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大秧歌片尾曲歌词

大秧歌片尾曲歌词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6 06:08:54 | 移动端:大秧歌片尾曲歌词

篇一:献给唱秧歌人的秧歌词

献给唱秧歌人的秧歌词

陕北是个好地方 黄土文化天下扬 秧歌伞头民间唱 群众艺术众人创 你唱我唱不奇怪 群众艺术大家爱 歌词曲调随口来 土生土长土秀才 当好伞头没条件 不排不练不导演 想唱就唱自己编 口头文学是特点 脑子灵活反应快 现场作的现场卖 对唱问答式真才 天赋文采人人爱 唱好秧歌不容易 嗓子宏亮是第一 人要标致有才气 唱腔清晰句流利 编唱语句要通俗 生动形象有风趣 鞭咑丑恶扬正气 男女老少笑嘻嘻 伞头之间互对唱 好像百姓啦家常 气氛活跃欣喜狂 你唱我唱情谊长 唱好秧歌也很难 用词生动要婉转 因人因事找特点 大吉大利都喜欢

彩门九曲秧歌

远看前面一朵云 近看原来是彩门 彩旗招展有龙凤 柱贴对联角挂灯 彩门美观又大方 六柱五门呈吉祥 金字对联贴柱上 大红灯笼风铃响 九转曲 过彩门 人间平安灾不生 财丁两旺五谷丰 太平盛世瑞气浓 彩门大家来相遇 心情欢畅交友谊 和谐家庭大社会 天地呈祥人如意 张灯结彩设彩门 欢歌笑语迎贵人 兴高采烈贺新春 国泰民安喜相逢 风师娘娘在天空 弟子求你显神灵 东南西北风忌定 十五晚上好观灯 锣鼓声声冲云霄 歌声陈陈彩旗飘 九曲场前秧歌闹 莺歌燕舞人欢笑

锣响鼓鸣烟雾腾 风气婆婆显神灵 今夜凡人转花灯 保佑不起风和尘 信天游 吼道情 陕北民歌唱不尽 秧歌歪好先不论 转回九曲观花灯 秧歌越扭越带劲 秧歌越唱越高兴 锣鼓唢呐一哇声 九曲场里转花灯

满把黄香炉中焚 整张黄裱化烟尘 斟茶祭酒来供奉 今晨转等来请神 玉皇大帝下凡尘 真武祖师太白星 福禄喜寿和财神 土地灶君姜太公 王母圣母和观音 八洞神仙和老龙 药王马王和山神 大小神位说不清 天地人间神全请 若有误漏自动行 腾云驾雾下凡灵 都坐灯山莲花盆 喜观民间来转灯

四方九曲一座城 玉帝下令打开门 手拿黄香游花城 一切灾难全离身 秧歌转入一道城 玉皇大帝来观灯 民间事情看的真 十分灾难灭一分 秧歌转入二道城 关圣帝君来观灯 拿妖捉怪数你能 十分灾难灭二分 秧歌转入三道城 三圣母娘来观灯 宝莲灯下把妖镇 十分灾难灭三分 秧歌转入四道城 四海龙王来观灯 冬雪春雨下的深 十分灾难灭四分 秧歌转入五道城 五帝五方来观灯 金木水火土中生 十分灾难灭五分 秧歌转入六道城 南斗六郎来观灯 保佑家和万事兴 十分灾难灭六分 秧歌转入七道城 北斗七星来观灯 永指乾坤不迷程 十分灾难灭七分 秧歌转入八道城 八洞神仙来观灯 一生修行练成真 十分灾难灭八分 秧歌转入九道城 九天仙女来观灯 十分灾难灭九分 丢下一分带在空 九曲城里十八弯 男女老少把邓观 观了花灯把病散 年年月月保平安 满把黄香炉中焚 叫声凡人听分明 双膝跪地手平身 叩拜奉送诸位神 转吧灯场送诸神 将神送往空中行 先送天神上天空 再送地神入庙门

