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北师珠教务管理系统

北师珠教务管理系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8 13:57:29 | 移动端:北师珠教务管理系统

篇一:成 果 总 结 - 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

成 果 总 结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中国近代文化研究室致力于中国近代文化史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文化史系列课程,逐步探索出多级人才的培养模式。20多年来,我们以《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为依托,开设了十余门相关课程,已培养出近代文化方向47名博士以及近百名硕士,出版了30多部近代文化方向的学术专著。

一、深厚的学术积累,奠定近代文化课程建设的基础

——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中国近代文化研究室20年的学术研究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历史学系即设立了中国近代史教研室,著名学者白寿彝、龚书铎教授等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他们积极进行学科建设,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中国近代史》(有中华书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版等版本)、《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国通史·近代前卷》、《中国社会通史》等多种教材和著作,教学科研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雄厚的基石。

80年代初,文化研究开始受到学界关注,龚书铎教授即与学界同仁发起组织两次全国性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推进了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在全国的展开。与此同时,他积极带动近代史教研室成员,群策群力,调整学科研究方向,形成了以中国近代文化史为特色与优势的研究群体。1984年,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室。1986年,设立以中国近代文化史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2004年,经过校内外有关专家的评审,本学科群体被学校确定为首批重点资助建设的社会科学“创新研究群体”之一,进一步推动了在近代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和人材培养。

历史学系中国近代文化史学科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术团队,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学术重镇之一。多年来,近代史教研室、近代文化研究室在龚书铎教授的带领下,从综合和专题两个方面开展关于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龚书铎教授主编了《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近代文化史论文集)、《中华近代文化史丛书》(中华书局版)等,这些著作代表了当时学界的最新成就,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进程。除《中国近代文化概论》外,学科群体还通力合作完成了《中国社会通史》(8卷)、《中国文化通史》(10卷)、《中国文化发展史》(10卷)等多项省部级以上国家重点课题和横向研究课题,出版发表了数十部学术著作,受到学界同行好评(据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统计,自恢复高考至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专题(近代史)研究的博士论文数为31篇,其数量占高校同类课题第一,其中多数为历史系中国近代文化方向的博士论文,见附件三)。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注重近代文化专题研究与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结合。 首先,在整体推进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从事近代文化研究,从而提升了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

学科群体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学科的整体建设,对中国近代史通论性、专题性研究都有较深厚的积累,先后出版了龚书铎教授主持并参与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郑师渠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及龚书铎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通史》、郑师渠主编的《中国文化通史》等在学界影响较大的多卷本著作。同时,在专题研究方面,张守常著有《太平天国北伐西征史》、,梁义群著有《太平天国的财政研究》,房德邻著有《清

王朝的崩溃》,郑师渠著有《共和与专制的较量》。在史料建设方面,龚书铎编有《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张守常编有《中国近代民谣》、陈桂英编有《辛亥革命前十年民变档案资料选编》等。这些著作的出版对于推动近代史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从资料、教材的编写也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的近代史学科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在此基础上,选择中国近代文化作为主攻方向,这样,不仅使中国近代文化研究有了宽广的视野、充足的后劲,而且使近代史研究得以深化,同时培养了近代史学术骨干。如龚书铎教授在主持修订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四版过程中,运用本研究群体的学术优势,适当增订文化史部分,使中国近代史内容更为丰富翔实,被教育部指定为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教科书,印数超过260万册。

其次,借助团队优势,形成特色,进一步巩固本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在龚书铎教授的带动下,通过优化组合各成员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中国近代文化研究的特色与优势。

学科群体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老、中、青比比例适中的学术梯队。除龚书铎教授外,共他4人均具有博士学位。成员5人全部为研究生导师,其中3人为博士生导师。从1989至2004年,培养硕士近百名,博士47名,其中已有17篇博士学位论文正式出版。这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也可以看出北师大中国近代文化史在人材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清史研究领域博士论文以京津地区最多,“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为清史研究领域博士论文篇数的并列第三位;学科单项极为突出,单项篇数为第一位(近代文化达31篇,数字截至2000年)。”

二、优化课程建设

——教研并重,教学相长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学术研究,不仅提升了中国近代史教研室、近代文化研究室的学科力量,而且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我们将中国近代文化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配套开设近代文化的一系列课程,形成了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建设多级系列中国近代文化史课程;

其二,形成开放式办学模式;

