加宽之和的两倍”到“C=2a+2b=2(a+b)”,再到“2×(8+5)=26”,都是“符号间的转换”。

但多数老师不以为然,他们觉得从文字叙述到字母表示,是数学语言形式的转换,上述恒等变形是分配律的运用,代入求值的过程才是符号间的转换。

同样,符号感的第四种表现“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也有争议:这到底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符号感,或是两者的“合力”?

也有老师认为,“管它是什么,都有作用,都应加以训练,不就完了吗。” 不无道理,非要在“是什么”上争个明白,有时对于教学实践的帮助可能并不很大。

新版课标的解释似乎包含三层意思:首先,符号意识的“对象”是“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其次,符号意识的行为表现,一是能够理解并用符号表示对象,二是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结论;再次,扼要表述了符号意识的作用。

当然,对于教学实践工作者,更为关注的是如何落实,即“怎样做”。

三、小学数学怎样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符号意识,从何着手?

教学实践研究的路径无非两条,一是回溯式研究,即回顾、追溯曾经的教学经历,从相关经验中筛选、提炼有效策略;二是探索式研究,即针对存在的问题或根据新的设想进行试验性、开拓性的实践,以获得新认识、新经验。以下教学对策是从回溯到探索,两条路径结合、互补的产物。

1.首先是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

数学符号有多种分类。比较常见的是按照符号的用处分为:对象符号(如数字符号、圆周率符号)、运算符号、关系符号、结合符号(如小括号、中括号)、

性质符号(如正号、负号)、略写符号(如因为“∵”、所以“∴”)等。下面以数字符号、运算符号、关系符号为例,说明如何让小学生亲近、喜欢符号,接受、理解符号。

(1)数字符号

老师们都有自己的教学阿拉伯数字符号的经验,其中最为经典的中国式策略就是让学生诵读儿歌,如:1像铅笔,细又长;2 像鸭子,水中游;3 像耳朵,两道弯;4 像小旗,迎风飘;??

实践表明,富有童趣的儿歌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有助于他们记忆字形并掌握书写体。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数的抽象。如:

数学教育家曹飞羽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拨乱反正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编写全国通用教材,实验初期的油印本,5>3的插图是5只小鸡与3只母鸡,尽管画了三条一一对应的虚线,不少学生还是认为“3大于5”。他们的理由是1只母鸡都可能比5只小鸡大,何况3只母鸡。教材的意图是明确的,引导学生抽象的设计也有道理。但考虑到一年级小学生还难以彻底摆脱量(特别是质量)对抽象出数的干扰,所以最后把3只母鸡改成了3只小鸭。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案例之所以始终保持在记忆里,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很多提醒。用在这里是想提示:数字符号,作为事物共同属性的标志,它的抽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发展过程,需要持续的教学努力。当然,也和数感的建立密切相关。

(2)运算符号

小学数学主要教学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符号。这些符号可以通过动态演示,揭示符号指代的运算含义。

加号的演示:先出现一横,再移来一竖,以显示“合并”、“添上”、“增加”的意思。

减号的演示:从“+”里拿走一竖,表示“去掉”、“减少”的意思。

乘号的演示:将“+”转动 45°成“×”,表示特殊的加即同数连加。

加号的生成

减号的生成

乘号的生成

可见,运算符号的直观形态与其内在含义,呈现高度的和谐、统一。学生看到了这些符号的动态生成,也就记住了相应运算的含义。

我们的实践表明,教学加、减、乘时演示了三个运算符号的生成与含义,到教学除法时,学生一般都会自己解释除号“÷”的含义:“先写中间一横表示平

均分,上面、下面各一点,表示每份同样多”。

这些诠释,用历史的真实来考察,有些可能并非符号原创者最初的想法,与符号演变史实也有些许出入,但从教学工艺学的视角考量,却是基本符合符号本意的教学艺术加工。其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孩子喜闻乐见,印象深刻,容易内化。

