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对史记中人物的评价

对史记中人物的评价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6 16:22:52 | 移动端:对史记中人物的评价

篇一:史记人物评价

韩安国——不该为将的名臣

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0911班

夏鹏2009108127

韩安国,可能是一个稍显陌生的名字。他的一生中没有什么亮眼的地方,有的只是成熟稳重的性格和惨淡的战绩。因此,这让他看起来更象一个好的文臣,而不是一个好的武将。而这,也就成了他悲剧人生的主因。

韩安国的优点,在于他忠厚大度,不睚眦必报。当初他犯法抵罪坐牢时,被一个叫田甲的狱吏羞辱。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来韩安国被免罪拜为梁内史,田甲知道后准备逃走。韩安国更幽默地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现在你可以撒尿了!”最终还是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与之相比,李广、卫青两家冤冤相报,就显得过于气量狭小了。

然而,韩安国有一个更加鲜明的特征,就是他的“持重”。综观他的战斗生涯,他几乎从未主动进攻,而一直是以防守为业:七国之乱时,他在梁地防守;后来提升为北地都尉,对匈奴还是防守;进京当了御史大夫,仍然主张防守为主;到最后迁往上谷、渔阳,仍然是对匈奴防守。而若要说到他对朝政的看法,一段史料可供佐证:魏其侯和武安侯在武帝面前争执,互相告发对方谋

反。当武帝征求群臣的意见时,韩安国居然说,魏其侯说的是,武安侯说的也是,就看您怎么裁决了。这,几乎等于装聋作哑。 可以说,韩安国的这种“持重”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将领。为将需有锐气,需要当机立断的果敢,可像他这样三思而行,或者说首鼠两端,决定了他不可能打胜仗,只能最多不败。果不其然,在渔阳驻守时,卫青出关大破匈奴,他就捕获了一些散兵邀功,接着就松弛武备,放士兵回去屯田了。孰料,一个月后匈奴大举进犯,汉军匆忙迎战,不胜,就回去固守。匈奴于是就抢走了1000多人,和不计其数的牛羊。韩安国犯下大错,从此不被武帝信用,抑郁不乐,最终呕血而死。

韩安国的悲剧,就在于他的性格与将领应有的品质格格不入。他申请让边民屯田,是为了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殊不知这是边疆,稍有松懈就可能遭到打击;他长于坚城防守,是为了不轻易损耗士兵,却不知这正中匈奴“打草谷”的下怀。他爱民、爱兵,却因此畏缩不前,这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名将,可他偏偏又是个武将。于是,他只能成为当时的名臣,却为卫、霍等人耻笑,永远在历史中籍籍无名。

长孺公,不亦悲夫!心怀悯民之心,却须作杀人之职;其能足以位相,而其业却为将,丧师败北,抑郁而死,其不然哉?而又何痛也!天生汝才本文臣,何必为将统重兵?宅心仁厚变瑕玷,徒然无功留庸名。党争关头作聋哑,敌寇来犯成瞽翁。惜哉仕途四十载,为相不成将无名!

篇二:史记中人物刻画的特色

史记中人物刻画的特色

《史记》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历史发展做了深刻的总结。书中有作者司马迁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是一部既具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而它的文学成就之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独树一帜!他将儒道思想相互糅合,同时代的人无一能与他相比.班彪和班固曾指责司马迁说:“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司马迁之《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等五体,结构新颖,以传记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史记》在塑造人物方面独具艺术特色.

《史记》虽然运用了“独到的五体结构”,但五体之间并没有相互割裂.以时间顺序来记述的同时,不忘各传记之间的联系,对人物次序进行了巧妙的编排.军事家孙武、吴起、伍子胥前后相次,战国策士苏秦、张仪紧紧相随,抗匈将领并肩相依.在编排的过程中也不留于“机械运作”,暗含司马迁个人的情感倾向.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为传说或历史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按理,西汉惠帝应载入本纪,而司马迁却将他排除在外.孔子非侯,陈胜非王,却列入世家.可见,司马迁对农民起义有很高的评价.《史记》根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展现了丰繁复杂的人物,让读者大开眼界.在论述过程中有分传,有合传.如:《李将军列传》即为分传,而《游侠列传》则为合传.表现人物有专门突出某个人物的传记,也有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作为次要人物表现出来的,如:《高祖本纪》主要刻画了刘邦的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而《项羽本纪》则让我们通过范增之口了解到刘邦贪财恋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则让我们知道了刘邦猜忌功臣,《魏豹彭越列传》更是向我们揭露了刘邦慢而侮人,詈骂诸侯奴仆的一面.《樊郦腾灌列传》呢,披露了刘邦兵败时,弃子而逃的自私本性.《史记》在描写人物过程中,采用了顺序、倒叙、侧叙、正叙等手法。再多的人物、再大的场面,作者都能很好的驾驭,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 首先,白描手法的运用,正面描写人物。

项羽的“大呼”、“瞠目而叱”、“斩”、“杀”等神态动作写出了项羽的勇敢善战、气势逼人。语言丰富精炼,寥寥数语便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项羽这一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其间暗含着司马迁对项羽的同情与敬佩.在他的笔下,项羽堪称是英雄.何先生从史记评价人物的角度指出司马迁主张“不以成败论英雄”,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项羽乌江自刎,笑傲死亡,一方面让我们对他豪迈的意志、骄傲的尊严、无畏的勇气赞不绝口,一方面又渗透了司马迁对他致死不悟的深切同情,使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更具悲剧意味.

