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两弹一星科学家

两弹一星科学家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3 06:12:57 | 移动端:两弹一星科学家

篇一:两弹一星科学家故事

钱学森的故事

一、“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行前,他去向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二、“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到了祖国。

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1947年,钱学森曾回国省亲,在当时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了工程和工程科学的演讲,引起轰动。国民党政府一再挽留他,但看到当时时局

混乱,他毅然谢绝,又回到美国。现在,新中国诞生了,他的强国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研究所。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学院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您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专程就此来请教他的。

回到北京后,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1个月后,力学研究所即宣告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他起草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1957年2月,周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第一任院长。

期间,钱学森还参加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远大规划。钱学森担任了由12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组组长。规划制定了57项重大研究任务,其中,特别把发展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作为重中之重的最急需项目。这为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三、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当年,美国司法部逮捕钱学森,说他是共产党员。美国《纽约时报》后来曾报道说:“在1950年—1955年的5年中,美国政府成为这位科学家的迫害者,将他视为异己的共产党分子予以逮捕,并试图改变他的思想,违背他的意愿滞留他,最后才放逐他出境,回到自己的祖国。”

1955年9月,在钱学森回国途中,停*菲律宾马尼拉港口时,有位记者还问他:“你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员?”钱学森答:“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我还没有资格当一名共产党员呢!”

钱学森是位爱国的科学家,为了回到祖国而抗争;钱学森不是共产党员,却因为爱国背上了“共产党”的罪名。但回国后的亲身经历,使他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1958年初的一个晚上,钱学森来到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家,郑重提出了入党要求。1958年10月,在钱学森回国的第3年,力学所党支部通过了他的入党要求。1959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党委批准,钱学森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同年11月12日转正。这一天,钱学森激动得彻夜难眠。30年后,他还回忆到:“在建国10周年的时候,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个时候我心情非常激动,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我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

从此,钱学森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说:“我在美国是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一心想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救国,不懂得政治。”“回到祖国以后,我通过学习才慢慢懂得马克思主义,懂得点政治,感到科学与政治一定要结合。”

“即便是纯技术工作,那也是有明确政治方向的。不然,技术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他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钱学森十分重视自己的思想建设。他是位大科学家,一生著作等身。在他的书房里,不仅摆满了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书籍,还有许多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让人尊敬的是,书房里还有他认真阅读过的《像雷锋那样做人》和《雷锋辞典》等书籍,他把雷锋的思想和行为从行为科学的高度,进行认真的概括和总结,力图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一般原则。

钱学森一生获得无数荣誉,但他最看重的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为他颁奖。但钱学森在讲话中却说:“今天我不是很激动,”他说,“就在今年,我看了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

四、“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钱学森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在创建力学所期间,他按照技术科学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个专业学科组,并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在科学研究面前不论资历深浅,彼此平等。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近代力学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给学生讲课时,他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

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就把自己刚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毫不迟疑地捐给系里,资助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技术领导者,他不仅担负着技术抓总的重任,而且经常身临一线进行具体指导。在进行“两弹结合”的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期间,为了确保人民的安全万无一失,他竭尽心力。导弹上的元器件成千上万,任何一个零件出现故障,都可能影响导弹的安全和可*。他就以表格的方式,把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一列出来,详细到晶体管、电位器、电容器、开关插座、螺钉螺帽等。这对需要思考诸多大事的技术统帅来说,是何其可贵。

许多了解钱学森的人都说,他是大科学家,但心里始终装着人民。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时也是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时期。为了保证科技专家的正常工作,党和国家想尽办法给以照顾。聂荣臻元帅特意送去一些猪肉,交待给钱学森补充营养。有一天,炊事员看见钱学森太劳累,就为他做了一碗红烧肉。平时和颜悦色的钱学森,一下子把脸沉了下来,批评工作人员道:“你们知道不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生活困难,连毛主席、周总理都不吃肉了,你们居然给我做红烧肉,党性到哪里去了!”不仅如此,钱学森又把自己刚出版的两部科学巨著的稿费作为党费上交。他说,我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在领导国防科技工作期间,钱学森经常深入地处沙漠戈壁的试验基地。那里自然条件的恶劣,人民生活的艰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出领导岗位后,他还牵挂着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思索着如何用科学改变那里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思想。他说:“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一样大。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他还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100万港元,捐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

钱学森现已94岁高龄,依然关心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思考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今年3月29日,他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他说:“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从美国的大学教育谈到他的老师冯·卡门的教育方法,从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谈到中国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谈到我国今后的长远发展。他寓意深长地说: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这就是钱学森——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忠诚。

