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对联及其寓意

对联及其寓意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3 07:23:40 | 移动端:对联及其寓意

篇一:一副有意义的对联

一副有意义的养生对联

上联:知福、知足、知进退。

下联:识人、识心、识吉凶。

横批:知识无价

一幅对联,其实大有深意,就说我们生之为“人”吧,这个人字,却鲜有能够清楚明晰的认识清楚的,那一撇一捺的人字之中,一撇代表人性,一捺代表人体,一撇代表灵魂,一捺代表躯壳,表面一层的说,用营养滋补身体同时,也要懂得修善自己的人性,那深邃一层说,用后天饮食生长起来这个躯壳之同时,也要净化升华躯壳中的灵魂,这样的人才会百病不染百邪不侵终得善果。

科学认识到的人体,是用十四多种营养元素有机的细密的构筑而成,就像一座精美的建筑必须用相关多种材料合理搭配而成。其中构成人体的四十多种营养元素中比较微小的部分是“维生素”系列,虽然量小却也是维持生命必须的元素,就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族群、维生素E、A、D、K等等等,还有诸多的类似维生素的物质元素没有被现代科学搞清楚,但“它们”可能深藏于食品之中尚未被发现。

人体内部每天每时都在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修复重组,都原本是不需要药物这个东西的,那只需要四十多种营养元素均衡搭配即可,而其中相当部分是每天三餐必须按时均衡而科学的配比摄入的,这个也就是营养餐食补食疗法能够成立的缘由所在。

历经多年的寻找才找到了的一位比较明白的营养专家,他却寂寂无名默默助人,他说过的一段话让一棚震撼,他说:“比如人们睡觉,

睡觉究竟是要干嘛?这其实就像打了全麻被催眠在手术床上的病患,被麻醉在那就是要让大夫给他修复身体。可是,如果没能准备充足的医药和器械等材料,那这个病患躺在手术床上,不就等于是在被休克嘛!不但治不了病反而还会有生命危险。”

“其实啊,对于一个人来讲,最好的大夫是身体,最好的医药是饮食,自己的身体一旦有一点异样自己都应该能够感知到,那都是最及时最准确的需要调养修善的信号,而自己的身体里面就有无数的无所不能的专家医者,您只要能够将均衡的饮食营养补充给身体,那身体内无数的最高明最称职的专家级的医者,就会根据具体情况和为需要修复的器官和组织做修复,该清理的就清理,该修复的就修复,根本不用送大夫“红包”,红包就是科学而均衡的营养。假如您不能按时按质输送给身体均衡的营养,那身体内无数的专家医者就会罢工,那当您躺在床上睡眠时,不就无异于像那躺在手术床上打了全麻等着手术却缺医少药没有工具的悲哀的病患,再高明的大夫也徒唤奈何”。

“能够科学而又均衡的配搭四十多种营养元素在一起的饮食,赛过山珍海味琼浆玉液,更赛过品牌名药滋补名品,身体最需要的是四十多种营养元素,一旦身体遭遇疾病等一些列压力,就要相应的更多补充才对,比如一旦爆发炎症或中毒现象,那就要更多的补充诸如维生素C等水溶性的微量元素来消炎来解毒,因为,这时的身体需用和消耗的维生素C等水溶性物质的量会急剧增加。一位外国营养专家称“维生素C”是最好的抗生素和解毒剂,类似维生素C这样的最廉价却又最有效的东西,却根本不被医者所认识。”

“还有啊,一个比较健康的人,您一旦有了身体不适的感觉,一定要立即停下来,一个是停下工作充分休息,一个是补充给身体充分而均衡的营养,有了这两手就足矣。这就像一辆开在高速公路上的快车,一旦发现有毛病,哪里还有高速行驶中就为它“动手术”做修理的?这就像一台正在通电工作的电视机,一旦发现有毛病,哪里有通电工作状态下就为它“动手术”做修理的?不都是要将它们停顿下来才去修复嘛。那比这些机器更金贵更娇贵的身体,为何不能在生病不适的时候立即停下来休息和修复呢?!”