(3)关系符号

小学数学首先出现的关系符号是等号,接着是大于号、小于号,然后是约等号和不等号。

1557年,等号的首创者英国数学家列科尔德在其论文《智慧的磨刀石》中说:“为了避免枯燥地重复is equal to(等于)这个短语,我认真比较了许多的图形和记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等长的线段,意义更相同了。”

小学生容易感知“等长”,怎样让他们在学习平行概念之前初步感知“平行”呢?在“=”两头各嵌入两个小正方形,以显示距离相等,用学生的语言来说“一样宽”:

在此基础上,以线段的中点为旋转中心,将其分别朝相反方向旋转30度,使等长线段的一端并拢,一端张开,就生成了大于号、小于号。

老师们都知道概括这两个符号的共同点是开口对大数,尖头对小数。若能通过动画演示让他们看到“开口”、“尖头”原来是从等号演变过来的,符号活了,亲近感油然而生,教学效果自然更为理想。

有教师发现,伸出右手,张开食指、中指,就是一个相当标准的大于号;反之,伸出左手,张开食指、中指,就是一个相当标准的小于号。

进而,约等号、不等号,也可以在等号基础上引进:

让等长的线段弯一弯,等号就变成了约等号;等号添上斜杠,就表示no,不等于。

看来,认为数学符号抽象、难懂的习惯性认识含有偏见。很多数学符号如同“象形文字”,是那样的简洁、生动、形象、传神。面对这些充满简约美的符号,任何教学艺术、任何语言描绘,都相形见绌。而且,符号本身就具有促进理解,帮助记忆的教学功能。如此有效的功能不加以开发、利用,实在是非常可惜的。

事实上,数学符号按其形成方式来分类的话,又可以分为象形、缩写、约定(如用a、b、c表示已知数,用x、y、z表示未知数)等类。非常庆幸,小学数学所引进的符号以“象形”为主。除了运算符号、关系符号,几何中的很多符号,如“∥”、“⊥”、“△”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形特征。这些符号给我们从一开始就让孩子领略数学符号的美妙与可爱,提供了有利条件。

也正是因为数学的象形符号与生俱来的简约记忆功能、辅助理解功能,所以,小学数学符号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欣赏符号、感悟符号。那些不切实际,花费可观的时间让学生自创符号的做法,值得反思。给学生自创符号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张扬个性,是很好的。但若脱离学生的实际,且厚此薄彼,忽视已有符号的认知与领会,就难免流于形式,适得其反。

2.其次是让学生初步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

多年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符号感的主要途径,因此,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可谓汗牛充栋,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呢?

篇二:尔雅中华民族精神考试答案2016

尔雅中华民族精神考试答案

1、俄罗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民族精神是()D沙皇俄国精神

2、华夏”的“华”代表的是一种()A生产方式

3、对“舍生取义”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是()A是对生命价值的否定

4、费孝通认为,()之后,中华民族从自发的发展阶段过渡到了自发的民族实体发展阶段。C1840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全球化侵蚀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6、以下哪一项不是“国”的三种英文解释?()A、county

7、下列哪一项不是林则徐学习西方长处的事迹?()D、出洋学习

8、杨度在1907年提出了“文化共同体”这一概念,其中“文化”包括特性。()D、以上均有

9、哪一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D、诚实守信

10、梁漱溟先生认为印度文化的精神特点是()。B、反身向后要求

11、《中国通史》对中国地理的介绍中,()构成了三大水系。D、黄河、长江、珠江

12、政府诚信的要义问题上,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从外在看,诚信意味着政府对公众的行动可以选择性忠诚