其次,精彩的行为描写,以环境渲染来衬托人物。

《项羽本纪》中,在鸿门宴的情节惊心动魄,先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接着是“庄公舞剑,意在沛公”,情况紧急,樊哙“侧其盾以撞”,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在这样的紧张气氛中,人物之间矛盾却没有进一步显现,樊哙尽也从良而坐了。这才使得沛公得以逃脱虎口,紧张的行动场面使得人物的性格一一凸现。又《项羽本纪》中,“项王瞠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虽有些许的夸张,但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四面楚歌,刘邦军霸天下,而项羽却仍有如此之能耐,足见他的威性之大,神态可怕了。

再次,《史记》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侧显法。

李将军列传》中,公孙昆邪声泪俱下地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足以说明李广“乃难得之才将也”。又“广居右北军,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里,不敢入右北军”,匈奴们超乎寻常的反应也足以看出李广的影响力,他一定是一位英勇善战、战功显赫、名声威震的英雄啦!而当李广自刎的那一刻,“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也足见李广他深受爱戴,品质高尚,而且深得人心。

第三、《史记》从整体上客观分析,辩证地对待历史人物。

《史记》中的人物复杂繁多,但都描绘的很形象。司马迁对人物的刻画不是简单的扁平人物的描写,而是多维透视,人物显出其饱满的性格特征。《史记》中包含了不同阶层的各色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司马迁阅历丰富,对各色人物的把握都恰如其分对待人物客观辩证,书中的人物,读者很难光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判断,也不像《水浒传》中人物都能用一两个词概括出人物性格,每一个人仅凭他的外号便能知道得八九不离十。《史记》中的人物不是简单的扁平人物描写,他往往突出人物的多维性。比如:在写到李将军时,我们的感觉是:天下无双,英勇善战,箭法如神。但文中还有一个细节,当李广再次被召为右北平太守时,他“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这样,李广神圣的形象不免受损,原来李广的气度如此之小啊!但这不正是李广吗?《项羽本纪》中体现的就更为明显了。

第四、《史记》在刻画人物过程中,多用、巧用抑扬法.

《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小时侯家里很穷,大家都讨厌他,欺负他,因为受尽胯下之辱,“一市人皆笑之,以为怯”。谁会想到就是这么一个人,有朝一日成为了率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呢?《陈涉世家》中,陈涉小时候只是一个雇农,有一次,他对伙伴说:“苟富贵,无相忘!”伙伴笑着说:“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然而,恰恰是这么一个雇农,却揭竿而起,成为了农民运动的领袖。项羽也是这样,“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当秦始皇游会稽时,他说:“彼可取而代也!”项梁忙唔住他的嘴巴说:“勿妄言,族矣。”那么他真的只是妄言吗?假如真是的话,《史记》中就不会有《项羽本纪》了。

第五、妙用互衬法,深刻表现人物形象。

孙膑曾经和魏国人庞涓一起练习兵法,庞涓自知不及孙膑。等到庞涓在魏国做了大将军,他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召到军中,“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后来齐国使者遇到孙膑知道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便“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同是对待贤人,不同的人却各不一样。这样安排描写,让我们对其中人物了解更深刻了。庞涓妒贤害能,阴险毒辣,这种人注定要身败名裂,自取灭亡。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打算率军队直接去救赵国,孙膑说:“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孙膑在军事上的才能很容易就被忖托出来了。再看刘邦与项羽,当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身当如此。”这种精彩的话语,只有在这种时候才更显其人物性格。李广,“惜乎,子不语时”,一生为国征战,却白首未封,他大发感慨:“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陈涉小时候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长大后又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真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况,说什么样的话,相互对比忖托,精彩片断迭出。

第六、刻画人物详略得当,效果破佳。

《田单列传》中,详细描写了田单以自己的智慧带领近房族人脱离危险和火牛阵之战两件事,而对后面“七十余城皆复为齐”只是一笔带过。我们能够感觉到,田单不愧为一个刻苦努力、有勇有谋的复国英雄。而且,行文安排精彩,读者毫无累赘感。《李将军列传》也是这样,在表现李广这一人物时,司马迁搜集了很多史料,其中也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综上,《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很有成就,书中贯彻着司马迁人本位的思想,他对历史人物给予极大地关注,实录并活现了一系列历史画面。在矛盾冲突中展开叙事,在叙事中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而辩证的刻画,材料典型,注意行动细节和语言的描述,文学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篇三:谈谈《史记》人物形象