姚桐斌

著名科学家姚桐斌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最早被毛泽东的红卫兵打死的,是年仅46岁。他和赵九章被批斗致死后,周恩来总理要军管会开列出了一份《重要科学家保护名单》,名单报上去后,总理说:“名单上的每个人,你们要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出了问题我找你们!”所以,钱学森每每忆及此事,都情不自禁地说:“?文革?中,如果没有周总理保护,恐怕我这个人早就不在人世了。”(这段谈话引自国防科工委的《双星辉映 伉俪情深——钱学森和夫人的故事 》)

姚桐斌是中国极其优秀的一位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他是江苏无锡人,1945年毕业于当时迁移贵州的交通大学,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去了英国。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用了三年时间,取得博士学位,一年后又获得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之后,他开始在英国伦敦大学从事研究和讲学工作。

1957年底,姚桐斌怀着报效祖国的雄心回到祖国。聂荣臻得知后,通过国务院专家局点名要他到弹道火箭研究院工作,他欣然同意。1958年1月,他应调去了一个仅有12名青年科技人员和除了几张办公桌椅什么都没有的航天材料研究组。

1958年底,姚桐斌所在的材料研究组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室,他出任研究室主任。1960年,航天研究室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所,姚桐斌出任所长。在他的领导策划下,从1960年到1964年,所内共开展研究课题500余项,其中半数为预先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成果,有的很快就在当时研制的运载火箭型号研究中得到应用;许多成果还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居国内技术领先地位;其它的一些成果,有的转化为民品,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并忠诚于自己国家的科学家,最终却未能逃脱政治的漩涡。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研究所便一片混乱,科研工作随之陷入无政府状态。姚桐斌对此深感痛心,却又无可奈何,便自己每天坚持上班,风雨无阻。他对部属们说:“等文化大革命过了以后,我们再大干一场!”

可还没等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灾难便首先降落在他的头上

那是1968年6月8日,这天,由于第七机械工业部两派群众组织连日不断地发生冲突,许多人都不上班了,也不敢上班了。身为所长的姚桐斌出于对工作的负责,照样顶着武斗的危险坚持上班。中午下班时间到了,有人听说他家附近形势紧张,劝他留在办公室。可他家里还有几岁的女儿,他放心不下,还是回了家。回家后的姚桐斌刚刚拿起碗筷,还未来得及吃上一口饭,几个气势汹汹的“左派”人物便冲进家门,架着他就往楼口推。随之几个戴红袖章的人也冲上来,一边扔掉他的眼镜,一边扇他的耳光,还一边恶狠狠地骂:“打死你这个反动权威!”姚桐斌被打得满脸是血,一个家伙又朝他阴部猛踢一脚,接着,又有两个家伙举起铁棍向他头部猛烈击去。他顿时鲜血直涌,倒在了地上。

由于姚桐斌头部几处遭到铁棍的重击,一直昏迷不醒,流血不止,下午3时,他终于停止呼吸,惨死家中。

篇二:两弹一星科学家

第三步仰仗“大个头”火箭

2012年06月13日01:04东方网姜浩峰我要评论(36)

字号:T|T

无论是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成功,还是女航天员的靓丽飞天,都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第二步计划的组成部分。而如果想要实现第三步,从目前来看,必须突破火箭技术的极限,生产出能够将20吨级大型舱段发射到近地轨道的大推力火箭。

撰稿—姜浩峰

根据中国航天事业“三步走”的规划,在完成了无人和载人飞船项目后,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和小型空间站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对接,都是第二步。第三步,则是建成长期稳定运行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能够往来于地球和空间站。

无论是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成功,还是女航天员的靓丽飞天,都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第二步计划的组成部分。而如果想要实现第三步,从目前来看,必须突破火箭技术的极限,生产出能够将20吨级大型舱段发射到近地轨道的大推力火箭。大推力火箭不仅在载人航天领域急需,在7吨左右的东方红五号大型通信卫星以及探月计划三期的大型取样返回月球探测器的发射上,也急需此类火箭。

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传出的消息是,我国大推力火箭长征五号,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研发,其运载能力将比目前使用的长征二号提升一倍。据公布的数据显示,长征二号运载能力约8.5吨,可见长征五号预计运载能力接近20吨,与美国宇宙神5(Atlas V) 551大型运载火箭实力相当。长征五号预计2014年首发。

换心长力气

细心的爱好者会发现,去年9月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采用经过改进的长征2号火箭,具体型号长征二号F/G,字母“G”是“改”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表示长征2F/G火箭在长征2F基础上作了少许改进,主要是助推器略微加长,改用双激光惯组主从冗余,运载能力略有提高。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的发射重量在8.5至9吨之间,长征2F/G已够用。本次神九飞船发射,仍然采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传出的消息是,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的火箭相比,这枚火箭进行了数十项技术状态更改,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未来,当天宫三号发射后,需要与货运飞船对接,进行货运补给试验。以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为基础设计的货运飞船,上行货运能力达到约6吨,飞船总重量约13吨,明显超出现