13、政府失信的表现没有()。C、征询百姓、公开公正

14、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华民族在人类学上的印记?()D、黑色瞳孔

15、诚实守信也是有选择性的,下列选择诚实守信得当的是()。D、委婉提醒别人的错误之处

16、斯大林1913年提出的民族四大要素不包括()。D、共同政治背景

17、不能体现美利坚民族精神的是()。D、反对纵欲

18、孙中山的兴中会纲领不包括以下哪一个?()D、维护封建统治

19、下列关于全球化的解释不正确的是()。D、世界依旧被认为是分散的个体组成

20、科举制度是()建立的。C、隋朝

21、爱国主义最明显的表现之一是()。C、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

22、中华民族精神的开拓时期是指()。B、隋唐时期

2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包括以下哪一个?()C、民意

24、兼爱”是()的观点。D、墨家

25、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变化不包括()。A、人们更多地去教堂做礼拜

26、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会带来(),市场化会带来()。D、单一化、世俗化

27、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张正祥是一位()。A、农民

28、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凝练的新内容不包括()。

A、本土意识

29、授课老师总结的理性化是以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

C、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30、下列哪个不是杜维明提出的三个意义世界?()

A、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士

31、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对于诚信的解读?()

D、“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32、全球化对各个民族的挑战体现在()。

D、以上都是

33、下列不属于伏尔泰《中国孤儿》中的人物是:()

D、赵衰

34、对于爱国主义说法有误的是下列哪一项?()

C、接受别国对别国的任何批评

35、“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出自古代哪位著名诗人的文章?()

B、韩愈

36、民族精神生存发展机制的基础不包括()。

A、文化教育传承

37、当前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应着力于哪几个方面?()

D、以上均是

38、决定各民族之间差异的是()。

D、民族精神

39、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C、忽略环境保护的社会

40、对于民族主义这个观点的说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

41、国家行政与地方政府制定的规则必须具备()。

D、以上均是

42、根据《论法的精神》,爱斯基摩人性格与东南亚人性格不同,主要是受到()的支配。

C、气候

43、西方人把()翻译成“黄金律”。

C、中庸

44、在德国人的意识里,对于民族精神的解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不是有了文明就一定有文化

45、人类文明的四大源头不包括()。

A、古希腊文化

46、受到全球化消极影响的没有以下哪一项?()

D、民族依赖感

47、文化围城”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

B、欧阳康

48、中华民族精神现代转化非常重要的内容是()。

D、以上均是

4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式确认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几次代表大会上?()

B、十六大

50、清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包括()。

D、对长城进行了修缮

二、判断题

1、崇尚国际贸易自由体现了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 ×

2、出于对现世和死亡的恐惧,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产生×

5、德国总理勃兰特曾就世界大战写过认罪书×

7、爱国主义是一种行为上的忠诚,是把忠诚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组织力量。×

9、在沙皇专制下,俄罗斯民众并不具备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地位×

10、当前中国经济市场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信用制度×

11、唐朝文化的辉煌发展和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大批日本留学生前往唐朝。×

15、政府最根本的功能,是维护职权的可实施性×

22、授课老师认为现代化的历史始于英国工业革命。×

24、爱国就是爱这片土地的统治者、政府机关×

25、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只需要靠企业的信誉,靠消费者对其的认同程度。×

26、美国参议两会议员联合签名要求人民币升值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29、根据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观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可以一并而论。×

31、汤因比认为,没有环境的挑战,人就不能够创造文明,因此挑战越大,文明越辉煌×

32、在近代中国被第一个称为民族英雄的是魏源。×

40、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获得表彰的都是中国人。×

42、一个民族引领世界的周期随着它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延长。×

43、中华民族已经从传统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社会转变成了市场经济社会。×

47、民族文化是民族意识的核心部分、最高层次,是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支柱。×

49、中国近代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是孙中山×

其他都是√

篇三:什么是北大核心期刊

什么是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 确定的。确 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北大核心简介:

北大核心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 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 确定的。确 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1].从影响力 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又称"中文核心 (PKU)"。