诸神东西南北行 带走灾难人太平 灯场银光照乾坤 保佑民间万事顺 东海飞出一条龙 秧歌场里抖威风 山欢水笑快乐人 龙凤呈祥喜气生 秧歌场里起旋风 来了狮子耍威风 天生降下红绣球 满场升起吉祥云 锣鼓喧天震山川 人山人海把灯观 灯场景色真好看 颗颗彩灯把眼眨 狮子开路灯场转 后面跟着男女老少一串串 有的快来有的慢 挺胸迈步向前赶 买灯人儿千千万 卖灯人儿满身汗

一对青年夫妻买了中方大旗杆 票子花了三百三 为了求子保平安

敬神碣庙秧歌

关圣帝君人人敬 忠义参天是基本 读春秋 学智勇 瑞泽民德利民生 关老爷 是英雄 桃园结义情义重 斩将夺关千古颂 除暴安良成大神 关公老爷红脸膛 扛刀随行黑周仓 过五关来斩六将 义勇威名中外扬 忠义参天关长云 桃园结义永不忘 英雄名事一桩桩 万民崇拜千古扬 福禄喜运财吉寿 七星高照来保佑 百姓烧香又磕头 盼望众神多照顾 财神老爷听根苗 求你扶我运气好 今年我能效益好 给你穿个打红袍 财神本是赵公明 金银财宝你管定 日日月月把你敬 时时给民送金银 扁鹊华佗孙思邈 药王殿上心意表 多上布施烧高香 盼除疾病保安康 神医药王李时珍 本草纲目留后人 草药治病实在神 妙手回春能复生 娘娘本是女修身 生男生女由你定 高香烟火常奉敬 赐儿赐女发善心

送子娘娘爱黎民 弟子把你来敬奉 显灵显灵多显灵 求儿求女都顺心 观音菩萨坐莲台 身在三界五行外 看清人间事好坏 惩恶扬善报应来 佛祖本名是如来 住在西天云霄外 佛经传诵千万代 民间常乐不生灾 老龙王 顺民心 呼风唤雨显神灵 黎民百姓来敬奉 风调雨顺好收成 水晶宫里龙王在 你为民间多担耐 和风细雨时常来 暴雨狂风推大海 庄家草木土中长 地载万物靠它养 土地爷爷你不要动

山崩地震人撑不定

土地让人多打粮 保佑土肥地又广 百姓靠地来吃粮 庄家万苗土中长 山神爷爷爱山林 可山尔洼草木青 歪叫野兽来伤人 一年四季百鸟鸣 孔子你是文曲星 几千年来人人敬 著书立说为万民 圣人懦教留美名 马王老爷多善行 你所管的大牲灵 能吃能喝有精神 满年四季不生病 水有源 树有根 人生在世不忘本 时刻常念父母恩 跪拜烧香祭家神 天地万佛一声请 高香供奉众诸神 浩气长存日月新 大地宇宙显神灵

娱乐广场秧歌

扭起秧歌打起伞 社区秧歌闹得欢 高高兴兴度晚年 中华儿女唱和谐 党中央把号令发 计划生育要狠抓 超生子女犯国法 不能随便养娃娃 毛主席著作是法宝 革命工作离不了 狠下工夫应用好 建设祖国立功劳

毛泽东思想放光芒 阶级斗争就是纲 政治挂帅记心上

无产阶级专政万年长

学大寨 赶昔阳 大寨精神放光芒

艰苦奋斗把业创 畚战畚荒广积粮

养好猪 养猪好 猪的浑身都是宝 大力养猪掀高潮 粮食产量能提高 贫下中农心向党 就像葵花向太阳 阶级斗争永不忘 革命到底不卸装 农民爱读老三篇 看了能把劲头添 永跟党走心不变 革命路上永向前 春雷一声震天响 党中央粉碎四人帮 祖国上下齐欢畅 亿万人民喜洋洋

八字选法是个宝 粮食高产离不了 科学种田最重要 农业丰收红旗飘 全党全民上战场要打农业翻身仗 跨黄河 过长江 畚战畚荒广积粮 民拥军 军爱民 军民鱼水一家人 军民团结立新功 喜报传到北京城 一轮红日放光芒 贫下中农喜洋洋 字字唱出毛主席 声声感谢共产党 人民公社是支花 它是人民社员家 制度优越干劲大 建设社会主义大步伐