这位营养师的话值得深思,是颇为值得大家借鉴的。朋友们有必要备一点维生素“小药”系列,不算贵,一套才十几二十来元,或许危难时刻有大用,未必便宜就一定没好货。

说回来,还是人命在天,即便能够改变了的命运也难逃定数,这也就是可以将那副对联稍作改动的缘故,说道缘故,那就要珍惜缘分,其实,人世间一切都归结于那个缘,缘起缘归缘尽缘散,皆不由人。

稍作修改的对联是:

知福、知缘、知进退;识人、识心、识吉凶。

横批:知识无价。

一个较小小的借鉴是辅助性的不妨在家中备用几瓶最最便宜最最普通或许是最最奇效维生素类药物,那也就是最最普通的维生素C(两元钱左右一瓶100粒)、最最普通的复合维生素B(两元钱左右一瓶100粒),或许将来世事有异而良药难求之际,这些小药可以针对炎症、感染、感冒、病毒、病菌有效用。

其实,我们保健养生求医祛病,这还仅仅是解决了表层的问题,而真正的最根本之道是调善心态净化灵魂,当一个人的灵魂真正得到升华净化后,你可以感觉到无病轻松愉悦舒服状态,那是用医药和营养等外求方法无法祈求的,也是当今社会浮躁的人们难以想往的。

一个人的调养和修行是分三个层面的,一个是身体层面,一个是心性层面,一个是灵魂层面,那么,净化和升华灵魂是本源,而保健和修善身体是末流,调养与平和心性是桥梁。

保健和修善身体重在三餐:早餐不要凑乎——而要精当,中餐不要对付——而要均衡,晚餐不要烂糊——而要简约。

调养与平和心性重在三戒:务必戒除X X ——而要正善,务必戒除贪婪——而要知足,务必戒除三毒——羡慕嫉妒恨。

净化和升华灵魂根本之道是直接针对自己的灵魂入手,处处事事用中国优良道德传统“仁义礼智信”反思自我归正自我,能够形成向善归正的心性机制,那么,就必然有望提升净化灵魂而逾越快活。

篇二:对联与对联文学

第一章 对联与对联文学

陆震纶

01 汉字与对联

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徵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对联采诗词曲赋骈文之精华,穷平仄对仗虚实之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裁,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可谓中华瑰宝,国学明珠。请看下面一些实例,括号内的二元序列表示该联结构所用的规范句式。

毛泽东赠叶剑英

诸葛一生唯谨慎(1100011)

吕端大事不糊涂(0011100)

上联根据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赞其一生谨慎,功劳卓著。下联借用清乾隆赐张廷玉七十寿联:“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句。 潞国,宋潞国公文彦博。吕端,宋宰相。宋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故委以重任。此联对仗工整,用典精当。两句话概括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品德与才能,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叶帅的信任。可以当历史读,当传记读。

北京旧门联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1100,0011)

中郎绿绮,太史黄庭(0011,1100)

这是民国初年北京某宅的门联(冰心《春节忆春联》,1985年2月22日《北京晚报》),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个朝代的四位名人。学士青莲”是唐翰林院学士李白,又号青莲居士。“尚书红杏”是宋尚书宋祁,因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获得“红杏尚书”的美名。“中郎绿绮”是汉中书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绿绮,古琴名。“太史黄庭”是晋会嵇内史王羲之,曾写过《黄庭外景经》。此联对仗工丽,寓意高雅,一望而知是文人雅士的府第。对联浓缩传统文化之精,影响视听效果之深,是其他文体望尘莫及的。 彭玉麟题泰山联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11100,1100011)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00011,0011100)

上联用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句,下联用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和杜甫《登楼》句。彭湖南衡阳人,创立湘军水师,多所建树。时太平军已失败,但内忧外患依然如故,因此游泰山时有此种心情。登高望远,触景生情,随手拈来,天然如铸,可谓集句联之大手笔。集句联可以超越时空,古为今用,时代不同,感情相通。

郭沫若题丽江得月楼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0011100,1100,0011)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1100011,0011,1100)

此联写丽江山水,令人神往。有诗人的想象力,才能化优美为神奇。在结构上,此联发挥了倒接的优势和魅力:七言长句在前,倒接两个四言自对句。前面七言“龙潭倒映十三峰/玉水纵横半里许”,山是虚写(倒映),水是实写(纵横),上下纵横,正倒虚实,似乎已经把丽江山水之美说到家了。后面四言自对,必须独出心裁,“潜龙在天,飞龙在地/墨玉为体,苍玉为神”可谓画龙点睛,神来之笔。而且与前面“龙潭/玉水”遥相呼应,连接得十分完美。论郭氏对联风格,此联堪称第一。

许棫题嘉定花神庙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子风,尔且慢行

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

(0011,1100,0011100,11-,1100,110,0011)

(1100,0011,1100011,00-,0011,001,1100)

花神庙联当然要写花神。此联妙在把花神隐藏起来,专写暮春景色,从而营造“谁收春色将归去”(韩愈),“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的意境。

上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是暮春景色,用宋王诜《忆故人》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是明汤显祖《牡丹亭》名句,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消逝,无可奈何,依依不舍。