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北京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众多期刊工作者及相关单位专家参加的研究项目,项目研究成 果以印刷型图书形式出版,此前已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了五版:第一版(1992年)、第二版(1996年)、第三版(2000年版)、第四版 (2004年版)、第五版(2008年版)。第六版(2011年版)于2011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已经印制完成。该成果从未在网上发布, 网上流行的各种版本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都不是本项目组发布。按照惯例,北大核心期刊每四年由北大图书馆评定一次,并出版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一书。该书为全国各位大专院校进行职称评定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什么是国家级期刊

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但是,以上仅是说一般情况,还有许多地方上的、有较高学术价值、影响较大的刊物也是属于国家级刊物,如《云南植物研究》《华中建筑》《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可参见有关政府权威部门公布的文件。另外,还有国家级重点刊物、SCI等刊物级别更高,不要与国家级期刊混淆。

省级期刊与国家级期刊的区别:实际上,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级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分级方法,期刊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省部级、地市级依此类推。我国有期刊80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9000余种期刊没有级别上的区别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 实际上期刊从来就有级别,这几乎是政府有关机构、期刊主办机构和作者的共识,只不过期刊级别的认定比较复杂,至今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分级目录。期刊的分级最传统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就据此将期刊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省部级和地市级。70年代,核心期刊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到90年代,核心期刊已为学界所广为熟知。与此同时,各种与期

刊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开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种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也研究制定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称重点期刊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各种期刊等级评比。

上述各种对期刊的分级评价,得出的排行榜和各种期刊表或奖励实质上也是给期刊分级。由此可见,期刊分级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就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准的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奖励中规定,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而期刊分级的研究与实践更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什么是省级期刊

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所主办的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可面向全国跨省发行的期刊。

通常而言期刊就是分核心和非核心两类,非核心叫做普刊,包括了国家级和省级两种。期刊行业也都不太拿国家级和省级的区别当回事,但是有些单位对于这其中的区别还是有所分别的,主要是对省级和国家级进行区分,对国家级的加分多一点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有必要将国家级和省级两类期刊区别对待。

对于二者的区分方法在于,在出版署期刊查询中获取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为"国家"、"中国"等单位的为国家级期刊,为"**省",例如河北省、山东省某单位的为省级。通常而言不对普刊再做其他细分,有时候主管单位会出现"** 市"某单位,在工作中按照省级对待,因为市也归属在省以下了;对于主管单位为某某企业的,例如某报业集团,则按照企业的主管单位走,比如河北日报社主管的某期刊,则为省级期刊,人民日报主管的期刊则为国家级。 由此可以看出确定是否为省级的判别要素有两个:(1)其主管单位是否为某省、市级单位及其附属单位。(2)该刊物是否可以公开面向全国跨省发行。在区分省级及省级以下刊物时,以第一条为两者定性的充分条件以区别于国家级,在第一条基础上,第二条化为充要条件区分二者。在区分省级和国家级刊物时,以第二条为两者定性的充分条件以区别于省级以下期刊,在第二条基础上,以第一条化为充要条件区分二者。

此外,对于学报不做处理,这是个特殊团体。很难说学报属于省级还是国家级,因为我国高校统一归教育部管理,因此对于学报通常一视同仁,只要不是核心学报,其他均视为普通学报,对其分类按照本科学报和专科学报两类进行处理。

论文提高服务投稿百科

1.

2.

3.

4.

5.

6.

7.

8.

9. 什么是北大核心期刊 什么是国家级期刊 什么是省级期刊 什么是增刊、特刊、专刊... 什么是统计源核心期刊 什么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什么是SCI,SSCI ,CSSCI 什么是期刊刊号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介

10.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介绍

写作指南 1.

2.

3.

4.

5.

6.

7.

8.

