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白岩松停播事件

白岩松停播事件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4 06:07:20 | 移动端:白岩松停播事件

篇一:白岩松真的错了吗

白岩松真的错了吗?

2015-06-24加右

白岩松近日在出席梧桐书屋“思想午餐”时,回答了中传学生一系列问题。关于节目中将肃宁枪击案中的警察用“死亡”而非“牺牲”所引起的舆论风波,他首度进行了回应。

在6月9日播出的央视“新闻1+1”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在提到河北肃宁特大枪击案中牺牲的公安干警时,用了“死亡”二字,此后引起巨大的舆论风波。

从节目播出后,一些警界人员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指责批评白岩松,要求其道歉。更有警界人士公开发文,要求与昔日偶像绝裂。

白岩松就此回应称:每个行业要有每个行业的准则。做新闻不是做感动中国,做新闻是做新闻,而感动中国是一定会到来的尊敬。我从2002年做《感动中国》到现在,采访的警察不计其数,为多少警察热泪盈眶过,那一切都是假的吗?这一瞬间,难道当我去坚守新闻准则的时候,我就变成了警察的对立面?

白岩松还特别强调,(当时)没说他是不是精神病人,也没说他到底是自杀还是被击毙的等等,都是未知的。当所有事实未清楚的时候,必须首先采用中立的词汇,这是新闻的准则。

白岩松还认为,出现这样的一个风波,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去思考的问题。

警媒冲突向来是一个焦点。既理解白岩松的自辩,也可换位想想警界的反弹。其实每一个群体都有共同体的情感,当警界人士面对媒体人士口中的“死亡”——而不是他们所期待的“牺牲”的时候,当媒体人士面对同行只因一个中性客观的词语受到的激烈批评的时候,他们各自的情感,恐怕差不多是一样的。

白岩松6月9日的电视节目

王辰瑶:语境错位下的新闻批评

白岩松错了吗?

在我印象中,这位出口成章、分寸感很好的新闻评论人极少身陷是非。然而这一次,舆论汹汹,好像千夫所指似的。对一档新闻节目有质疑,这太正常了,新闻批评本来就是常态化的,它可以视为是记者与新闻用户的一种基本的互动关系。

但是,这一次的批评,我觉得不正常,它不但无助而且会损害新闻媒体与被报道者、新闻用户的良性关系。这是一种不能接受的、错位的批评。

不知道转发质疑白岩松微信文章的网友中有多少人看过这期被批评的节目——6月9日的《新闻1+1》。我很好奇,在完整看过之后,还有多少人会认为白岩松错了。在这里大概回顾一下这档节目的内容:

演播室——白岩松点出报道事件为“昨晚到今天凌晨”在河北沧州发生的一起恶性枪击事件。他对这个事件的描述是:一位村民用双筒猎枪打死四人打伤五人,其中“有两个警察不幸死亡,另有两个警察受伤”。(这是第一句被人诟病的话)由此,他提出的问题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枪击案?过程又是如何?

现场小片——前方记者进一步解说事件、采访肃宁县公安局刑警大队长,确认犯罪嫌疑人用的是双管猎枪。

演播室——白岩松引用河北沧州公安局官方微博的信息,该信息称“犯罪嫌疑人已经死亡”但没说是被击毙还是因为什么原因死亡,白岩松对此提出疑问。

连线——白岩松与记者的对话,提问犯罪嫌疑人到底有没有精神病,是否被击毙、他的枪从哪里来等。现场记者根据掌握情况有限地进行了回答。比如记者说,有村民说此人有精神病,但没有得到警方认可。

请注意:到这里为止,节目已经报告了截止6月9日晚关于这一事件所能得到的信息,尽管有记者在现场,但信息仍然是有限的。因此白岩松在这时点评说,

尽管我们知道了一些信息,但问号好像反而增多了。他由此追问,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是否出于精神病的发病期),枪从哪里来,为何枪法如此之好。

问号太多了。

这时他说出了第二句后来被人诟病的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55岁的老汉突然端起了猎枪?”

因为现场的信息已经穷尽,虽然留有一系列疑问,但节目没有可能进行回答。因此,接下来,节目转向了对两个问题的讨论。第一个问题是讨论非法枪支,第二个问题是讨论警察在配枪后的训练情况。节目用了一系列新闻背景,表明这两个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自制枪支和弹药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基层警察的射击训练水平一直偏低。节目后半段,白岩松与公安大学警务实战主任的连线主要都是围绕这两个话题展开。