有长征2F/G火箭约9吨的运载能力。因此,中国计划研制新一代的长征2F/H运载火箭来发射货运飞船,“H”是“换”字的首字母。长征2F/H比起长征2F,主要是把火箭的心脏部件——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发动机,换为与未来大推力火箭长征5号配套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电气系统和地面测发控系统也将使用一体化设计。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比以往的发动机大,使得长征2F/H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到13吨左右,满足发射货运飞船的需求。另外,推进剂改为液氧煤油,取代剧毒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对环境保护也大有好处。

当然,相比被中国航天人口头称为“大火箭”的长征五号,长征二号再怎么改型换心,依然是小个头。

正在孕育中

有关专家向《新民周刊》透露,目前,承载本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长征二F遥九火箭组合体,仍系长征二号系列火箭,故而即使本次仍有技术改进,其运载能力仍不超过9吨。根据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未来必须要将更大的空间站发射到太空。中国的新型火箭研制工作,正在天津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早在2010年的世界月球会议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鲁宇就曾披露,中国即将于2014年首发“长征五号”火箭,其运载能力将比之前的火箭提升一倍。

5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火箭遥九发射队召开神九发射动员会。恰在此前,4月23日,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传出消息——长征五号首个5米直径一级氢箱完成箱体焊接X光检测,结果显示,焊接质量优良,满足液压测试的强度等等技术指标,能适应静力件力学的性能测试要求,这标志着长征五号的制造能力已基本形成。

据《新民周刊》了解,未来载重达20吨左右的长征五号,正在孕育中。5月31日,随着“点火”指令下达,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助推器试验件内侧红色火焰一闪,试验件以优美的姿态分离至预定位置。至此,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助推器大型分离试验圆满完成。这标志着“大火箭”初样研制阶段最重要的大型地面试验之一获得圆满成功。

该试验主要验证了模拟助推火箭在火箭飞行过程中能否安全分离,并验证了分离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专家认为:“这对未来大推力火箭的安全发射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航天报》如此披露:“火箭分离试验系统由试验塔架、测量系统、发火系统、回收系统组成。试验前,火箭助推器试验件如小巨人般巍然矗立。助推器试验件高20余米、停点火重量10余吨、主传力捆绑机构设计载荷和分离体重量是现役长征捆绑型火箭助推器的数倍。同时,助推器的捆绑传力方案采用了创新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

6月4日,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再次传出消息,经过14个小时的连续施工,高达93米的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基地标志性建筑——“长征五号”全箭振动试验塔正式封顶,是为亚洲最高的火箭振动试验塔。

国家航天局官网如此评价:“全箭振动试验塔主要用于长征五号火箭全尺寸振动试验,为火箭的飞行姿态控制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试验验证支撑。根据设计规划,该振动试验塔建高93米,是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基地地标性建筑,也是目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最高的建筑。”有关技术人员介绍说,该塔建成后,是世界少数几个大规模的火箭振动试验设施之一。

其实,早在今年初,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五号火箭2012年研制工作会上,有关方面就提出,大火箭后续研制工作要做到一个实现、两个确保;实现按节点顺利完成转段,确保首飞节点不动摇,确保运载能力不动摇。

2012年,大火箭研制目标是,完成以静力试验等大型试验用结构产品为代表的初样产品生产;完成助推器分离试验、电气系统匹配与电磁兼容试验等36项大型地面试验为代表的各项初样研制试验。

如此看来,中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重型运载火箭系列长征五号的2014年首飞,是能够保证的。

“靠水吃水”

对于目前火箭发射选址酒泉,比较靠谱的解释是——当年出于保密、军事需要,而将之设在西北祖国版图的腹地。现在的火箭最大直径3.3米,走铁路运输,钻个山洞啥的,问题不大。未来的大推力火箭,直径达到5米以上,无法钻进山洞。将发射场放到海边,今后就可以实行海运。

“待到大推力火箭研制成功后,连续发射八九个大推力火箭,就能在太空建造一座大型的空间站,运行寿命也将大大提高。到时候,可以说我们就能够领到太空常驻的‘户口本’了。”上海航天局专家此言,透露出未来,我国大推力火箭的发射场,将选址海南文昌。它将褪去神秘色彩,欢迎游客参观。放在海边,另一方面,也处于安全保障方面的考量。海边取水容易,万一火箭发射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将“靠水吃水”。

“靠水吃水”的另一层含义,也能理解为商业发射。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就曾经为国外客户进行火箭商业发射。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私人发射服务商开始介入到商业发射服务中,例如太空探索公司“猎鹰”9火箭发射价格是5000万美元,与发射价格为9000万到1亿美元的俄罗斯“质子号”火箭运载能力近似。今年5月31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发射的“龙”号无人驾驶货运飞船离开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是为私人公司进入航天发射领域,为美国国家航天局打工的初体验。未来,这是否会成为航天领域资本、运转模式的风