帝修反 真猖狂 时刻警惕要提防 全民皆兵手握枪 吓坏美帝野心狼 正月里来是新春 家家户户挂红灯 秧歌摆成长蛇阵 党的政策来歌颂 勤劳就是摇钱树 节约胜过聚宝盆 勤劳节约过光景 幸福生活万年春 党中央 意志坚 确立政策抓路线 彻底砸烂旧社会 妇女撑起半边天

社会主义放光芒 幸福歌声满山岗 人民生活胜天堂 感谢毛主席感谢党

学王杰 学雷锋 英雄事迹真光荣 光辉榜样记在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 东风吹 战鼓擂 社会主义江山真雄伟 反贪污 反浪费 贪污浪费是

篇二:大秧歌颁奖词

锣鼓喧天迎新岁,欢声笑语闹元宵。龙腾狮跃,锣鼓铿锵,踏拍欢舞;粉墨浓妆,串街走巷,美不胜收。你是华美的文化盛宴,你是传家的艺术瑰宝。因为有你,节日更添喜庆;因为有你,人民越显精神。奥运会上你彰显风姿,民间艺术你榜上有名。你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当之无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

锣鼓喧天秧歌舞,万人空巷欢乐多。

篇三:大秧歌

大秧歌

陕北秧歌:来自远古的狂欢

【作者】王克明

《国语·楚语下》说,上古时期曾发生了一个称为“绝地天通”的重大事件,

即人与神的关系经历了“民神不杂”、“民神杂糅”最后又回到“民神不杂”的过

程。其原因是出现了专门沟通天地的巫师,或者是尧舜之类的圣贤。他们成为人

神之间的代言人之后,人人都宣称能够与神沟通的混乱得到了控制,这就是“绝

地天 通”。

为什么上古社会一度人人可以通神?为什么艺术和宗教仪式密不可分?为

什么沟通神灵的巫觋出现后社会就变得有序?王克明先生“远古狂欢——陕北的

秧歌场子”一文所描述的跳秧歌的体验和对秧歌的历史追溯,涉及了早期人类社

会宗教、艺术可能发生的图景,对了解文化传统的延续颇有启发。它说明,无论

社会如何变化,人类的精神活动需要某种指引,这种需求亘古未变。编者

一天夜里,我听阿城聊起艺术的原始形态。他说远古的陶器纹样,不是出于

美化生活的目的,而是原始宗教目的;不是人与人精神交流的产物,而是人与天

地鬼神交流的结果;不是劳动的创造,而是巫术的体验。为了一个什么目的,巫

师癫癫狂狂引导大家集体致幻,全部落的人在旋转中幻视幻听,快乐地通天达地。

陶罐上的振动纹,是那些幻听中的节奏;而丰富多样的旋转纹,都来自幻觉中忘

我无我的旋转飞升。那简直是一种原始狂欢。

忽然,我有一种领悟的感动,一种冲动的颤抖。一种曾经的体验汹涌而来。

我记起了陕北秧歌。 秧歌里的飞升

那是“卷席筒”。

那时,我在陕北余家沟插队,我们村的秧歌伞头儿栗树开还在世。闹秧歌时,

他带领我们走出各种图案——陕北叫“走场子”。陕北的秧歌场子有百十余种,

同样图案的场子,会有不同的或交叉的名称。“卷席筒”——也叫“卷菜心”、“黑

驴滚纣”,便是秧歌场子之一。

我清楚地记得每场秧歌最后栗树开兴奋的喊声:“卷席筒来”踩着鼓点儿,

他拉上走成大圆圈的队伍,顺圆场里边,开始一层一层向里转。鼓点逐渐加快,

脚步逐渐加快,心跳逐渐加快。秧歌队里的男女们,个个盯住前面的人,随着人

流哗啦啦地往里转。人流越转越紧,人也越转越疯,兴奋地吼喊起来:“卷噢——卷噢——”,眼看把栗树开转紧在当中。这时,鼓声一顿,再轰响起来,似没了节奏。捣鼓的,拍镲的,敲锣的,“嗵嗵嗵嗵”,“锵锵锵锵”,“当当当当”,一连串地震动下去。节奏急得,好像山要倒,水要断,婆姨要养娃,羊群要出圈!这时,栗

树开忽地一个外转身,领着队伍,插入正在往里转的人流层中,一圈一圈一层一层往外转。疾步转向相反方向的汉们、婆姨们、后生们、女子们,此时只觉耳边鼓声隆隆、喊声隆隆、脚步声隆隆。脚下踢起的黄土烟尘,团团上升。黄土中的我们,如狂如癫,如雾如烟,如醉如昏,如升如飞??