谈谈《史记》人物形象

《史记》作为我国古代的伟大文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史学和文学上的巨著,其文学成就影响深远。而《史记》的人物形象就是它的一大特色,为后世作者的创作开创了先河。 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是《史记》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就其从社会价值和价值判断来说,《项羽本纪》就有典型的意义。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具体情形。社会价值是指人通过自身和自我实践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政治事件。项羽虽没有成功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业,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项羽一生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业,但由于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认识上的偏差,作战谋略上的失误,血气方刚而智谋不够,最终只能是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项羽本纪》一文中自始至终都曾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如写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但他却自有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他的一番话就体现体现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来使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来对付战乱中的各种情况。后来,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学兵法,但“又不竟学”,半途而废。但他的大志却也着实难得,如他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渡钱塘江,便“口出狂言”:“那人可取而代之。”他力大无比,才气超人。为了自己能在战乱中召集各路各派,反倒秦军并能使下属无所谓惧作下了铺垫,埋下了伏笔。如他在进攻秦军的过程中,由于看不惯守义在危难之中还兀自贪图享受的行为,便谎称“守义和同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 杀掉他”,而杀死了守义父子。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具体体现;然后,引出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结论。 可见,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巨鹿之战的巨大胜利,使项羽更为骄傲,本来就无深谋远虑的他更显得头脑简单,轻视敌人。当时项羽兵有四十万,刘邦只有十万。下属范增劝项羽:沛公在山东的时候,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什么都能抛弃,一心想成就自己的事业,要赶紧进攻,不要失掉良机,否则会后患无穷。但项羽却根本听不进,而轻信项伯的话,在鸿门宴时,,他明明可以杀了刘邦,但他却白白失掉了机会,给刘邦消灭自己创造了条件。

鸿门宴以后没几天,项羽就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咸阳城,他以不可一世的气概,推翻了暴虐的秦王,却也因为残酷的烧杀而失掉民心,同时埋下了日后败亡的凶机。项羽行军打仗有勇有谋,可是政治头脑却太幼稚,他竟然凭使者的一面之词,就怀疑衷心耿耿的范增勾结刘邦。

在项羽流动作战疲于奔命之时,刘邦却不断为巩固自己的基业而深谋远虑,经过两年多的战争,楚汉优劣形式发生逆转,刘邦正拥有广大的后方,实力大增,乘机发动垓下之战,

要把项羽消灭。而此时项羽由于经营不当,用人不当,实力已大大削弱。在项羽被刘邦军队追杀突围到乌江时,有一个乌江亭长让他东渡乌江逃命,但项羽却说:“天意要亡 , 又何必渡江逃生呢?”这既表现出项羽的大无畏气概,但也暴露出他的宿命论思想,他把自己的作战过失都归咎于“天意”,至死还不觉醒。就这样,项羽在乌江结束自己悲壮的一生。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是:他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但又有着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跟软容易相信别人,刚愎自用,同时还有高傲的一面,他爱面子,要的是尊严,缺少政治头脑,没有远见,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他是站在复仇的角度上去反秦的,所以在推翻秦王朝以后,并没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同时,项羽有是一个破坏有余,建设不足的人,他不知道反省,知道灭亡时,仍然怨天尤人。太史公评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为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刘邦,因为他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严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又允许“善待”刘邦。项羽自持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戒心,在刘邦委曲求全时不下狠心,不听劝告,终于放他回去。也因为项羽出身名门比刘邦更讲信誉,给了刘邦可乘之机,而项羽的最大弱点又是缺乏战略,刚愎自用,虽然称雄一时,但最终给刘邦灭了而失去天下。与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相比教而言,《史记》中刘邦人物形象是市井之徒,贪财好色,在攻取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夺天下,错误的采取“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冲突。但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承认错误,接受意见,面对有用的人就巴结,面对劲敌就机智的办法解决,不是硬拼。司马迁在《史记》中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对本朝的开过皇帝刘邦无赖嘴脸,以及狡诈精明,能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做全面表现,使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等等,就有近百个。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种阶层,从事各不相同的活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从帝王到平民,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刚烈的英雄,有无耻的小人,共同组成了一条丰富多采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又各有较鲜明的个性。就算身份和经历相似的人物,也并不相互混淆。在描写人物一生的过程中,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如写那些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常写他们在卑贱时如何受人轻视的情形;而写那些不得善终的大人物,又常写他们在得志时是如何地不可一世的情形。前者如刘邦、韩信、苏秦,后者如项羽、李斯、田横。又在这变化过程中,充分暴露出当时人的诸如势利、报复心之类普遍的弱点。如刘邦微贱时嫂子不给他饭吃,父亲也不喜欢他,成功之后刘邦不肯忘记把他们嘲弄一番。这些命运变化和恩怨相报的故事,最能够表现人与环境、地位的关系,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在叙述时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在最后表现出自己的看法,为充分叙述提供广阔空间。而在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在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活动中的对比,寄托叙述者的感情倾向。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学院0902

周晓琳

010901110


对史记中人物的评价》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95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