向标,还有待观察

期待已久的“天宫一号”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发射日期已经迫近,其将搭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陆续发射升空,目的是要建立中国第一个太空实验室。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问天之旅将登上又一个崭新的高峰,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遥远的太空中闪耀。

1970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城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举国欢腾。当卫星经过中国各个城市的上空时,人们争相眺望,为国家骄傲、为民族自豪。40多年过去了,从载人航天工程到探月工程,中国的航天事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用各种方式也表达不出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情。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众明星各种文艺汇演,华夏儿女聚焦在银屏下瞩目火箭徐徐升空,表达对航天的敬意,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005年和2008年,“神六”、“神七”载人飞船发射,为庆祝其顺利升空和凯旋,各种航天纪念品争相出炉,线下活动接二连三,极大地激发了国人对航天的热情;2010年,“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的发射,长城润滑油联合《航天员》杂志社共同主办航天员体验营,从全国各地数万报名者中遴选出部分幸运者体验航天之旅,更让国人对航天的热情空前高涨。

2011年又是一个航天年,长城润滑油公司为预祝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在网上招募大型航天助威团。为提高助威的趣味性,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网民,长城润滑油精心设计了三种活动:全民助威大接力、解读航天密码和都市搜寻挑战赛。为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活动期间会送出大量的中石化不等金额的加油卡,活动结束后将从参与者中随机抽取部分幸运者赴西昌现场观看火箭发射。活动开始不久,已经有上万人参与助威团中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加油呐喊。

“天宫一号”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将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在航天科技上的实力,带领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中华民族的问天史中,谱写新的篇章。这也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日以继夜的工作在航天一线的科学家们的又一伟大成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将进一步增强

航空喷气发动机到底有多难

2010年11月22

日00:29人民网微博龙腾日月我要评论(188)

字号:T|T

八一飞行表演队歼10表演机现在使用的仍是俄制AL-31F发动机

目前,在各行各业众多工业产品中,能够称得上是“工业王冠”的大概只有喷气航空发动机和微电子芯片了。“工业王冠”反映的不仅仅是航空喷气发动机在技术层面的研制难度,也不仅仅说明了航空发动机在航空领域的核心地位,更说明了航空发动机“王权”一般高端的战略位置。但是我国偏偏在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长期处于“慢性心脏病”的状态,在追求“工业王权”的过程中,长期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不过,在对航空发动机研制客观规律进行总结和对于国家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之后,我国在当今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仅可以与航空强国齐头并进,还要创立属于中华民族的“动力王朝”。

精心雕琢的工业王冠

喷气式航空发动机的性能优势是建立在精巧的连续回旋转子结构上的,其研制难点也基本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现代飞机不断提高的战术技术指标对航空发动机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高温、高压、高转速外加高可靠性、耐久性和维护性是其基本特点。在这些本就相互矛

篇三:23名两弹一星功勋章获得者名录简历

23名“两弹一星”功勋章获得者名录简历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并指出:“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钱骥,姚桐斌,赵九章,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周光召,杨嘉墀,陈能宽,陈芳允,吴自良,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郭永怀。

为铭记为新中国国防科技发展作出功勋的共和国功臣,特编辑此帖。

钱三强(1913——1992)浙江湖州人,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7年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妇(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的确定,与钱伟长、钱学森一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

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他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合理解释,深化了对裂变反应的认识。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为中国科学院的组建和发展,特别是建立和健全学术领导,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和协调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杰出科学家。

钱骥(1917-1983)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

间物理专家。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姚桐斌(1922年_1968年)江苏省无锡市人,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逝世。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赵九章(1907年—1968年)河南开封人。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

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赵九章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

一。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赵九章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赵九章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几个有名的科学家在这两个联合机构中担任业务领导并从事实际工作。

赵九章把科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主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研究人工降水,使我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

赵九章十分重视气象学的现代化建设。50年代初,他通过大量的工作和研究,

及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并在工作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这对我国气象学的现代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促进空间科学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热情投入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同时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引起中央的重视。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

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赵九章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赵九章指导他的学生,研究了地磁扰动期间史笃默(Stormer)捕获区变化和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机制等,并著有《高空大气物理学》专著。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赵九章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我国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

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和鼓励而成长的杰出科学人才。

赵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科学家已于一年半前含冤去世。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科学事业的科学家的。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学家倡议,并经中央批准为赵九章先生树立铜像,以缅怀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数十年,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成长起来的邓稼先,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走上科学之路。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他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回到祖国怀抱后的邓稼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新中国启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研试验工程后,邓稼先成为从事这项事业的众多科技人才中的一员。他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并迅速成长起来。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过程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


两弹一星科学家》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60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