下联“碧澥倾春,黄金买夜”,用宋梁栋《念奴娇》(春梦)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用宋吕渭老《极相思》句。春梦初醒,“不如归去”,还是“少住为佳”,留下一个悬念。

此联用词曲语言,写花神主题,曼语丽辞,令人心驰神往,可以作多种解读。对联属于古典文学,当之无愧;视为解构古典文学,亦无不可。写花神庙能写得如此美妙,原因在于:对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构文本,其中缩微了古典文学的形式

美与意境美。

在文学史上,句的重复,并列和对偶早就存在。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同源。但不可否认,对联是在律诗和骈文的高起点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摆脱了押韵和句数的束服,突出了对仗平仄的统一,文白兼容,雅俗共赏,在当今信息社会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文学浩如烟海,从对联入手,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左右逢源。用书法写成的对联是不加标点的,因此要习惯于阅读不加标点的对联。由于上下联对仗成文,还有同边自对和平仄格式可供参考,只要读懂联问,不难断句。本文仅用“,”区分句式。

02 对联定义

对联又称楹联。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 )和书面联语(简称“联”)。

梁章钜《巧对录》序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对”也,非“联”也。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何谓“巧俪骈词”?可能有两种含义。

一是巧而不讲格律。就楹联是格律文学而言,如果以牺牲格律为代价来求巧,只能算巧对,在文体上与讲究格律的楹联迥然不同。

二是短到不成其联。就楹联需要一定长度而言,如果短到一字、二字,性质上就会起变化。按照传统习惯,一字可写“斗方”,不需成对,例如“福”字,“寿”字,“喜”字。二字可作“题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一座牌楼的题额,外侧是“涵虚”二字,内侧是“罨秀”二字,虽然成对,不称对联。三字可作门对,例如 “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但不多见。楹联每边通常需要四字或四字以上。

楹联和对联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我们在定义时用“对联”一词。对联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独立文本。

“两行汉字符号序列”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就对联结构而言,上联和下联可以用两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

“对仗”要求文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由于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即两行序列等长,不言而喻。

“成文”是指对联的文字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独立文本”表明对联文本的独立性,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对偶句在诗文中到处可见。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句在律诗或骈文中到处可见。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诗词格律》,中华版,1994年,第10页)。对联是在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只有当短联发展为长联,且具有不同于律诗或骈文的结构时,对联才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定义中没有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关,只是为了承认“无情对”也是对联。例如:树已千寻难纵斧(1100011)

果然一点不相干(0011100)

此联是清代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会饮时的文字游戏。出句是当时人的诗句,下联是张之洞的对句。“树”对“果” 部首同为木,“ 已”对“然”副词,“千寻”对“一点”数量词,“难纵斧”对“不相干”,“斧”、“干”,均为古代兵器,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故称无情对。定义中只要求“成文”,不要求“成句子”,只是为了承认“不成句子”的对联也是对联。对联中的“句”是“句读”的“句”,或“句式”的“句”,相当于说话时的间歇或暂时停顿。现代语法中“句子”(sentence)是“能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两者并不等价。有些对联没有主语和谓语,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例如:

蒲松龄讽刺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聊斋志异》卷八《三朝元老》云: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 / 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忘八”,次句隐“无耻”也。

此联上句七个数字顺序自对,下句七个抽象名词自对,都不成其为“句子”,但分别成文。谜面的意义不完整,正是谜底的意义所在。这种对联文字游戏往往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是人们喜爱对联的最初原因。

03 对联史话

楹联始于桃符。桃符是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于农历元旦悬于门户,用以驱鬼。梁章钜《楹联丛话》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

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965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00011)

嘉节号长春(11100)

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輿。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在此以前是否有更早的对联,当代联家已作了不少有价值的考证。在尚未定论之前,不妨仍以纪晓岚说为准。

我们在探讨对联起源时,应该把发现四声作为出现最早对联的上限。因为,如果承认对联是格律文学,是讲究平仄对仗的,就不可能出现在发现四声以前。但是我们也承认对仗从对偶发展而来,因此,只要有不讲平仄的对偶,就有“前对联时代”。

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梁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云:“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由上可知,四声是梁沈约(441-513)等人发现的。因此,对联应该出现在公元513年以后。在这以前,可称为“前对联时代”。

诗文中的对偶句,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年代,但不能称为对联。例如,《周易·乾传》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商书·太甲》

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逭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篇三:对联的作用和影响

对联的作用和影响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 必修1》奇妙的对联

对联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具体总结来看,有如下方面:

1、教育文化作用:

