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

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8 07:34:14 | 移动端: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

篇一:60套初二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

八年级下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痛,那是人生不想直接面对的现实。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刻,心头漾起的,就是那不能承受的痛。

对他则更是顶礼膜拜。

要把我的信念,把我的 !生命之花重新在他身上绽放。心脏中一下手装上了四个支架的他,

良好的体质和坚韧不拔的男子汉气质。然而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这一奇迹的.出现,还缘于爸爸在身处临界的那一刻,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

那是用血缘凝结而成的语言,那是用亲情浇灌而成的语言。从手心向他传递过去的那生生不息的气息里,爸爸读懂了我向他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 需要和依恋,感受到我们对他深深的爱。他用顽强的毅力挣脱了病魔,回到了我们身边。

第 1 页 共 107 页

八年级下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2

慢慢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我们,逐渐变得又只记得从父母那里去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了。而父母,则更慷慨地给我们提供着源源不尽的食物、关怀和照顾。

只是,我们也多少发觉了一些变化,每次到家,总见爸爸在忙着,忙着种花,忙着写稿,忙着练字,忙着裱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说是要给自己的同学每人一张以作纪念,还指给我看哪些是给哥哥的,哪些是给弟弟的,哪些又是给我的??

而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再次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正成为我们自己。

1?概括全文内容回答。(4分)

2;第二方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爸读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女儿“语言”的具体含义是。(3分)

4?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作答。(5分)

(1)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苦痛,它真的是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啊。?? (但是)面第 2 页 共 107 页 ::

八年级下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3

对了,承受了,我们才会心安,才会有勇气面对人生之路上或许会有的更大的伤痛,也才会真正成为我们自己。

(2)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 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答:这两段文字在对待自己亲人的不幸方面,;在对人生或生活的感悟方面不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21分)

先生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作品,最好不要‘偏食’”

,那么他的人生也许 19岁的女大学生陈果和年仅12岁的小学生刘思影的备科学精神.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有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练习“法轮动”的人员中,有一些是高级知识分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个人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体现在他对待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态度上,体现在他是否能够用客观、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处理问题,体现在他是否迷信所谓的“权威”以及虚无的力量。

⑤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初中生群体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逐渐浓厚,但第 3 页 共 107 页

八年级下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4

科普阅读的现状却依然不容乐观。初中生学业重,闲暇时间少,阅读科普文章的机会极为有限。大多数初中生只有啃课本的份儿,没有“闲心”去品味科普的清新与芬芳。在“请写出你所知道的科普作家及其作品的名字”的问卷调查中,只有少数同学写出了儒勒·凡尔纳、凡纳·卫斯理及其作品的名字。当然,我们不能怪罪这些“可怜的小鱼儿”,因为我们提供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太小,无法使他们自由地邀游于“海洋”作和科普教育均未能为科普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

大地激发起学生阅读科普的兴趣。

明天也将是一片光明!

6.如果把本文划分为两个部①段到第——段,第二部分先写_______________,再写读共同努力。(3分)

7分)

8(4分)

(1)段中写熊猫“偏食”意在告诫我们,读书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洋”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在第④段中说:“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有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4 页 共 107 页 :

八年级下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上文,根据你的见解,给学校图书馆提三条建议。(6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16题。

①飞船一般为多舱体结构,舱体之间要能分离,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神舟号”..

载人飞船为三舱段复合结构。最前端的一个舱体称为轨道舱,它具备可独立运行卫星的一第 5 页 共 107 页

篇二: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16分)

乡 情 陈德才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

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

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

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

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

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

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

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

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

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

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

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

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

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

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

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

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

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

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

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

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

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2分)

甲 乙 丙 丁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3分)

答: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能抄原文)(3分)

答: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

5、(1)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3

分)

答:

(2)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

么?(2分)

答:

天堂的灯

2006年7月3日,星期一。洛阳市浅井头中学特别批准:允许初一(2)班的女生胡

艳艳来校上半天课。这是已经停学三年、患再生性贫血停治三个月、奄奄一息的胡艳艳最大

的幸福了。

胡艳艳家穷,母亲早逝,她和捡破烂的父亲相依为命。艳艳9岁才上学,小学几年,

她品学兼优,获得过市级和省级各类大奖28次。为了上学,她成了最苦累也最快乐的孩子。她必须抢课堂之外的所有时间干活,只为了能让爸爸每天多捡点垃圾。可惜,15岁时,胡

艳艳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时,医生护士没能禁绝她在病床上继续她的学习,同学

们来当“二传手”复述课业,老师们也每个星期轮番到病房为她补课,她是在医院的病床上读

完了小学并考上了初中!她还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最大的理想是“把自己的生命之火化作