这期节目的报道逻辑是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它是一个典型的事件调查+问题反思的思路。事件调查部分,新闻关心的是谁、什么情况下、为什么会发生这起枪击案,因此在一系列提问后,白岩松会问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55岁的老汉突然端起了猎枪?(请注意这句话的重音在”“到底是什么原因”)问题反思部分,报道关心的是非法枪支管理和警察的用枪能力,因此节目的报道框架是把这起事件首先定为“悲剧”,并且援引大量类似事件反思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它的报道角度不是警察的出警(有多么英勇),而是直接陈述“两死两伤”的灾难性后果,并且直接跳到对现象的讨论,因此完全谈不上对牺牲警察的不敬。再说节目中已经多次用“牺牲”来描述了,不论是记者的报道,新闻小片的解说还是白岩松在演播室援引公安局微博时,都使用了“牺牲”。

还要怎么说?在我看来,这期节目中“死亡”和“牺牲”在语义上根本没有什么分别。比如,节目字幕既出现“肃宁特大枪击案,警察两死两伤”,又出现“肃宁特大枪击案,两名警察牺牲”。可见,在这期节目的语境中,这两个词本就是通用的,无论是“牺牲”还是“死亡”,本身都没有包含什么感情色彩。

分析至此,我想说说为什么这次对白岩松的批评是一种不可接受的新闻批评,因为它完全错位了。在脱离节目语境的情况下,单列出对警察用“死亡”,而对犯罪嫌疑人用“五十多岁的老汉”,两相对比给人一种主持人“别有用心”的感觉。这是一种相当恶劣的评论。

之所以它会传播和发酵,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网络传播生态很容易造成的语境错置。当看到有人发出这样的帖子后,警察群体很容易觉得受伤害——正如一个被传播10万次以上的微信文章所说的,警察出生入死的时候,你们记者在干什么?记者在干什么呢?记者在奔赴现场、采访专家、援引大量新闻背景,试图在与时间赛跑的情况下尽力还原事实,厘清问题,呼吁社会关注,避免悲剧再次发生。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守护?而这守护与关注的对象里当然也包括了警察群体的安危。

通过剪切、拼贴,我们可以用任何人的原话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意思”,然而再对它加以抨击,炮轰,有意思吗?往小了说,不过是一地鸡毛。往严重了说,它可能造成高度的社会不信任。

最后还要吐个槽。白岩松没有错,但白岩松的东家真是错得离谱。为什么要把这期节目从新闻1+1的网站上撤下?如果说此前暂停播出的通知是“正常的节目调整”,那么这种偷偷撤下节目的行为是什么?心虚?息事宁人?得,正好把本来“不实”的批评给“做实”了。有点担当的boss就应该在节目网站上贴一个告示:欢迎新闻批评,请先看节目!

篇二:白岩松谈央视主持人离职

白岩松谈央视主持人离职:我预感不会干到退休

白岩松说:“我现在还在做,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OK了。” “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 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昨天,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携新书《白说》出现在北京的新书发布会上。

在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人白岩松以他的某种执守,传递出一种既融入时代又出离时代的态度。近期因张泉灵、郎永淳等纷纷辞职,使得央视主持人的出走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对此,白岩松表示:“(央视主持人离职)这几年你觉得断过吗?所以走有走的理由,留下有留下的原因。”而对于自己的去留,白岩松昨天坦言:“我总是预感不会在央视退休,但什么时候离开,我也不清楚。我现在还在做,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 OK 了。” “不能一边被裹挟着,一边怨时代”

这些年,常有人对白岩松说:“你们台能干的都走了,你咋还不走?”白岩松只好自嘲:“我算不能干的。”

在给学生上课时,他的学生也问他:“你去哪儿不是白岩松?为什么要留在央视?”白岩松的回答是:“守土有责,在央视可能会比去互联网更好。”

在自己的新书《白说》中,白岩松依然坚持“守土有责”的说法。

“接下来的时代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谁也不知道。因此任何现在信誓旦旦地说坚定,好像你也不信吧?所以走一步再往下看,守土有责,就是做好你一个新闻人该做的事情。” 对于下一步,白岩松说自己还没有考虑好,“因为没跨越,才需要管住自己的脚步。越是在一个稍微动乱点的时代,静才越有价值。如果这个时代一片安静的话,我肯定要倡导动起来。就像我二十多岁会写渴望年老、现在渴望年轻一样,所以人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你只要不愿意被裹挟,你一定会有办法,因此不能一边被裹挟着,一边怨时代。我觉得自己起码承担一半责任”。

“不用为离去或留下说一些太大的词汇”

回顾这些年媒体的生存状况,白岩松感慨万千。“有人辞了,有人创业了,有人遇到事故了。一转眼,人群散了,原来担心后继无人,现在更多的是后继者走人。长跑的路上人不多了,我不伤感,一切正常,该感谢我们曾经同行。这也是进步吧,垄断打破了,没谁一家独大。人走动过了,水活了。”