你在一圈一圈奔跑绕转的时候,你两边一直全是迅疾地扑面而过的人流。你顾不上谁是谁,也看不清男和女。你耳边只有嗵嗵锵锵的锣鼓声,眼前只剩划过身边的点、块、线,斑斓色彩,旋转不停。在敲击的节奏和人群的旋转中,人人兴奋不已,没有了你,没有了他,彻底忘我,完全无我。这简直就是一种融化于天地之间的愉悦体验。不管是谁,进秧歌场,都能因这种愉悦而释放心身。因此,当年无论怎样困苦,如何饥饿,秧歌场上,都纵情欢乐。

这太像阿城讲的原始狂欢了。难道,我们在秧歌场上体验到的,是原始人类的快乐?是天人合一的自由?

我们不曾进入巫术的幻象世界,也没有沟通天地的神秘幸福,但忘我和无我的感受,已然是狂欢境界。回想起来,到达这样境界,怎会如此轻而易举?突然,我惊讶:把我们带入狂欢的,其实仅仅是节奏和旋转!

这就是彩陶纹样上记录的东西?

世人惊叹我们的祖先对彩陶纹样的把握,其形式之丰富,造型之生动,作风之浑厚,节奏之明朗,运笔之纯熟,表现之自然,全都到了极高境界。那时还在荒蛮之境,我们的祖先怎么就发现了图案形式中的一切原理原则?就有了如此完美的艺术表现?可能真的只有巫术可解,只有幻象可解,只有体验到飞升的快乐,才可解。

看形形色色的彩陶纹样,那些先人从幻象中捕捉的线条,那些先人为了幻象而绘制的纹样,那六七千年前半坡文化彩陶罐钵上的交叉纹、菱形纹、折线纹,五六千年前大溪文化彩陶瓶上的绳纹等等,竟然都是我熟悉的秧歌场子的基本图形。甘肃永登出土的四五千年前马家窑彩陶瓮上的旋纹,正是今天的“卷席筒”图案。而甘肃东乡县出土的四千年前半山型锯齿旋纹壶的图案,结合了旋转纹和振动纹,表现的正是强烈节奏中的“卷席筒”!甚至,距今1.3万年至1万年的宁夏大麦地岩画中,也有这个“卷席筒”!

天哪,我们在余家沟跟着栗树开走出来的场子,会是承自遥远古代?会是承

继着原始先人的大智大慧?

今天,人和天已经离得很远了。那些天人合一时代的原始巫术,是艺术之谜的答案所在,应该也是秧歌之谜的答案所在。 秧歌应该是“禓歌”

秧歌之谜,是问

秧歌从哪儿来,为什么叫“秧歌”。很多人都回答过这个问题。几百年来,它至少有十种写法儿:秧歌、阳歌、姎哥、央哥、扬高、羊高、迎阁、英歌、莺歌、因歌。有说秧歌原是南方稻区插秧之歌;有说它源于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有说这种歌舞起于凤阳,叫“阳歌”;有说“阳歌”是源于上古人类的太阳崇拜;有说秧歌为苏东坡所创,出自宋代;甚至有说是宋代时候,以“姎哥”为主要角色的西域歌舞,与汉族元宵社火结合,而形成“秧歌”。各种说法儿,有的颇有所依,有的颇具创意。其实,谜底就在于,这个在陕北乡间念作“yáng”的“秧”,到底该是哪个字?找到本字,谜就破解。

