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两弹一星元勋逝世

两弹一星元勋逝世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7 07:38:57 | 移动端:两弹一星元勋逝世

篇一:第二十二单元 学案42

第二十二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

艺术

学案4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课标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决策: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

(2)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3)重大成就

①原子弹:______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此后,我国又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作了很大努力,相继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②导弹: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__”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④载人航天: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__________技术的国家。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就: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2001年,袁隆平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价

??②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③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袁隆平多次获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3.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②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 ?? 为“银河-Ⅰ号”。①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2)生物技术? ?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完成,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提出:______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问题思考】

想一想 中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有何意义?

议一议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为什么农民会这样说?

想一想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目的是什么?

(4)成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2.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①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2)表现?②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

(1)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②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 民生活。??③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2)表现

??②出现了以反映“”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 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等。?③学术讨论空前热烈。??④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①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

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______开门。

(2)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4)成果: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体系。

2.动乱中的教育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4)“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3.教育的复兴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____________”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20世纪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5)启动了“__________”,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6)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辨一辨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想一想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议一议 建国以来科技成就的重大作用

考点一 新中国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1.什么是“两弹一星”?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2.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

3.毛泽东这一题词是怎样出现的?这一方针后来发展成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是什么?

篇二:九年级政治第三次月考卷

盘信民族中学九年级政治第三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3分,共36分)

1、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的文化产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均高于15%,而我国还不到3%。因此

A、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B、文化在我国尚不能成为国家的软实力

C、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D、民族繁荣和国家强盛,只能靠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

2、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4月20日,由中宣部、,民政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华慈善总会等联合主办的“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隆重举行。现场共募捐到各类款项21.75亿元人民币。这

①是为了展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成就 ②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③说明抗震救灾、挽救生命是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 ④表明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A.①② B.②③ c. ②④ D.①②④

3、改革开放30年来,无锡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仅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现有国家级8项,省级l0项,市级59项,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

①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②弘扬民族精神

③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真题】19.2009年10月31日“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在京逝世,半个世纪前,他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投身祖国建设。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 C.爱国主义 D.改革创新

5.“红歌”是指革命时期以及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那些奋发向上、励志昂扬的歌曲。那一曲曲激动人心的红歌,仿佛把人们又一次带回可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人们的心灵再一次收获感动和震撼。对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唱红歌、赛红歌活动的意义,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 .这有利于坚持和弘扬以爱国主文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B .这是为培育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C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D .这有利于激励中华儿女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和义务

6、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修正法规和地方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这表明

A、宪法是普通法律之和,是母法 B.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c只有宪法才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 D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7、 2010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的决定。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

A.监督权 B.任免权 C.立法权 D.决定权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行使

①最高立法权 ②最高监督权 ③最高决定权 ④最高审判权

A ①②④ 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

9.依法治国的关键是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我国将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据此回答16~17题

10.材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

A.权力机关B.行政机关 C.审判机关 D.检察机关

11.全国人大的这一决定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公民的

A.监督权 B.建议权C.政治自由D.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12.“有的时候。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感动;有的时候,我们铭记了感动;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做到感动身边的人。”《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开展《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①有利于激发正义,弘扬正气 ②是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需要 ③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39分)

13.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0分)

14.中宣部、教育部决定从20 04年开始,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请问:(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哪些伟大的民族精神?(8分)

(2)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你有哪些具体行动?请举例说明。(6分)

15、为解决各种民生问题,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吉林省开设了省长公开电话96188。

具体案例:某村村民王某到乡政府上访,反映2009年良种补贴款未发放的问题,被拘禁3天。回来后,他拨打了省长公开电话,反映情况,要求解决问题。

处理结果:省长责成当地行政部门和执法部门负责处理此事。经核查,情况属实,相关部门依法对有关责任人予以处罚,并将补贴发放到位。

(1) 乡政府拘禁村民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2分)

(2) 王某打省长公开电话反映问题,是在行使公民的哪项权利?(2分)他还

可以通过那几条途径行使这一权利?(6分)

(3) 处理结果表明我国实行那一基本方略?(1分)其基本要求是什么?(4

分)

盘信民族中学九年级政治第三次月考答题卡

班级:姓名:考号: 得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3分,共36分)

二、非选择题(共39分)

13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0分)

——————————————————————————————————————————————————————————————————————————————————————————————————————————————————————————————————————————————————————14题(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哪些伟大的民族精神?(8分)—————————————————————————————————————————————————————————————————————————————————————————————————————————————————————————————

(2)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你有哪些具体行动?请举例说明。(6分)

————————————————————————————————————————————————————————————————————————————————————————————————————

15、(1)乡政府拘禁村民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2分)

——————————————————————————————————————————————————

(2)王某打省长公开电话反映问题,是在行使公民的哪项权利?(2分)他还可以通过那几条途径行使这一权利?(6分)

————————————————————————————————————————————————————————————————————————————————————————————————————

(3)处理结果表明我国实行那一基本方略?(1分)其基本要求是什么?(4分)

——————————————————————————————————————————————————————————————————————————————————————————————————————————————————————————————————————————————————————

篇三:23位两弹一星元勋

位"两弹一星"元勋23

1.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2.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逝世。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4.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逝世。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同年10月,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1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8.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中共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转变。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核爆炸的测试研究,对武器的研制及改进、效应及其防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开创了抗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两弹一星元勋逝世》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98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