对当下汹涌的传统媒体人辞职现象以及传统媒体的转型,白岩松认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个高应该就是未来发展空间,当然不排除工资等等其他很多因素,我觉得很正常。哪个时代跳槽的特别多?其实哪个时代都是。我1993年不也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跳到了中央电视台?经历过这种事情,所以觉得一切正常,我祝福所有走的人,我也祝福所有留下的”。

在白岩松看来,“其实,走,正常,不走,也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用为离去或留下说一些太大的词汇。于我,原因很简单:新闻还在这儿。当然变化还会持续,我也不知道明天。我相信两点,第一,我所在的屏幕,五十英寸或五英寸,没区别,五英寸看得不太清楚,我的颜值可能还高一些。第二,不管时代、技术如何改变,一定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我是一个内容提供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还是”。白岩松还调侃,自己不过是一个“新闻工人”而已。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丢掉了内容”

对于很多传统媒体人纷纷转战新媒体,白岩松认为,其实大家完全说错了,新媒体里跳槽的比例可能比传统媒体还要高。“陈彤不早就跳到小米去了吗?我的一个好朋友不也跳槽了吗?太多了。有人觉得,传统媒体人跳槽,是不是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因此把这件事情个格外放大。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天天都有人跳槽,我觉得太正常,这是人的自由。”

同时,白岩松寄语传统媒体人:“传统的媒体人,要是按照我们所理解的标准,就是一个特别规范的内容供应商,如果你始终在做一个很好的内容供应商,我要恭喜你。在这种转折时代,对你的需求又有新的生长,美国去年增长最快的是5000到1万多字的新闻,这种网站是成长最快的。所以,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丢掉了内容,天天焦虑,觉得要被新媒体抛弃了,你都丢掉了内容,连传统媒体都会抛弃你,不信看看。”

“为说对的话认错或检讨,就是我辞职的时候”

新闻人话多是件危险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险,“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白岩松对此表示认同。做一个守法的既得利益者,说些放之四海皆准的话语,不是他的追求。“我用嘴活着,也活在别人嘴里。互联网时代,说话的风险明显加大,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你无处可躲。你以为是理性沟通,可常常被当成娱乐新闻,而这,不是我的职能。”

白岩松严肃地说:“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 “谁也不能一言兴邦或一言丧邦,自己的声音,不过是万千声音中的一种。”即便抱持这样的看法,白岩松仍然相信新闻人应当“守土有责”。“守土有责,就是偶尔有机会,用新闻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而更多的时候,得像守夜人一样,努力让世界不变得更坏。”

篇三:合理不合法的事件真的合理吗

“合理不合法”的事件真的合理吗?

化学学院 段天宇 201111151097

11月,我参加了京师公益讲堂白岩松的讲座。白岩松的演讲中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我们不应该因为中国逐步实现依法治国就感到多么骄傲,因为法律是社会公民行为的底线,依法治国只是捍卫了这种底线。

这句话令我思考:既然法律是行为的底线,那么引起社会热议的许多所谓“合理不合法”的事件,如果连底线都达不到,还是不是真的合理呢?

我想,所谓合理,合乎的是人们心中的社会公理,合乎的是一种道德。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在约束公民行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方面的作用均是不可或缺的;同时,道德往往通过舆论约束人,而法律规定的是公民的行为底线,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执行,人们认为法律是维护道德的,这也没错。因此,当法律的执行没有维护所谓的“道德”时,就会有人认为发生了“合理不合法”的事件,就会追问法律为什么也有不合理之处。

然而当我们追问法律是否合理时,换一个角度想,其实所谓的“道德”也不一定合理。法律与道德都是为维护和保障最大多数人的幸福。然而在某些场合下,人们制定的道德规范可能只是保障少数人的幸福。比如 “大义灭亲”类事件,一个受尽虐待的“好人”杀死了一个为害乡里的“坏人”,被依法逮捕,全村许多人都为他求情。人们从道德角度,可能认为杀人者为民除害,或主张好人有好报。但是,人们在这种立场下忽略了被害人的生命权利。同时,如果法律在这种情况下屈从于“道德”,或许使所谓的“好人”得到保全,却会纵容更多打着类似旗号的犯罪行为,伤害更多人的合法权益。这种“道德”肯定不是合理的。

另一种 “合法不合理”事件是有关不合法的过程带来合法合理的结果。一个车祸伤者急需输血,医院缺血,而又来不及从血库调血,一位医生违规自行献血,救治了病人,却因违反法规遭到罚款。医生的果断行为救治了病人的生命,也符合医生的职业道德,然而这只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医院如果不依法处罚医生,则有可能伤害更多人的权利。如果法规放宽对这种行为的约束,也许会有更多的人被违规输血,受到健康威胁,这也肯定是不合理的。

法律难免会有不恰当不完善之处,但它为我们建立了行为的底线。公理、道德也不总是正确的。许多“合理不合法”的事件其实并不合理。


白岩松停播事件》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63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