文化人类学家有一个基本共识:人类文化来源于早期巫文化。阿城的讲述让我忽然意识到,秧歌应该也不例外。陕北秧歌今天的谒庙、彩门、九曲等十来种方式,包括广场上的歌舞,都应该有巫术源头。《周礼·春官》记:“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雩(yú)是求雨之祭,是大巫率小巫们举行舞蹈方式的祭天仪式。这应该是秧歌的源头之一。至今在陕北安塞沿河湾,正月十五晚上,转了消灾免难的九曲秧歌后,大家还跟着伞头儿成群跪在地上,对天告求——求一个今年的风调雨顺。在靠天吃饭的陕北,农民未雨绸缪,从周代继承下来的这种对天的礼数,从未失传。那,陕北秧歌的“沿门子”——也叫“排门子”、“转院”——传统,又从何而来呢?

插队那会儿,余家沟没闹过串院“沿门子”的秧歌。但秧歌的传统是走村串户,转院拜年,到了谁家,就算为谁家驱了邪驱了病,保他四季安全生产、无病无灾。除此以外,秧歌队还要拜牲口圈、拜庙等等。政治挂帅和人民公社化后,排斥驱邪消灾的鬼神观念,个人的灾病也远不如集体大局重要,闹秧歌就光尽着大局闹了。不过,陕北的闹秧歌,虽然已经大有娱乐性质,但沿门驱邪驱病的传统从未消失。

很多人认为,古代的傩仪是秧歌的源头。傩,是古时驱除疫鬼的一种仪式。《周礼》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当时沿门驱邪驱病的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说方相氏领导一百多人进行傩事活动,挨门挨户驱除疫鬼。屋里有疫鬼,就会有邪行的事情发生,导致大小人口患病甚或死亡。沿门驱疫的目的就是逐户驱邪驱病,彻底消除疫病隐患,保证部落人口平安繁衍。

同类的记载不止一处。有说甲骨文里已记室内的“驱鬼疫之祭”,并记有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有说方相氏索室驱疫是傩

仪之始;还有说五千年前颛顼氏的儿子成了鬼,那个年代就索室驱疫了,这就把沿门子的出现时间又提早了二千年,虽似附会,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真实。陕北秧歌“沿门子”的形式已经没了傩面具,而且不用进屋,只要到门前歌舞一番,就算驱了病灾,但驱除的目的,跟三千年前一样。

《论语·乡党篇》记:“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说孔子逢乡里人搞傩仪驱鬼,便穿上朝服,站在家庙的东阶上。傩是一种仪式化、制度化的巫术活动,它继承巫术的力量和方法,靠强烈的声音节奏和发散的舞蹈形式聚合能量,达到超自然的境界,实现沟通人神、安定人间的目的。

重要的是,傩,也叫做“禓”。同样是孔子这件事儿,《礼记·郊特牲》记:“乡人禓,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有“微作禓,五祀。”说商族第八代领导人上甲微创建了“禓五祀”之礼——那时候还没有商朝。据此有学者推测,商时候叫“乡人禓”,周时代说“乡人傩”了。“禓”的意思,汉《说文》解释是“道上祭。”对此,后人多说是在道路上的祭祀。《礼记集说》讲:“禓,犹禬也。”禬(guì)也是一种祈祷消除灾祸的祭仪名称。郑玄注“乡人禓”则说:“禓,强鬼也。谓时傩,索室驱疫逐强鬼也。禓,或为献,或为傩。”意思是,“禓”是非正常死亡的人变成的鬼,把这个鬼名用作祭祀之名,指的就是沿门驱病的傩仪。禓,也叫献,也叫傩。这么说,这个“禓”不就是那种走来走去沿路祭祀的“道上祭”吗?