其三,推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 建设多级系列中国近代文化史课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先后在本科、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中开设了不同层次、层层递进的近代文化史课程。

为本科生开设的系列课程包括:

郑师渠教授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史革新教授的中国近代学术史;

孙燕京副教授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张昭军副教授的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

房德邻教授的中国近代史学史(后来由于房德邻调北京大学,该课程暂停)。

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

龚书铎教授、郑师渠教授、史革新教授等的中国思想文化专题;

李帆教授的中国近代学术史;

孙燕京副教授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

张昭军副教授的中国近代文化导论等课程。

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

龚书铎教授、郑师渠教授、史革新教授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专题、中国近代文化理论专题等。

这些课程层次分明,相互配合,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机整体。

? 为课程建设摸索开放式教学的新模式

我们在充分利用教研室、研究室人员的力量之外,还借重北京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术优势,尝试建设开放式办学,以加大课程建设的改革力度。近年来,我们协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等,为历史系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学术讲座,先后聘请戴逸、金冲及、李文海、张岂之、张海鹏等先生多次来校作专题报告,讲解中国近代史、近代文化的学术前沿和最新进展情况。

? 在课程建设中努力推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我们在本科生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声相教学和遗迹参观、社会调查、学术访问等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有力的补充。

在建设多级化教学的同时,我们还特别重视了教材建设。

我们将中国近代史教研室、近代文化研究室的学术成就,凝结到《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这一教材之中。这部教材的基本特色是: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系统探讨了有关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变化中的一系列宏观问题,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近代文化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形成一家之言,从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近代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收获。

(2)在详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首次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变化作了全面而清晰的论述,充实了以往研究的薄弱领域,具有弥补学界研究不足的意义。

(3)采取宏观综论与微观描述相结合的写法,较好地避免了目前文化史撰写中或者偏于过“实”、或者偏于过“虚”的偏颇,为文化史编写体例进行了有益的新探索。

三、注重人才培养

——形成多级、系列培养模式

在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的同时,学科群体重视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其科研能力。 我们积极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北师大历史系举行的“白寿彝史学论著奖”的评选活动,及早介入科研,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对硕士生则要求他们进一步厚实基础,拓宽知识面,严格把握培养程序,指导他们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对博士生除了严格培养程序外,还吸收他们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完成有较高学术质量博士学位论文。

我们以中国近代史、近代文化史为平台,培养了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

? 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骨干和硕士、博士研究生

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末至今,本专业培养出的近代文化方向博士研究生47人,居全国高校同一学科前列。有的已成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等单位的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见附件三)。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指出:“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大学导师队伍较为精干,担纲学术带头人培养清史研究领域博士的业绩突出。如清史研究领域博士论文数量位居第三的北京师范大学,其指导清史研究领域博士论文的导师集中在文化类,而文化类中中文、教育等系教授居多,从历史系看,仍是龚书铎教授挑大梁。”

? 推动近代文化史学术研究的发展

除《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年版)之外,中国近代史教研室、近代文化研究室的同志们先后出版了十余种围绕中国近代文化研究性学术专著。如:《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近代文化史学术文集)、《中国近代文化探索》、《近代中国与文化抉择》、《中国文化通史》、《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反思》、《康有为与近代儒学》、《晚清理学研究》、《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史研究为核心》、《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在欧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儒学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学思想研究》、《传统的张力——儒学思想与近代文化变革》、《晚清社会风尚研究》、《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等。有些著作多次获省部级奖励。

与此同时,本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以及合格出站的博士后相继发表、出版了上百篇、数十种中国近代文化史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如:黄兴涛《辜鸿铭传》(中华书局版)、曹世铉《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陶绪《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版)、罗检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杨齐福《晚清科举与近代文化》(人民出版社版)、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版)等。这些论文出版后,在学术界取得了较好反响。

篇二:法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

辅修法学专业

一、专业培养目标

辅修法学专业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为宗旨,培养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相关政策 ,实践能力强、能广泛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培养要求

通过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学制及总学分

总学时512学时,学分31分,分四个学期完成。修满全部课程并通过各科考试者,颁发法学专业辅修证书。所有课程均单独编班,一般安排在晚间或周末。

四、课程设置

本辅修专业主要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民法总论、刑法总论、经济法学、商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

五、教学计划表

2009年

辅修法学专业教学计划

篇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宿舍教学楼一览表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生宿舍和教学楼


北师珠教务管理系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17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