一篇篇温暖人间的诗文”。

家里太穷,社会各界捐助的钱,让她的生命在不断输血中延长了三年,已经算是奇迹了。

几天前,一向坚强的胡艳艳哭了,她嘤嘤地说:“爸爸,我很想回学校上一堂课……”爸爸立

即去学校。学校惊动了,校长当即就落泪,特意批准她上半天学!八个女生用手臂交织成特

殊的“担架”,把胡艳艳架进了校园。到校,离上课还有十多分钟,每间教室都有欢迎她的队

列,还有“艳艳你好”的彩旗!一走进校园,每个人眼前的风景都有前所未有的新意——花坛、雕塑、操场、小果园,那棵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树,还有图书室、教学楼、宿舍楼、教室。

上课铃响了。看似正常中的震撼与悄然转变:人们都比往常认真了,亲近了,默契了。

老师含泪的微笑,同学们端正的坐姿,就连校园清洁工也格外勤奋起来,一遍又一遍擦洗花

坛的池壁栏杆!艳艳在靠前正中的位置坐好,笑着,但仍是没忍住,泪水撒在了桌面上——

幸福的泪、疼痛的泪,留念的泪……

这节课,是老师特意安排的,艳艳最喜欢的作文课。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作文题是:《今天》。

同学们都含着泪在写,包括平日最讨厌作文的同学。

“我有许多?今天?没能做到最好。今天,我又回到学校了,这里是我的天堂……” 胡艳艳

在本子上一字一字的写,很重很慢……

胡艳艳的作文没有写完。她写的最后一行字是:我真想做一盏灯,挂在这人间天堂的上

空……她晕倒了。送医院后,由学校发起,一场来自四面八方的义捐又自发形成,但,艳艳

生命的火焰已经燃至极限了。

2006年7月7日,艳艳走了。但,她把天堂的灯留给了大家。(选自《杂文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2为什么说艳艳流的泪是“幸福的泪、疼痛的泪,留念的泪……”,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其

中的原因。(3分)

幸福:

疼痛:

留念:

3.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我真想做一盏灯,挂在这人间天堂的上空”这句话的理解。(3

分)

4.假如你是艳艳的同学,或你的身边也有艳艳这样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分)

说的话:

做的事:

5.艳艳的生命之灯即将燃尽,却还坚持去上半天课,你怎么看待这件事。(4分)

人生的标点符号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

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

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

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

光的。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

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回答问题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

可以看出?

答:。

2.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答: 。

3.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答: 。

4.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答: 。

5.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写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

超过40字。

答: 。

6.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答: 。

鲁迅生活片断

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

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

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 ]。正是

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

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

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

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

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

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

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

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

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回答问题

1.文中方括号内应填入最恰当的词是 ( )

A、情绪 B、感情C、激情D、热情

2.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为每一部分选择一个最合文意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

A、教育 B、教诲 C、拨亮火花 D、为大众服务 E、听鲁迅讲课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 )

A、夹铅笔 B、免得误学生 C、改正D、讲义错字多 E、不拘小节的

先生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 )

A、早来晚走 B、吃饭 C、鲁迅请我吃饭D、津津有味E、小饭摊

4.本文写的几件小事表现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5.本文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临窗看柳

(1)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

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2)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

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

(3)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

定有着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

空。

(4)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起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

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树,用心支体公,你

也会明白许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间。

(1)煞 ;(2)柳絮: 。 .

2.“料峭”的含义是。

文章开头写“春寒料峭”,其目的是为了: 。

3.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从下列词语选

出两个:活泼 乐观 严肃 勤奋 积极 圆滑)

4.首段中描绘的“窗外”和最后一段的“窗外”含义完全一样吗?请简述理由。

答: 。

5.从写作意图看,“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一句写出了。由

此可见,本文明写的是,实际要写的是,这是一种 的写法。

6.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他明白了什么?

答: 。

篇三: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类型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标志的为必考题)

1. 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问记叙文六要素?

备选答案有: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问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

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

什么(文章内容)?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即做

得怎么样?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即作者的态度和倾向如何? 4、问材料组织特点?

答: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问如何划分层次?

答:(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问记叙线索及作用?

答: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一般是: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

作者的情感,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某种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

8.品味题目

答: A内容上 B主题上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例:(1)从主题上品味象征性的散文题目。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

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从线索上品味。答:本文以. 题目.为线索,通过描写?表现了..从而表达出作

者?整篇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9.问人称的作用。

答: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问记叙顺序及作用?

答:(1) 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或人物经历)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问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答:使用了?修辞方法。或语言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文学语言)

或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口语);或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书面语)。

备选答案有:语言形象生动、清新优美、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

幽默、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

☆12.问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

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

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

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

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

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G、倒叙

☆13 、问修辞方法作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

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11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