这个“禓”,一直有两个读音。现在念作shāng,此外,它还念yáng。《说文》说“禓”是“昜声”,徐铉注“禓”和“昜”的音,都是“与章切。”在《广韵》《集韵》里,“禓”都有跟阳、昜、洋、羊、杨什么的一样的音儿。《康熙字典》里还有:“《韵会》余章切,《正韵》移章切,并音‘阳’”。

《礼记正义》里注“乡人禓”的禓是“音伤”,《说文》说“道上祭”的禓是“昜(yáng)声”,说明这同一件事儿,有两个音。而琢磨“禓,或为献,或为傩”的时候,禓如果读“阳”,就好理解些。因为那时候,“献”的声母挺像hh,到现在,客家、闽南还是这音儿。而“禓”,那会儿声母是接近h的一个浊声 。至于“或为傩”,我们只能知道,现在还常有把人“阳”说得跟“娘”似的,很难说古时候禓、傩没有接近的声母。

恐怕在唐朝以前,大家早就不把“禓”念成“伤”了。颜师古在《匡谬正俗》里说原因:“乡人禓音伤??而徐

仙音禓为傩。今读者遂不言禓,亦失之也。”说晋代徐邈说“禓”念“傩”,大家读了他的书,就都不念“伤”了,“禓”的“伤”音便失传了。

历史上,“乡人禓”的禓,确实读过“阳”。明·郝敬的《礼记通解》说乡人禓是袒裼(xī)相逐,不读为阳。他主要是在说禓字儿写错了。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那时候,“乡人禓”的禓,显然是念“阳”。

“禓(yáng)”在陕北,至今还是个巫术。陕北人死后,葬礼仪程中有个巫仪音“起阳”,今天看来,实际上是“驱禓(yáng)”。这是在把棺材抬往墓地之前的一种祭仪。阴阳先生使用巫术驱赶周边鬼神,以便死人的灵魂顺利动身上路。这时众人回避,阴阳先生在亡者临终呆的窑洞里,拿把菜刀甚至铡刀大舞一通,口中叽哩哇啦。只听见他将手里铃铛摇得下课铃般响亮,又“乒乒乓乓”把个缠住腿的公鸡往地上乱摔,那鸡受尽虐待,喊声惨烈。最后,听见“当”的一声响。再看时,他已站在窑洞院里,将一只盛满柴灰的碗打碎,灰面子和碗碴子在棺材前铺下一地。那只鸡是邪祟的象征,虐待它,是为了让邪祟不堪折磨而离去,从而达到驱除目的。

一个人死后,家人要跨立门坎摔死一只鸡。如果人是非正常死亡,就在他亡处摔死那鸡。今日陕北乡间说这是让鸡“替死”。但是人已死亡,何以替代?其实,杀鸡驱鬼——以前还杀狗驱鬼,是一个悠久的巫术传统,也曾被纳入礼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里说:“杀鸡着门户逐疫,礼也。”《旧唐书·礼仪志》也记:“季冬晦,常赠傩磔牲于宫门及四方城门,各用雄鸡一。”可见杀鸡是傩仪项目,其目的,一定跟郑玄讲的“禓,强鬼也”有深层关系。不杀而改虐待,实在是因为那公鸡还能继续追踩母鸡、司晨报晓。

北京俗话有句“殃打了一样”,是说那人萎靡、没精神。旧时,北京说人死之后,有一股煞气,叫“殃”,人死几天后出来。如果大活人被殃打着了,不死也得大病一场。可是,“殃”不是鬼的名称呀。说不定,这个“殃”,就是郑玄说的那个“禓”鬼,这个字写作“禓”才更对头呢。

从陕北那个巫仪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它无疑是“驱禓”,甚或就是“驱傩”。因为禓、傩曾经可能同音。不管是禓是傩,大家驱的,是同一类鬼。这个“起”呢?当年从北方长征南下的客家人,现在的“驱”读音,和“起”的元以来近代音、现在闽方言音,是一致的。如此,这个“驱禓”,就是在陕北话里深藏不露年深日久的底层词汇了。

禓、傩的舞蹈方式起源于远古的巫。《说文》对

“巫”字的解释就是:“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像人两袖舞形。”陕北的“驱禓”是巫师舞动的一种残留。巫的集体方式,则演变成后来的集体歌舞。山东有一种祭祀舞蹈叫“商羊舞”,这个名称,让人联想到“禓”的shāng、yáng两音——它会不会是“禓(shāng)禓(yáng)舞”?此外,歌舞中的角色现象还发展成傩戏、阳(禓)戏。这些保留着“禓”的沿门驱疫内容,以及始于“道上祭”的、融合了天地崇拜、生殖


大秧歌片尾曲歌词》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87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