9. 论文格式和基本规范 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技巧 如何写好论文摘要 议论文写作指导 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要求... 职称学术论文选题技巧 科技论文摘要写作体会 学术论文写作构思 如何发表和撰写SCI论文 什么是增刊、特刊、专刊、论文集、"香港注册期刊" 目前非正规杂志特别多,可谓举不胜举。

增刊、特刊、专刊是一些刊物为了创收,向作者收取几百块钱费用而在正刊之外额外出版的刊物,由于管理不规范,给钱就发表,信誉低,现在绝大多数人事部门已经不承认在上边发表的文章。如果在增刊、特刊、专刊发表文章,发表了却不管用。

论文集跟这差不多,一般只有书号,没有刊号,不属于连续期刊。

"香港注册期刊",这里特指内地人通过中介机构在香港特区政府注册而在内地印刷的中文期刊,不少内地的公司和个人也通过中介机构注册了学会、团体和期刊。"香港注册期刊"的特点是,在内地编辑印刷,印数极少,印刷往往还比较精美,有的还常常做着比较精美的网站,只有国际刊号(ISSN), 没有标准的国内统一刊号。有的虽然标注国内刊号,但却是不真实的,核实就会发现问题。有的还有精美的网站。这也是非法出版物,但非专业的人往往看不出来。目前,这类非正规期刊的数量在国内越来越多,各个学科都有,尤其以教育类和医学类为最多,在广东、北京、江苏、海南、重庆、云南等地区尤其普遍。根据我国法规,各地均不承认"香港注册期刊"的合法性,此类刊物新闻出版部门已经取缔了一些,但还有不少仍然在出版印刷。

什么是统计源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4月或10月分两次给当年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而被收录的期刊颁发收录证书,中国科技信息所每年年底(11月或12月)都会在北京向媒体召开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非终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将对其进行重新评定,遵守"优入劣汰"原则。因此"统计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被各学术单位和科研机构接受,用它作为科研论文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

统计源期刊与核心期刊均能反映与某一专业有紧密联系的期刊,但在概念上、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包括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采用多指标综合筛选的方法,制定出核心期刊排名表。后者仅收录自然科学类,以文献引文数据为依据,选择多项指标进行综合筛选,再根据期刊论文引用情况列出排名顺序。两者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提供参考价值比较大的一些期刊,为单位和个人订购、收藏、阅读、投稿选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核心期刊所涵盖的期刊数量多,读者面广,但收录的生物、医药学期刊较源期刊少,且由于4年出版1次,有一定的时差,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当年的期刊状况。而源期刊则收录生物、医学期刊较多。由于每年公布1次,所以能较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当年情况。

什么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CSSCI来源文献检索界面,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目前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

CSSCI索引的文献来自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确定的选刊原则和方法遴选并报教育部批准的来源期刊。来源期刊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总次数等数量指标与各学科专家意见而确定的。确定之后,每年根据期刊质量的情况,增删、调整有关期刊。具体确定来源期刊的原则有:

(1)入选的刊物应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

(2)入选的刊物必须是正式公开出版发行,且具有ISSN或CN号;

(3)入选的刊物其所刊载的学术文章应多数列有参考文献;

(4)凡属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类的刊物不予收入;

(5)译丛和以发表译文为主的刊物,暂不收入;

(6)通俗刊物,以发表文艺作品为主的各类文体艺刊物,暂不收入。

参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选用期刊占世界科技期刊总量的比例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选用期刊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比例,结合我国社科期刊出版发行的情况,确定CSSCI的来源期刊数量占我国正式刊行的社科期刊总数的8-15%。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图书馆、中科院等众多单位包库使用,并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项目及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什么是SCI,SSCI ,CSSCI

目前,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

一、SCI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ISI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

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

二、SSCI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 (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三、CSSCI

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评价科学研究质量,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000年该项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作为我国社会科学主要文献信息统计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 CSSCI提供多种信息查询、检索途径,可以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信息和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社会科学管理者提供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研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目前南京大学CSSCI数据库已向社会开展服务,服务项目有网上包库(包库机构在限定的IP地


核心意识是什么》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635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