对句起到教育启蒙的作用,封建时代的启蒙教育非常注重对仗和对句的锻炼,例如启蒙通用教材《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都是以对仗句式编写的,私塾教育中对课更是当时的基础必修课,以此来锻炼思维、增加知识等。此外,对句在民间流行与活跃也起到了传播知识、活跃思维,增加文化积累的作用,例如很多有资料记载的带有浓烈民间习俗风格的趣对、巧对即是对句在民间传播活跃的反映。对句作为对联的重要源流和分支,它的流行、发展与积累都必将推动对联的发展和出现。

2、社会交际作用:

社会交际方面,对句经常作为文人仕宦的社交聚会的游戏方法和娱乐手段,既起了一定的交际作用,又能锻炼才智,提高修养。在这方面出现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对句,例如,北宋杨大年与寇准的对句:

水底月为天上月;

眼中人是面前人。

杨大年对翰林学士: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矣。

封建时代的文人仕宦为了适应交际需要,自然应该象今天我们重视交际礼仪一样要学习对句,把她作为交际手法之一。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

联语,尤其春联从它诞生开始就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渊深的文化背景。无论是堂联、室联还是节庆联,只要它们一旦流行,成为民俗就是它们登上文化舞台,成为独特的文化载体的开始。联语的流行和繁盛,一方面深深烙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记载了时代历史特征,成为丰富和反映各地、各时民俗风情的生动材料;另一方面它的简单通俗性也成为广大民众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愿望以及社会的评价态度等等的有力新手段。

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对联的发展与成熟,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尤其是它在民众的流行,客观上促使对联具有重要的舆论意义和广阔宣传空间。因此,历来对联都被用来充当舆论宣传、行业广告、批判斗争的实际作用。

封建统治阶层往往把对联作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社会装饰,例如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南京城每家每户春节都必须张贴对联以示吉庆。而明清两代中后期社会腐败,朝政不举,民生多艰,内忧外患,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联作为统治者在吉庆节日装点门面,羞饰丑恶的作用更加明显。辛亥革命胜利的前后,一方面推翻了中国数千年帝制,另外一方面反封建斗争继续进行,而在此过程中,对联也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宣传与批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如革命人士刘师亮等就写过不少讽刺批判封建统治和社会弊端的对联,如:

自古未闻屎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其语言幽默辛辣令人喷饭,所言中处又是一针见血,对社会统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丑恶现实作了无情批判。

此外,明清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对联的需求,对联也开始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充当行业门面,突出商铺特色的有力广告宣传手段,其中出现大量精彩的行业联,既起到商家业主所期望的广告功能也为对联文化的积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如酒业的:

千载龙潭蒸琥珀;

深宵牛渚下丝纶。

上联气势恢弘写出佳酿的过程,以及酒之色、香、味,弥足珍贵,下联牛渚,地名。丝纶,既可解作钓丝,亦可解作皇帝的诏旨,此处应该四偶意皇帝意旨该酒为供品。总观此联,其艺术手法之高,作用之妙,给人印象之深,非一般广告可以企及也。

再如豆腐店佳联:

瓦缶澄来银有影;

金刀割处玉无痕。

上联大处落笔,寥寥七字就写出凝浆成腐的工艺过程,下联细致入微,一刀写出卖豆腐时入刀技法和豆腐嫩滑质感;“银有影”、“玉无痕”的比喻把原来平俗的豆腐写得高雅清灵,其广告美化宣传作用不言而喻,笔法之高超令人虽垂涎而又不忍吞“玉”,叹为观止!

5、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

对联的流行、繁盛以及它与书法艺术的结合,直接影响了中华大地上一切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它既不断充实自身,又同时增加我国的传统文化积累,单单据现有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有记载的楹联数目当在千万以上!如此巨大的作品数目,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是诗歌、辞赋、词曲、戏剧等传统文学可以相比的,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是罕见的。对联增加文化积累和沉淀最突出体现在丰富了一大批名胜和古迹的文化内涵,并提供了其演变历史资料见证。这点在笔者在过去几年亲到全国个名胜都有留意,例如北京故宫、西安碑林、武汉黄鹤楼等都以楹联众多高妙突显其文化内涵,感触最深当属今夏笔者于成都所游历的杜甫草堂、武候词,此两地的地方不大,虽然是个人的纪念馆,但却是不挂名的楹联文化馆,里面各时代、各名家、各风格的题联不胜枚举,两地专门出版的楹联集锦和研究书籍可以说是这两个名胜的文化内涵的载体与突出体现。我们从其中琳琅满目的楹联中不仅仅看到的是楹联文化,更能了解到以它为载体的历史与文化沉淀。


对联及其寓意》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52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